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篇二《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
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
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
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
这是一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
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李鸿章发迹史: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
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马关条约》签字。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题目:李鸿章的那些故事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洋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
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关键词:全权大臣,外交,不平等条约一:人物简介(一)历史经过: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
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李鸿章的个人性格评析-近代史人物论文-历史论文
李鸿章的个人性格评析-近代史人物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李鸿章历史论文第四篇:李鸿章的个人性格评析摘要:19世纪后半叶的清朝, 风云变幻莫测, 作为晚清重臣的李鸿章, 其人物个性也影响着晚清的内政外交, 因此, 本篇文章着重从李鸿章在晚清波云诡谲的内政外交中的作为, 分析其人物个性。
关键词:李鸿章; 人物个性; 分析;多变是李鸿章性格的特点, 他热爱权力, 并在较长时间内掌控着清朝的内部、对外交往和军事方面的权力, 并将一群拥有军事、方面才能的人纳入麾下;李鸿章从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开始在清朝政坛崭露头脚, 其花翎是被起义军将士的鲜血染红的;李鸿章出使外邦、创立近代中国企业, 堪为洋务派的先驱者, 其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难以磨灭;《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都起于他的谈判并发挥有效力, 清庭末期的走向似乎被他所牵动着。
一、自卑心态与淮军的创建李鸿章出自小地主阶层, 在清苦家庭环境和先辈为实现功名而多次不就的影响下, 使年幼的李鸿章被淡淡的自卑感笼罩着, 即使他的科举道路较为顺利, 但经过多方尝试, 也只是翰林院的一名小小编修, 距离成就功名、光宗耀祖还差甚远。
[1]当时清政府内部, 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满汉畛域之见, 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官员在文化上利用, 在上可能予以尊宠, 但绝不受以重权, 这使李鸿章的自卑心理更加严重。
对中国的男性来说, 加官进爵、光耀门楣、封妻荫子是他们战胜自卑的有力证明, 李鸿章也是如此。
李鸿章在太平天国起义运动中崭露头脚, 建立的淮军和曾国藩的湘军一起, 将气势如虹的农民起义运动血腥的压制住。
自此, 李鸿章和其背后的庞大军事集团为清末的历史大戏拉开了帷幕, 并从军事、对外交往和经济文化等方面, 拉扯着清末政府的势运走向。
这时的李鸿章已从本质上撼动了清廷的满汉之见, 使汉人的地位直线上升, 自己也已将自卑阴云抛之脑后。
二、外向开通的性格与洋务运动世人多欣赏李鸿章为人处世的周到与谦厚, 有很多赞美形容之词, 说他有豪胆和逸才, 加上长期追随着老师曾国藩务求经世致用的理念, 使其在学问上秉持着开通和宽容的态度, 这种外向开通的个性, 使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洋务运动, 有了发生的可能性。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
晚清“裱糊匠”——李鸿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体育科学学院6班张珊05晚清“裱糊匠”——李鸿章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晚清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说到李鸿章,但凡接触到一点中国近代史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作为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一个弱国的大臣,竟然得此评价,为什么李鸿章并没有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拯救大清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什么他自己又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子……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要认识和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
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二是李鸿章究竟干了一些什么事。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李鸿章论文
李鸿章的辛酸泪与鲜为人知的一面摘要:在中国近代化路途中有一位著名人物,他主管清廷外交与军事长达二十年之久,期间曾因签订过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很长一段时间都为人诟病,但他的背后做过的实事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
他的救国思想、变法主张、洋务运动、外交策略等。
让我们更加接近一个鲜为人知的李鸿章,并品尝其间的辛酸泪。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铁路建设外交救国思想。
正文:李鸿章本为文人,投身军旅,统率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在晚清的官场中一路顺风,扶摇直上,从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湖广总督、1870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着被清廷授予武英殿大学士,爬上权利高峰,代表倾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同时致力于引进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办近代工矿企业与交通业,建立新式陆海军,创办学堂,培养人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化序幕,是晚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一下让我们从几点来介绍一个鲜为人知的李鸿章。
《一》:报国思想李鸿章从在晚清政坛上崭露头角之日起,就极其重视人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确保大清王朝的统治,李鸿章殚精竭虑屡次上书纵论时局,认为,中国要想走上富强之路,“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均为救时之要务”,最关键的还在于“变法和用人”尤以人才为急务“用人最为急务,储才尤为远图”,他曾剖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原因,就在于“端绪甚大,经纬需才,穷天下之力,犹虑莫殚莫究,病在无人”。
挽救民族危亡,急需大批具有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人才。
李鸿章对封建官场的种种弊端深恶痛绝,说:“京宦不识外事,偏又喜谈外事,言之娓娓动听,丝毫不管要害”,“中土人才多空谈学问,仕宦于此道漫不究心,故洋务都无长进”,遇到创新之举“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
新式人才的缺乏,造成清朝举国上下的沉沉暮气和甚嚣尘上的惰性势力‘当轴风气往往见贤而不能进,见不善而不能退,此类是上下相忍为国习,为合同。
近代史人物关系结课论文
近代史人物关系结课论文李鸿章(1823-1901),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1899),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1873),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位。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广州塾师洪秀全为首的农民,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树旗造反,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便从广西一隅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当时清朝的达官贵人和主要支柱绿营兵腐朽不堪,于是咸丰帝一面用高官厚禄和严刑峻法来制止文官武将和绿营兵的溃逃,驱使他们继续为国效力;另一面努力争取汉族士绅的支持,动员他们凭藉自己在本乡本地的的政治、经济和宗族势力,“结寨团练”,“搜查土匪”,配合清军镇压太平军。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史经过了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大学教学课程中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篇一:《浅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社会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一方面推行洋务运动,图谋富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备受当时国内的关注,名噪一时。
另一方面,他效忠清王朝,代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贯坚持妥协政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而成为中国近代的一大卖国贼。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时代的悲剧一、李鸿章的发迹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李文安入京,拜殿试进士曾国藩为师,九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
1853年4月同乡刑部侍郎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邀李鸿章协办。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进身之阶的道路。
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恩师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稳健持重,老成世故。
1861年,为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守上海,不久攻陷苏州、常州。
在平息东南太平军中战功显赫,升任江西巡抚。
1865年署任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推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在汉族官僚势力三大核心人物中,曾国藩无意权柄、离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湘军被遣散,远戍边疆而势微。
唯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成为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
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历史论文
功过是非李鸿章摘要提起李鸿章,国人们必然会联想到“这是个卖国贼”。
确实,李鸿章跟着西太后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也签了许多至今倍感屈辱的条约。
但他也并非是一个只有是非而无功的人。
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新眼光,他是一个真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
关键词李鸿章功过是非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中国发展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而且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他的是非功过,百年来评论不断,有人予以同情,有人以近乎残酷的论调将其一棍子打死。
然而我认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皆处于当时之大背景下,我们不应以现代人之眼光去评价那个时代的人。
1958年他的棺枢被挖出,然而随着当时人们的一致痛骂尸体也遭遇了车裂之厄当年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就这样彻底的粉身碎骨了。
时至今日关于他的功过是非仍有着太多的争议。
他是外国人眼中的爱国者万国运动会时是他在世界人民面前唱起了中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他兴办洋务、筹建海军、积极斡旋于不同的国家之间然而一人之力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国运之悲凉?他是国民眼中的卖国贼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他留下千古骂名。
然而时值临终,问及国事,他欲语泪先流……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大清国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武器有着极大的兴趣。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了他祈盼中国自强的洋务生涯。
19世纪 70年代,他又以求富为名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在培养人才方面,1863年他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外语和自然科学的新人才。
此外,他还苦心经营北洋海军。
虽然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但是在当时国民尚处愚昧阶段,满朝文武仍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情况下,敢于学习、引进新生事物,将“师夷长技”投入实践,李鸿章的眼光不可谓不远,胆识不可谓不大。
我的论文【近代史】
我的论文【近代史】亦荣亦辱的近代权臣——李鸿章我国的近代史自1840年英吉利用坚船利炮打开我国海上大门开始。
也许,这样的不和谐的开端就昭示着我国在这之后100多年的近代史注定是一个人民受煎熬并在煎熬中求发展并走向独立的过程。
在近代史的过程中,每个地方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人物。
如果我们把近代史比作一场京剧表演。
那么他们有的人或许是扮着红脸上台的忠臣良将,有的则可能是白色脸颊的卖国小人。
不过也有的人物却不这么简单,他们的粉墨登场与很大一部分的人不同,因为他们的扮相并不是那么的清晰,连我们这些甚至100多年后的台下的观众也难以分辨他们到底唱得是红脸还是白脸。
在这其中,安徽的李鸿章便是一个明显的代表。
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卒于1901年11月7日,本名铜章,安徽合肥市人。
因在家排行老二,所以民间有人称他“李二先生”。
李鸿章于1847年,即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从此迈入官场。
1853年,他受命回乡办团练用以和太平天国军队作战。
1858年,他进入曾国藩的门下办理营务。
1860年,他统领淮扬水师,因为表现出色,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并得以被举荐。
1862年,以他为中心的淮军组成。
1864年,在湘军的配合下,他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此时起,他已经走入了晚清权力的中心。
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由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受挫,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士就想着要图强,想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们就是近代史上鼎鼎有名的“洋务派”。
自然,李鸿章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一些人中的一个。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他曾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觉得“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只有掌握了“制器”的方法,才能具备与西方竞争的实力。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范文一: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范文一:论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引用百度知道李鸿章,是近代史中一位很出名的人物,其一生几项事迹对当时影响极大,甚至影响今日:发起洋务运动和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2)
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2)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篇二《对李鸿章的再认识》【摘要】时人所忆之李鸿章,都赋其以“卖国贼”的名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办洋务如糊纸浆,倒富了外国奸人,可谓办事不足,败事有余。
然而,李鸿章在大清朝却是一位“能臣”,若不是时代的错身,也不致招来一世的骂名。
【关键词】李鸿章;科举;洋务;时代一、李鸿章少年是个有志青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村的一家低级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李文安时任京官,共有六子,李鸿章排行老二。
李文安很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李鸿章和当时的少年们一样,攻读经史为科举考试而摇头呤诵数十载。
终于他在科举考试中层层突进。
1840年,李鸿章考取了秀才,1843年被选为优贡。
除了才能,李鸿章少年时也很有远大抱负的:“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 [1] (李鸿章《二十自述》)这首诗是李鸿章于20岁写的,足以见其雄心壮志,胸怀远大抱负,也可见他当时年少方刚的血气。
然而,他的抱负却与时代错身了,他的志向和价值观还停留在儒家的“出世”上,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国”,不懂什么是“民”,不懂什么是“臣”。
正是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的孕育,才导致他人生的悲剧。
二、李鸿章开始走向仕途在那样的时代,人民是国家的奴隶,科举制正是选拔出统治者直辖的奴隶,而后者只是稍微比前者高一点,却还悲剧地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之目标。
在李鸿章24岁时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院士。
但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兴起,朝廷派大批官员回乡组织民团与太平军作战,李鸿章也是其中之一,李鸿章的军事天赋在平捻军的过程中间渐渐显露。
巢湖之战,攻克含山,庐州,他功不可没。
但由于官场险恶,李鸿章立功却被人陷害,他只有离职去投奔曾国潘。
曾国潘是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同年进士好友,因此对李鸿章颇为照顾,而正是有了这样一位老师,李鸿章的仕途似乎更加光明了。
近代史小论文-李鸿章
李鸿章晚晴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安徽合肥人,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争一长短的人”,慈溪太后称之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创建了淮军,两师徒联手最终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因为其杀人太多牵涉到对淮军和湘军的整体评价,但是李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首先要维护其阶级利益,因此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阶级表现。
但是李是作为晚晴政坛不可少的开明的士大夫,深知中国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他还积极创建海防事业,创建北洋水军;派人出国留学,创办学堂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这些都是属于李为中国历史作出的精彩的贡献,虽然并未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但是很大程度上为后来事业奠定了基础何况身处一个大动荡年代他的这些贡献不可磨灭。
其后期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热情,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的确是其最不光彩的地方。
但在弱肉强食,强盗掠夺,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愚昧无知的满清贵族连签约都没能力干的活,只有李中堂懂外交。
签订卖国辱权的条约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李鸿章为大清王朝背了一大个黑锅,每次谈判都是都是在通过权衡将损失降到最小,但是还是身背“卖国贼”的称号,但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是在马关时遭受刺客袭击,仍为了维护清政府利益与日本周璇,但是由于电报被截取,最终在谈判中还是失败,从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另外,他没有摆脱晚晴政治的陋习存在着贪污腐败的一面,也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渊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但是人无完人,梁启超曾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作文标题
李鸿章作文标题《李鸿章》篇一李鸿章,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颗复杂而又璀璨的星。
在我的印象里,他就像一个在时代的暴风雨中艰难掌舵的老船夫。
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李鸿章这个人物,是在历史课上。
当时老师讲到晚清那段黑暗又屈辱的历史,李鸿章的名字不断地被提及。
我就想啊,这人是谁啊?怎么老是跟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挂上钩呢?那时的我,单纯地觉得他可能就是个“卖国贼”。
你想啊,《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一签,那可都是把国家的大片土地、大量钱财拱手让人啊,这在我当时的小脑袋里,简直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可是,随着我慢慢长大,读了更多关于他的书,了解了更多那个时代的背景后,我就有点犹豫了。
也许,李鸿章并不是我一开始认为的那样简单的“坏人”。
晚清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随时都可能沉没。
而李鸿章呢,他就像是那个被硬推到船头去堵漏的人。
西方列强就像一群饿狼,张牙舞爪地围着这艘破船。
他能有什么办法呢?他也想让国家强大起来,也许他也有自己的梦想,想把这艘破船修修补补,驶向光明的未来。
我想象着他签订条约时的场景,那一定是无比的屈辱。
他可能就像一个被人揪住辫子,不得不低下头的可怜人。
他的手在颤抖,心里在滴血,可是他又不能不签。
毕竟,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腐朽到了骨子里,就像一棵内部已经被蛀空的大树,风一吹就倒。
他李鸿章再有本事,又能怎样呢?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的位置,我能做得比他好吗?我可能连站在那些列强面前的勇气都没有。
他在外交舞台上,周旋于各国之间,就像一个孤独的舞者,周围都是虎视眈眈的敌人。
他试图用他的智慧和手段,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争取哪怕一点点的利益。
虽然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他的努力,也许不应该被完全忽视。
他创办洋务运动,想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拯救中国。
这就像一个久病的人,想要学习别人强身健体的方法来让自己好起来。
他建立工厂,发展海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为了这个国家在努力的证明。
虽然最后甲午战争失败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他的初衷是好的呀。
关于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论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因为中国近代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但是时势造英雄,也涌现出了不少关键人物。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史人物的论文篇一:《浅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摘要:他,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他,就是功过是非集于一身,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评判好坏不一的清廷官员——李鸿章。
我幵非为其正名,亦无意恣意诽谤,只是根据辩证唯物观点,站在尽量公正的立场分析他对于中国近代史不可磨灭的影响,或好或坏。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李鸿章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
从他步入仕途之始,“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100多年来“论犹未定”。
有说其有误国、卖国之罪的,一说他有爱国进取之心,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亐烟罢,我也只是仅仅根据其人其事对近代史的影响谈些个人看法,毕竟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不灭,一味颂扬或者盲目贬斥都暂且放开一旁吧。
根据历史先后顺序,我拣选了一些重要事件,且发表我的一愚之见。
一、“壮年戎马”壮年李鸿章,是考取功名之后,投笔从戎的。
那时的他,初出茅庐,被曾国藩赏识。
他曾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
1864年,率部攻兊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
1865年,署两江总督。
旋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
可以说他是戎马十年了。
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不公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范文一: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与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
这两件事决定了历史与后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其中所掩埋的历史事实有多少,我们谁也不知道,因而我们所给出的评论,都不能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
甚至那些史学家们给出的评论,我觉得也是有待商榷的。
在我看来,李鸿章不能算卖国贼,但的确是功过参半,从某个程度上看,可能过更大些。
不过,我觉得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看到他所做的那些事,还要关注他的内心情感。
要知道,他所做的并不一定是他愿意做的。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此为李鸿章临死前所作。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从这首诗中,我们也能读出作为一个一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的君子胸怀。
古今的历史人物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
我个人的感觉也是复杂多端。
对于侵略者,对于外交他尽力了,但对于中国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没有带领中国走向富强,他的洋务、派留学生、组建北洋海军、都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也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洋务的失败、北洋舰队的失败、作为北洋舰队的统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鸿章对自己的评鉴“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将,说明晚年的李鸿章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而他没有也不敢去推掉那间‘破屋子’,再去建一座新的。
说明他的软弱和封建的本质同时也是在维护自己,在不触动封建体系的一切运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封建体制下的洋务、海军都只不过是“披着狼皮的羊终究是打不过狼的。
作为北洋舰队统帅慈禧为自己寿宴挪用巨额军费,难道李鸿章不知道军费意味着什么,孰轻孰重难道他不知道吗?他没有劝谏、也没有阻止,这又说明什么,一个为军费而愁的北洋大臣死后而有巨额财产,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这也是历史的错误吗?也是帝国主义的强逼吗?他的一切都是在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带中国走向富强的李鸿章终究还是个失败者。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无法拯救中国的命运。
但这个结论是怎么出来的,是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起来的,而李鸿章大力发展洋务运动的时候,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并且还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的中兴,至少让中国打开了国门,让新的技术进来了,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出来,原来中国不仅是技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
可是试问一下,有谁能够在当时就能一眼发现中国贫弱的症结所在?没有人,纵然是康有为,纵然是孙中山,他们不也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以后才发现中国贫弱的根本所在,才提出变法革命救国的吗。
而在当时,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当时能够救中国的,只有洋务运动,而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实施者。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北洋水师更是全军覆没,更令人们谴责洋务运动的失败。
可是事实证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海军军费的挪用,旧式军队的腐败,官僚的惧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中国被日本打败。
的确李鸿章在海战中坐失战机,是他的责任,但是如果换上别人又能怎么样?定远号是当时中国主力战舰,航速是15.5节,日本的吉野号是多少?22.5节!而且双方炮弹的射速更是相差25倍!这样的战怎么打?再加上经过政府克扣的海军军费,又怎能支撑起一场战争!在黄海的一战,可以说北洋海军打的相当的出色了。
作为一个明智厄将领,李鸿章只能选择守势,保存下实力,而不是愚蠢的去送死!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缺口并不是从海上被打开的,而是从陆上被撕开的。
这个责任难道也要李鸿章和他的水师来背吗?甲午海战战败后,的签订是李鸿章一个最大的骂名。
人们都骂李鸿章卖国贼,签订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国人声讨:“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
可是请想一下,仅作为一位中堂的李鸿章真的能决定一切吗?中国发号施令的人还是那位著名的老太后,李鸿章仅是一个办事的而已,决定权在北。
而李鸿章在得到仅仅是全部授权而已,但其之后却依然在争,为中国争的一分是一分,条约签订一直拖延了数月。
导致李的日本被刺。
谁都知道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在战胜国的土地上滋味并不好受,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拖延数月?在为中国争?要知道,他事前就已经得到了授权了,大可以一签了之。
所以说这个骂名为什么不要慈禧来背,却要让李鸿章来背呢?199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再次战败,慈禧等人逃亡,又将烂摊子扔给李鸿章。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又被人们口诛笔伐!但是有人想过吗?这次事件的真正责任人是谁?事情完全是由慈禧太后引发的,滥用义和拳,和八国开战,妄图以一群土匪乱民和西方的列强对战,以至于围攻一个小小的使馆都攻不下来,最后让人家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而期间李鸿章正在南方任职并没有参与,他还和张之洞,刘坤一搞了个“东南互保,保存了一点实力和中国经济的命脉,一方面没有彻底激怒洋人,另一方面使谈判有了一点最起码的本钱。
但到最后中国已经糜烂到无法收拾的时候,必须要有个人出来收拾局面,所以慈禧老太后一纸圣职,李鸿章出来了,他明白他要出来,这个卖国贼的骂名就背定了,但是他不出来,请问一下,中国难道就任由八国联军赖在北京不走么?人们只知道他签订的条约,又有谁知道他那纵横的老泪,刺眼的呕血! 李鸿章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觉醒了,明白他一生所致力的洋务运动是没有办法救中国的,所以康梁变法的时候他毅然以维新同志自居,到后来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下令诛杀维新党人,当时康有为就藏在广州,可是李鸿章就是不杀,并且以:我不做侩子手顶了回去。
难道这样的人也该骂吗?纵观李鸿章这一生,一句生不逢时即可概括了!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家,其处境可想而知!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弱国无外交。
一方面作为战败国,弱国不可太强硬,另一方面还要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更大的利益,保全国家。
处于强弱两国之间的李鸿章,是尴尬的,无力的!其实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的本质,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但每一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都是李鸿章,却被国人目为卖国者,只有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过的“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他们的功劳是无法忽略的,是无法磨灭的!试问没有李鸿章他们的周旋,国将焉在?李鸿章也是人,他并不是神,他身上也有人的弱点。
他和左宗棠的一世冤家,但却为了国家而多次抛弃恩怨,与他联手,共御外敌!他有人自私一面,他有高傲一面,他也有失算的一面,但是人都有缺点,俗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试问一下天下有哪个人会没有缺点!所以我说,历史上的李鸿章,有的不仅只有过错,更不是向人们眼中只是一个卖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