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寨下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庄—寨下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下庄-寨下地区位于下庄矿田中部,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和围岩蚀变作用强烈,矿化显示好,石角围硅化断裂带、下庄硅化断裂带与下庄-寨下辉绿岩组的相交复合部位是铀成矿的有利部位,矿化以”交点”型矿化为主。文章主要是对下庄-寨下地区的铀成矿地质特征进行论述,认为区内岩浆热液活动多期多次,含矿断裂构造带发育和围岩蚀变强烈,具备铀成矿有利的地质条件,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标签:铀矿成矿地质特征下庄矿田
1区域地质背景
下庄-寨下地区位于下庄矿田的中部,下庄矿田位于贵东岩体东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加里东隆起边缘的湘、赣、粤后加里东隆起的南西翼与粤中海西-印支拗陷带交接部位的南岭纬向构造带中带,即大东山-贵东东西向岩带与粤北山字型构造东翼弧之黄陂断裂马屎山断裂、油山-下庄新华夏系断裂带组交汇复合部位。
矿田内岩浆活动具有多期多次特点,主侵入体、补充侵入体、中基性岩脉发育。主体岩石为燕山第一期主侵入花岗岩,呈岩基产出,岩体分相较好,岩性为渐变关系;中心相分布于矿田南部,出露面积小,岩性为粗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pbηγ2(1)5);过渡相岩石在矿田广泛分布,岩性为中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2pbγ2(1)5);边缘相仅见于矿田东西两翼,主要岩性为细粒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3mbγ2(1)5)。
典型的断裂构造有东西向、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三组。东西向构造带是矿田内形成时间较早的一组韧性剪切带、挤压带和中基性岩等组成的复杂构造带,从北往南依次有水口-竹山下、黄陂-张光营、下庄-寨下、鲁溪-仙人嶂、中心段等五组。中基性岩脉在下庄矿田内呈东西向成群成组分布,是南岭纬向构造带在区内的主要表现形式[1],也是矿田早期铀成矿主要导矿和储矿构造带。
2矿区地质
2.1岩石
矿区内出露的岩石主要是燕山早期贵东岩体主体岩石-过渡相的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第二补体的不等粒小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及后期的细粒白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角闪辉绿岩、伟晶岩、石英脉等脉岩和构造作用形成的花岗碎裂岩、花岗正长岩、糜棱岩、纤闪石化角闪辉绿岩,其次有中基性脉岩,石英正长岩。
2.2构造
矿区位于第三组辉绿岩与北北东向102-石角围断裂带、北东东向14号带相交部位,断裂带两侧的次级构造非常发育,从东到西有25条构造,交点型铀矿化品位富,往深部延伸比较稳定。已提交中型矿床。矿区构造活动频繁,东段是矿田主要成矿带102-石角围断裂带组经过的地带,包括13、8、92、1、2、4等构造“交点”,是铀成矿的有利地区,特别是勘查区内的335矿区及336矿区深部具有铀成矿的有利空间和条件[2]。
2.3铀矿体特征
区内的铀矿床为热液成因。它的绝大部分有工业价值,且规模比较大的矿体都赋存在NNE或NE向硅化带与北西向角闪辉绿岩反接部位中。少数规模小的矿体赋存在NE或NNE向硅化带中,以及两组硅化带交接部位中。
(1)赋存在NNE-NE向硅化带与角闪辉绿岩截接部位中的矿体
构造规模大,有多期热液活动,物质成分复杂,红色玉髓、黑色玉髓、黄铁矿、赤铁矿发育的硅化带与角闪辉绿岩反接部位矿化最好。这组构造错断角闪辉绿岩部位,由于角闪辉绿岩含二价元素较多,是热液铀矿沉淀的有利场所。
(2)赋存在NE或NNE向硅化构造中的矿体
矿体多靠近NE向或NNE向硅化带与角闪辉绿岩截接部位外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硅化带膨大部位。规模小品位不太高。主要是热液上升时压力温度降低而形成的矿体。
(3)赋存在两组硅化带交接部位中的矿体
矿体规模虽小,但品位高。由于热液上升时,这里空隙大,压力、温度降低而沉淀形成的矿体。
2.4围岩蚀变
区内广泛发育的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赤铁矿化、绿泥石化,其次为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而近矿围岩蚀变为硅化、赤铁矿化、绢云母化,矿带两侧的蚀变略具分带性,及重叠性的特点;由矿带的两侧依次为:硅化→赤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一般硅化带与赤铁矿化重叠,赤铁矿化与绢云母化重叠。
不同岩性围岩蚀变发育程度又有差异,一般花岗岩中的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较煌斑岩发育,而煌斑岩中的绿泥石化,发育程度比花岗岩中强烈的多矿化地段附近岩石,常见蚀变为硅化-纤闪石化-绿泥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赤铁矿化。
3铀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区内下庄断裂是铀成矿热液活动中心,也是鈾活化、运移、聚集的主要通道。区内钍低场区,特别是钍高场区中的低场区,是铀成矿有利地区。区内铀矿化类型主要为“交点”型,矿床定位于构造与辉绿岩脉相交部位,矿体严格受构造与辉绿岩脉复合轨迹控制[3]。
(1)东西向辉绿岩组是矿田内重要控矿构造带,也是南岭成矿带中带,即大东山-贵东东西向成矿带的组成部份。辉绿岩组从西到东穿过本区,为铀成矿提供了有利围岩条件。
(2)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为铀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矿液运移富集条件和良好的储矿空间,是矿床定位的主要因素。
(3)辉绿岩组与构造带交汇形成交点型富大铀矿,即“交点”矿化。“交点”型铀矿化主要标志为矿床定位于构造与辉绿岩脉相交部位,矿体严格受构造与辉绿岩脉复合轨迹控制。
4结论
综上所述,下庄-寨下地区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铀成矿热液活动和围岩蚀变作用强烈,矿化显示好,区内包含335、336矿床,铀资源较为丰富。本区具有十分有利的铀成矿条件控矿因素,“交点”型铀矿是本区今后找矿主要的目标类型。
参考文献
[1]谭正中.1996.粤北富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J].华南铀矿地质,13(1):1~20.
[2]吴烈勤,等.粤北下庄铀矿田富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探讨[J].铀矿地质.2004,20(1):10~15.
[3]史运澄,李德文等.下庄矿田”交点”型铀矿地质特征、远景评价及找矿探矿研究.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3大队,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