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新疆省综合自然区划
新疆省综合自然区划一、区划单位系统和区划原则新疆位于中国内陆荒漠和半荒漠区域里,从大到小可以划分出以下四级单位,并说明每个单位的区划原则。
1.自然地带这一级单位是应用生物气候原则来区划的。
形成地带自然综合体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和水分结合的变化,及其对于土壤和植物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因此各个地带之内具有共同的自然综合体的特点。
确定区划的界线,我们应用不易改变的活动温度(积温),并参考土壤和植被的分布来决定。
因为根据太阳辐射的能量和生物过程的结合所产生的自然特征而加以区划出来的自然地带,对于农业生产如农作物生长、动物饲养等都有直接影响。
山地须视垂直结构的谱系来决定它隶属哪一个水平地带。
同地带内的山地垂直结构中,土壤和植被在发育过程中留下了地带烙印。
2.自然省自然省是在自然地带范围内次一级具有气候、土壤和植被综合特征的单位,这种特征取决于地带内某些地段距离湿气来源的远进而引起的变化。
可以采用干燥度作为区划标志。
在同一纬度地带内,太阳辐射热量的变化是不太大的;但是夏季降在地面上的雨水,冬季的雪盖,使热量消耗一部分在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方面。
因此气温亦因水分条件的差别而有所不同(绿洲的小气候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在干燥地区这种反应特别灵敏。
代表自然带组合中的山地垂直系统,在新疆具有复杂的特性。
比较完整的垂直结构只在迎向西风的山地具有显著高度和丰富降水量的条件下开始出现。
至于背风坡或低山及向东延伸的高山,都没有完整的垂直系统。
因此,进行山地区划自然省的时候,必须把水分条件、山势及坡向结合起来考虑。
3.自然州自然州是自然省的一部分,这一级区划的主要标志是地形,由于地形结构的一致性而产生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过程的基本相似的特点。
平原地区,是在考虑地貌结合一般沉积特点的单位来区划成为一个自然州。
这种沉积和地貌条件使水分和土壤具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如盐化、碱化、沼泽化的形成)。
在这一区划里,同事须注意到温度、降水量、无霜期对农业所起的影响,并尽可能地指出地面水和地下水最合理的利用途径和一切必要的改良措施。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区划目的、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区划指标等的概念,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会出现多种区划方案。
由于作为自然区划理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由简单趋向比较完备的,区划界线从不甚精确逐渐走向精确化,区划工作者特别重视从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中选取区划指标,选择性吸收和推广了自然大区、自然省和自然州等,摒弃了“自然国”之类易产生面影响的名称。
一、区划原则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区划的任务就是提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状况。
为使区划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划划的一般方法,即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具体进行区划时,为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必须以若干区划原则作指导。
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统一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
这些原则可以归成两类: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目的在于确定区域界限。
伊萨钦科认为,自然区划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区划中所划分的区域单位,因其间存在着空间相互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2)区划对象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现象,但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组合的“地域现象”;3)区划是一种独特的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共同性和它们这间的有规律的地域联系合并在一起。
这种由区域的共同性合并在一起的各个对象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任何区域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之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4)区划既可以自上而下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合并;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既按照区域的原则,又按照类型的原则加以系统化。
自然区划上述的特点,决定了区域单位的划分和合并应根据其发生共同性、特征的相似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进行。
因此,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word完整版)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黄老先生这篇文章的脉络为:以对综合自然区划进行定义作为开篇,接着通过对区划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引出具体的区划内容。
阐述区划内容过程中,先分析区划的总体依据和最终区划单位,接着分别对每个单位的具体划分依据进行具体阐述,最终以区划的作用作为全篇的结尾。
下面,我将就我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首先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甲乙划分,并按照划分出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接着进行综合自然区划,能够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一方面与世界接轨,在全球视角下,更加完整地看待中国地表自然界的分异,并且借鉴国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某些部分相似的地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取精华去糟粕运用到我国的生产实践与科学认识中。
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中国自然界的特点。
(中国自然界的特点:1.季风和青藏高原的作用2。
中国地台与地槽性质特殊3。
地势复杂,高原山地与丘陵所占比重大4。
收第四纪冰期影响微弱,响应植被风化壳残余等差异巨大5。
历史悠久,人为因素强烈。
)第三方面此次区划采用多级区划系统,每级划分出的单位,其内部相似性逐渐增大。
换句话说,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性要大于自然省的内部差异性,自然区的界限也不像自然省的界限那么明显。
其原因在于从自然区到自然省,虽然没有连续的级别,但是其划分依据在逐渐细化.例如,在进行具体区划时,有些地方采用的补充原则是:1。
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自然界的现代特征与进展特征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残存特征为主要依据。
2。
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容易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
3。
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概括的指标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可着重以较详细的指标为主要依据。
第四方面:下面的表格是我根据黄老先生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注:(水平地带性是级别较高的分布规律,而垂直地带性则是级次较低的分布规律)面:这是我理解的区划意义:1.建立这样的全国范围的综合自然区划,能够站在更加广阔的视角了解这个系统,在水平地带的某地有什么样的土壤,又对应什么样的水热条件,有什么样的植被,在什么样的地形条件下,该如何因地制宜.比如,在广袤的东北大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是肥沃的黑土,就要因地制宜行种植业生产,若种植茶园显然错误。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综述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综述摘要: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成就之一是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采用区划的方法进行的研究。
我国首次发布完整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至今已有50年历史。
在这期间,产生了7个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主要方案,建立了经典的区划方法论。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目的将由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资源、环境、生态综合考虑.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特别是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数据资源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必将对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时代特点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论的产生和体系的建立起到划时代意义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对地观测系统1. 引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成就之一是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采用区划的方法进行的研究。
本文采用“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这一术语原由赵松乔1983年提出[1]。
该术语的采用与林超于1954年提出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2]、黄秉维于1958年提出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3]两个术语相关。
据此,可以认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诞生于1954年,该方案当时命名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草案)”[2]。
从发表至今已经有50年历史。
在回顾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发展史。
综观不同历史时期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经典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经典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954年两个区划方案建立了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的基本框架,林超、冯绳武等为综合大学地理系教学需要,提出了一个以干、湿、温度、地貌等指标划分的东西2部分、4地方、10地区、31区、105亚区的五级区划方案[2]。
1957年,教育部在此分区方案基础上,修订为8区、36副区的综合区划方案。
1954年,罗开富发表了为编撰中华地理志分区自然地理方案,提出了2部分、7个基本区、23个副区的三级区划方案[4]。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0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它的特征有:1、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换也主要在地理表层。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部都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
答:综合白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是从自然地理系统及其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相对于综合自然地理学来说,属于分析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阐明这个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是综合性研究。
3.地理学发展史中形成的有关综合研究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拉采尔;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森;4.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只研究影响人类正常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环境的性质、三废处理和环境工程。
2)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的生产力配置,而区域的生产力配置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是合理的。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是指政府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等目的,对农田进行划定、管理的一套工作计划和方法。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可能存在差异,以下是一般性的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
1.法律法规依据:工作方案通常明确基本农田划定的法律法规依据,包括国家、地区或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法规、规章等。
2.划定标准和原则:规定基本农田划定的标准和原则,例如考虑土地的肥沃程度、农业生产能力、水资源等因素,确保划定的基本农田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作用。
3.技术方法和工具:说明用于基本农田划定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包括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勘测量等现代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能够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帮助确定农田的边界和范围。
4.参与主体和责任分工:确定参与基本农田划定的各个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农业专家等,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
5.公众参与和沟通机制:规划公众参与的方式,例如举行听证会、征求意见等,确保农民和其他相关利益方对基本农田划定过程有参与和了解的机会。
6.划定结果的公示和监测:设定基本农田划定结果的公示机制,公布划定的基本农田地图等信息。
同时,建立监测机制,对基本农田的使用和变化进行定期监测。
7.违法违规处罚措施:明确对基本农田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以确保划定的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8.划定期限和调整机制:规定基本农田划定的时间周期,以及有关需要调整的情况下的程序和机制。
9.技术培训和支持:提供相关技术培训和支持,以提高参与划定工作的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划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地域分异认识思路图解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驱动力
自然地带
外能 太阳 辐射
内能 岩浆 活动
地带性-
水 纬度地带性
显域性
平
地
外能内能 综合作用
自然 地带 性 水热 组合 规律
带 性
经度地带性
人类作用力?
高度地带性
三 维 地 带 性
非地带性隐域性
地质地貌分异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组 成要素及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与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 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元,是 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 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西北干旱区
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 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 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相应的植 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 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 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 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 烈,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 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区划对象:中国地表自然界 区划目的:为农、林、牧、水利事业(大农业)服务 区划基本原则:高级区划单位遵循地带性原则,体现为气候-土 壤-生物一致性,低级区划单位遵循非地带性原则,体现为地形和地 表物质的分异 区划方法:自上而下划分,主要采用主导标志和部门叠置方法 区划体系:多级序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三、自然区划的依据和特点
•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最
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一系列 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 • 通常,一个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与结
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而同一 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正是因 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
5、顺序划分法
• 顺序划分法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
• 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按 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 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 P102 图3.1 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区划的一种示意
图式。
图6.1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法图示
11 2 4 5 3 6
热量带界线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的运 用
•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 “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方法。
• “自上而下”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 的方法来进行。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 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 逐级进行划分。 • “自下而上”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 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 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 有空间联系的相毗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 域结构的各个区域。
• 按照特定的目的,自然区划有各种实用区划,如公
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 实用区划的特点是自然、技术、经济三方面的有机
结合,目标明确,实践用途大,因而日益受到重视。
• 1958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先后制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生态功能区划与管控策略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生态功能区划与管控策略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或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一类保护地。
土地管理在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合理地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办法。
本文就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中的生态功能区划和管控策略进行探讨。
一、生态功能区划的意义生态功能区划是指将自然保护区土地按照其生态功能的差异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根据各功能区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控策略。
生态功能区划的意义在于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划可以将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生态修复区等。
核心保护区用于保护稀有濒危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缓冲区则用于减轻外界干扰和生态环境变化对核心区的影响,而生态修复区则致力于修复物种受损、生态功能减弱的区域。
保护自然生态功能: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有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功能要求。
例如,水源涵养区主要保护水资源,生态旅游区则强调可持续利用。
通过生态功能区划,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保护和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
合理调控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区划可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将土地的利用进行分类,合理地调控土地利用方式。
合理的土地利用有助于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生态功能区划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确保划定的功能区合理有效。
科学性:生态功能区划应基于科学的生态学调查和研究成果,确保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准确的认识。
综合性:生态功能区划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生物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确保划定的功能区能够在综合利益下最大化地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可操作性:生态功能区划应具备可操作性,即界限明确、易于实施和管理,便于各相关部门对各功能区进行管控与管理。
浅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
浅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无论是民众认识国情,科研机构及专家认识区域地理格局,还是各级政府有效实施区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对中国区域进行区域划分(简称区划)。
地理学中的区域划分,是立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相应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地理系统分区。
它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
按照所进行区划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区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区划等不同种类。
下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就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方案及其演变作一简单介绍。
一、中国自然区划(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意义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
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自然区划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
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自然区划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1),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
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表1:中国已有自然区划下面就表中部分方案略作介绍。
1.罗开富方案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农业区划是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我国农业区划种类较多,其划分方法也不尽一致,目前主要有:①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它是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重大问题和关键措施及行政单位的完整性等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农业区,即东北农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农林牧区、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华南农林热作区、西南农林区、甘新农牧林区、青藏高原牧农林区。
②根据我国客观存在的三条地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青藏高原边缘线和秦岭淮河线),将我国分为四大农业类型区:即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南方水田农业区;秦岭淮河以北,400毫米等降水线以东,北方旱地农业区;长城、青藏高原北,400毫米等降水线以西的西北牧业、灌溉农业区,这里还可分为东部的半农半牧区和西部甘新的绿洲农业和荒漠放牧为主的农业地区;青藏高寒牧业、农业区域,这里地高天寒,有广阔的草原,居民3/4是藏族,盛行季节放牧;农业集中在雅鲁藏布江谷地,以种植特有的青稞著名,并有小麦、马铃薯、玉米和豌豆等。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其中第十区为海洋水产区,一般将海洋水产区外的其他九个综合农业区称为九大综合农业区。
详细内容为:一、东北区: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地区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共181个县(市),面积95.3万平方公里。
土地、水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不够充足。
由于纬度高,冬季严寒,无霜期由北至南80-180天,除辽南外,大部分地区只能一年一熟。
北部地区6-8月的作物生长期内常出现低温冷害造成减产。
本区是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最多的地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801公斤,常年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和大豆。
榨蚕茧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
本区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
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两侧和松嫩平原北部,有大量的宜农荒地,是我国开荒扩耕的重点区。
第九章农业资源与农区区划
2、农业资源分类 按照不同原则可把农业资源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 按属性分: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资源 按用途分: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和渔业资源 按需求分:广泛资源和稀缺资源 3、农业资源基本特征 • 系统性与整体性 • 地域性 • 持续动态性 • 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线性 • 稀缺性与有价值性
•总量多,人均、单位耕地面积水量较少。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泥沙淤积严重,增加了江河防洪的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 ③土地资源 •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类型结构不合理。 •后背土地资源中,宜农耕荒地数量少,质量差;宜林地数量多, 质量较好。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土地退化严重。 •土地与人口矛盾尖锐,土地资源承载力长期处于临界状态。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意义: • 为研究农业结构和布局奠定基础 • 为科学地划分农业区提供可靠的依据 • 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业区域划提供科学根据 3、农业资源调查和评价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① 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实行长远与当前结合,为农业生产 服务。 ② 运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 合效益的分析、评价。 ③ 要深入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全面的原则,评价资源的质量等级及其合理利用的方向途径。
二、农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现代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和开发利用资源的广度、深度不断扩 大,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要对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 1、农业资源调查: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各种农业资源条 件种类、特征、数量、质量、分布和潜力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考察。 2、农业资源评价: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资源数量的有 限性和质量、分布及其结构功能的差异性,并结合发展生产的 要求,对各种资源在利用中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作用和效益予 以科学的计量和评价,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和方式。
农业区划第七章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Ⅷ1.蒙宁甘农牧区 Ⅷ.甘新区 Ⅷ2.北疆农牧林区
Ⅷ3.南疆农牧区
V.长江中 下游区
V 1.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林水产区 V 2.豫鄂皖平原山地农林区 V 3.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产区 V 4.江南丘陵山地林农区 V 5.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 V 6.南岭丘陵山地林农区
Ⅸ.青藏区 X.海洋水 产区
Ⅸ1.藏南农牧区 Ⅸ2.川藏林农牧区 Ⅸ3.青甘农区 Ⅸ4.青藏高寒牧区
一级区
二级区
一级区
二级区
I.东北区 Ⅱ.内蒙古及 长城沿线区 Ⅲ.黄淮海区
I 1 . 兴安岭林农区 I 2 . 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 I 3 . 长白山地林农区 I 4. 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 Ⅱ1.内蒙古北部牧区 Ⅱ2.内蒙古中南部牧农区 Ⅱ3.长城沿线农林牧区 Ⅲ1.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 Ⅲ2.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 Ⅲ3.黄淮平原农业区 Ⅲ4.山东丘陵农林区
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
黄淮平原农业区
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
山东丘陵农林区
农业资源特点
农业生产特征和发展方向
Ⅳ.黄土高原区
❖ 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 山以东、 伏牛山和秦岭 以北、长城以南
❖ 土地总面积为41.6km2, 总人口为7976.18万,人 口密度为191.7人/km2。
❖ 该区是中国农业的发源 地,但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亟待治 理开发。
农业资源特点
农业生产特征与发展方向
Ⅹ.海洋水产区
❖ 本区南至南沙群岛,北至辽东湾,跨纬度约 44°,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
❖ 自北向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 湾以东太平洋西部五大海域;
❖ 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沿海有大小岛屿 5000多个,岛屿岸线有14000多公里;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一、引言耕作制度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按照一定规则和方式组织和管理土地的制度。
在我国,由于地域广阔、气候特点复杂多样,耕作制度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区划。
本文将围绕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展开讨论,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对该主题进行分析和评述。
二、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1.区域自然条件我国地域广阔,东西长、南北宽,气候、地理和土壤特点各异。
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中,首要考虑的是区域的自然条件。
根据不同的气候、地理和土壤特点,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耕作制度区域。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土壤贫瘠,适宜发展旱地农业和畜牧业;而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水稻和蔬菜种植。
2.农作物适宜性根据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适宜性,也可以划分耕作制度区域。
不同农作物对气候、土壤和水分的要求不同,因此根据农作物的适宜性可以确定不同的耕作制度。
我国东北地区适宜种植大豆和小麦,因此在那里应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耕作制度。
3.经济发展水平耕作制度的区划也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推行机械化、标准化的耕作制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以提升农民的种植技能和农业生产水平。
4.生态环境保护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还应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需要考虑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垦和破坏生态环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中,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农民实际需求。
中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同地区的农耕方式和技术积累各具特色。
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经验和技术优势,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耕作制度的区划应注重统筹规划和跨区域合作。
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同。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一、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任务自然界是一个物质世界,遵循物质不朽和能量守恒定律。
对人类来说,它是一个复杂但非混沌的物体。
太空中各种形式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给人类带来好处或困难。
然而,利益和困难是相对的。
这取决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取决于我们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取决于我们的时间。
从对物质世界的利用、适应和改造的角度出发,我们把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形式区分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已被人们认识业利用的物质及其在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矿藏、森林、土壤、水、辐射能、风能、热能等等。
自然条件是指我们周围的环境条件,例如风力大小、温度高低、坡度陡缓、霜期早晚、辐射强弱、酸碱程度等等。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同出于一个物质世界,由于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或者说对不同物质或现象的作用不同,再加上人类对它们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的大小,就体现为资源或条件。
例如凤,当它达到一定风速时可作为风力资源利用,但风速过大在农业上就成为害风条件;又如北京山区森林很少,这不仅是一个森林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也体现为水源涵养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向短。
无论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还是农业自然综合区划,都必须明确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自然条件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不能把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单一的研究对象,忽视自然条件的因素。
农业自然综合区划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研究对象,既把自然作为自然资源,又把自然作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以自然因素作为对象的区划很多,有单项自然因素的自然区划,如气象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等;有综合自然因素的区划,如综合自然区划。
但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则与之不同,它是直接为农业区划服务的,为农业区划提供自然依据,是农业自然因素的综合区划。
通过这一区划耍提出各分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对农业自然条件适应和改造的措施。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探索各农业自然因素的地域分布规律和作用特点,根据各因素的异同性和相互联系以及合宜的土地利用方向,划出各级农业自然区。
地理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重点
08级地理科学专业10-11学年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一、论述题0、界定土地单位的意义参考答案(要点):土地单位,即土地分级单位,各个级别的土地单位组成土地单位的分级系列。
目前,土地单位的分级系列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行业之间的差异相当大,表现在分类依据、级别数量、名称。
例如,P161表4.1有些分为7级,有些3级,有些5级……。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土地单位的分级系列的统一十分必要。
土地类型的研究是土地科学的基础。
土地类型是对土地个体属性、特征的概括,而非客观实体。
因此,研究土地类型的前提是首先确定其研究对象~作为客观实体的“土地个体”。
“土地个体”的规模/空间范围有大有小,不同的“土地个体”从属于不同级别的土地单位(如地方、地段、地块)。
所以,确定“土地个体”的前提是建立单位级别(系列),然后再对“土地个体”进行土地单位的定级划分~即所谓的土地分级。
与综合自然区划一样,同一级别的土地单位(个体)的划分指标/标准是一致的。
单位的级别越低,土地单位(个体)内部的一致性越高。
另外,划分的方法也类似,可以从上向下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合并~即把相邻的低级单位合并为高级单位1、论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要点):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强调物质实体的一面,则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更强调物质的运动方面。
1)、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作为形态,地貌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了为岩石地貌复合体。
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它们蕴含着外力)和岩石圈(蕴含着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地貌要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
因为地面是大气、水和生物圈的场所,地表形态的差异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
农业资源利用区划
一、农业资源利用区划1、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与属性有哪些?答:农业自然资源是为农事活动或农业生产提供原料或能量的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农业经营对象的生物资源,如森林资源、作物资源、牧场和饲料资源、野生及家养动物资源、水产渔业资源和遗传种质资源等。
另一类就是仅为农用生物提供载体或生长的环境,本身并没有物质生产功能,如土地资源、农业气候资源等。
农业自然资源的属性:1)整体性: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也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形成一整体。
2)稀缺性:稀缺性是资源最基本的属性。
这是因为资源具有单向流动的特征,即资源只能是供,社会系统的需求是受体。
而作为供体的资源总是被消耗的,只要是被消耗,随着资源量断减少,而稀缺性则日趋明显。
农业自然资源绝大部分属可更新资源,伹仍表现稀缺的征,当社会的需求大于资源再生能力,就会出现供需不平衡,并随着差距的拉大而加剧。
3)地域性:资源的地域性,即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作为对环境适应的果,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生态适性,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在最适分布区内,生物生产力和济产量最高。
4)层次性: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层次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某一种资源而言,对这种资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利用。
甚至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多种资源及其环境的总体规律,以了解在系统或生物圈的水平上资源的开发对大区域、互于整个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改善资源经营管理方法,提高环境质量。
5)多用性:一种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即具有多用性,这是自然资源又一重要属性。
6)国际性:有些自然资源却由国际共享(如公海中的自然资源)。
此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会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而影响其它国家,因此国际间签定了许多协议和公约来协调这方面的工作。
7)竞争性:资源的竞争性来源于资源的稀缺性。
浅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问题
浅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问题高明栋(广东省和山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河源517500)摘要:将以某县区为研究对象,阐述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过程中存在的空间重叠、管理难度大、无法实施挖洞作业等问题,并提出明确整体要求、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规范管理机制、创新建设发展机制、强化监督考核、落实保障措施等解决对策,以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关键词:空间重叠;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3)24-0184-030引言自然保护地是指由各级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及其承载的自然资源、文化价值实施保护的区域。
实现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不仅可以提高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效能,维持自然生态系统正常运作,还能保留物种与遗传多样性,保持自然与文化特征。
但根据实际调查显示,我国仍有部分地区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时存在不足。
1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调查显示,在前期成立保护地时,需要根据整合优化原则,对重叠区域进行划分。
严格依照整合优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展开详尽地落实工作。
以某县区为例,依据该县区地处的位置,本应所属县级的保护区中,但却要依据上述原则,被划分至市级的保护区中。
在具体落实工作期间,由于行政权属是镇村的范围划入市属林场,且划入林场的部分缺少相关矢量数据,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大管理难度。
并且保护地内有桉树林,位于核心区,其面积较大,若想在不实现挖洞开天窗的基础上,实现整合优化的目标,可行性较低,导致依靠采伐生产效益的相关企业,出现经营困难。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措施[1]。
2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2.1明确功能定位、完善自然保护体系首先,要明确自动保护地的功能定位,划分自然保护地的类型,根据管理目标以及生态价值,可将其划分为以下类别:①国家公园(图1),是指保护具有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的,用于实现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的特定区域;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其特点在于面积较大,以保护对象安全以及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为目标。
自然区划
5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 以采用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 方法.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 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 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 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 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 地域.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 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 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 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 个区域.这种方法简称类型组合法.
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区划的原则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 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 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 规律性去划分各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线, 确定各自然区域等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 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 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自然区虽然是人为划分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反映.只有正确地认识地域自然环境的分异规 律性,区划才能接近于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也 才能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部门区划叠置法 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气候区 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 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 3.地理相关分析法 这是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 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做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
4.主导标志法 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 导 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化定区界 的 依据,并且同一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一 标 志划分.
(二)区划的原则 1,一般性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的, 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 异产 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 整体 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的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任务自然界是一个物质世界,它遵循物质不灭和能量守衡定律,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它对人类来说是一个错综复杂,但业非杂乱无章的对象。
空间各种形式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换都给人类带来或是利益或是炎难。
然而利益和炎难都是相对的,它决定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决定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力量,决定于时间。
从对物质世界的利用、适应和改造的角度出发,我们把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形式区分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已被人们认识业利用的物质及其在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矿藏、森林、土壤、水、辐射能、风能、热能等等。
自然条件是指我们周围的环境条件,例如风力大小、温度高低、坡度陡缓、霜期早晚、辐射强弱、酸碱程度等等。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同出于一个物质世界,由于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或者说对不同物质或现象的作用不同,再加上人类对它们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的大小,就体现为资源或条件。
例如凤,当它达到一定风速时可作为风力资源利用,但风速过大在农业上就成为害风条件;又如北京山区森林很少,这不仅是一个森林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也体现为水源涵养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向短。
无论是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或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都必须弄清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条件的区别和关系,不能以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单一研究对象,而忽视了自然条件因素。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是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不仅把自然界作为自然资源,而且是把它作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来进行区划的。
以自然因素作为对象的区划很多,有单项自然因素的自然区划,如气象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等;有综合自然因素的区划,如综合自然区划。
但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则与之不同,它是直接为农业区划服务的,为农业区划提供自然依据,是农业自然因素的综合区划。
通过这一区划耍提出各分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对农业自然条件适应和改造的措施。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探索各农业自然因素的地域分布规律和作用特点,根据各因素的异同性和相互联系以及合宜的土地利用方向,划出各级农业自然区。
二、综合农业合然区划的分区原则‘”综合农业自然区划耍求各自然区都能体现出主导的土地利用和不同的综合治理特点,以便进,步为综合农业区划确定各区主导专业方向提供依据,业使农业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培育保护相互结合。
根据这一要求,提出以下划区原则。
一生3一1、自然因素的搽合1lJ区原则各级自然区不能简单依某个单一自然因素的分布规律划分,而应按照各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来划分。
因为诸自然因素相互制约,且资源的利用受到多因素综合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
土地利用方向是综合分析各自然因素之间联系的出发点,反之,为了确定某一土地利方向必须综合分析各自然因素的作用。
例如在北京山区的条件下,若初步考虑适宜利用方为牧,那么首先应考虑有无草本群落,其次分析地形坡度是否便于放牧,能否引起严重水流失(暴雨强度、次数),土壤水分状况和肥力能否保证牧草较快恢复,牧草生境对提供季牧爆或干草的可能性,等等。
只有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才能划出宜牧分区。
但是,自然因素的综合不是任意可以选择的,它是按一定规律有机组合的。
因此,我只能按照它们分布的规律,考虑资源可能利用方向和自然条件的作用来选择各种组合的围,划分区域。
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有一条相对比较明显的规律,这就是地貌分异的规律。
现将北京区各自然因素随地貌变异而组合的规律以图示意(见下图)。
由图可见,随着地貌的变异,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都相应产生较规律的变化。
当然,气候、土壤、植被等也相互作用而促成这样的分布规律。
平原地区地貌类型的差异对不同类土壤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相当大小的地域内,诸多的自因素中,地貌因素是较能体现各因素的变异规律。
在考虑各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来划区时,地貌因素应该是最基本的因素。
2、诸自然因素各自相似的原则应尽量使所划区内各部分的地貌、植被、气候、土壤、岩性、水文等因素都基本近似,以便研究各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
根据这种综合的作用,们可以确定该区相应的适宜土地利用方向。
如果区中各自然因素的差异过大,就不能形成为统一的适宜土地利用方向,也就失去了提供农业区划参考或作为其它科学研究的意义。
3、主导自然因素相似的原则诸自然因素相似的划区方法只是相对的,实际上必然现在一个区内有的因素差异大些,有的因素差异小些;另外,各自然因素对自然资源合理用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大有小。
因此,我们必须从今后可能利用方向(如宜林、宜粮等) 对自然因素的耍求出发,提出主导自然因素,郎影响确定该土地利用方向的主要自然因素,尽量使区内的主导自然因素近似。
如北京平原地区,气候等因子比较一致,而土壤的异同土地利用方向起较大的决定作用,因此土壤因素(包括了地貌因素)成为划区所依据的主导因素;在丘陵宜果地区,就以花岗岩、片麻岩凤化酸性土宜粟,石炭岩风化粘质碱性土宜相别划分区域。
当然,上述三项原则是无法割裂的,应在划区时同时加以考虑。
三、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方法1、粽合农业自然区的分级综合农业自然区应分为多少级?这耍根据所区划地域的积大小和各自然因素分布的复杂程度来决定。
省级的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可考虑划分为二至级,地区的可划分为两级。
北京市的范围基本相当于一个地区,大地貌形态比较单一,只山区平原之分,气候又属单一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没有必要以大地貌或气候分带单划一级,因而可以直接划为两级。
一44一两级分区中的一级区主要可按中山、低山、丘陵、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等地貌形态来划分,而二级区(或称亚区)则应按各自然因素较细微的差异来划分,业确定共土地适宜利用方向。
综合农业自然区的命名应达到能体现该农业自然区主耍自然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向。
为此,一级区可直接以山系、河流(有的冠以地名)和地貌形态的名称来命名;二级区则以IU河名称或地名,岩性、植被、上壤等自然因素的名称,以及宜利用方向命名。
例如I海咤由中山宜林牧区(一级区),I一1海咤山中山火山岩石灰岩落叶阔叶林和旱中生灌丛宜林牧区(二级区)。
这种命名方法的缺点是名称太长,优点则是一目了然,能体现出分区的主要特征。
2、各级农业自然区区界的定线原则在区划过程中,必须具体划定各自然区的界线,北京市初步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基本上是按以下四项原则划定区界。
等高定界原则:郎在山区按海拔高低来划定区界。
例如北京市山区中山与低山的区界是以800米等高线为界,这是一方面考虑到全国地貌区划的中低山区分界线(海拔l,000米),另一方面考虑到北京山区某些林木树种(特别是落叶松)和果树树种的种植界限。
地貌类型定界原则:郎按地貌类型来划分界线,例如中山、低山、丘陵、洪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等等。
北京市平原区的一级区基本上按洪冲积平原和冲积平原两个类型来划界的,这是因为地面组成物质和土壤类型比较近似。
流域定界原则:为了便于研究各区可行的综合治理措施,确定区界时应尽可能照顾流域的完整性,郎必要时区界可沿分水岭或横切河谷,避免顺河谷线布置。
单一主导自然因子定界原则:主要指二级区而言,郎在综合分析影响确定上地利用方向的各自然因素的基础上,找出主导的影响因素,而以此为界来划定区界。
例如北京市的丘陵宜果区就主耍以岩性的界线划分二级区,平原以上壤界线划分二级区。
上述四项定界原则是相互关联的,要根据具体条件考虑其如何综合运用。
3、确定各级农业自然区适宜土地利用方向的准则究竟确定某农业自然区为什么土地利用方向,要有一定准则。
如何确定准则,要考虑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可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这是决定我们能否取得产量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原料;第二,对良好生态平衡的作用,这是决定我们能否长期稳定利用资源而不枯竭资源的条件;第三,社会经济状况和耍求,郎社会基础,如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底子薄等,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础。
考虑这三个耍求,根据北京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分布特点,提出了以下确定各区适宜利用方向的准则。
(l)平原地区的土地基本都已垦为耕地或栽植果树,这些上地的上壤肥力虽不高,但仍是宜于生产粮食的基本土地。
其中不少沙地的粮食产量不高,宜发展油料作物。
低洼易涝的盐碱土地,在水源充足排水锡通的条件下宜种植水稻。
平原果树面积不宜扩大,但原有果树仍应保护,以保证果品产量和维护平原绿化面积。
荒滩宜垦土地可适当垦为农田,部分宜植树造林,保护河堤,增加木材和薪炭。
(2)山区上质较好、水源有一定保证的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平岗台地、以及部分梯田,宜于发展种植业。
(3)北京山区多石质山地,山陡上薄,草层稀矮,宜作牧地的草坡不应超过25。
,以防水土流失。
土壤水分状况稍好、草层易于恢复的缓坡可划作牧爆。
一么5一(4)无草或草层稀疏、上壤十分清薄千燥的低山阳坡,应封山育草,待草层恢复、水分状况改善后,再行植树或划为轮牧。
(5)中山天然次生林应加保护抚育成林,林地中有部分牧草可供牧用,但盖度仅5一30%,山势陡峻,不宜大片放牧,部分易上的缓坡可适当放牧,防止山羊入林破坏树木。
(的乔木萌生丛(辽东栋、北鹅耳杨)分布较广,应封山抚育成林。
(7)各种灌丛可逐步发展乔木林,部分缓坡灌丛可适当利用进行放牧。
(8)果树基本以丘陵缓坡和沟谷、台地为主,海拔高度不超出800一900米,鲜果分布较低,宜在500一800米以下。
根据这些准则,考虑区中的自然资源和条件,确定分区的适宜上地利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