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自然区划第3章(已修改)
第二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一、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类型
1.双列系统:
两类区域单位的存在决定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 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
2.单列系统:
地域分异的实际表现
二、地带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单位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
划分,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1.带
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
景观组成结构同一性:组成成分及其相互联系 所表现出的性质和特点 景观土地结构同一性:具有一定的土地类型及 其组合方式
第四节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一、非地带性单位的类型 1.非地带性类型的分类(大地貌面的组合) l)具有水平地带性的平原 2)垂直带性显著的山地 3)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山地和山间盆地
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
区划下限单位。
二、景观同一性问题 1.景观的发生同一性 2.景观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
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景观的组成结构: 景观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景观的形态结构(土地结构): 景观形态单位组合的性质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交替使用带段性单位和
省性单位的相间排列
4.科学的单列系统的特点 5.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
带段 国 地带段 省
综合性区划单位
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系列
亚地带段
州 次亚地带段 区(景观)
第三节 景观(自然地理区) 一、景观概念与特征
区域单位,相当于区划等级系统中最低一级的自然地理区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二、区划研究和类型研究的区别
1)类型单位是通过对某种对象的特征的抽象概括而获得的 2)类型单位属性是逐级概括的结果,级别越高共同属性越少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区划目的、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区划指标等的概念,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会出现多种区划方案。
由于作为自然区划理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由简单趋向比较完备的,区划界线从不甚精确逐渐走向精确化,区划工作者特别重视从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中选取区划指标,选择性吸收和推广了自然大区、自然省和自然州等,摒弃了“自然国”之类易产生面影响的名称。
一、区划原则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区划的任务就是提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状况。
为使区划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划划的一般方法,即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具体进行区划时,为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必须以若干区划原则作指导。
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统一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
这些原则可以归成两类: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目的在于确定区域界限。
伊萨钦科认为,自然区划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区划中所划分的区域单位,因其间存在着空间相互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2)区划对象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现象,但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组合的“地域现象”;3)区划是一种独特的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共同性和它们这间的有规律的地域联系合并在一起。
这种由区域的共同性合并在一起的各个对象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任何区域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之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4)区划既可以自上而下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合并;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既按照区域的原则,又按照类型的原则加以系统化。
自然区划上述的特点,决定了区域单位的划分和合并应根据其发生共同性、特征的相似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进行。
因此,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十章自然地理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区划:区、带、地区、地带、省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4. 顺序划分法——“自上而下”的划分法 A、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 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 进而划出主导标志 → 自上而下逐级划分。 B、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 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 C、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 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分为两个带(高原寒带、高原温带)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七、1985 , 赵松乔-《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三个大区,7 个自然区,33个自然副区
八、赵济-《中国自然地理》 a、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东部季风区(46%)、西北干旱区(27.3%)和青藏高原区 (26.7%)
中国三大 区
I2
I1
图:自然区划等级系统逐级划分图式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5、 合并法——“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 (类型制图法) A、自下而上的合并仍要根据发生共同性、形态类似性和 区域共扼性来进行。 B、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 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 级单位。 C、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 进行的。图2是合并法的一种示意图式。
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三、195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光、热、水分、 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 个自然省 ------------1986修改 四、1961年,任美锷、杨纫依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 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分为8个自然区(东北、华 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古、西北、青藏),23个自
自然区划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一.水热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平地带性分异
1.决定因素:纬度位置、距海远近和地形 2.水热分异的指征:干燥度
二.大地貌的分异特点
1.第一级阶梯:自然地带自北而南有规律更替 2.第二级阶梯:自然地带东西变异明显 3.第三级阶梯:自然地带表现为在垂直高度变 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水平地带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区划
第一节
自然区划基础
一.自然区划的目的与内容
1.区划的目的 通过自然区划,以便了解全国各地自然界的 基本概况、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中国生 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从而为充分利用、改造各地的自然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2.区划的内容 研究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结构、发生、 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及其利用改造途径。
四.1963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 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个自然带和1个高 寒区 (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 29个自然区
五.1984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席承藩
1.特点:目的为大农业服务
三.1961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运用综合性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 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 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 和65个自然省。 3.评价 (1)优点:简便 (2)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二.自然区划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主导因素原则 3.发生学原则 4.区域共轭性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了解和理解其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划分的区域。
下面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包括:1. 地貌和地形原则:我国广袤的地域包括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在地形特征上,可以按照高程、坡度、地势、地表形态等原则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2. 气候和水文原则:我国的气候分布十分复杂,南北差异明显,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而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
水文条件也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江河湖泊的分布情况、水资源的利用等,这些都是划分自然地理区域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
3. 土壤和植被原则:土壤和植被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的分布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植被分布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自然地理区划中也需要考虑土壤和植被的分布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包括:1. 归纳演绎法:即通过对我国自然地理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对各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2. 统计分析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巧,对我国的自然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为自然地理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地图综合法:通过绘制地理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等,将不同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可视化,有助于理清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空间格局和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我国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了解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地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到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同时要注重地域间的联系和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理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区域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简介自然区域划分是指将地球表面按照自然要素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和划分的过程。
通过自然区域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区域划分的原则自然区域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统一性原则:将自然现象根据其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划分为自然区域;2. 相对独立性原则:各自然区域之间在自然要素上应有较明显的区别,以便获取区域间的较大差异;3. 连续性原则:自然区域的划分应该保证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性;4. 综合性原则:自然区域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自然要素,如气候、地貌、植被、土壤、水文等;5. 层级性原则:自然区域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层级进行,从大到小逐级细化。
自然区域划分的方法自然区域划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统计分类法:通过对大量的自然要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类,确定自然区域的划分;2. 区域统一法:根据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域;3. 区域聚类分析法:通过对多个自然要素进行聚类分析,找出相似性较高的地理单位,划分自然区域;4. 归纳法:总结和归纳各种地理要素的特征,以确定自然区域的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的意义自然区域划分对于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1. 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自然区域划分为各类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区域划分框架,方便研究者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2.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通过自然区域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 为资源利用规划提供指导:自然区域划分可以帮助确定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为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提供指导;4. 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自然区域划分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城市发展区域,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自然区域划分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自然区域的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
自然区域划分的原则包括统一性、相对独立性、连续性、综合性和层级性。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233百家论坛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赵元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摘要: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性大环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对自然地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区划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透彻地认识环境,熟知环境的特点与需求,从而更好地利用并保护自然。
地理区划需要根据自然地理的地点、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生态建设提供支持性资料。
本文即对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原则与方法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自然地理;地理区划;原则;方法地理区划是全面认知自然环境的一种方法,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国家地理特征与形态特点,进而充分发挥可持续理论的实践作用,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自然地理区划对区域海拔、植被、气候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与对比,进而做出地理划分,帮助国家进行区域调整与建设,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地理资料,对人类与自然的友好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以下本文将从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出发,简要探讨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一方面,区划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地域自然环境,使其能够与当下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走上正轨,并不断充实丰富。
地理区划的进行需要依靠区划图工具的支持,有效地分析归纳地理特点相同的因素,并使之结合,这一工作降低了地域发现遗失率,提高了环境特征的准确度,使大自然原本的面貌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与显示。
另一方面,地理区划为地图研究学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持,对地图质量评价也起到标尺的特殊作用。
同时,地理区划对于地图研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指导、改良作用,标正图尺,从而保障了地图内容和数据的准确性。
二、进行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并不是单方面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的,而是在科技力量的基础上,遵循相关的区划原则进而开展区划工作。
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有: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主要因素和综合分析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发生学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
各项原则之间并非独立,而是相互贯通、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是指将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为若干个较大的区域,从而方便对中国自然地理的整体把握和研究。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应当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合理性三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必须以上帝自然规律为基础,以自然环境的基本因素为划分标准,避免人为干预和主观臆断。
因此,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区域。
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和水系等。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这些要素的区分和划分,可以有效地解析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差异,从而划分自然地理区域。
2.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干预。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许多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改变、土地利用变化等。
在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中,必须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便真正反映自然环境的本质。
3.注重地域间参数的比较分析。
划分自然地理区域应该注重单独分析每一地域的自然环境要素,同时在比较不同地域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气侯、地质构造和总体面积等,才能得出科学的自然地理区划。
二、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应该符合中国政治和经济现实的需要,并具有实践应用的操作性。
因此,实用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中国各级行政区划相衔接。
自然地理区划的划分应当结合各级行政区划的变化和要求,使得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与行政区域之间产生衔接、协调和配合的作用,达到合理的规划利用。
2.以决策为导向。
自然地理区划的划分应当以改善和优化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主要目标,确保区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方便政府进行全面科学规划和有针对性的资源管理和开发。
3.充分考虑区域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差异。
在自然地理区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各地多元化的需求。
三、合理性原则合理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构建相关的政策和计划时,需遵循合理分区的原则,以使得区划划分之后的各区间之间更加合理。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特征对中国的土地进行划分和分类的一种系统化方法。
在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地理特征原则: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差
异,将中国划分为若干个自然地理单元。
这些特征可以反映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情况。
2.统一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即相邻地区在自然地理特
征上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似性。
这有助于理解地理格局的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3.层次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划分,从宏观到微观逐级
细化。
例如,可以将中国划分为大区域、次区域、地带、省级或县级单位等不同层次的自然地理单元。
4.实用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便于研究和管理。
划分的地理单元应该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地理研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工作的进行。
5.演变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
入,地理区划的划分可以进行修订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研究成果和认识。
以上原则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自然地理格局。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任务自然界是一个物质世界,它遵循物质不灭和能量守衡定律,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它对人类来说是一个错综复杂,但业非杂乱无章的对象。
空间各种形式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换都给人类带来或是利益或是炎难。
然而利益和炎难都是相对的,它决定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决定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力量,决定于时间。
从对物质世界的利用、适应和改造的角度出发,我们把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形式区分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已被人们认识业利用的物质及其在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矿藏、森林、土壤、水、辐射能、风能、热能等等。
自然条件是指我们周围的环境条件,例如风力大小、温度高低、坡度陡缓、霜期早晚、辐射强弱、酸碱程度等等。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同出于一个物质世界,由于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或者说对不同物质或现象的作用不同,再加上人类对它们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的大小,就体现为资源或条件。
例如凤,当它达到一定风速时可作为风力资源利用,但风速过大在农业上就成为害风条件;又如北京山区森林很少,这不仅是一个森林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也体现为水源涵养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向短。
无论是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或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都必须弄清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条件的区别和关系,不能以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单一研究对象,而忽视了自然条件因素。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是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不仅把自然界作为自然资源,而且是把它作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来进行区划的。
以自然因素作为对象的区划很多,有单项自然因素的自然区划,如气象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等;有综合自然因素的区划,如综合自然区划。
但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则与之不同,它是直接为农业区划服务的,为农业区划提供自然依据,是农业自然因素的综合区划。
通过这一区划耍提出各分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对农业自然条件适应和改造的措施。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探索各农业自然因素的地域分布规律和作用特点,根据各因素的异同性和相互联系以及合宜的土地利用方向,划出各级农业自然区。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一、前言自然区划是指将地球表面按照其自然特征分成若干个区域的过程,是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然区划的目的在于揭示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对自然区划进行详细介绍。
二、自然区划原则1. 自然因素优先原则自然因素是影响地球表面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自然区划时,应该以自然因素为主导。
具体来说,就是要优先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区域划分的影响。
2. 综合性原则为了使得自然区划更加全面和准确,需要将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因素综合考虑。
例如,在进行植被类型划分时,不仅需要考虑气候条件,还需要考虑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其他因素。
3. 层次性原则在进行大尺度的自然区划时,应该采用层次性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将整个地球表面分成若干个大洲,然后再将大洲分成若干个区域,再将区域分成若干个子区域。
这样的划分方式既能保证整体性,又能保证细节性。
4. 连续性原则自然区划应该是连续的,即相邻的地区应该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样可以使得自然区划更加合理和科学。
5. 实用性原则自然区划应该具有实用价值,即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行分类和规划。
三、自然区划方法1.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使用多种统计指标来描述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区域。
2. 地形因素法地形因素法是一种基于地形特征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以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为主要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气候因素法气候因素法是一种基于气候特征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以降水量、温度等为主要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自然区划
5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 以采用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 方法.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 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 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 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 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 地域.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 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 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 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 个区域.这种方法简称类型组合法.
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区划的原则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 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 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 规律性去划分各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线, 确定各自然区域等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 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 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自然区虽然是人为划分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反映.只有正确地认识地域自然环境的分异规 律性,区划才能接近于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也 才能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部门区划叠置法 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气候区 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 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 3.地理相关分析法 这是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 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做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
4.主导标志法 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 导 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化定区界 的 依据,并且同一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一 标 志划分.
(二)区划的原则 1,一般性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的, 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 异产 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 整体 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的前提.
浅谈队中国自然区划的认识
浅谈队中国自然区划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自然情况复杂的国家;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了解各地自然界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拟订最有效的措施。
通过自然区划,以便了解全国各地自然界的基本情况、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我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有利万面和不利方面,从而为充分利用、改造各地的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这就是进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目的。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我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结构、发生、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及其利用改造途径。
自然区划因对象不同而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依据某一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差异进行划分。
综合自然区划是从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依据整体地理环境的差异进行划分。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部门自然区划为综合区划提供必要的基础,综合自然区划为部门自然区划提供了环境综合特征背景,有利于部门自然区划的进行。
自然区划是全面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可以深入揭示我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和各区域的结构特征,不仅可以深化自然地理研究理论,而且可以全面分析评价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进行数量和质量评价,因地制宜提出合理利用开发的途径。
为制订全国和区域的国土整治、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一)自然区划的原则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为把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运用到自然区划工作中,必须以自然区划原则作基本依据。
自然区划原则,是反映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自然区划的指导思想,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的基本准绳。
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生产实践原则等。
由于对区划原则的认识不同,因而出现了众多的区划方案。
本书主要采用以下区划原则。
(1)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_综合自然地理学
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 论基础。区划的任务即在于揭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 异状况。为使区划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 区划的一般方法,即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 区划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在具体进行区划时,为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必 须以若干区划原则为指导。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 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 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
1.发生统一性原则
(4)低级区域是由等级较高的区域分化 出来的。因此,区域等级较低,年龄越小, 等级越高年龄越大。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 自青藏高原隆升到3000m以上,东亚季风建 立,即开始形成现代自然特征;但东部季风 区内的若干低级自然区如华北平原,其北 京—石家庄—新乡一线以东露出海面不过 7400余年。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3.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 相关分析法
(1)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是
贯彻综合性原则常用的方法。
(2)部门区划图叠置法 重叠部门区划图, 来划分区域单位的方法 。
(3)地理相关分析法是运用各专门地图、文 献资料及统计资料,对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 关系作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 。部门区划图叠置 法常与地理相关分析法合用。
CH3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三节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一、区划原则/(二)具体的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时,必须 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 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例如,自然带的一致性:热量基础大致相 同。
自然地区的一致性:热量辐射基础相同情 况下,大地构造和地势起伏大致相同。
CH3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二节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
中国自然区划8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 局部有所控制,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 忧。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 固体废弃物 4.汽车噪声 (二)农村生态破坏 1.森林破坏
2.草原退化 3.土地沙化 4.水土流失
二、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
高度
垂向为主 高原牧业
第九章 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 (环太平洋带、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 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二)灾情严重 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 是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二、自然区划的目的 1.根据人类利用的要求,对各个不同区域的自然条 件进行综合评价。 2.指出该区域有利和不利方面。 3.提出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科学依据及方向。 三、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分异规律,造成地表区域分异最 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四、区划的原则 通常采用的原则是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原则,发生 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地域 完整性原则)。
(一)城市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农业生态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四)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4.太行山绿化工程 5.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此外,必须强调指出,各区划单位在发生上的历史 联系,具有不同性质。属于一个自然地带的各区划 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主要决定于同太阳能有关的各 种自然地理过程的共同性,"这种统一性反映在气候 过程、地球化学过程、水文过程、生物地理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地貌过程的性质中(因为这些过 程都与太阳能有关),而最终是反映在景观的类型 相似性上"(А.Г.伊萨钦科)。属于一个地区各区划 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主要决定于地球内能作用的非 地带性发展条件的共同性。这主要表现在构造过程、 地貌过程、水文过程等古地理分化过程上。在这些 过程的直接作用下,也影响到大气过程、地球化学 过程、生物地理过程、土壤形成过程等。
区域共轭性是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的自然地理综 合体之间及种群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区域共轭性原则是在自然区划中,根据这种区域联 系和物质与能量交换类型组成高级区划单位的原则。 如果说发生学原则主要是查明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 区划低级单位如何组成区划的高级单位。可以看出, 发生统一性原则在自上而下地进行区域划分时要给 以特别的注意;而区域共轭性原则在自下而上地进 行区域合并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自上而下地进行 区域划分时也要考虑区域共轭性原则,自下而上地 进行区域合并时也要考虑发生统一性原则,但两者 的着重点是不一致的。
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区域 上完整的自然区域,这称为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 共轭性产生于区域单位空间不可重复的客观事实。 任何一个区域单位必然是完整的个体,不可能存在 着彼此分离的部分。根据这个原则,尽管山间盆地 与其邻近山地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必 须把两者合并为更高级的区域单位。同理,尽管自 然界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很类似,而彼此隔离的 区域,但不能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域单位。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
地表受各种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使其各部分 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没有任何两个地方的自 然条件是绝对相同的;同时,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 有的逐渐过渡性质,必然在地表出现某些自然条件差异 性较小而相似性较显著的区域;前者产生了反映地表区 域差异的必要性,后者提供了刻画不同地表区域分布规 律等的可能性。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 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 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 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 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 统的研究方法。 这种地域系统的研究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 划。 可按照P93的概念记忆。
8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原地理学系) 素有中国地理学摇篮的美誉,是中国最早 设立的地理学系之一,源于1921年竺可桢先生在东南大学创建的地学系,该系设地理 气象和地质矿物两个专业。1930年东南大学由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后,地 学系也分成地理学系和地质学系,地理学系设地理、气象两个专业。1945年气象专 业独立成系。1949年南京解放,改为南京大学地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原浙江大 学地理系(地质地理系)、四川大学地理系和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部分师生并入南京 大学地理系。1954年在国内率先成立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1960年代后, 又先后率先成立地图学、陆地水文、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87年易名为大 地海洋科学系,设有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 )、自然资源(陆地水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95年易名为城市与资源 学系,设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资源环境 区划与管理(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旅游规划与管理、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等专业 。 2、近期概况 2006年5月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南京大学批准成立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学院下设 地理信息科学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和海岸海洋科学系四个系 。2010年9月因学科调整,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并入建筑学院。学院在原有自然地理学 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地理与区域规划系。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学的重大理论之一,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基础,自然区划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
本文试图从自然区划作为一种地理科学方法论和作为地理学规律表达的一种形式等方面,对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1.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区划原则是区划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为区划的核心问题之一,确定合理而实用的区划原则是任何一个自然地理区划成功的关键所在。
李治武、陈传康等在分析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以下自然地理区划所应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
这五项基本原则并非彼此独立、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
例如福建省自然区划遵循以下原则:⑴区内自然环境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和区间自然环境结构的差异性;⑵在一定等级区内流域的相对完整性和比较密切的生态关联性;⑶尽可能保持乡(镇)地域的完整性。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提出以下3条原则:⑴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综合影响和灾害程度的相对一致性。
⑵防治农业自然灾害的难易程度和对策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⑶集中连片性与保持县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辽宁省森林公园区划的原则⑴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
即每一个等级系统的区域划分,按其区域内部本身存在的,如热量、地貌或其他某一因子的特征具有的一致性进行划分。
⑵区域共轭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这一属性即为区域共轭性。
⑶主导因素原则在形成各分区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就是主导因素原则。
抓主导因素原则并非忽视其他要素的作用,而是通过分析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找出1个~2个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并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区划区域的依据,主导因素必须是那些对区域特征的形成、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的组成要素。
试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 ,
。
一 敲 到 发 生学
就 只 是 同 地 表 自然 界 区 域分 异的 历 史过 程速 系起 来
、
,
而 忽祝 它 的现 代 过 程
,
甚
有 些 人 更 把 这 种 历 史 过 程 归 桔为 只 是 构 造
。
岩石
:
、
地形 等 的 历 史 发 展 过程
“
这 是很
’
不 全面 的
B
.
H
.
普 罗 卡 耶夫 曾 以 祖 青 的
。
,
不仅 需 要 一 系列 相应 的 方 法
,
而且
,
J H 更 重 要的 是 需 要 一 系 列 相 应 的原 l
,
近年 来
lH J
,
lJ 大 家 从 各 个不 同 的 角度 提 出 了爵 多 不 同的 原 只
一
。
臀如
:
有所 渭 发 生 学 原
,
J I 相对 一 致性 原 l
,
,
区 域 共 朝性 原 则
~
卿 声 甲林 , 哪 寨
献确 我 团 粽 合 自然 区 划 的 原 则
刘
` 地培理 Nhomakorabea桐
系 )
粽 合 自然 区 划 是 一 件 具常 艰 亘 的 工 作 它 包 括
,
:
制 盯区 划 单 位 系就 选 择 区 划 指 标
,
,
确 定 区 划 界 限 … … 等 一 系列 复 杂 的 简题
,
解 决 这 些简 题
期
,
M J 和小 原 8 J 之 简 也应 汀一 定 的 从 属 关 系 l 大原 l
,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资料
第一节 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
一、世界第一个自然区划《禹贡》将中国划分为九州。 二、近代自然区划开始于欧洲
19世纪初:洪堡、霍迈尔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道库恰耶夫
20世纪10~40年代:景观地带、自然区、生物
C,地带段:“国”的范围内的一段。 是在“国”内主要根据水热对比关系差异划分出来的,
具有相当一致的生物气候土壤特征,外力地貌也具有一定的 共同点,其古地理发生一般是新生代以来的事。
D,省:是地带段的一部分,是由非地带性单位亚地区与地带 段叠置得出的综合性单位,或者说是地带段内按照省性划分 的单位。
自然省:三江平原、四川盆地丘陵区、柴达木盆地等。
1)各自然地理成分和地理综合体本身彼此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 草原与荒漠。
2)两个基本地带的成分特别是植被成分混杂于一过渡带内;各森 林地带间的过渡。
两种方法:
1)把过渡带平分为两半;
2)把过渡带作为独立地带或亚地带;
D,地带内的进一步划分; 两种方法:
1)基本地带通常划分为南、中、北三个亚地带; 2)过渡地带通常只划分为南、北二个亚地带。
E,亚地带、州、次亚地带区:研究不够深入。 认识性区划——应用性区划:从“白箱”到“黑箱”。
大区 地区
亚地区
州
带段 国
地带段
省
亚地 带段
州
次亚地 带段
区
带 地带
亚地带 次亚地带
第四节 景观(自然地理区)
一、景观概念与景观特征
1,景观的定义 A,广义:自然综合体或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语。 B,中义:具有分类含义的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代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学的重大理论之一,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基础,自然区划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
本文试图从自然区划作为一种地理科学方法论和作为地理学规律表达的一种形式等方面,对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1.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区划原则是区划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为区划的核心问题之一,确定合理而实用的区划原则是任何一个自然地理区划成功的关键所在。
李治武、陈传康等在分析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以下自然地理区划所应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
这五项基本原则并非彼此独立、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
例如福建省自然区划遵循以下原则:⑴区内自然环境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和区间自然环境结构的差异性;⑵在一定等级区内流域的相对完整性和比较密切的生态关联性;⑶尽可能保持乡(镇)地域的完整性。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提出以下3条原则:⑴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综合影响和灾害程度的相对一致性。
⑵防治农业自然灾害的难易程度和对策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⑶集中连片性与保持县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辽宁省森林公园区划的原则
⑴相对一致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
即每一个等级系统的区域划分,按其区域内部本身存在的,如热量、地貌或其他某一因子的特征具有的一致性进行划分。
⑵区域共轭性原则
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这一属性即为区域共轭性。
⑶主导因素原则
在形成各分区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就是主导因素原则。
抓主导因素原则并非忽视其他要素的作用,而是通过分析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找出1个~2个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并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区划区域的依据,主导因素必须是那些对区域特征的形成、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的组成要素。
它们的变化导致区域组成、结构的变化。
⑷综合性原则
进行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包括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等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程度的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区域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才能保证划分出的地域单位的完整性。
⑸适当考虑行政区划原则
在对辽宁省森林公园进行分区时,当局部区域界线复杂的情况下,适当考虑辽宁省行政区划界线,同时可增强区划结果的实际应用性。
由此可见进行自然区划时要依据具体情况综合依据多个原则。
2.自然区划方法
自大规模开展区划研究以来,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上,探讨了区划的方法,并指出:叠置法、主导因素法、分级区划法等为常用的区划方法,甚至有学者将区划方法等同于单位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区划单元划分方法和区划单元边界界定方法。
2.1区划单元划分方法主要包括“自上而下”的分类法和“自下而上”的聚类法。
自上而下区划是由整体到部分,自下而上区划则是由部分到整体。
前者主要考虑高级地域单位如何划分为低级地域单位,而后者则主要考虑低级地域单位如何归并为高级地域单位。
在实际规划中也可综合采用两种方法。
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即采用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
合的方法。
遵循什么样的区划原则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区划方法。
“自上而下”区划方法是为相对一致性原则而设计的;“自下而上”区划方法是为区域共轭性原则而设计的。
这二种方法都是自然灾害区划乃至自然区划中最通用的方法。
“自上而下”法由于从宏观、全局着眼,可以避免“自下而上”合并区域时极有可能产生的跨区合并的错误;但“自上而下”划区有个不可避免的缺点,就是划出的界线比较模糊,而且越往下一级单位划分,划出的界线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越值得怀疑,“自下而上”合并时就可以充分避免这类问题。
用“自上而下”方法进行区划时,要掌握宏观格局,根据某些区划指标,首先进行最高级别单位的划分,然后依次将已划分出的高级单位再划分成低一级的单位,一直划分到最低级区划单位为止。
“自下而上”方法则恰恰相反,它通过对最小图斑指标的分析,首先合并出最低级的区划单位,然后再在低级区划单位的基础上,逐步合并出较高级别的单位,直到得出最高级别的区划单位为止。
“自下而上”区划不但是“自上而下”区划的重要补充,而且是“自上而下”区划的前提,只有进行了“自下而上”的区划,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区划界线,“自上而下”区划界线才具有确定性。
基于这样的两难境地,如何将二者合理地统一使用,就成了解决问题的一种可行的途径。
由于“自上而下”划区最适用于全国范围尺度内的区划工作,“自下而上”划区最适用于小范围尺度内的区划工作,因此,将二者在中间范围尺度上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层次系统。
2.2区划单元边界界定方法包括主导因素法、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以及景观制图法等。
主导因素法通过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综合分析,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某种指标,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依据;叠置法将各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在充分分析比较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以相重合的网格界线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
例如,辽宁省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区划采用部门区划叠置法,即采用各部门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把各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
合的网络界线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
这并非机械地搬用这些叠置网格,而是在充分分析和比较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确定界线。
参考文献
郑度,欧阳,周成虎——《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郑达贤——《福建自然区划新方案》
崔国发等——《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功能区划分》杨子生——《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研究》
毛伟伟,张宁——《辽宁省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自然区划》
张海峰,白永平,刘峰贵——《基于GIS的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