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如何发展城市化与城市群

合集下载

辽宁城市化历程及发展思路

辽宁城市化历程及发展思路

辽宁城市化历程及发展思路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作为全国经济的装备部,无论在工业化时期,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始终都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

建国近50多年来,辽宁城市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近年来,辽宁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城市化过程也明显趋缓,城市问题日趋增多,成为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辽宁城市化历程辽宁城镇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早期城市主要为军事职能,先秦两汉时期辽宁西部和中部地区产生了一些城镇,这些古城皆处在战略地位重要的自然、交通条件优越地区。

辽宁城市布局始于两晋,到明清时期形成雏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辽宁从1931年“9·18”事变后,便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因此,辽宁城市化产生之初就具有殖民地城市特征。

殖民地时期工业化引发了城市化。

日本统治者为长期霸占和掠夺资源的需要,从1932-1935年间,制定一系列城建规划,建成了大批工业、交通、港口城镇,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带建设了一批城市。

这一时期辽宁的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从城市分区与公用设施差别方面看,如实地反映了帝国主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

建国之初,辽宁的城市化水平就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8.1%,而全国为10.6%,高出全国7.5个百分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辽宁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人口膨胀,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发展缓慢。

计划配置生产要素,人口流动性差,城乡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低效运转,市场不健全,有城无市。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城市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分割状况明显改进,城市建设成就令人瞩目,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截至2002年,辽宁共有设市城市31个(地级市14个、县级市17个)、19个县、8个自治县、56个市辖区、613个镇、302个乡、78个民族乡和558个街道。

吉林省特色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实践路径

吉林省特色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实践路径

3年第期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欠发达省份,将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引擎,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发展,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举措,而依据省情,走符合吉林省特点的城镇化道路,更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如何打造吉林省特色城镇化,以什么样的实践路径推进特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及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吉林省城市的发展仍然没有摆脱“小、少、散、弱”的印象,这决定了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大有作为,而进行城镇化建设就必须清楚自身的发展特征和已具备的初始条件。

(一)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第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城镇化水平不高,决定了城镇化发展不能一哄而上,必须有序推进。

据2010年吉林年鉴记载,全省农业人口1485万人,占总人口54.8%;非农业人口1224万人,占总人口45.2%。

至2011年,吉林省城镇化率达到53.4%,排名全国第12位,并高于全国平均51.27%的城镇化率,属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

吉林省虽发展较快,但仍未摆脱城镇化率指标虚高、精品城镇较少的局面,如在2008年的千强镇评比中,浙江省有334个、江苏省有232个,广东省有91个,上海市有83个,而吉林省只有1个,即长春市绿园区西新镇;在2010年的百强县评比中,数量最多的省份为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而吉林省则榜上无名。

可见,与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城镇化质量不高。

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全省人均GD 居全国中等水平(除去几个大中城市之外的城镇人均GDP 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城镇人口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相应提高1.4个百分点,可拉动GDP 增长约0.5个百分点”的理论估计,我省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应带来相应的消费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

而事实上全省商品零售价价格指数的增长速度却在持续下滑。

至2012年底,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GDP 为43412元,位列全国第11位,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哈长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哈长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哈长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哈长城市群形势分析哈长城市群是指以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中心,辐射长春市和吉林市的城市群。

这一区域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然而,随着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哈长城市群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在哈长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虽然哈尔滨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拥有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但与之相比,长春和吉林等地还存在着许多落后的基础设施。

这导致了区域间发展差距加大,资源利用不均衡。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三地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

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整体区域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三、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另一个存在的问题是哈长城市群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

长春和吉林等地主要依托于汽车制造业和重工业,而哈尔滨则以食品加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

这导致了区域内的经济结构单一,对市场需求变化不够敏感。

为应对这一挑战,哈长城市群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和升级。

同时,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流动,提高整体区域的创新能力。

四、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哈长城市群也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排放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不断增加。

尤其是位于黑龙江下游的哈尔滨市,面临着水源污染和雪城治理等环境保护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法规的执行力度。

加大投入,在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城市群间应加强环境资源的共享与管理,共同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五、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最后一个问题是哈长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三个城市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互动合作机制,但目前整体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导致各地信息不对称、资源利用不充分。

为加强协同发展,应完善区域间合作机制,并搭建一个信息共享、资源互通的平台。

东北地区如何发展城市化与城市群

东北地区如何发展城市化与城市群

东北地区如何发展城市化与城市群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化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城市密度较大的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有了显著的发展,然而,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城市化速度明显落后,城市化水平低下。

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科学发展的高度,审视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群问题。

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传统的工业城市化模式使得东北地区的城市化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必须要探索一条新型的城市化道路。

这种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抓住新经济发展的契机,以形成新的城市化动力机制为核心,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现阶段东北地区城市化的战略重点是:提高产业结构带动就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转换能力,促进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增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引起的每一轮社会经济结构转换,都会为城市化的推进释放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城市化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因此,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机制是区域产业结构较强的转换能力,带动与其高度耦合的就业结构的转换,进而导致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不断聚集,即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高级化。

二是形成完善协调、合理分工的城镇体系。

区域城市化的规模和水平应与区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积极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

东北地区大中城市比重大,93%的城市人口规模都在20万人以上,城市规模等级较高。

从城市规模理论看,在20万-25万人以上,城市才能发挥较好的规模效益。

另外,就东北状况而言,大城市仍然具有较高的聚集经济效益。

东北地区大城市数量多是未来推动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明显优势,要发挥大城市的聚集功能。

同时,也要加速乡村城镇化的进程。

由于大中城市发展较快,东北地区81%的城镇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但至今仍有大约5000万人口居住在农村。

东北三省区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东北三省区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东北三省区域的发展趋势分析引言:关注宏观、中观的区域发展环境,深刻理解项目所处的区位背景,是东滩顾问多年来战略咨询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文章多摘录于东滩顾问在项目咨询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报告。

1、东三省将形成“三横三纵、两极拉动”的区域一体化格局(1)东三省“三横三纵”轮廓初现东北地区是全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公路网络也十分发达。

现有的公路、铁路网络,东北三省已形成了“一纵三横”的城市格局。

一纵主是指沿“哈尔滨-大连”铁路、公路网而形成的东北三省核心城市带,它是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轴心,串联的是东北三省的“中部城市群”;三横是指分别以各省的省会城市为核心而形成的城市带,几乎连接了各省的主要大中城市。

从东北地区现有的区域空间经济结构看,存在着严重的非均衡性,东西两侧边缘城市发展滞后已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之一,“中部城市群”与两侧经济的巨大差距将阻碍东北地区的振兴大计。

国家最新的交通大规划——东边道的修建具有跨时代的战略意义,其多重政治和经济意义将在今后逐渐显现,这里只谈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东三省的区域发展方向从“中部隆起”开始向东转,面向日本海发展。

东北地区东西两侧的发展势在必行,“东边道连接修建计划”的一个战略立意就是带动东三省区域向东发展,借助外力,联成一体,发展东部区域。

可以预见,东北地区的空间格局未来将呈现“三横三纵”格局。

在“一纵三横”的布局上,增加“大连-佳木斯”(东边道)、“朝阳-齐齐哈尔”(预测)。

(2)东三省将由“单极主导”转向“两级拉动”东北三省中,辽宁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一直是东三省的翘楚,更因为山海关(锦州交通枢纽)和大连港成为东北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振兴东北战略,在大连港投下巨资,扩建港口,修建“烟大铁路轮渡”等,既是辽宁省这种地位的体现,也将提升这一地位。

但东北三省以黑龙江面积最大,且距离辽宁较远,大连这一增长极对其拉动作用有限,多年来还经常运能不足,不能够及时将黑龙江省及俄罗斯远东资源运进关内。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王胜今;韩一丁【摘要】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东北地区城镇化仍然面临着诸如大城市总体实力偏弱、小城镇发展落后、资源型城市转型困难以及体制机制障碍等诸多问题.为此,应加大城市群建设力度,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积极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发展农村金融,积极推动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期刊名称】《人口学刊》【年(卷),期】2017(039)003【总页数】8页(P44-51)【关键词】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作者】王胜今;韩一丁【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2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时,城镇化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必经之路。

所谓城镇化,其含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即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加重,且城镇地区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另一方面,城镇化还包括城市文明及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扩散,城市生活方式影响不断深入的过程。

[1]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

由于东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国早期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这也使得东北地区成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摇篮。

也正因为如此,以“大工业”和“大农业”为特点的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曾经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沿海经济地带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中心发生了转移和分散,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优势不再突出,城镇化进程的脚步有所放缓。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东南沿海地区大力推行改革开放。

我国开始实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也迅猛发展。

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与城市群的发展

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与城市群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加速。

以2024年为节点,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5%,其中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在2024年,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城乡融合。

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下,城乡之间的壁垒将逐渐消失,农村地区将逐渐向城市化转型,城市地区也将更加注重农村地区的发展。

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下,城市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同时,农村地区也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将有助于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最后,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下,城市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智能化建设和资源节约,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村地区也将逐渐向智能化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将有助于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二、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是指多个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合作发展的区域性城市群体。

在2024年,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首先,城市群的发展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合作发展的局面,有助于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其次,城市群的发展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合作发展的局面,有助于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将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全国经济结构的优化。

最后,城市群的发展将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合作发展的局面,有助于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战略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协调区域发展和推进城市群建设成为了我国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不同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紧密,城市群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群战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以区域为单位,协调发展各经济区域,实现各区域之间的协调、整合和共赢。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之间的发展不够协调,产业结构不够均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不仅影响了区域的整体经济效益,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利用,推动全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1)实施一体化发展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实施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这种发展战略要求不同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产业链互相补充,并组合成战略性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发展的互补和协调,形成区域间资源要素统一配置,实现共享式发展。

(2)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可以促进区域交流、交通和物流等方面的协调和联动。

此外,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也可以打破区域之间信息交流的隔阂,实现信息无缝对接。

(3)加强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因此,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引导优势产业的发展。

2、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要素条件不同,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各地的综合效益,而且有助于调整资源在区域内的配置,实现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优势。

(2)增强区域竞争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紧密合作与竞争,减少和避免冲突和竞争,实现共赢,并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城市群管治建构及其组织模式研究——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群管治建构及其组织模式研究——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群管治建构及其组织模式研究——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城市群”是指由多个城市在其相互联系的经济、社会和空间上的联系和互动所形成的一种城市组群。

近年来,城市群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成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等。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城市群内部协调管理问题、竞争合作问题、跨区域合作问题等。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典型城市群,由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和辽阳市六个市组成,区域总面积18622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超过1200万。

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辽宁中部城市群在城市发展、交通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如何协调城市群内部关系、如何加强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合作,如何共同推进城市群的健康发展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治理建构及其组织模式,以期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其他城市群的治理建构及其组织模式研究提供启示。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城市群治理理论、城市群组织模式、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实践等多个方面来探究城市群的管治建构及其组织模式。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城市群的治理理论研究:阐述城市群治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基本原则,简述国内外城市群的治理理论和实践。

2. 城市群的组织模式研究:归纳总结目前国内外城市群的组织模式,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探索适合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组织模式。

3. 辽宁中部城市群治理建构的实践研究:针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治理实践,分析其优缺点和经验,提出提升辽宁中部城市群治理建构的对策和建议,并探讨其在我国其他城市群的推广应用。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与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这种趋势可能会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同时也会为中国带来无限的机会。

那么,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路径呢?路径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城市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共同努力、分步实施。

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大规模的城市化,可能会增加资源消耗和社会成本。

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即使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城市化进程也要逐步推进,不能盲目扩展城市规模。

路径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发展不会停止,但是城市的影响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

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必要条件。

城市的绿化、景观、城市公园等绿色空间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让城市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土。

路径三:信息化水平和城市化的提升相互促进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信息化、智能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了越来越普遍的趋势。

通过信息化手段,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城市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这种互相促进的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也能够为城市文化、城市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路径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品质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品质。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还要关注城市的人文环境、人文精神和人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进程必须尊重人的需求,切实满足人民对于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的需要。

趋势一:加速城市群发展中国的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城市群发展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效益,提高城市体系的整体效率。

趋势二:提高城市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努力提高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不仅包括经济、科技、产业等方面,还包括城市管理能力、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品质等方面。

只有城市自己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趋势三: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加快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

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发展现状、特征及布局优化

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发展现状、特征及布局优化
ch r ce sicu n n aln e s al he ach as r a z t n wi o q alesec hes a ila ou ca a a tr n ldig u b a c d c e ir r y f t b niai u o t w u i t T p ta ly t nbei hl t mprv o edf mm f I wig a p t :n e r t g ub y t m p t dgrdin sr t n; r ol n s ecs it g ai rans s e s ai an a e t o n al ditbui i o pomo igurans sem t g due f mat n; tn b y t newok ”u or r r i o n nasn i n ic  ̄ igbg a dm e im ie e igf cin x rigura g l du ct sladn un t e e t n a gomert n go hD eef c s n rasn a z t n q al i o n b a o rwt 0} f t ice igur niai u i i e b o t y oranzn 8 t nsom ai n e i l a o ndicea ig lc l o r g iigur n r b a fr t ona d rvt i t n a azi n r sn o a g venme tc o ert n n o p a i o

■删
No e s C hn , r ns sem, at la o t ,b a t ia U y t ba Sp i ly u a
1引言
对 城 市体 系空 间 布 局 与 发 展 的 研 究 缘起 于 工业 化

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协调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加速。

但是,仅仅是城市化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区域协调发展,使得城市化的成果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地区,实现全面同步的发展。

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机遇城市化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人口流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同时,城市化也为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变。

毫无疑问,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城市化的进程虽然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无论是从经济、社会还是环境方面来说,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十分复杂和多样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市化方式、城市群发展、城市规划管理、产业转移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其中最重要也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物无处不在”导致交通拥堵、环境破坏等问题凸显。

三、区域协调发展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和政策来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这就需要区域协调发展。

对于中国而言,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城市化的进程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确保城市化发展的均衡性。

不同的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需要有相应的市场调节机制,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加均衡有序。

其次,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协调城市化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中环境保护问题无论是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战略规划,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保证城市的永续性发展。

最后,区域协调发展还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支持。

四、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区域协调发展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具体而言,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城市化发展。

区域发展与城市群规划

区域发展与城市群规划

区域发展与城市群规划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城市间的发展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提升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城市群规划成为了重要的工具和策略。

本文将就区域发展与城市群规划进行探讨,探寻城市群规划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提升方面的作用。

一、城市群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市群规划是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出现的,它以一种新的区域观念重新定义城市和区域的地位。

城市群规划通过更好地整合资源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强的支撑和动力。

在城市群规划中,跨区域的合作和协调成为了关键,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和互补发展,形成合力。

城市群规划的实施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群规划可以释放地理空间的潜力。

不同城市间的互补发展可以打破单个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

其次,城市群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通过形成城市群,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创新资源,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最后,城市群规划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合理规划城市群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可以提供更优质、便利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城市群规划的实践案例中国的城市群规划已经开始落地,各个城市群经过规划和建设,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城市群之一,其规划目标是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三角的城市群规划涵盖了上海、江苏南京、杭州、浙江温州等一线城市以及周边的县市区,共同实施了一系列战略和政策。

在实践中,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强化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一系列措施,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区域发展和城市群规划的另一个重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旨在推动京津冀三地的一体化发展,形成更为高效、可持续的城市群。

兰西城市群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及限制因素分析

兰西城市群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及限制因素分析

兰西城市群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及限制因素分析兰西城市群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由兰西县、绥化市和黑龙江省肇东市组成。

该城市群以农业、林业和能源为主要产业,近年来逐渐发展出以机械制造、化工和纺织等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该城市群在发展中也逐渐出现了产城融合的趋势。

本文将从兰西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城市化程度和环境等方面探讨其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并对限制兰西城市群产城融合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兰西城市群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1.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兰西县、绥化市和黑龙江省肇东市的产业结构以农业、林业和能源为主,但在近年来,这些城市也开始逐渐发展起了以机械制造、化工和纺织等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这使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同时也有助于不同领域产业间的合作与互补,推动了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

2.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城市群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程度也逐渐提高。

各城市之间的交通、通讯、生活等方面的连通性得到了加强。

并且,城市城镇化也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

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群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3. 环境的引导和支持领导在兰西城市群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的引导与支持能够促进城市群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加强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领导还可以主导城市群发展,规划城市群的生态、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以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二、限制兰西城市群产城融合发展的因素1. 地理位置的不足尽管兰西城市群已在黑龙江省拥有一定的规模和人口,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不足,距离省会哈尔滨较远,进出口交通较为不便,这影响了兰西城市群的发展。

2. 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匹配兰西城市群所拥有的产业规模不及一流城市群,且产业链上下游能力对接较为薄弱,这使得产业规划中的区域分工难以实现,产业链优化和发展难以有效组织。

3. 人才的流动性差由于兰西城市群地处较为偏远的位置,该地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小,劳动力的素质与数量都较为有限,这限制了该城市群的产城融合发展。

东三省城市化进程

东三省城市化进程


呼兰——哈尔滨——双城发展轴:该轴线是哈尔滨“南 联北开”战略,落实黑龙江省确定的“点——轴”式产 业空间发展模式的基础。轴线符合中心城区未来发展方 向,连接了哈尔滨中心城区外围圈层的重要工业区—— 平房区、重要城镇——呼兰和双城,对于促进中心城区 向江北拓展,密切这些重要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合作具有 重要意义。 哈尔滨——阿城发展轴:该轴线是黑龙江省确定的 “点——轴”发展模式中“T”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协调黑龙江省东西部地区经济,促进哈尔滨都市圈 副核心城市——尚志的发展,推进江北地区开发,促进 阿城等拓展圈层内重要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城镇化率与全国的比较(%)
名称 吉林 全国 差值 2000 49.68 36.22 13.46 2011 53.4 51.27 2.13城镇化增速开始缓慢,如何提高吉 林省的城镇化水平成为吉林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关于吉林省城市体系的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着 “大城市过大,中等城市太少,小城市多却弱”这样 的表述。经研究认为,新的表述应该是:“大城 市规模更大,中等城市数量增多,小城市加强特色”。 吉林省大部分城市尚未达到最佳规模。规模发展、 加速城市化进程,首先应该通过长春、吉林等现有 大中城市的低成本扩张,实现人口和各项资源要 素的集聚。大城市要坚持开发区、城区和县域 “三大板块”协调发展,根据自身特点和功能定 位,努力实现经济转型、特色发展、错位竞争, 构建“三大板块”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1)逐步调整以资源初加工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立足于资源优势,加大产业关联度,培育既符合本 省实际,又与全国生产力布局有良好协调并具有市 场潜力的产业群体。在巩固石油、石化、煤炭、森 工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农业 及食品、饲料工业、医药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 业、汽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门类。 (2)充分利用沿边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 步加大“南联北开”的力度,充分利用中俄经济的 互补性,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强 大的面向国际的企业集团,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外 向型农业等外向型经济类型。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哈长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哈长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哈长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城市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

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哈长城市群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核心城市群,其协同发展对于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出发,探讨哈长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路径,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一、哈长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哈长城市群包括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三大核心城市,以及其周边的一系列中小城市。

这三大核心城市均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各自拥有独特的产业优势。

哈尔滨以食品加工和制药等行业为主,长春以汽车制造和化工产业为主,沈阳则以重型机械和装备制造业为主。

在这三大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周边城市也相继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集群,如齐齐哈尔的冶金产业、吉林市的医药产业、抚顺的煤炭产业等。

哈长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各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度较低,缺乏有效的产业协同机制和合作平台。

城市间的竞争关系较为突出,相互之间存在着不健康的竞争现象,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传统产业在城市群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成熟,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和发展动力不足。

哈长城市群需要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协同和优化升级,推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1.构建产业协同机制哈长城市群需要构建产业协同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推动城市间产业的合作与互补。

具体来说,可以建立跨城市的产业联盟和产业共建共享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跨城市产业合作的支持力度,出台政策鼓励企业间的产业合作,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优化产业布局哈长城市群需要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动产业标准化和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的完整和高效。

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优质资源和技术,对城市群的传统产业进行升级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升级。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群概念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城市群是指一个由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区域,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城市群的特征和优势、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和城市群建设面临的问题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城市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城市群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其所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组成,这些城市之间信息,人流,物流等资源有着非常密集的联系和交流,因此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交通、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共同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抵消城市群种竞争、促进城市协作,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发展。

随着中国对全球贸易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二、城市群的特征和优势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其特点主要包括多城互补、一体化发展、承接多业态功能、集聚创新要素等。

城市群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了广大人口和多样化的经济需求,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聚集区。

城市群的还优势主要体现在发展带动效应上,其多种多样的产业和贸易形式,便于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促进信息、人流、物流等要素的流动和交流,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城市群的发展模式目前,世界上形成的城市群主要有美国的东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州,欧洲的莱茵-梅茨-鲁尔、马德里-威尼斯、英伦三角等。

而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

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城市中心节点为主的中心型发展模式,以交通主干道为主的轴心型发展模式,以产业发展区为主的走廊型发展模式三种。

而在实际建设中,也需要按照当地的地理和其他条件选取适宜的模式。

四、城市群建设面临的问题城市群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及大事宜周旋的过程,难免会面临诸多挑战。

东北经济发展缓慢探析

东北经济发展缓慢探析

东北经济发展缓慢探析东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

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在上个世纪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相对缓慢,并且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资源约束、政策导向等方面探析东北经济发展的缓慢现状,并寻找解决之道。

产业结构的转型是东北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上,东北地区以其发达的重工业为特色,形成了以钢铁、煤炭、机械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产业链的变革,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产能过剩、产品陈旧、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了制约东北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障碍。

与此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也缺乏核心竞争力。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东北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源约束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制约因素。

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农业、林业资源。

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并没有为东北地区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相反,资源依赖型经济模式让东北地区长期以来陷入了单一产业、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经济发展困境。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增加的约束和挑战。

政策导向的问题也是东北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受到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特殊支持和政策倾斜并不够充分和有效。

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东北地区依然存在,而市场化、创新型的发展理念和机制不够成熟。

对于东北地区而言,政府应当更多地给予市场的支持和引导,保护产业的环境,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新兴产业、服务业和地方企业的发展,让东北地区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发展动力。

为了助力东北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类型、特点及问题

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类型、特点及问题

作者: 陈玉梅[1];张奎燕[2]
作者机构: [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2]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51-54页
主题词: 城市化;东北地区;资源枯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有了新的发展,大城市数量成倍增长,涌现出一批新型城镇,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北地区城镇化具有鲜明特点,主要是大城市群集中,城镇化水平高,城镇类型齐全,同时存在城镇分布不均衡、农村城镇化发育不充分、资源枯竭型城镇转型任务重和城镇化率虚高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区如何发展城市化与城市群
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化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城市密度较大的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有了显著的发展,然而,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城市化速度明显落后,城市化水平低下。

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科学发展的高度,审视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群问题。

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
传统的工业城市化模式使得东北地区的城市化面临着
诸多问题和困境,必须要探索一条新型的城市化道路。

这种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抓住新经济发展的契机,以形成新的城市化动力机制为核心,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现阶段东北地区城市化的战略重点是:提高产业结构带动就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转换能力,促进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增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引起的每一轮社会经济结构转换,都会为城市化的推进释放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城市化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因此,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机制是区域产业结构较强的转换能力,带动与其高度耦合的就业结构的转换,进而导致区域内各种生产要
素不断聚集,即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高级化。

二是形成完善协调、合理分工的城镇体系。

区域城市化的规模和水平应与区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积极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

东北地区大中城市比重大,93%的城市人口规模都在20万人以上,城市规模等级较高。

从城市规模理论看,在20万-25万人以上,城市才能发挥较好的规模效益。

另外,就东北状况而言,大城市仍然具有较高的聚集经济效益。

东北地区大城市数量多是未来推动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明显优势,要发挥大城市的聚集功能。

同时,也要加速乡村城镇化的进程。

由于大中城市发展较快,东北地区81%的城镇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但至今仍有大约5000万人口居住在农村。

毫无疑问,要通过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体来完成未来东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
全部人口转移任务,将会加剧大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所以,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相互分工,紧密关联,有效配置城乡资源,使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这是东北地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方向。

三是促进东北南部城市群功能升级,带动整体发展。

加快沈阳、大连的发展,使其成为世界城市体系和国家城市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承担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种要素流的枢
纽任务,有效组织东北南部城市群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进行包括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的适时调整,实现城市群功能升级;打通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群发育的行政阻隔,加强城市间的有机联系,通过辽中南城市群的功能升级,带动整个哈大城市密集带的发展,形成更大区域尺度的城市群,使之成为国家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实体,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的实施,以整个东北地区为腹地的辽中南城市群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中国继长江
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后的第四大城市群。

对促进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是组建跨区域经济协作机构,促进形成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

当前东北地区城市群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是由于行政阻隔导致要素流动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由此切断了城市间要素流形成的有机联系,阻碍了城市群的进一步发育和成熟。

要从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发展出发,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协调机制。

组建跨行政区经济协作机构,对公共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进行统一配置、规划、开发建设,促进包括产业互动发展机制以及统一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的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的形成。

二是以城市职能分工为视角,加快区域内外城市密集区整合。

首先,发挥大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把沈阳、大连等特
大城市的发展逐步纳入全球城市体系。

须完善其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全球及东北亚经济圈的视角,对其城市功能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定位,积极承担区域性国际城市职能,加速产业与空间的外向化进程。

同时,要加速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经济技术扩散与产业关联,协调与中小城市的产业和功能关系,从大区域角度构筑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城镇结构体系。

其次,沿哈大城市密集带,由近及远加快区域内外城市密集区的整合。

三是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对城市群形成的驱动力。

产业聚集是城市群形成的驱动力。

东北地区辽中南城市群的形成,便是通过对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布局了大量的煤炭、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产业,加上发达密集的铁路交通网络,吸引了能源、钢铁、机械、汽车、石化、造船、医药、食品等众多产业在沿哈大线的辽宁中南部集聚,进而兴起了一批密集分布的工业城镇,这些城镇之间由于产业集聚而具有密切的联系,最终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以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以及营口和盘锦等为主体的首尾相连的辽中南城市群。

今后,应继续强化这种产业集聚效应对城市群形成的驱动力,以东北南部城市群为核心,带动哈大城市密集带,促进东北地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

四是把小城镇纳入城市群整体发展中,加速城镇化进程。

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产品加工转化,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职能分工明确的小城镇;把小城镇纳入城市群的整体发展中。

要使小城镇成为中等城市或大城市产业链中的一环,并以特色化和专业化为主,使之成为东北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根基;以城市群规划替代传统的城市规划和乡村发展规划相互分离的规划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