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第五至第八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至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3、电讯:187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4、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5、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 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2.影视业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3.互联网
(1).报刊、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a.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b.费用低廉 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d.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二、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内容:
措施内容目的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紧急银行法》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保护劳工权利《全国劳工关系法》缓和劳资矛盾
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法》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国家的干预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其它的社会经济矛盾
②新政在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形态下,采取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的效仿美国新政的做法进行了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变化: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表现: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②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2、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美、英、法、德、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政府干预经济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外: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②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