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地层顺序

合集下载

大港油田储层构型及特征

大港油田储层构型及特征

大港油田储层构型及特征
王文霞
【期刊名称】《石化技术》
【年(卷),期】2015(022)010
【摘要】文章详细分析了大港油田的地质情况,并将各种特性产生的原因进行概述.【总页数】1页(P264)
【作者】王文霞
【作者单位】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港油田官80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 [J], 陈莉;芦风明;范志勇
2.浅析大港油田储层构型及特征 [J], 杨桦
3.地下曲流河沉积点坝内部储层构型研究——以大港油田一区一断块Dj5井区为例 [J], 徐振永;吴胜和;杨渔;倪小明;张玎
4.地下曲流河沉积点坝内部储层构型研究——以大港油田一区一断块Dj5井区为例 [J], 徐振永;吴胜和;杨渔;倪小明;张玎
5.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大港油田枣南断块长轴缓坡辫状河三角洲为例 [J], 印森林;陈恭洋;戴春明;吴胜和;芦凤明;冯文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港油田采油井下工具现状及下步攻关目标

大港油田采油井下工具现状及下步攻关目标

大港油田采油井下工具现状及下步攻关目标发布时间:2022-09-19T03:16:15.992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10期作者:魏震陈鹏[导读] 井下工具是油井采油工艺措施配套的必备工具,魏震陈鹏(大港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产能建设中心)一、采油井下工具概况井下工具是油井采油工艺措施配套的必备工具,它的性能、原理制约着工艺成功与否及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油井的产量和生产安全。

采油井下工具最主要有两大类:封隔器类和抽油泵类。

1、国内外发展现状在井下工具中封隔器是油气井作业生产中应用最主要的一种工具,其作用是在井筒深度方向实现层与层间的分层作业,同时封隔器作为一种应用最广泛的井下工具它所具有的功能,主要依靠弹性密封元件的密封作用来实现井下工艺措施成功和正常生产。

随着油气田开采的深入,地层情况越来越复杂,分层作业越来越普遍,应用封隔器可满足生产中的各个工艺要求。

国外封隔器其性能要优于国内同类产品,其主要体现在性能的可靠性、使用寿命、耐温、耐压能力以及专业化工艺技术配套方面。

胶筒密封件承压、耐温高,如:史密斯.CAMCO,贝克.哈里伯顿等封隔器其耐温可达200℃以上,承压可在60MPa以上,可广泛应用于深井、超深井的各种措施作业,以及超高压压裂作业。

其胶筒的使用寿命一般可在3-4年。

一些特殊封隔器国外的技术优于国内,如过油管封隔器通过油管最大可密封7″套管,可实现一些特殊工艺作业;CAMCO公司的HSD-3-SP型双管封隔器,广泛用于电泵井生产管柱以及双管柱生产。

由于吸收了国外同类产品的一些优点,国内封隔器在功能设计方面差距不大,主要差距在于封隔器胶筒的性能与质量。

国内常规封隔器耐温一般为120℃,承压在25MPa,有效期一般为2年左右。

近几年开发的高温高压胶筒耐温一般为140℃,承压在35MPa,但有效期较短,一般在6个月左右。

海上油田所用的封隔器基本上是进口的。

国内常规封隔器其性能满足国内各油田的需要,使用效果较好,但高温、高压(温度150℃,压力50Mpa以上)井配套封隔器还需要继续研究与开发。

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及储层特征

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及储层特征

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及储层特征摘要:在奥陶纪时期,大港油田是华北地区陆表海的一部分,是黄骅坳陷部分已发现油田的总称。

岩相古地理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格局和特征。

奥陶系储层也随着时代变迁和后期人为不断改造,并受到客观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制约,总体呈现出低渗和高孔两个特点。

近几年来,奥陶系储层一直是大港油田所探寻的目的层之一,探析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及储层特征,对大港油田的开采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岩相古地理变迁角度进行分析,对奥陶系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储层特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油田开采业总体发展离不开对地表特征以及地理环境的探寻和研究。

作为华北陆表海一部分,大港油田是黄骅坳陷部分已经发现油田的总称,勘探范围非常广,不仅包括黄骅地区陆地坳陷部分,还包括了黄骅地区海洋部分,大港油田的总体延伸方向为东北方向至西南方向,总面积约为17000平方千米。

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探技术不断发展,在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勘探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当前大港油田工区内钻穿奥陶系的仅只有10口井左右。

因此,研究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及储层特征,对大港油田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奥陶系地层本次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是在大港油田进行的,本区奥陶系厚度为400米至900米之间,大港油田奥陶系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白云岩和石灰岩,其中石灰岩是由于浅水台地沉积所致,该区奥陶系与下伏寒武系完全解除,但是与上覆地层不整合解除,其中上覆地层是指下第三系、石灰系或中生界。

对于奥陶系划分有很多种方法,在本次奥陶系地层划分研究中,采用的是奥陶系三分法。

这种划分方法是所有方法中最为新颖的一种,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岩相古地理演变位于华北地区的大港油田,是华北地区陆表海的一部分,属于稳定地台。

太行山、鲁西以及燕山的三大基底拼接而成形成了大港油田的结晶基底。

大港油田古潜山井歧古11x1钻完井技术

大港油田古潜山井歧古11x1钻完井技术

大港油田古潜山井歧古11x1钻完井技术大港油田古潜山井歧古11x1钻完井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油田开发技术,在大港油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井歧地质特征、井筒设计和完井工艺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井歧地质特征是进行井筒设计和完井工艺的基础。

井歧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地层厚度、油气层分布和岩性结构等。

对于大港油田而言,井歧地层主要由石油层和水层组成,其中石油层的厚度在20米左右,油气层主要分布在石油层上方。

岩性结构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具有较好的储层性质。

井筒设计是确保井歧钻完井顺利进行的关键。

井筒设计主要包括井壁稳定性设计、井眼质量控制和井间套管设计等。

井壁稳定性设计是指根据地质特征和井眼质量要求,确定井壁支撑材料和支撑结构的设计,以确保井壁的稳定性。

井眼质量控制是通过合理的井眼质量控制材料和技术,保证井眼质量的良好。

井间套管设计是根据井眼质量和井筒要求,确定合适的井间套管的数量和尺寸,以达到井筒的要求。

完井工艺是保证井歧钻完井作业的关键步骤。

完井工艺主要包括套管下入、封隔技术和水泥固井等。

套管下入是指将井间套管下入井筒,并通过适当的工艺和方法,将井间套管完全安置在井筒中,以保证井筒的完整性。

封隔技术是通过适当的技术和工艺,将井身分隔为不同的井段,并对井段进行封隔,以保证井筒的渗漏性和环境保护。

水泥固井是通过合理的水泥浆配方和固井工艺,将水泥浆以合适的方式注入到井筒中,从而保证井筒的完整性和固定性。

大港油田古潜山井歧古11x1钻完井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油田开发技术,其井歧地质特征、井筒设计和完井工艺等方面的优化和改进,对于保证井筒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大港油田古潜山井歧古11x1钻完井技术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层序地层学黄骅坳陷中的应用1

层序地层学黄骅坳陷中的应用1
SP RT


Ⅰ砂组



安 山 岩

Ⅱ砂组
Ⅲ砂组
玄武岩
界 玄武岩
玄武岩
实例三:高位体系域层序地层解决方案
等深等时对比标志层在下部
掌握地层堆积样式开展地层对比。地层堆积样式与储层物性和油气分布关系密切。
实例四:冲积体系域层序地层对比
1.井震结合确定等时标准层对比方法 2.等厚切片对比方法
1. 地层对比
HST TST
PGC LST
SF
海侵面
由向上变浅转为向上变深 界面下为顶超 在陆棚上受剥蚀的海侵面
层序内部
按近顶部通常是厚层块状砂岩 河流或三角洲沙体通常侧向前 积到半深湖页岩 PGC在陆棚边缘的坡折点处尖灭
下部边界
巨厚粘土-页岩点 次级生物分布高峰
前积复合体的测井曲线特征

积 方



退积


扣49 扣49
II 砂组
扣49井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III 砂组
Es1
电测油层 厚18米
Es1
电测油层 厚10米
II 砂组 III 砂组
歧北斜坡带层序
邻区资料进行验证
歧北剖面
实例二:水进体系域层序地层对比
等深等时对比标志层在上部
歧97
SP RT


扣46
SP RT
扣47
SP RT
歧90
SP RT
歧100
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边界。
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面。沿此面,有地层缺失或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沉积体系:一组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的三维组合。

中国各油田(盆地)基本情况

中国各油田(盆地)基本情况
4001-915
下白垩统下沟组
泥页岩
上侏罗统赤金堡组
构造岩性油气藏
碎屑岩
第三系
火烧沟组
白杨河组
白垩系
老油田的三采,构造复杂的新区勘探。
中等
第三系
2300-10388
中生界
白垩系
2745-10627
侏罗系
1548-3406
三叠系
27166-7491
古生界
二叠系
5590-8318
石炭系
500-13000
地层岩性油气藏
碎屑岩
下第三系
孔店组
沙河街组
碎屑岩和火山岩
复杂断块稠油藏开采难,深层勘探与钻探难。

第三系
4000-12500
中生界
白垩系
0->3001
侏罗系
0-10611
二叠系
14651
石炭系
2551
奥陶系
400-947
寒武系
320-810
元古界
青白口系
0-180
蓟县系
0-12121
长城系
0-500
碎屑岩
下白垩统:
青山口组
姚家组
嫩江组
泉头组
新探明地质储量丰度低、开采难,老油田含水率大、稳产难。
中等
第三系
0-583
中生界
白垩系
0->7000
侏罗系
0-2977
辽河油田(渤海湾盆地下辽河坳陷为主)
板内多旋回断陷—坳陷盆地
新生界
第四系
0-417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泥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块-背斜,断块-逆牵引背斜为主)碎屑岩
中国各油田(盆地)基本情况一览表(表一)

大港油田储层构型特征

大港油田储层构型特征

大港油田储层构型特征引言我国东部碎屑岩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已经逐渐成为预测储层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重点.目前辫状河构型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露头和现代沉积上,也有学者采用实验模拟辫状河形成过程,进而分析辫状河构型模式.Miall A D利用Mesaverde组Castlegate砂岩的沉积相构型、界面类型和古水流方向信息建立心滩坝的几何形态,分析古水流对心滩坝加积方向的影响.于兴河等研究山西大同辫状河剖面,分析沉积物的特征及岩相组成,划分层次界面.对于辫状河地下储层构型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复合河道砂体上,心滩坝级次及心滩坝内部构型研究虽有文献涉及,但对构型的定量模式未做阐述.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地下储层构型的井间预测特点,采用分级描述、模型构建与交叉验证方法[3-7]对其进行研究.1 地质概况官80断块位于黄骅拗陷孔店二级构造带倾末端,孔东大断层上升盘的局部垒块,构造面积约为,属于王官屯构造的一部分.官80断块孔一段为冲积扇—滨浅湖(膏盐湖)沉积环境,研究目的层枣Ⅲ油组为辫状河沉积亚相,进一步细分为河道充填、心滩坝和河道间3种微相,前2种微相为该地区主要储集层.2 河床砂体描述目前较为通用的辫状河分类标准是Miall A D提出的,即把辫状河分为砾质辫状河和砂质辫状河,其中砂质辫状河又分为深的终年砂质辫状河、浅的终年砂质辫状河、高能砂质辫状河和漫流末端辫状河.不同类型的辫状河沉积具有不同的构型要素类型和空间组合关系,因此研究辫状河储层构型时,首先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沉积物特征还原古沉积环境,从而确定辫状河类型.官80断块河流砂体形成时期构造迅速抬升,气候相对干燥.构造抬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河流能量,而且研究区距物源相对较近,能够保持较大的河流能量,干燥的气候使得地层更容易被侵蚀,而湖盆的萎缩使得枣Ⅲ时期河流在冲积平原上广泛分布,该区特殊的沉积背景导致辫状河砂体的独特沉积特征,判定官80断块在枣Ⅲ时期为冲积扇扇中辫状河.在不同水深条件下,沉积机制不同,砂体的叠合模式、砂体内夹层类型、沉积物的层理类型也不同.单期河道砂体的厚度与古水深相当,层内夹层的厚度横向延伸长度也与古水深密切相关.根据现代辫状河沉积和古代露头资料,不同水深的辫状河沉积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内部构型差别很大.Leclair S F等通过多条现代河流数据,分析交错层理系厚度与辫状河水深的关系:根据研究区6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研究地区沉积背景近源、陡坡,单层厚度差异不大,为平板状,平均厚度为3~5m,交错层理系平均厚度为7~15cm,计算研究区辫状河水深为2~4m.根据河流沉积学原理,单期河流的沉积厚度(即单层厚度)与河流古水深相当.根据精细地层格架,枣Ⅲ-1-1单层地层厚度约为3~4m,与经验公式计算所得的研究区辫状河古水深相当.研究区辫状河沉积物以细砂岩为主,含砾,分选磨圆差,是典型的冲积扇扇中含砾砂质辫状河沉积,沉积古水深较浅,为2~4m.研究区辫状河为浅的冲积扇扇中含砾砂质辫状河.河床砂体的展布类型主要分为:(1)条带状:一般河宽为300~500m,砂厚为3~5m;(2)连片状:河道连片发育,宽度大于砂厚变化,一般为4~12m不等.3 心滩分析心滩位于河道之间,是河流在游荡迁移过程中堆积形成的,其剖面特征具有落淤层沉积.电测曲线特征为齿化箱形或钟形,有无落淤层沉积是划分河道与心滩坝的相标志.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由于河道摆动频繁,砂体相互切割叠置,砂体内发育大量冲刷面等层面构造.河道砂体内部不易沉积和保存泥质夹层,仅在河道废弃时可以充填一些悬移质沉积,而在下次洪泛中遭受剥蚀.如果保留,侧向分布也不会超过一个河道宽,连续性较差;心滩坝砂体是由河流多次洪泛携带的碎屑物在心滩部位垂向加积形成的,砂体内部粒度组成有明显成层性,却无粒序规则,而底部并不一定具有最粗的粒级.沉积过程中水流能量变弱后发生于心滩之上的落淤沉积,由于后期冲刷程度低,形成落淤层沉积.根据心滩坝和辫状河道存在高程差特征,采用与曲流河类似的“砂顶相对深度法”识别地下心滩坝沉积.剖面上心滩坝和辫状河道的概念模式见图1.识别步骤:①组合沉积相图作为控制,作相控砂体厚度等值线图(见图2).②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作枣Ⅲ-1-1顶面构造深度图(见图3)和砂岩顶面构造图(见图4),二者相减得到相对深度(见图5)[4-5].③识别心滩坝的大致分布区(见图6).④根据辫状河道测井曲线,官80断块显示明显正韵律特征(见图7),测井上识别心滩坝,进行沉积微相的剖面组合(见图8),从而确定心滩坝的位置和形态,最终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10-12]. ⑤应用动态资料验证心滩边界,处于心滩部位的官5-13-1井注水,同样处于心滩部位的官6-9-1井和官5-13井检测,结果快速见效,说明同一心滩内顺物源方向连通性好.另一个砂体,处于心滩部位的在官5-13-1井注水,处于河漫滩部位的在官6-9-1井检测,见效速度慢,不同相带四级界面阻挡注采见效,说明不同微相间存在界面阻隔,连通性差.心滩坝主要包括垂积体和夹层.官80断块泥质夹层厚度较薄,一般为~,但分布范围广,单个心滩坝砂体有1~3个夹层.选择官80断块枣Ⅲ-1-1层的心滩作为研究对象,得到合理的心滩坝内部结构模型(见图9)[13].在对心滩内部解剖的基础上,分析夹层所控制的非均质性特征.心滩内部夹层的存在是造成心滩内部非均质性的最主要原因.4 现场应用根据官80断块储层构型表征成果,研究枣Ⅲ-1-1单层内部剩余油分布,由于井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为严重,导致流体的渗流差异性.层内流体的渗流差异分为垂向渗流差异及横向渗流屏障,对垂向渗流差异,由于河流相储层垂向上以正韵律和复合正韵律为主,油层各韵律层上部渗透率低,加之受重力影响,通常注水波及程度低,油层呈弱水洗甚至未水洗状态,形成油层顶部的剩余油滞留段[14-15].如果层内存在低渗透遮挡层,如心滩坝砂体内的泥质夹层,则在油层各韵律层泥质夹层下部均可残存相当一部分可动油,剩余油在层内呈现分段聚集的状态,形成一个剖面上呈叠瓦状、平面上呈新月形的剩余油富集区,在一定的注采井条件下,也可形成下部剩余油富集区(见图10)[16].在官80断块官7-8-1井组四级界面限定的同一相带内,顺物源方向注采见效好,官7-8-1井注水,官6-8、官7-8-3、官6-8-1井采油,井距分别为200,145,260m,分别在43,91,69d见到示踪剂;在不同相带内,由于四级界面的阻挡,注采见效差,官80、官8-9k、官7-7-2井注入1a后未见到示踪剂(见图11).考虑该断块目前存在的生产问题,编制综合调整挖潜方案,方案设计新油井5口,油水井采取措施7井次,单井配产7t,当年建成产能×104 t[17-18].5 结论(1)研究区平面相带差异,造成强烈平面非均质性;在同一相带内,非均质性弱;心滩内部的夹层分布是造成心滩非均质性的最主要因素,开发中后期,心滩内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是重点.(2)对解剖区心滩坝沿顺水流方向和垂直水流方向进行解剖,顺古水流方向的剖面,单一增生体包裹垂向加积,同一夹层在心滩中部近水平分布,两侧向心滩中部弯曲,在心滩靠前部位存在侧积,夹层侧向分布.垂直古水流方向的剖面上,单一增生体包裹垂向加积,同一夹层在心滩中部呈近水平状分布,两侧向心滩中部弯曲.。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0-417 107-8158.5 0-1621.5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 泥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断 块-背斜,断块-逆牵引 背斜为主)碎屑岩
下第三系沙河 街组碎屑岩, 前第三系变质 岩和碳酸岩
中深层勘探及 滩海地带勘探 难度大,稠油 藏开采难度大
极大
大港油田(渤海湾盆 板内多旋 新生界 第四系 200-400
下第三系孔店组 构造油气藏为主(背 下第三系
复杂断块稠油 大
地黄骅坳陷为主)
回断陷— 坳陷盆地 中生界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二叠系
4000-12500 0->300 0-1061 1465
沙河街组泥页岩
斜油气藏为主) 碎屑岩 地层岩性油气藏 碎屑岩
孔店组 沙河街组 碎屑岩和火山 岩
藏开采难,深 层勘探与钻探 难。
古生界
元古界
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震旦系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二叠系 石炭系 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震旦系
20-2500 271.6-1549 110-550 458.5-2780 820-2974.8
1150-6630 170-520
0-1000 0-4700 180-3900 1100-8100 140-11600 170-3000 0-5100 0-8900 200-3300 50-1960 500-3000 150-6200
下第三系 核桃园组 湖相泥岩泥质白岩
构造油气藏(鼻状、 下第三系
背斜、断层)
核桃园组
水下扇砂体
详探老区 增加新区 加强高分辨率 和深层的攻 关。
极大
以两带为重点 (西部斜坡带 中央构造带南 部,加强兰聊 断裂带勘探

大港油田港西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港油田港西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港油田港西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大港油田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也是世界著名的油气田之一。

港西油田是大港油田中最重要的油层之一,自1958年投产以来,已经探明了当下的工业储量和上部储量,但是这些储量中的剩余油储量分布规律、剩余油的油藏分布模式等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研究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采集和处理大量的地质资料变得更加容易,为深入研究港西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了条件。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油田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同时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采集港西油田的地质资料,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以及其油藏分布模式。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港西油田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层结构、构造属性、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特征。

(2)综合采集的地质资料,分析港西油田内现有油藏的分布规律及其空间位置。

(3)研究港西油田中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其与油藏及地质条件的相关性。

(4)分析港西油田的油藏分布模式,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文献调研法: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和数据资料,掌握港西油田有关地质特征和油田勘探开发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2)野外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记录港西油田地表地貌、岩相、微地貌、水文地质、煤层地质等各种地质要素和各种地下构造的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

(3)物理化学分析法:利用化学分析、活化分析、光谱分析等加以推测和预测,确定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空间位置。

(4)地质模型构建法:利用3D建模技术,根据采集的地质资料建立沉积地质模型、构造模型和各种油藏模型,进一步分析油藏分布及其空间位置。

(5)统计分析法:归纳总结各类地质、地质学因素与剩余油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为港西油田的剩余油勘探、发现提供科学依据。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实际应用1. 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深入研究港西油田的地质资料,本研究预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研究港西油田的地质条件,揭示其地质属性和沉积环境的特征。

大港油田实践报告

大港油田实践报告

大港油田实践报告简介大港油田位于中国天津市大港区,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

本报告将对大港油田的开发与生产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油田概况大港油田是中国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的下属单位,成立于1981年。

油田占地面积约为1100平方公里,储量丰富,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

地质构造大港油田位于涨沁凹陷东北缘,属于早白垩世下统,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油田沉积层主要由沙岩、泥岩等组成,具有较高的油气储集条件。

开发与生产情况大港油田的开发与生产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油田的日均产油量超过10万桶,产气量约为3000万立方米。

油田的产量稳定,并且不断提高。

下面将具体介绍一些相关的开发与生产情况。

1. 开发策略大港油田采用了多种开发策略,包括横向井开发、注水开发、次生采油等。

这些策略都有效地提高了油田的产量。

2. 生产管理油田的生产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通过科学的生产管理,油田能够确保稳定的产量,并且提高生产效率。

油田实行了严格的生产计划和生产指标,通过生产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生产策略,确保油田的正常运营。

3. 采油工艺大港油田采用了先进的采油工艺,包括水平井钻探、地面注水、提高采收率等。

这些工艺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油田的采油效率和产量。

4. 环境保护油田的开发与生产工作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大港油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周边生态。

油田进行了严格的废水处理、废气处理等工作,确保油田的生产不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创新与进展大港油田在开发与生产中不断进行创新,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下面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创新与进展情况:1. 油藏模拟技术的应用大港油田在油田开发中广泛应用油藏模拟技术,通过对油藏进行模拟分析,更好地了解油藏特征和产能分布,为优化开发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数字化油田管理系统的建设大港油田建设了数字化油田管理系统,通过对生产数据和工艺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了油田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及储层特征

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及储层特征

二 、岩 相古地 理演化
早 古生 代 大港 油区 属 于华北 地 台稳 定陆 表海 的 一部 分 ,它 的结 晶 基 底 是 由燕 山 、鲁 西 、太行 山三 大基 底拼 接而 成 。在 塘沽 一新港 一线
以北 为燕 山基底 ,东 南部为 鲁西基 底 ,西 部为太 行山基 底 。根 据钻 井 、 周边露 头 资料 和 区域地 层 资料 ,研 究区 在早 、中奥 陶世 经历 了 4次 大 的海进 一海退 沉积旋 回, 其沉 积相演化 如 下 : 1 . 早奥 陶世岩 相古 地理 早 奥 陶世研 究 区岩 相古 地理 具有 南北 分 区 的特 征 。该 时期 的古 地 理 格 局是 在晚 寒武 世凤 山 晚期北 深 南浅 、南 高北 低 的古地 理格 局 基础
溶储 层 的分 布也有 重要 的控 制 作用 。潮 坪环 境相 带 。 由滩 相颗 粒 石灰 岩 白云化 形 成的 白云岩 空 隙 发 育 ,所 以海 滩 也 是 有 利 储 层 发 育 的相 带 ,而 局限 海和 开 阔 海则 较差 。
上所经 历 的一次 大的 海侵 一海退 沉积旋 回 。 2 . 中奥 陶世岩 相古 地理 中奥陶 1 研 究 区岩 相古 地理 呈现 海 中有坪 的格 局 。该 时期 的古 地
2 . 2 岩溶 作 用是储层 发育 的关键 岩 溶作 用是 暴露 于 大气 中 的碳酸 盐 岩地质 体 上的 一种 痕迹 ,岩 溶 作为 一种 独特 而复 杂的 地貌 形态 ,其 发 育受 水动 力条 件 、风化 淋滤 时 间 、古地 形 、古 水温 等 多种 因素 的控 制 。探 区 内对储 集层 起建 设性 作 用的 岩溶 作用 主要发 生 在峰 峰组 一上 马家 沟组 , 因此 , 纵 向 上峰峰 组 一 上马 家沟组 是较有 利的储 集层 位 。 2 . 3 裂缝 、断层 是储 层发育 的重要 条件 裂缝 和 断层 是地 下 水流 动的 良好 通道 ,裂 缝 和断层 的分布 和发 育 程度 直接控 制 了岩溶 的 分布 和发 育程 度 。裂缝 和 断层发 育 的地 区 ,岩 溶发育 ;而裂 缝和 断层不 发育 的地 区 ,岩溶 一般也 不发育 。 3 . 储集层 有利 区带预 测 根 据本 区储 集岩 孔 渗资 料 ,把探 区 内碳酸 盐岩 划 分 3类 。黄骅 坳 陷奥 陶系储集 层均 处于较 好 差储集层 级别 。 研 究 区 奥 陶系 平 均孔 隙 度 3 . 6 8 % ,平 均 渗 透 率 1 0 7 6×1 0 m 。 储 层物 性变化 大 , 单块孔 隙 度最高 可达 2 2 . 9 %,最低 0 . 3 3 %;渗透 率最 高达 3 6 ×1 0 I . L m。 , 最低几 乎接 近于零 。 根 据储 集层 控制 因素分 析 , 初步 在 探 区 内划 出 5 个I 类 储集 层 区 , 预测 其平 均 孔 隙度 大 于 4 %, 分 别是 沈 青庄 一塘 沽 地 区 、孔 西地 区 、

大港油田枣园地区孔店组储层物性特征

大港油田枣园地区孔店组储层物性特征

大港油田枣园地区孔店组储层物性特征摘要:储层是油气赋存的场所,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储层研究是指定油气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油藏评价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依据。

本次对风化店孔二段和枣北孔一段的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字:储层、油气勘探、开发方案0概况风化店油田位于黄骅坳陷南部孔店构造带上,是枣园油田主体区,孔西断层将目前开发区分为南北两部分,主要含油层位为孔一段的枣ⅡⅢ、ⅣⅤ油组、孔二段和中生界安山岩,是一个多油藏类型组成的复式油气藏,含油面积12.0km2,地质储量3158×104t,可采储量498×104t,采收率15.75%。

风化店地区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依次有中生界的火成岩地层,新生界下第三系的孔三段、孔二段、孔一段和沙河街组,上第三系的馆陶组、明化镇组,第四系的平原组,含油层位有上第三系馆陶组,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段、沙三段,孔店组孔一段、孔二段、孔三段及中生界。

主力含油层位为孔一段的枣ⅡⅢ、ⅣⅤ油组、孔二段和中生界安山岩,本次主要研究层位为孔一段的枣ⅡⅢ、ⅣⅤ油组、孔二段。

孔店组的孔二段储层属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孔一段枣ⅣⅤ为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枣ⅡⅢ为冲积扇扇中辨状河亚相,孔二段储层岩性主要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孔一段储层岩性以细-粗砂岩、砂砾岩、粉砂岩为主,总体上储层岩性疏松,成岩性较差,为岩性构造油藏。

油藏埋藏深度较浅(1600-2830m),储层物性中等,原油性质差,属中低渗重质稠油油藏。

1孔一段储层物性特征枣北孔一段储层孔、渗特征差异较大。

孔一段枣Ⅱ油组砂岩有效孔隙度介于18.2-34.3%之间,平均孔隙度为26.8%;水平渗透率介于17-5850×10-3μm2之间,平均渗透率为1812×10-3μm2;泥质含量介于1-40%之间,平均7.8%;钙质含量介于0-25%之间,平均5.4%。

从物性特征上看枣Ⅱ油组储层为高孔、中高渗储层,但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钙质含量、粒度中值以及分选系数均较大,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很强。

大港油田埕海三区油藏综合评价与下一步部署方案研究

大港油田埕海三区油藏综合评价与下一步部署方案研究

大港油田埕海三区油藏综合评价与下一步部署方案研究【摘要】油藏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对油藏的油藏概况、地质特点、油层分布、储层物性、流体物性、温度压力系统、油藏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搞清楚油藏的基本特征,为油田开发方案设计、油田开发策略的制定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

大港油田埕海三区勘探开发潜力大,下面将具体的展开分析。

【关键词】埕海三区;油藏综合评价1 概况埕海三区地理上位于河北省黄骅市张巨河镇以东0-5海图水深的滩涂—极浅海区,生产环境恶劣。

构造上以张东断层与埕海二区相隔,北以歧东断层与歧口主凹相邻,西受张北断层遮挡,东至沙垒田凸起西缘,面积120Km2。

目前埕海三区已完钻各类井20余口,上报三级储量1.4亿吨,主要分布在沙二段,是大港油田近几年发现的较为整装储量区之一,勘探开发潜力巨大。

2 基本地质特征2.1 构造特征工区沿张东断层和歧东断层分别发育两排断鼻群南北断鼻群之间由一低幅度浅鞍相连。

2.2 储层特征沉积环境:滨浅湖-半深湖相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发育多期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砂体,单砂体连通程度低;砂体厚度:累计厚度大(90-220米)、单层薄(3-8米);储层物性差:孔隙度在6-17%之间,渗透率1-70×10-3um2。

2.3 油层分布特征油层整体厚度大(20-80米),单层薄(2-5米);油层纵向分布跨度大(400-600米)。

2.4 试油特征通过试油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同一层系不同断块生产能力不同,同一断块各层系间生产能力差异较大。

2.5油藏特征从埕海36—埕海37井油藏剖面图可以看出,油藏埋藏深(3200-3900米),以岩性构造油藏为主。

2.6温压系统与原油物性特征统计分析得出原油物性:中等偏好(三低一高),地层压力:以正常高压系统为主,地层温度:常温系统(3.4℃/100m)3 埕海三区综合评价3.1 埕海三区评价方案整体研究3.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旋回对比方法相结合,形成系统小层对比方案通过工区内不同井的地层对比,在四、五级层序基础上,通过已钻井资料综合分析,以旋回对比来进一步划分小层,整体沙二段分为上、中、下三个油组,10个砂组,25个小层。

大港油田中南部沉积相分析及储层研究

大港油田中南部沉积相分析及储层研究

2017年10月大港油田中南部沉积相分析及储层研究张伟(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摘要:大港油田早在40多年前就被发现,并在此期间进行了多此开采,随着社会市场需求不断增多,对各类能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加大对已有油田的开采力度。

随着开采工作的深入,开采环境越来越恶劣,使得油田开采工作举步维艰。

其中大港油田中南部的黄葬坳陷为主要代表,为了提升对油田的有效利用率和开采效率,我们针对黄葬坳陷区域的沉积相和储层信息进行研究,旨在推进大港油田的开采效率,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港油田;沉积相;储层针对大港油田的开采工作已经历经40年之久,期间经过多次开采,由于社会生产活动对能源的需求量的不断提升,致使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便于开采区域的原油已经面临枯竭,不得不向深层开采迈进。

由于区域内的地质分布和地层构造较为复杂为开采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大港油田中南部的黄葬坳陷区域,为了提升该区域的开采效率,需要对该区域的地质进行实际勘查之后分析其沉积相和储层结构,这样才能更加合理的计划开采工作。

1中南部黄葬坳陷区域构造格局黄葬坳陷属于盆地的一种,即为叠置型裂谷盆地,同时又属于负向构造,位于燕山南部的褶皱区域,东侧为理宁隆起、西侧为沧县隆起,处于临清坳陷北部。

从总体上来说,黄葬坳陷的东北向呈散开式,西南向呈收敛式,形成一个长形不规则的断陷盆地。

对该区域进行勘查之后可以发现石灰的二叠系地层发育较好,厚度大约在700~1100m 之间,最早在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台形成之后,就在地质变化的作用下形成了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和奥陶系、上古生界的石灰和二叠系,中生界以及新生界的占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的地层。

2大港油田中南部沉积相研究及储层研究在地质构造中沉积相能够对储层分布形式及其特征产生直接影响,为此,在开采之前需要对开采区域的沉积相进行分析,研究储层特征,这样才能保证开采工作的有效性。

大港油田操作方法

大港油田操作方法

大港油田操作方法
大港油田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其操作方法如下:
1. 地质调查与勘探:在大港油田开发前,需要进行详尽的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确定油藏的位置、储量和品质。

2. 钻井:确定好钻井位置后,开始进行钻井工作。

钻井是为了开采地下的油层,通过钻井设备将钻杆钻入地下,直到达到目标油层。

3. 采油:在钻完井后,开始进行采油作业。

一般采用常见的油田开采方式包括自然压力采油、水驱采油和人工压力采油。

根据地下油层的性质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采油方式。

4. 压裂与改造:若发现油井产量不稳定,可以进行压裂与改造。

压裂是指通过将高压液体注入到岩石当中,使其破裂,增加原油的流动性。

改造是指通过改变地层岩石结构或改造油井,从而增加油井产能。

5. 生产与采收:采油作业后,开始生产和采收原油。

原油通过管道输送到储存设施或直接输送到炼厂进行加工。

6. 环境保护:随着油田开采的进行,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工作。

这包括合理管理废水、减少废气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总体来说,大港油田的操作方法包括地质调查与勘探、钻井、采油、压裂与改造、生产与采收以及环境保护等环节。

这些操作方法需要结合地下油层的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精细化操作。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油气成藏期次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油气成藏期次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油气成藏期次
张宗峰;查明;高长海
【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年(卷),期】2009(016)004
【摘要】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及物理化学条件,在确定油气成藏期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对埕北断阶区16口井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均一温度进行了分析,埕北断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地层埋藏史和热史确定该区有2期油气充注,对应的地质时期分别为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今.结合圈闭发育史和烃源岩生排烃史等分析,认为该区发生2次油气运聚成藏,其中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今为主要油气成藏期.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张宗峰;查明;高长海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1.3
【相关文献】
1.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J], 高长海;查明
2.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 [J], 张宗峰;查明;高长海
3.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不整合与油气运聚 [J], 高长海;查明
4.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油气运移、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 [J], 曲江秀;查明;高长海;张宗峰
5.大港油田滩海区埕北断阶带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J], 袁淑琴;丁新林;苏俊青;张尚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港油田官997区块储层特征

大港油田官997区块储层特征

大港油田官997区块储层特征一、储层特征1.1.1.储层岩石岩性分析王官屯油田官997断块含油层系主要为下第三系孔一段枣Ⅳ和枣Ⅴ两个油组,所取得的岩石矿物的分析样品,就采自这两个油组内。

1.1.1.1.岩石矿物成分枣Ⅳ油组:由官15-37井样品薄片鉴定分析得出,岩性以含钙质长石细砂岩为主,少量含泥质细砂岩,石英含量在30~35%,长石含量在50%,岩屑含量20%。

泥质胶结物多数在1~3%,钙质胶结物含量较高,在25~28%之间。

粒度分析表明分选系数多数在1.295~1.648,分选中~好,圆度为次尖~次圆状,孔隙式胶结,线接触为主,粒级在0.05~0.25mm之间,孔隙类型均为粒间孔。

枣Ⅴ油组:由官13-31井样品的薄片鉴定分析得出,岩性以长石粉砂岩为主,次为细砂岩,其中石英含量在34~50%,长石含量在42~51%,岩屑含量在6~16%,钙质胶结物含量在3~15%,多数小于10%,泥质胶结物含量在3~16%,多数小于9%。

分选系数在1.38~1.59,分选中~好,圆度多为次圆状,胶结类型以孔隙-接触式胶结为主,粒级在0.08~0.25mm之间。

1.1.1.2.粘土矿物类型与含量根据官997区块岩心的X衍射分析资料,取得了枣五和枣四两个油组粘土矿物的种类与含量,其数据列于表1-1。

表1-1 官 997区块粘土矿物相对含量数据表从表1-1可以看出官997断块储油层中粘土矿物存在多种类型及其组合。

即伊利石/蒙脱石混合层、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

为方便起见,伊利石/蒙脱石混合层简称为伊/蒙混层。

在官997断块储层中,虽然不存在蒙脱石,但有伊/蒙混层存在,而伊/蒙混层也是一种膨胀性严重的粘土矿物。

1.1.2.储层岩石物性分析(1)枣Ⅳ油组根据对15-37井岩心样品物性分析可知,枣Ⅳ上地层孔隙度最大23.81%,最小7.46%,平均17.83%;水平渗透率最大678×10-3μm2,最小0.25×10-3μm2,平均51.27×10-3μm2;垂直渗透率最大173×10-3μm2,最小5.57×10-3μm2,平均43.88×10-3μm2,属中孔低渗型储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厚度
岩性
分布
新生界
第四系
平原组
200~400m
海陆过渡相,一套砂砾粘土互层沉积,成岩极差,遍布华北平原,第四系底界划在有海相沉积夹层的第一个旋回的底界
上第三系
明化镇组
作为独立沉积单元已不存在,并入华北平原,有北厚南薄特征
馆陶组
下第三系
东营组
沙河街组
沙一段:
下部北区厚度200~600m
南区厚度为80~150m
石炭系
下古生界
奥陶系
500~600m
以石灰岩为主,其次是白云岩和泥岩
寒武系至中奥陶统,剖面完整层序稳定分布广泛,厚度及岩性稳定
寒武系
600~800m
以白云岩为主,其次是石灰岩和泥岩
上元古界
青白口系
井儿峪组
0~120m
上部为紫红色含泥灰岩及薄层浅灰色白云质灰岩
下部为灰色灰紫色泥页岩及灰绿色石灰岩
广泛分布在凹陷的北中南地区,及其外围的沧县隆起和埕宁隆起上
沙二段:
板桥——北大港地区300~500m
两个不完整旋回组成
南皮——沧东,仅50m
沙二段分布范围较小,在港西凸起,羊儿庄断阶带,羊三木构造带,孔店凸起等较大范围缺失。
主要分布在板桥——北大港地区
沙三段:100~1000
m从北向南厚度变薄,
砂泥岩剖面从北向南厚度变薄,砂岩减少孔店以南地区泥岩为主,局部有基性火山岩
上部:100~400m
下部以增福台—六间房—赵家堡为界,
北区为砂泥岩剖面
南区为特殊岩性剖面,从下至上有粒屑灰岩,泥晶辉岩,泥质白云岩,钙质页岩,油页岩,灰色泥岩正韵律层
上部为深灰色泥页岩为主南区厚度小,北区厚度大且在大段泥岩夹杂有两组砂岩
分布广泛,除港西和孔店两个凸起缺失,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且有明显南北分区特征
分布广泛,除港西和孔店两个突起缺失,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且有明显南北分区特征
孔店组
2500m左右
红——黑——红三大岩性段组成
孔一段孔二段是大港油田南区的主要含油层系
孔店隆起以南地区
中生界
白垩系
陆相碎屑岩夹煤层及火山岩建造
侏罗系至下白垩统除北大港地区缺失,其余均有分布
侏罗系
三叠系
以紫红色和杂色泥岩,砂岩粉细砂岩为主
龙山组
0~60m
上部为浅灰绿色海绿石石英砂岩夹暗紫红色页岩
中部为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夹紫灰色泥岩
底部为灰白色含砾砂岩
中元古界
蓟县系
雾迷山组
0~1057m
具有深灰色燧石条带和结核的灰白色硅质白云岩
杨庄组
1~155m
灰白,褐灰,棕红色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夹棕红色泥质粉砂岩
长城系
高于庄组
0~500m
黑灰色及褐灰色硅质白云岩夹薄层棕黄色及灰绿色泥质白云岩
三叠系红色河湖相沉积,主要分布在南北两区,中区缺失,北区分布在北塘至涧河一带;南区分布在舍女寺-王官屯-羊儿庄一线东南,成大面积分布
上古生界
二叠系
200~1200m
煤层,深灰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岩及少量石灰岩
石炭系中上统和二叠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厚度,南部最大
(600~1200m)中区变薄(200~600m)向北至涧河有增厚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