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的区别:(1)比喻和比拟都有“像”字,但它们既不相同,也不相近。
(2)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中不一定出现本体或喻体;(3)比喻只能用明喻,不能用暗喻。
(4)比喻可以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把抽象事物具体化;比拟却只能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
1。
两者的主要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修辞手法,因为二者都有比喻词,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但是它们的区别是显然的。
例如:1、《水晶之歌》的小说语言十分精练。
例如:再如,再如例如:小说开篇写“水晶”,结尾又以这位“神奇女王”自喻,再次点明了这部作品是“献给水晶的赞歌”,这里将虚拟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
(1)(2)2。
二者的表达效果比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比拟更富有情趣,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并使读者产生愉快的感受。
3。
二者适用范围不同比喻和比拟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
但是它们又各有侧重,不能互相替代。
4。
使用方法不同比喻和比拟都是修辞手法。
比喻的特点在于,借助比喻的表现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比喻的结构多是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在前,喻体(打比方的事物)在后。
因此,只要理解了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抓住喻体的特征,就不难判断出本体来。
而比拟的结构多是本体(被比拟的事物)在前,喻体在后,本体和喻体合二为一。
比拟有三种形式:拟人、拟物和拟物。
其中拟物又包括拟声、拟态和复合拟物。
比拟属于比喻的范畴,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
比拟是对本体的摹拟,但它不同于摹拟。
我们说某人像某人,只是把他当作某人,而不是把他当作另一个人;而比拟却是把某人当作另一个人。
我们称甲事物是某人,就是指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特点,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
5。
使用条件不同比喻和比拟虽然都是修辞手法,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比喻必须出现本体和喻体。
也就是说,没有出现本体或喻体的比喻是不存在的。
而比拟可以出现本体和喻体。
比拟在形式上比较灵活,可以不出现本体和喻体,也可以出现本体和喻体。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两物的相似性, 而比拟却是利用他们之间的不同特性, 是两体融为一体。
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 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飙》)
(二)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组成。 比拟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拟为人 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始 终都无拟本。
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袁鹰《十月长安街》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如何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何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在历年来的教招考试当中,都少不了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诗歌鉴赏当中,所占分值并不多,但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却是一名语文老师必备的技能,而且只要熟练掌握,这部分一般是不会失分的。
大家对修辞手法比较熟悉,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但是在笔试中往往不会单出特别简单的,而是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放在一起。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区别易混淆的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是甲事物比乙事物。
但它们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结构上的不同。
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不论何种情况,喻体一定出现,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眼前的晚霞成了一幅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句子中的都有喻体出现;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语,不论何种比拟,拟体绝对不出现,如“树枝笑弯了腰”“他脾气很大,你多说一句他就会爆炸”,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树枝像人一样笑弯了腰,他就会像炸弹一样爆炸,但是拟体“人”和“炸弹”都没出现,这就是比拟。
看一个例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将白雪拟人化,却没有写白雪向人一样,因此用的是比拟的修辞。
在答题中,如果选项的叙述是直接把物当做人来写的,如“小鸟唱歌、大树欢笑、春风温柔等”,就可以判断它是比拟中的拟人。
二、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比喻有相似之处,都有代替性。
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以借代体代替本体。
但二者有很大不同:(1)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甲”。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可以改为“我们之间的隔阂就想一层厚障壁”;借代则不行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不能改为“不能拿群众像一针一线的东西”。
(2)借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如“中秋的月亮像圆盘”,“月亮”和“圆盘”都是圆的,有相似性;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即相关性,如“臣本布衣,恭耕于南阳”,“布衣”是普通百姓身上穿的,此处是相关性的体现。
怎样区别比喻和比拟
⽐喻和⽐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格,使⽤的时候,往往分不清楚。
怎么样才能分清呢?
关键是明确概念。
⽐喻是利⽤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借⼀事物来说明另⼀事物。
⽐拟是把物当做⼈或把⼈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事物来描写。
⽐喻是打⽐⽅,凭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相似点联系起来。
⽐拟是描写,是凭⼈的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
⼀个完整的⽐喻包括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
如:“共产党像太阳。
”“共产党”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是⽐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靠的是⼆者都能给⼈以光明和温暖这⼀相似点联系在⼀起的。
⽽⽐拟是按着⼈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本事物当拟事物来写。
⽐如:鸟⼉歌唱,花⼉欢笑。
“鸟”和“花”本来不会象⼈那样“歌唱”和“欢笑”,但是⼈可以想象它们会歌唱、会欢笑。
⽐拟没有联系词,就直接来描写。
你分开了吗?。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是什么
比拟和比喻主要用来加强语言的含义,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其区别有侧重点不同、性质与作用的不同、句式结构的不同,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侧重点不同
(1)比拟重在“拟”,将A事物比作B事物,两者是互相融合的。
(2)比喻重在“喻”,将A事物比喻成B事物时,两者是分开的。
2.性质与作用的不同
(1)比拟:将另一事物具有的特性用于本事物。
(2)比喻:找出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然后,将本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3.句式结构的不同
(1)比拟:主要依靠个人的想象,然后,将本体比拟成其他事物的某一特性。
(2)比喻:由本体、喻体与喻词这三部分组合而成。
拓展阅读
1.利用比拟的手法,描写句子。
(1)蒲公英随着风婆婆高低起舞。
(2)红石榴非常高兴地裂开了嘴。
(3)春天的风轻轻拂过,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2.利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句子。
(1)她的脸红得像一个苹果。
(2)弯弯的月亮就像一艘小船。
(3)她的眼睛就像星星一样漂亮。
(4)秋天的雨就像是一个空调,吹走了夏天的炎热。
(5)大雪就像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鹅毛,轻轻飘落。
比拟与比喻,拟人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举例说明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举例说明比喻和比拟,听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可大有不同。
就像喝酒和喝饮料,喝酒有点儿醉人,喝饮料却清爽可口。
比喻嘛,就是把一种事物用另一种事物来形容,比如说“他像狮子一样勇猛”。
这句话里,我们的“他”就被比作了狮子,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他特别厉害,有股猛劲儿。
比喻这种手法,常常用来让人脑海里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像看电影一样,感觉一瞬间就把你拉进了那个场景里。
而比拟呢,更加细腻,它不只是简单地用一个东西来形容另一个东西。
比拟就像是把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较,咱们可以说“这件事就像一场没有准备的考试”,这不是单纯的形象化,而是把两者的性质和特点联系起来,让你明白这件事有多么让人紧张,哎呀,心里那叫一个慌。
比拟常常涉及到更多的情感和深度,就像你在品味一杯好酒,越喝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比喻常常用得很广泛,尤其在日常交流中,像是朋友间的调侃,你可以说“今天的天气像个蒸锅”。
这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感受传达得淋漓尽致,大家都懂得那个闷热的感觉。
可是,比拟更有趣的是,它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像我们说“生活就像一场旅行”,这个比拟让人不禁反思,咱们每个人在这场旅行中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和风景,各自的经历也都各不相同。
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小学时的语文课,老师总爱用比喻和比拟来让我们理解各种课文。
有一次,老师说“她的笑声像银铃般清脆”,那一刻我就在心里想,哇,能把笑声和银铃联系在一起,真是个有才的人。
可是如果老师说“她的笑声像冬天的阳光”,这时候我就会想,冬天的阳光是弱的,不够温暖,搞得我心里一阵凉意,哈哈,是不是觉得有点意思?咱们再看看文学作品,古诗中比喻特别常见,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那种意境就瞬间跃然纸上。
比拟就更不一样了,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常常把生活的苦涩比作“梦中醉”,这个比拟真是让人深有感触,生活就像一场梦,醒来时却发现一切都是虚幻。
哎,这种细腻的情感,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比喻和比拟的用法在广告中也是层出不穷。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 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 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 漫的少年时代。 ④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 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 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 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 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顽皮的孩子
这小猴儿又在班里捣乱了。
借喻
耳朵来了!每次见到他的大耳朵,我都想笑。
相 关 性
指长有大 耳朵的人
借代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 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 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 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 换成明喻。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 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 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
比喻则不同。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 乙物来代替甲物。
例①:住口打死你。拟物
例②: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拟物
我们要谨防糖衣炮弹。 比喻
分类高考考查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分析
高中语文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分析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很多的修辞手法,有些的修辞手法比较的相像,学生有时会混淆,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比喻和比拟的区别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比喻和比拟的区别(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借喻和借代的区别(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谈比喻和比拟、对比的区别
谈比喻和比拟、对比的区别在教学中频频出现一些修辞手法,但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解题技巧,在解答时只好胡乱猜测,尤其对比喻、比拟、对比更是容易混淆,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点。
下面就谈一下比喻和比拟、比喻和对比的区别。
一、比喻和比拟的不同比喻就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
它有三种基本形式——明喻、暗喻、借喻;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
而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有本体和拟体两个要素,具体区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区分:1、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比喻重在“喻”,其目的在于为叙述的主体(本体)找一个形象的相似物(喻体);比拟重在“拟”,其目的在于用它物(拟体)的思想方行、性格特征等来表现本体,至于本体与拟体之间有无相似点则不论。
例如:(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新的,它长着。
(2)油蛉在这里低倡,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例(1)重在强调本体“春天”和喻体“娃娃”的相似性“新的,生长着”,用以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所以是比喻。
例(2)重在强调本体“油蛉”、“蟋蟀”对拟体“人”的仿照性,把拟体“人”的活动“强加”给本体“油蛉”和“蟋蟀”,使其具有了人的特性,所以它是比拟句。
2、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但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但拟体一般不出现。
例如:(3)另外的一个匪徒,趁着这个机会,侥幸地脱了身,顺着高梁地,像兔子似的向陈家庄奔去。
(峻青《黎明的河边》)(4)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老舍《济南的冬天》)(5)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例(3)中本体“匪徒”和喻体“兔子”一主一从,并且都出现了,是比喻。
例(4)中直接用“一髻儿白花”代替树尖上的小雪,即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是比喻中的借喻。
比拟和比喻
一、比喻(一)概念: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手法。
比喻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事物间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是一主一从的关系。
(二)结构: -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条件: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如同”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又叫隐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等于、变成、化为”等连接,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曹植)。
二、比拟(-)概念: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拟人)或把人拟作物(拟物),把甲事物摹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二)种类:1、拟人。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物拟作人的修辞手法。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
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区别(一)从结构上区别从语法角度看,可用抓主干、理枝叶的办法,从句式结构来区别比喻句和拟人句。
拟人不能出现“像”字,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杨柳风即春风,例两句的本体都是“春风”。
比喻与比拟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比拟是直接把拟体当成本体来写,本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拟体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也就是说,可以把人当作物也可以把物当作人写,本体和拟体的关系是重合,相融关系,彼此是混同的.因此,当物被拟作人或此物被拟作彼物时,我们很难确切地说出"人"是什么样的人,"彼物"是什么样的东西.比如"青山起舞河欢笑"中的"山""河",我们只能笼统地说被拟作了人,至于是天真的小姑娘,还是活泼的小伙子,无法回答."阳光洒在海面上"中的"阳光",我们也只能笼统地说被拟作了可以洒的东西,至于是闪光的金子还是发亮的珍珠,也无法回答.比喻是借喻体表现或说明本体,本体同喻体的关系是类似关系,彼此不能混同.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引喻,喻体都是比较确定的.第二,两者的性质和表达效果不同.比喻通过事物的相似点使本体也喻体联系起来,重在"喻",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具体形象地感知事物.而比拟则是借助事物的不同特征,重在"拟",用模拟的方法刻画人或事物的情状,使一个事物具有它本来不具有的另一种事物的特征.即拿甲物特征描写乙物,从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第三,句法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无论哪一种比喻,都可以成为"主-谓-宾"式,这种主宾都全的句子,主宾之间是靠"象,是"等词连接的,一般说来,不用表示动作形为的动词作谓语.而在比拟的句子中,一般都是"主-谓"式.这种主谓句,主语若是由表示动植物的名词充当,谓语则由表示人的行动,感情的动词充当;主语若是由表示人的名词充当,谓语则由表示动植物行为(情状)的动词(形容词)充当.第四,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省去本体,但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以拟体的某些特性赋予本体,拟体一般不出现,而本体必然出现.第五,在比喻中,本体和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比拟所描摹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现象.比如本文中的例(6)中所描写的人的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变成了荷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的.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类型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
2、拟物。
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拟人会思想,会劳动,会创造和富有感情的本质特点,人类对自己的这些本质特点最为熟悉,最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产生共鸣。
为了表达的需要,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于其他事物,让它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把动物拟人:(1)……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
看不见的云雀在天鹅绒般的绿油油的田野和盖满了冰的,收割后的田地上颤巍巍地歌唱着;田凫在那积满了塘水的洼地和沼泽上面哀鸣;鹤和鸿雁高高地飞过天空,发出春的叫喊;脱落了的毛还没有全长起来的家畜在牧场上吼叫起来了;弯腿的小羊在它们那掉了毛的咩咩地叫着的母亲身边跳跃;……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②(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简析】列文处在失恋的苦闷中,可是,春风给他带来了安慰,希望和信心。
上述文字具体地,有层次地描写了春天给动物带来的变化。
作者将动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品格。
蜜蜂在“探险”,云雀在“歌唱”,田凫在“哀鸣”,鹤和鸿雁发出“叫喊”,小羊在“母亲”身边跳跃。
作者将这些动物写得栩栩如生,画面洋溢着春天到来的蓬勃生机。
把植物拟人:(2)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简析】诗人满怀激情,以拟人符合的方式描绘了团泊洼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动人秋景:高粱在“悄悄”“观察”,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着,“年高”的垂柳“抚摸”着庄稼,芦苇“细心地护卫”着“偷偷开放的野花”。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LOGO
Page 8
拟人就是把物当 作人来写,让无 生命的事物好像 有生命一样能活 动,让有生命的 动物好像人一样 有思维和情感。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飘柔,就是这么自信。 她似乎衣袋里全装着天真,一掏出来就可以用。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LOGO
Page
12
比喻与比拟区别
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重“喻”;而比拟却是 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物融为一体,比拟重“拟”这 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每一朵白鹅绒就像一个小太阳,梦洁白鹅绒被, 躲在冬天的阳光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比拟句主要是借助 想象,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只出现拟体 的特征。(暗喻和比拟)
比拟要注意与情境相协调。 比拟要注意避免褒贬不当。
比拟要注意语体。
比拟的拟体要符合本体的 特点。
LOGO
Page
10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
物有相似点的另一 事物作比;通过相 似点使本体同喻体 联系起来,唤起人 们的联想,使人更 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
乙物具有的特性写甲 物,或者说是把乙的 特性“强加”于甲。 乙一般是有生命力的, 有感情的;它比甲具 体实在。
暗喻
喻词的使用 和选用 都有本体和喻体
明喻
借喻
暗喻有本体,喻词无或者用是、就是、等于、变成等; 借喻只有喻体。
LOGO
Page 5
比拟和比喻的最简单的区别方法
比拟和比喻的最简单的区别方法
比拟和比喻是两种修辞手法,都可以用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形象性。
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比拟是一种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形成类比的修辞手法。
比如,我们可以说:“他的头发像一把金色的火焰。
”这里,我们把头发和火焰做了比较,以表达头发的颜色和形态。
比拟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人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或者抽象的事物,更好地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与之相对的,比喻则是通过把一个事物直接用另一个事物来代替,以表达某种意义的修辞手法。
比如,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狼。
”这里,我们用狼来代替这个人,以表达他的狡猾或者凶残。
比喻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人们更加形象地理解某种事物或者某种概念,更好地传递某种情感或者思想。
比拟和比喻在使用上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在比拟中,我们需要注意比较的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以确保比喻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而在比喻中,我们则需要注意代替的事物是否足够形象、恰当,以及是否符合比喻的主旨。
比拟和比喻都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情感色彩。
但是,在使用时,我们需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和使用方法,以确保修辞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方法的区别
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方法的区别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拟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比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例如:(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
(斯妤<<北海的早晨>>)(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老舍《济南的冬天》)(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二、拟物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翅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例如:(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5)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
(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6)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
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
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
例如:(1)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宗璞<<紫藤萝瀑布>>)其中本体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喻体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比喻词是“像”。
比喻一般有三种格式:一、明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像”“好像”“如”“如同”“似”“仿佛”“好比”“一般”“像--一样”“像--似的”“如同--一般”等比喻词连接的的比喻。
如:(2)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宗璞《紫藤萝瀑布》)(3)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
如:(4)他好像刚刚还在这里。
(表示猜测)(5)小赵长得就像高仓健。
(表示比较)二、暗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连接的比喻。
如:(6)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夏衍《包身工》)(7)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浆;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布封《天鹅》)(8)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鲁迅《藤野先生》)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
如:(9)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
(“黑夜”和“白天”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三、借喻指的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的比喻。
如:(10)教师不光要把“一桶水”指给学生看,更要把学生引到长流不尽的泉边和浩渺无际的海边去。
(11)难道我们能容忍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比喻一般有以上三种格式,几个比喻连用称为博喻。
如:(1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14)(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什么叫借喻,暗喻?“借喻”即指直接用乙(比喻的事物)代替甲(被比的事物),不用比喻词。
如: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堵厚障壁。
(厚障壁比喻心理、地位、社会的隔阂等)“暗喻”即指说甲(被比的事物)是乙(比喻的事物),用“是”“变成”“等于”“成为”等做比喻词。
如那美景简直是一幅山水画。
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了”、“变为”等。
借喻和暗喻,都是比喻的修辞方式。
不同在于:借喻本体和比喻词不出现。
如:大火球渐渐的从东方升起。
(太阳——〉大火球)暗喻的比喻词通常为:……成了……,……变成了……,……简直是……等。
如:雨太大了,我们都成了落汤鸡了!(我们——〉落汤鸡)比喻中还有明喻,它和暗喻的最大区别在于比喻词。
它的比喻词通常是:……好象……,……象……等。
如:小弟弟的脸象大苹果一样!(小弟弟的脸——〉大苹果)借喻:解释1:就是直接借助喻体以说明事理,没有本体,也没有判断词和比喻词,只有喻体单独出现。
也就是~``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
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
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暗喻:判断明喻与暗喻的区别主要看判断词,一般有为、即、是、作、成等,省略判断词的情况也较常见。
如:“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是常规的暗喻。
“翻手为云覆手雨”即为省略了判断词的暗喻。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
用比喻词“是”、“就是”“成为”、“变成”、“等于”等连接。
也叫“隐喻”。
借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
一.什么是借喻?答: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用喻体替换本体,即说的是喻体,指的是本体,这就是借喻。
借喻是一种在形式上本体和喻体溶为一体的比喻。
例如:1.(一切腐朽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它不适用的部分,一天天的土塴瓦解了。
)彻底掃除这些垃圾,仍然需要时间;这些东西崩溃之势已成,则是确定无疑的了。
2、敌人在大筑乌龟壳。
例1用“垃圾”比喻“一切腐朽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它不适用的部分”。
例2用“乌龟壳”比喻“碉堡”。
由于有特定的上下文,或由于比喻关系为大家所熟知,都只出现喻体,隐去了本体。
这样的用法就是借喻。
二、什么叫暗喻?答:暗喻也叫隐喻,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二者之间往往用“是”类于词连系的比喻。
这是一种不露比喻形迹、语意比明喻要坚决肯定的比喻。
典型的暗喻是用“是”类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
“是”类喻词包括'是、变成、成为、等于'等。
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山头的砲台成了旷野里有一座孤坟”这两个都是暗喻。
主体在前,喻体在后,中间用喻词。
又如:“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你的笑容”这也暗喻。
有的暗喻不用“是”类喻词。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本体和喻体复指成句。
如:“喜马拉亚山——中国手上的一枝笔,亚鲁藏布江——中国吹的一支笛”这里有两个暗喻。
二是本体和喻体分别成为定语和中心语。
如“带着花冈岩脑袋去见上帝吧!”这里有一个暗喻,喻体“花冈岩”充当本体“脑袋”的定语。
又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这里也有一个暗喻,本体“我的思想感情”充当喻体“潮水”的定语。
比拟与比喻,借代与借喻的区别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1,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固定的关系,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只具有相似点。
2,借代是指一件事物换个说法,借喻则是指比方和被比方两件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