读懂文言文的常见方法及练习

合集下载

如何读懂文言文(高考文言文复习)

如何读懂文言文(高考文言文复习)

如何读懂文言文(高考文言文复习)随着高考的临近,文言文的复习成为了考生们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

但是,对于很多考生来说,由于目前的教育模式把文言文的学习放在了次要位置,以至于很多人对于文言文的掌握程度并不高,这也导致了考生们在考试中出现了严重的应试心理。

如何读懂文言文?这成为了很多考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笔者将会从三个方面来为考生们解答这个问题。

一、积累词汇文言文的单字较多,且多为古汉语,考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把单字记忆好。

此外,文言文的多音字也比现代汉语要多,考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多样的阅读材料,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掌握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考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在学习过程中,考生要注意在课外大量进行练习,熟练掌握文言文常用的语法结构,搭配套语,以及句式变化,使自己能够迅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三、理解作者意图文言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考生需要能够快速读懂古文,理解古文的含义,进而理解作者的意图及其文化背景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考生需要对历史、文化背景等课外知识有所了解。

透过古人的文字,了解其当时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课外知识,并在课外练习中,积累相关的词汇及句式,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在持续的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及认真的态度。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及练习,才能真正领会文言文的精妙之处。

同时,在考试过程中,考生需要有一定的定力及抗压能力,以应对突发情况及考试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最终,笔者希望通过上述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考生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为自己的高考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取得优异的成绩。

除了上述的三个方面,还有其他几点需要考生注意的:一、理解上下文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语言比较简洁,表达的含义有时需要通过上下文才能够理解。

考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认真理解上下文的关系,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含义。

二、注重细节文言文中有很多细节需要考生留意。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学习文言文的几个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几个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几个方法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呢?下面就来分享几个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要想学好文言文,就必须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包括词的变化、句式结构、标点符号的用法等。

通过了解文言文的语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对于词的变化和句式结构也更加熟练。

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应该注重语法的学习。

二、拓展词汇量文言文的词汇和现代汉语的词汇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想要读懂文言文,就必须要拓展文言文的词汇量。

尤其是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成语等,也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拓展词汇量,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更多的文言词汇,提升阅读和写作水平。

三、多读经典阅读经典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同时也可以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读经典的时候,可以把不懂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然后多加琢磨,逐渐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经典阅读的积累,可以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使我们更加熟练地应用文言文。

四、写作练习写作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环节。

通过写作练习,可以加深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法。

在写作练习中,可以选取经典、古诗词、古文等材料,然后根据要求进行写作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查阅字典,严谨地对待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等方面。

通过不断练习,可以提高文言文的写作水平,达到熟练的程度。

五、注意语感文言文是一种优美的语言,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语感的培养。

学生可以多听文言文的朗读录音、老师的讲解等,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音韵,并时常模仿文言文的表达方式,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感。

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及技巧

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及技巧

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及技巧一、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我们知道,近年来高考所选考的文言文的体裁大多是人物传记,下面我们就以人物传记为例进行一些分析解说。

我们也知道,要答好文言文的题目,就一定要首先读懂文言文,起码得读懂大意,如果一篇文言文连大意都没有读懂,那做题就很没有把握了,只能去靠猜了,靠碰运气了。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可以借鉴:1、总观总览。

上下贯通。

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旬思考。

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

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

如“与转一资”(2008年高考全国卷I的文言文句,下同样,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单独地孤立地就看这一句,你是无论如何也解不出是什么意思的,你必须联系其前后文意,把这句置于全文中来推敲,来思考,才能把握它的准确意思。

其前文是说,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每耕田一顷应该赏赐,那赏赐多少呢?一贯通,啊,原来是“赏赐一袋物资”的意思。

再如“复以租赋”这句,单独看也是很难看懂的。

接着前面而来,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那百姓呢?百姓愿意耕种的,应该“免除赋税”。

啊,原来“复以租赋”是“免除赋税”的意思。

这是单独看一句无法理解的,必须前后左右,上下贯通,整体钩联,才能推敲得出来的。

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单独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话,都是难以读懂的。

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

2、先读提问,从提问中得到启发。

文言文的第4问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

提前看提问,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

如“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掌握课文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掌握课文方法

⾼考⽂⾔⽂阅读答题技巧及掌握课⽂⽅法 教书育⼈楷模,更好地指导⾃⼰的学习,让⾃⼰不断成长。

让我们⼀起到店铺学习吧!以下是店铺为⼤家编辑的阅读答案⽂章,欢迎⼤家阅读! 怎样利⽤⼀套符号掌握课⽂⽅法 语⽂涉及的内容“量⼤⾯宽”,⽽且内容零碎,很多知识必须联系上下⽂的语境进⾏学习和记忆。

因此,学语⽂的⼀个好⽅法就是回归课本,抓住课本。

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课本的页⾯上作符号标注,把⾃⼰对课本的学习和理解直观地呈现在课本中。

借助符号帮助⾃⼰记忆,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具体⽅法是: 1、诵读课⽂,⾃⼰不懂的字,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可以写上问号“?”作为标注。

2、⾃⼰感想较深的地⽅可以写上“!”,并可适当在空⽩处写下⾃⼰的感想。

3、依据⾃⼰的理解为课⽂划分段落,在每段前⾯标上层次号码“1、2、3••••••”。

也可以⽤数字归纳书中的⽣字⽣词,⽐如在每个⽣字⽣词的右上⾓写上上序号,这样,每⼀课掌握多少⽣字⽣词就⼀⽬了然。

4、书⾯标号:如⽤⽅框“⼝”框出⽣字⽣词,⽤着重号“••••••”标注关键词语,⽤直线“——”表⽰中⼼句或重要内容的句⼦,⽤波浪线“~~”表⽰精彩的句⼦,⽤单竖线“|”划出⾃然段⾥⾯的层次,⽤双竖线“||”划分⼤段,⽤中空的中括号“【】”划出要求背诵的段落,⽤中括号“[]”标出要求熟读的部分。

5、旁注,作批注是将⽣字的读⾳、⽣词的意思等注在书中,将⽂段⼤意、⽂章主旨及⾃⼰预习的⼼得体会、疑难问题等批在书中。

批和注都要做到⽂字简明。

⾼考语⽂答题技巧 做题总原则:⼀分钟拿⼀分,150分。

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先,做⼀次深呼吸,然后告诫⾃⼰:“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的第⼀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 然后拿起笔,进⼊到第⼀卷客观题的选择阶段: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15分,每⼩题3分) 1.【字⾳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正确的可能性⼩。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好版及练习题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何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波折,不待把脉尔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 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

元受力辞⑤ 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能够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叹气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录》)【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 事:服侍。

③ 迨(dài):及。

④ 辟:征召。

⑤ 辞:推辞。

(1)解说以下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何尝离左右 ________②或以语话稍多 ________③尽言方养亲 ________④必持以遗老母 ________(2)以下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马说》)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诵停留。

虽名医不迨也(4)翻译以下句子。

① 魏公叹气而许之。

②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旺也。

(《出师表》)(5)《老学庵笔录》是宋人笔录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优秀,请简要剖析。

【答案】( 1)身边;略微;正;给(2) D(3)虽 / 名医 / 不迨也(4)①张魏公感人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密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旺的原由。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绘:何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绘: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能够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衬托:魏公叹气而许之。

【分析】【剖析】( 1)①句子粗心为:未曾走开过母亲身边。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习题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习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1借助解释,通读全文2字斟句酌增、留、换、删(加点字和句子翻译)(1)回忆在哪篇出现过(2)一字多义的比较(语境)(3)揣摩3 道理启示: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结果找原因,看标题,抓抒情、议论句(一般在段末)人物形象:抓细节,分析人物的言行,看标题、找角度答案:不是就事论事,是就事论理;选择题要仔细区别(尤其是分层给分题)最后一题,要适时的积累一些“主旨”。

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人物品质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他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派上用场了。

一、人品类1君王类:善于纳谏善于反省体恤民情爱民如子心系百姓疾苦勤于治理国家知人善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知错能改胸怀若谷懂得用人之术取信于民深谋远虑2官吏类:公正严明秉公廉洁清正廉明智慧善于观察、推理分析宽容敬业俭朴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计个人得失待人诚恳机智敏捷无私赈济别人为民请命扶贫济困刚正不阿讲究原则严以律己不谋私利足智多谋有责任感忠诚3学者类:勤勉好学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谦虚足智多谋深思熟虑沉着冷静蔑视权贵不拘小节过人的气质和才能不为功名利禄不耻下问忍辱负重贫不丧志宠辱不惊4平民类:“十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仁义礼智信的意思: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孝勇恭廉的意思: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二、事理类1处世方式:遇事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能盲从;做人要正直,讲诚信;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打算。

2为人道理: 做任何事情,人与人需要信任,以诚相见;人要有宽容之心,就会受到尊敬。

3科学哲理: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凭想象办事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大致意思。

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技巧文言文阅读技巧一、高考选文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

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

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二、第一卷中的选择题题型:1、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3、能指出常见指示代词在文中的指代内容或指认文中省略部分;4、筛选文中信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评价中心思想或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

这四题的安排顺序: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个别的字词语句文段到全文内容的理解,每一题都要结合语境从文中找答案。

三、如何读懂第一卷中的文言选文1、看文段的出处,做到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调动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粗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2、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3、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或者文中出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性格。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许多人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困惑。

本文将介绍读懂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解决阅读文言文的难题。

一、背景知识的积累阅读文言文首先需要对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积累。

文言文往往涉及到古代历史、文化、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了解古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等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和研究资料,逐步积累相关背景知识,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词汇和文法的学习文言文有许多特殊的词汇和文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因此,熟悉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语法规则是读懂文言文的重要前提。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词汇和语法书籍,或者参加专门的文言文学习班来提升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注释和翻译的参考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借助注释和翻译的参考资料来帮助自己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许多文言文的经典著作都有现代注释和翻译版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版本,了解文言文的词义解释、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等内容。

在阅读时,建议注重理解文言文的整体意思,而不要过分纠结于每个字词的具体含义,这样可以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整体思想和表达方式。

四、多角度思考和理解文言文作为古代的表达方式,往往存在多义性和隐喻性。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多角度思考和理解,尽可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意图。

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解释和解读,与其他同期的文献相互参照,来推敲文言文的含义和背后的意义。

此外,要注意理解文言文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含义,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五、反复阅读和细致解读阅读文言文需要保持耐心和恒心,要有反复阅读和细致解读的习惯。

初次阅读时可能遇到很多难以理解的句子,但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逐渐能够理解其含义和用意。

可以选择一些较短的文言文作品进行反复阅读,通过与译文对照,反复揣摩每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读懂文言文的三种方法

读懂文言文的三种方法

读懂文言文的三种方法
(1)注释研读法。

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

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

读音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

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由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空"未注,读者先要"猜" "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

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

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

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

抄一句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

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一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③相委而去(________)④下车引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

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

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如何读懂文言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一、要重视诵读。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言,虽然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在用词造句方面有许多变化,但基本的语言特征和构词造句的规律仍与现代汉语有相似之处。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说明熟读对提高语言能力是有很大作用的。

在文言文的阅读中,由于存在时间、地域的差异,学生对古代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语言习惯等都比较陌生,因此更需要重视诵读。

二、要学会使用工具书。

在文言文的阅读中,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使用工具书就成为读懂文言文的重要手段。

如《辞源》、《辞海》等辞典,都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借助的工具书。

在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阅《辞源》、《辞海》等辞典,以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也可以查阅一些古代的文献资料,以了解古代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三、要善于比较、归纳。

在文言文的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形似实异的词或句式。

如果不加以比较、归纳,就很难真正读懂文言文。

因此,在阅读中要善于比较、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特点。

例如,“之”、“者”、“也”等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只有通过比较、归纳,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要注意积累、记忆。

文言文的阅读需要一定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及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结构。

也可以多阅读一些古代的文献资料,以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只有不断地积累和记忆,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读懂文言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语言能力、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特点。

第一讲如何读懂文言文第一讲:如何读懂文言文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日常交流语言,因其精炼、古雅的特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阅读和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然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其基本含义并不难。

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注】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席子。

④濡(rú):沾湿。

⑤逾:通“愈”,更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徙衽以从阴________②其阴逾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徙:移动;②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

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拙”具体表现在“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②是/吾剑之所从坠(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答案示例:①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

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

③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古诗文复习(一):快速读懂考场文言成都树德中学黄静高考文言文考点: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⑤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四川试卷中的分数为19分,占试卷总分的%。

从题型看,近年来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题量稳定在近几年的4道(3选择+1翻译)。

能力测试点为多年不变的常见实、虚词的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文言句子翻译等。

当然明年是四川实施新课程第一年高考,根据新课标区的高考情况来看,本届复习我们得准备文言断句题和文意的主观概述题的复习。

七年四川高考文言文命题回顾:1.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2. 文言虚词:常见18个虚词3.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4.文言文翻译常见方法(补、删、抄、换;并、调、扩、通)和练习5.文言文断句方法及练习上述的复习内容都是每一届复习策略中老生常谈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考场实际,我们还得思考如何在紧张的考场氛围中教会学生读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题目,并拿到其中的绝大多数分数。

这就是我今天要和老师们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快速读懂考场文言。

的确如此,学生在考场上首先得读懂文言文,起码得读懂大意。

如果一篇文言文连大意都没有读懂,那做题就很没有把握了,只能去靠猜了,靠碰运气了。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呢虽没有绝对的一劳永逸的方法,但根据多年来教学生解读文言文的感受和经验,也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方法供同仁们借鉴。

一、圈点勾画,明晓“人事”近十年高考文言文的选文大部分是人物传记(四川卷在独立命题的七年中也仅有一次为议论文体),这类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或其他的一些特殊人物,他们往往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的结构一般表述为: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1—事件2—事件3……阐理。

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近700字的文章梳理,并清晰地把握文意呢首先可交给学生圈点勾画的方法。

圈点勾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有效的读书辅助方法,是古人读书的一项基本功。

圈点勾画可以起到区分不同事件,明晓不同人物,标注难易重点,凸显关键信息等作用。

那么,在文言文的快速阅读中,我们该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1、识人。

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

识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有哪些关联,发生了哪些事这些人有哪些性格特征。

读懂文言文的第一步就得先圈画出人物的姓名,大概了解人物的出场顺序,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避免发生张冠李戴或人名错识的笑话。

因此,我要求学生见人必圈画,并牢记一个顺口溜:人初见时全名全姓,再见面时有名(字)无姓。

否则把一个人的名或字当作具体实词来解释,必当闹出大笑话。

尤其是那些人物较多的语段,没有圈画,很多有名无姓的字词还会成为无端的干扰信息,学生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弄得晕晕乎乎,让简单的文段变得复杂起来。

在每届课堂教学中都有类似的经典笑话。

如教《鸿门宴》的时候,相信各位老师还记得这样一段话: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我的那些不全面预习不深入思考的学生在课堂翻译中就会脱口而出: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若不是这样,登记那些东西干嘛很显然,“项羽,名籍”的相关注释学生是忽略了的。

例如《曹景宗传》: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

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

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

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麋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

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

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

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

(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2011年四川卷(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吕徽之)。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交给学生的口诀是:事完必隔断(//),层意即自见。

例如2009年(广东卷《宋史李迪传》)为例: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真宗幸毫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通过圈划,迅速疏通了文意。

文章主要人物是李迪,其性格深厚有器度。

全文叙述的主要事件有:李迪擒贼1;李迪为民请求减赋税2;李迪为立后上疏3;李迪为太子直谏4;章献太后预政后李迪遭贬5;李迪欲为皇帝祈年6;李迪愿戍守边疆。

在梳理了人事之后,我们不难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主要是表达作者对李迪“贤相”的称颂。

断句的解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我对以上圈画还要做一个说明:史传文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

因为其记叙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是随着其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主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结合原文的内容,遇到与官职有关的字词、表示故事进展的年号名、新出现的地名、人名,就在这些内容上打个框,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到人物的活动脉络。

如2010年四川卷《汉书酷吏传尹赏》第一段: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

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

/举茂才、粟邑令。

/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坐残贼免。

/后以御史举为郑令。

/二、上下贯通,以“文”会意。

目前我们了解到的学生在高考中,往往一边读文章,一边做题,文章初读完毕,也就基本做完了文言文所有试题。

而批阅他们的文意理解题和句子翻译题才发现错误率高,错点多。

大多是抓住一些大概信息,或仅仅推敲相关句子中每个词的基本含义就草率下笔。

这种现象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文言阅读过于注重字词句的分析而忽视了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

我这里所谈的整体,就是从整篇上看,或从整段上思考,或善于联系上下句思考。

我们从高考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实词虚词等,自然也说明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句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这样的考场应变会让我们获得准确理解文意或准确翻译文段的较高分值。

如下文,翻译画线句子:吴祜字秀英,陈留长垣人也。

父恢,为南海太守。

年二十,丧父,居无担石,而不受赡遗。

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

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对于学生,障碍可能有“二千石”“自业贱事”和“先君”三处,但联系前文,都可以突破。

联系“父恢,为南海太守”,可知“二千石子”是指“太守恢的儿子”;联系“常牧豕于长垣泽中”,可知“自业贱事”意为“自愿做放猪这种低贱的事”;联系“丧父”,可知“先君”即“去世的父亲”:这样就把握住了句子大意,再突破关键词和句式,就可以准确翻译句子了。

再看下文,翻译两个画线句子:帝尝问弘(宋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

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讌,辄令鼓琴,好其繁声。

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遗吏召之。

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能自改耶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遗之。

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

帝怪而问之,弘免冠谢曰:“臣荐谭,而令朝廷耽于郑声,臣之罪也。

”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

“谭见弘”应是突然发现的,因为是“大会群臣”,好多臣子在坐,弘也在坐。

“失其常度”该怎么理解看上文“辄令鼓琴”,帝总让谭鼓琴,早知道谭鼓琴是个什么样子,这次却失去了平时的风格,很不自如,因而“怪而问之”。

“帝改容谢”,“改容”是什么意思宋弘免冠谢罪所说的话情真意切,太令人感动了,这不,皇上都感动得动容了,并道歉。

“使反服”,离开上文还真不知何意,但联系“弘免冠谢”就知道,是让宋弘戴上帽子。

由上述两例文段可以得之,这些句子单独看是无法理解的,必须前后左右,上下贯通,整体钩联,才能推敲出来。

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

三、巧借题干,以“题”解意文言文的筛选信息题干和分析概括题的题干固然是我们解答文言试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它有时往往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解题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寻找突破口,把握切入点,从而准确快速解题。

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借助题干来阅读,主要是借助筛选信息的试题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试题的内容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

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譬如2009年天津卷第10题题干: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这里的“治国之能臣”就是管仲的才能,也是全文表达的中心意思;2012年广东卷第7题题干: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这是陶澍敬业务实的为官之道所得到的评价,也是全文中心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