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案多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案多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案多篇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案1一、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

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

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

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

(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

七年级下册生物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教案

七年级下册生物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教案
学生回答:因为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能生长和分裂。
教师要予以鼓励性评价, 鼓励学生开放性讨论。




第一节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
一、植物的根
二、植物的茎1.茎的基本结构。2.茎的基本特征:具有节和节间。
三、植物的叶1.完全叶的结构。2.变态:
四、植物的花1.虫媒花。2.风媒花。




本节课是以“自助式”教学模式进行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植物的根、茎、叶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有一些错误观念,例如:认为植物生长在地下的部分都是根,还有可能对“节”认识不准确。




知识:1.说出实验室观察植物的一般方法 2.识别一般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器官。 2.举例说出常见的植物的变态茎、变态叶。 4.分析植物的器官与环境的关系
能力:运用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识别植物各器官的形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身边的植物,养成爱护花草的好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植物的方法
难点:变态根、茎和叶区分,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结合本节内容我主要先择讲授法、集体讨论法
课前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小麦、葱、香菜、白菜、大豆等植物的根;植物的节,完全叶,豌豆、莲藕、仙人掌、荸荠等变态的根和变态茎,一些植物的花,如黄瓜、葫芦、玉米等。
这节课,我们就分别从植物的根、茎、叶、花这几方面来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一些植物。
学生回答
先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
环节

初中生物实验实践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实践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实践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解剖肺的结构,了解其功能以及构造。

实验器材:手术刀、解剖剪、切片玻片、显微镜、保鲜膜、活猪肺、实验台布。

实验步骤:
1. 将活猪肺放在实验台布上,用保鲜膜包裹住肺,使其保持湿润。

2. 用手术刀小心地沿着气管处开始切开肺,不要损伤到肺部组织。

3. 用解剖剪依次剪开肺,观察内部的结构,包括支气管、肺叶、血管等部位。

4. 取出一个较小的肺组织样本,放在切片玻片上,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5. 观察样本中的气管、支气管、肺泡等细节结构,了解肺的作用和构造。

6. 完成实验后,将肺部组织放回原处,尽量不影响其结构。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需小心谨慎,避免损坏肺部组织。

2. 使用手术刀和剪刀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划伤自己。

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避免细菌感染。

4. 实验结束后注意清洁实验器材,归还原处。

实验评估:
1. 根据观察结果,学生是否能正确识别肺部的结构?
2. 学生是否能描述肺部的功能以及其构造和组织?
拓展实验内容:
1. 观察其他动物的肺部结构,比较不同动物之间的差异。

2. 查询肺部疾病的相关资料,了解常见疾病对肺部的影响。

教学反思:
此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并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实施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实验安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

七年级生物下册《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载体蛋白的研究进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一幅关于细胞膜结构和载体蛋白功能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载体蛋白的种类和功能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4.实践活动,巩固提高:设计一系列实验活动,如观察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过程、模拟载体蛋白的运输功能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情境模拟,拓展思维: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载体蛋白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如设计药物载体治疗疾病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巩固记忆: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记忆。
在课堂开始时,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物质运输载体的思考:“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体的血液通过心脏泵送到全身各处,那么血液中的红细胞是如何将氧气输送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展示一些与物质运输相关的图片,如细胞膜、红细胞等,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载体蛋白的作用机制。
3.组织学生讨论血液循环系统中各种细胞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以及这些细胞如何协作完成人体的物质运输任务。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巩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载体蛋白的种类和功能等知识点。
4.组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物实验课教案

生物实验课教案

生物实验课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实验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实验课教案1目的要求: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3、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的装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骤:1、根据你的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

建议参考课本上的插图制作饲养和观察使用的工具。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观察他的身体外形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节带共有多少节?(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觉察体表是否有黏液?(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3、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他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的`粗细长短的变化。

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他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动作比较。

讨论:1、蚯蚓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3、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生物实验课教案2一、实验目的: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有机物。

二、该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0页的一个实验。

无机物和有机物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生活,我设计了该实验。

三、教材实验不足之处:1、取材不理想,选用了小麦种子。

2、实验结果不明显,种子燃烧后看不到有机物,只能领会到被烧掉的是有机物。

初一七下生物实验一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教案

初一七下生物实验一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教案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中的一个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操作,测量食物中有能量,明确某些食物中含有能量,进一步地比较实验测量数据,明确不同的食物所含的能量不同。

通过本实验,学生不但能够学习使用温度计、酒精灯,还了解到实验会有误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这些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并且对本实验中的“能量”有科学的认知,即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但是如何感受到化学能的存在,他们可能并没有思考过。

同时,能量的多少怎样测定更是难点。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使用过一些实验器具,但没用过温度计、酒精灯,在本实验中要培训学生使用,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课下培训。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生物探究实验一般步骤的知识,对于本实验的进行具有一定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认同食物中含有能量,能够通过燃烧食物的方法,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2.理性思维:通过开放性的实验问题设计,能够说出有创造性的见解。

能得出科学测量、减小实验误差的有效方法。

3.科学探究: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的过程,体验、尝试,总结出科学实验探究中的规律和注意事项。

在体验探究实验过程,学会关心、互助、合作、创新的去解决问题。

4.社会责任:通过分析实验误差产生原因,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实验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种简易测定能量的方法,了解不同食物所含能量是不同的。

2.学会对探究数据的处理,解决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

难点:1.对所测得的数据解读和分析。

2.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根据以上分析,选择启发式科学实验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分析比较法。

六、课型课时探究性实验课1课时七、教学过程附:板书提纲测定某些食物中的能量一、某些食物中含有能量化学能燃烧光能、热能二、不同的食物所含的能量不同计算公式:1g食物释放的能量=4.2*清水体积*(实验后温度-实验前温度)/食物质量三、减小热能散失的方法附:《生物学实验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评分要点。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5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5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白话文的我精心为您带来了最新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篇一1、知识与技能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3、教学难点: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实验指导: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学生实验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

七年级生物下册《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1.对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它们的作用和功能。
2.对消化、吸收、转化等生物过程的认识不足,难以理解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人体内的运作机制。
3.生活经验有限,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不足,可能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4.部分学生对食品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生活实践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的营养观念,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合理搭配膳食,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
5.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一起,对自己家庭的膳食结构进行分析,讨论并制定改进措施。
提交方式:口头汇报。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上课前。
2.作业要求:字迹清晰,内容完整,体现出对糖类、脂肪、蛋白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2.强调合理膳食搭配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食品安全、环保等问题。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人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三餐食谱,要求包含适量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并计算出每种营养物质的大致摄入量。
3.增强环保意识,关注食品安全,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提倡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中微小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生态意义及其在环保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微小生物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水质状况,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基本概念。微小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学习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分类和生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观察微小生物来评估水质状况,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水质问题。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实验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探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水中微小的生物及其特点:通过观察,了解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微小生物的结构、生活习性及生态意义;
举例:以硅藻、原生动物为例,讲解其形态结构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
一、教学内容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本教学内容选自《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主要内容如下:
1.认识水中微小的生物,如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2.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3.了解水中微小的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意义;
4.掌握简单的污水生物检测方法,培养环保意识。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走进水中微小的生物世界,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态系统中微小生物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

些。

(三)制定计划
引导学生根据馒头成分变化的原理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证明与前面猜测的因素是否有关系,每个小组讨论证明其中一种因素影响的实验方案并上台书写。

由馒头在口腔中的正常消化过程,学生可以讨论出对照组:在试管放入馒头碎屑、唾液,在37℃水浴下搅拌30s,可以通过检测淀粉来观察颜色变化得出实验结果。

对于证明各因素的实验方案可能如下:
1.与咀嚼有无关系:试管中放入等量块状馒头、唾液,在37℃水浴下搅拌30s,加入碘水溶液检测。

2.与舌头搅拌有无关系:试管中放入等量馒头碎屑、唾液,在37℃水浴下静置30s,加入碘水溶液检测。

3.与唾液有无关系:试管放入等量馒头碎屑、蒸馏水,在37℃水浴下搅拌30s,加入碘水溶液检测。

4.与时间有无关系:试管放入等量馒头碎屑、唾液,在37℃水浴下搅拌15s,加入碘水溶液检测。

5.与温度有无关系:试管放入等量馒头碎屑、唾液,在20℃水浴下搅拌30s,加入碘水溶液检测。

对学生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补充、修改,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四)实施计划
实验开始前,教师强调实验室安全与规范;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五)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将各大组的实验结果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通过观察,你认为对馒头变甜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2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对于实验现象与预测不一致的小组,教师应引导其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

下课之前,提醒学生保持环境整洁,清洗实验仪器,还原实验台。

七年级下册生物老师实验教案3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老师实验教案3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老师实验教案3篇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案1重点: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难点:1、明确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

2、通过对种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种子内贮存着大量有机物,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手段:以学生探究实验并分析结果的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从生活实际入手,对种子所含的成分进行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

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些食品包装袋,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展示其有关成分的说明。

介绍在我们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许多成分,引导学生思考在植物的种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样的成分。

二、讲授新课:(一)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1、组织学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出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鉴定种子中含有水分的实验中:(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近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4)试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倾斜,这样管壁上出现的水珠才不会流向管底,不会引起试管爆裂;(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鉴定种子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中:(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

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2)燃烧后,铁丝很烫,要避免烫伤手和烫坏桌面,应及时放一解剖盘中或晾凉了再放到桌面;(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鉴定淀粉和蛋白质的实验中:(1)面团不要过大。

(2)一直要到纱布中没有乳白色物质渗出,才可停止。

4、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总结种子的成分:1、讲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3、提出问题:(1)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2)如果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都含有脂肪,为什么用芝麻种子做为实验对象,而没有用小麦种子呢?"组织学生发言总结:(出示不同种子成分的结构图或表格)植物的种类不同,所以各种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

初中生物实验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其功能;(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组织切片;(3)能够识别并区分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人体组织切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人体基本组织的概念及其功能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 人体的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的特点及识别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其功能;(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的特点及识别方法。

2. 教学难点:(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的特点及识别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人体组织切片、显微镜、显微镜片、载玻片、盖玻片等;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的结构层次;(2)提问:你们知道人体有哪些基本组织吗?它们有什么功能?2. 讲授新课(1)介绍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其功能;(2)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组织切片。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2)教师发放组织切片,学生按照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进行观察;(3)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组织特点,并与同组同学进行讨论。

4. 成果展示(1)每组派代表分享观察到的组织特点及识别方法;(2)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其功能;(2)强调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1)绘制人体基本组织的结构图;(2)写一篇关于人体基本组织的短文。

七年级生物下册《观察小鱼尾部内血液的流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观察小鱼尾部内血液的流动》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新课内容:讲解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强调血液循环对生物体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比喻,如将血液循环比作人体的交通系统,血液就像一辆辆载满物资的车辆,在血管中不断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500字
-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2.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过程。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操作错误进行及时纠正。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的精密性和生物规律的奥妙,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之心。
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并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七年级生物下册 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说课稿一、使用教材苏科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7章第2节的内容——《人体的呼吸》二、实验器材器材:人体呼吸运动模拟装置制作材料:泡泡糖塑料盒、饮料吸管、一次性橡胶手套、橡皮筋、气球、细线绳、软纸、万能胶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教材中人体呼吸运动的演示装置只能演示膈肌收缩舒张时肺的变化,并不能演示整个胸廓的变化情况。

创新改进模型:模型的结构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胸廓可以运动且能与膈肌同时运动);取材、制作简易。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教材中人体呼吸运动的演示装置只能演示膈肌收缩舒张时肺的变化,并不能演示整个胸廓的变化情况。

而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只能浅显地看到胸廓的起伏;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呼吸运动引起呼吸这一表面现象上;甚至有学生误认为是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引起了胸廓体积的变化。

综上分析,教师与小组组长组建团队,研究如何改进模型,力图改进后的模型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模型的结构要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二是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胸廓可以运动且能与膈肌同时运动);三是取材、制作简易。

五、实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并结合学生整体学情的分析。

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人体的呼吸运动及其与气体进出肺的关系;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精神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模拟实验能够解释自然事物的原理。

六、实验教学内容(1)模型的创新制作过程(疑难问题的发现,材料的选择,创新的设计)。

(2)呼吸运动的发生过程,各部分结构的运动状态。

(3)呼吸运动引起“呼吸”的原理。

七、实验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依次进行:(一)设置情境,引出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大小变化情况。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5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5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5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走进新单元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

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1.显微镜的构造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

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对光(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七年级生物下册《反射弧》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反射弧》教案、教学设计
二、新课讲解
1.讲解反射弧的概念、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功能。
2.结合图像、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反射弧的原理。
三、实验探究
1.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反射弧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总结实验结果。
四、巩固拓展
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反射弧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动态图解、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降低学习难度。
-设想一:通过动画演示反射弧的工作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设想二:提供实物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反射弧各部分的理解。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反射弧的认识,总结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
布置与反射弧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探究等环节,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神经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反射的基本概念,但他们对反射弧的组成和作用可能还较为模糊。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有着较高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然而,在抽象概念的理解和逻辑推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通用14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通用14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通用14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记叙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②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学习用列表法比较、概括、总结知识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难点①用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

②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用具多媒体、食品标签、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双缩脲试剂、蛋白质、滴管、试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二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组是现在我国部分儿童少年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迈不动脚?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二组图片提出问题,且作出初步的结论?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结论:(1)两组图片上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营养问题。

(2)这两组图片中儿童少年是不是得了营养方面的病?一是营养不良,一是营养过剩。

(3)是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一个生活环境艰难,一个生活环境优越。

总结并引出课题:是的,他们如此强烈的反差却是因为同一原因,就是都与营养相关,都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

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学营养。

科学营养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这就是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熟悉的食物名称及其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负责安排、统计自己小组总共列举出多少种食物及其成分。

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
自然状态下的膝跳反射不受大脑控制:因为膝跳反射来不及 思考。
练习
课后 反思
1、 叩击韧带时,小腿会以膝盖为轴,________ _。
2、 膝跳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生活中逐渐获得的)。 3、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_ ________,叫反射。
课题
测定反应速度
测定反应速度
类别
探究
材料用具 淀粉、烧杯、量筒、试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碘液、稀盐酸、冰块等
知识链接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____。 2、淀粉遇碘变成( )色。
方 1、试管分开并编号,分成5支。 法 2、收集唾液。 步 3、每支试管加2毫升唾液。 骤
4、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清水、唾液、煮沸的唾液、含盐酸

的唾液、唾液2毫升。 5、前四支试管37度,5号管0度水浴。
探究
目的要求 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材料用具 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知识链接
1、血液是由 和 两部分组成的。
2、在血常规化验单中,BBC、WBC、Hb、PLT分别是 、

的英文缩写。
3、血浆的成分中最多的是 ,约占血浆成分的 功能是

4、红细胞呈
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 ,富含
。红细胞的功能是

方 1、取镜和安放 法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 步 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 骤 孔,一只眼注。
3、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____。
方 1、一位同学作为受试者坐在椅子上,_____,另一条 法 腿______________。 步 骤
方 法 步 骤 小结
2、另一位同学用手掌内侧的边或小木棰,迅速叩击一下受试 者上面那条腿________,同时观察这条腿有什么反 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生物下册《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生命起源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精卵结合的过程,强调受精卵发育的关键环节。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生殖系统的模型和实物,分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像、模型和实物,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实验、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4.设计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一位著名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与精卵结合和胚胎发育相关的领域。下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你所了解的生物学家的故事和贡献。
4.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精卵结合和胚胎发育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生育政策、优生优育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总结,下周课堂上进行汇报。
5.观看一部关于生命科学的纪录片,如《生命的奇迹》等,了解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观看后,写下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字数不少于2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精卵结合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受精卵的成功发育至关重要?”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归纳相关因素。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
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关爱生命的情感。

七年级生物下册《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c.气体交换与环保的关系。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的实践与思考,进一步巩固气体交换知识,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期待大家在下节课的分享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七年级生物下册《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
2.理解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包括气体的扩散、气压差、肺容量等概念。
4.学会运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生活中的气体交换现象,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在其中一个玻璃杯底部放入一小块石灰石,观察石灰石与食用色素溶液的接触面;
c.在另一个玻璃杯中点燃一根蜡烛,将蜡烛放在玻璃杯底部,观察蜡烛燃烧时火焰的变化;
d.分析实验现象,结合气体交换原理进行解释。
5.请同学们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以下问题,下节课分享彼此的收获:
a.气体交换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b.现代科技在气体交换研究方面的进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图、气体交换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体交换过程。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体交换的原理和机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设计实验活动,如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c.肺容量:肺容量的大小影响气体交换的效率。
3.结合肺的解剖结构,讲解肺通气的过程:“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它们被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包围。当我们吸气时,肺泡扩张,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与肺泡壁上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发生气体交换;呼气时,肺泡收缩,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
实验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五、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猜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7.师生反思,总结规模。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要有对照组);(4)预测实验效果;(5)观察实验结果;(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有的小组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2.思考分析,提出假设。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1)实验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1试管)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弥补了教材中只有两个实验组的不足。)(2)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实验消化和吸收——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一、目的要求
认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绒毛。
二、材料用具
猪(或羊、鸡)的新鲜的小肠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三、方法步骤
1.纵向剪开小肠
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
把这段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能看到什么?用手指粘摸表面向左或向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有3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1、2、3、4试管,还分别增加了:(1)5试管。与1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2)6试管与1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这时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这些绒毛状的突起叫什么?
四、交流讨论: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实验呼吸的过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