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我们的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世纪之交纵览世界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具有主动学习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潮流。
美国提出了“2061”工程,从课程改革入手,打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线,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前不久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又增加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内容,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和创造活动等课程。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也先后提出要培养学生创造力或创新能力的教育方针,重点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见创新为本的教育思想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教育思想。
在国内,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有关文件与重要讲话中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多种场合,精辟论述了“创新”对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我国“211工程”、“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先后出台并正在组织实施,其宗旨也在于建立符合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无疑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国际竞争、国家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
反思教育现状,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高却缺乏创新能力,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缺少创新人才生长的土壤?我们要发展科技,是否需要国民的创新素质?应试教育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摧残?应该承认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专业、知识、学术本身的技术性使用意义,而轻视其作为塑造人、改造人的人文性质上的意义;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术理性的完美性,轻视社会现实的实践性;在教学目的上重视文化传承,轻视知识创新。
这几“重”几“轻”正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创新能力低下一类畸形发展的症结。
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4 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调查研究阶段。成立项目课
题组,制定项目课题研究方案;调查国内外在研究 本项目课题的案例,撰写开题报告,掌握并分析存 在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项目《依托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深化高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分析、化
3.2 研究内容
解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构建
(1)企业、院校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高
较为完善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职业院
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2)依托技能大师工
校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可借
作室,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3)专
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推
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4)专
作者简介:黄海,广西工业技师学院,高级讲师、高级技师,研究方向:一体化课程教学。 收稿日期:2021-04-08,修回日期:2021-04-21。
50 集成电路应用 第 38 卷 第 5 期(总第 332 期)2021 年 5 月
Based on Skilled Master Studio
HUANG Hai ( Guangxi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icians, Guangxi 530031, China. )
Abstract — By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of the proje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teacher construction, talent quality evaluation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so as to realize the reform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skilled master studio. Index Terms — skill master studio, high skill, talent training.
“技能大赛与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提高的研究”结题报告
技能大赛与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提高的研究结题报告“技能大赛与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提高的研究”结题报告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2008年教育部原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指出,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把具有中国行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2004年以来,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牵头组织了一系列的国家级的数控职业技能竞赛。
实践证明,通过各级职业技能竞赛,激发了广大劳动者学习技术、钻研业务、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使得一大批数控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职业技能大赛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岗位的社会性活动,技能竞赛标准是由行业资深专家与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能够反应出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与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职业技能大赛,既是对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进一步推动学校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中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数控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依托技能大赛,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对促进中等职业院校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赛促教,赛教衔接是职业技能大赛的出发点,也是中等职业示范专业建设的创新点。
2004年至今,我校数控专业连续组织教师、学生多次参加省内和全国的数控技能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学生参加数控大赛总计取得9个第1名,11个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并有5名同学参加全国大赛,1人取得三等奖。
教师有12人次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并获奖,2012年,焦连岷和黄红老师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2009年和2010年,数控实训基地圆满完成学校承办山西省总工会职工数控技能大赛和山西省第四届职业院校数控技能大赛的任务。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作者------------------------------------------日期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长春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11月撰 写 说 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在专业建设中占据全局和统领的地位,其研究内容应从专业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保障,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的主体,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要抓住以上关键环节进行撰写。
采取写实的方法撰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将项目研究的组织与过程、模式与体系、成果与资金,问题与建议阐述清楚,附件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申请书》重点阐述内容的实质,并且二者内容可以重复。
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总结报告框架结构仅供各项目团队参考,可以根据专业建设情况作适当调整,但建议不要做大的改动。
报告标题用三号宋体加黑,主题内容的一级标题用小三宋体加黑,二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黑,正文用小四宋体,页面设置为✌纸,纵向排列,左右页边距为 ,上下页边距为 ,页眉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总结报告”,五号宋体居右,页脚为当前页码显示,居右。
(其他附件按此格式执行。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课程体系总结报告项目名称:模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所属单位:工程技术分院项目负责人:于向和主要撰写人:于向和、玄兆丰、赵洪波主要完成人:于向和、玄兆丰、赵洪波立项时间: 年 月结题时间: 年 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第一部分 项目建设基本情况一、项目建设基础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模具专业,始建于 年,其前身是机电技术专业(模具方向),该专业方向于 年开始招生, 年招生 人, 年招生 人,现有在校生 人, 年计划招生 人。
教学实践基地结题报告书(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于[起始时间]设立了教学实践基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现对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结题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基地建设背景与目标1. 建设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传统教育模式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决定设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2. 建设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3)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4)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三、基地建设内容1. 基地设施(1)实验室:建设了[实验室名称],配备了[仪器设备清单],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平台;(2)实习基地:与[企业名称]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名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3)创新创业平台:设立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孵化等服务。
2. 实践教学课程(1)专业实验课程:针对各专业特点,开设了[实验课程名称],使学生掌握专业实验技能;(2)综合性实验课程:开设了[实验课程名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3)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了[课程名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 实践教学活动(1)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2)企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企业文化和实际工作流程;(3)产学研合作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实践效果1. 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
2. 教学质量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研究生教改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生教改课题结题报告篇一研究生教改课题结题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深化。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层次人才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育模式单一、课程设置滞后、实践能力不足等。
本课题旨在针对这些问题,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有许多关于研究生教改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制度、科研训练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梳理和评价,我们发现当前的研究生教改仍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不够灵活,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师制度不完善,师生比例失调,影响教学质量;科研训练不足,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假设和目标。
三、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研究生教改的关键问题;其次,我们设计问卷调查,了解研究生对当前教育的看法和需求;最后,我们进行访谈,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四、结果与讨论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研究生对当前教育的满意度普遍不高,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多数研究生认为导师的指导和支持对其学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多数研究生认为科研训练不足,需要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优化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样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导师制度,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科研训练,增加实践机会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职业技能培养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职业技能培养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本研究旨在探讨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提供对职场人才培养的有益指导。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实地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背景介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业环境中,拥有优秀的职业技能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人在进入职场时缺乏必要的技能,这使得职业技能培养成为迫切的需求。
2. 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职业技能培养有助于个人的职业成长和发展。
通过培养各种职业技能,个人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职场中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此外,职业技能培养还能帮助个人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创新思维。
3. 职业技能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在实施职业技能培养时,应采取简单、直接的方法,避免出现法律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以实践为基础:职业技能培养应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练,帮助个人掌握相关技能。
- 研究与反思:个人应不断研究新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提高。
- 寻求导师指导:与经验丰富的导师合作,可以获得宝贵的指导和反馈,加快职业技能的培养进程。
4. 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评估在职业技能培养项目结束后,需要进行效果评估。
评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调查问卷:向参与培训的个人收集反馈,了解他们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和感受。
- 实际应用检验:观察个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技能的效果,并收集相应数据进行评估。
5. 结论职业技能培养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实践、研究与反思以及导师指导等有效策略,个人能够提高职业技能,适应职场的需求,并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考虑到研究的局限性,我们建议进一步研究职业技能培养的其他方面,例如不同行业的差异和培养方法的个体化方面等。
以上是本研究的研究报告及结论部分。
详细内容请参阅完整报告。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结题报告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结题报告一、项目概述本项目旨在研究湖南省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推动湖南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
研究内容包括湖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高等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等。
项目组成员由来自湖南省内多所高校、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
二、研究进展自项目启动以来,我们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
具体包括:1、湖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我们对湖南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基础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2、高等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我们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了湖南省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3、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我们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结合湖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成果本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篇,CSSCI论文5篇;完成政策研究报告5份,其中包括《湖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报告》、《湖南省高等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报告》、《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等;完成《湖南省教育发展蓝皮书》1部。
四、结题评价经过专家组评审,本项目圆满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对推动湖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专家组一致同意本项目结题,并建议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以促进湖南省教育的持续发展。
五、未来展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湖南省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进一步深化研究,为推动湖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能够和支持湖南省的教育事业,共同推动湖南省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学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汇报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全
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
强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我们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设各种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的
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了各种科研项目
和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学校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
平和科研能力。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各种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实践。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教
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最后,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我们学校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包括校外实习、社会调研、
创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相信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Let's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better future!。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本课题旨在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深入了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运行情况、问题和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以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针对其中一具体校企合作项目的案例分析,深入了解该模式的运作情况和效果;通过对相关高校和企业的实地调研,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四、研究结果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将高校的教学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实际需求;二是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发展,实现共赢。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校企合作的机制尚不完善,双方在资源共享、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是校企合作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和实际项目;三是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需要更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建立起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二是改进校企合作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注重实践活动和实际项目的开展;三是完善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我们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对策。
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成果和建议,能够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为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
《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一、引言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然而,传统的中职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技能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旨在通过思政课程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了解国内外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其次,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针对中职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和态度看法。
最后,我们选取了一些班级作为实验对象,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学生表现和反馈,评估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1. 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了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组,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2)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
(3)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政精神。
(4)评估教学效果:通过考试、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结果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们发现实验组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观念方面:实验组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能够积极传递正能量,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道德品质方面:实验组学生在遵守校规校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方面表现出更加良好的品质。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汇报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不
懈努力和创新探索,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
意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以下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
成果总结汇报:
一、课程体系创新。
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突破了传统的学科
界限,构建了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联系和应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强化。
我们注重实践教学的强化,开设了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和实习项目。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可
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我们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开设了创新创业导论和创业实践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际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国际化教育拓展。
我们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提升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的来说,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结题报告
“校企共育、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课题组一、问题提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012年眉县职业教育中心成功申报了国家改革示范校建设项目。
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明确提出,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任务建设之一,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本着“围绕县域经济办学、遵循职教规律育人”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德才兼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配套,培养方法上重点突出操作技能,坚持“质量立校”的学校发展思路。
学校多年办学,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学校与四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强力推进“校办厂”、“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培训”等。
然而办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不适应还比较突出;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还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一些企业的生产也缺乏专业理论的指导;企业对员工的技能培训需求也非常迫切。
校企合作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研究目标(一)共同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培养目标和企业生产实际,协商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共同承担有关教学管理职责,通过技术培训和师资培训,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
(二)共同实施技能型人才项目培训。
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使学校成为企业的“后方”基地,学校源源不断的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员工,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双赢”。
(三)共同打造师资队伍。
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指导专业课程开发,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车间轮训,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开设讲座,以及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等方式,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赵宝芳,孙百鸣,杨兆辉(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1)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外职业院校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双元制、cB E、现代学徒制、教学工厂、订单培养、产学研结合、大师工作室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启示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5—0001—02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由于其人才培养的层次处于高端,骨干示范的能力较强,办学育人的特色鲜明,因此,处于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
全国高职院校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和试点改革,这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国外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的校企共建办学制度,其中一元是学校,完成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是“双元制”的主体,主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学生有双重身份,先是企业的学徒,再成为职校的学生【11。
“双元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确定专业设置;二是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其分解为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业能力由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构成;三是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四是考核以行业标准为依据。
(二)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现代学徒制将培养目标划分为基础现代学徒制和高级现代学徒制…。
基础现代学徒制培养从业人员的初级职业技能,高级现代学徒制培养从业人员的熟练职业技能。
学徒在学院或培训中心脱产学习理论知识,在雇主提供的工作场所接受技能培训。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通过其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得以实现,其课程包括关键技能课程、N V Q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采取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学习获得职业必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实践教学教改项目结题(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校决定开展实践教学教改项目。
本项目旨在通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二、项目目标1.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2.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项目实施过程1. 项目启动阶段在项目启动阶段,我们成立了实践教学教改项目领导小组,明确了项目实施的时间节点、任务分工和预期目标。
同时,组织相关教师、学生和企业管理人员召开项目启动会议,对项目背景、目标、实施计划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2. 体系构建阶段在体系构建阶段,我们通过调研、分析、论证等方式,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需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和考核标准。
(2)优化实践教学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提高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3)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实训室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3. 方式创新阶段在方式创新阶段,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1)开展项目式教学:鼓励教师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2)实施翻转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管理加强阶段在管理加强阶段,我们重点加强了以下工作:(1)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实践教学的管理职责、流程和要求。
《现代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课题研究报告(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展性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研究》子课题《现代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FFB080537-103)结题报告引言: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遵循了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结合起来,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采用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操作过程需要简化,评价内容和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让评价真正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课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十七大报告要点:“……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差异和个体化发展的价值;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性质的评价手段与方法;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课题的目的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的需要。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
“学研赛”一体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关键词 】 ‘ ‘ 学 研赛” 一体 高端技能型
人才 培 养模 式
金预算 等 , 经指 导教师 审查通 过后 , 付诸 实施 。项 目研究 的中期 , 需要开展 中期报 告 , 由各 子 项 目负 责人 做好 中 期 报 告 P P T,并 面向指导教师及其他子 项 目成员 进行汇报 、 交 流。 在 子项 目研究后期 , 为确
请 的撰写方法 ,强 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这一过程达 到“ 研” 的 目的 , 即培养学 生科 技研发、 写作及团队协作等仓 嘶 能力 。 通过 鼓励参 与科研 项 目的学 生参 加
: l I l ! . . . . . . . . . . . . . . . . . . . .子 项 目结题
各 子项 目提 出实 方案 和资金 预算 , 由指导教师审查
二二二】二二二 项 目结 题
二二二 二二二
才培养模式 , 即“ 学研赛 ” 一体高端技 能型
人才培养模式。
方案符合要求
否
殴立 奖 项 。 奖励 子 项 目负责人 及 子项 目
人 才培 养模 式是以科研 项 目为载体 。 以创 新 思维为引领 , 通过 专业学习、 科技研发 、 技 能竞赛等 “ 学研赛 ” 三位一体 所构 建的
赛” 三线融 为一体 , 服务 于“ 培养创新型 高
端技 能型人 才” 主线。高端技能型人 才创
新思 维的培养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 , 而 应
就是通过参与各类竞赛 , 检验学生 的创 新 能力 。以科研项 目为载体 , 将“ 学” 、 “ 研” 、 “ 赛” 三线合为一 体 , 服务 于“ 培养 创新 型
高端技能型人才 ” 这一主线。
在实施过程 中, 鼓励 学生参与科研项
项目结题报告 对我校科研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能力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项目结题报告:我校科研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能力的贡献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总结我校在科研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能力方面取得的成果与贡献。
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我校在科研水平、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术影响力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二、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我校通过一系列项目实施,有效提升了科研水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研项目质量显著提高:我校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逐年增长,为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2. 科研成果丰硕:我校教师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明显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
3. 科研团队建设成效显著:通过项目实施,我校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包括多个国家和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三、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我校通过实施项目,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了学科的综合实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交融平台建设:我校建立了多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推动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学科交叉项目实施:我校成功组织多项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合作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3. 跨学科人才培养:我校积极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开设了多个跨学科课程和实验班,培养了一批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四、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通过项目实施,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立创新实验班、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我校投入大量精力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包括线上线下课程、实践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我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善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国际化人才培养:我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总结范文]人才培养总结12篇
[总结范文]人才培养总结12篇人才培养总结人才培养总结(一):XX系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改工作总结在20XX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估评中,我系在学院的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全系六个专业的剖析和其他评估任务,评估专家对被本系被抽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给予好评,该专业的说课获得较好成绩。
为巩固“迎评”成果,贸易系进行了评估整改,组织全系教师认真学习《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并根据学院的总体部署,结合本系的具体状况和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方案,认真总结和分析了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评估整改工作方案及具体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评估整改工作。
现将完成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完善组织机构,保障评估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贸易系成立了教学水平评估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给予保证。
该小组负责贸易系教学水平评估整改工作的总体部署、协调、监控、管理。
小组成员如下: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XX全体专业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在教研室主任和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根据人才水平评估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状况,针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整改的措施和确定努力方向,并组织实施。
二、分析现状与问题,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根据今年在评估工作结束后,学院提出了“以重点解决评估专家组提出的反馈整改意见为主线,以巩固评建工作成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校园发展为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工作方案,明确整改职责,确保各项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的指导思想,分析全系和各专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师资队伍的分布和结构不尽人意贸易系现有国际贸易和建筑专业群,分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6个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基本构成,现有教师31名中,教授职称的教师为3人,占%,副高职称的教师为6人,占%,讲师及中级职称教师19人,占%,助教3人,占%,双师型教师15人,占%,研究生19人,占%,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在读硕士2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占61%以上。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报告
篇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报告“具有高职特色的《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研究报告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徐大胜1 研究目的和意义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体系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从《遗传与作物育种》课程本身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知识构建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需要有一本适合高职特点的、对培养实用的应用型人才能起到重要作用的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更需要有一门精品课程。
编写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并把《遗传与作物育种》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既能解决目前我省,乃至全国无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和无《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问题,又能解决教材的适用性问题,而且还能大大降低学生的教材成本(据粗略统计,目前我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遗传育种》课程所用的3本教材的总金额为88.8元,编一本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交到出版社正式出版,价格也只有30元左右,可以为学生减轻近60元的教材费用负担)。
而且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们能把在多年《遗传育种》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编写到教材中,对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和提高《遗传育种》教学的教学效果将起到重要作用;在《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中,把课程的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凝聚教师多年心血的教案、习题集、课件等教学成果放在网上,有利于学生课余学习和远程学习。
所以,从事高职《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的编写和该门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研究,有利于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合格人才,也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研究过程本课题从2005年3月开始启动,经过课题组成员多次开会研究,形成了课题研究方案,完成了教材《编写大纲》。
2005年5月正式申报该项目,6月开始着手《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编写,2005年11月教材脱稿,2005年12月和2006年3月两次对教材进行了审定。
2005年12月开始着手《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特点,按教案、习题集及答案、学习指南、实验和教学实习指导书、课件、网页制作、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进行了分工,然后按时间、进度由课题负责人进行检查,2006年5月开始录制《主讲教师授课录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结题报告【内容摘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系2013年立项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对技能型人才的内涵、特征、成长规律以及培养模式开展研究,重构了具有内蒙古地区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撰写出版了《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开发策略诸问题研究》等专著和专题报告,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论文。
一、研究概况(一)问题的提出“技能型人才”,是指通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他们一般是我国技术服务领域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以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提供的材料,目前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数量短缺、结构不匹配、面临断档三个主要问题。
突出表现在现有技能型人才队伍的等级构成、职业工种构成、知识和技能结构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更新、劳动组织岗位等变化的需要;复合技能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青年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等方面。
技能型人才的大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
(二)课题的界定据考证,目前对技能型人才概念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三种:1.“高级蓝领”说:首都经贸大学刘庆唐教授认为技能型人才是“高级蓝领”,是“持有高级技工、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证书的技术人员,具有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是工厂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复合型、技能型的工人”。
2.“灰领”说:陈宇教授在《就业市场中的灰领群体——技能型人才的最新发展》中提出技能型人才“灰领”学说。
他认为,劳动力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面是决策层,指挥层、管理层;下面是执行层、实施层、探索层;决策层主要靠科学理论和科技方法指导生产活动;执行层主要靠经验、实践来完成生产活动。
而介于上、下层之间的中间层(即技术技能层)的就是“灰领”。
灰领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上面的科学理论方法和下面的经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3.“职业教育人才”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H·F·French所著《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几个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职业带”理论。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承担高级工、技师等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本课题中的“技能型人才”泛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培养的高级工、技师等专业技术人才。
他们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高素质劳动者,既具有当代专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紧缺人才”是指在现阶段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失业”较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那些市场供给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且较长时期还难以缓解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教育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
本课题组成员的单位是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作为一所地方政府主办的中职学校,在没有行业和企业背景支撑的情况下,如何重构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普适价值和示范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三)研究现状国外技能型人才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技能型人才(以下简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比较成功的模式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他们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办学者与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学”与“工”的交替培训过程。
我国关于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对我国技能型人才需求趋势和规律性特征开展了调查和研究;2.技能型人才的人才的内涵及特征研究,形成了“高级蓝领”、“灰领”、“职业教育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等理论;3.开展了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特别是通过对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三个层次(职业技能素质,职场应变素质和专业创新素质)以及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是解决当前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有效途径,创新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研究意义通过技能型人才需求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明晰技能型人才的概念及其特征,熟悉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准确定位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对区域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以及质量评制机制等开展研究,重构具有地方性特点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地方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能,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地方产业链,形成有地方性职业教育特色又有普适价值的地方性职业教育发展范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针对“加工制造类”专业的特点,开展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技能型人才素质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实际和中职生发展特点,通过成立“实验班”等形式进行课题研究。
积极探索提升中职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较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理论依据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学校教育,提出了现代教育以活动、经验、学生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并就教育本质问题提出了“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和“学校即社会”等基本观点。
2.皮亚杰、科恩伯格的建构主义学说建构主义学说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促进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导”。
第二,强调了知识不断改进的新的“知识观”。
第三,提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合作教学观。
3.后现代主义学说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化既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自然变迁过程,也是一种可以选择、并能为人们所追求的目的和目标。
第一,它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第二,解构现代的主体性。
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又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反对“同一性”和“整体性”,崇尚差异性。
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反对权威主义。
在课程观上,主张构建动态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
4.行动体系研究学说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行动体系研究学者勒温(lewin)认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他强调要认识和改进社会实践,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合作研究。
行动体系研究的主要特色;第一,从行动研究的要素看,研究的目的——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研究的情境——当事人的实际工作情境;研究的主体——实际工作者;研究的应用者——行动研究者;研究的过程——重视协同合作;问题的解决——立即应用性;结果的推论——情境特定性;研究的效益——解决问题与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的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研究的方法——兼用量与质的方法,偏向质性研究。
第二,从过程看,行动研究具有反思性、民主化和开放性。
第三,从行动与研究关系的视觉出发,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由行动者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围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轨迹,构建和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整个研究过程注重以下方法: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就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归纳和综合,构建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区域内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3.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国外及国内沿海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及成功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加深对职业教育规律性认识。
(四)课题研究的资料来源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中外文献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掌握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关的大量观点和理论及其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材料,其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技能型人才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自治区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及职业院校;2.“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研究成果及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文本;3.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实地调研材料。
三、主要研究内容(一)概念、内涵及解决短缺问题的途径与对策1.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概念及内涵特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高技能”,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的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涉及两个层面的概念:“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下面我们将分别对其概念及内涵特征加以阐述。
技能型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生产、经营领域中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素养,并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能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高素质劳动者。
技能型人才有“高级蓝领”、“灰领”、“知识技能型职业教育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说,主要包括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专业技术人才。
一般泛指“职业教育人才”。
技能型人才相对于研究型、技术型人才,有如下特征:(1)有过硬的操作技能。
技能型人才具有高超的生产技艺、技巧,在生产中担负着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
(2)有高超的应变技能。
技能型人才经验丰富,对生产操作中的技术问题得心应手,尤其是在处理不正常情况和突发事故中,具有很强的应变技能。
(3)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技能型人才在工艺革新、技术改造、流程改革和发明创造等方面具有较出色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有持续发展的个人潜质。
技能型人才适应新岗位能力强,具有从技能操作岗位向一线生产管理岗位转岗的能力。
本课题对职业学校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研究对象指向“高素质”,因此我们也在此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素质”一词的解释是:“(1)指事物本来的性质;(2)素养;(3) 心理学上指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