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X线检查技术(一)

合集下载

X线检查方法(精)

X线检查方法(精)

第十篇五官第一章眼第一节 X线检查方法一、平片检查1.普通摄影(1)眼眶20°后前位(眼眶正位)或23°后前位(柯氏位)显示眶窝及眶壁结构,并可观察附近鼻窦及前颅凹底部。

(2)眼眶侧位:显示眶窝、眶顶及眶底,并可观察蝶窦及蝶鞍。

(3)53°后前斜位(视神经孔位)显示视神经孔、眶上裂、眶顶、眶内壁、同侧额窦及后组筛窦。

2.体层摄影可较清晰显示眶壁结构。

一般可采用正位(冠状面)、侧位(矢状面)及53°后前斜位(视神经孔位)体层摄影。

二、造影检查1.眼眶肌圆锥造影可分为气体和阳性碘剂对比剂两种。

(1)空气眼眶造影:按一般球后穿刺方法,常规消毒、局麻后,从眶下缘中、外1/3交界处向眶窝后上内方穿刺,先用过滤空气2~3ml注入球筋膜囊内,再进针深3~4cm,达肌圆锥内,若抽吸无回血即注入空气10~15ml。

退针时,向肌圆锥外注入2~3ml空气,然后拔针。

(2)阳性对比剂眼眶造影:常用有机碘制剂,如泛影葡胺等,用普鲁卡因稀释,浓度宜控制在20%左右。

常规球后穿刺,注入3~5ml对比剂,向肌圆锥内注入3~5ml对比剂,勿使对比剂溢出肌圆锥,以免妨碍对肌圆锥影像的观察。

上述检查于注射完毕拔针后,应立即摄眼眶正位和侧位片。

此造影方法用于眶内肿物的定位。

有眼部急性或慢性炎症、眼球穿通伤者忌用眼眶肌圆锥造影。

造影反应一般较轻。

如眼部肿胀、疼痛、结膜下出血、视力障碍等,可密切观察或对症处理。

2.眼眶血管造影眼眶血管造影分为眼动脉和眶静脉造影两种方法,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鉴别,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更有价值。

眶内急性炎症时忌用。

眼动脉造影采用颈内动脉造影显示眼动脉,用于眼动脉瘤、海绵窦动静脉瘘等血管疾病。

眶静脉造影可经内眦或额静脉穿刺,或经面静脉切开插管,快速注入60%泛影葡胺8~l0ml(用穿刺法应压迫同侧额静脉),立即摄正位或华氏位片和侧位片。

3.泪囊造影用以观察泪道和泪囊的形态大小、行径和通畅情况,主要用于泪囊及鼻泪管慢性炎症、瘘道及肿瘤诊断。

X线检查原则及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检查原则及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摄影的原则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

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

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

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

体厚超过15㎝或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

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

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骨骼部分)手正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X线检查技术

X线检查技术

力的物质,如发卡,金属饰物,膏药和敷料 等。⑦选择适当曝光条件、焦点小、仟伏、 毫安、时间、焦一片距等。⑧摄影部位与呼 吸有关者,如胸部,腹部的应做好呼气,吸 气,屏气的训练。⑨摆好位置。测量中心线, 开动机器曝光。摄影完毕,作好摄影条件记 录并签名。
摄影种类


(1)荧光摄影:用于集体体检。 (2)体层摄影:见第三节 (3)放大摄影:见第三节。 (4)高仟伏摄影:见第三节。 ( 5 )点片:对某结隐蔽部位及胃肠透视时, 发现病变后,在透视下选择好位置,立即摄片 称为点片。 (6)普通摄影:是X线检查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另外,头颅骨摄影时要用滤线栅,吸收
散射线,提高摄影效果。由于新的检查 技术的出现(CT、MR),使许多传统 的头颅位置不用或少用,如:颌下顶位、 眼眶位、鼻骨、颞骨、乳突、鼻窦的一 些摄影和位置等,本节不再述。
头 颅 后 前 位
病人取俯卧位。两肘弯曲,头部正中面 对台面中线,听眦线与台面垂直,该位 置可在眼眶内显示双侧的颞骨岩部和内 听道。
头 颅 侧 位
病人取俯卧位。头部侧转。
下颌骨体部、支部和 颞颌关节后前位
病人取俯卧位。
下颌骨侧位
病人取俯卧位。头部摆成侧位, 下颌骨体部放平,与暗盒平行。
头颅汤氏位
头颅反汤氏位
颅 底 轴 位
乳突罗氏位
乳突伦氏位
乳突许氏位
乳突梅氏位
乳突斯氏位
眼眶后前位
鼻骨侧位
副鼻窦华氏位
常见解剖学术语及摄影部位
( 1)解剖学的面:①正中面的将躯
干分为左右相等两部分的面。②矢 状面是将躯干分为任何一个左右方 向的面。③冠状面(又称额状面) 是将躯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面。与 正中面、矢状面相垂直。④水平面 (又称横断面)是将躯体分为上下 两部分的面。

X线检查技术-X线成像基础

X线检查技术-X线成像基础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称之为自然对比。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自然对比和人工对比是X线检查的基础。

(一)普通检查包括荧光透视和摄影。

荧光透视简称透视。

一般透视须在暗室内进行,透视前须对视力行暗适应。

采用影像增强电视系统,影像亮度明显增强,效果好。

透视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如心、大血管搏动、膈运动及胃肠蠕动等;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

但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小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例如头颅、脊柱、骨盆等。

缺乏客观记录也是一个缺点。

X线摄影迄今为止,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影像检查方法。

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均明显优于荧光透视,而且胶片就是很好的客观记录。

不仅使密度、厚度差别较大的组织显影,也能使密度、厚度差别较小的病变显影。

为了立体定位和避免不同组织相互遮挡,常需从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例如正位及侧位。

不能反映动态变化是其主要缺点。

所以,胃肠等需要动态观察的检查仍需要荧光透视,但是记录瞬间变化还要摄片保留。

(二)特殊检查1.体层摄影普通X线片上,一部分影像因与其前、后影像重叠,而不能显示。

体层摄影则可获得某一选定层面上结构的影像,而选定层面以外的结构则在投影过程中被模糊掉。

体层摄影常用于明确平片难于显示、重叠较多和处于较深部位的病变,用于了解病变内部结构有无破坏、空洞或钙化、边缘是否锐利以及病变的确切部位和范围等。

该法已被CT取代。

2.软线摄影采用能发射软X线,即波长长的X线钼靶管球,用以检查软组织,特别是乳腺的检查。

3.高电压摄影即高千伏摄影,是采用120千伏以上的电压进行摄片,一般为120~200千伏。

X线机必须有小焦点的X线管、滤线器和特殊的计时器装置。

由于管电压提高到150~200千伏,必须有高比值隔板配合,才能满足高电压摄影要求。

检查技术学知识点一

检查技术学知识点一

第一章总论一、常规X线检查技术(一)普通X线透视(1)透视(人们称为照光):是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常用方法,是利用X线穿透人体后剩余射线的差异,照射到荧光物质上,形成的影像黑白程度不同而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

透视包括:1 直接荧光屏透视。

2 隔室荧光屏透视。

3 影像增强器透视。

而影像增强器透视逐渐替代荧光屏透视,现在完全取代荧光屏透视。

透视优缺点优点:1、方便,经济;2、能实时观察器官的形态和动态;3、检查中,可改变体位,多方位观察器官的形态和动态情况。

4、即时得到结论。

缺点:1、厚部位、细小病灶显示不清.2、防护要求高,尤其是荧光屏透视。

3、影像图像不能永久记录,不便以后复查、对比。

(2)荧光屏透视与影像增强器透视的区别一荧光屏透视:1 暗室内进行工作。

2 影像空间分辨力较差、图像欠清晰3 对厚部位、密度大部位显示欠佳。

4 不利于开展特殊检查(造影检查、介入操作、病灶定位、异物摘除)5 设备便利。

二影像增强器透视1 明室内进行工作。

2 其光亮度增加到几千倍,因此影像空间分辨力较高、图像清晰。

3 对厚部位、密度大部位显示较佳。

4 有利于开展特殊检查(造影检查、介入操作、病灶定位、异物摘除)。

5 管电压高、管电流小、病人和工作人员接受的X线辐射量少。

6 设备昂贵。

(二)普通X线摄影人们称为照片(或平片):是利用X线的感光作用,使穿透过人体的剩余射线照射到胶片上,形成潜形,经化学处理而形成影像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

普通X线摄影的优缺点优点:(1)空间分辩率高,图像清晰。

(2)身体较厚部位以及厚度和密度差异较小的部位病变也易显示。

(3)照片能永久记录,便于以后复查、对比和会诊(4)病人接受的X线剂量较透视少。

缺点:(1)一幅照片是一瞬间,一个方位组织结构的重叠影像(平面影像),难于了解病灶的前后(左右)关系。

(2)不能动态观察器官的形态、功能动态。

(3)不便图像后处理(相对于数字成像技术)。

特殊检查不同于普通X线检查,它是根据某一个诊断目的具体的需要,而作出特殊要求的摄影技术。

X线摄影检查的基本操作 摄影基础知识

X线摄影检查的基本操作 摄影基础知识

向上倾斜:中心线向头端倾斜 向下倾斜:中心线向足端倾斜
1、中心线与地面垂直为
• A.水平投射 • B.垂直投射 • C.向上投射 • D.向下投射 • E.倾斜投射 • [答案]:B
2、中心线与被照体局部边缘相切为
• A.前后方向 • B.后前方向 • C.切线方向 • D.冠状方向 • E.轴方向 • [答案]:C
• 胸骨体与剑突连接处:相当于第9 胸椎水平。
• 锁骨下窝:锁骨外1/3处下方,
窝内可触及喙尖。
•肋骨的最低点相当于第3腰椎水
平。
• 第5肋骨间锁骨中线内侧约2cm处,
可见心尖搏动点。
有关胸部的径线
• ①前正中线 • ②锁骨中线 • ③ 腋前线 • ④ 腋中线 • ⑤ 腋后线 • ⑥肩胛线:当两臂下垂,通过肩胛下角的
5、摄影距离名词
• 1)源-像距:焦-像距 焦点到探测器的距离 • 2)源-物距:焦-物距 焦点到被照体的距离 • 3)物-像距:被照体到探测器的距离
6、胶片与照片名词
• 1)胶片:基上涂卤化银乳剂的感光材料 。 • 2)照片:曝光后并经暗室处理的胶片。 • 3)照片密度:光学密度。
6、胶片与照片名词
7、与剑突末端至肚脐联线中点同一平面的是
• A.第12胸椎 • B.第1腰椎 • C.第2腰椎 • D.第3腰椎 • E.第4腰椎 • [答案]:B
8、第三腰椎约相当于
• A.脐上7cm水平 • B.脐上5cm水平 • C.脐上3cm水平 • D.脐上1cm水平 • E.与脐同一水平 • [答案]:C
4、X线机的有关名词
• 3)照射野:X线束投射到被照 体的面积范围。 • 4)中心线:X线束中心轴线上 的X线。
4、X线机的有关名词

X线检查技术基本知识-X线摄影研究室

X线检查技术基本知识-X线摄影研究室
X线检查技术基本知识
• X线摄影检查技术是指X线照射到人体时,不同组织、器官对X线的 吸收程度不同,被影像接收器记录、处理,以图像的形式反映人 体内部结构的一门技术。 • 摄影方式:1.普通摄影 • 2.点片摄影 • 3.床旁摄影 • 4.急诊摄影
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
1.管电压与管电流:
管电压(tube voltage): X线的穿透能力 影响照片对比度、层次、信息量 高kV摄影:低对比度 低kV摄影:高对比度
IP的性能与感光效应取决与:
(1)光激励物质对X线照射的能量响应程度或者发光强度 (2)光激励发光维持时间:(1)维持时间过短会导致感光效 应过低 • (2)维持时间过长则增加影像模 糊度 (3)电子系统 主要是保证模数转换的高效率
• (2)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
• 直接型平板探测器 不经转换为可见光 • 组成:主要由导电层、电介层、Se(硒)层、顶层电极、集电 矩阵层、玻璃衬底、保护层,以及高压电源和输入输出电路 组成 • 光电导体 薄膜晶体管(TFT) 扫描电路
①栅比(R):滤线栅铅条高度与铅条 间距 之比 5:1 8:1 12:1 16:1 34:1 ②栅密度(n):指在滤线栅表面上单 位距离cm内铅条的数目 ③铅容积(P):在滤线栅表面上1cm2 中铅的重量 ④滤线栅 焦距
使用滤线栅注意事项:
(1)使用聚焦式滤线栅,不能反置 (2)中心线对准滤线栅中线,其左右偏 离小于3cm (3)倾斜X线管,倾斜方向要与滤线栅 铅条方向一致 (4)使用聚焦式滤线栅时在有效焦距范 围内 (5)使用调速式滤线栅时,滤线栅运动 时间长于曝光时间1/5 (6 )加大曝光条件
• (3)电离型探测器:

电离型DR 系统的成像探测器为线状结构,采用动态线扫 描技术直接接收X 射线光子。 • 两种形式:一种为多丝正比室,另一种是电离室。

X线照片密度与对比度(X线检查技术课件)

X线照片密度与对比度(X线检查技术课件)
胶片上细微的观察范围减少。 • 因此通常只要在整个照片上有足够的对比
度,同时辨别出肢体的细微结构就可以。
(二)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 1.X线对比度 • 在强度相同的X线照射下,X线对比度主要取决于
被照物体本身的因素。 • (1)被检体本身的因素: • X线诊断领域内,人体吸收X线的形式,主要是光
• 常用X线质为: ①超软X线摄影 25kV的X线; ②软X线摄影 25~40kV的X线; ③普通X线摄影 40~100kV的X线。 ④高千伏摄影 100~150kV的X线
普通胸片上所显示的女性乳房影(KV60~70)
低电压摄影所显示的女性乳房影(KV25~35)
• (3)X线量: • 一般认为X线量对X线对比度没有直接
• 3.摄影距离 X线强度与摄影距离(FFD)的平方 成反比。在摄影中,摄影距离越短,X线强度越 大,照片密度越高。缩短摄影距离,将增加影像 的模糊及放大变形,所以确定摄影距离的原则:
• 一要考虑X 线机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长摄 影距离,以减小影像模糊与放大变形,确保影像 的清晰;
• 二要根据诊断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摄影距离。
• 照片密度是观察X 线照片影像的先决条 件,构成照片影像的密度必须适当,才 能符合影像诊断的要求。
• 人眼在正常的观片灯下能分辨的光学 密度值的范围在0.25~2.0 之间,对于 低于0.25 的光学密度值或高于2.0 的光 学密度值的X 线照片影像,人眼则难 以辨认。
• 密度为零的照片并不存在,因此片基的密 度值为0.2,色泽为淡兰色,目的是降低观 片灯的光强,减少视觉的疲劳。
• (2)X线质:X线照片对比度形成的实质 ,是被检体对X线的吸收差异。物质对X线 的吸收能力与X线波长的立方成正比。当胶 片的γ值不变时,用不同的线质摄影,所得 的照片对比度不同。

X线摄影条件(X线检查技术课件)

X线摄影条件(X线检查技术课件)
曝光量高低最终不是影响影像的密度高低,而是 影像的噪声水平。在保证符合诊断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小的曝光条件,降低辐射剂量。
2.曝光指数(EI)
间接代表了噪声水平。为控制噪声水平、修正曝光 条件提供了客观依据。计算机对信号直方图进行计 算得出曝光指数,或者根据感兴趣解剖区域的平均 像素值计算出曝光指数。 曝光指数与到达探测器上的剂量有关,它反映的是 成像板或平板探测器表面的空气比释动能,所描述 的是成像板或探测器剂量而非病人入射剂量。
当变换增感屏的种类时,把S1/S2作为增感系数KS计算,即 可方便地求出新增感屏所需的管电流量。
(四)滤线栅和照射野
1.滤线栅 滤线栅能有效地滤除散射线,提高影像质 量,但也会降低胶片的感光效应,故在实际使用中应 适当增加管电流量。
原滤线栅的曝光系数为B1,管电流量为Q1;当新滤线栅的曝 光系数为B2时,则其管电流量Q2为
(四)鲜明的锐利度
1.概念 两个毗邻组织影像边界的清楚程度叫“锐利度” , 与此相反的概念就称之为“模糊度”。 分辨率(解像力)、清晰度
2.摄影时需尽量减小技术性的模糊程度 如:减少曝光时间,固定被检部位,采用小焦点, 缩短肢-片距,选择高质量增感屏,屏胶接触紧密 ,控制照片斑点等。
(五)较少的影像噪声
三、优质X线照片的条件
(一)符合诊断学的要求
影像符合诊断学要求有两个基本方面: (1)X线几何投影正确 (2)病灶和周围组织的细微结构显示清晰
(二)适当的影像密度
1.光学密度过低 表现为直接曝光区黑而其他组织影像多呈
灰色,无法辨认细微结构。 感光不足、显影不足或数字图像后处理不当 所 致。 2.光学密度过高
表现为照片普遍过黑,以致骨和关节的轮 廓、病灶的形态等都难以显示。

3.四肢X线技术之足、踝

3.四肢X线技术之足、踝
下肢常用摄影体位 (一)足部 1.足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坐 于摄影床上,足向阳 极端;被检侧膝关节 屈曲,足底部紧贴暗 盒;第3跖骨基底部置 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 基底部垂直暗盒射入。
足正位摄影体位
【标准影像显示】为足 正位像,显示各趾骨、 跖骨和部分跗骨正位 影像,其他关节往往 显示不清;足部软组 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概括观察踝关 节以前的大部分足骨。
踝关节侧位摄影体位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踝 关节的侧位影像。关节 间隙清晰。软组织影像 显示清晰。 【用途】观察踝关节影像 结构,与正位片同为常 规片。
踝关节侧位显示图
【用途】概括观察足的 影像结构,用于检查 足畸形或足内异物等。
足侧位显示图
3.足内斜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坐 于摄影床上,足向阳 极端;被检侧膝关节 屈曲,足底内侧贴近 暗盒,外侧抬高,使 足底与暗盒呈30°~ 45°角;第3跖骨基底 部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 基底部垂直暗盒射入。
足内斜位影像。 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观察骰骨及其 相邻的关节和第4、5 跖骨基底部。
足内斜位显示图
4.跟骨轴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坐于 摄影床上。被检侧下肢 伸直,足尖向上,足背 极度屈曲(可用布带牵 拉足前部)。跟底皮肤 置于暗盒或IP边缘内3cm。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 35°~45°角,经跟骨 中点射入暗盒或IP。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 踝关节正位影像;关 节间隙显示清晰,踝 关节呈倒“U”字形, 宽度约0.5cm,中部 胫骨后唇与关节间隙 有淡的重叠影,胫腓 关节稍有重叠。
踝关节前后位显示图
2.踝关节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坐 于摄影床上。被检侧 下肢屈膝,外侧在下 紧贴暗盒。外踝上1cm 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内踝上 方1cm垂直暗盒射入。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四肢摄影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四肢摄影

【影像显示】第2~5 掌指骨正位影像,拇 指掌指骨呈斜位像; 骨小梁清晰显示,周 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2.手侧位 【摄影目的】观察手部软组织内异物的位置。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一端,被检侧腕关节及 指伸展,拇指位于其余四指前方,小指及第5掌骨靠近IR, 手掌与IR垂直,第5掌骨头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第2掌骨头垂直射入。 【照片显示】第2~5掌骨、指骨相互重叠的侧位影像,拇 指正位影像。
【影像显示】显示腕关节正 位及周围软组织像,腕关节 诸骨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 软组织层次可见。
7.腕关节侧位
【摄影目的】观察腕骨、掌骨近端、尺桡骨远端的骨 质、关节及软组织侧位影像。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一端,被检侧手呈 半握拳或伸直,腕部尺侧在下,手冠关面与IR垂直, 尺骨茎突置于IR中心。上缘包括掌骨,下缘包括尺桡 骨远端 【中心线】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射入。
【影像显示】显示肱骨远端及 尺、桡骨近端正位及周围软组 织像,肘关节间隙清晰,鹰嘴 窝位于肱骨内外髁正中稍偏尺 侧,呈三角形密度减低区;骨 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层 次可见。
12.肘关节侧位
【摄影目的】观察组成肘关节各骨及相互关系的侧位骨质、 形态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一端,被检侧肘关节屈曲 约呈90°角,手呈侧位姿势,肩部向下与肘部相平,前臂近 端及肘部和肱骨远端呈侧位,尺侧在下,紧贴IR,肱骨内上 髁置于IR中心。 【中心线】中心线对准肱骨外上髁垂直射入IR。
【影像显示】被检侧1~5 掌指骨斜位影像,第4、5 掌骨基底部有不同程度重 叠,背侧内部及掌侧外部 的骨皮质呈切线投影;骨 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 织层次可见。
4.手前后斜位 【摄影目的】 观察各掌、指骨斜位结构和骨质情况。 此位置用于手后前斜位有困难被检者。 【体位设计】 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一端,被检侧手呈 侧位,然后外旋使手背与IR约呈45°角,各手指自然分 开,第4、5指骨背侧触及IR,第3掌骨头置于IR中心, IR上缘包括指骨软组织,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 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

X射线安全检查技术知识科普

X射线安全检查技术知识科普

X射线安全检查技术知识科普国外的物理学家最早发现了X射线,到了1950年,各种新型造影技术相继问世,例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等。

本文对X射线安全检查技术相关知识给予阐述,为医疗人员X射线检测技能水平的强化提供参考。

X射线检查技术在疾病的诊断中使用率较高,本文对X射线安全技术知识进行介绍,希望大众对X射线安全检查技术知识有更多的了解。

1X线透视1.1原理X线检查在操作过程中,其会透过人体并在荧光屏上出现有关的影像,但荧光影像的明暗程度不同,此种检查方式称为透视检查,其也被称作荧光透视[1]。

接受过X线检查的人员可以发现,检查室光线昏暗,这主要是由于荧光屏幕的亮度薄弱的原因,为此,一般在暗室进行检查。

若将影像增强器应用于检查中,可明显提升图像亮度,这样便可以在亮室中开展透视检查[2]。

1.2透视检查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此种检查操作方法简单,且对设备没有过高的要求,在透视期间,可将患者根据需要进行多方位的转动,同时可观察到患者器官活动情况,并且该种检查方式花费低,在检查完成后可及时获得检查结果。

缺点:透视检查影像对比度缺乏理想性,对细小病变以及厚实的部位进行观察时,其难度性较高,如颈椎等部位。

1.3应用范围第一,由于该种检查方式因胸部自然对比效果良好,所以其在胸部透视方面得到了普及使用。

第二,对急腹症检查期间以腹部透视较为适合,如结石、金属异物以及胃肠造影等[3]。

第三,对于骨折复查以及异物摘取较为适合。

第四,适用于介入治疗以及插管治疗等操作中。

1.4透视检查注意事项第一,对透视限度以及适应症有充分的了解,在检查前应清晰检查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收集患者疾病资料,尤其是关于X线检查方面的信息,可将其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第三,孕妇以及婴幼儿在进行X线透视检查期间,应最大程度避免对盆腔以及性腺部位透视[4]。

2X线摄像2.1原理普通的X线摄像还用另外一种称呼,即平片检查,当X线透过患者身体后,其影像会投射到胶片上,从而形成潜影,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后,如显影以及冲洗等,胶片上会呈现出不同灰度的黑白色影像。

第一节X线检查技术

第一节X线检查技术

3)电离型探测器:电离型DR 系统的成像探 测器为线状结构,采用动态线扫描技术直接 接收X 射线光子。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多丝 正比室,另一种是电离室。
5.滤线栅
X线摄影时,被照体产生散射线,使照片影像 上形成灰雾(fog),使影像的对比度减小, 减少散射线到达胶片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滤 线栅(grid)。一般认为肢体厚度超过10cm就 应用滤线栅。
2)间接型FPD:是一种以a-Si(非晶硅)光电二极 管阵列为核心的X线影像间接型FPD。
(ⅰ)基本组成:a-Si FPD基本组成是由CsI闪烁 体(cesium iodide scintillator)层、a-Si光电二极 管阵列、行驱动电路、列读取电路以及图像信号读 取电路等部分构成。
(ⅱ)性能参数:①MTF较高。②对于FPD图像系 统,系统的噪声水平是影响最终成像质量的关键因 素,FPD的噪声主要来源于X线量子噪声、探测器 电子学噪声。在普通条件下,电子学噪声要远小于 量子噪声。③量子检测效率也较高。④其他品质因 素,有灵敏度、线性、记忆效应、探测器图像获取 时间、探测器的温度稳定性(stability)等。
滤线栅不仅吸收了散射线,而且还吸收掉一 部分原发X线。因此,在制定摄影条件时,必 须考虑到滤线栅的曝光系数B。
6.照射野 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X-ray bean)入射于被照体
的曝光面的大小称为照射野(radiation field)。照 射野的大小,与X线照片的对比度、影像密度都有 很重要的关系。
X线摄影条件的制定,除了摄影条件基本因素之外, 还必须考虑人体被检部位的构成,被检部位组织器 官运动状况、病理、年龄、胖瘦等因素。摄影条件 的制定方法大体可归纳为四类。
1.变动管电压法 2.固定管电压法 3.对数率法 4.自动曝光 5.数字X线摄常规X线检查技 术,CR、DR参数选择及影像效果,常用造 影检查方法等。

X线成像技术概述(X线检查技术课件)

X线成像技术概述(X线检查技术课件)

• ①优点: • A、应用广泛,可用于人体各个部位; • B、空间分辨力较高,成像清晰; • C、可作客观记录,长期保存。 • D、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少,有利于防护。 • ②缺点: • A、工序繁琐、不能立即得到检查结果; • B、投照一片仅是一个方位和一瞬间的影
像,不能观察脏器动态。
X线摄影
胸 部 正 位 片
• 2.X线图像是影像重叠图像 • X线图像是X线束穿透人体被检部位内的各
种不同密度和厚度的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 和,是该部位各种组织结构影像的相互叠 加的图像。
• 3.X线图像具有放大和失真 由于X线束是锥形投射的,当X线检查
时人体与胶片(或荧光屏)之间有一定的 距离,因此,被照射部位的X线成像会出现 一定程度的放大并产生半影,使影像的清 晰度减低。如果照射部位偏离中线,还会 出现该部位影像的变形和失真。
第二节 X线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一、X线图像的特点 (一)模拟X线检查的图像特点
1.X线图像为直接模拟灰阶图像。通过影像的密度 及其变化来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和病理状态。
即密度高的组织结构(如骨骼、钙化),其吸收 X线量多,在X线图像上呈白影;反之,密度低的组 织结构(如气体、脂肪),其吸收X线量少,在X线 图像上呈黑影或灰黑
二、数字X线成像技术
1.DSA 1980年,由美国Wisconsin大学的Mistretta 小组和亚利桑那大学的Nadelman小组首先 研制成功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影像增强技术、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 术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X线检查 技术。
• 4.X线图像不可调节 模拟X线图像的影像灰度、对比度与摄
影参数等是密切相关的。X线摄影经显影定 影后得到的X线影像(照片),其灰度和对 比度是不可调节的。

x线摄影检查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x线摄影检查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x线摄影检查技术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X线摄影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影像清晰度的因素?A. 焦点大小B. 被照体与胶片的距离C. 增感屏的使用D. 被照体的厚度答案:C2. 在X线摄影中,散射线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 X线管的偏转B. 被照体的吸收C. 空气的散射D. 胶片的反射答案:B3. 下列哪种设备不是X线摄影中常用的设备?A. X线管B. 控制台C. 显示器D. 超声波设备答案:D4. X线摄影中,曝光时间的长短会影响:A. 影像的对比度B. 影像的清晰度C. 影像的亮度D. 以上都是答案:D5. 在X线摄影中,下列哪项不是胶片的感光特性?A. 感光度B. 对比度C. 宽容度D. 分辨率答案:D6. X线摄影时,为了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下列哪项措施是错误的?A. 使用高千伏技术B. 增加被照体与胶片的距离C. 使用滤线栅D. 增加曝光时间答案:D7. 在X线摄影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影像对比度的因素?A. 被照体的密度B. 胶片的感光度C. X线的硬度D. 被照体的厚度答案:D8. X线摄影中,滤线栅的主要作用是:A. 减少散射线B. 增加对比度C. 减少曝光时间D. 增加影像的清晰度答案:A9. 在X线摄影中,下列哪项不是影像增强器的优点?A. 减少辐射剂量B. 提高影像质量C. 增加曝光时间D. 减少胶片使用量答案:C10. X线摄影中,下列哪项不是影像质量控制的内容?A. 设备的定期检测B. 影像的密度和对比度C. 患者的辐射剂量D. 影像的尺寸大小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X线摄影中,影像清晰度的影响因素包括:A. 焦点大小B. 被照体与胶片的距离C. 增感屏的使用D. 被照体的厚度答案:A、B、D2. 在X线摄影中,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A. 使用高千伏技术B. 增加被照体与胶片的距离C. 使用滤线栅D. 增加曝光时间答案:A、C3. X线摄影中,影像对比度的影响因素包括:A. 被照体的密度B. 胶片的感光度C. X线的硬度D. 被照体的厚度答案:A、B、C4. 在X线摄影中,下列哪些设备是常用的设备?A. X线管B. 控制台C. 显示器D. 超声波设备答案:A、B、C5. X线摄影中,下列哪些措施可以提高影像质量?A. 使用高千伏技术B. 增加曝光时间C. 使用滤线栅D. 增加胶片的感光度答案:A、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X线摄影中,焦点越小,影像越清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颈部体表标志 • (二)胸部体表标志 • (三)腹部体表标志
25/50
(四)四肢体表定位标志
1.尺骨茎突 前臂近腕部内侧的突起 2.桡骨茎突 前臂近腕部外侧的突起
26/50
3.尺骨鹰嘴 肘关节背侧的突起 4.肱骨内上髁 肘关节内侧的突起 5.肱骨外上髁 肘关节外侧的突起 6.肱骨大结节 位于肩峰外下方的突起 7.锁骨 横向位于胸廓前上方可触及到的内
第6颈椎
环状软骨
第7颈椎
环状软骨下2cm
第2、3胸椎间盘 胸骨颈静脉切迹 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
第4、5胸椎间盘 胸骨角
肩胛上角
32/50
部位
第6胸椎 第7胸椎 第11胸椎 第1腰椎 第3腰椎 第4腰椎 第5腰椎
第2骶椎
尾骨
前面观对应平面
侧面观对应平面
双乳头连线中点(男)
胸骨体中点
肩胛下角
胸骨剑突末端
30/50
18.髂嵴 髂骨最高处的突起,平第4腰椎棘突高度 19.髂前上棘 髂骨前上方的突起,平第2骶椎高度 20.股骨大粗隆 股骨上端外侧的突起,平耻骨联
合高度
31/50
(五)脊柱体表定位标志
部位
前面观对应平面
侧面观对应平面
第1颈椎
上腭
第2颈椎
上腭牙齿咬合面
第3颈椎
下颌角
第4颈椎
舌骨
第5颈椎
甲状软骨
5/50
(一)标准姿势(解剖学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
下肢并拢,足尖向前,两上肢下 垂置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在X线摄影中,无论患者处于 何种体位和动作,均应以解剖学 姿势作为定位依据。
6/50
(二)解剖学方位
在标准姿势下,描述 人体结构间相对位置关系 为解剖学方位。 1、上和下 2、内侧和外侧 3、近和远 4、 前和后
低外高的骨骼
27/50
8.肩峰 肩胛冈外上 方的突起
9.肩胛骨喙突 肩峰 前内下深按可扪及 到的突起
10.肩胛下角 肩胛骨 的最下端,与第7胸 椎下缘等高
28/50
11.内踝 小腿远端踝关节内侧的突起 12.外踝 小腿远端踝关节外侧的突起 13.胫骨粗隆 胫骨上端前缘的突起
29/50
14.髌骨 膝关节前方可活动的骨骼 15.股骨内上髁 膝关节内上方的突起 16.股骨外上髁 膝关节外上方的突起 17.腓骨小头 膝关节外下方可扪及到的突起
35/50
6、千伏与毫安秒的选择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1)平静呼吸下屏气 (2)深吸气后屏气 (3)深呼气后屏气 (4)缓慢连续呼吸 (5)平静呼吸不屏气 8、照射野的校准
36/50
(二)摄影步骤 1、阅读申请单 2、摄影位置的确定 3、摄影前的准备 4、胶片尺寸的选择和放置 5、照片标志的安放 6、衣着的处理
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
1/50
一、影像的光学密度与灰度
上 1、定义
次 2、最宜于医生识别的密度范围0.7~1.5
课 3、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

Kv值、mAS、摄影距离、探测器、图像处理参数、其它
内 二、影像对比度
容 1、几个概念

物体对比度、X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光学对比度
顾 2、影响光学对比度的因素
( KV、mAS、胶片γ值、灰度)
三、照射野与散射线
四、摄影条件的选择
2/50
第二节 X线摄影基础知识
3/50
• 常规X线摄影检查是利用X线对人体组织和器官进 行投影成像的过程。
• 在X线检查中,描述人体检查体位时,必须以人 体的解剖学姿势及解剖学人体的轴、面等专业术 语为依据。
4/50
一、解剖学基准线
19/50
(二)摄影体位 是指X线检查时被检者身体的姿势
1、立位 2、坐位 3、半坐位 4、仰卧位 5、俯卧位 6、侧卧位 7、斜位
20/50
(三)摄影方向 X线中心线入射被照体时的方向称为摄影方向 1、矢状方向 2、冠状方向 3、斜射方向 4、上下方向 5、切线方向 6、内外方向 7、外内方向 8、背底方向 9、掌背方向 10、前后方向 11、后前方向
21/50
(四)摄影方位 1、正位 2、侧位 3、斜位 (1)右前斜位 (2)左前斜位 (3)右后斜位 (4)左后斜位 4、轴位 5、水平位 6、其他方位:
22/50
23/50
四、体表解剖标志
体表解剖标志是指在人体的表面上看到或扪及的 固定标志点。
定位点与定位线是X线摄影体位摆放的依据。
24/50
(三)解剖学关节运动
1、屈伸运动 2、内收、外展运动 3、旋转运动
7/50
二、解剖学的基准线(面) 1.矢状面 2.正中矢状面 3.水平面 4.冠状面 5.水平线 6.正中线 7.矢状线 8.冠状线 9.垂直线
8/50
9/50
二、X线摄影学基准线
(一)头颅体表定位线 1、听眶线 2、听眦线 3、听鼻线 4、瞳间线 5、听眉线 6、眶下线
37/50
7、肢体厚度的测量 8、训练呼吸动作 9、摆位置、对中心线 10、辐射防护 11、选择焦-片距 12、选定曝光条件 13、曝光
38/50
39/50
第三节 普通X线检查技术
一、透视是X线检查技术之一,影像增强透视已 数字化。
40/50
透视包括: 1、胸部透视 2、腹部透视 3、四肢透视
15/50
3.根据被照体与摄影床的关系命名 左侧卧位 右侧卧位
4、根据被照体与摄影床的位置关系及中心线入射被检体 时与探测器的关系命名。 仰卧水平侧位
16/50
5、根据被照体姿势命名 前凸位 蛙式位
17/50
6、根据某部位的功能命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椎的过伸、过屈位。 下颌关节的张口位 闭口位
18/50
7、根据摄影体位创始人的名字命名 乳突的劳氏位 梅氏位 鼻窦的瓦氏位 许氏位
剑突末端与肚脐连线中点
脐上3cm
肋弓下缘(最低点)

髂嵴
脐下3cm
髂嵴下3cm
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耻骨联合
33/50
34/50
五、X线摄影的技术操作原则和步骤
(一)摄影技术操作原则 1、焦点的选择 2、焦-片距和肢-片距地选择 3、中心线和斜射线的应用 4、滤线设备的应用 5、X线管、肢体、探测器的固定
41/50
10/50
(二)摄影用线及距离 1、中心线 2、斜射线 3、焦-片距 4、焦-物距 5、物-片距
11/50
12/50
三、X线摄影体位与方向
13/50
(一)命名原则 1.根据中心线入射被照体时的方向命名
后前位
前后位
14/50
2.根据被照体与探测器的位置关系命名 左侧位 右侧位 右前斜位 左前斜位 左后斜位 右后斜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