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分类培养体系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人才培育研讨发言:全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人才培育研讨发言:全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此次高素质人才培育研讨会上发言。
首先我要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宝贵的交流平台,让我们能够共同探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面对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形势,我们应该认识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我认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全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首先,教育体系的改革是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普遍存在功利性教育过多、学科脱节、过度应试等问题。
我们需要转变过去单纯追求分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力。
我们可以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多元化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
其次,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应该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接触实际工作,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另外,实施导师制度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导师制度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指导。
导师应当是一位既有实践经验又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能够带领学生走近实际工作岗位,促进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此外,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需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才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为此,可以加大人文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思路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这需要结合行业需求和学校特色,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增加实践课程和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同时,可以引进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5.推进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行业发展。
6.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7.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要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为行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面向区域经济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面向区域经济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摘要】现代社会,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支持。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校应以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的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区域经济需求对接,通过实践教学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产学研合作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区域发展的支柱,更需要多方合作和改革创新的探索。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人才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对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结合,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的促进,为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区域经济、人才培养、高校教育、实践教学、跨学科能力、产学研合作、区域发展、合作创新。
1. 引言1.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愈发突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跨学科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
面向区域经济,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理解并实现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创新。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涌现,将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关键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剧,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途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 : G 7 1 8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7 1 1 1 ( 2 0 1 3 ) 0 1 — 0 0 6 4— 0 2 模式 , 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 。
所谓高素质 人才 是指 具有 创新 精神 、 创业 素质 、 创 造
能力 的人 才。在 当 今知 识 经济 时代 , 一个 国家 的 创新 能
培养适应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务第 一线需要 的应用 型高素
质人才 , 已经成为重点 探索 的 目标 u 。
一
、
传统 人才培 养模式存在 的问题
目前 , 我 国高等 教育 已进 入大 众化 时期 , 高 等教 育规
模 发展 迅速 , 但教 育质 量却 呈下 滑趋 势 , 培养 的学 生不 能
力, 包 括 知识 创 新 能 力 和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 是 决 定 该 国 在 国
二、 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 一) 师资培养
际经济竞争 和格局 中地 位 的重要 因素 。一 个拥 有持 续创
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 的 国家 , 将具备 发展知 识经 济 的巨大潜力 ; 一个 缺乏 科学 储备 和创 新能力 的国家 , 将
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 ( 二 )拓宽实践教 学教师 的发 展空间 。学校对 每一 类教 师都进行 了职业发展规划 ,安排实践教学教师上一定 的理论
、
课 ,通过理论课教学 ,一方面提高教师 自 身理论水平 ,另一 方面允许实践教学教师从实验系列转入教学 系列 。 ( 三 )提高教师 的实践能力 。学校有计划 的对 教师开展 专业技能培训 ,同时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安排到企事业进
堂 。改革实验教学 内容 , 建立 “ 层次化 、 模块化 、统筹协调 、
注重创新 ”的实验模式 。首先 ,实验课程 的开设分成次 ,学生根据不 同需求进行 选择 。其次 ,将各若干实验集成化 ,整合成若干模块供学生 选择 。最后 ,实验课程在 自成体 系基础上 ,适 当安排学生学
科教论坛
青年与社会
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廖 晓晓
【 摘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王 敏
眉山 6 2 0 8 6 0)
( 9) 1 1 大学锦 江学院,四川
要】 文章针对我 国高等 学校 实践教 学的现状, 以四川大 学锦 江学院的改革 实践为例 , 提 出了以培养高素质应 用型人
才为 目标 的创新性 实践教 学体 系的构建思路 。
【 关键词 】 独立学院 ;实践教学体 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 主旨的教育 ,改革传统 的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 符合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的创新性实践 教学体 系 ,是 实现 培养 应用型人才 目标的重要条件 。我校 自 建校 以来 就不 断对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 系的改革进行研究 与实践 ,逐步形成 了 “ 构建一个体系 ,打造一支 队伍 ,依托 两个课 堂 , 开拓一个途径 ”的 “ 1 1 2 1 ”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 。 以学生能力需要 出发 。构建 以能 力为 主导 的实践教 学内容体 系 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 中紧扣能力培养这一 主线 ,以技术 能力 和专 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为 目标 ,构建 了系统化 的实践教 学 内容体系 ,包括 了 : 课程实践 、生产实践 、社会实践 、科 技实践 、创业 实训 、毕业 ( 论文 )设计六大教学模块 。 ( 一 )课程 实 践。课程 实践 ,通过 小论 文 、调查报 告 、 小组讨论 等方式对教学 内容进行设计 ,学生 自由组成项 目小 组, 在课 内外共同完成课题任务 , 教师进行项 目答辩和考核 , 考核成绩计人课程 总评成绩 。 ( 二 )生产 实践。生产实践环节 由认识实习 、生产实 习、 毕业 实 习等实践教学 单元组成 。学校校根据 不 同专业 特点 , 形 成 了比较完善 的实 习内容体 系。 认 识实 习主要 目的是加 深学生对专业 、行业 、企业 的感性认识 ; 生产 实习、毕业实 习以提高 动手 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 目标 。 ( 三 )社会 实践 。社 会实践 主要 以了解 、接触 、感受社 会 为主题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责任感 为 目的。社 会 实践安排在假期进行 ,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 问参 加一次社 会实践 活动 ,并 提交社 会实践报 告。 (四 )科技 实 践 。科技 实 践 包 括学 科竞 赛 、创 新 训 练 计 划 、开放实验等内容。基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 目标 和学 生特 点 ,学校 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 ,培养学 生的创新 精 神与实践能力 , 定期举办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 形成规范化 、 系列化 的学科竞 赛体 系。 “ 创新 性实验 计划 ” ,学 生在导 师 的指 导下 ,通过 自主选题设计 、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 息分 析处 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培养学生提 出问题 、分 析和 解决 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 五 )创业实训 。学校开展 “ 创业训练计划 ” ,成立创业 实训 中心 ,在导师指导下组建学生 团队,每个学生在项 目实 施过 程中扮演 一个 或多个具体 的角色 , 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 、 开展可行性研究 、模拟企业运行 、参加企业实践 、撰 写创业 报告等 ,培养学生初步创业能力 。同时,学校还支 持学生开 展 “ 创业 实践计划 ” ,成立 了校 内学 生创业集 团 ,支持学 生 开展创业 实战活动 ( 六 )毕业 ( 论文 )设计 。毕业 ( 论 文 )设计 旨在 培养 学生运用本学科专业基本理论 、基本 知识 和基本技 能 ,分析 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科研 、 工程或社会 实际问题 的能力 ,使学 生获得工程设 计方 法和科研 能力 的初 步训 练。 二、注重教师 实践 经验 。打造一支优 秀的 “ 双师型”教
面向区域经济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面向区域经济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1. 引言1.1 区域经济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支撑,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
应用型人才是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他们能够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还能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朝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应用型人才还能有效缩短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实践的转化周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步伐。
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只有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实现区域经济与人才互相促进,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能够为区域经济带来创新和竞争力。
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推动企业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行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和成长,为企业或行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还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协调和合作,促进团队工作效率和氛围的提升,推动区域经济各个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他们的培养与引进将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校城融合全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都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及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Modem Special Education (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20年第22期22nd Issue 2020校城融合 全程实践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都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及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彭韵潼*卢悦莫春梅刘颖*彭韵潼,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融合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E-mail =392049718@ o(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成都 610106)[摘要]成都大学是由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成都市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在专业与学科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服务城市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打造方向明确的学术与教学团队,与行业建立协同育人 机制,搭建全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教学改革促发展,以课程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与学科建设水平;以科研反哺教 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特殊教育人才。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50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是四川省最早开设特殊 教育专业的院系。
2007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 专科生;2010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被四川省教育厅授牌确定为“四川省特殊教育师资培 训中心”;2020年,在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点下增设特 殊教育领域,并将于2021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逐步实现了人才培养层次从专科、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升级。
经过13年的发展,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上一步一 个脚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专业建设“专业”,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中国、前苏联等国家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领域”⑴; 潘懋元教授在其《高等教育学》中将专业定义为“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闵。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对社 会需求的反映,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以城市与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不断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师资队 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平台搭建、加强国际交流等多种渠道,不断强化专业建设。
叶树江:需求导向,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_20140508114747_4928
Demand and Cooperation-oriented Education and Culture of High Quality Personnel Geared to Applied Engineering
黑龙江工程学院 叶树江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e Shu-jiang 河南· 驻马店
Heilongjiang Province(Industrial base) • upgrade of industry • developing higher-end industries • developing tertiary industry
哈 尔 滨 市 产 业 布 局
实践
Practice
实践
Practice
实践
Practice
1952-2014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年3月
Heilongjia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Harbin Engineering College
“大交通、大测绘” 行业特色
macro-communications and macro-surveying and mapping
认识
Cognition
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参加“双元制” 项目融入企业;
教师通过合作科研、提供咨询、参与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开
发,服务于企业; 学校通过成立“跨学科的能力中心”,将全校的科研实力
和服务能力整合起来,面向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
政府则通过不同的资助项目或政策推动校企合作。 服务区域经济,注重校企合作,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一方 面使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地方产业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为 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人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突出 并强化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摘要: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体系的内涵,重点介绍了案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施过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体系行业划转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后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指原属中央行业部门主办,后被划转为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
这类院校大多属于一般本科院校,根据高等教育分类,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如何实现由行业院校向地方院校的转变,构建具有行业特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这些行业划转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理论构建根据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和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的理解,武汉工程大学紧密围绕学校作为~所行业划转院校的特点以及学校在新形势下确立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秉承学校“开门办学”的办学思路,按照“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原则和“理论一实践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学科一应用并重”的课程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实训一实验一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贯穿始终的创新教育模块,同时注重提高师资配套和教学条件改善。
经过十年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一套具有行业划转院校特色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教育中,就是要突出人的发展。
本着这样的理念,武汉工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通过设置专业方向、实行中期分流、课程分级教学等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学校也关注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共同关注,共同提高”计划、“教师工程、设计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等措施。
2“开门办学”的办学思路。
武汉工程大学创办于20世纪70年代全国号召实施“开门办学”时期,学校本身就是为了行业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
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应该简要介绍文章要探讨的主题以及所提出的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概述:在当前全球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传统的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需求。
因此,构建一个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
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层级和不同的人才类型来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策略,以满足人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这一体系的设计原则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个体的潜力和特长,促进其全面发展。
通过科学的分层分类,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培养和发掘各类型人才的潜力,提高培养效果。
本文将首先探讨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的定义和背景,进一步阐述其设计原则。
随后,我们将分析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和意义,以及实施该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希望能够为构建更加科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可以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成就优秀人才,将会为社会带来更多机遇和创新,成为一片新的蓝海。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构建一个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个话题,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
在引言中,我们将对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概述,介绍其定义和背景,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通过这一部分,读者将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原则。
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层次和分类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构建这一体系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后是结论部分。
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和意义,强调它对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4Aug. 202097第 33 卷第 4 期2020年 8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9 - 12 - 23基金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云南民族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研究”(2020J324)。
作者简介:刘睿,男,四川都江堰人,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李春波,男(哈尼族),云南墨江人,云南民族大学发展改革处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用工难的问题并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此后,在实践层面,国内各地方高校掀起了向应用型转型改革实践的热潮;在理论层面,应用型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步,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都要在国家政策的总体框架下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转型发展道路。
面临经济发展新形势和社会需求新变化,2016年以来,云南民族大学推行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收到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文献回顾我国学术界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刘 睿1,李春波2(1.云南民族大学 教务处,云南 昆明 650504;2.云南民族大学 发展改革处,云南 昆明 650504)摘要:向应用型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但学术界对民族院校的关注还不够。
关于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 应用型; 人 才培养 ; 办学特 色
中图 分 类号 : G 6 4 2 . 0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0 5 — 0 1 0 0 — 0 2
中国 当代 的改革 开 放 ,掀起 了教 育发 展 的新 的 热潮 ,
瑛, 胡
大庆
庆
1 6 3 3 1 8 )
教务处 , 黑龙 江
摘要 : 本 文分析 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 探 索了构建 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的应 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 , 提出 了办学特 色是应 用型本科教育发展 的生命线 , 对 于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 的教 学改革 , 培养 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
构 建
层面 、 知识结构层面和能力素养层面要求非常具体 , 落实 到 了学生 管理 的各个 方 面 。 2 . 优化 、 整合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能力 、 创新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 的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 而 不 是普 通本 科 培养 的 学术 型 、 研究型 、 工 程 型人 才 , 它 以应 用 能 力 为 主线 构 建 学 生 的 知识 、 能力 、 素 质 结 构 与 培养 方 案, 而不是 以学 科为 本位 。 ( 1 ) 强 实践 能力 。以培 养学 生应 用能力为主线 ,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计划 , 改革实践教学体 系, 加 大实 践教 学 在教 学 计 划 中所 占比重 。在 掌握 应 有 的 理论基础 , 强化实践能力 。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 创业 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 需要构建从课堂 内系统的 、 综合 性 的实 践 技 能 训 练 , 到课 外 的 自助 式 开放 实 验 、 贯 穿 校 内 学 习全 过 程 的专 业 素质 拓 展 训 练 和校 外 实 习 相 结 合 的 培 养体系。( 2 ) 重创新能力。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 充分 注重 学生 创新 精神 的培养 。建 立专业 课程 实验 、 课 程设 计 、 实习实训 、 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 ( 论文) 等 比较 完整的实践 体系 , 增 强学 生 的工 程 意识 和 动手 能 力 。减 少课 内授 课 学 时, 增 加课 外学 习时 间 , 培养 学生 自主 学习 能力 。在课 堂教 学 中, 提倡研究型 、 问题式 、 讨论式 的教学方 法 , 实行师生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第14卷第2期 吕梁学院学报2024年4月Vol.14No.2 Journal of Lyuliang University Apr.2024·应用型高校发展研究·收稿日期:2024⁃01⁃21基金项目:山西工商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GS202243);2023年度山西工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23025)作者简介:卜晓东(1986-),男,山西太原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通才教育.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卜晓东(山西工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西太原030000)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挑战.为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和任务,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应用型高校应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一套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支撑通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通才人才培养环节,提高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关键词:应用型;通才人才;培养;高质量;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24)02-0092-05 通才教育是在高等教育中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终身幸福的教育[1],是进一步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举措,是山西工商学院近三十年来全力打造的特色教育品牌.这种教育模式给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山西工商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准军事化管理”和“双导师制”为抓手,完善具有通才特色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探索构建“公共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提升教育+养成教育”五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培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综合考虑社会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实际,多措并举发掘学生成长潜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空间,构建一套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提高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逐步形成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新格局.1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生成逻辑1.1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建立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是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29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浪潮的到来,应用型高校如何能坚持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有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帮助学生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用型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突破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传统认识,大力推进通才教育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密切融合,致力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关注时代发展的爱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培养学生专业伦理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具备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信息素养,拥有跨学科、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时代化、特色化、品牌化.目前,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全面衡量通才人才的培养效果,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序运行,有效支撑通才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升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深化通才人才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应用型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学生成长特点和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个性化评价指标,有效发挥评价指标对通才教育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作用,全面提升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能力.1.2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建立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是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应用型高校要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和任务,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积极推动通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评价标准要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以发展的视角和持续改进理念评价高校、教师和学生[3].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当适当参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指导育人服务效果、社会影响力、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学校贡献度等重要因素,使通才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全面提高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建立可以突出“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育人导向,帮助学生科学认知自身的成长情况,明确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掌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真实需求,不断优化学习策略,加强自律反思,重点关注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的提升效果,同时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主动开展精准帮扶,引导学生在通才教育的实践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评价对通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功能,有效提升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通才人才培养评价的根本指标,建立健全通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1.3 应用型高校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建立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是应用型高校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81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成为完整的人,并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重要方式.应用型高校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为目标,持续深化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使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更具市场适应性、岗位针对性和职业发展性,提高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水平.人本主义学派和建构主义学派都强调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习者的高阶认知能力、终身学习素养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根据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情况,用人单位认为学校要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广泛而必要的通用技能,如阅读写作、有效沟通、逻辑思维、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科学决策、人际交往、认知迭代等能力,跨领域知识的融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增强通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企业标准、行业要求、学生实际的契合度,不断增强学生的通识素养和通用能力.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就必须一套符合通才教育理念,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学生在通才教育实践中加强目标规划、自我管理、团队协作、成果展示、实践应用,进一步推动通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2 应用型高校通才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山西工商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依据学校近三年通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39从就业率、就业结构及就业性质等方面情况,通才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用人单位对通才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通才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较高.根据通才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情况,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通才毕业生的自主学习力、战略执行力、团队合作意识、岗位适应性、沟通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感较强,与同类院校毕业生相比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表1 2020-2022届通才毕业生基本情况届别202020212022专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学人数3038392937304239毕业去向落实率85.98%76.27%80.38%毕业稳定率88.10%77.78%90.59%月度薪酬率水平3392.864435.144175.85就业领域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教育业、建筑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矿业、建筑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制造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表2 2020-2022届通才毕业生就业情况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其他高等教育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学生满意度工作学校2020届23.81%11.90%9.52%28.57%23.82%02.38%94.21%97.72% 2021届20.51%2.56%7.69%46.15%17.97%2.56%2.56%97.41%100% 2022届16.33%7.14%3.06%53.06%20.41%0094.25%97.12% 3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3.1 坚持目标导向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充分遵循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充分体现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助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应用型高校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企业用人、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制定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不断引导学生接受新思维、新模式、新知识、新技术,注重通识教育,夯实专业素质,突出能力培养,强化习惯养成,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保驾护航.应用型高校要明确通才人才培养的评价目标,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结合近三年通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科学制定通才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标准,建立一套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依托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优化调整,持续深化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通才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加深通才毕业生对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增强通才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提高通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学校通才人才培养过程的满意度,强化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能力.3.2 坚持科学系统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符合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企业用人、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从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出发,对通才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进行科学、系统、有效的评估.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遵循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基本要求,立足通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实际,针对通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个性化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案,确保评价指标选取的标准、方法、内容系统科学,选取的过程严谨有序,选取的指标方便实用,选取的结果真实可信.应用型高校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选择工具,使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要积极引导师生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多措并举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49识、能力和责任[5];要坚持科学原则、系统观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个案追踪、深度访谈等,建立层次分明、特点突出、相互衔接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指标对通才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估,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优,走出一条具有通才教育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3.3 坚持动态可比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给学生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更自由成长空间,不能长时间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时也不能频繁更换选择标准,要始终坚持动态调整、可比可操作的原则.为了确保通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科学证明通才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有效发挥评价对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师教学改进、学生学习效果增强的服务、支持作用,提升通才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型高校要在评价指标的选取范围、方式、权重上,结合时代要求、行业标准、学校实际、学生特点,以学生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定期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最优化调整.评价指标要简明易懂,指标阐释要全面细化,要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可行、广大师生均能接受,不要相互重叠.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践行通才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和服务,发掘学生成长潜能,激发学生在通才教育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便于学校根据评估结果科学优化各类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序运行,全面提升通才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可比可操作.这样有利于学校与其他应用型高校同类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层面开展比较研究,逐步形成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应现代行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4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表3 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价值塑造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能力培养专业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写作能力卓越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 为了持续深化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升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应全面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体现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提升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山西工商学院顺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对实施通才教育模式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比较了通才人才培养核心数据的变化态势,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明确了用人单位对通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形成了针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进意见,构建了一套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两个一级指标和十六个二级指标,详见表3.通才教育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是一种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教育.应用型高校应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对通才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利用评价数据创新通才人才评价方法,深化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完善通才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学生成才路径,提高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探索一条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通才教育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为实现这一目标,现将所有评价指标的内涵进行说明,旨在帮助师生明确指标的主要观测点,以便科学、有效地对评价指标加以利用和完善,同时通过对所有评价指标内涵的诠释,体现出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为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可靠依据,具体解释如下,详见表4.59表4 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释义序号指标项指标释义1价值塑造通才人才必备品格的形成和发展情况2能力培养通才人才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情况3健康体魄安全意识、生活习惯与体质健康情况4健全人格生命态度、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情况5人文底蕴文化积淀、人文关怀与审美鉴赏情况6科学精神理性思考、批判质疑与勇于探究情况7家国情怀情感认同、立志报国与担当作为情况8全球视野认清现实、顺应时代与放眼世界情况9社会责任感坚守真理、实践正义与奉献社会情况10职业使命感工作认同、价值追求与履职尽责情况11专业迁移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核心技能的迁移情况12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参与、选择建构与自控反思情况13沟通写作能力知礼明仪、语言交流与文字传达情况14卓越执行能力执行战略、利用资源与达成目标情况15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16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情况17社会适应能力适应自身、环境变化与主动发展情况18职业发展能力职业认知、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情况 山西工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多年来始终立足“思政引领、德育为先、突破平凡、超越自己”的育人理念,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为宗旨,坚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进行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学习模式、教学方法、管理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以“准军事化管理”和“双导师制”为抓手,重点关注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提升,以考研、考公、就创业为导向,注重通识教育,夯实专业素质,突出能力培养,强化习惯养成,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如赵士权、赵俊焕、牛丽玲等一批社会精英,走出了一条具有通才教育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应用型高校应立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优势,积极探索人才模式改革的现代化路径,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学科特点、行业标准、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参考文献院[1]牛三平.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通才教育模式探索———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3]应卫平,吴博.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标准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卜晓东,姜苏娟.地方应用型高校通才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J].山西青年,2023(20).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General TalentsTraining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BU Xiao⁃dong(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0,China )Abstrac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survival challenges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enrollment sca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graduates.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mis⁃sion and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help graduates obtain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taking “value shaping”and “ability training”as the basis and constructing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for the cultivation of general talents to serv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happiness of students,which caneffectively support the goal of general talents training,optimize the links of general talent training,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dependent training of generalist talents,and which can train more high⁃quality,compound,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for national and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generalist;training;high quality;evaluation index69。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一
、
应 用 型 人 才 的特 征 及 其 培 养 体 系
领 域独 立 从 事 职 业 活 动 能 力 的 高 素 质 ( 或高技术 ) 应 用 型专 门人 才 。如技 术工 程 师 、 现 场工 程师 、 技 术
师、 企 业 主管 、 医师 、 律师、 中小学 教 师等 。随 着产 业 的升级 发 展 , 一 些普 通 职业 变成 专 门职业 , 专 门职 业
的应 用型人 才培 养体 系的策 略 。
关 键词 : 应 用型 人 才 ; 培 养体 系 ; 构 建策略
[ 中图 分类 号 ] G 6 4 2 . 0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8 0 1 2 ( 2 0 1 3 ) 0 1— 0 0 5 4— 0 5
力。“ 重应用、 重实践 、 重解决 实际问题 ” 是 应 用 型
本科 人 才 的基本 特 征 , 其 相 应 的 能 力 是应 用 型本 科
人 才 区别 于学术 型本 科 人才 的根 本标 准 。
知识 与 技术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能 力 , 使 其具 有 在 某 一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2 0
同类 型院 校进行 了为 期 一周 的考 察 学 习 ; 在 全 校 范
的科 学 研究 , 是难 以 实现 的 。从 高校 的 四大 职 能 来 看, 应 用 型人 才培 养 不 能脱 离其 它三 大 职 能 而 孤 立 地开 展 , 应用 型人 才培 养须 与应 用型 学科 专业 建设 、 应用 型科 研一 体 化 构建 , 相互支撑; 从 高 校 与 政府 、 行 业企 业 等 的关 系来 看 , 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 不 能 离 开 社 会需 求 和社会 资源 而 封 闭 地 进 行 , 政 产 学研 用要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51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创新教育1 专业开设背景1.1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筑行业是我国支柱产业(建筑业增加值占GDP6%),更是淮安市支柱产业。
涉及相关产业多:房地产、建材、装饰、化工等多行业。
江苏建筑业2009年增加值2101亿元,占全省GD P总量6.1%。
全省建筑业上缴税金332.58亿元,建筑企业上缴税金超过1亿元的县(市、区),由上年度的52个增加到65个,其中有8个县(市、区)建筑企业上缴税金超过10亿元。
有相当数量的县市、乡镇,建筑业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2009年,淮安市建筑业总量再攀新高,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70亿元;外埠市场持续拓展,全年完成埠外市场施工产值300亿元。
1.2专业人才需求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建筑业的支柱地位更加显现,建设人才更加供不应求,特别是懂技术又懂经营的管理人才非常缺乏。
全省建筑业吸纳城乡劳动力550多万人,其中85%来自农村。
在建筑施工一线,中专学历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约占44.62%,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或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人员只占生产操作人员总数的10%,其中:中级工为58.41%、高级工为4.64%、技师和高级技师为0.39%。
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工程施工一线需要大量的有技能的操作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
1.3淮安市本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情况淮安市各学校培养的建筑施工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而且其他中职学校的培养正逐步萎缩(表1)。
由此三方面不难得出结论,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开设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
2 本专业的学生素养2.1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具有“三能”(能吃苦、能合作、能创新)、“三干”(肯干、会干、能干)和“三品”(品行、品质、品牌)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在施工一线的初级管理人员既要面对图纸、图集、规范、建材、房屋构件等实体,又要面对建设单位、监理部门、主管部门及农民工等,不同于加工制造业,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会技能,还要能管理。
简论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_张慧研
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学校卓越计划各试点专业以 得国家级立项,学校成为黑龙江省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
需求为导向,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标准为引 创业计划实施高校,申报的 50 个学生项目全部进入立项
导,以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阶段。通过致用(虚拟)平台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创新
实践探索
学校重新梳理了“通识式基础教育、递进式专业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一方面大学生就业 开放式综合教育”三大平台教育内容。在基础教育平台中,
难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要的人 整体规划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了通选课
才,出现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说 程模块和课程门类,增设了专业导论课程,丰富了工程文化
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吻合度为目标,构建了 题的应用技术人才。
“交通运输”等七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坚持把测绘科学与技
学校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投入专项经费,构建了致用
术、交通运输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做大、做强,另一方面, (虚拟)学院。致用学院由“研究及竞赛、创业园地、对外交
学校从整体发展角度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学科生态体系, 流”三个平台,学生依托“研究及竞赛、创业园地”平台,参
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判断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的 体艺术、社会实践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此
要求提高,岗位胜任力要求提高。这些变化都要求我们做 外,各专业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真实生产技术和生产流
出改革调整,更好地适应需求。
程构建知识体系,厘清了课程之间的关系,整合了专业主干
(一)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归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摘要:本文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应构建与实施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着力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部动力和外部保障问题。
内部动力体系主要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文化建设调动三类人员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外部保障体系建设强调学校内部和上级主管部门均应加强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人、财、物的制度改革与建设,从而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各项条件顺利实现。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3·3”制;人才培养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校内文化认知基础薄弱,校内没能形成稳定的合力基础,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内部动力和外部保障建设不足,大大限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的整体提升。
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把握这一人才培养的文化认知的重要性和基础性,构建起“3·3”制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员参与与联动,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要素合理有效地配置机制,打通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为信号的实践、调节、再实践的反馈渠道,最终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3·3”制体系的提出(一)背景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存在多方面的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
[1]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面对着多重文化冲突,表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专科时期的传统办学优势之间的矛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占主导地位的学术型教师队伍之间的矛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偏重学术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之间的矛盾等[2]。
多重文化冲突的存在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学科专业、应用型教师队伍、应用性课程体系、产学研结合、应用性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彻底改革和建设。
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
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应用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的重任。
那么,高校应如何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呢?首先,高校要优化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一方面,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减少纯理论课程的数量。
通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应用案例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技知识和应用场景。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的关键。
高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实际需求,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同时,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他们能够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和技术应用。
此外,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再者,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对于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不可或缺。
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例如,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研发和生产过程,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同时,建立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指导和支持。
构建新时期音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实践教 学体 系的构 建与教学 改革
1 .构建特色课 程体 系 要开发 出一个科 学 的、 应社会发展需 求 、 现 适 体 高师音乐特色的课程体系, 就必须要摆脱传统教育
一
应用型人 才的新模 式 , 保 证应 用 型人 才 培养 质 量 是 的关键 。建 立以突 出能 力培 养 , 足市 场需 求 为 特 满 色的高素质应 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是 目前 高师音乐 教 学专业 课程设 置与教学改革 的主要 方向 。近 年来应 用型教育受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以社 会需要 为 目标 , 持 面 向生产 、 设 、 坚 建 管理 和 服务 的 第一线 , 据 岗位 和岗位群所需 能力与 素质提 炼 、 根 整 合成专业课程, 构建新型高师音乐教学模式 , 培养社 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此, 必须加强教学建设和 教学改革 ,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体制的改革 , 推动
人 才的关键环 节和重要 途径 。人才 的激烈竞 争需要
构建 以实践 能力为 中心 的人 才 培养 模式 , 培 养 出 要 高素质 的应用 型 、 艺 型人 才 , 出艺术 特 色 , 技 办 必须 切实 的加强 专 业 技 能课 的建 设 和 校 内外 实 习 的建 设 , 专业课 程设 置 , 整合 加快 教材 体 系 的改革 , 实 把 践教学 落实到 教学活动 的全过程 中。
师生走 出去 , 与兄 弟 院校 或更 高 级 别 的 院校 , 习 、 学 观摩 和交流 , 不断提 高我校音 乐专 业 的整体水平 。
拓宽教学思路 , 契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 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但这并不能 目标 要求 , 新教 学 内容 , 应社 会 需 求 , 程设 置 更 适 课 影 响普通 高 师 音乐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中 的专 业 设 应 当更加新颖 合 理 。改 革教 学模 式 , 着力 培 养 学生 置、 / AT培养方案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等实践教学体 的创 新能力。传统 的音乐本科 教学 , " 一直 以来 , 在 系的构建 与教学改 革 。 目前 , 通高师 的音乐 专业 , 普 二 年级 开设专 业基 础 课 , 三 、 年级 才 开始 开 到 四 由于多 年来 的扩 大招 生 , 源 的质 量 和水 平 都有 所 设专业选修课。我个人认为, 生 专业选修课应当更与 下降。而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一刀切方式。会 时俱进些 , 不仅与学分制和专业方向紧密联系起来 , 不会 , 会多少 , 都不是问题。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学习 而 且应 当更能促 进学 生 理论 知 识 能 力 的转化 , 以更 中也不 能 良好 的互 动 , 学生 往 往 只看 重考 试 是 否会 适应 社会 需求 为 目的而 开设 , 破传统 的年级 观念 , 打 挂科 , 对课堂 教学 内容没有很 高 的要 求 , 上课 质量 也 学生在 大学时期 对各 种 知 识 的渴 望 , 还是 以前 三 年 可见 一般 。普 通高等 本科 院校 的学 分制未 能真正 实 最为用 功和努 力 。 目前 , 学生选 课也 是相对 的 , 选课 现 , 生在选择 专 业课 程 方 面没 有 真 正 的 自主 。修 还是必 修 中的选修 , 有较大 的 自主灵 活性 , 学 没 选修课 几门, 修多少分 , 学生和专业教师都十分茫然。近 枯燥单一, 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多数学生认为选 日, 有新闻报道, 济南部分高 中实施走班上课 , 学生 修课开 设意义 不大 , 学无所用 , 对其今 后 的发展作 用 可 以 自主选 择想 听 的科 目, 不动 人 动 。学 生 和教 较少 。专业基 础课 与专业 主干课是 学生 学习专业 的 班 师的积极性 充分调 动 了起 来 。一些 用老套 路讲课 的 重要基 石 , 两项 坚决 不 能动摇 , 专业选 修课可 以 这 但 教师, 也不 得不抓 紧研究 教学 的新 思路 , 否则就 真成 更加灵 活 自主 。在 课 程设 置 上 , 当充 分 考 虑社 会 应 了光杆 司令 了 !这 对我们 很多从 事大学 教育 的老师 的需 求 , 时 俱 进 , 断 更新 。鼓 励 教 师 多开 设 新 与 不 来说 , 也是 个启示 。 课, 调动其积极性。也让学生能在选 修课 中真正获 2 .深化教学 改革 与实践 教学 益, 给他们最大的 自由度和选择性 , 与其专业方向联 高师培养的学生都是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情 系更 加 紧密 , 更有 利 于学 生 在实 践 中将理 论 知识 转 操 的青 年人 , 他们 热情 , 充满 活力 , 生活充满 向往 , 化 , 对 这是 目前教 学思 路 和课 程设 置 与 社会 不 相适 应 有 自己的人生 观和洞 察力 。我 们不 能再像对 小孩 子 的一个 突 出问题 , 是 今后 课 程设 置 与 教材 体 系改 也 的教育 那样给 他们 上课 , 高 他们 的 自觉意 识 才是 革 的主要 方 向。 提 硬道 理 。 目前 , 许多高 校学 生普遍存 在学 的多 , 践 实 总之, 突出高师音 乐 的教 育特 色 , 不断 提高综合 的少 的现象 。学生 有所 实 践 的机 会 , 往是 通 过 学 性 、 计性 、 用性 、 新 性教 学模 式 , 过研 究 型 、 往 设 应 创 通 生 家教或其 他形式 的代课得 以体 现 , 机会 少 , 式单 比较 型学 习的开展 , 形 引入新 的教学 方式 , 种新 的教 这 在高师音乐教育人才 的培养模式中, 当充分 学方 式是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摘要:基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成都学院主动适应,积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为依据,不断细化人才内涵,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分类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
高校怎样应对这种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不同目标定位、不同规格的学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成都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以“近期求就业,远期求发展”为培养原则,尝试分类培养,形成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构建了侧重培养“技术型、工程型、研究型”三类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社会人才的分类与构建分类培养体系的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社会人才分类是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进行分类,总体上讲分为两大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后者又包括三类: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
一般认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培养研究型、工程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型、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只是一个大框架,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自身特点绝不仅仅是单一层次、单一规格的,这就为构建分类培养体系提供了依据。
成都学院在面临当前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以确保学生就业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在行业内的后续发展。
重在培养学生后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工程型和技术型为基础,同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特点,细化人才内涵,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细化内涵,构建分类培养体系1.分类培养目标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就业对人才的需求,成都学院细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将我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定位为三种类型:技术型、工程型和研究型。
(1)以就业为目标,为成都经济文化发展输送生产第一线、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上,如制造类、土建类等工科专业。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学生毕业以后能满足生产一线企业技术人员类职位的需求,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成为合格的员工。
(2)着力提高学生开发、设计能力,培养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的工程型人才。
工程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对设计能力、创意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上,如动画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培养创意人才的定位,将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的工作从导游员等提升到旅游规划设计,拓宽了学生就业的层次和范围。
(3)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进一步学习深造、可从事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研究型人才。
研究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对需要学生掌握较前沿、较深入的理论知识的专业,如生物类专业等。
目前生物类行业由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能从事应用性科技开发的人才。
根据这种社会需求,我校生物类专业将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学生在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能够参与项目工作,对继续深造和培养科研意识有良好的作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目标,是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更容易就业的特点相对应的。
并没有对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等级的划分,不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比研究型人才低。
这三类人才培养目标是并行的,没有孰高孰低,孰重孰轻。
2.分类培养规格根据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分解形成侧重点不同的培养规格。
(1)技术型人才强调掌握比较扎实宽广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技术知识,重在动手操作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2)工程型人才在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学生的全局意识,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重在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3)研究型人才强调加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前沿学科知识、先进技术和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和从事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分类培养途径成都学院积极构建三类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利用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学科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技术型人才。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鼓励学生参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我校制造类、土建类专业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使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占到了总学时学分的1/3。
二是加大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到实际生产岗位上锻炼。
如软件工程专业,学院与软件公司联合培养软件人才。
学生在学校完成三年的理论学习,最后一年在软件公司实习培训,同时进行毕业设计。
为了满足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首先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部分课程置换。
进入企业实习后,由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技术指导,这就紧密联系了市场、行业前沿知识,缩短产学距离,实现了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提供了实际需要的人才。
又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强化实践环节,将学生从认识能力的培养转向突出的生产能力培养。
在依托学校宣传中心、校团委学通社、《成都学院校报》等载体进行学生实践的同时,还积极与本地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开展包括报纸阅评、期刊杂志审读和电视新闻栏目考评等工作。
与四川多家电视台及广告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并且成都市电视新闻质量考评基地也在该学院挂牌成立。
(2)工程型人才。
一是以企业项目促进学生树立全局意识、提高设计能力的培养。
我校动画专业有自己的动画基地,实行“课堂教学+实训基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教学、原创项目和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动画项目;在学完三年的理论课程后,最后一年直接进入实训基地或企业的原创项目。
在打造一系列原创动画品牌,形成策划、设计制作、项目后期开发的完整产业链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使学生能够掌握动画创作整个流程,尽快地进入动画创作与设计的工作状态,改变以往单一课堂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内一校外一海外”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旅游策划、规划能力,培养旅游创意人才。
理论学习上,加强旅游开发、规划方面的课程建设;实践能力培养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搭建产学研平台。
教师承担了省、市各类各级旅游课题研究,主持旅游规划编制与行业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规划实践中,建立了“地方政府招标旅游规划、学院投标旅游规划、学生参与旅游规划”的“三主体、一任务”的学生专业实践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生参与了“双流县黄龙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旅游规划、策划项目,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了行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让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竞赛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产生。
美术学院、旅游学院的学生参加行业竞赛,不断在国内各种大赛中获奖。
参加竞赛不是个别学生,而是将专业或整个班级学生的课堂设计作业参加比赛,不但有“点”上的获奖同学,更重要的“面”上的专业大部分同学参与,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创意意识。
(3)研究型人才。
一是在理论课程内容上适当加大学习的深度和难度;二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里,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学,学研结合。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为平台,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
教师通过科研项目紧跟本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并将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结合实验室直接操作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收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三、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继续丰富分类培养体系的内涵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有成都学院特色的人才,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分类培养体系的内涵。
根据目前社会、学生需求和专业特点,培养“技术型、工程型、研究型”三个类别的应用型人才。
这三类人才的培养是并行的,没有高低之分;也不是决然割裂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各个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目标、多模式的。
我校将大力开展主辅修专业工作,这将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
2.课程体系的改革(1)公共类课程的分类培养。
为满足“技术型、工程型、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的要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类课程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2)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
提供“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重在打通、整合学科及专业基础知识,更新教学内容;开设跨学院、跨专业的选修课程,拓宽个性培养的平台,为主辅修专业、双学位奠定基础。
(3)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规范素质教育课程的管理,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系列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素质学术讲座;由各学院开设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的改革(1)树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
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指出:“没有什么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
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
”同时认为“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可能是今后深化教学改革、质量大提高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
学校将积极到各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充分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关系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我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突破口。
(2)营造教学方法改革的氛围。
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并不那么深奥,难的是真心践行、不留死角地大范围推开。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使教师和学生的受益面更广。
为了营造教学方法改革的氛围,学校将举办“教学方法改革论坛”,邀请省内外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院校参加,介绍先进理念和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与我校教师沟通和交流,为我校教师提供学习先进经验的平台。
同时积极展开教学方法改革大讨论,探讨传统教学方法改什么、怎样改等问题。
(3)切实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各教学单位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到课堂,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实践已被广泛认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探索与现代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更多地体现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