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活动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 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 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 发育的影响。一般以度·日(d·℃)为单位。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 蒙古东北部
<1600℃
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
提纲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 区划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概念
是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按照区域的内部 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 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 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 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 域系统研究方法称为自然区划。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纬度辐射因素是决定地带性单位分化和 界线的主要原因,其空间变化具有不可 逆性和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特点。
单位彼此是逐渐更替的,没有明显的界 线,过渡的模糊性对确定等级系统带来 了困难。
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有两个观点,分别是双列系统和 单列系统,这是由地域分异的成因造成的。
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 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 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 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称为双列系统。
大区
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大陆的巨大部 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具有决 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 性结构
第三章:项目区位环境分析
第三章项目区位环境分析3.1项目区位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3.1.1行政区划镇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冀,东屏舟山群岛,西连宁绍平原,南接北仑港,北濒杭州湾,与上海一衣带水。
自古以来一直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口岸,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
镇海港是宁波港的主要组成部分,港口年吞吐能力超过1200万吨,并拥有我国最大的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
镇海区现辖二镇四街道,陆地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公里,户籍人口近23万人。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贯通、舟山连岛大桥从镇海登陆以后,将从根本上打造镇海全新的区位格局,镇海将全面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
镇海农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作重心转移,推进农业由城郊型向都市生态型发展转变,着力、构筑都市农业体系、生态绿色体系、农村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体系(简称“四大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3.1.2自然地理镇海东屏舟山群岛,西连宁绍平原,南接北仑港,北濒杭州湾,与上海一衣带水,是宁波市的北大门。
区辖蟹浦、九龙湖两个镇及招宝山、蛟川、骆驼、庄市四个街道。
招宝山位于镇海城东北部,古称侯涛山,又名鳌柱山。
侯涛即由“波涛汹涌,惊浪拍天”得名;鳌柱皆因山巅原建有“插天鳌柱塔”;招宝则是“南舶所经,百珍交集”,寓有“招财进宝”之意。
招宝山南北长0.6公里,东西宽0.32公里,占地22.6公顷,最高点海拔80.2米。
镇海城区是个水网密布的老城区,内城河由西向东蜿蜒交错,贯穿整个城区。
由于内城河连接中大河,河床呈东高西低走向,平时只能用关闭闸门来保持水位,多数时候河水成为死水。
镇海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境内平畴沃野,物产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无霜期长,冬夏季风交替出现,春秋季节有海陆风环流发生。
无风沙现象年平均气温16.3度,年平均降雨量1400mm。
3.2项目区位经济发展状况2010年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2010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突破年、项目推进落实年、城市管理服务年”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整理课件
自然区划定义
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 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 而对各自然区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就是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
整理课件
自然区划的工作范围
整理课件
3.类型制图法
❖ 类型制图法是根据土地类型单位的对比关系 进行区划的方法。
整理课件
4.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 部门区划图叠置法: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 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 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把各 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合的网络界线 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当然, 这并非机械地搬用这些叠置网格,而是要在 充分分析比较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来确 定界线。
整理课件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 1.古地理方法 ❖ 2.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 3.类型制图法 ❖ 4.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 5.主导标志法
整理课件
1.古地理方法
❖ 这种方法是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 考察,并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 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并根据自然 区域逐级分异产生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划分 出不同性质和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不同等级的区 域单位,应体现出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同一 等级的各个区域单位,应体现出各自的综合自然特 征在发生条件方面的差异。
整理课件
❖ 地理相关分析法:这是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 资料以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大致步骤如下:① 选定区划所需的有关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和专门地 图有关内容等材料,并标注在带有坐标网格的工作 底图上;②对上述资料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并按照 其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编制出具有综合性的自然要 素组合图;③在此基础上逐级进行综合自然区域的 划分。
综合自然地理
8人地关系:一是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二是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分布。 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或地域组合正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9或然论(人地相关论):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社会、历史、心理)的复合体,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某些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有生理适应能力,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10负熵:就是对物质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表示对熵的抵消。
1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地理学为基础,以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特征,即着重研究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变化发展规律。
2耗散结构:任何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不论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还是地理的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
(1)海陆分异是经度地带性发生的前提条件; (2)海陆相互作用是经度地带性发生的必要条件;
(3)经度地带性是在海陆分异的背景上产生的一种非地带性分异; (4)地球内能是导致海陆分异的主导因素。 3、海陆分布的基本特征
(1)地球上海陆面积对比差异大;
(2)海洋和陆地在地表各个纬度带分布不均; (3)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导致体系本身的熵减少。
3生态效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会百分之百地被逐级输送,而是按照一定的转化效率,沿着食物链,在各营养级上逐级明显下降,这个转化效率就称为生态效率。 在生态系统中,生态效率平均约为10%。
自然区划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一.水热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平地带性分异
1.决定因素:纬度位置、距海远近和地形 2.水热分异的指征:干燥度
二.大地貌的分异特点
1.第一级阶梯:自然地带自北而南有规律更替 2.第二级阶梯:自然地带东西变异明显 3.第三级阶梯:自然地带表现为在垂直高度变 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水平地带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区划
第一节
自然区划基础
一.自然区划的目的与内容
1.区划的目的 通过自然区划,以便了解全国各地自然界的 基本概况、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中国生 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从而为充分利用、改造各地的自然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2.区划的内容 研究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结构、发生、 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及其利用改造途径。
四.1963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 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个自然带和1个高 寒区 (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 29个自然区
五.1984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席承藩
1.特点:目的为大农业服务
三.1961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运用综合性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 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 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 和65个自然省。 3.评价 (1)优点:简便 (2)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二.自然区划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主导因素原则 3.发生学原则 4.区域共轭性原则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四大地理区域】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
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
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
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
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
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
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三、自然区划的依据和特点
•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最
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一系列 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 • 通常,一个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与结
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而同一 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正是因 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
5、顺序划分法
• 顺序划分法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
• 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按 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 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 P102 图3.1 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区划的一种示意
图式。
图6.1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法图示
11 2 4 5 3 6
热量带界线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的运 用
•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 “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方法。
• “自上而下”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 的方法来进行。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 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 逐级进行划分。 • “自下而上”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 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 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 有空间联系的相毗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 域结构的各个区域。
• 按照特定的目的,自然区划有各种实用区划,如公
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 实用区划的特点是自然、技术、经济三方面的有机
结合,目标明确,实践用途大,因而日益受到重视。
• 1958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先后制
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由于老师的课件很乱, 请注意结合课本复习。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填空1、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是又许多要素如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
2、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3、自然地理环境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4、二、名词解释5、1.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而言, 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 即整体性和差异性。
6、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7、地球表层系统: 1.定义: 由地球表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开放系统。
它是地球上大气、水体、岩石、生物相互接触、相互渗透的部分;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直接影响的部分;是地球最有序的部分。
8、边界:上边界:大气对流层的顶部,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在极地上空约8km, 赤道上空约18km, 平均在10km左右。
下边界:岩石圈上部沉积岩层达到的深度,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约4-5km。
9、环境: 上边界以外的大气上层和下边界以外的岩石圈下层及岩石圈以下的地幔部分和地核。
10、11、12、三、简答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在其运动的过程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书形式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自然区划
5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 以采用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 方法.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 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 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 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 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 地域.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 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 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 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 个区域.这种方法简称类型组合法.
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区划的原则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 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 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 规律性去划分各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线, 确定各自然区域等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 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 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自然区虽然是人为划分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反映.只有正确地认识地域自然环境的分异规 律性,区划才能接近于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也 才能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部门区划叠置法 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气候区 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 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 3.地理相关分析法 这是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 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做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
4.主导标志法 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 导 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化定区界 的 依据,并且同一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一 标 志划分.
(二)区划的原则 1,一般性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的, 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 异产 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 整体 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的前提.
综合自然地理本科教学第三节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1982年的中国景观区划
我国的自然大区划分——三大区
把青藏高原看作一个独立 的大区,每个大区的大 地构造单元不同,地势 高度差别较大,以明显 的地势界线为界。黄秉 维在《中国综合自然区 划》(初稿)中划分三 大区的依据是:
① 新构造运动差异, 现代地势轮廓;
第三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对地表区域通过
自然区划,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形成的等 级系统
内容框架
地带性区划单位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综合性区划单位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定义:根据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地带性联系形成的一 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⑵ 单双列系统并不互相排斥、截然对立,在一定意 义上讲双列系统中的“联系单位”相当于单列系统 中的区划单位,所以联系单位不是次要的,是主要 或基本的单位;
⑶双列系统可以作为得出综合性地域单位(联系单 位)、建立单列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步骤。
③分类:统一单列系统
交叉单列系统 叠置交替单列系统。
② 地域分异的主导因 素差异;
③ 气候主要特征;
④ 自然界主要发展过 程的差异;
⑤人为因素对自然的影 响。
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
2.地区
(1)定义: 自然区内划分的次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
位,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非地带性单位。原 苏联有的学者把这级区划单位称之为“国”。
自然地区比自然大区的发生统一性和区 域界限更加鲜明。 (2) 划分:
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共 同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建 立完全综合区划单位,双 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次要 的,而单列系统中联系单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BD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二、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三、填空: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问答题:1.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答:(1)是地球上两种能源相互作用的场所,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重要作用的地方;(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一、选择填空: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ABD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二、填空:1、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3、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一、选择: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BDA.分层结构B.渗透结构C.耗散结构D.地域结构二、填空:1、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D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2、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B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二、填空题1、地质循环过程包括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四种基本的地质过程。
综合自然地理——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之三
景观的特征
❖ ⑴景观具有最一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属性。 景观内的地带性分异已不占优势,非地带性 分异也不占优势,景观是这两类地域分异因 素共同作用的最后一级分异结果。可以说, 它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对立统一体。在景 观内地带性的完整特征和非地带性的完整特 征都可以得到反映。景观体现了一个区域自 然环境和自然结构的完整概念。
❖ 综上所述,景观与其他区划单位一样具有相对 的一致性,但由于它在综合自然区划单位中的 特殊地位,其一致性的程度远较其他单位大, 而且表现得比较全面。正是这一原因,一般都 公认景观是 区划的下限单位。同时,由于景
观的特殊地位,使得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
§3.5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一、非地带性单位的类型
❖ 既要考虑充分反映垂直带谱特点。又要考虑 到沟谷系统发育和大地构造的差别。垂直带 谱只反映地带性特征,大地构造可反映非地 带性的一致性。
§3.6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1.区划和类型研究的差别
❖ ⑴类型单位是通过某种对象的特征的抽象概 括而获得的。
❖ ⑵类型单位级别越高,其共同性越少。 ❖ ⑶类型单位表现出分离的分布状态。 ❖ ⑷每一级区划单位都属于一定的类型。
一、室内准备阶段
❖ ⑴地形图 ❖ ⑵航片和卫星图像 ❖ ⑶各种专题地图 ❖ ⑷各种调查报告
二、野外考察阶段
❖ 1. 野外考察 ❖ 实地验证以下结论: ❖ ⑴地带界线的分布 ❖ ⑵与大地构造单位相应的地貌分异的实际界
限 ❖ ⑶确定各低级区划单位内部土地结构的实际
特征
❖ 2.调查
❖ ⑴对统计局的调查 ❖ ⑵对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的调查 ❖ ⑶对水利局的调查 ❖ ⑷对地质部门的调查 ❖ ⑸对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园林旅游部门的调查 ❖ ⑹请领导介绍区域状况
高中地理学科素材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共53张PPT)
赫伯森、帕萨格、贝尔格、格里高里耶夫、伊萨钦科。
现代地理学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1、自然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环境 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地 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 和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可以包括六个层次——人 类未认识的环境、人迹未到但有所认识 的环境、人迹所到的环境、人为环境、 人类创造的环境、人体环境。
3)三重性:
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
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研 究)
⑵从地理学发展史来看地理学分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在分析思潮的影响下 不断发生危机,而为应对这种分化所做的努力并未削弱分析 思潮的影响。 (1)区域学派:区域地理被看作地理学的主体。 赫特纳、哈特向。 (2)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的 关系。 拉采尔(决定论)、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可能论) (3)景观学派: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 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每 一个自然区域都是自然现象的复合体,由气候决定。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研究对象,如:
气象气候学 ——大气圈 地质、地貌学 ——岩石圈 水文地理学 ——水 圈 动植物地理学 ——生物圈
地质地貌学——掌握“地貌”要素 气候学与水文学——掌握“气候”、“水” 要素 土壤、植物地理学——掌握“土壤”、“植 被”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 ——掌握“五大要素”之 间的关系及其所形成的规律
只注意分析或只注意综合都是不正确 的,都不能全面地认识自然界。 所以部门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不
能相互代替的。
第一讲 绪 论
3.1 疆域和行政区划(第2课时)(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2024)
C.黄岩岛
9.西沙区、南沙区从我国行政区划级别来看,属于( C )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10.西沙区、南沙区所在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A )
A.琼
B.粤
C.桂
D.赤尾屿 D.乡级 D.台
随堂检测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物产及饮食习惯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菜肴。下图为不同特色地方菜肴餐 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探索导入
情境导入
南海诸岛和钓鱼岛
位置
南海诸岛是中国最_____方
的领土,是南海中许多岛、礁、
沙、滩的总称。北起
,西
起
,南至
,东至
。
南海诸岛和钓鱼岛
范围
南海诸岛由____________群岛、___________群岛、 ___________群岛和____________群岛在内的250座以 上岛礁组成。其中,东沙群岛归__________省管辖,其 余都属____________省管辖。
中国的行政区划
5个自治区
①内蒙古自治区 简称______、行政中心:______
②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简称______、行政中心:______
③宁夏回族 自治区
简称______、行政中心:______
④西藏自治区 简称______、行政中心:______
⑤广西壮族 自治区
简称______、行政中心:______
濒临两个海域(渤海、黄海)的省 与朝鲜接壤的省
南海诸岛和钓鱼岛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的行政区划
南海诸岛
钓鱼岛
省级行政区划 轮廓 简称
行政中心 应用
综合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第六节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
对于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水平地带。
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 1,各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带之间具有明显相似之处 温度递减(共同成因)
2,两者的差异
区划:就是区域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是对各种区域划分的高度概括。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
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地理环境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节 律性是自然界的一种特殊的循环,是在发展背景上的重复,是递进中的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为三种类型: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和阶段性节律。
一、周期性节律
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昼夜更替和季节 更替都是周期性节律的表现。潮汐现象
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或组成要素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按照一定的规 律发生分异,并形成若干次级自然综合体。 地域结构取决于两类地域分异因素(能源): 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能) 非地带性因素(地球内能)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能量作用 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它们并非孤立存在于地理环境中,而是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并力图相互适应。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 要素的影响,也没有一个要素不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正是这种以物质交换 和能量转化为特征的相互作用,使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1)地球内能:一种核转变能。曾占重要地位,目前对地理环境的发展仅具有 局部意义。 (2)太阳辐射能 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占据主导地位.
(3)其它能量来源
A,宇宙射线;B,日、月潮汐能;C,构造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和固体物质流动 转变而成动能。D,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和水与空气流动转变而成机械能。
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及地理综合体沿确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2、全大陆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四种形式:大陆纬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巨型构造体系引起的分异。
3、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三种形式:热力分带、海陆分异、地表形态的起伏分化。
4、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一般特性主要有:分层性,渗透性,地域性。
5、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个组成部分和组成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总体。
6、大陆水平地带性:在大陆纬度地带性及非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下应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性。
主要表现形式:经向式、纬向式、斜交式。
7、大陆干湿地带性:大陆上随海陆格局而产生的干湿分异。
8、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9、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非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州)。
10、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现代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地类型由一种属性向另一种属性转变的过程。
11、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作指导,按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的程度进行逐级划分或合并,并建立相应的等级系统。
主要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
一般的区划方法有:顺序划分和逐级合并。
12、带段性:非地带性单位内部的地带性分异。
13、省性:是地带性单位内部的非地带性分异。
14、土地类型: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对同一级别的不同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15、土地类型结构:指某一区域,同一级的不同土地类型单位在空间上的组合方式和质量对比关系。
16、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是: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
17、美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等级系统是: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到第四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同时,区划的主要根据不仅是相似性或差异性, 同时还有区域的联系性。 • 所谓区域的联系性,主要是指组成同一区划单 位内的各低级单位具有统一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 和相互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 • 因此,任何一个区划单位必然满足三个基本条 件:具有统一的发生学联系、具有完整毗连的空 间和具有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
③在此基础上逐级进行综合自然区域的划分。
• 地理相关分析法是目前区划工作中运用较广泛的一种区 划方法。如果与叠置法相配合使用,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4、古地理法
•
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并借 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深入探讨区域 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并根据自然区域逐级分异产 生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划分出不同性质和不同 等级的区域单位。 • 区域单位的古地理研究是阐明区域分异历史过程的 最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应用这种方法仍缺乏成熟的 经验,特别是在古地理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困难更大。 所以一般地把古地理法作为综合自然区划中的一种必 要的辅助方法。
三、自然区划的依据和特点
•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
从最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
一系列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
• 通常,一个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
与结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
而同一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 它们正是因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的宏观反映是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
基础。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是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工作 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制定这样的原则,目的是为 了保证区划工作能正确地反映自然综合体地域分 异的客观实际。
• 可以把常用的区划原则分为两大类:一是区划 的一般原则,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考虑的原 则;二是区划的基本原则,这是综合自然区划所 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学习目标:
• 理解自然区划的基本概念 • 掌握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了解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和各级各类区划单位
• 理解景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思考讨论题:
1、自然区划的基本概念及其依据和特点。 2、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 3、自然区划的方法。 4、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之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 组成特征。 4、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之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组成特征。 5、综合性(单系列)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6、景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7、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山地自然区划。 8、如何开展自然区划调研和编写报告。 9、根据自己家乡自然地理特征,利用所学知识,讲 解自己家乡(省级或地市级)自然区划(可以3组 不同地区)。
综合成果,是反映对自然地理环境认识程度和衡量自
然地理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发展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
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区划对象 分为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和自然区划等类型。 自然区划就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 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 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 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
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区划原则: • • 综合分析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4、综合分析原则
• 任何自然区域都是由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
整体。
• 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各自然地理要
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 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
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挑选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
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
志,标志的指标也并非千篇一律。
3、地理相关分析法
• 这是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及统计资料对 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 法。
• 大致步骤如下:①选定区划所需的有关文献资料、统计 数据和专门地图有关内容等材料,并标注在带有坐标网格 的工作底图上; ②对上述资料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并按照其相关关系的 密切程度编制出具有综合性的自然要素组合图;
• 上述各项区划原则是相互补充的,可以把它们归结 为一条总原则,这就是: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 • “从源”指必须考虑成因、发生发展和共轭关系; “从众”是指必须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 “从主”是指应考虑其典型性、代表性。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1、部门区划叠置法
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 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 单位。
• 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 进行。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 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 划分。 • 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 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主要在 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 联系的相毗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 的各个区域。
把各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合的网络界线或 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当然,这并非 机械地搬用这些叠置网格,而是要在充分分析比较 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来确定界线。
2、主导标志法
• 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自
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化定区界的依据,并且同一级区
域单位基本按同一标志划分。这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 的常用方法。 • 每一个区域单位都存在自己的分异主导因素,其是 一组相互联系的标志和指标,人们可从中挑选出具有 决定意义的某一主导标志来。 • 主导标志法并非只注意某一主导标志而忽视其他标
5、顺序划分法
• 顺序划分法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
• 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按 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 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 P102 图3.1 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区划的一种示意
图式。
6、合并法(类型组合法)
• 合并法又称“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这种方法是
②由于低级区域单位是由等级较高的区域单位分
化出来的,因此,越是低级的区域单位其年龄
越小,发生统一性越强。
③注重现代自然环境。现代自然环境主要是通过
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变化造成的,而且这些变化
过程迄今尚未结束,仍直接地影响着当代的自
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2、相对一致性原则
• 在划分区划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
• 按照特定的目的,自然区划中出现了各种实用区
划,如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
划等。实用区划的特点是自然、技术、经济三方面
的有机结合,目标明确,实践用途大,因而日益受
到重视。
• 1958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先后 制定了我国综合自然区划和气候、地貌、水文、潜 水、土壤、植被、动物地理等部门自然区划方案, 起到了为生产服务的作用。
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轭
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 位。在实际工作,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 础上进行的。
• P102 图3.2是合并法的一种示意图式。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的运 用
•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 “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方法。
• 最后,根据上述的区域层次关系和结构上的联 系性质和特点,确定划区的具体指标和标志,划 出各区域的界线。
第三章自然区划思考讨论题:
1、自然区划的基本概念及其依据和特点。 2、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 3、自然区划的方法。 4、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之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组成特 征。 4、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之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组成特 征。 5、综合性(单系列)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6、景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7、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山地自然区划。 8、如何开展自然区划调研和编写报告。 9、根据自己家乡自然地理特征,利用所学知识,讲解自己 家乡(省级或地市级)自然区划(可以3组不同地区)。
一般性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 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 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的前提。 • 遵循上述原则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不同区域单位,其发生 统一性的程度和特点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区域 单位的发生统一性是相对的。
• 自然区划是在比较全面地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和具有
比较适当的方法论基础上进行的。
• 自然区划需要对研究区域各级自然综合体作全面的 认识,即不仅要认识各自然组成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还要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要掌握区域 的地理现状,还要了解区域自然历史过程。
• 自然区划代表着一定时期区域自然地理研究最后的
• 综合自然区划的几种常用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与原则紧密联系,原则的正确
贯彻有赖于运用相应的区划方法。在具体工作中, 应该根据客观情况以某种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方 法,灵活运用,才能取好的效果。
• 无论采用那种区划方法,首先都必须注意到地域 结构的层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区域, 确定各区域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建立区划的等级 系统。 • 其次,须重视各层次、各区域单位中的地域结 构研究,即注意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和 能量运动在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其发生发展上 的共同性。
性,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
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
• 相对一致性原则适用于把高级地域单位划分为低
级单位,同时又适用于把低级地域单位合并为高级
单位。
3、区域共扼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
• 自然区划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性的,区域上 完整的自然区域,称之为区域共扼性原则。
• 区域共轭性产生于区域单位空间不可重复的客观 事实。任何一个区域单位必然是完整的个体,不可 能存在着彼此分离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