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分类培养体系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人才培育研讨发言:全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人才培育研讨发言:全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此次高素质人才培育研讨会上发言。
首先我要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宝贵的交流平台,让我们能够共同探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面对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形势,我们应该认识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我认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全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首先,教育体系的改革是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普遍存在功利性教育过多、学科脱节、过度应试等问题。
我们需要转变过去单纯追求分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力。
我们可以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多元化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
其次,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应该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接触实际工作,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另外,实施导师制度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导师制度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指导。
导师应当是一位既有实践经验又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能够带领学生走近实际工作岗位,促进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此外,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需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才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为此,可以加大人文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思路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这需要结合行业需求和学校特色,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增加实践课程和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同时,可以引进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5.推进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行业发展。
6.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7.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要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为行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面向区域经济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面向区域经济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摘要】现代社会,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支持。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校应以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的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区域经济需求对接,通过实践教学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产学研合作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区域发展的支柱,更需要多方合作和改革创新的探索。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人才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对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结合,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的促进,为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区域经济、人才培养、高校教育、实践教学、跨学科能力、产学研合作、区域发展、合作创新。
1. 引言1.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愈发突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跨学科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
面向区域经济,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理解并实现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创新。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涌现,将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关键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剧,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途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 : G 7 1 8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7 1 1 1 ( 2 0 1 3 ) 0 1 — 0 0 6 4— 0 2 模式 , 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 。
所谓高素质 人才 是指 具有 创新 精神 、 创业 素质 、 创 造
能力 的人 才。在 当 今知 识 经济 时代 , 一个 国家 的 创新 能
培养适应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务第 一线需要 的应用 型高素
质人才 , 已经成为重点 探索 的 目标 u 。
一
、
传统 人才培 养模式存在 的问题
目前 , 我 国高等 教育 已进 入大 众化 时期 , 高 等教 育规
模 发展 迅速 , 但教 育质 量却 呈下 滑趋 势 , 培养 的学 生不 能
力, 包 括 知识 创 新 能 力 和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 是 决 定 该 国 在 国
二、 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 一) 师资培养
际经济竞争 和格局 中地 位 的重要 因素 。一 个拥 有持 续创
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 的 国家 , 将具备 发展知 识经 济 的巨大潜力 ; 一个 缺乏 科学 储备 和创 新能力 的国家 , 将
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 ( 二 )拓宽实践教 学教师 的发 展空间 。学校对 每一 类教 师都进行 了职业发展规划 ,安排实践教学教师上一定 的理论
、
课 ,通过理论课教学 ,一方面提高教师 自 身理论水平 ,另一 方面允许实践教学教师从实验系列转入教学 系列 。 ( 三 )提高教师 的实践能力 。学校有计划 的对 教师开展 专业技能培训 ,同时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安排到企事业进
堂 。改革实验教学 内容 , 建立 “ 层次化 、 模块化 、统筹协调 、
注重创新 ”的实验模式 。首先 ,实验课程 的开设分成次 ,学生根据不 同需求进行 选择 。其次 ,将各若干实验集成化 ,整合成若干模块供学生 选择 。最后 ,实验课程在 自成体 系基础上 ,适 当安排学生学
科教论坛
青年与社会
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廖 晓晓
【 摘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王 敏
眉山 6 2 0 8 6 0)
( 9) 1 1 大学锦 江学院,四川
要】 文章针对我 国高等 学校 实践教 学的现状, 以四川大 学锦 江学院的改革 实践为例 , 提 出了以培养高素质应 用型人
才为 目标 的创新性 实践教 学体 系的构建思路 。
【 关键词 】 独立学院 ;实践教学体 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 主旨的教育 ,改革传统 的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 符合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的创新性实践 教学体 系 ,是 实现 培养 应用型人才 目标的重要条件 。我校 自 建校 以来 就不 断对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 系的改革进行研究 与实践 ,逐步形成 了 “ 构建一个体系 ,打造一支 队伍 ,依托 两个课 堂 , 开拓一个途径 ”的 “ 1 1 2 1 ”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 。 以学生能力需要 出发 。构建 以能 力为 主导 的实践教 学内容体 系 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 中紧扣能力培养这一 主线 ,以技术 能力 和专 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为 目标 ,构建 了系统化 的实践教 学 内容体系 ,包括 了 : 课程实践 、生产实践 、社会实践 、科 技实践 、创业 实训 、毕业 ( 论文 )设计六大教学模块 。 ( 一 )课程 实 践。课程 实践 ,通过 小论 文 、调查报 告 、 小组讨论 等方式对教学 内容进行设计 ,学生 自由组成项 目小 组, 在课 内外共同完成课题任务 , 教师进行项 目答辩和考核 , 考核成绩计人课程 总评成绩 。 ( 二 )生产 实践。生产实践环节 由认识实习 、生产实 习、 毕业 实 习等实践教学 单元组成 。学校校根据 不 同专业 特点 , 形 成 了比较完善 的实 习内容体 系。 认 识实 习主要 目的是加 深学生对专业 、行业 、企业 的感性认识 ; 生产 实习、毕业实 习以提高 动手 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 目标 。 ( 三 )社会 实践 。社 会实践 主要 以了解 、接触 、感受社 会 为主题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责任感 为 目的。社 会 实践安排在假期进行 ,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 问参 加一次社 会实践 活动 ,并 提交社 会实践报 告。 (四 )科技 实 践 。科技 实 践 包 括学 科竞 赛 、创 新 训 练 计 划 、开放实验等内容。基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 目标 和学 生特 点 ,学校 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 ,培养学 生的创新 精 神与实践能力 , 定期举办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 形成规范化 、 系列化 的学科竞 赛体 系。 “ 创新 性实验 计划 ” ,学 生在导 师 的指 导下 ,通过 自主选题设计 、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 息分 析处 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培养学生提 出问题 、分 析和 解决 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 五 )创业实训 。学校开展 “ 创业训练计划 ” ,成立创业 实训 中心 ,在导师指导下组建学生 团队,每个学生在项 目实 施过 程中扮演 一个 或多个具体 的角色 , 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 、 开展可行性研究 、模拟企业运行 、参加企业实践 、撰 写创业 报告等 ,培养学生初步创业能力 。同时,学校还支 持学生开 展 “ 创业 实践计划 ” ,成立 了校 内学 生创业集 团 ,支持学 生 开展创业 实战活动 ( 六 )毕业 ( 论文 )设计 。毕业 ( 论 文 )设计 旨在 培养 学生运用本学科专业基本理论 、基本 知识 和基本技 能 ,分析 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科研 、 工程或社会 实际问题 的能力 ,使学 生获得工程设 计方 法和科研 能力 的初 步训 练。 二、注重教师 实践 经验 。打造一支优 秀的 “ 双师型”教
面向区域经济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面向区域经济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1. 引言1.1 区域经济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支撑,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
应用型人才是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他们能够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还能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朝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应用型人才还能有效缩短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实践的转化周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步伐。
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只有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实现区域经济与人才互相促进,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能够为区域经济带来创新和竞争力。
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推动企业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行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和成长,为企业或行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还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协调和合作,促进团队工作效率和氛围的提升,推动区域经济各个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他们的培养与引进将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校城融合全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都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及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Modem Special Education (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20年第22期22nd Issue 2020校城融合 全程实践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都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及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彭韵潼*卢悦莫春梅刘颖*彭韵潼,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融合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E-mail =392049718@ o(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成都 610106)[摘要]成都大学是由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成都市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在专业与学科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服务城市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打造方向明确的学术与教学团队,与行业建立协同育人 机制,搭建全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教学改革促发展,以课程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与学科建设水平;以科研反哺教 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特殊教育人才。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50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是四川省最早开设特殊 教育专业的院系。
2007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 专科生;2010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被四川省教育厅授牌确定为“四川省特殊教育师资培 训中心”;2020年,在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点下增设特 殊教育领域,并将于2021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逐步实现了人才培养层次从专科、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升级。
经过13年的发展,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上一步一 个脚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专业建设“专业”,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中国、前苏联等国家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领域”⑴; 潘懋元教授在其《高等教育学》中将专业定义为“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闵。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对社 会需求的反映,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以城市与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不断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师资队 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平台搭建、加强国际交流等多种渠道,不断强化专业建设。
叶树江:需求导向,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_20140508114747_4928

Demand and Cooperation-oriented Education and Culture of High Quality Personnel Geared to Applied Engineering
黑龙江工程学院 叶树江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e Shu-jiang 河南· 驻马店
Heilongjiang Province(Industrial base) • upgrade of industry • developing higher-end industries • developing tertiary industry
哈 尔 滨 市 产 业 布 局
实践
Practice
实践
Practice
实践
Practice
1952-2014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年3月
Heilongjia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Harbin Engineering College
“大交通、大测绘” 行业特色
macro-communications and macro-surveying and mapping
认识
Cognition
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参加“双元制” 项目融入企业;
教师通过合作科研、提供咨询、参与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开
发,服务于企业; 学校通过成立“跨学科的能力中心”,将全校的科研实力
和服务能力整合起来,面向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
政府则通过不同的资助项目或政策推动校企合作。 服务区域经济,注重校企合作,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一方 面使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地方产业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为 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人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突出 并强化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摘要:基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成都学院主动适应,积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为依据,不断细化人才内涵,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分类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
高校怎样应对这种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不同目标定位、不同规格的学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成都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以“近期求就业,远期求发展”为培养原则,尝试分类培养,形成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构建了侧重培养“技术型、工程型、研究型”三类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社会人才的分类与构建分类培养体系的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社会人才分类是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进行分类,总体上讲分为两大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后者又包括三类: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
一般认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培养研究型、工程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型、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只是一个大框架,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自身特点绝不仅仅是单一层次、单一规格的,这就为构建分类培养体系提供了依据。
成都学院在面临当前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以确保学生就业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在行业内的后续发展。
重在培养学生后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工程型和技术型为基础,同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特点,细化人才内涵,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细化内涵,构建分类培养体系1.分类培养目标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就业对人才的需求,成都学院细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将我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定位为三种类型:技术型、工程型和研究型。
(1)以就业为目标,为成都经济文化发展输送生产第一线、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上,如制造类、土建类等工科专业。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学生毕业以后能满足生产一线企业技术人员类职位的需求,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成为合格的员工。
(2)着力提高学生开发、设计能力,培养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的工程型人才。
工程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对设计能力、创意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上,如动画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培养创意人才的定位,将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的工作从导游员等提升到旅游规划设计,拓宽了学生就业的层次和范围。
(3)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进一步学习深造、可从事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研究型人才。
研究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对需要学生掌握较前沿、较深入的理论知识的专业,如生物类专业等。
目前生物类行业由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能从事应用性科技开发的人才。
根据这种社会需求,我校生物类专业将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学生在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能够参与项目工作,对继续深造和培养科研意识有良好的作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目标,是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更容易就业的特点相对应的。
并没有对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等级的划分,不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比研究型人才低。
这三类人才培养目标是并行的,没有孰高孰低,孰重孰轻。
2.分类培养规格根据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分解形成侧重点不同的培养规格。
(1)技术型人才强调掌握比较扎实宽广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技术知识,重在动手操作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2)工程型人才在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学生的全局意识,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重在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3)研究型人才强调加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前沿学科知识、先进技术和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和从事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分类培养途径成都学院积极构建三类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利用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学科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技术型人才。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鼓励学生参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我校制造类、土建类专业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使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占到了总学时学分的1/3。
二是加大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到实际生产岗位上锻炼。
如软件工程专业,学院与软件公司联合培养软件人才。
学生在学校完成三年的理论学习,最后一年在软件公司实习培训,同时进行毕业设计。
为了满足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首先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部分课程置换。
进入企业实习后,由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技术指导,这就紧密联系了市场、行业前沿知识,缩短产学距离,实现了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提供了实际需要的人才。
又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强化实践环节,将学生从认识能力的培养转向突出的生产能力培养。
在依托学校宣传中心、校团委学通社、《成都学院校报》等载体进行学生实践的同时,还积极与本地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开展包括报纸阅评、期刊杂志审读和电视新闻栏目考评等工作。
与四川多家电视台及广告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并且成都市电视新闻质量考评基地也在该学院挂牌成立。
(2)工程型人才。
一是以企业项目促进学生树立全局意识、提高设计能力的培养。
我校动画专业有自己的动画基地,实行“课堂教学+实训基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教学、原创项目和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动画项目;在学完三年的理论课程后,最后一年直接进入实训基地或企业的原创项目。
在打造一系列原创动画品牌,形成策划、设计制作、项目后期开发的完整产业链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使学生能够掌握动画创作整个流程,尽快地进入动画创作与设计的工作状态,改变以往单一课堂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内一校外一海外”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旅游策划、规划能力,培养旅游创意人才。
理论学习上,加强旅游开发、规划方面的课程建设;实践能力培养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搭建产学研平台。
教师承担了省、市各类各级旅游课题研究,主持旅游规划编制与行业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规划实践中,建立了“地方政府招标旅游规划、学院投标旅游规划、学生参与旅游规划”的“三主体、一任务”的学生专业实践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生参与了“双流县黄龙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旅游规划、策划项目,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了行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让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竞赛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产生。
美术学院、旅游学院的学生参加行业竞赛,不断在国内各种大赛中获奖。
参加竞赛不是个别学生,而是将专业或整个班级学生的课堂设计作业参加比赛,不但有“点”上的获奖同学,更重要的“面”上的专业大部分同学参与,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创意意识。
(3)研究型人才。
一是在理论课程内容上适当加大学习的深度和难度;二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里,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学,学研结合。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为平台,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
教师通过科研项目紧跟本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并将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结合实验室直接操作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收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三、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继续丰富分类培养体系的内涵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有成都学院特色的人才,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分类培养体系的内涵。
根据目前社会、学生需求和专业特点,培养“技术型、工程型、研究型”三个类别的应用型人才。
这三类人才的培养是并行的,没有高低之分;也不是决然割裂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各个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目标、多模式的。
我校将大力开展主辅修专业工作,这将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
2.课程体系的改革(1)公共类课程的分类培养。
为满足“技术型、工程型、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的要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类课程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2)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
提供“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重在打通、整合学科及专业基础知识,更新教学内容;开设跨学院、跨专业的选修课程,拓宽个性培养的平台,为主辅修专业、双学位奠定基础。
(3)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规范素质教育课程的管理,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系列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素质学术讲座;由各学院开设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的改革(1)树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
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指出:“没有什么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
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
”同时认为“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可能是今后深化教学改革、质量大提高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
学校将积极到各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充分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关系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我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突破口。
(2)营造教学方法改革的氛围。
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并不那么深奥,难的是真心践行、不留死角地大范围推开。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使教师和学生的受益面更广。
为了营造教学方法改革的氛围,学校将举办“教学方法改革论坛”,邀请省内外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院校参加,介绍先进理念和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与我校教师沟通和交流,为我校教师提供学习先进经验的平台。
同时积极展开教学方法改革大讨论,探讨传统教学方法改什么、怎样改等问题。
(3)切实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各教学单位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到课堂,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实践已被广泛认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探索与现代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更多地体现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