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剧本改变
试析由小说到影视剧的改编及其变异的原因——以电视剧《红高粱》为例
试析由小说到影视剧的改编及其变异的原因——以电视剧《红高粱》为例杨帆帆【摘要】小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而影视剧出现的时间不过百年. 就我国而言,影视剧从出现到普及也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时间虽短,发展迅速.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小说与影视剧不是相互对立的存在,而是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的.但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修改.以热播剧《红高粱》为例,探析小说到影视剧转换的条件及可能性,进而分析转换过程中出现变异的原因.【期刊名称】《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68)004【总页数】5页(P78-82)【关键词】小说;影视剧;《红高粱》;改编;变异【作者】杨帆帆【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电视剧虽然是二十世纪的产物,但是却以极短的时间占据了广阔的市场。
就受众数量而言,文学作品的读者量是无法与影视剧的观众量相提并论的。
而从影视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要说20、30年代,就是50到70年代,看电影和电视剧都是普通老百姓的一种奢侈。
中国的电视机也是从八十年代才开始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的。
短短的二三十年,发展如此迅速必然有其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影视普及的前提条件。
在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并非人们刻意回避影视这种媒介方式,而是其传播的范围实在有限,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
在电子技术还未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电影和电视是一种奢侈品。
到了八十年代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完善,电视机的成本降到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的程度时,中国的影视艺术才找到迅速发展的土壤,才得以走向大众化。
追溯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渊源,也与影视剧有着惊人的相似。
中国的小说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出现于汉朝,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朝。
二十世纪之后,现代印刷术逐渐普及。
从时间上来看,小说的普及和兴盛不能不说和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没有关系。
《红高粱》分析与阐述
1、《红高粱》通篇都是由作为孙子的“我"充当叙述者,而构成了故事时间的红高粱地里的那一场战斗则是通过父亲“豆官”的视角呈现的,但在逆时序的叙述中视角的承担者则有所变化.请就以上情形结合《红高粱》文本分析小说中叙述声音与叙述视角的变化及其组合,并指出其功用。
1《红高粱》中“爷爷"、“奶奶”的传奇人生不由叙述者直接叙述,而是由故事外的“我”提供声音,故事内人物“我父亲"提供叙述眼光,将“爷爷"、“奶奶”高粱地里的爱情故事设置在“我"的追述之中,将先辈们墨水河畔的抗日故事界定在“我父亲”的回忆之中。
面对“爷爷”、“奶奶"的传奇人生,“我”的叙述声音是当代的,而“我父亲”的叙述眼光是历史的,“我”和“我父亲”由于年龄、时空、观念的差距而产生不同的认识。
这样,《红高粱》就从不同角度展示“爷爷”、“奶奶”等先辈们历史故事的多元性,这与新历史小说所追求的叙事效果有关2.然而,《红高粱》不仅将“我”作为一个公开露面的叙述者,而且还创设了独特的叙述视角“我爷爷”、“我奶奶”――以“我"的叙述声音为基点前瞻后顾,通过对叙述焦点“爷爷”、“奶奶"故事的不断交错返回,将“我"的现实与“爷爷”、“奶奶”的历史拼贴在一起,建构现实与历史、现在与过去的对话3用人称的变化带动视角的变化,把人称和视角结合起来创设了“我爷爷”、“我奶奶"这种独特叙述视角。
作者形式上是将叙述视角定位在第一人称“我”的位置上,以“我"的口吻叙述祖父母余占鳌、戴凤莲和父亲豆官的抗战经历,但在叙述中,叙事人又突破了第一人称的限制,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解放后出生的“我”根本无法亲历的故事。
作者实际上是将叙述岔入了父亲豆官的视角,或者干脆甩开第一人称视野,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中展开叙述。
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一方面使整个作品看上去是“我”在叙述自己家族的故事,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另一方面又获得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那种视野的开阔性。
现代向传统的一次回归——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的叙事分析
王红霞现代向传统的一次回归小说与电影现代向传统的一次回归——小说《红高梁》和电影《红高粱》的叙事分析王红霞在中国的文坛和影坛上,《红高粱》都是震耳发聩,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作品。
然而这两者的成功之处却有着意义上的区别。
打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莫言的小说《红高梁》对于中国文坛来讲就好像昆汀·塔伦蒂诺的天才之作《低俗小说》之与好莱坞的意义。
可称之为上个世纪中国最具“电影感”的小说。
而电影《红高粱》则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性作品。
小说的成功很大部分得益于它对传统叙事结构的颠覆,而电影的一举成名则大部分归功于它影像的营造和色彩的运用,在叙事方面则迥异于小说,采取了传统的自然流畅的直线性叙事手法。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名目繁多的西方文学涌人中国文坛,造成了整个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
大量作家借鉴西方文学的形式和技巧,特别是对拉美文学的借鉴,成为当时文坛的时尚。
%莫言的《红高梁家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痕迹。
“莫言以一种奇异的然而是新鲜的艺术感觉来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
毽樊言小说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的小说形成了“个人化的神话世界与语象世界,并由于其感觉方式的独特性而对现代汉语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扭曲与违反,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文体”⑧。
然而艺术上新的探索却可能造成人们的认知障碍。
小说《红高梁》改编成剧本的时候,这种障碍便凸现出来。
当年的张艺谋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读懂小说,这不仅仅是因为原著的视觉化、情绪化的文字,更是由于小说不同寻常的、违背常规的“剪辑方法”(即叙事结构)造成了他的阅读障碍。
《红高梁》写了一个没有新意的又是极其简单的故事:“我”爷爷余占鳌在墨水河畔伏击日寇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这种被渲染过无数次的故事框架,何以能释放出如此灿烂动人的艺术光辉呢?这样一个常见的抗日战争的题材,其间有漂亮的女人,强悍的男人,残酷的敌人,热烈的爱情,惨烈的战争。
种种戏剧要素的综合在一起,也就是一个三流的好莱坞故事题材。
一朵奇葩 一块瑰宝——评舞剧《红高梁》剧本改编创作的得失
击, 给 了我在艺术魅 力感召之 下的探索和思考 。
一
系 列的连续不断地独 舞 、 双 人舞 、 三人舞和 集体舞的组合 ,
演绎 人物 的命 运 , 揭 示剧 平心 而论 , 该剧在 剧本 改编 上有 别于 电影 , 具 有 舞剧思 分场 分幕 的向观 众宣达 全剧故事 , 进而感 染观众并达 到与观众产 生共鸣 维 和表现 的独 特性 , 但是 还存在 不少 的缺憾 和混 沌 , 还 存有 本的主题 和最高任务 , 提高修 正的艺术 空间 。 因为我 喜爱 舞剧《 红高梁 》 并 理解 改编 的艰 辛 , 因此 , 我 的演 出效果 。因此 , 舞剧的创作是最难最难的 。 《 红 高梁》 小说发表于 1 9 8 6 年 。1 9 8 7 年 莫言亲 自 参 加并
运 用舞剧创作 的独 特手段对小 说进行二度 创作 :经过增删 、
一
帮女人 和 乡亲们 的谴 责鞑伐 , 烧酒作 坊险些 “ 关张 ” 。罗汉
梳理、 变通 , 改编 成能 使普 通观 众 ( 包括外 国人 和 “ 失聪 ” 的 大叔在危难之 中解救 了“ 九儿” , 帮助 了“ 九 儿” 渡过难关 …… 人) 都 能看 懂的简洁 、 通俗 、 精彩 、 撼动人 心的故事 , 并 产生共
大的一 台舞剧 , 一件艺术精 品。
舞剧的改 编和导 演往 往是分 不开 的 、 就如 我有 幸分 别在北京 中国 大剧 院和济 南 山东剧 院两 次 观 议供 编导 们参考 ( 。 看 了舞剧《 红高粱 》 演 出, 有多处段 落的表演 使我激动 不已流 同连体兄妹一样 ) 下了热泪 。比如 : 二十四条汉子站在舞 台最 前沿 , 在“ 我爷爷” 舞剧 即然是剧 , 它必 然就 与其他戏剧 品种一样 , 如: 京 昆
由文字到影像的变异:小说《红高粱家族》的电视剧改编探究
作者简介 :隋清娥 ( 1 9 6 4 一) , 女, 山东莱西人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第1 6 7 期
齐 鲁 师 范 学 院学 报
么小 说 中 的 “ 我奶 奶 ” 出嫁 途 中被轿 夫 颠 得 痛不 欲 生 地 求饶 的 “ 大哥 哥 们 ……饶 了我 吧 … …” 的 真 实 细节 被 电视剧 置换 成 九儿 的 “ 就 这点 儿劲 儿 , 颠 得 不够 ,有 什 么花 招 都使 出来 ……再 来 点儿 劲 儿 …… 给劲 儿 啊 … …” 的倔 强 激 将 ?众 所 周 知 ,
对于 《 红高粱家族 》这样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当
代 文 学经 典 作 品 ,要 实 现从 文 字 文本 向影 像文 本 的转 化而 不 丢 失或 较 少 丢失 原 著 的精 神 风 貌确 实
不 太 容 易 。早 在 上 世 纪 8 0年 代 张艺 谋 导 演 电影
与小说相 比,电视剧存在着诸多变异 。
第3 0卷
第 1 期
齐 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Qi l u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0I . 3 0 No . 1 Fe b . 201 5
2 0 1 5年 2月
由文字到影像 的变异 :小说 《 红 高梁家族 》
四大 电视 台播 出 ,火爆荧 屏 ,创下 2 0 1 4 年全 国
首播 电视 剧 收视率 纪 录 ,引发 新一 轮 的 “ 红 高粱 ” 热, 是2 0 1 2年 国 内掀 起 的 “ 莫 言热 ”浪 潮 的延续 。
一
击战 ,而电视剧的开头是新任高密县长朱豪三一
剧本的格式
另一个角度(Another Angle):镜头的变化,如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比尔走出公寓。
更宽的角度(Wider Angle)场面中焦点的变化,如从角度对准比尔到更宽的角度,这 样就包括比尔和他周围的环境。
新角度(New Angle)另一种镜头变化,如从一个新角度表现比尔和简在舞会上跳舞。
视点(POV):一个人的视点,他看到的东西是怎样的,如从比尔的角度拍他和简在跳 舞。从简的视点看比尔在微笑。他过得很愉快。这也可以看作是摄影机的视点。 其 他 术 语
2、分镜头剧本的内容项目与完成台本大致相同,但是分镜头剧本通常有两种,一 种是文字形式的分镜头脚本,另一种是视觉化和形象化的“分镜头故事板”( story board)。 [案例]《巴山夜雨》(1980),编剧:叶楠;分镜设计:吴永刚、吴贻弓 剧 本 的 格 式
分镜头故事板是图画形式的剧本 , 内容包括 : 镜头号、景别、摄法、摄影机位及运 动轨迹、画面构图 、生活场景、人物关系、人物调度、场景调度、镜头衔接、镜头长 度等项目 , 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这种视觉图像的剧本称之为分镜头故事板 ,又称之 为story board,是由分镜头设计师将文字分镜头剧本的文字变为画面 , 将故事和剧 本视觉化、形象化。它不是简单的图解 , 而是一种视觉化的再创作 , 也是一部电影 拍摄和制作的最主要的图像化依据。电影分镜头(story board) 之所以非常重要 , 是 因为它是拍摄以及中、后期各个环节的一个指导样本,所有环节都必须依据和遵循分 镜头台本的要求。 剧 本 的 格 式
剧本的格式
1、文学剧本:通常所说的剧本即是指文学剧本,主要由编剧完成; 2、分镜头剧本:又被称为导演剧本,由导演(联合其他人员)完成; 3、完成台本:又称镜头记录本,整部影片拍摄完成后,由场记完成。
红高粱剧本改变
第一幕--九儿回娘家旁白:新婚三天接闺女,是我老家的风俗;那天,我奶奶她爹接她回门;九儿爹:赶快给我回去别等婆家上门要回人那骡子,我可丢不起那人;九儿:我走我走你不是我爹我没有你这样的爹你就跟你那骡子过去吧我走我走,我再也不回来了九儿爹:狗杂种想不认你爹,没那么便宜我和你娘弄出你来容易吗九儿走在回十八里坡的路上,前面,就是青沙口;余:站住;别动九儿惊慌大叫余:别叫;摘下头套扛起九儿下“妹妹你大胆大的往前走....”旁白:没过几天,十八里坡出事了;李大头给人杀了;----------------第二幕尾接:大家:好,十八里红<灯熄>旁白:一晃九年;我们家的十八里红出了名;可是好景不长,日本人说来就来,那年七月,日本人修公路修到了清沙口;众人:“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掌柜的,又是一窖好酒啊柱子上:不好啦九儿九儿的九儿;出了什么事柱子,你爹他们村被鬼子给扫荡了男的都被抓走去修公路,女的;;;女的;;;他们简直不是人柱子:掌柜的,咋办啊,咋办啊余:你嚷嚷个屁大壮:以后的日子就得靠自己的命啦二壮:完了,完了,我以后可怎么活啊,天啊九儿:老少爷们们,咱们不能在这等死啊日本鬼子不让咱们活,咱们得自己活二壮:掌柜的,你说的容易,可是日本鬼子可不是什么好惹的啊弄不好咱们谁也活不成;;;九儿:我知道,爹妈给的命都稀罕着呢,活着多美好,可是日本人他们就不是人他们这么祸害我们老百姓,我们不能像狗一样的活的那么憋屈我虽是个女人家,不弄你们男人家打仗的事,可是你们想想,我们怎么死都是死,在这等死还不如最后拼一把,也让他们日本狗知道咱们中国老百姓不是闹包是爷们的就给我上罗汉:对掌柜的说的对咱们得上众人:对对咱们上咱们不能等死余:都嚷嚷个屁从今天开始,给我打枪,造炮众人:对第三幕:高粱地的战壕里大壮:这日头,他妈的还让不让人活啦二壮:就是,都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连个鬼子的影都没见柱子:我,我难受,我想俺老婆了余:都他妈的给我闭嘴不想被鬼子削掉脑袋都给我老实点二壮,火药都准备好了么二壮:放心吧,我放了双倍的火药呢罗汉:当家的,伙计们撑了这么长时间了,力气都使得差不多了,要不我回去准备点大饼给兄弟们顶顶饿余:恩,行,你回去告九儿一声就行,让她送点干粮来罗汉大叔下,众人继续埋伏柱子:等我打完这仗,回家就和俺媳妇好好过日子,生几个胖娃二壮:我啊,就像回去美美的睡一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九儿肯定不会亏待咱的大壮:行了,咱们啊,还得好好看着罗汉:我回来了,掌柜的马上就给咱送大饼了大家继续埋伏余:嘘,远处那是什么罗汉:不好,是鬼子柱子:我饿了余:他妈的闭嘴这时九儿挑着担子上,罗汉大叔看到九儿,日本车队接近罗汉:冲了出来,大喊九儿,趴下九儿还没反应过来,一阵机枪扫射,九儿躺在了血泊中罗汉大叔中弹倒地余:爷们们,给我冲啊大壮二壮,炸药呢点啊二壮:不好,点不着了大壮跳过去,推开二壮,这时火药爆炸,大壮倒在血泊中余:爷们儿们,抱着咱们的酒坛子,点上火咱们和他们拼了众人纷纷冲出,大喊,小日本,我操你姥姥最后一片死伤余站在血泊中,抱着九儿的尸体音乐响起:娘,娘,上西南;;;;。
从戏曲化表达看晋剧《红高粱》的改编
从戏曲化表达看晋剧《红高粱》的改编张之薇不同于晚近形成的评剧、沪剧、吕剧等年轻剧种,属于梆子腔系统的晋剧,大致成型于清嘉庆后,与昆曲、秦腔、京剧等剧种一样属于积淀深厚、相对比较成熟的古老剧种,但同时,因为成熟,它与昆曲、京剧一样在现代戏创作方面始终存在着瓶颈,这主要体现在表现现代生活时存在剧种传统继承的短板,以及作为起于乡土民间的剧种却远离地气,因而难见让人眼前一亮的现代戏作品,而晋剧《红高粱》却是个例外。
戏曲化的舞台形式呈现出一个剧种所应有的成色之所以说它是个例外,是因为晋剧《红高粱》较好地处理了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时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让一部晋剧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一个剧种本应有的成色,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实际上恰恰是当今不同剧种现代戏中的顽疾。
阿甲先生曾经说过,“在艺术上创作一个人物,表现他的思想情感,总是要通过一个特定的形式(也可以说是艺术语言)。
……如果评剧演白毛女不像评剧,梆子演的不像梆子,那还有什么剧种的区别呢?……实际上,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有一般的概念(研究心理学是另一问题),而总是体现在具体形式之中。
”[1]这段话是1958年他谈京剧现代戏《白毛女》创作时所说的,今天读来不仅毫不过时,反而更加掷地有声,他清晰地指出了在现代戏中,特定的形式不应该因为表现现代生活的困难而被抛弃,而是应该通过形式的运用在表达作品内容、人物情感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晋剧《红高粱》就是一部将戏曲,特有形式渗透到内容和人物中的作品。
关于戏曲,王国维高度概括为“以歌舞演故事”,而作为戏曲典范的京剧,齐如山概括为:“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可见,载歌载舞被认为是戏曲最重要的形式和特质,而极具程[1] 阿甲:《我们怎样排演京剧〈白毛女〉》,载阿甲《阿甲论戏曲表导演艺术》[前海戏曲研究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407页。
式化、戏剧化的歌舞正是规避现代戏舞台“话剧加唱”的最佳法宝。
在晋剧《红高粱》中,主创们显然认识到了这一创作规律。
《红高粱》电影的剧本艺术
《红高粱》电影的剧本艺术
项目概述:电影《红高粱》是一部改编自莫言小说的中国大陆电影,由张艺谋执导,包括演员姜文、郭涛、江华等。
设计目标:本电影主要目标是表现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历史的剧变和农村文化的丰富性,通过诗意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塑造出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
角色设计:本电影涉及的主要角色包括赵家珍、杨七郎、小金牙、妞妞等。
每个角色的外貌、性格、行为方式和语言风格都需要在剧本中有详细的描述。
场景设计:本电影主要的场景包括赵家珍的家、村庄、麦田、酒楼、红高粱田等。
每个场景的氛围、道具和布景都需要在剧本中有详细的描述和插图。
情节设计:本电影的情节主要包括赵家珍和杨七郎的爱情故事、村民和红军的斗争、家族的血缘和命运等。
剧本需要对每个情节的发展、节奏和结局有详细的描述和对白。
音乐设计:本电影的音乐是由赵季平作曲,曲调优美、富有中国乡村风情,对于每个情节的音乐氛围和节奏都需要在剧本中有详细的描述。
进度安排:剧本需要提供一个进度安排表,以确保电影按时完成,并保持整体的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
总之,《红高粱》电影的剧本艺术文档需要提供足够的细节和创意,以确保剧组成员可以共同理解和协作,最终制
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
《红高粱》——革命过历史题材的变构
《红高粱》——革命过历史题材的变构莫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他的小说在各国都得到了好评。
日本的藤井省三这样评价莫言“莫言——中国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一名诚实的小说家,(他)采取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写出充满时空感和生命感的世界。
”托马斯•英格教授说“莫言是世界级作家,可能是老舍、鲁迅以来的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
英译《红高粱》的出现是英语文学的一大盛事,由此可见中国小说在二十一世纪的活力和影响力。
”日本的大江健三郎说“他(莫言)的作品是拉丁美洲文学和中国文学融合在一起的非常优秀的文学……在我们之间,文学上的血缘关系非常类似,可以说,再也没有人比莫言更接近我的文学特质了。
①”的确,莫言的小说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应是《红高粱》系列小说。
《红高粱家族》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体现了莫言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变构。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于人物的塑造上,尤其尤其是对于“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等新形象的塑造上。
革命历史题材是“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
具体地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承担着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
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卓绝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面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②。
50至6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并驾齐驱,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主要有:“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于‘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能进入一个更深刻的层次,缺少个人的视野和个性化的表现。
电影《红高粱》剧本(节选脚本)
电影《红高粱》剧本
奶奶把轿夫的话听了进去,目光中透着忧虑,还有一丝丝叛逆的情绪。
音乐略低,说笑声偏高。
音乐随剧情的发展主观处理。
镜号
画面
景别
摄法
时间
内容
声音
19
20
21
22
23
24
全景到中景
特写
特写
全景
近景
近景
推
固定镜头
跟镜头
推
晃
跟镜头
75秒
11秒
14秒
34秒
7秒
98秒
吓唬奶奶
奶奶只是听着,尽管自己不愿意出嫁,但心里明白,很多事是自己决定不了的,都是命运作怪。
轿子上下颠个不停。
爷爷想着法让奶奶开口说话:“小娘子,给哥哥们唱个曲儿吧!”
奶奶吓了一跳,有点心里紧张害怕。
奶奶不说话,爷爷领着使劲颠轿子,喊:“大号!”(接着镜头切)
声音洪亮
明快,喜悦
音乐较低
迎亲的队伍,四人抬轿,两前两后,新郎官没来,还有几个人组成的乐队。(人虽不多,但也足够热闹)
六个伙计组成的乐队。(人物造型、服装、道具包括整个色调都充满浓浓的地方特色)
介绍当地的风俗,除了爷爷抬轿子和吹喇叭的都是李大头的活计。(爷爷是被雇用来的教巴士,方圆百里有名的教徒)
奶奶环忘着轿子的内部,表情严肃(对新婚感到好奇,现实与理想相差太大,又感无奈)
经典就应该这样改编
经典就应该这样改编作者:胡耀匀来源:《声屏世界》 2014年第12期胡耀匀新版《红高粱》在播映之前,就引起了广大影迷的议论与关注。
翻拍经典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可是新版《红高粱》播出之后,竟然大热,收视率居高不下,堪称年度最热大剧。
很多不怎么看国产剧的观众也饶有兴趣守侯在电视机前。
观众喜爱比较,观影过程中,不自觉地会将新旧版本进行对照。
巩俐版的“九儿”身上具有山东大妞的土气与质朴,浓烈憨淳;周迅版的“九儿”更具江南女子的小家碧玉风范,泼辣灵气。
在由莫言参与剧本改编的电影版中,“九儿”大部分戏份都落在跟余占鳌的爱情较量上,而由赵冬苓编剧的电视剧版《红高粱》中,周迅不仅要与青梅竹马的张俊杰、血性汉子余占鳌上演三角爱情戏,还要在新增添的剿匪、抗日故事线中演绎一个女人的智谋与大义,可谓一部女人的成长史。
电影版的《红高粱》以红色和黄色为主,片中的花轿、新娘子、红高粱、红褂子、太阳、高粱酒都是红的,被赋予新的内涵。
而新版《红高粱》的画面色彩则现实得多,用平实的镜头语言叙述着迭宕的故事,以情节吸引人的注意力,符合电视剧的创作规律。
由此,笔者开始思考名著改编的根本问题。
以往的经典改编大多违背原著的精神,新版《西游记》加进了孙悟空的爱情故事,新版《三国演义》颠覆了刘备的形象,新版《红楼梦》缺少了人物形象的明丽,多了创作者主观意愿表达的晦涩,乃至于“抗日神剧”中“以少战多”“站在飞机上扔炸弹”的离奇桥段层出不穷。
一部成功的作品,成就成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有逻辑,有演变基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经典之所以谓经典,在于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时代韵律,洋溢着真善美。
新版《红高粱》之所以让人看得下去,看得叫好,就在于其改编忠实于经典的精神,丰富了原著的内涵,保证了小说的完整性。
“颠轿”“酒”“野合”“红高粱”这些原著中最精彩的元素与情节,观众最期待的场景都在剧中一一呈现。
另外,新剧也有新意,新增加的角色大少奶奶“淑贤”是中国封建传统女性的代表,而九儿则是新女性追求自由独立的化身,两者的矛盾冲突,实质是两种思想的冲撞。
剧本改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剧本改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掌握剧本改编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 熟悉不同类型剧本的特点和改编要求。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创作剧本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
- 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剧本改编的兴趣和热情。
-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适用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表演专业以及其他对剧本改编有兴趣的学生。
三、教学时长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剧本改编的定义、意义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剧本改编?改编有哪些类型?2. 理论讲解- 剧本改编的基本原则:- 保持原作的精神和主题。
- 适应新的表演形式和观众需求。
- 注重剧本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 剧本改编的基本技巧:- 人物性格的塑造和调整。
- 情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 对白和动作的设计。
- 不同类型剧本的特点和改编要求:- 文学剧本:注重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刻画。
- 戏剧剧本:注重舞台表现力和演员的表演。
- 电影剧本:注重视觉冲击力和叙事节奏。
3. 案例分析- 教师选取经典剧本改编案例,如《茶馆》、《雷雨》等,分析其改编过程和成功之处。
-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改编技巧和原则。
4. 实践练习- 教师发放剧本改编练习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改编。
-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改编思路和成果。
第二课时1. 回顾与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剧本改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练习中的心得体会。
2. 作品展示-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改编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 邀请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3.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剧本改编的重要性和技巧。
- 学生反思自己在改编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向。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中的改写现象
连 ,在翻译 过程 中进 行相应 的改 写是合适 的而 且是 必 要 的。他 认 为 “ 改 写”是任 何文 学系统 中最 重要 的特 征之 一 ,在 文学 系统 的演进和 文学 作 品的接受 过程 中起到和文学 作品一样重要 的作 用 ( L e f e v e r e , 1 9 8 7 )。在 《 翻译研究词典 》里 ,改写 ( r e w r i t i n g)
主义 的优 点 ,他 提倡 的是将 文学 系统 内部 和外部 研
究相 结 合的一 种研 究范式 ,是描 写性 的而 非规定 性
呈格 栅状 ”( L e f e v e r e ,2 0 0 4 : 1 6 )。意识 形态 约束 着 译者 对文学 形式 和主题 的选 择。意识 形态 关注 的是 “ 世 界应 该是 什么样 的 ”。勒 菲弗 尔指 出 :翻译 给 文学 作 品透 射 出的形 象 ,基本 上 由两个 因素决 定 : 最重 要 的是 译者 的意识 形态和 翻译 时 目的语文学 中 占主 导地 位的诗 学 。 “ 诗 学 ”这个概 念来 源于亚 里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一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4 2 7 0 ( 2 0 1 7 ) 0 4 - 0 1 1 2 - 0 3
、
引 言
改 写 的过 程 ,翻 译 和 文 化 因素 、社 会 因素 紧 密 相
《 红高梁 》是莫 言最 重要 的代表 作之 一 ,也是
最 能反 映其风 格 的一篇奇 作 。1 9 9 3年 ,由葛浩文 翻 译的 《 红高梁 》 英译本 在欧美出版 ,引起热 烈回响 , 被 《 Wo r l d L i t e r a t u r e T o d a y 》评 选 为 “ 1 9 9 3 年 全 球 最佳 小说 ” 。 《 红 高梁 》中莫 言通 过塑 造 中国最 普
一朵奇葩一块瑰宝——评舞剧《红高梁》剧本改编创作的得失
一朵奇葩一块瑰宝——评舞剧《红高梁》剧本改编创作的得
失
王天宁
【期刊名称】《戏剧丛刊》
【年(卷),期】2014(020)002
【摘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小说《红高粱》,已由青岛市歌舞剧院改编成大型民族舞剧亮丽登场。
该剧荣获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四届"文华奖"多项大奖,并由文化部选送北京进入中国大剧院优秀剧目展览演出,呈现在北京中外观众的面前。
这无疑是山东文化艺术界的盛事。
也是全国舞剧艺术创作者的幸事。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王天宁
【作者单位】山东电影制片厂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道教文化在当代文坛催生的一朵奇葩——评赵德发先生作品《乾道坤道》 [J], 闫祯
2.科举史研究的一朵奇葩评戴显群教授的《福建科举史》 [J], 郭培贵
3.创意产业的一朵奇葩——评水印防伪标识的核心价值 [J],
4.散文园地的一朵奇葩——评苗莉的《釉色英谈》 [J], 杨慧芬;秦桂敏
5.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比较研究的一朵奇葩——评《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J], 邹自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剧《红高粱》与小说、电影的叙述视角对比分析
电视剧《红高粱》与小说、电影的叙述视角对比分析电视剧《红高粱》与小说、电影的叙述视角对比分析从小说叙事到电影叙事,再到电视叙事,由于各自的叙事媒介不一样,表现方式也不一样。
因此从小说到影视的文本转换之间,“红高粱”这个“元故事”在不断的改编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倾向。
本文将结合小说和电影版的《红高粱》,对比分析电视剧在叙述视角上的不同之处,就改编的得失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并简要分析出现现这些得失的当代社会原因因。
叙述视角是叙事者者与人物之间认知关系的一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呈现故故事时采用的方式和观察故故事时所用的角度。
叙述视视角作为叙事学中的一个概概念,以前主要在文学叙事事中分析,当电影和电视逐逐渐成为新的叙事载体,并并有不同于文字的叙事技巧巧时,对影视作品中如何运运用叙述视角来更好地讲故故事显得迫切而重要。
比如如:画外音可以跳脱出当前前的叙事时空,丰富叙事的的层次,出现的独白是叙述述人称的转换,蒙太奇手法法可以使多时空并列交错进进行。
因此,电影与小说对对同一个故事的表达不同,,电视又与电影的表达不同同,因为“谁在讲故事”““以谁的眼光看故事”和““讲谁的故事”在不同的叙叙事载体中有各自适用的表表达方式。
叙述视角按照所所知视角来分析,可分为三三种情况,即“全知叙述视视角”“限知叙述视角”和和“纯客观叙述视角”,热热奈特称之为“零度聚焦””“内部聚焦”和“外部聚聚焦”。
全知视角即上帝视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无所不能,既知道事情的外外部冲突,又知道人物的内内心活动;限知视角是指叙叙述者与故事中的人物知道道的一样多,故事中人物的的命运、前因后果是随着剧剧中人自己的行动而发生的的,叙述者并没有拥有事先先知情权;纯客观叙述是指指叙述者比任何一个人知道道的都少,它仅仅叙述某些些特定的人听到的、看到的的。
申丹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四种视角:1.零视角;22.内视角;3.第一人称称外视角;4.第三人称外外视角。
《红高粱》的小说说、电影和电视剧各自运用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
浅析《红高梁》的改编
学号:1020830216 姓名:王红艳浅谈《红高粱》的改编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的加快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在经历了由“文字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过渡之后再度迎来审美与消费的革命性变化,即形式更为丰富更具表现力的“形象时代”。
身处现代传媒语境,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时代的典型代表均在一点程度上遭遇了各自发展的瓶颈,即文学边缘化与电影的历史文化内涵缺失。
所以作为历史积淀深厚的经典艺术形式文学与电影的联姻就为中国百年的电影业增加了一抹亮丽的人文主义色彩。
《红高粱》的改编正是在这个大的环境下进行的。
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
莫言也参加了电影的编剧工作。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无疑都是经典。
但是叙事角度和媒介的不同,使得两种表现方式各有千秋。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就其叙事语言而言,是非常富有质感的。
小说采用的是第一叙事人称,这就规定了叙事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是一种主观性叙事语言,具有着强烈的情感色彩。
一句“我爷爷”、“我奶奶”,就消解了作者、叙事者和读者的距离感、隔离感,表现出强烈的亲近感。
因为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语言是不同的,小说叙事使用的是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有着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等特点。
而影视叙事则主要使用的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符号等组成。
画面是一种活动的图像,声音则包括话语、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
声像语言具有着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
这样,小说叙事实际是一种文字线性的组构,而影视叙事则是通过画面运动和蒙太奇剪辑与声音符号连接来完成的。
因此,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首先就需将文字语言转换为声像语言,使其可视、可听。
所以在电影《红高粱》改编的过程中,张艺谋为了突出画面语言,强化具体形象的可视性,特别是色彩对人观赏的震憾力,就将主观感受式的语言变为客观叙述式的语言。
电影虽然也用了画外音,去叙说“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但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将那些动作,场面以及内心独白等语言,转化为动态的、具像化的、口语化的、叙述化的语言。
从边缘走向中心——莫言小说《红高粱》经典化的历史探析
从边缘走向中心——莫言小说《红高粱》经典化的历史探析从边缘走向中心——莫言小说《红高粱》经典化的历史探析引言《红高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
该小说通过讲述中国山区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展现了百年风云变幻下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坚韧。
小说通过多维度的叙述技巧,将底层人民的命运与历史大潮相融合,从而使得《红高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究《红高粱》是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经典作品的,以此来分析莫言作品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一、《红高粱》的创作背景《红高粱》发表于1987年,正值中国文学创新的大时代。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的文学界也开始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莫言作为当时正在崛起的作家,积极参与到这场创作潮流中。
他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山区作为小说的背景,通过描绘一个小村庄的兴衰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大潮中的不屈与抗争。
二、《红高粱》的叙事结构《红高粱》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叙事结构,使得小说具有了丰富的艺术价值。
首先,小说通过多个时间层面的交叉叙述,展示了村庄的不同历史时期。
其次,小说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进行叙述,将村庄的兴衰历程与一个普通人的成长经历相联系。
同时,小说还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展示了村庄的多元视角,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生动。
通过这些叙述手法,莫言成功地将一个小村庄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相结合,使得《红高粱》具有了更广阔的意义。
三、《红高粱》的社会背景《红高粱》所描绘的小村庄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而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农民的艰难生活。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这不仅包括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变化,更包括了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
《红高粱》通过描绘农民小孩的成长经历,展现了这个历史时期农民群体生活状态的转变,从而引发了读者对农民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四、《红高粱》的文化内涵《红高粱》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变革的冲突和融合。
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谚语,以及山歌和民间传说,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电影《红高粱》剧本(节选脚本)
18
近景
特写
中景至脚步特写
近景
小全景
特写
跟镜头
固定镜头
跟镜头降镜头
跟镜头
微推
固定镜头‘
26秒
24秒
82秒
36秒
52秒
15秒
爷爷察觉到新娘子再看自己,若有所思。
暗暗喜欢上爷爷
爷爷主动跟奶奶搭讪,其他的活计随声应和着。
爷爷:“小娘子,哥哥们抬你一回不容易啊!”一伙计道:“是啊,不容易啊。”
父亲为了头骡子,拿着自己养育多年的女儿跟一个50岁还没娶上媳妇的人交换,伙计们同情奶奶,说是可惜了,劝奶奶不要让李大头占身,他又麻风病,身上流白浓,吐苦水
背景人们办喜事声音噪杂,媒婆声音清楚。接着音乐起……
音乐响起,乐器有笙、小喇叭、鼓……
喜悦
喜悦、祥和
喜悦
喜悦
镜号
画面
景别
摄法
时间
内容
声音
7
8
9
10
11
12
中景
特写
中景
特写
近景
中景
主观镜头摇晃
固定镜头
跟镜头
主观跟镜头
固定
跟镜头
15秒
5秒
20秒
23秒
8秒
15秒
发现爷爷
疑惑的看爷爷
迎亲队轿夫和乐手踩着乐点,有节奏地向前进。
轿子上下颠个不停。
爷爷想着法让奶奶开口说话:“小娘子,给哥哥们唱个曲儿吧!”
奶奶吓了一跳,有点心里紧张害怕。
奶奶不说话,爷爷领着使劲颠轿子,喊:“大号!”(接着镜头切)
声音洪亮
明快,喜悦
音乐较低
奶奶把轿夫的话听了进去,目光中透着忧虑,还有一丝丝叛逆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幕--九儿回娘家
旁白:新婚三天接闺女,是我老家的风俗。
那天,我奶奶她爹接她回门。
九儿爹:赶快给我回去!别等婆家上门要回人那骡子,我可丢不起那人。
九儿:我走!我走!!你不是我爹!我没有你这样的爹!!你就跟你那骡子过去吧!!我走!我走,我再也不回来了!
九儿爹:狗杂种!想不认你爹,没那么便宜!我和你娘弄出你来容易吗!!
(九儿走在回十八里坡的路上,前面,就是青沙口。
)
余:站住。
别动!
(九儿惊慌大叫)
余:别叫。
(摘下头套)
(扛起九儿下)“妹妹你大胆大的往前走....”
旁白:没过几天,十八里坡出事了。
李大头给人杀了。
----------------
第二幕尾
接:大家:好,十八里红!!
<灯熄>
旁白:一晃九年。
我们家的十八里红出了名。
可是好景不长,日本人说来就来,那年七月,日本人修公路修到了清沙口。
众人:“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掌柜的,又是一窖好酒啊!!
柱子上:不好啦!九儿!九儿的!!
九儿;出了什么事?
柱子,你爹他们村被鬼子给扫荡了!男的都被抓走去修公路,女的。
女的。
他们简直不是人!
柱子:掌柜的,咋办啊,咋办啊!
余:你嚷嚷个屁!
大壮:以后的日子就得靠自己的命啦
二壮:完了,完了,我以后可怎么活啊,天啊
九儿:老少爷们们,咱们不能在这等死啊!日本鬼子不让咱们活,咱们得自己活!
二壮:掌柜的,你说的容易,可是日本鬼子可不是什么好惹的啊!弄不好咱们谁也活不成。
九儿:我知道,爹妈给的命都稀罕着呢,活着多美好,可是日本人他们就不是人!他们这么祸害我们老百姓,我们不能像狗一样的活的那么憋屈!我虽是个女人家,不弄你们男人家打仗的事,可是你们想想,我们怎么死都是死,在这等死还不如最后拼一把,也让他们日本狗知道咱们中国老百姓不是闹包!是爷们的就给我上!
罗汉:对!掌柜的说的对!咱们得上!
众人:对!对!咱们上!咱们不能等死!
余:都嚷嚷个屁!从今天开始,给我打枪,造炮!
众人:对!
第三幕:高粱地的战壕里
大壮:这日头,他妈的还让不让人活啦?!
二壮:就是,都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连个鬼子的影都没见!
柱子:我,我难受,我想俺老婆了!
余:都他妈的给我闭嘴!不想被鬼子削掉脑袋都给我老实点!二壮,火药都准备好了么?二壮:放心吧,我放了双倍的火药呢!
罗汉:当家的,伙计们撑了这么长时间了,力气都使得差不多了,要不我回去准备点大饼给兄弟们顶顶饿!
余:恩,行,你回去告九儿一声就行,让她送点干粮来!
(罗汉大叔下,众人继续埋伏
柱子:等我打完这仗,回家就和俺媳妇好好过日子,生几个胖娃!
二壮:我啊,就像回去美美的睡一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九儿肯定不会亏待咱的!
大壮:行了,咱们啊,还得好好看着
罗汉:我回来了,掌柜的马上就给咱送大饼了!(大家继续埋伏)
余:嘘,远处那是什么?
罗汉:不好,是鬼子!
柱子:我饿了!
余:他妈的闭嘴!
(这时九儿挑着担子上,罗汉大叔看到九儿,日本车队接近)
罗汉:(冲了出来,大喊)九儿,趴下!
(九儿还没反应过来,一阵机枪扫射,九儿躺在了血泊中)
罗汉大叔中弹倒地
余:爷们们,给我冲啊!大壮二壮,炸药呢!点啊!
二壮:不好,点不着了!
大壮跳过去,推开二壮,这时火药爆炸,大壮倒在血泊中
余:爷们儿们,抱着咱们的酒坛子,点上火!咱们和他们拼了!
众人纷纷冲出,大喊,小日本,我操你姥姥!
最后一片死伤
余站在血泊中,抱着九儿的尸体
音乐响起:娘,娘,上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