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

合集下载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例字: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例字: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另外,由于有了曲折变化,行书挑的运笔速度也不如楷书挑那样短促。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电子教案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电子教案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例字: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例字: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另外,由于有了曲折变化,行书挑的运笔速度也不如楷书挑那样短促。

王羲之圣教序入门最详细的笔法

王羲之圣教序入门最详细的笔法

王羲之圣教序入门最详细的笔法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中《圣教序》更是被誉为“书法之祖”,被广泛传颂至今。

作为书
法爱好者,学习《圣教序》的笔法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圣教序》的笔法,从最基础的点画、结构到整体的布局,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经典作品的精髓。

首先,我们来看《圣教序》的点画。

王羲之的点画以骨韵为主,笔画有韵律感,有节奏感。

在点画上,我们要注意每个笔画的起落和力度,保持笔画的统一和连贯。

同时,要注意笔画的长短、粗细、虚实,以及笔画之间的间隔和相互关系,让整篇作品呈现出优美的韵律感。

其次,是结构的构造。

《圣教序》的结构十分严谨,由纵横平交
组成。

纵向分为五段,横向分为十二行,平交在每个头、口、齿、舌、牙、喉六个部位。

在结构上,我们要注重每个部位的对称和协调,让整篇作品呈现出完美的结构感。

最后,是布局的安排。

《圣教序》的整体布局非常考究,包含着
王羲之对佛教的崇敬和对书法的热爱。

在布局上,我们要注重整体性和平衡性,将每个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整篇作品呈现出和谐美感。

综上所述,《圣教序》的笔法涉及到点画、结构和布局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注重细节,把握笔画的韵律感、结构的严谨性和布局的和谐美感。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研究,《圣教序》的笔法才能真正
被我们掌握,从而在书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基本笔法及临写教学

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基本笔法及临写教学

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基本笔法及临写教学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笔法丰富多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对该作品基本笔法及临写教学的简要介绍。

一、基本笔法1.横画: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横画的变化丰富多样,有平直的横,斜上的横,斜下的横,以及俯仰的横。

其中,平直的横多用于字的主笔,斜上的横则具有向上的动感,斜下的横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而俯仰的横则根据字势的需要有不同的变化。

2.竖画:竖画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同样富于变化,有挺拔的竖,有带勾的竖,有上粗下细的竖,也有上细下粗的竖。

挺拔的竖多用于字的主笔,带勾的竖具有强烈的动感,上粗下细的竖显得轻灵,上细下粗的竖则显得沉稳。

3.撇画:撇画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有很多变化,有直撇、弯撇、回锋撇等。

直撇多用于字的左侧,弯撇多用于字的右侧,回锋撇则多用于字的底部。

4.捺画:捺画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同样有很多变化,有平捺、斜捺、反捺等。

平捺多用于字的底部,斜捺则多用于字的右侧,反捺则多用于字的左侧。

5.点画:点画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有很多变化,有竖点、横点、侧点等。

竖点多用于字的顶部,横点则多用于字的左侧,侧点则多用于字的右侧。

二、临写教学1.观察字形:在临写之前,要先观察每个字的字形和结构特点,了解每个字的笔画和笔顺。

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个字的形态和神韵。

2.分解笔画:将每个字的笔画分解成若干个基本笔画,如横、竖、撇、捺、点等。

然后逐一练习这些基本笔画,掌握其基本要领和变化方式。

3.摹写练习:通过摹写练习,逐渐掌握每个字的笔画和结构特点。

可以先用透明纸摹写,然后再用毛笔在纸上摹写。

摹写的过程中要注意用笔的方法和节奏感。

4.对比分析:将摹写的结果与原帖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同学的摹写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5.反复练习: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解析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解析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例字: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例字: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另外,由于有了曲折变化,行书挑的运笔速度也不如楷书挑那样短促。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9-18讲),值得收藏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9-18讲),值得收藏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9-18讲),值得收藏第九讲:是、以、窥、天、鉴、地。

是:“是”字,是典型三角形的字,脑袋小,身子大。

整个字的难点,在于下半部分。

书写时,注意“中竖”相对于上方“日”的位置。

下半部分的笔划,看似是一笔,但是也有停顿调锋,这种笔划,如不调锋,容易写滑。

以:“以”在上一讲里提到过,大同小异。

注意留出中空,另外,左边的笔划,二压二提,要轻松书写。

窥:这个字的特点是:上面要盖得住,左面粗又挺,右边细而轻。

上方的“穴宝盖”整体采用侧锋用笔。

“见”最后的竖钩,在行书里,王羲之喜欢将“竖钩”写成这样,如此写法,其他书家并不多见。

天:“天”字,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字,难点在于最后的捺划,分为了三个弧度动作。

另外,注意第二横,一定要翘起来。

鉴:这个字,左高右低,右边的一系列的转折,用笔的笔锋要随之变化(如图所示)。

地:“地”字,整个字呈扁形。

这个字,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松,右边紧。

要注意“土”字旁中竖的位置,要偏左,不能写到中间。

这个字的难点,在于右半部分,有斜度的控制,也有方圆的把握。

第十讲:庸、愚、皆、识、其、端。

庸:“庸”字,需要把握的有两点。

一、空间的掌握。

第一笔的“点”和下面的距离非常大,整个字,呈上松下紧状。

二、翻转的掌握。

从第二笔开始,遇到转折,就一直是翻转,每个动作都很连贯。

愚:这个“愚”字,在圣教里,是极为精彩的一个字。

上方的禺,需要注意中间的竖划,有一个向右的弧度(如图所示)。

下方的心,起笔在“禺”的左下方,收笔,和上方对齐。

具体用笔方法,如图所示。

皆:“皆”字,在书写时,一定要记住,“比”的右半部分,占用空间极少。

这个字,最为精彩的一笔,就是连接“比”和“日”的那条线,要干净,并且带有弹跳。

识:按照我们当代的审美来看,这个字,并没有多么美。

但是这个字的特点,就是突破常规的书写。

我们在书写时,可以将他看成“左右结构”,而并非“左中右结构”。

“言”为左侧,“音”与“戈”几乎贴在了一起,为右侧。

圣教序行书笔法讲解字帖

圣教序行书笔法讲解字帖

圣教序行书笔法讲解字帖
圣教序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它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具有古朴端庄的特点。

下面我将从笔画结构、书写规范
和练习方法等多个角度对圣教序行书进行讲解。

首先,圣教序行书的笔画结构。

圣教序行书的笔画结构清晰简洁,横平竖直,端庄大气。

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和用
笔力度的掌握。

横平笔要横直有力,竖撇折要挺拔有劲,勾提要圆
润有韵。

整体上要求端庄大气,刚柔相济。

其次,圣教序行书的书写规范。

在书写圣教序行书时,要注意
每个字的结构和比例,保持整体的平衡和稳重感。

要注意笔画的顿
挫和用笔的力度,力度要轻重得当,使得字体显得生动有力。

另外,书写时要保持笔画的连贯和流畅,避免出现断笔和重复笔画的情况。

最后,圣教序行书的练习方法。

要想书写好圣教序行书,需要
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其笔法和结构。

可以通过模仿名家作品,临帖
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另外,也可以通过练习基本笔画和常用字
来提升自己的书法功底,逐渐掌握圣教序行书的特点和规律。

总的来说,圣教序行书是一种具有古朴端庄特点的书体,书写时需要注意笔画结构、书写规范和练习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钻研,可以逐渐掌握其要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圣教序佳的写法

圣教序佳的写法

圣教序佳的写法
《圣教序》是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创作的一篇楷书作品,其点画圆润道丽,结体变化多姿,整体端庄典雅。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写好《圣教序》的建议:
1. 笔画要流畅自然。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笔画的起承转合,避免出现僵硬的折笔和顿笔。

2. 注意字形结构的变化。

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重心、比例和平衡关系,要根据不同的字形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

3. 注重章法的布局。

整篇作品的排版要整齐有序,字距、行距适当,不要过于拥挤或松散。

4. 多加练习。

要想写出好的《圣教序》,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总之,《圣教序》是一种非常优美、高雅的书法艺术形式,要想写好它,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提高。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例字: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例字: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另外,由于有了曲折变化,行书挑的运笔速度也不如楷书挑那样短促。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规律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规律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规律
《圣教序》书法兼具真、行、草、隶四种书体,凝重、圆润、典雅、清丽,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1.圆润饱满:王羲之的书法圆润饱满,在《圣教序》中尤其明显。

他的笔画细而长,如横、竖、撇、捺等,显得非常流畅圆润。

2.重心在中间:《圣教序》中的字形多以中间为重心,即中间部分比
较稳定,而两侧则较为灵活。

这种结构体现了一个稳定与灵活的平衡。

3.笔画的连贯性:王羲之的书法强调笔画之间的连贯性,即笔画与
笔画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

在《圣教序》中,这种连贯性体现在每一个字中,让整个作品更加统一。

4.变化多样:《圣教序》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特点,即在同一作
品中,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形态和风格。

这种变化多样让整个作品更加生动。

总之,《圣教序》书法规律主要体现在圆润饱满、重心在中间、笔画的连贯性、变化多样等方面,这些特点让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了一种极致的艺术。

圣教序临习要领

圣教序临习要领

《圣教序》是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

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

一、《圣教序》因为是集王字,字迹大小完全是按墨迹的原尺寸,多为一寸之内,也是当时晋代指的“八分”书大小。

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

初学者,不容易将字写到原大,可以先放宽尺寸,逐渐缩小恢复至原大。

不宜写得过大,因为这要牵涉到用腕、用肘及用臂,便不得其本碑要领。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用极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时间,欲得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

久而久之,便丧失临习的兴趣,或自然地放弃,草草、急迫地进入“创作”,随意发挥,走不了几步便可能自食其果。

因此,纸、笔等工具的选择,势必首当其冲。

就《圣教序》而言,那个时代属王字的鼎盛时期,工具极其考究。

如果要实临得相像,工具当选用准确,或是比较贴近。

那时,贵族、宫廷中大部分用绢、绫,或是质地柔绵、细腻的纸。

生宣诞生在明末,《圣教序》时代是没有生宣的,因此如今实临也避免用这种渗水量过大的生宣。

也不宜用杂质过多、颗粒过粗的纸张,否则王字的细微处便无法体现。

我们如今在实临中当然不可能用价格昂贵的绢、绫之类,但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

笔的选择尤为重要。

首先要选择新或较新的笔。

古人用笔很讲究,稍一颓毛,秃了,旧了,便弃之,不像今人一支笔会用上五年、十年,也不更换。

王字遒劲坚挺,且婀娜多姿,清利飒爽,且志气平和。

虽羊毫、狼毫均可,但羊毫不宜过长过软,狼毫不宜过粗过硬,最好是中、小白云加健。

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

不宜长放于水中浸泡,过于胖大,使用不便。

用后清水爽干。

使用起来不顺手、不见效的笔不要勉强为之,多试几种为好。

总之,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

能够选择一支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圣教序方字的写法

圣教序方字的写法

圣教序方字的写法
圣教序的方字,一般是指“空方框字”,即字的四周都有空地,形成一个方框。

这种字在古代碑刻中比较常见,其书写方法如下:
1. 笔法:用笔要流畅,不要迟疑和停顿,要一气呵成。

笔画的粗细、长短、角度等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避免出现生硬和突兀的感觉。

2. 结构:要注意字形结构的平衡和对称,不要过于夸张或失真。

在书写时,要注意字体的紧凑和连贯,避免出现松散和分离的情况。

3. 布局:要注意整个篇章的布局,要保持字距、行距、章法的合理性和美观性。

字的大小、倾斜度等也要控制得当,避免出现过于突兀或杂乱无章的感觉。

总之,要想写好圣教序的方字,需要多加练习和体会,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才能逐渐掌握其精髓和技巧。

王羲之集字经典《圣教序》赏析

王羲之集字经典《圣教序》赏析

王羲之集字经典《圣教序》赏析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书法艺术影响了几代人。

他的集字经典《圣教序》是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这篇经典之作。

1.字体风格《圣教序》的字体风格是王羲之很多作品中的代表之一,它是楷书的先驱,也是隶书的传承者。

这种字体风格具有端庄、严谨、简洁、刚健的特点,它不仅表现出王羲之的文化素养,也反映了他的个性和审美趣味。

这种风格的字体在后来的书法发展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之为“王羲之体”。

2.笔画结构《圣教序》的笔画结构以瘦劲为主,线条流畅、清晰、有力,构图平衡、谐调,整篇文章看起来非常舒适。

其中每个字的结构都非常精致,每个笔画都经过精心设计,彼此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3.书法技艺王羲之的书法技艺非常高超,他不仅在笔画的设计上独具匠心,而且在书写速度、筆觸和墨色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从笔法到布局,都达到了极致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了他的专注和精湛技艺。

4.文化内涵《圣教序》是王羲之表述自己信仰的一篇文章,它展现了王羲之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它不仅是一篇佛教经文,也是一篇道德教诲,王羲之在其中阐述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人生观,表达了他对人性和自然的感悟,展现了他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深度。

5.历史价值《圣教序》是一篇历史价值极高的书法作品,它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最高成就之一。

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非常高,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6.艺术魅力《圣教序》的艺术魅力是不可抗拒的,它展现了王羲之的卓越才华和独特审美,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入理解。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能让人在欣赏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7.文化传承《圣教序》是中国书法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够启迪后人,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8.艺术表现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圣教序》中得到了最好的表现,他的笔画结构、墨色运用和布局设计都达到了巅峰状态。

褚遂良--【圣教序】笔法与结构特点

褚遂良--【圣教序】笔法与结构特点

褚遂良--【圣教序】笔法与结构特点褚遂良--书法欣赏【圣教序】笔法与结构特点2010年6月6日宏文馆发表评论阅读评论书法欣赏褚遂良书法作品【雁塔圣教序】笔法特点是:点画,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

钩画。

此碑钩法具六朝法度,形状多变,质朴饱满,要避免轻佻。

折画。

有方折和圆折两种,提按过渡、转锋换笔,须自然连贯。

点画。

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

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

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横画。

横画分为长、短两种。

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

竖画。

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提画。

提画是挑点的延长,要控制力度,不可软弱。

撇画。

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促有力。

捺画。

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书法作品-褚遂良褚遂良在书法结构上面的最大特点是扁方,为后世书风的演变埋下了伏笔。

变长为扁,宽绰疏朗。

结构特点:虽然其楷书笔法和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不程式僵化,其结构的端正、灵动、宽绰、遒美。

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后世无法企及的,但有一个别例,那就是褚遂良。

妍媚为主,体态多变。

书法视频【褚遂良作品】截图从用笔和结构两方面都有表现,所谓用笔生结构,用笔的提按、转折换锋等方面的灵活多变,导致结构的婀娜多姿。

以行入楷,呼应连贯。

行书笔法的渗入,加强了点画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连带、遥接、顿挫,使孤立的点画互有往来,生机盎然。

浅析《圣教序》的用笔与结构及其影响

浅析《圣教序》的用笔与结构及其影响

浅析《圣教序》的用笔与结构及其影响作者:王克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2期摘要:唐太宗深爱王羲之书法,《圣教序》乃太宗皇帝命怀仁和尚从王羲之不同时期作品中集字而成。

此碑王书众长,它基本上保持着笔意连贯,气韵畅通,历代书法家对此碑推崇备至,是学行书不可或缺的经典范本。

以下对该作品做简要介绍,并对它的用笔结构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作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圣教序》;用笔;结构;影响《圣教序》全名《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又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等。

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

玄奘奉命于当年三月即居译场弘福寺从事诗经。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徐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墨迹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

一、《圣教序》的用笔特点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从赵孟頫的这段话来看,用笔还是有规律可寻的,大体上看无非是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方笔与圆笔,疾与涩,轻与重,提与按。

(一)、《圣教序》用笔沉着,骨力内含,严谨含蓄,干净明丽。

这就要求处理好行与留,快与慢,光与毛的运用。

学王字行笔如锥画沙,以中锋为主逆锋涩行,使线条险劲而沉稳,点画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提按。

(二)、从《圣教序》点画用笔的整体来看,属于方圆并用,入笔多为直入法和逆入法,行笔中锋涩行每一点画多取挺直劲利之势。

收笔有方有圆,有的带出,有的内含,体现了“十藏五出,十起五伏”的用笔原则。

从收笔的细微之处观察,方则雄劲,圆则浑厚给人以沉稳之感。

(三)、从《圣教序》的集字作品来看,用笔以中锋为主,兼有侧锋。

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基本笔法及临写教学

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基本笔法及临写教学

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基本笔法及临写教学摘要:一、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简介二、基本笔法解析1.横笔2.竖笔3.撇笔4.捺笔5.折笔6.钩笔三、临写教学1.观察与分析2.笔画的粗细与节奏3.结构的把握4.整体章法的布局四、实战演练与作品展示五、提高与拓展正文:一、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简介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幅作品集王羲之的书法风貌,由怀仁和尚搜集整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它既有王羲之行书的飘逸潇洒,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人学习和研究行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基本笔法解析1.横笔:在横笔的书写过程中,要注意起笔的藏锋和收笔的回锋,笔画中间部分要保持力度均匀,呈现出流畅的状态。

2.竖笔:竖笔的起笔要藏锋,下行过程中力度逐渐加重,收笔时回锋,形成自然的尖状。

3.撇笔:撇笔的起笔与竖笔相似,收笔时要逐渐减轻力度,形成飘逸的尖状。

4.捺笔:捺笔的起笔与撇笔相似,但收笔时要更加舒展,呈现出宽广的态势。

5.折笔:折笔的书写要注意转折处的衔接,保持力度的变化和笔画的流畅。

6.钩笔:钩笔的书写要保证钩的力度和角度,与折笔和捺笔的衔接要自然。

三、临写教学1.观察与分析:在临写之前,要对原帖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了解每个字的笔画、结构以及整体的章法。

2.笔画的粗细与节奏:在临写过程中,要把握好笔画的粗细变化和节奏感,体现出行书的韵律美。

3.结构的把握:在临写时,要注重每个字的结构,力求与原帖一致,提高作品的神似度。

4.整体章法的布局:在临写整体章法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行与行之间的布局,使作品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四、实战演练与作品展示通过以上讲解,相信大家对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基本笔法和临写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让我们进行实战演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书写中,并展示作品。

五、提高与拓展在掌握基本笔法和临写教学的基础上,大家还可以进一步学习行书的用墨、印章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圣教序用笔要领

圣教序用笔要领

圣教序用笔要领
圣教序是一种书法艺术形式,是书法与绘画的结合。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是祭祀的一种仪式性文字,主要用于祭祀场合的题词、题记、题联等。

圣教序的书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用笔要稳定,笔画要有力度,要求字体端正工整,形象逼真,具有艺术性。

2. 用笔要轻重适度,不可过重或过轻,不可过于倾斜或竖直,要保持稳定的笔画感。

3. 用笔要有节奏感,每个笔画都要有明显的起伏,使整个作品具有韵律感。

4. 用笔要注意墨色的均匀,不可出现浓淡不均或断点,要保持整个作品的墨色统一。

5. 用笔要注意字形的协调,每个字的大小、形状、线条都要协调一致,整个作品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以上是圣教序用笔的要领,希望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有所帮助。

- 1 -。

王羲之圣教序结构特点

王羲之圣教序结构特点

王羲之圣教序结构特点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书法史上的重要碑刻,其结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其字形结构随形而变,丰富多彩,体现了汉字艺术的造型美。

具体来说,每一个字都会根据其笔画和结构的特点进行变化,避免了单一和刻板。

这种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得每一个字都显得生动而有趣,这也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其次,在结构安排上,“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是对疏密布局的形象描述。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笔画的多寡来安排空间,使得笔画多的地方更密,笔画少的地方更疏。

这样可以使整个作品在疏密上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一种“宽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生动效果。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作品整体上显得既紧凑又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在结构上还注重收放关系。

收放是指根据偏旁、部首形态的差异,在大小、宽窄、长短上进行夸张处理。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得部首之间形成大收大放的关系,使得整个字看起来更加生动有力。

这也是王羲之书法的一大特点,即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得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最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还注重对称与平衡。

在书法中,对称与平衡是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

通过对称与平衡的处理,可以使整个作品显得更加稳定和庄重。

这种处理方式也是王羲之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的来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灵活多变、疏密有致、收放自如以及对称与平衡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该作品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篇帮你总结《集王圣教序》的笔法和结构特点

一篇帮你总结《集王圣教序》的笔法和结构特点

一篇帮你总结《集王圣教序》的笔法和结构特点说起学行书,那就不得不提《集王圣教序》。

人人都说行书入门从《集王圣教序》开始,那整篇的笔法都有哪些你了解吗?孙过庭曾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集王圣教序》中就能学到很多笔法以及结构的变化,当你细嚼单字时你就会发现,竟然处处险绝,让人忍不住惊叹!一、笔法特点:简单而丰富我们看书法作品,行书、行草,草书眼花缭乱,飞扬潇洒,其实最后解剖它到笔法上,非常简单,只有两种笔法:方笔和圆笔,方体现力量,圆体现流畅。

一切线条的丰富变化都是方笔和圆笔的组合,关键是下笔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两个笔法写出来。

方笔即起笔处锋下按和折笔处,圆笔即空中落笔和化折为转。

至于提按,轻重等都是在方笔和圆笔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1、汉字里横画最多,如果有两个横画同时存在就要有变化,方笔和圆笔就可以体现出来。

左尖横:露锋横向起笔,向右渐行渐按,至右端回锋收笔,左细右粗,左尖右圆。

右尖横:落笔稍顿后,即向右行笔,边行边提,起笔重,收笔轻,起笔粗,收笔细,呈左尖之形。

收笔带钩横:写横画至右端稍提,按下折锋向左,出锋和下一笔呼应。

右端因用折法写,多呈方形。

2、点画也可以表现方笔和圆笔。

点在行书中是非常活跃的元素。

3、撇画有长撇和短撇,短撇可以表现出方的元素,长撇则是圆的元素比较多。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4、竖画往往要注意取势或向背的关系需要。

左弧竖:呈弧形,中段向右凸,多用方笔写,其形刚硬。

长弧竖:多呈弧曲之形,笔力内蕴不懈。

越是长竖越不可直,直则笔势一泻无余,无含蓄韵致。

学书者常将竖画写直,甚至以为愈直愈有力,实是大错。

5、捺画也是最能体现出行书特性的笔画。

反捺是方笔,圆的捺画也有,虽然接近反捺,但结尾处是圆的。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例字: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例字: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另外,由于有了曲折变化,行书挑的运笔速度也不如楷书挑那样短促。

如:“总”字,红色箭头所指。

挑:顺锋入笔,向右下顿笔,回锋蓄势后向右上行笔,提笔出锋。

注意与下一笔的映带关系。

例字:七、钩的写法:行书钩的笔法与楷书相似,但顿笔的动作不如楷书明显,常常是回锋顺势出钩,还需顺势映带下一笔,以体现行书流畅的特点。

如:“忍”字,红色箭头所指。

折弯钩:折弯笔行至尾端,回锋蓄势后向左出钩,转角处应流畅、自然、含蓄。

卧钩:弧线行笔至尾端,回锋蓄势后向左上出钩,转角处流畅、自然、含蓄。

例字:八、转折的写法:行书的转笔与楷书转笔一致,也以圆转、自然、流畅为原则。

行书折的笔法与楷书有异,其转角不如楷书显著,极少出现圭角,也体现了行书的流动感。

如:“贤”字,红色箭头所指。

转:笔法为边转笔边行笔,应写得圆转、流畅,一气呵成,忌犹豫不定。

折:横笔至尾端,折锋下行,无明显的顿笔与显著的圭角。

例字:结构一:疏密疏密是指根据笔画的多寡安排空间,笔画多处使其更密,笔画少处使其更疏,以疏衬密,以密衬疏,使疏密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宽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生动效果。

如“怀”字:左疏右密。

例字:结构二:收放收放是指根据偏旁、部首形态的差异,而在大小、宽窄、长短上作夸张处理,造成部首之间大收大放的强烈对比,增加生动多变的趣味。

如“陵”字:左收右放。

例字:结构三:向背向背常指左右两部分(或作为主笔的两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

左右相向者,两主笔(部首)拱向外侧,结体显得饱满;左右相背者,两主笔(部首)拱向内侧,结体显得瘦劲。

如“国”字:笔势相向。

“国”字左右竖笔略向外拱,造成笔势上的相向,使整个字显得雍容、饱满、浑厚有力。

例字:结构四:争让争让是指偏旁、部首之间根据笔画的长短、多寡而作位置的挪让,使相互之间揖让有礼、顾盼有情,增添整个字团结和气的氛围。

如“谢”字:左右互为争让。

例字:结构五:参差参差是指偏旁、部首组合时不作整齐排列,而是左右或上下略加错位,以避免呆板,增添灵动、生气,使整个字在险绝中求得平衡。

如“微”字:左中右参差。

“微”字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但三部分并不排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做明显错位:中间最高,左旁其次,右边最低,形成左中右参差,化呆板、平庸为灵动、神奇。

例字:结构六:欹正欹正是指部分偏旁、部首或局部作倾斜、欹侧处理,又能倾而不倒,平中寓奇,增加字的变化和意外的奇趣.如"崇"字例字:《圣教序》的由来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 ,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

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

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同时我们也应知道,此碑毕竟是集字,细心观察,还是能发现因原字书写的时间、年龄、情绪、气氛的差异,而笔势的连贯略失自然,以影响全文的浑然和谐。

对于这一点,临习者千万不可忽视。

书写工具的选择一、笔的选择:如用羊毫,不宜过长过软,如用狼毫,不宜过粗过硬,也可用加健中、小白云。

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

要用锋颖好的新笔,写秃了的笔不要用。

总之,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

能够选择一枝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推荐使用——中狼尾二、墨的选择:书画墨汁加水。

水要用山泉或纯净水。

加多少,依墨的浓度而定,过少黏厚枯滞,拖不动笔;过多则肥烂稀薄字无筋骨。

因此首先得调好墨的浓度,笔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过多过饱。

推荐使用——中华书画墨。

三、纸的选择: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

推荐使用——元书纸。

四、《圣教序》字帖的版本推荐——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笔画起笔规律原帖分析《集王圣教序》教案2 笔画起笔规律2《集王圣教序》教案3 笔画收笔规律收笔规律分析《集王圣教序》教案4 折和钩的规律1、方折的写法道理同楷书,但比楷书直接而平实,切笔后侧锋重带(速度较快,不能用楷书的慢速,更不要挑出多余的角),切忌调整中锋再写折,那样会浪费时间,也影响效果。

2、圆折的写法圆折的写法其实更简单,关键是手腕要圆转灵活,象画圆弧一样,要中锋运笔,靠手腕的转动边画弧边调整中锋。

3、方钩的写法可参照方折的写法,折完写钩时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匀速。

特别要注意的是竖钩,很容易用中锋出钩,写出的钩轻薄细尖,缺乏厚重之美,一定要用侧锋出钩。

4、圆钩的写法可参照圆折的写法,折完写钩时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匀速。

《集王圣教序》教案5 折和钩字例分类练习《集王圣教序》教案6 笔画替代规律笔画替代是行书区别于楷书的重要特点之一,行书书写比楷书快而简便,所以必然要以少代多,以短代长,以直代曲,以简代繁。

掌握这一规律为我们实现由学习楷书顺利向学习行书转换带来很大方便。

《集王圣教序》教案7 轻提笔字例分类临习轻提笔字例在《王圣教》中比比皆是,最精彩的莫过于“真”字,写的轻盈洒脱,灵动机智。

练习这类字可增加对笔锋控制的灵敏度,缩小感觉阙值。

从而达到灵活驾御笔锋、提升高难度书写能力的目标。

《集王圣教序》教案8 按笔及提按转换练习学行书,掌握提按及转换技巧比楷书更重要,提笔写的线条飘逸轻盈,按笔写的线条沉着遒劲,两者都是表达行书美的,缺一不可。

这就要求提笔写能做到快而不浮,按笔写则能慢而不疑。

但如果不进行分类强化练习,容易出现败笔,细者如死蛇挂树,柔弱无力;粗者如蒸饼墨猪,肉肿无骨。

在理解“提”、“按”时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两者互为表里。

提笔写以水平运动为表,垂直运动为里,如古人说的“锥画沙”;按笔写则相反,如古人说的“屋漏痕”、“钤印泥”。

练习提按转换要学会控制笔速和轻重,由提到按转换要求笔速由快到慢,按笔由轻到重;由按向提转换则由慢到快,提笔由重到轻。

这里的快慢和轻重的区别极其细微,非久练不能感觉之,它是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微妙的同步结合。

沈尹默临《王圣教》张旭光临《王圣教》陈忠康临《王圣教》高年丰临《王圣教》许沛波临《王圣教》陈海良:《圣教序》的“畅想曲”自古以来,世人但学“兰亭”,恐怕也是一面之词,误导了多少人。

原因是临习《兰亭序》很难出帖,而且由于当代人学养与理解的偏颇,尤其是“古质而今妍”(《书谱》)的审美流变也会使所学的书法偏于软弱而妩媚,从而趋于俗态!赵孟頫说:“‘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东坡诗云),学《兰亭》者亦然”(《松雪斋书论》),董其昌也说:“《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

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画禅室随笔》);同样,王羲之的信札较少,片言只语,难以“聚沙成塔”而成为体系;而《阁帖》中王书的粗制乱造、真假难辨,往往只能作为王书正统系列的一个参照,或者以一个大的书迹背景来研究王书是合适的。

《圣教序》虽是唐刻本,但字数较多,比较完整的保存了王羲之的字法特征(宋《阁帖》中也保存了右军的不少字形特征,但是很多不可靠),间架结构清晰,他比《兰亭序》及其它信札所反映的结构方面的情况来说更为详细,它更像是王羲之书法中可以用来学习的“中心对象”,也就是说,《圣教序》保留了王羲之字法的基本的骨架,按造魏晋时期的审美与品藻习惯,即以“神”、“情”“气”“韵”四个方面来讲,《圣教序》保留了一个方面。

为此,我们要较为全面地展现它的风采——魏晋风韵,应该是联系王羲之的其它摹本和魏晋时期的墨迹来进行综合的分析,来对《圣教序》进行“修缮”,进行“畅想”,“修缮”是为了临帖,而“畅想”是为了创作。

然而,棘手的是尽管现在有着好的版本,但是真正从对书法的学习与研究的角度来讲又是很难进行展开的,当然期间也很难看出有什么墨色变化来,因为墨色的要求更是当代书法真正走向现代的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要以“畅想”的思维,从笔法的角度来对《圣教序》进行“神”、“气”、“韵”方面的“修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