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

合集下载

2019年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doc

2019年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doc

2019年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高考作文题目一公布,立刻就是高考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今年的20XX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是怎样的呢?应届毕业生会及时为大家公布的,以下20XX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作文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你活好自己了吗?按一些幽默程序员的说法,“别人的生活在你看来是.jpg,但在他自己看来则是.gif”。

大致意思就是:你看到的是别人的表象,而不是他人生的真实演绎。

一位穿着简陋的妇女,身后跟着一个孩子,似乎很是畏惧她的母亲似的,这一路都没敢和她母亲对视。

想必,那是个严厉的母亲。

走到地铁站台,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拉着二胡,身旁放着一只铁盘,里面只有零星几枚硬币。

妇女经过老人身旁时,一脸嫌弃的转过脑袋,对孩子说:“看吧,多可怜。

你要是不听话,以后也会活成那般模样。

”我在一旁静静的看着。

孩子胆怯地点点头,跟着母亲走了。

那般模样?那名妇女能出此言,必然是发自内心的。

不过,分明是发自内心的自卑。

很明显,她也不过是个农村妇女,只是来到大城市,这才显得神气活现。

由此,不禁想到:评价他人生活的同时,你的评价可能恰好就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

当一个人是自卑的时候,看到别人光鲜的生活时,更多的是羡慕,嫉妒,甚至上前恭维。

我也许不得不去猜测那位妇女的生活,也许也是十分辛酸,十分贫苦,不那么如意吧。

这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也许每天都会发生,以至于被人们渐渐淡化了。

再说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曾被“送”给一间“陋室”,简陋到比当今的“蜗居房”还要简陋。

人们纷纷议论着刘禹锡的生活该将是如何悲惨如何不悦,同时也有庆幸自己没有违背官府,生活还没有落得这般下场。

但实际上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的心态早就将他置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境界了,该写诗写诗,该喝茶喝茶,日子过得闲适惬意。

2019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及范文:莫放修芦碍月生与味由心生

2019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及范文:莫放修芦碍月生与味由心生

2019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及范文:莫放修芦碍月生与味由心生2019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及范文莫放修芦碍月生与味由心生作文真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1莫放修芦碍月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蒹葭》是《诗经》中最为优美抒情的一首。

奇怪的是质朴粗犷的秦地怎会有这样悠远别致细腻的音乐呢?可是在我还没有深深懂得它的美之前就忽视了它: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国家和民族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了。

校园里、电视里、电台里、各种与音乐有关的综艺节目里,我们听到了太多异域音调,以致于我们会产生错觉,会忘了这是在中国的文艺节目。

在越来越开放、包容、自信的当下中国,一味地反对这种异域音调,认为其“异”而影响到中国音乐的“美”,从而简单地否定、排斥、拒绝的人可能不多了。

的确,如果我们能够理性地看待,你会发现异域音调会呈现出各种不同而独特的美。

如莫扎特小提琴的悠扬,巴赫如一条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而摇滚则爆发着生命原始而刚强的粗犷之美,那是对生命力量和价值的渴望。

但是在一阵阵热闹甚至有些喧嚣的背后,我越来越觉得不安:因为我们更需要自己民族的音乐,需要我们的“中国味”。

需要中国味的优美、抒情、澄静、人文、对生命的爱和包容,那种在苦难中依然饱含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这时我们就能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会特别喜欢《蒹葭》。

因为它的朦胧,它的在淡淡的忧伤背后依然热情地执着,因为它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美,因为这是我们骨子里天生注定要流淌的永远无法改变的东西。

有了这些,你一下子就听懂黄土高坡上的呐喊,就能听懂孔子的一声喟叹:“吾与点也!”音乐如此,我们的教育、绘画、科技、历史等等不也如此吗?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海纳百川”,这些都没有错,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却渐渐地失去了自信心,甚至错误地认为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落后,从而我们简单粗暴地抛弃了我们许多堪称人类文明顶峰的成果,弯下了我们曾经高傲不屈的战火和刀枪都无法征服的脊梁!这是多么愚昧和悲哀的事啊!加缪说:“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我们是不是正犯着类似的错误呢?所幸加缪还告诉我们:“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内含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实践创新:技术运用、问题解决科学精神:批评质疑、勇于探究审题限制性1.内容限制。

引导语要求考生“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考生的“思考和感悟”不能脱离题目给出的材料,写作时要从材料出发,最终落点还应在材料上。

2.立意限制。

材料的重点不是音乐的“中国味”,而是考生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认识和感悟,或进一步上升为对“如何认识事物”的思考。

要抓住关键词,比如“中国味”“寻找”“认识事物”等,也要注意表述,注意在对比中发现差异,找到“中国味”的真正内涵,并对其做相应的阐发。

3.思维限制。

材料关键词为“中国味”,材料由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递进为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寻找。

材料暗含的归纳推理暗示考生,思维的起点是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思维的过程是对“中国味”的寻找,思维的终点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认识事物的规律。

考生应注意材料本身的逻辑,构思时不可只抓住一个关键词简单列举。

4.选材限制。

选材要突出的不是音乐的“中国味”,更不是“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

不能机械罗列,而要对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做一些适当的分析归纳,从而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

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谈对材料的思考,也可以由“这段材料”谈谈自己对如何认识“中国味”乃至“认识事物”的思考。

比如要写“中国味”是个限制,但写什么样的“中国味”则具有开放性,考生可写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家国情怀、中国的特色文化或政治经济形态,可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发扬;还可以赋予“中国味”新的时代内涵。

2019年全国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中国味”》

2019年全国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中国味”》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适用地区:上海全市题目要求: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年上海满分作文:“中国味”在历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拥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着这多滋多味的中国味。

回眸历史,仰望苍穹,中国味是什么?中国味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对恋人的思念,她在帘卷西风中,人比黄花瘦地等待着,她对明诚的等待坚如磐石,衣带渐宽终不悔。

无言的爱孕育那份心酸,中国味是无尽含蓄的等待。

中国味是“问汝平生之功绩,黄州惠州詹州”的淡然。

乌台案平息后,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划下了一方窄窄的土地,并判你一个“监视居住”,他们的丑恶嘴脸大笑着,要看你那高贵的头颅如何低垂。

但你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地淡然处之。

中国味是安之若素的淡泊。

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

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地倒下,接着,爱妃的自刎更使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乌江,你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随你的三千子弟一去不复返。

你自人愧对江东父老,愿以死来保全他们以后的安定生活。

中国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

中国味是我心一片磁石针,终向南方心不改的忠贞。

在蒙古铁骑入侵,国破家亡,在惶恐的滩头,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世界,你被俘虏,他们威逼利诱你投降,你只选择了三条路:腰斩,活剐,下油锅。

你皆不怕,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

中国味是无畏的忠肝义胆。

中国味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中国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淡定;中国味是“曳尾涂中”于濮水临竿而钓,夜梦蝴蝶的逸出尘世;中国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具欢颜”的忧思情怀;中国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志向;中国味是…………透过历史的眸子,中国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给我们以信念,给我们以坚定,给我们以淡然,给我们一从容,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坚强的后盾………。

高考作文上海卷解析(带范文)

高考作文上海卷解析(带范文)

【独家】2019高考作文上海卷解析(带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人文底蕴:人文关怀科学精神:理性思审题限制性1.“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这既是对话题“被需要”的解说和引导,也是对话题的限制,着力点在“被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上。

2.“生活中”,指明选材的范围——源于生活。

不谈历史,只说现实。

3.“不仅”“也”揭示了“关注自身需要”和“渴望被他人需要”的关系。

两者共存,是生活的常态。

4.在作文时,不能忽视“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一句话,也就是要求写作时文中不能无“我”,重点写作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开放性1.文体的开放性。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思考”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通过叙事来表达,也可以通过说理来表达。

2.选材的开放性。

“生活中”,生活辽阔无边,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学生只要关注生活——自己的生活或者他人的生活,写作的空间非常大。

解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被需要”是需要的最高层次,从自我中心走向服务他人。

上海的高考命题,关注了当下人们精神层面所产生的问题与价值观层面的树立。

由通常的关注外部世界,转向关注内心。

众所周知,关注自身的需要是低层次的,渴望被他人的需要,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和存在感,这才是潜在的力量,人性之光辉!写作本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被需要”含意: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一个人怎样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因为,“渴望被需要”的欲望也不是人人相同的。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音乐的中国味”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越是深入人心的,越是尊重生命的,才真正能成为世界性的。

对生命的尊重,对美的热爱,从某个具体民族或国家的音乐艺术出发,超越了本民族,超越了本国家,而具有了普遍性。

高考作文命题类似苏州园林,只能弯弯曲曲,曲曲折折,又要微言大义,确实不太好写。

写作本来应该是很爽朗,很大气,很愉快的,青少年写作本来应该是想象力爆棚,创造力蓬勃的,才能在以想象力、创造力为核心的二十一世纪信息文明时代,提升我们文化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也是一个提醒。

对于一名普通青少年来说,他们高中三年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刷题、补习、熬夜中度过的,没有一定时间的听音乐积累,没有一定的机会去剧院倾听现场演出,音乐感受有时是缺乏的。

“倾听不同的音乐”、“对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样的命题,看着优雅,似乎有论述空间,但对于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我相信,一名教授、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五六十岁,功成名就,确实有能力、有时间听听古典音乐,听听各国音乐,但是,孩子们只能在上下学的短暂时间,塞着耳机听听手机里音乐软件的音乐,娱乐一下,还不完全是“欣赏”,更谈不上“深刻的感受”,只能是有些个人感受。

建议可以给学生更多接触音乐“中国味”的机会,培养他们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襟。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成长的困境》,要求考生以阅读材料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对人生困境与成长的理解。

在解析这道作文题目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成长的困境"和"人生困境与成长的理解"。

明确了题目的核心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举例阐释困境与成长的关系困境是人生中一种常见的状态,经历困境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

通过举例子,我们可以更具体地阐述困境对成长的促进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举出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说明他们在遭遇困境时是如何通过努力与坚持,最终克服困难并取得成长和成功的。

二、分析困境对人生的启迪困境不仅是考验,更是给予我们启示的机会。

通过深入思考困境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和成长的意义。

我们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如"困境是成长的催化剂",从而强调困境对于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智慧的重要性。

三、探讨克服困境的方法和策略在困境面前,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困境,从而实现成长。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积极乐观的态度、寻求帮助的勇气、坚定的信念等等。

通过以身边的例子作为佐证,我们可以更具体地说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四、个人体会与总结最后,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个人体会与总结。

通过在文章结尾的部分,我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于困境和成长的理解,以及通过这道题目的思考和写作,对自己的成长产生的影响。

这是一个可以展示个人思考和洞见的机会,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回顾与总结。

综上所述,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阅读材料为基础,写一篇谈谈对人生困境与成长的理解的文章。

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从举例阐释困境与成长的关系、分析困境对人生的启迪、探讨克服困境的方法和策略以及个人体会与总结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2019上海高考作文题出炉!寻找“中国味”……

2019上海高考作文题出炉!寻找“中国味”……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出炉!!!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你觉得今年的作文题好写吗?欢迎留言来聊聊!~附: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汇总(来源:人民日报)1.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一类卷(30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一类卷(30篇)

2019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作文作文试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目录1.知知与共,美美与共 (4)2.全面比较方能深刻 (5)3.走出去,返回来 (6)4.守着窗儿,看遍千山万水 (8)5.见之广,乃可思之深 (9)6.曲之道 (11)7.因鉴而思 (12)8.多元认识 (13)9.差异铸就独特 (15)10.跳出箱子思考 (16)11.美人之美,天下大同 (17)12.递进的认知过程 (19)13.寻悟此中味 (20)14.论认识事物之道 (21)15.认识差异,珍视本质 (23)16.识广寻根以致妙 (24)17.构建“个性化”之自我 (25)18.聪明见雪,智者见白 (27)19.博泛而精 (28)20.万籁中的共鸣 (30)21.以外来之识,悟原生之知 (31)22.大视野下的回眸与前行 (32)23.接触陌生 (34)24.向外张望,向内审视 (35)25.拥抱不同,探寻原“根” (36)26.打开格局,从他物认识事物 (38)27.比较的艺术 (39)28.致广大,尽精微 (40)29.多元眼光与认识事物 (42)30.慎内而后开外 (43)1.知知与共,美美与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味探寻的过程。

其一乃是各识其识,各美其美。

就好比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讲,初听这类音乐,我们对“中国味”的含义理解不深,只能在浅层感受它的音韵之美。

这是一种模糊又笼统的美的感受,我们此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做出简单的区分,欣赏认识“中国味”音乐,在这些“单曲循环”中我们揣摩并鉴赏。

因此我们是只知其知,与其他风格的音乐各美其美。

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标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阅卷组认为主要有三大优点:1.审题精准。

作者在细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抽绎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材料的实质。

2.标题夺目。

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也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的意味。

3.富有思辨。

在行文中,作者充分施展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例子,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有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或许就体现在一两词语的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与“适当”两个词语,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与“平衡”两个词语,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富思辨的张力。

【阅卷解读】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一类卷下的标杆作文。

阅卷组判定的理由如下:1.契合材料,立意准确。

沙漠即困境,使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心中的道德、肩负的责任和社会的良知;要在不自由中舞出自己的魂。

这样的立意和表达是准确的。

2.起承转合,颇得文法。

这是一篇行文颇得起承转合结构之妙的议论文。

作者开篇点题,用笔经济。

第二段联系自我和现实,进一步阐发和引申题意,是为紧承。

从第三段开始,作者转入原因分析,指出“惟其不自由,有当担,敢作为,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观点旗帜鲜明,掷地有声。

末段,运用博喻,形象地再次扣合题意,并提出希望。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全文不仅晓之以理,而且还动之以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开篇设喻引出中心,形象生动。

文化犹如“鹰”,现实犹如“末世荒城”,古直悲凉之感激荡在读者心中。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指出第一段的设喻本体,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毫不拖沓。

在设喻过程中巧妙扣合文题中“末世”,也暗含了下文重点要对“新生”做论述。

2.善用“然而”,行文在转折中推进。

细细品味,本文的语言颇有鲁迅的风味,在论述的过程中,随着转折不断推进论述的深度。

第三段中指出民族应该敬重“传统文化”,紧接着用“然而”,指出现实却是举步维艰,进而论述应该怎么办;第四段中指出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之后,用“然而”一词,转向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即“我们的轻视”;在第六段,同样运用了“但”,将论述进一步深化,指出要“有意识地去自觉穿越”。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2019上海高考作文详情: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初看此题,心中不禁一沉。

这题,不好写啊,实话实说,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原因很简单,如果我是一位对音乐不怎么感兴趣,甚至基本不听音乐的同学,那可如何是好?本人,就不是音乐领域的行家,对世界乐坛的认知近乎小白。

但冷静下来,转念一想,又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误解。

音乐虽是作文题的关键词,但此题考察的目标,却不是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而言之,为什么考“音乐”?这里头可能蕴含着深意。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世界各国文化的大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而音乐,恰恰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最佳载体。

因为,它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可以轻松跨越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差异造成的层层阻隔。

戴上耳机,按下开关,全球年轻人都可以沉浸在同一个音乐世界里。

目睹此情此景,若还有人认为,各国的经济、文化可以实行闭关自守、各行其是,那无疑是荒谬的。

不过,音乐无国界固然不假,但各国音乐之间的差异,就连我这个音乐门外汉也能分辨得出来。

且不说流行音乐,印度电影里的动人歌舞、日本电影里的风雅古音、好莱坞电影里未来感十足的配乐,无不渗透着本国文化的味道。

正因和而不同,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于是,我们理应追问,中国音乐的位置又在哪里?但这么问或许并不恰当。

作文题题干中的提法显然更高明——音乐的“中国味”,而不是中国的音乐。

此中差异何在?以周杰伦为例,他的“中国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青花瓷》《发如雪》《千里之外》等作品里,自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但他的音乐创作,同样离不开R&B等西方音乐风格的滋养。

另一方面,世界音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少不了对中国音乐的借鉴和学习。

2019上海高考作文一类卷范文8篇

2019上海高考作文一类卷范文8篇

范文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1、知知与共,美美与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味探寻的过程。

其一乃是各识其识,各美其美。

就好比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讲,初听这类音乐,我们对“中国味”的含义理解不深,只能在浅层感受它的音韵之美。

这是一种模糊又笼统的美的感受,我们此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做出简单的区分,欣赏认识“中国味”音乐,在这些“单曲循环”中我们揣摩并鉴赏。

因此我们是只知其知,与其他风格的音乐各美其美。

这就又犹如百年前那明末海边的禁令角,片甲不得入海的政策下,我们只听朝中歌舞之声,却不曾听过大海上一艘艘帆船乘风之声。

(划线句文意不明,类比牵强)因此,第二境便是识人之识,美人之美。

仍然是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说,我们开始思考,何为“中国味”。

定义的最好方法是寻找其逆否命题,因此我们会寻找“什么不是中国味”。

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我们便达到了识人之识的境地;而若能做到欣赏他国音乐则是能美人之美。

这一环节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十分重要。

古之学者如史学家刘知几则是翻阅上百册史集花费十几年以研究史学方法,若是仅看一本《史记》的一家之言又怎么能严谨对待历史呢?因此广博地学习后才能体悟到糟粕与精华的不同,才能术业有专攻,放眼全局才能看到局部之微妙。

当对中国味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后,我们将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此时的“中国味”将不再局限于音乐领域,而是走向了生活中的每一处。

这便是第三个境界:知知与共,美美与共。

此时我们有了充沛的知识储备,却仍未达到完全认识事物的标准,我们将自己所知融会贯通使其不再与生活割裂,因此这是知知与共。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选择》作文题目描述:选择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对大事物,还是对小事物做出选择,都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请你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选择的看法,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进行说明。

作文正文:选择,似乎是一个无法逃脱的生活主题,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生部分。

它贯穿了我们的每一天,伴随我们走过的每一步。

对于我而言,选择如同通往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我走向自己的目标。

记得那是一次寒冷的冬天,我们刚刚高三,面临着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大学专业。

作为学霸,希望我选择理科或者工科,这似乎是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然而,在我内心深处却有一股声音告诉我,我对文学、历史和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面对这个困境,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喜好、优势和人生志向。

通过深入思考和对未来的规划,我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决定放弃其他人的期望,追随自己的内心,并选择了攻读人文学科。

这个决定不仅让我感到欣慰,更是对我的激励。

我意识到,只有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使我感到充实和满足。

我的这个选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我告诉我的父母我决定报读人文学科时,他们曾表示担忧和犹豫。

他们担心我将来的就业问题以及价值观与社会环境的不匹配。

然而,在我坚定的立场下,他们也开始尊重我的选择,并给予我支持。

通过这次选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每个人而言,选择都是一场考验。

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而这些选择都将塑造我们的未来。

在选择之初,我们可能会迷茫,会犹豫,但是只有敢于迈出第一步,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选择,从大到小,都需要我们付出思考和努力。

我们无法预知每一个抉择的结果,但只有胸怀理想,坚守初心,相信自己的选择,我们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面的变革。

解析:本文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围绕作文题目“选择”展开。

文章开头通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选择的重要性,连接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19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范文(4篇)_1

19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范文(4篇)_1

19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范文(4篇)一、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特征一般说来,英语说明文与其它文体一样,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即Who→What→When→Where→How→Why。

1. Who:问的是这篇文章的主体是谁?(即所要说明和描述的人或事物)2. What:问的是主体做了什么事情?(即主体表现出的特性、功能和用途)3. When和Where: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即何时何地所表现出的特性、功能和用途)4. How: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5. Why:这种特性功能用途的原因是什么?做说明文阅读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上面的Wh-word。

边阅读,边搜记,牢记要点,把握全文。

二.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类型掌握说明文阅读理解题的类型对考生来说非常有必要。

一般来说,高考对阅读理解的命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细节理解题说明文中考查的细节理解题大致与记叙文相似。

命题区域都有其共同点。

⑴在列举处命题。

如用First(1y、Second(1y、Third(1yFinally、not only…but also、then、in addition等表示顺承关系的词语列举出事实。

试题要求考生从列举出的内容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项。

⑴在例证处命题。

句中常用由as、such as、for example、for instance等引导的短语或句子作为例证,这些例句或比喻就成为命题者设问的焦点。

⑴在转折对比处命题。

一般通过however、but、yet、in fact等词语来引导。

对比用unlike、until、not so much…as等词语引导,命题者常对用来对比的双方属性进行考查。

⑴在比较处命题。

无端的比较、相反的比较、偷换对象的比较,经常出现在干扰项中,考生要标记并且关注到原文中的比较,才能顺利地排除干扰。

⑴在复杂句中命题。

包括同位词、插入语、定语、从句、不定式等,命题者主要考查考生对句子之间的指代关系和语法关系。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一、心的归属“如果说国际路线的英文歌是我的翅膀,可以带我飞得更远;那传统的中文,传统的东方神韵就是我的根,可以带我回家。

”这是歌手张靓颖在第三届全球风格论坛的演讲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她的话让我更坚定地认为,无论走多远走多久,心的归属都会是最初的起点。

中国,具有她独特的“味道”。

正所谓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倾听”不是简单的听,是在开放的心态下去理解,而“不同风格”意味着现代文明有着巨大差异,才需要我们有自己见解地去感受,认知属于中国的味道。

首先,我想先来谈谈“中国味”。

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不断发展的,也在不断开放。

而所谓的“中国味”,也许是一首《青花瓷》,也许是上海的小弄堂,又或許是一段京口相声,四川的大熊猫。

我们谁都不可否认,“中国味”是缤纷多彩,好比说年初的《流浪地球》,中国式的科幻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这意味着“中国味”发展向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既有传统的保留,更有新的发展。

然而当下,有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时失去了自己的思想,要么盲从,要么固守,前者缺乏思考,没有主见,终寻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后者固执己见,一味的坚守终会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因此,在我看来,应该既不迷失自我,又勇于接收他者。

认识事物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应当是认识自我,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想要知人,首先要自知。

一个人若是连自己都不了解,何谈去认识了解他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水平,进而取别人之所长,避别人之所短,才能更好地调整、提升自己。

其次是认识社会,社会,简单来说是人的集合,故认识社会的基础就在于认识自我与他人,社会中需要的是良性竞争,各种观点相互整合,融为一体是在认识社会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越有“中国味”,越具“世界性”高教授: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钟国伟同学的硕士论文答辩会,欢迎大家光临!钟国伟同学提交的论文题目是《越有“中国味”,越具“世界性”》。

现在按照程序进行。

冯教授:请问钟国伟同学,你提出“越是‘中国味’,越具‘世界性’”的论题,是基于什么依据考虑的?钟国伟: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提示了我,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科技和工业,不要总是存在依赖他人的企图。

所以,我提出这个论题。

李教授:请钟国伟同学,你能够再简要地阐述一下你的论题的正确性吧。

钟国伟:好的。

我之所以要论述“越是‘中国味’,越具‘世界性’”的论题,我是有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过程的。

首先,人类学常识告诉我们,作为黄种人的中国人颇具“世界性”。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你都无法改变你的肤色。

即使你不承认是中国人,或者你加入了外国国籍,但你的“肤色”无法改变,你不再是中国人,但依然具有“中国色”。

所以,这种“中国味”就颇具世界性。

再次,中国传统建筑告诉我们,越是“中国味”就越是世界的。

中国的万里长城,安徽徽州的传统建筑等很具中国特色,一直被认为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很具“世界性”。

相反,有的地方为了建设所谓的洋楼而破坏具有传统特色的古建筑,结果让清一色的洋楼掩盖了“中国味”,走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样的洋楼感觉。

由于失去了“中国味”也就无法在国际上具有“世界性”了。

因此,想要我们的建筑具有“世界性”,就要保持我们的“中国味”。

再次,一步破碎的中国的科技史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味”,就没有中国科技和民族工业。

众所周知,我们的汽车工业一直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依赖于欧美和日本汽车,跟他们合资制造汽车赚钱而不思进取以至于失去了独立的创造能力。

高考作文备考之鉴往知今: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经典范文

高考作文备考之鉴往知今: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经典范文

高考作文备考之鉴往知今: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经典范文【题目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限制性:1. 内容限制。

引导语要求考生“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考生的“思考和感悟”不能脱离题目给出的材料,写作时要从材料出发,最终落点还应在材料上。

2. 立意限制。

材料的重点不是音乐的“中国味”,而是考生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认识和感悟,或进一步上升为对“如何认识事物”的思考。

要抓住关键词,比如“中国味”“寻找”“认识事物”等,也要注意表述,注意在对比中发现差异,找到“中国味”的真正内涵,并对其做相应的阐发。

3. 思维限制。

材料关键词为“中国味”,材料由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递进为对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的寻找。

材料暗含的归纳推理暗示考生,思维的起点是对音乐的“中国味”的感受,思维的过程是对“中国味”的寻找,思维的终点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认识事物的规律。

考生应注意材料本身的逻辑,构思时不可只抓住一个关键词简单列举。

4. 选材限制。

选材要突出的不是音乐的“中国味”,更不是“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味”。

不能机械罗列,而要对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做一些适当的分析归纳,从而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

开放性:1. 立意角度是自由的。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谈对材料的思考,也可以由“这段材料”谈谈自己对如何认识“中国味”乃至“认识事物”的思考。

比如要写“中国味”是个限制,但写什么样的“中国味”则具有开放性,考生可写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家国情怀、中国的特色文化或政治经济形态,可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发扬;还可以赋予“中国味”新的时代内涵。

【高考满分作文】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1.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简析】我一直是喜欢上海作文题的,因为它总能够给我们这样的感觉:令人意料之外却往往又在情理之中,但这情理之中总是让我眼前一亮!所谓情理之中,是因为上海作文题已经形成了自己一脉相承的“中国味”,2016年考查了对评价他人社会现象的看法,2017年考查了对预测现象的看法,这都属于社会现象类的,而2018年的“被需要”属于心态认识类的,今年的作文题则是感受与认识事物类的。

尤其它从社会现象,人类心态上升到今年国家层面的“中国味”,这都是在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感知心态,家国情怀。

这些都是当今人们于立身处世之中不得不要关心的实际问题。

所以说,上海作文题一直在引导青年学生善于观察,认识事物,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提升素养,做一个高素质的时代新人。

上海作文试题沿袭了近几年高考作文敢于直面现实,关注社会,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的传统。

尤其在生活是作文之根,思想是作文之魂,情感是作文之命等方面尤为突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即逻辑思维和思辨思维的能力。

众所周知,越是自己的,才越是民族的,越是中国的。

上海历来以海派,国际化著称,这些独特的个性就是上海,因为最具上海,所以可以代表中国,因为代表中国,所以最具“中国味”。

因此,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具有“三气”:大气,底气,霸气。

因为上海作文试题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人们走向新时代,所以具有大家风度,是“大气”的作文题。

因为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之后,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种以“我”的经历和感受出来的东西最具说服力,这种来自于生活的感受最接地气,有宏大深厚的根基,所以“底气”十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权威专家解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上海卷作文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导向和追求,充分发挥了文化浸润的功能,增强文化自信,凸现教育与生活的关联。

文题由不同国家的音乐说起,在异域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对比中,突出中国特色,在比较了解中对“中国味”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由音乐拓展到其他“事物”,“事物”可实可虚,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中国味”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可以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色彩斑斓的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坚忍不拔的精神、开阔博大的襟怀等等的独有的“中国符号”。

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可选择某一具体事物,并由此发散开去,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知,试题也让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但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对此认知必须是在“中国味”的前提之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所有中国人包括考生该认真思考: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血脉、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勇于奋斗,争取美好未来的动力来源什么。

上海的作文试题,以“中国味”为宏观指导,实现了文化引领,让考生深刻认知中华文化、思想、精神的多样性、丰富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同时,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在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了解、认知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开阔的胸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