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好处

合集下载

《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技巧

《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技巧

打印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
【写作技巧】
照应。

照应,就是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

如,本文开头交代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写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

这样写,可以使读者的印象和感受更加深刻,突出了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用照应的写法,可以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

那么,怎样运用照应的写法呢?
1.内容与题目相照应。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内容只有符合题目的要求,题目才能起到眼睛的作用,进而让别人了解你写的是什么事情。

2.开头与结尾相照应。

一件事,在开头交代发生的原因,结尾就要交代最后是什么样的结局,这样才显得有头有尾。

如《莲叶青青》一文中,开头由玄武湖那一望无际的莲叶勾起对祖母的回忆,引起下文。

结尾照应开头:“如今看到这一池的荷叶,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凉。

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分给许多人吧!”这样写的好处是既强调了主题,加深了印象,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3.情节之间相照应。

如:前边写了班级为希望工程捐款的事;接下来就要写同学们捐款中说的话,做的事;最后,写出捐了多少款,取得的效果等。

这样,事情才算交代清楚了。

4.人物语言相照应。

先写一个人有什么语言,后边再交代一下他(她)是怎样按自己说的话来做的,这样,给人印象会更深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坚贞不屈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竖旗的一角,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

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

(师相机正音)(2)重点指导。

(“瞅”读“chǒu”)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2.学生汇报。

(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习“被捕前”部分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1927年的春天。

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文本分析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到被捕后壮烈牺牲的过程,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开头回忆了父亲被害的日子,接着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习本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含糊、纷乱、僻静、恐怖、严峻、勉强”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这篇回忆录主要记叙了哪些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4.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李大钊同志的伟大精神和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从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其精神品质;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稚、避、峻”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含糊、避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楚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

3.理清文章顺序,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感悟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顺序,感悟革命先烈的形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十六年前的回忆前后呼应作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前后呼应作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前后呼应作文
哎,说起这十六年前的回忆,还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

那时候,咱北京城可是个热闹非凡的地儿,胡同里儿嚷嚷的,都是街坊邻居的亲切问候。

我记得那时候,天安门广场儿上,每到国庆,那可真是红旗飘飘,人山人海,大家都为咱祖国骄傲着呢。

那时候的科技啊,虽然没现在这么发达,但咱老百姓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四合院儿里,夏天有老槐树下的阴凉,冬天有热乎乎的煤炉取暖。

那时候,人们之间的情谊,就像老北京的炸酱面,简单却味道醇厚。

那时候的孩子们啊,不像现在这么多电子玩意儿,但咱有的是玩耍的地儿。

东四的胡同、西单的商场、北海的公园,哪儿都是咱的游乐场。

咱们踢毽子、打陀螺、放风筝,玩得那叫一个欢。

再说说那时候的北京城,那可真是个有历史底蕴的地方。

故宫、颐和园、天坛,这些古迹都是咱的骄傲。

咱北京人啊,对这些地儿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每到节假日,都会带着家人去逛逛,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

十六年过去了,北京变化可大了。

高楼大厦林立,地铁线路纵横交错,科技也是日新月异。

但咱北京人的那份热情、那份亲切,还有对老北京的怀念,可是一直没变。

现在回想起来,那十六年前的北京,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但那份记忆却永远镌刻在心里。

那时候的北京,简单、纯朴,却又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所以啊,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咱北京人的根儿,永远都扎在这片热土上。

咱会怀念过去,但更会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这就是咱北京人的性格,也
是咱北京城的魅力所在。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易考点名师梳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易考点名师梳理

统编版六语下知识点易考点名师梳理11.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1.会写“阀、避”等12个字,会写“埋头、整理”等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抓住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我会读。

一类字:稚zh ì 避b ì 峻j ùn 啪p ā 瞪d èn ɡ 僻p ì 瞅ch ǒu 靴xu ē 魔m ó 刑x ín ɡ 哼h ēn ɡ绑b ǎn ɡ 啃k ěn 袍p áo 执zh í二类字:霖l ín 阎y án 娱y ú 屉t ì 侦zh ēn 暂z àn 宪xi àn 押y ā 钊zh āo易错音:严峻.(j ǜn j ùn ) 彻.底(ch è c è) 暂.时(z àn zh àn ) 幼稚.(z ì zh ì) 宪.兵(xi ān xi àn ) 侦.探(z ēn zh ēn ) 押.下去(y ā y à) 姓阎. ( y án y àn ) 娱.乐 ( y ú y ù ) 瞅.(c ǒu ch ǒu)瞅 被难.日(n án n àn ) 僻.静( b ì p ì ) 答案:j ùn ch è z àn zh ì xi àn zh ēn y ā y án y ú ch ǒu n àn p ì多音字:埋m ái (埋头)m án(埋怨) 为w èi(因为 为了)w éi(成为 行为)难n àn (被难日 灾难 难友) n án (困难 难为情 为难)2.我会写。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三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分析】: 这是⼀篇回忆录,是李⼤钊的⼥⼉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钊同志遇难⼗六周年所以题⽬为《⼗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章是对学⽣进⾏⾰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章开头提出⼗六年前的1927年4⽉28⽇是⽗亲的被难⽇,结尾⼜强调母亲嘱咐⾃⼰要记住⽗亲被害的⽇⼦。

这样⾸尾呼应,充分显⽰了敌⼈的凶残和⾰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钊,部分学⽣有所了解。

学习本⽂,要引导学⽣认真阅读,理解课⽂,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深⼊体会李⼤钊同志忠于⾰命事业的伟⼤精神和在敌⼈⾯前坚贞不屈的⾼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思想内容,了解李⼤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作⽃争的事迹,受到⽣动的⾰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重点: 1、深⼊领会描写李⼤钊同志⾰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体会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学习⽣字新词。

2、读课⽂,初知全⽂内容。

【教学过程】: ⼀、明确学习⽬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课题 ⽑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数⾰命者⾝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个,为了⾰命,他不谓艰险,⾯对敌⼈,他⼤义凛然,表现了⾰命者⽆所畏惧的崇⾼品德。

本课是⾰命先驱李⼤钊烈⼠的⼥⼉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钊烈⼠牺牲于1927年,所以⽂章题⽬叫《⼗六年前的回忆》。

李⼤钊的⼥⼉李星华同志,在⽗亲遇难⼗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的年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第1篇】《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巧用多种照应方法,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一、再现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前文内容的再现或重复。

例如开头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说:“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

”这样照应,不仅点明了李大钊烈士牺牲的具体日期,而且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二、回答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或回答。

例如前头说:“有时候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后面写道:“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这样写说明李大钊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无限忠于党的可贵品质。

三、续写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延伸和深化。

例如前面说“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后文说:“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这就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说明李大钊的品质也教育了工友,他宁可遭受折磨,也不泄露党的秘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第2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

文中,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读通、读透课文,认识字词,理解词意;让学生按时间顺序将课文内容分成四个部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第二课时让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感悟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并激发学生缅怀革命先烈。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采用四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有默读、轻声读、浏览、老师范读。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重点学习“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被捕前”让学生从作者回忆的事情中去体会当时局势严重,从父亲含糊地回答、坚决的态度中去感悟李大钊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语文园地》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语文园地》精品教案

语文园地四这个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

“交流平台”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词句段运用”安排有两个小板块,第一项内容是看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了解、积累更多关于托物言志的诗。

第二项内容是引导学生发现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训,感受古人的智慧。

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吸引读者,那好的开头和结尾就显得尤为重要;古诗积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古人为了抒发自己的志向,把品格和志向赋予在事物的身上,引导学生多积累并加以运用。

“日积月累”的背诵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

交流平台——老师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古诗——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会这种写法,多积累古诗。

句子——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日积月累——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加以背诵。

【知识与技能】1.交流自己阅读过的好的开头和结尾,知道开头和结尾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2.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很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古训。

【过程与方法】1.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我学习。

2.通过看图、感悟、诵读,体会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训大意,体会古训蕴含的哲理,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点交流好开头、好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指导朗读、背诵古训。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并在习作中学会运用这种写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积累笔记本。

2课时第一课时1.交流好的开头、结尾,一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自己读过的古诗,交流有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重点交流文章中好的开头和结尾,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总结写好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难点联系读过的古诗,体会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的人的品格和志向。

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六下回顾拓展三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六下回顾拓展三

作品欣赏:
诗的上半节,作者以“人”与“狗”、“门”和“洞” 作对比,鲜明的阐述了革命者对于人的气节的崇高追求。
当他面临着“自由”和“囚禁”的选择时,为了保持 一个“人”的尊严,为了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他宁可选择“囚禁”。 诗人伟大的人格在这里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 诗的下半节,诗人以激昂的语气来回答了那个在外面 高叫的声音,告诉了他们自己的选择,用激烈的话语表达 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志向和无畏的气概。在诗中 诗人用“活棺材”来比喻这座囚禁革命志士的人间炼狱, 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残酷迫害革命志士, 屠杀共产党人的暴行;另一方面,也以此来揭示国民党反 动统治必将走向灭亡的最终结局。诗人坚信革命终会取得 最后的胜利,他盼望着革命的烈火熊熊燃起,烧毁这人间 的炼狱。
课外书屋
《红岩》 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吴强的 《红日》 徐光耀的《小兵张嘎》 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 张品成的《赤色小子》
小萝卜头叫宋振中,遇害时年仅9岁,他在八个月的时候,他的父母被国民党 反动派秘密逮捕,他也被带进了监狱。 宋振中从小跟着母亲在女牢中长大,一直 到四五岁还没有见过关在男牢中的父亲。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 的是发霉发臭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 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从小就很懂事,他的妈妈为了给他换一点大豆吃,就去做苦工, 可每次开饭时,“小萝卜头”总是让妈妈吃。他还常常搜集一些破布条、破袜子 留给妈妈做鞋用。从五岁起,他就学着自己缝补衣服了。“小萝卜头”六岁的时
作者简介: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中国 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 一。北伐将领,曾任新四军军长。后来被国 民党长期囚禁,坚决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 1946年4月8日由重庆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 与夫人女儿一起遇难。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教案范文3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教案范文3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书籍、严峻”等词语。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梳理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加深对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被害后同敌人作斗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2.梳理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加深对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被害后同敌人作斗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本课的预习案。

2. 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李大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利用单元导读,导入新课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同学们,我们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要开始一个新的单元的学习,你知道我们应该先来学习什么呢?2.出示课本45页的单元导读。

通过抓关键词语,让学生自主学习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3.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书籍—狼藉严峻—竣工满脸横肉夹衣(三)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事的,请划出文中标志性的句子。

明确答案:时间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有一天;4月28日。

2.同学们,4月6日的早晨,父亲被捕了。

那么那年春天写被捕前;有一天写被捕后;4月28日写被害后。

3. 理清文章的脉络,结合题目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写我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以及被害后所发生的事情。

4. 同学们,你看一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板书:首尾照应)其实文中还有几处是属于内容上的前后照应,找一找。

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笔记【3篇】

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笔记【3篇】

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笔记【精选3篇】六班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笔记【精选3篇】一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同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文章。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叮嘱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勇敢。

二、学情分析:对于李大钊,部分同学有所了解。

学习本文,要引导同学仔细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绽开争论,使同学深化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宏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名贵品质。

三、教学目标1.会读写课文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同学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体会光荣的革命传统。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1.深化领悟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化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同学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用对比的手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文章所使用的倒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要点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有那么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日,我们就来熟悉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前辈。

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2.简介李大钊。

可让同学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老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索:课文是按什么挨次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出示练习: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挨次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这几件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第1篇】《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巧用多种照应方法,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一、再现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前文内容的再现或重复。

例如开头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说:“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

”这样照应,不仅点明了李大钊烈士牺牲的具体日期,而且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二、回答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或回答。

例如前头说:“有时候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后面写道:“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这样写说明李大钊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无限忠于党的可贵品质。

三、续写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延伸和深化。

例如前面说“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后文说:“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这就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说明李大钊的品质也教育了工友,他宁可遭受折磨,也不泄露党的秘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第2篇】本课教学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能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全过程,课堂上主动求知,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主动运用。

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

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

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文章的前后照应及其作用

文章的前后照应及其作用

文章的前后照应及其作用在一篇文章里,前面提出的问题,后文有所着落;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这种写法就叫作“前后照应”。

它是使文章首尾圆合,前后勾联、结构严谨的重要手段,更能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强化感情的作用。

1 前后照应在文章中的典型范例1.1 开头和结尾照应。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不仅让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而且起到概括全文、突出主题的作用。

如,《草地夜行》一文的开头写道:“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文章的结尾写道:“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这样写更加显示了老红军身上有一股无穷无尽的力量,更加突出了老红军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

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过了好半天,母亲醒了过来,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样的前后照应,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1.2 中心词和标题照应。

文章的中心词和标题照应,就是指文章中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出题目的意思,这种简便扼要语句叫中心词。

这种照应叫点题。

如,著名作家王鲁彦的散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开篇便以“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点题,这开门见山的点题并非实指爱杨梅,实际上是“我爱出产杨梅的故乡”。

点题既照应了题目,又揭示了题意。

1.3 段落和段落照应。

《我爱故乡的杨梅》在写杨梅果时,先进行总写。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果实。

杨梅的形状、颜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

”而后分述,第四自然段写杨梅的形状,第五自然段写杨梅的颜色,第六自然段写杨梅的味道。

作者在分述杨梅的形、色、味时,字里行间里都流露出对杨梅的喜爱。

这样,总写与分述紧相照应,使上下文联系得非常紧密。

1.4 情节和交代照应。

托尔斯泰的《跳水》一开头便有这样一句话: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照应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照应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照应
阅读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十分注意语句间、篇章间的照应,读来印象深刻感人。

同样,我们写作时,也应做到有机照应,结构严谨。

 一、时间照应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这段话中点到了“4月28日”这个不寻常的日子,这里照应了文章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16年了。

”因为李大钊烈士牺牲的时间是1927年4
月28日,作者牢牢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

这样的照应,给人以十分沉痛的感觉。

 二、设问照应,可以设下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1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幺伯父得到这幺多人的爱戴?”先设疑,然后例举了“评论《水浒传》”、“谈论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最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作结,与上面提出的问题照应起来。

 三、前后照应《粜米》结尾写道:“经过一阵的嚷嚷辩论米质的好和坏,争持斛子的浅和满,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没了这只船那只船之间空隙的菜叶和垃圾再也看不见了。

”这段话照应了课文的开头:“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

”农民面对资本家的压价,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将米廉价地全部卖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通用13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篇1一、教学准备:1、录象《烈火中永生》。

2、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二、教学要求: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二)学习第一段(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

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3)引读2—6节(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对比)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7)引读第七节(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四)学习第三段(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解知识点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作者介绍:李星华( 1911一1979)河北乐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她整理出版的《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

我会写:稚:幼稚童稚稚气稚嫩避:避免退避避暑避雷针避而不谈峻:严峻峻峭冷峻峻拔陡峻险峻啪:啪嚓劈啪噼啪砰啪啪啦瞪:目瞪口呆瞪眼迷瞪眯瞪僻:僻静僻陋僻野僻远穷乡僻壤瞅:瞅见瞅空瞅准让我瞅瞅靴:马靴皮靴隔靴搔痒战靴脱靴、魔:魔鬼恶魔妖魔病魔魔王刑:苦刑判刑量刑徒刑缓刑刑期哼:哼,走着瞧。

绑:绑带绑架绑腿捆绑松绑啃:啃声啃气啮啃啃啮啃嚼袍:旗袍袍子长袍同袍睡袍紫袍执:执行执笔执着执迷不悟形近字:避(避暑)僻(偏僻)屉(抽屉)届(届时)绞(绞刑)饺(水饺)多音字:糊hú糊涂hù糊弄冲chōng怒气冲冲chòng冲着近义词:可惜——惋惜耐心——耐烦避免——防止会意——会心反义词:慈祥——凶狠幼稚——成熟含糊——肯定坚决——犹豫暂时——长期沉着——慌乱理解词语:【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不认真,马虎。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

【轻易】简单容易;随随便便。

【暂时】属性词。

短时间的。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严峻】严厉;严肃。

【残暴】残忍凶恶。

【本地研发】浙江省杭州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重要语段作用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师版)

【本地研发】浙江省杭州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重要语段作用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师版)

重要语段作用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掌握重要句子或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2、掌握重要句子或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作用的规律。

在阅读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考题,请欣赏某一个句子并说出它的作用,此时好些学生找不到切入点.其实很简单,句子的作用要考虑两方面的作用:一、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这就要看所给你的句子是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如果出现在开头: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5、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例1::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选断,回答问题。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照应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照应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照应阅读课文,咱们发现作者十分注意语句间、篇章间的照应,读来印象深刻感人。

同样,咱们写作时,也应做到有机照应,结构严谨。

一、时间照应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这段话中点到了“4月28日”这个不寻常的日子,这里照应了文章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16年了。

”因为李大钊烈士牺牲的时间是1927年4月28日,作者紧紧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

这样的照应,给人以十分沉痛的感觉。

二、设问照应,可以设下悬念,使读者发生阅读兴趣。

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1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何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先设疑,然后例举了“评论《水浒传》”、“谈论‘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最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作结,与上面提出的问题照应起来。

三、前后照应《粜米》结尾写道:“经由一阵的嚷嚷——辩论米质的好和坏,争持斛子的浅和满,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没了这只船那只船之间空隙的菜叶和垃圾再也看不见了。

”这段话照应了课文的开头:“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

”农民面对资本家的压价,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将米廉价地全体卖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

四、人物照应《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前面提到:“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晓得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这里照应了后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阎振三受了刑,并没有供出李大钊。

这里的照应,使咱们认识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行为和高贵品质,也教育了工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