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

合集下载

基于《可持续发展导论》公选课程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可持续发展导论》公选课程的实践与探讨

要 得 到 永 续 发 展 , 建 和 谐 社 会 , 走 可 持 续 发 展 之 路 以外 , 构 除 别
无选择 。
交 叉 性 原 则 :在具 体 内容 方 面 ,可持 续 发 展 涉 及 可 持 续 经 济 、 持续 生态 和可 持 续 社会 三方 面的 协 调 统 一 。 求 人 类 在 发 可 要
课 , 课 程 以 理论 教学 为 主 , 该 旨在 培 养 学 生 的科 学 思 维 与 创 新
能 力 , 强 对 可 持 续 发 展 的理 解 和 认 识 , 增 以期 达 到 以 下 目标 :1 f)
展 中讲 究 经 济 效 率 、 注 生态 和谐 和 追 求 社 会 公平 , 终 达 到 人 关 最
研究性原则 : 课 程能够和 “ 本 21世 纪 议 程 ” 系 起 来 . 用 联 运 所 学 的知 识 , 会 协 调 人 地 关 系 的 主要 途 径 。 刻 理 解人 类 社 会 体 深
17 9 2年 在 斯 德 哥 尔 摩 举 行 的 联 合 国人 类 环 境 研 讨 会 上 正 式 讨 论 。 次研 讨 会 云 集 了全球 的工 业 化 和 发 展 中 国家 的代 表 , 同 这 共 界 定 人 类 在缔 造 一 个 健 康 和 富有 生机 的环 境 上 所享 有 的权 利 [ 1 ] 。 西 华 大 学 生 物工 程 学 院 面 向 全校 学 生 开 设 了《 持 续 发 展 导论 》 可
课 下 锻 炼 , 教 学 中充 分 利用 开 放 性 、 践性 、 用 性 和 社 会 性 在 实 应
基 本需 求 , 向所 有 人 提 供 实 现 美好 活 愿 望 的 机 会 。f) 合 掌 握 3综 可 持续 发 展 含 义 , 会 可 持 续 发展 是 建 立 在 社 会 、 济 、 口、 领 经 人 资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强调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经济发展与地理因素分析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资源、交通、市场等。

探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1.3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

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包括政策、历史、文化等因素。

第二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1 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农业生产的特点,如季节性、地域性等。

探讨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等。

2.2 农业布局与农业区划分析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土壤、市场需求等。

介绍农业区划的原理和方法,如按照作物类型、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等划分。

2.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土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等。

第三章:工业发展与地理环境3.1 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工业发展的特点,如集聚、扩散等。

探讨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

3.2 工业布局与工业区划分析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如原料、市场、交通等。

介绍工业区划的原理和方法,如按照工业部门、工业地域等划分。

3.3 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讨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分析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等。

第四章: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4.1 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理意义介绍城市发展的特点,如人口集聚、经济活动集中等。

探讨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结构等。

4.2 城市规划与城市地理分析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如可持续性、公平性等。

介绍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如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等。

4.3 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讨论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压力等。

任建兰个人简介

任建兰个人简介

任建兰,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1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1988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学位。

现任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人文地理学硕士点学术带头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导师。

兼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五届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地理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和区域经济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区域经济学,具体研究领域主要有:区域可持续发展、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等。

长期从事着人文地理和区域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地理教育硕士开设过世界经济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山东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导论、国际经贸地理、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客源国概况、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等多门课程。

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积累,公开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的论文和著作,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20多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科研项目14项,获得各种奖励38奖次。

编辑本段主要的论著[1]任建兰.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M].山东地图出版社,1998.6.主编.[2]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商务印书馆,2003.5.主编.[3]任建兰.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战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12.副主编.[4]任建兰.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研究[M].山东地图出版社,1999.5.副主编.[5]任建兰.绿色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千秋伟业[M].山东人民出版社.参编.[6]任建兰.工业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及其约束研究——以山东为例[J].经济地理,1998.2 .[7]任建兰.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反思与对比[J].地理科学进展,1998.3 .[8]任建兰.建设生态示范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J].人文地理学,1999.2 .[9]任建兰.全球贸易与环境保护走势和我国的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 .[10]任建兰.县域生态经济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山东莘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0.1.[11]任建兰.山东省重化工业结构演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1.1.[12]任建兰.21世纪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基本原则和出路[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2.5.[13]任建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贸易地位引发的贸易与环境问题分析[J].人文地理,2003.2.[14]任建兰.环境管制措施对区域环境与贸易的约束效应[J].人文地理,2003.2.[15]任建兰.山东省产业结构生态评价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思路[J].地理科学,2004.6.[16]任建兰.山东经济---环境互动压力下地域分异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2.[17]任建兰.山东省发展轨迹比较与反思[J].地理科学,2005.5.编辑本段近期主要的科研项目[1]《区域发展与管理》教材建设,山师大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2002.9-2004.12,主持人.[2]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现状定评估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省科协重点项目,2004.7-2005.7,主持人.[3]半岛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与空间协调发展研究( A200413 ),山东省科委软科学项目,2004.7-2005.7,主持人.[4]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山东省科协项目,2005.1-2005.12,主持人.[5]“小清河上游段河流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TG0402)“小清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价”(专题九),水利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2005.3-2005.10,主持人.[6]威海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山东省环保局,2003.10-2004.6,主持人[7]荣成、周村、五莲、章丘、无棣、莒县、寿光、乳山、莱州等生态市规划,山东省环保局,2002-2006,主持人.[8]山东晨鸣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5.8-2006.3,主持人.[9]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山东省环保局,2006.3-2006.12,主持人.[10]油气资源开发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胜利油田为例(Z2006E0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006-6-2006.12,主持人[11]烟台资源再生示范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烟台开发区管理局,2007.5-10,主持人.主要教学、科研及综合奖励[1]1997年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委[2]1997年,《世界经济地理》教学内容改革和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荣获山东省教委二等奖[3]1999.11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教师奖三等奖[4]1999.11著作《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研究》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5] 1999.12,著作《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获山东省教委理论成果二等奖[6]2000.12成果《世界经济地理》CAI数据图形信息库课件设计研制荣获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第7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7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自从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出版以来,可 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逐渐为 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可持续发展如何从一个 概念进入可操作的实践,仍然是一个世界各国政 府、学术研究机构和企业界正在努力寻求解决的 问题。
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 何为可持续发展?因此, 何为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定量 化工具来测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 展的状态和程度。 展的状态和程度。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实践中如何做到可持 续发展? 续发展?
dk为全球第k dk为全球第k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 为全球第 D为全球所有各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
人均生态足迹计算
Ai=(Pi+Ii(i=1, Ai=(Pi+Ii-Ei)/(Yi · N) (i=1,2,3,… m)
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 /人) Y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 )平均产量(kg/hm2) P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 Ii为第i种消费项目年进口量 E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出口量, N为人口数
均衡因子
由于这6类生物生产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 由于这6类生物生产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要将 这些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 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 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以汇总生态足迹和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需要对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一个 均衡因子。 均衡因子。 均衡因子rk=dk/D(k=1, 均衡因子rk=dk/D(k=1,2,3,… 6) rk=dk/D(k=1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是要求人类在生产时应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3“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突变、致畸.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致突变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4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或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5“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6环境保护: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7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8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9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10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11环境: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存在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12自然保护区:在不同自然地带和大的自然地理区内,划出一定范围,将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保护起来,我们把这个特定的区域,叫自然保护区.有的称之为天然博物馆或称作自然资源仓库.13污染源:顾名思义是污染的来源;或污染物质的发生源.一般是把产生物理的声、光、热闹、辐射、化学的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的霉菌、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及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作污染源.14:大气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5:土壤净化: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16. 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17.环境背景值: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18.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19:环境:指大气,水,土地.生活居住区等.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20: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21: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导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22: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破坏生态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23: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退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环境的这种自净作用叫做环境自净. 24:环境污染:一般由于人为因素,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具体来说,是指有害物质,例如工业的三废对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的污染.:25:全球环境问题:指对全球生产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26: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27: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28:生态足迹:在既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维持人群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它揭示了不同国家,区域,地区的人类经济活动消费自然资源的方式.29:适度人口:人口发展与国土资源和国民经济发展互相适应时的人口数量,称为适度人口. 30:粮食安全:这一概念反应的是主要品种粮食的产销供求丰歉动态平衡关系的综合,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31: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生化需氧量,用BOD表示,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轻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单位面积的污水所消耗的氧量32:化学需氧量COD:COD即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33:需氧污染物: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化合物可在微生物的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故称需氧污染物.34:溶解氧:是水质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指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35:植物营养物:主要指氮,磷,钾,硫及其化合物36:富营养化: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增加,使水体生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大量繁殖,并最终造成溶解氧急剧变化,使水体严重缺氧,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37:重金属: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以及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着地重元素.也包括有毒的重金属.38:大气污染:自然界局部的质能变化和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大气圈中的某些原有成分和向大气排放有毒物质,以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构成损坏.即为大气污染.39: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指从各种污染源排出的物质,由一次污染物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的结果所生成的刺激性产物.40:光化学烟雾:是HC和NOx在阳光下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刺激性产物.41:温室效应:大部分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的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仅少量散失在宇宙空间中去,由于大气吸收的热量多,散失的热量少,使地球地球温度得以升高和保持,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42:温室气体:主要影响温室效应的众多微量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当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就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大气温度的增加.这些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里昂,一氧化碳等.43:臭氧层破坏:44:酸沉降:其科学概念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湿沉降值酸性的降水.干沉降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等同于酸雨.45:噪声:一般认为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都是噪声.它不单取决于声音的物理性质,和人类的生活状态有关.46:微波污染:微波起着电子烟雾的作用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47:固体废物:也称废物,一般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目的但分过后,废弃去的固态或泥浆状物质.48:危险废物:是一类对环境影响极为恶劣的废弃物,含义比较广泛,包括所有有毒的废品,以及对人体健康有影响或对环境造成危险的废物.49: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典型生态系统,拯救珍惜兵危野生生物物种保存重要自然历史遗迹,而依法建立和管理的特别区域.50:土壤污染: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三废物质直接或者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向土壤系统排放.当排入土壤系统的三废物质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来的平衡,引起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即发生土壤污染.51:环境经济学,污染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52:机会成本:称经济成本,是使用某项资源时,放弃了在其它项目中使用这一资源所带来的最大收益.从生产的角度也可以定义为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或服务而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和服务价值.53:沉没成本:指已经发生,无法收回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回收的投资. 5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55.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差小限制性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56.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3 / 20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57.环境的分类:1聚落环境以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2地理环境是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环境的总体3地质环境地理环境中出生物圈以外的部分4宇宙环境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58.环境的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显隐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型59.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60.环境科学的分科:1环境学2基础环境学3应用环境学61.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62.我国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2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灾害日益严重5水资源短缺2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远未更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物增加63.环境问题的危害: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4.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控制人口2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实力3借助科技的进步解决环境问题65.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群体.66.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个体→种群同一种类→群落生物→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33.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67.总产量:食物链中个营养层次在单位时间内所合成有机物质的量.68.净产量:在总产量中,生物需耗用一部分能量进行呼吸,剩下的则成为净产量.69.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70.赤潮: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往往使水面呈现红色、棕色、蓝色等颜色,这种现象发生在海域称为“赤潮”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爆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现象171.水华:上述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则称为“水华”72.水资源:一般仅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并逐年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水资源73.生态用水:从广义上说,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狭义的生态用水主要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而需要的水74.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是指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氧的量以mg/L为单位,生化需氧量越高,表明水中好氧有机物越多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好氧分解过程中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75.总需氧量:76.污水人工处理:即是利用各种人工技术措施将各种形态的污染物从污水中分离、分解或转化为无害、稳定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过程77.污水的二级处理:是污水经一级处理后,再经过具有活性污泥的曝气池及沉淀池的处理,使污水进一步净化的工艺过程78.物理处理法:是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去除污水中不溶性的呈悬浮态的污染物的处理方法79.化学处理法: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污水处理方法80.生物处理法:即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能力,并采用一定的人工强化措施,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净化的方法81.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利用土壤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去除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82.厌氧生物处理:利用兼性厌氧微生物和专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最终产物为甲烷、二氧化碳等83.好氧生物处理: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将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84.尾水生态处理:依赖水、土壤、细菌、高等植物和阳光等基本的自然要素,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综合自净能力,完成尾水的深度处理,同时通过对尾水中水分和营养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尾水无害化与资源化的有机结合85.尾水自然处置:指利用水环境自净能力进行尾水江河湖海处置86.点污染源:集中在一点或小范围排放污染物的发生源87.面污染源:是指时空上无法定点监测的,以面状形式排放污染物的发生源88.耗氧有机物:以悬浮态或溶解态存在于污水中,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消耗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的有机物89.难降解有机物:是指那些难以被自然降解的有机物,它们大多为人工合成化学品90.水体自净过程: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的这一过程91.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排入大气,并对任何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92.湿法脱硫:是把烟气中的SO和SO3转化为液体或固体化合物,从而把它们从烟气中分离出来93.煤烟型污染:指由煤炭燃烧排放出的烟尘、二氧化硫等一次污染物以及再由这些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二次污染物所构成的污染94.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雾学迁移到地当面,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前一到地面,前者为湿沉降,后者即是干沉降9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96.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97.末端治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产生的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98.干法脱硫:指采用固体粉末或非水液体作为吸收剂或催化剂进行烟气脱硫99.土壤污染:就是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100.土壤胶体:是土粒中颗粒细小的部分,其颗粒直径一般小于0.002mm或0.001mm的微细固体颗粒土壤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呈相互分散的胶体状态,其固相颗粒直径一般小于1μm,土壤胶体常指这些固相颗粒101.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102.土壤生物修复: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土壤中的各种生物——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吸收、结合、转化土壤中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从狭义上讲,是指利用为微生物的作用,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无机物的过程103.废物资源法104.噪声: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105.电磁污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一起设备所能容许的限度是产生的污染106.放射性污染:由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放射线造成的污染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使环境的放射性水平高于自然本底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107.光污染:指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108.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109.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以及各种生态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的综合,是环境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110.生物入侵: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111.生物安全:狭义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广义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112.转基因技术:就是以人为的方法改变物种的基因排列,通过涉及将某种生物的某个功能基因,从一连串的基因中分离,再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使其具备或增强此功能的生113.二次能源: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的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源, 11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116. SBR是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不同,SBR技术采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静置理想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的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117.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导论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证研究1.4 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第二章: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2.1 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与衡量方法2.2 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2.3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特征与演化2.4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第三章: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战略3.1 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2 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与区域布局特征3.3 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3.4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4.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基本规律4.2 城市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4.3 城市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4.4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5.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5.2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评价指标体系5.3 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5.4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实践第六章:农业地理与农业布局6.1 农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6.2 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6.3 中国农业地理与农业布局的演变6.4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发展战略第七章: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7.1 工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7.2 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与模式7.3 中国工业地理与工业布局的特点7.4 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布局优化第八章:服务业地理与服务业布局8.1 服务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8.2 服务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8.3 中国服务业地理与服务业布局的特点8.4 服务业发展策略与布局规划第九章: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9.1 交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9.2 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差异9.3 中国交通地理与交通布局的演变9.4 交通现代化与交通发展战略第十章:环境、资源与经济地理10.1 环境与经济地理的关系10.2 资源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10.3 环境问题与经济地理的关系10.4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地理的关系第十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地理1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类型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挑战11.3 全球经济地理的特征与变化11.4 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地理的战略选择第十二章: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12.1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组成12.2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与技术12.3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12.4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在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1 经济地理学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13.2 经济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3 经济地理学在产业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3.4 经济地理学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14.1 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2 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14.3 经济地理学跨学科研究的案例分析14.4 经济地理学跨学科研究的未来趋势第十五章:经济地理学教育与研究前沿15.1 经济地理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5.2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前沿15.3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国内前沿15.4 经济地理学教育与研究的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经济地理学进行展开,涵盖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实证研究与应用领域。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江苏师范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渠立权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土地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区域经济要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制度等。

除此之外,本教材还介绍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城市化道路等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规划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学好区域经济学除了要求同学们具有这些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要点:界定基本概念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任务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1、区域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即经济区域,有别于自然区域)。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经济区域有以下八个特点区域具有经济含义(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实现)。

它内部的资源、经济背景、产业特点、经济政策、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等等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区域内部的同质性(相似性)。

区域间的异质性(差异性)。

边界的模糊性和范围的可变性。

统一性(是自然背景条件、物质内容及其结构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地域单元)。

经济区域的系统性(内部各组成部分组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外部开放性)。

周期性(具有萌芽、形成、成长、衰退的发展过程)层次性根据区域的特点,一般而言,以行政边界作为区域边界的做法只能带来区域管理上的方便,对区域经济政策上的制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经济区域的类型根据形态特征,经济区域有均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根据物质内容的差异,经济区域可分为工业经济区、农业经济区、流域经济区等等。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怎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种联系。

《地理科学导论》习题

《地理科学导论》习题

《地理科学导论》习题第一章地球系统1、宇宙在空间和时间是无限的吗?2、分析地球优越环境的天文学原因。

3、“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何重要意义?4、有人说:按现在科学水平,即使没有太阳辐射,人类靠水利发电,燃煤火力发电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5、书中提到,科学家认为太阳辐射呈增大趋势,这是不是当前全球变暖的一个原因?6、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流和自西向东流动的河流侵蚀的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7、从中国到美国和从美国到中国的航空旅客如何调整时间?为什么?8、地球自转在赤道与两极线速度有很大差异,但为什么低纬地带的人不感到时间过得慢,高纬地带的人也不感到时间过得快?9、举例说明行星、恒星、卫星、彗星有何区别。

10、简述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流星和陨石有何区别11、什么叫类地行星,远日行星?12、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13、举例说明太阳黑子对地球表面地理过程的影响。

14、潮汐是这样形成的?15、固体地球几个层圈,人们是怎么了解到的?16、大气圈分几个层圈,各有什么特点?17、有位商人从赤道空运1000公斤黄金到极地,到极地后变成1005公斤,这是为什么?18、地热温泉是怎么形成的?19、什么是克拉克值?20、什么是赤道,黄道,地轴,黄轴,黄赤交角?21、为什么长江口北侧多沙嘴、沙坝、岛屿,而南侧却较少?22、为什么地球在远日点,北半球反而热?23、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区别。

24、加拿大温哥华的一位教授8月5日晚上参加完学术会议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洛克(海参崴)乘飞机返回温哥华,却于当地时间当天(8月5日)上午到达,这是为什么?25、地球演化经过几个时代?各时代特点是什么?26、为什么我们所处的宇宙在膨胀?27、为什么说恒星也不是恒亘不动的?28、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好象是飘了起来?29、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长久留存?30、乌鲁木齐为什么上午10点上班,中午14点开始午休?31世界第二最小岛国图瓦卢位于太平洋南部,近年因为海平面上升,全国 1.1万人口全数迁至新西兰,放弃了自己的国土。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地理科学导论课后习题

地理科学导论课后习题

地理科学导论课后习题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第一章第一节:1、为什么地理科学要重视地球系统研究2、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存在3、“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何重要意义第二节:1、有人说:按现在科学水平,即使没有太阳辐射,人类靠水力发电,燃煤火力发电也可以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太阳辐射呈增大趋势,是不是当前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3、举例解释“地上现象,天上原因”这句话。

第三节:1、从地表到大气层顶部气温越来越低,这种说法对吗2、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流和自西向东流动的河流侵蚀的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3、从中国到美国和从美国到中国的航空旅客如何调整时间为什么4、地球自转在赤道和两极线速度有很大差异,但为什么低纬度地带不感到时间过的慢,高纬度地带的人也不感到时间过的快5、许多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预言,地球上的石油只能用几十年,煤也只能用几百年,大量的稀有金属只够用几年、几十年,人类按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总有一天要毁灭。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6、地球史学家说,现在是地球第三次寒冷期;第四纪学家说,现在是气候转暖期;气候学家说,现在是本世纪温暖时期;气象学家说,这一、二年气温偏低。

他们的说法为什么看上去互相矛盾第四节:1、有人提出地球表层是同心圆状的层圈构造,即先是岩石圈,依次是水圈、生物圈、气圈,这种看法对吗2、生物圈和智慧圈有何区别智慧圈最终能代替生物圈吗3、为什么火山多的地方,地震、温泉、地热也多4、有人说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行为是地理环境退化的表现,你怎样评价5、有人说人的生活环境主要在陆地,尽量增加陆地面积扩大生存空间,是人类发展的必有之路,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6、有人提议建立“城市自然地理学”有人提出反对,理由是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城市环境有人类参与,不属于自然地理的研究领域,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第二章:第一节:1、用三维地带性分析上海、青藏高原、新疆的环境特征和农业生产条件2、搜集我国各地区居民的资料,说明各地区、各民族居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以秦岭淮河为界,谈谈中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方式、地域文化有何不同为什么4、以太行山为界谈谈华北与西北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方式、地域文化有何不同为什么5、分析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方式、地域文化有何不同为什么6、分析贵州地理环境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新闻系统类参考文献近两年

新闻系统类参考文献近两年

1. 王黎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M].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04: 148- 1562. 王德业主编. 区域形象浪潮[M]. 新华出版社, 1998, 06: 35- 393. 罗志英. 地区形象论[M].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01: 66- 674. 禹贡, 常立新. 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兼论常德区域形象设计问题[J].武陵学刊, 1995, 5: 100- 1035. 赵定涛, 李丰. 当代宏观管理新课题——区域形象管理及其展望[J].预测,19976. 格伦. 布鲁姆等人著,有效的公共关系[M], 华夏出版社2002年7. 斯劳拉.里斯著《公关第一广告第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8. 王飞,冯年华,曾剐.区域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2006(3)9. 陈先红. 基于关系生态管理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36.10. 李莉莉. 青岛荣膺最具软实力城市[ N ] . 青岛日报,2009206227.11. 田书芹. 青岛城市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启示[J ]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何修猛. 现代公共关系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113.孙迎光, 韩秀景. 组织形象塑造[M]. 上海三联书店,2009,0714.董璐.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915.郑生勇, 乜瑛. 公共关系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0116.刘晓辉,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17.刘婵婵,孙秀茹,白玉华.区域形象战略研究——兼论广西区域形象战略[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8. 于光远. 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N]. 广州日报, 1996- 4- 9新闻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篇21、杨步国张金海著《整合一报业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2005年l月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发展导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发展导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发展导论《二十一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方兴未艾的发展,并迅速成为环境教育的主题。

针对可持续发展的自身特点,此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并迅速成为新时期环境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其中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三国率先开始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取代环境教育。

近几年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完善和提高,但仍存在着不足。

因此,应在注重亲身体验的儿童环境教育;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等方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标签: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先进经验可持续发展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了方兴未艾的发展。

众多学者将可持续发展应用到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等一系列具体学术研究中。

可持续发展也已成为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教育的核心概念。

目前,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应用最广:“可持续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与其自身优势密不可分。

一、可持续发展的自身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得以大刀阔斧地改造世界。

同时,机械论自然科学也极大地弘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自然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大机器,人类只要掌握了控制机器的诸般规律,就能随意支配自然。

正如机械论哲学代表大师笛卡尔所说:“借助实践哲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

”然而人类摒弃自然内在价值的盲目发展却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危害人类自身生存和后续发展的环境问题。

经过众多学者、群众的不懈努力,环境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人类在探索环境与发展过程的十余年时间里,曾先后提出一系列的发展概念:“有机增长”、“同步发展”、“协调发展”等。

1980年,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出现在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而后成为这些概念中使用频度最高、辐射范围最广的词汇。

生命科学导论-可持续发展

生命科学导论-可持续发展
地球上的人口正以前所未有 的速度急剧增长。预计到2000年, 世界人口完全可能突破60亿大关。 而到2803年,世界总人口将达天 文数字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的影响
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对能源需求的压力
对水资源的压力
降低生活水平
人口问题
人口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
•全球范围控制污染 •建立国际禁猎禁捕协议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农业生态系统
农林牧副渔合理发展 保护农田生态平衡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人类环保措施
废水防治技术
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其他污染防治技术
无害化处理等
人类环保措施
环保措施
城市污水处 理厂
溶剂吸收法
废气除尘法
人口问题
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增长
内容提要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由来 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人类的环保措施 人口问题 中国环保及策略
可持续发展 观点的由来
全球环境面临威胁和挑战
重要的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由来
全球环境面临威胁和挑战
大气污染的挑战 淡水资源不足,水污染加剧 自然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
提高人口质量
保持生态平衡
五.中国环保及策略
中国的环境现状 中国的环保策略
中国环保及策略
中国的环境现状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环保及策略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土地占用、污染、流失、沙

农业生态受到严重干扰
中国环保及策略
淮河水污染
中国环保及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导论前言1 通识课的必要性——接受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

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学习的指导思想。

2 学习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及保障机制建设3 学习方法课程特点:综合性交叉性区域性实践性。

综合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集中讲授与科研论文或者主题讨论相结合;明晰学习思路,掌握主要学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发展中的问题运用学到理论撰写小论文;培养兴趣,积累资料关注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第一节人类对发展的反思(分析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一对出现发展问题的反思1 综合问题;速度和质量问题;规模和效益问题;平衡和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

2 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工业革命以后,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

采集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黑色文明)——后工业文明(绿色文明信息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这种关系日趋恶化。

插表格二社会实践层面上对发展观的反思1 关于发展与发展观发展:发展是一个过程,指食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科学史上对发展的理解:哲学家:发展是关于纯粹思维规定的辩证的演进,即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进展相一致的这种含义上的发展。

社会学家:发展的含义就是社会的进步。

经济学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广义的发展观是关于宇宙发展的见解,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孔德创立社会学,旨在阐明现存社会制度基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

19世纪中叶,马克思第一次科学的系统的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了全面研究,哲学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集中体现。

狭义的发展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欠发达欠发展状态向发达状态过度的条件动力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当下对发展观的认识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过程;对它的认识由发展的某一方面发展到发展的多维目标;焦点集中在两条主线交互进行: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物质资本——认为资本——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观是新的发展观。

2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传统发展观的实践主要是经济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

(1)经济发展观背景:西方发达国家当年进行工业化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上发展道路;中国苏联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

追求的目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物质财富无限增长。

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理论基础:威廉配第(英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重商主义”(重银主义贸易);亚当斯密凯恩斯单纯的物质财富观;发展经济学家的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的物质财富提高论。

实践响应: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殖民国家振兴民族经济,中国建立和完善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负效应: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剧。

(2)社会发展观(基本需求战略)背景:上个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却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

追求的目标:以“经济增长第一”转到满足个人的和社会的基本需求有机增长,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应该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战略,而应该采取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战略。

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等。

人类发展指数评价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包括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三个基本要素。

理论基础:人的需求论,社会有机论。

强调三个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强调发展中人的因素。

实践响应: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富不均,就业不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距离拉大;经济和社会两大系统不能很好的协调。

三对工业化道路的反思1 发展与工业化道路发展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工业化概念: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

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衡量工业化程度:(1)人均生产总值插入(2)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3)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 )城市化率2 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1)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阶段第一次工业化浪潮从18世纪后期开始,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而向西欧扩散;大二次大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工业化扩展到整个欧洲北美和日本,并对非西方文明中心从埃及土耳其到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促使这些国家寻求防御性现代化道路,俄国走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三次大浪潮发生于20世纪下半叶,是发达国家向高工业化升级与第三世界国家大批卷入工业化的过程。

(2)存在的缺陷第一,传统工业化道路以掠夺资源为代价,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第二,传统工业化道路以机械化,自动化为发展手段,造成工人大量失业。

第三,传统工业化道路强调强调物本,忽略人本性。

我国工业化的特点: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

一方面受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赶超”战略的制约,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剥夺农业,牺牲农民的利益(长期剪刀差的存在);二是剥夺资源,牺牲环境效益。

走了一条“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先建设,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再重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

吴敬琏给出传统工业化道路总结出七大弊端3 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项重要任务,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矛盾;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工业化与扩大就业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道路。

四对区域发展理论的反思发展的过程也是区域发展的过程:发展使空间不断扩展,空间组合格局不断变化,地缘空间关系日趋复杂。

区域和政区管理以及经济集团紧密相连,发展的过程也是政府不断强化管理,经济集团不断获得利益的过程。

因此,对区域的关注,对区域发展及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也一直影响着发展的走势和动向。

区域发展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

(一)40—70年代:区域增长的长期轨迹,宏观经济增长中区域之间的关系。

1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结构变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1930年克拉克,费雪在国家层面上统计观察到,三次产业的变动规律,认为部门结构相对重要性的变动会带动经济增长。

1949年胡佛及费雪提出了区域发展必须经历5个阶段的观点:自给自足,乡村工业崛起,农业产业结构变迁,工业化,服务化输出阶段。

1960年罗斯托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提出了经济增长的5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后来又增加了一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发展经济学奠基人1965年费里德曼空间区域发展2均衡增长理论3不均衡增长理论 4 区域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式5 新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论(二)70年代末期—80年代:区域发展理论的新进展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福特生产体制的危机普遍造成西方国家核心区的衰退和逆城市化及过程,一些新兴的特殊区域得到迅速发展。

1 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区域管制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以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工具,重新解释企业的组织和运营。

2 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是弹性生产系统或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地理上的集聚,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特殊的本地社会文化环境。

识别标志:本地网络化和根植性,即当地基础和外来技术相结合。

前者是发展企业的和区域的新的制度性手段,后者是地理上接近。

3跨国公司全球化和区域发展 4 地方环境与学习创新背景:知识经济的兴起5 新贸易理论与地理经济学(三)80年代以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区域发展相比,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经济生态目标的均衡,也更强调发展过程的整体性,长期性,复杂性和渐进性。

研究对象由区域经济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区域发展研究的难度。

虽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发展价值观与哲学范式,发展因素与机理,动态过程和测度指标,规划与调控等理论和方法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为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至今还处于创立和形成时期。

第二节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一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1962年美生态经济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提出滥施化肥农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1965年美鲍尔丁《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宇宙飞船理论”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1980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1981年美农业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983年联合国《新发展观》1983—1987年三个文件:共同的未来,共同的安全,共同的危机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8—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五大议题:水和卫生,能源,农产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管理以及健康。

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是可持续发展提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形成与不断完善,90年代环发大会以后,推进实施的新时期。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及联合国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102位国家头脑到会讲话,签署《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彻底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全球达到共识。

90年代环发大会以后成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

两项基金:21世纪能力建设基金;全球环境基金(GEF)总结:传统发展观的反思——接受新的可持续发展观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诸多发展问题人类的诸多关注和变革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第一节从发展过程的不同角度解释可持续发展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学)二经济的三社会的四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五区域(地理学)“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一人与自然(生态学)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境得以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