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6ab967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7.png)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高职教育是指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教育形式,主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具备快速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并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以实践为主导、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研究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这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团队合作能力也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还需要研究如何评价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及对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研究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机制。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的机制,保障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对接,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育部门、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f37b1db49649b6648d747b8.png)
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汪明霞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
而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工作的中心地位,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因此,本文结合技能人才培养理论,以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对接对话机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的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是在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规划纲要》正是颁布。
在总体规划今后10年教育改革发展同时把职业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规划,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采取措施培养占技能者25%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
关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10cecc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7c.png)
才经H UMAN RESOURCE关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文/许实霖摘 要:经济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部分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从生产线上被动操作者转变为主动创新者和综合技术的驾驭者,成为新一代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本文针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建设问题,从其内涵特征、现实意义、模式建构和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要构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打造岗位技能学习和职业能力研发链接的创新教育模式,形成“往复学习、工学交替”的非连续学程,并营造相应的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关键词:创新型 高技能人才 培养 思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正在发生深刻转型。
经济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客观要求部分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手脑并用、边干边学、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新一代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而这样的人才十分紧缺,建设任务尤为艰巨,必须从内涵特征、现实意义、模式建构和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界定1.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创新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能人才队伍的优秀代表,是将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骨干力量。
顾名思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就是创新和高技能“双核”人才。
他们一方面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另一方面具有全球视野、复合型知识结构、较高的信息敏感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具备使用、设计、移植和改造等能力。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创新型人才”与“高技能型人才”的复合体,既脱胎于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又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内涵,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线上被动操作者转变为主动创新者和综合技术驾驭者双重身份。
2.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特征(1)兴趣浓厚、观察敏锐和意志坚强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人格特征。
基于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cc6dcb0c22590102029dd0.png)
确,建立交流 、成果展示、教研联系等制度 ,以确保教
研能 够正 常运 转 ,从而 达 到有 效 的沟 通 。 参 考 文 献
理、指导等 ,在时间、人力 、物力、经费、协作 、评价
等方 面予 以支 持和 保证 。
[] 1 何克抗 , 余胜 泉, 吴娟 , . 用信 息化教 学创新 理论 大幅 提升 农村 中 小学教 学质 量促 进教 育均衡 发 展研 究 [] 电化教 等 运 J. 育研 究,0 9 2 20 ()
[] 2 吴永军. 校本教研 : 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制度 [] 江苏教育,0 3 1)3 —4 J. 20 (1 :3 3
[] 3 虎技 能, 晓军. 远农 牧 区校本 教研 实 践的 困境及 对策 [] 中 国 民族 教 育,0 94 :5 1 王 边 J. 20 () 1— 6
[] 4 崔天裕. 农村 中小学校本教研现状的调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0 72 () 3—4 J. 20, 72 :2 3 [] 5 李建. 对农村 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几点思考[]教育科学研究, 024 :8 6 J. 20 ( 5— 0 )
1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 1人才需求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
充 分 调 研 、 分 析 人 才 需 求 和 规 格 等 , 明确 公 路 工
+ 金资 助 :交 通教 指委 科 研A 项 目— —校 企合 作 培养 公路 工 程类 创新 型技 能 人才 的研 究与 实践 (0 9 0 ) ;江苏 省教 育 厅教 改 重 基 类 2 0A 3 点项 目——高职 院校 工学 结合 背景 下教 学工 作状 态评 价体 系研 究 与实践 ( 3 4 )。 作 者 :蒋 玲 ,硕士 ,南 京交 通职 业技 术 学院路 桥工 程系 主 任 ,教授 ,研 究方 向高等 职 业教 育管 理、道 路建 筑材 料 的教 学与研 究 。
如何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培育高技能人才
![如何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培育高技能人才](https://img.taocdn.com/s3/m/476fa910a216147917112856.png)
如何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培育高技能人才古往今来,各类人才成长的模式有两个极端,一是在实践中学,一是在理论中学。
这两种极端的模式在不同的组合下又产生了很多具体形式。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种以理论为主,兼顾实践的培养模式。
我们当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且热爱自己的专业。
二是在关键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绝活绝技。
三是具有解决某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包括:善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或在引进项目、设备中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技术革新、双增双节、小改小革上各项成果获奖,经济效益显著;在推广应用和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四是在传授技术、推广先进操作法、培养、带动高中初级技能人员等方面成绩显著。
五是在国家、省级技能竞赛中取得名次或在市级职业技能竞赛、练兵比武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创新培养模式,提供积极的环境。
深化认识,对高技能人才工作应予以重视。
加强领导,要真正确立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小组重要议事日程;将高技能人才建设纳入相关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发展规划。
完善培养体系,对高技能人才应用同等培养。
要加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调控力度和培养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与经济效益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
要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完善培训机制,采取自己办班、或联办、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组织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企业建立名师带徒、技师研修、“首席技师”制度。
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技术创新等活动,加快选拔高技能人才。
完善政策措施,对高技能人才应同等激励。
一是要引导企业建立“使用与培养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企业薪酬构成中充分考虑技能水平贡献的因素;二是要建立激励机制。
高职高专中医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特色培育研究
![高职高专中医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特色培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0dda564a45177232e60a201.png)
应市场需求 的技能型 中药人才 ,学校不 断转变观念 ,以
省级特色专业 建设为 契机 ,多次邀请行业 、企业 专家 到 校参加专业建设 改革论证会 ,共 同策划专业 人才培养方
案 ,并参与人 才培养 ,以及根据 中药及相关 行业和 区域 经济发展对人才 的需求 ,建立并实施 “ 1 3 4 ”工 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 :即一条主线 ,以培养 学生职业 能力和职业 素质为主线 ,贯穿人 才培养全 过程 ;构建并完善 “ 三 段
式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 模式 ,将三 年教学 过程划 分为 3 个学 习阶段 ,即夯实基 础阶段 、专业学 习及 技能训练 阶 段 、顶 岗实习阶段三个学习阶段 ,实行递进式分段教学 ;
四个 岗位群 ,即 以中药 制药 岗位群 、中药栽培 与鉴定 岗
程科技有 限公 司 ( 中药材炮制加工) 。
走产学结合 发展道路 ,下大力 气改革 、探索研 究 ,构建 出适应 高职高专技能 型人 才培养 目标 的 四大特 色实践教 学平台;二是坚持执 行实习前技 能培训考核 ,强化 学生
的基本 理论、基 本技能 、基本操作 ,使 学生进入 工作 岗 位后 ,缩短适应 期 ,改善学校 、实 习生与实 习单 位 的关 系 ;三是大力 推行 顶 岗实 习,尤其 是带薪顶 岗实 习,既 有利于保证 人才培养质 量 ,又有利于减 轻学生学 习 、生 活负担 ,以及部分学生的偿还 国家助学贷款能力 。
学生不仅可以在校 内实 验馆 、室 内进行 实验 ,加深
理 论 知 识 的理 解 与 运 用 ,还 可 到校 外 基 地 见 实 习 ,一 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落实 《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 高等职业教 育教学质 量 的若干意见 》( 教高 [ 2 0 0 6 ]1 6 号)文件精神 ,培养适
高素质技能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素质技能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c984167e02768e9951e73893.png)
关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c65d25f1aef8941ea76e0566.png)
功能划分 、 型号分类 、 快捷操作。 ( ) 算机软件 知识 方 面 二 计
i .要知 道 目前 计 算 机 语 言 主要 的有 C语 言 、
VB FORTRA、 ALGOL COBOL、 BAS C I PL 1 /
P sa ROL a c lP OG , a C 手 , Ad 、 VC、 lh ,AVA VB Dep iJ
作 者 简 介 : 毅 (9 2 ) 男 ( 段 1 5 一 , 满族 )河 北 人 , 州 城 市 学 院 传 媒 学 院 高 级 工 程 师 , 要 从 事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研 究 ; 榕 玲 , 兰 主 张
(9 0 )女 , 18 一 , 兰州城 市学院传 媒学院讲师 , 主要从 事教 育技术研 究; 李敏娟(9 4 ) 兰州城 市学院传 媒学 院讲 师, 17 一 , 主要从 事
2 1 年 第 4期 01
N . 2 1 o4. 0 l
现 代 妇 女
MO E N W0 D R ME N 总 第 3 8期 6
关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段 毅, 张榕玲 , 李敏娟
( 兰州城 市学院 传媒 学院, 甘肃 兰州 707 ) 300
摘 要 :掌握计算机方面知识是时代的需要 , 掌握网络方 面知识是现代 生活的必须 , 掌握 数电方 面知识 是改变现代 生活活动的根本 ,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满足社会需要 的保证。 关键词 :技 能 ; 智能 ; 培养
统 ” 。
2主机 方 面 : 知道 有 主 板 、p 、 盘 、 驱 、 . 要 cu 光 软 硬 盘等 , 解 它们最 简单 的作 用是什 么 。 理 3显 示 器 方 面 : 知 道 有 电子 管 、 晶体 和 等 . 要 液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ae7269edaef5ef7ba0d3c24.png)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赵宝芳,孙百鸣,杨兆辉(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1)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外职业院校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双元制、cB E、现代学徒制、教学工厂、订单培养、产学研结合、大师工作室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启示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5—0001—02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由于其人才培养的层次处于高端,骨干示范的能力较强,办学育人的特色鲜明,因此,处于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
全国高职院校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和试点改革,这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国外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的校企共建办学制度,其中一元是学校,完成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是“双元制”的主体,主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学生有双重身份,先是企业的学徒,再成为职校的学生【11。
“双元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确定专业设置;二是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其分解为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业能力由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构成;三是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四是考核以行业标准为依据。
(二)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现代学徒制将培养目标划分为基础现代学徒制和高级现代学徒制…。
基础现代学徒制培养从业人员的初级职业技能,高级现代学徒制培养从业人员的熟练职业技能。
学徒在学院或培训中心脱产学习理论知识,在雇主提供的工作场所接受技能培训。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通过其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得以实现,其课程包括关键技能课程、N V Q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采取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学习获得职业必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试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试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f7d9bfd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9.png)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试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一、概览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
本文旨在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方式,它包括知识、技术、信息等新兴产业所创造的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凸显,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和企业纷纷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
本文将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分析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部署。
新质生产力视角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知识、信息、数据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
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实施“双一流”建设、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
谈谈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几点看法
![谈谈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几点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50f37db5336c1eb91b375d72.png)
谈谈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几点看法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在我国生产企业中大量短缺,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这种类型的社会人才在很多大型企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不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一些难以应付的麻烦,还能够融会贯通的处理一些现场难题。
因此,可以说大力发展这样的人才不但能够推动企业快速生产,还能够将科学技术成果快速的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
所以,现今我国已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逐步纳入我国的教学重点规划中,并不断朝着这一方向大胆的实践与创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1 什么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能力很强,技术能力较高的技术人员。
一方面强调素质,另一方面强调技术。
高素质是强调人才综合能力,是时代进步永远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技术技能则是强调工作能力,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克服和解决一些高水平的难题。
因此,我国的技能型人才也常常被人称为“蓝领”,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义一般在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确切的说应称为“银领”。
这类人一般是在实施现场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面对生产难题时能够较快的找到突破口,被企业赋予“能工巧匠”的称号。
在他们当中有的取得初级工程师或中级工程师,有的已经取得高级工程师的职称,在这三类人员应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具体方法2.1 注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场应变能力面对发展加速的社会,它应作为人才的必备素质来对待。
这一素质的培养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之后开始。
要着重把握三个内容:(1)教会学生及时捕捉相关的职场信息,并学会分析、判断它们对职场的影响。
尤其是本区域门户网站的职场信息。
如该职业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趋势、该行业发展的动态,以及其他间接因素对职场的影响(包括科技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的变化、消费观念的变迁等);同时还要注意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的变化。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78c63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4.png)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能够在特定领域内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人才。
因此,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灌输理论知识,而没有真正掌握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导致学生成为了学院派,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此外,传统的教育模式也缺乏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没有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1、教学内容的改革技能型人才需要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
因此,学校需要根据行业需要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操作性、实用性、技能性,贴近行业实际,注重与时俱进。
学校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通过“切实可行”的项目来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金融行业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开户流程、证券账户的操作以及财务资料的处理等,学校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模拟交易实战、管理案例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提高实践能力。
2、行业合作与实习方式的创新学校应该密切与企业合作,将他们的实际需求和项目应用于教学。
与企业的合作有非常多的方式,例如,开展企业定制的专业培训、双向实践计划、合作实验室开发等。
这些可以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细节,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还有一种方法是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
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掌握实际工作技巧,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空间。
同时,学校也需要与行业专家和机构合作,建立更多的联系,通过专家讲座、论坛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市场动态、行业趋势、市场需求等,学生可以知道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从而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3、专业能力的评估标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评估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https://img.taocdn.com/s3/m/9aa65287cc22bcd126ff0c51.png)
a d u i f h o i g a d e ly n e s n ,in v t n s se o n i g me h n s i t e k y, n o d n n t o o sn n mp o i g p ro s n o ai y tm fr n n c a im h e a d b l s c o u s
第 3期( 4 总 2期 )
21 0 1年 9月
河 北能 源职 业技 术学 院学 报
Ju n lo b iE eg n tueo c t n a d T c n lg o r a fHe e n ryI si t fVo ai n e h oo t o y
N . ( u N .2 o3 S m o4 )
r fr tl n s tan n d s b sc Th s p pe i l e c b s te i o tnc ft e h g e o a in l eo m a e t r i i g mo e i a i. i a rman y d s r e h mp ra e o ih rv c t a i h o e u a in i n v t n s se o u nig me h n s ,a d i r d c st e i ot n e o eyng o n eprs d c t n o a i y t m fr n n c a im o o n nto u e mp ra c frl i n e tr i e h
人才 的使命 , 有 的本科 教育 的最 大 区别 就在 于它 与现
学院院长任副理事长。理事会挂靠 在学院 , 学院 院 长担任秘书长。企业下属 2 O多个厂 、 矿等单位 的主 要 技术 负责人 为理 事 。淮 南 矿业 集 团产 学 研理 事 会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探讨-教育文档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探讨-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dd2a941daef5ef7ba0d3cf1.png)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探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创新已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
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人才, 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任, 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一、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创新人才是泛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的人, 不单是指那些已为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人类做出了重大发明, 有了创造事迹的极少数人。
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
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 都需要有创造性, 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
创新既有理论型的, 也有应用型的。
理论型创新人才有通过对客观规律的研究, 在理论、原理等方面突破的原始型创新人才, 有把众多新技术优化组合, 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的集成创新型人才,还有把引进的先进技术加以改造升级,为我所用, 使之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的学习型创新人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我国的自主创新将以集成创新与学习创新为主, 这必然要求我们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重点。
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专业知识、基础知识雄厚, 具有应用研究能力的理论性创新人才主要由重点大学培养;知识综合性强, 具有资源整合与集成能力的设计型创新人才主要由普通本科院校培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 技能熟练, 具有解决现场问题能力的技能型创新人才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 专业基础较差, 但操作规范有技巧, 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操作型创新人才主要由中等职业院校培养。
职业学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职业学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ac130f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c.png)
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加速,产教融合不断深入,对人才供给提出了新需求,赋予了技术技能型人才新的内涵。
职业教育应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壮大,产业创新发展趋势明显,转型升级下的产业群,呈现出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走向。
这一转型,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
企事业单位需要能够在生产一线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技术工人,也需要“一技之长”和生产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由此,对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关联的职业学校来说,如何通过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也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重大文件,都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2]。
因此,各级职业学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黄 小 璜,潘 雪 涛摘 要: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分析了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地方发展;明晰培养目标,满足学生需求;建立协同机制,拓宽育人路径;完善支持体系,服务学生发展。
同时,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对职业学校主动融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举措进行了探析,以期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学校;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专项”2019年度开放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区域现代职教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CJRH2019012)作者简介:黄小璜,男,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潘雪涛,男,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和高等教育管理。
自主创新环境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之刍议
![自主创新环境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之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e74d632c2f60ddccda38a02e.png)
自主创新环境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之刍议通过分析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提出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从社会层面、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培养层面、制度层面等个方面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术精湛、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矛盾十分突出,加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成为举国的意志与战略之一。
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其中,到2015年,全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
一、关于高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研究所谓高技能人才就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
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训高技能人才,被视为中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业教育方针、教育理论为依托,由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为学生共同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即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进行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形成教育类型与特色的根本所在。
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是为人才培养准确到达培养目标提供途径,体现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设计、教育方法、教师队伍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跳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确定都要以此为准绳。
二、关于高技能人才现状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1.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现状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可以从“老、少、难、理、缺、软”六个方面来概括。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c9fbdc20b4c2e3f56276371.png)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项基本要求第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职业教育要积极面向三大市场,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来规划、设置专业 ,安排课程与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以就业为目标,就是职业教育要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包括按照用人单位的订单来培养学生,使学生毕业即就业。
第二,要坚持以素质为本位,以技能为特长。
市场的变化日益加快,人才的流动性日益加大 ,这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的、全面的职业素质,既包括职业知识、技能、能力,更包括职业道德、情感、诚信、志向和理想。
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毕业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人才的流动。
同时,要重视技能特长的培养,使学生在全面素质基础上有一项或几项技能成为特长,以保证在岗位竞聘和就业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优势。
第三,要坚持工学结合,学以致用。
工学结合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是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工学结合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使专业及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职业岗位紧密结合,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就教什么,按需而设、按需而教;二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和方式上,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训练相结合,使岗位操作训练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死的知识、技能成为活的工作本领;三是要安排充分的岗位实习,使学生所学能够得到充分的练习、运用,最终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1。
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培养目标(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张新科,王斌,张宏彬,杨润贤摘要: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设计明确的培养任务。
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既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0-0000-00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苏教高〔2010〕17号)。
作者简介:张新科(1966-),男,河南上蔡人,留德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导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中欧比较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邮编225127一、引言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实训中心建设方式等诸多方面围绕“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
这些创新与改革的举措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巩固了高职这个年轻分支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扩大与提升了高职作为教育崭新类别的影响。
改革与创新需要激情、需要胆识、需要努力、需要坚守,但改革与创新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也需要尝试、需要耐心、需要纠偏、需要总结。
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与研判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忽略与轻视。
目前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现象:1、改革与创新重共性轻个体。
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的系列探索实践立足点在共性上,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的界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技能证书获取标准的制定、职业素养的普遍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考核标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等。
高等职业教育因办学规模大、发展快、模式与经验形成积累少,外加政府指导协调缺位、办学经费紧张、社会和企业配合程度低、教师自身素质不符合要求等相关因素影响,在过去以“校区建设与扩大规模”为特征的办学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符合阶段性办学客观实际。
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重心转移,这种全神关注共性的办学思路就有失偏颇了。
高等教育的其他阶段,如本科阶段的导师制在中外已施行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更是作为基本培养制度在全球得到了普遍推广。
在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世界各国也推行或试行了以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克服学习考试压力与障碍、树立今后成长和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导师制或类似制度。
这些教育分支实行导师制或类似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关注与重视学生群体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承认学生群体中因自身因素(性别、性格、爱好、思维模式等)和非自身因素(家庭背景、来源城乡与区域、前期教育质量、家庭价值取向等)影响而带来的客观差异性,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通过相关教育方式方法保证个体和个性的培植与发展。
在关注重视个性个体的教育上,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例外,也不应该例外。
2、改革与创新重教师轻学生。
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举措大部分集中在教学领域,主要是涉及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技能培训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项目化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生产型实训场所设计、顶岗实训模式的推行、情景式校本教材编写、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等。
高职院校这些改革与创新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设计主体是教师,完成主体也是教师。
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是改革的响应者、是创新的实验者。
在整个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由于了解程度、理解程度、参与程度的关系与教师和学校的最初设计和愿望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使改革与创新的预期值打了折扣,尽管这些举措是以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和岗位就业能力培养为“善良”目的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如其他各类教育分支中的受教育者一样,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才培养任务最终的落实者、执行者。
涉及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缺乏学生的积极配合支持是很难实现设计初衷的。
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三年以来,我院在电子信息工程系开展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在重视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发展个性;在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
目的是通过这个改革创新项目,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弥补过往改革与创新中两者脱节的问题,以学教共襄,教学相长理念为今后其他改革创新项目探明一条新路。
二、专业导师制的由来教师引导、指导、教导、辅导学生或学徒学习知识、提高素养、掌握技能的历史由来已久,无可考证。
古希腊露天的“学场”和中国宋朝以及更早时期盛行的“书院”都可以说成是导师制的雏形。
现代教育中,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来源,世界范围内公推是英国牛津大学的贡献。
在当今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中,导师制已发展成为与学分制、班建制齐名的三大教育模式。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不应该仅限使用于一种或两种教育分支中。
但由于当代学校教师与学生人数相差悬殊,导师制在现在教育中更多的是使用于高等教育的高级层次——研究生教育中。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高校包括以应用型、技能型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高职)院校探索在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中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人的全面发展和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在分析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本质特征后,我们借鉴国内外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职)院校的经验,决定以专业为单位,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划定不同阶段为步骤,以赋予量化可操作任务为抓手设计来设计“高职院1+1+1专业导师制”这个改革创新项目。
三、总体设计高职院“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高职院聘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教师担任专职专业导师,聘任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骨干为兼职专业导师,为每位学生配备专、兼导师各1名,其中以专职专业导师指导为主,兼职专业导师指导为辅。
从学生入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方面指导与训练。
每位学生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工程开发、技术服务、实训指导项目,以及参加每学期由专业导师制定的专业训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根据学生学业成长的特点,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在每一个阶段中,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十”个专业学习与实践任务。
在“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三个“1”紧密相连,有其明显的内在传承性和逻辑自洽性。
专业导师服务于学生在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1“1+1+1专业导师制”模型结构图四、功能分析第一个“1”(第一个角色转换期)——第一阶段:导学(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
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学”为主要工作,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在专业导师的“导学”引导下,学生完成一个“一”任务。
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院资源状况提出合理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互动互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个人学业发展计划。
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易于发现和拓展学生潜能,形成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期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1”(学业精进期)——第二阶段:导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
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能”为主要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五个“一”任务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
学生在校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到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使其热爱自己的专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逐渐掌握现代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等专业项目的科研,完成一件专业作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同时强化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明确职业在人生中的地位以及职业与专业、就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做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个“1”(第二个角色转换期)——第三阶段:导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业”为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全面提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并跟踪解决学生就业后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其最终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阶段时间区域为学生在校第三学年的两个学期及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专业导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就业准备的过程中,按照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能力,获取一份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并撰写毕业论文,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在学生就业一年内,专业导师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力争一到两年内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图2“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结构图五、成果与创新高职院校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强化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连贯指导,加大学生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校的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其成果与创新点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系统论的思想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
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重教师、轻学生和重共性、轻个性的“两重两轻”问题,运用系统论方法,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核心,从学生全面成长规律出发,以制度设计为起点,通过方案制定与实施、成果响应与反馈构建起了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
充分利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的整体性优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的最优化。
2、以“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三个“1”阶段的角色特点,以专业导师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主持的教科研课题、设计的专业能力训练计划等专业实践活动为资源,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设计了十个实践任务,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3、以一体化为方法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
在学校、系和专业三个层面上,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行整体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