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文言文的常见方法及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古诗文复习(一):快速读懂考场文言

成都树德中学黄静

高考文言文考点: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⑤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

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四川试卷中的分数为19分,占试卷总分的%。从题型看,近年来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题量稳定在近几年的4道(3选择+1翻译)。能力测试点为多年不变的常见实、虚词的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文言句子翻译等。当然明年是四川实施新课程第一年高考,根据新课标区的高考情况来看,本届复习我们得准备文言断句题和文意的主观概述题的复习。

七年四川高考文言文命题回顾:

1.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2. 文言虚词:常见18个虚词

3.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4.文言文翻译常见方法(补、删、抄、换;并、调、扩、通)和练习

5.文言文断句方法及练习

上述的复习内容都是每一届复习策略中老生常谈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考场实际,我们还得思考如何在紧张的考场氛围中教会学生读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题目,并拿到其中的绝大多数分数。这就是我今天要和老师们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快速读懂考场文言。的确如此,学生在考场上首先得读懂文言文,起码得读懂大意。如果一篇文言文连大意都没有读懂,那做题就很没有把握了,只能去靠猜了,靠碰运气了。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呢虽没有绝对的一劳永逸的方法,但根据多年来教学生解读文言文的感受和经验,也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方法供同仁们借鉴。

一、圈点勾画,明晓“人事”

近十年高考文言文的选文大部分是人物传记(四川卷在独立命题的七年中也仅有一次为议论文体),这类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或其他的一些特殊人物,他们往往有鲜明的性格特点。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的结构一般表述为: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1—事件2—事件3……阐理。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近700字的文章梳理,并清晰地把握文意呢首先可交给学生圈点勾画的方法。

圈点勾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有效的读书辅助方法,是古人读书的一项基本功。圈点勾画可以起到区分不同事件,明晓不同人物,标注难易重点,凸显关键信息等作用。那么,在文言文的快速阅读中,我们该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1、识人。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识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有哪些关联,发生了哪些事

这些人有哪些性格特征。读懂文言文的第一步就得先圈画出人物的姓名,大概了解人物的出场顺序,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避免发生张冠李戴或人名错识的笑话。

因此,我要求学生见人必圈画,并牢记一个顺口溜:人初见时全名全姓,再见面时有名(字)无姓。否则把一个人的名或字当作具体实词来解释,必当闹出大笑话。尤其是那些人物较多的语段,没有圈画,很多有名无姓的字词还会成为无端的干扰信息,学生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弄得晕晕乎乎,让简单的文段变得复杂起来。在每届课堂教学中都有类似的经典笑话。如教《鸿门宴》的时候,相信各位老师还记得这样一段话: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我的那些不全面预习不深入思考的学生在课堂翻译中就会脱口而出: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若不是这样,登记那些东西干嘛很显然,“项羽,名籍”的相关注释学生是忽略了的。

例如《曹景宗传》: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麋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2011年四川卷(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吕徽之)。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交给学生的口诀是:事完必隔断(//),层意即自见。例如2009年(广东卷《宋史李迪传》)为例: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

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真宗幸

毫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

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

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

衔之。//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

人迫之,谓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

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

令往。”//元昊迪愿守边,诏不许,

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通过圈划,迅速疏通了文意。文章主要人物是李迪,其性格深厚有器度。全文叙述的主要事件有:李迪擒贼1;李迪为民请求减赋税2;李迪为立后上疏3;李迪为太子直谏4;章献太后预政后李迪遭贬5;李迪欲为皇帝祈年6;李迪愿戍守边疆。在梳理了人事之后,我们不难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主要是表达作者对李迪“贤相”的称颂。断句的解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我对以上圈画还要做一个说明:史传文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因为其记叙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是随着其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主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结合原文的内容,遇到与官职有关的字词、表示故事进展的年号名、新出现的地名、人名,就在这些内容上打个框,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到人物的活动脉络。如2010年四川卷《汉书酷吏传尹赏》第一段: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举茂才、粟邑令。/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坐残贼免。/后以御史举为郑令。/

二、上下贯通,以“文”会意。

目前我们了解到的学生在高考中,往往一边读文章,一边做题,文章初读完毕,也就基本做完了文言文所有试题。而批阅他们的文意理解题和句子翻译题才发现错误率高,错点多。大多是抓住一些大概信息,或仅仅推敲相关句子中每个词的基本含义就草率下笔。这种现象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文言阅读过于注重字词句的分析而忽视了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我这里所谈的整体,就是从整篇上看,或从整段上思考,或善于联系上下句思考。

我们从高考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实词虚词等,自然也说明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句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这样的考场应变会让我们获得准确理解文意或准确翻译文段的较高分值。

如下文,翻译画线句子:

吴祜字秀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年二十,丧父,居无担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对于学生,障碍可能有“二千石”“自业贱事”和“先君”三处,但联系前文,都可以突破。联系“父恢,为南海太守”,可知“二千石子”是指“太守恢的儿子”;联系“常牧豕于长垣泽中”,可知“自业贱事”意为“自愿做放猪这种低贱的事”;联系“丧父”,可知“先君”即“去世的父亲”:这样就把握住了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