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百年孤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课本上出现了《百年孤独》选节的时候,我就买了这本书,但一直也没有把它读完,一方面是因为“书非借不能读”,另一方面,同其他现代派作品一样,马尔克斯的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名著让我感到繁琐,难以理解。
当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把它读完的时候,两天之中,我完全被它吸引了,以至读完之后仍回味不绝。
整部作品,我认为有四个解读的方向:魔幻孤独女人历史的轮回
一、魔幻
——“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
这是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所遵循的原则。
运用的大量的象征、比喻、寓意、夸张手法,把触目惊心的现实与各种神话、传说结合起来,组成一幅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拉丁美洲百年生活的图画。
正如马尔克斯自己所说:“......神话、传说、预感以及宗教迷信等无不是现实的组成部分。
”于是,神话传说与现实融为一体,人与鬼,生与死相互混淆,梦幻与现实同样真实,万物与人共有灵性。
如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挨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后面乱滚”;写政府杀害大批罢工者,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无疑为作品的魔幻和神奇色彩锦上添花。
如小说中描写马孔多的全体居民都传染了失眠症,患失眠症的直接后果就是健忘症。
他们不得不给每样东西都贴上标签,“他们生活在经常滑过的现实中,借助字儿能把现实暂时抓住,可是一旦忘了字儿的意义,现实也就难免忘诸脑后了。
”作者用这种方式提醒着拉美人民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小说的另一个象征的意象就是黄色。
霍·阿·布恩蒂亚死时天上下起了黄花雨;开进马孔多的第一列火车也是黄色的,“这样子好看的黄色火车注定要给马孔多带来那么多的怀疑和肯定,带来那么多的好事和坏事,带来那么多的变化、灾难和忧愁。
”火车拉来了垄断资本主义,让马孔多有了空前的发展,也给这个小镇带来了近乎毁灭的灾难;黄色植物香蕉的大规模种植导致了大罢工和大屠杀;还有伴随着梅梅不被承认的男朋友毛里西奥·巴比洛尼亚的黄蝴蝶;破败房子的裂缝里长出的如同百年以前乌苏娜在梅尔加斯德装假牙的杯子里发现的那种小黄花等。
二、孤独
——“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作者笔下的布恩蒂亚家族的成员,尽管在外形和个性上各有不同,但是孤独
精神却是他们的共性,这种特性代代相传,他们大都“生来沉没、孤僻、喜欢独个儿冥思苦想”“对于家里的生活气息无动于衷”。
他们生活在一个贫困、闭塞的环境中,一些人被落后和迷信意识所支配,一些人纵欲、乱伦、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还有一些人虽有改变现状的意图和行动,但一遇挫折便离群索居。
孤独是面对丑恶现实采取的一种不正确态度,它使整个社会没有凝聚力,使人不图变革,离群索居,就等于客观上容忍了愚昧、落后继续蔓延。
作者看到了拉美人民长期以来因种种灾难和障碍而被排除在现代文明之外,无法寻求自己命运的孤独感,也看出了这是拉美百年来逃不出循环往复的苦难困境的内在原因。
在谈及小说的创作是,作者自己曾说,他认为布恩蒂亚家族孤独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懂爱情,不通人道。
奥雷连诺·布恩蒂亚和他姑姑阿玛兰塔·乌苏娜的乱伦是作者认为的整整一个世纪布恩蒂亚家族唯一的爱情,“一种休戚与共的感情把他们俩紧紧地连结在一起——这种感情虽没有那种令人目眩、吞噬一切的情欲力量,却能使他俩象情欲最炽烈时那样相亲相爱、无比幸福。
”“一种休戚与共的感情”这就是作者留给我们的关于爱情的线索。
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独感产生于忘却,我们忘却了自己与他人共同的命运之后,就会感到孤独。
那么,从另一个方面来说,20世纪弥漫着的孤独感是可以战胜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记忆的忠诚来实现,记住我们大家生死的命运,记住这个世纪来无数加在我们和祖辈身上的灾难,惟有记忆才能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因为只有这样,相濡以沫的传说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孤独的反义就是团结。
作者以那样的方式结尾也就是在暗示,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将出现。
三、女人
——“妇女们能支撑整个世界,以免它遭到破坏;而男人们只一味地推倒历史。
到头来,人们是会明白究竟哪种做法不够明智的。
”
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对自己小说中男人和女人作出的评价,甚至也是现实中他对两性的看法。
我惊异于他对女性的极高评价。
而在他的小说中,女人也确实如他所说的那样,支撑着世界。
在整部小说中,有四个女人特别引起我的注意。
乌苏娜
这是书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她是家族的创始人,她的存在贯穿了整部小说,她让这个孤独、混乱的家族看起来完整、统一,她是整个家族中最清醒、最理智、最讲实际的人。
她以她的勤劳、朴实、善良、具有正义感以及充沛的精力支撑着整个家族,
她甚至敢于旗帜鲜明的干预生活,在奥雷连诺上校要枪决格林列尔多·马克斯的时候,她勇敢地跨进他的卧室,以一个母亲的口吻,纠正被骄傲所蒙蔽的儿子的错误,“我要凭我父母的骸骨发誓,凭霍·阿·布恩蒂亚死后的声誉发誓,对天发誓:不管你藏在哪,我都要拖你出来,亲手把你打死。
”“你那么干,就像是长了一条猪尾巴出世的…”
她叱责奥雷连诺用钞票糊墙的浪费行为;虽然已满百岁,眼睛也快要失明了,但“仍有充沛的精力、严谨的性格和清醒的头脑”,要求承担对家族的第五代霍·阿卡蒂奥的抚养……
作为家族的精神支柱,这个平凡的女人又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先知先觉。
她于所有人之外清楚地认识到“所有的奥雷连诺都很孤僻,但有敏锐的头脑,而所有的霍·阿卡蒂奥都冲动,有胆量,但都打上了必遭灭亡的烙印。
(不属于这种分类的只有霍·阿卡蒂奥第二和奥雷连诺第二)”她也看透了整个家族孤独的原因是没有爱,她的身上体现了平凡人的睿智。
皮拉·苔列娜
她不是布恩蒂亚家族中任何一个人的妻子,却为布恩蒂亚家生过两个儿子,可以这么说,实际上从第三代起,身体里就流着她的血,她是布恩蒂亚家族百年孤独命运的见证者。
她了解这个家族,但他们瞧不起她,却又离不开她。
虽然她的占卜术并不高明,但却又多次预测出家族人的劫难并试图阻拦但并未得到重视(她提醒奥雷连诺上校“当心嘴巴”,不久之后,他确实差点被毒死;她告诉儿子奥雷连诺·霍塞晚上不要出去,可他并没有“理解母亲话里的深刻涵义”就在那一夜丧命)。
她似乎有某种力量能够安慰布恩蒂亚家成员的孤独,至少一定程度上能减轻这种孤独,但也仅仅是缓解,不能根除。
而另一方面,为了把他们留在自己身边,她又纵容她的子孙的一切缺点(乌苏娜认为战争、斗鸡、坏女人、和胡乱思想是家族衰败的四大祸害),这种纵容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家族衰败的进程。
俏姑娘雷麦黛丝
这是书中的一个与众不同且光彩照人的形象。
她貌若天仙,“她那神话般的姿色是整个沼泽地带人有有口皆碑的”,而且内心纯洁无暇,“不受尘世的诱惑”,是美与纯洁的象征。
她仿佛是永远停留在美妙的青春期,讨厌各种陈规,不在乎别人的嫌厌和怀疑,只在自己的现实世界里寻求乐趣。
如作者所说:“俏姑娘雷麦黛丝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人”。
在别人的眼里,她是“一个十足的傻瓜”,她“赤身露体在屋子里走来走
去”,“到二十岁时,她还没学会读书、写字,还不会使用餐具”,但奥雷连诺上校却不这样认为,“仿佛有一种超自然的洞察力使她能够撇开一切表面现象,看见事物的本质”,在他看来“俏姑娘雷麦黛丝决不是别人所谓的呆子,而是相反的人。
她好象经历过二十年战争”
而她的这种疏懒、这种单纯、这种与世隔绝正是典型的家族孤独症的体现,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中,她是无法生存的,最后只能飞上天去,消失在天空之中。
佩特娜·柯特
她是奥雷连诺第二的情人。
她虽然几乎是一直同奥雷连诺第二住在一起的,虽然也曾渴望有个儿女,但她却一直也没有怀孕,也就是说,她与布恩蒂亚家族实际不存在一点血缘关系,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作者却赋予了她崇高的品质。
佩特娜·柯特的存在,似乎是为了与奥雷连诺第二的妻子菲兰达形成对立,也就是说,她是一位加勒比地区的女性,没有安第斯地区的妇女那种道德偏见。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奥雷连诺第二还是他与菲兰达的女儿梅梅都对佩特娜·柯特的评价高于菲兰达,“奥雷连诺第二觉得佩特娜·柯特家里更舒服了”,他住在佩特娜·柯特家里,只是偶尔去看望菲兰达,“仿佛命运变换了一切的位置,把他变成了情妇的丈夫,妻子的情人”。
而梅梅认为她的母亲“假仁假义、精神空虚”,“她认为她的父亲是对的,她宁愿把他的情妇当母亲”。
对她的人品,作者自己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倒不如说她的人品和乌苏娜相似”。
她辛苦赚了钱,却并不浪费,“他们一直坐到拂晓鸡鸣,把钱分成若干小堆,一个个硬币不时从这一小堆挪到那一小堆,为的是这一小堆够菲兰达花销;那一小堆够阿玛兰塔·乌苏娜买一双鞋子;另一小堆给圣索非亚·德拉佩德,因为从混乱时期她是从来没有更新过衣着的;还有一小堆够订购乌苏娜的棺材,以防她一旦去世….”如果有人认为她的这一切付出都只是以为有奥雷连诺第二在,那我就不得不佩服这个一生都没有名分,得不到承认的女人的广阔无私的胸怀,在奥雷连诺第二死后,她仍然匿名给菲兰达送去食物,保证家里的人不至于饿死,“这些食物都是佩特娜·柯特送来的,她以为固定的施舍是贬低那个曾经贬低她的人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实,佩特娜·柯特心里的怒气消失得比她自己预料的还快,就这样,奥雷连诺第二昔日的情妇,最初是出于自豪,后来则是出于同情,继续给他的寡妇送来食物……当时,她自己也饥肠辘辘地坐着,却还供养菲兰达,依然尽着自己肩负的责任,直到目睹对方入葬。
”我对她只有敬佩,因为我想我自己做不到她那样伟大。
当然,她的感情比真正的乌苏娜要粗俗的多,我认为,她所想的很简单,只是作为一个女人希望得到奥雷连诺第二的爱情而已。
四、历史的轮回
——“时光好象在打圈子,我们又回到了开始的时候。
”
读完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地方,书中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
男子不是叫奥雷连诺,就是叫阿卡蒂奥,而且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在家族第一代创始人霍·阿·布恩蒂亚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连诺的身上反复地发生着。
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
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的重复的原因。
作者创作出来的这个虚构的马孔多小镇,是拉美百年历史的缩影,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产生,内战爆发,垄断资本主义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复杂的历史将布恩蒂亚家族也牵扯其中,故事的结尾,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揭开了羊皮卷的秘密,所有这一切都早已被记载,作者以这样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拉美百年历史的看法——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正如瑞典文学院在给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评语中说的那样,作者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那个由他虚构的小镇,从五十年代末,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怪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像新闻报道一样准确地再现出来。
”
这确实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他以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的自我意识。
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