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余映潮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论语》中的十二章。
教材章节包括:学而、为政、八佾舞、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
详细内容包括孔子的思想、言行和他与弟子的对话,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观念和政治理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引导学生领悟孔子的人生观、教育观和政治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文言文,把握孔子言行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论语》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引发学生对孔子思想的兴趣,例如:一个人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小偷,他应该怎么办?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论语》十二章,理解基本内容,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 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论语》十二章的重点、难点,解释文言文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子思想。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践环节:学生选取《论语》中的一段话,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角色扮演,体会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取《论语》中的一段话,进行翻译和解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论语》十二章主要思想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七、作业设计1. 翻译并解读《论语》中的一段话,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例如:如何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论语》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孔子的思想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如“仁”、“礼”、“孝”等。这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它们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处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原则来改善人际关系。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12.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通过《〈论语〉十二章》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以下能力:
-思想深度:儒家思想的抽象性和深度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如“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中的“仁者”、“智者”行为模式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和生活实际进行讲解。
-文化背景:学生对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了解不足,这影响了他们对《论语》深层含义的理解。教师需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古文词汇与句式的理解:《论语》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需掌握如“时习”、“务本”、“几谏”等关键词汇的含义,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古文特殊句式的用法。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如“仁”、“礼”、“孝”等,教师需强调这些观念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1.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领悟儒家文化精髓,理解并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1 课,《论语》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巨著,本课所辑选的十二章,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学生品味、探究。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接触了《世说新语》二则,初步具备了一些文言语感和文言基础,因此在本课学习中,教师要注重进一步训练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本课语言易于成诵,琅琅上口,适于进行朗读训练。
因此应将朗读训练与指导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并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较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正确认识《论语》的现实意义,将所学道理应用于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简短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对文言文学习的步骤与方法有一定了解。
但《论语》十二章语录体的文言形式较为特别,需要掌握的文言字词较之前有所增加,十二章内容也需要学生进一步归纳整理方能理解掌握。
学习过程中除了应继续侧重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积累之外,对文言诵读中语气词读法的指导也应稍作点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实际学习场景进行关联,适度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生应“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 240 篇 (段) ”。
在其“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 ( 7 ~ 9 年级) 的阅读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鉴于此,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用朗读法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用讲解法和归纳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和积累感悟并运用,用评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正确理解文中有关“治学之道”以及个人修养的论述。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难点)3.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素养)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修身、为学之道。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并能联系自身实际,得到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书的节选部分《十二章》。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3.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三)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关讨论。
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记录的古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 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看法、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爱!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一 1.了解古代宏大教化家孔子的有关状况及《论语》。
2.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及背诵。
3.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领悟《论语》深刻的内涵。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结合详细的语录,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日,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看法、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闻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3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高校》、《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依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
留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 传 矩 十有五 堪 饭疏食饮水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12《论语》十二章(教案)(推荐五篇)
12《论语》十二章(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12 《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为大家带来的是《<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语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学设计《语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课程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品味。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论语〉十二章》主要谈论为学以及修身之道,旨在让学生在熟悉文言,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之上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内容分析《〈论语〉十二章》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它选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承担着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主题——学习生活的重要任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并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对《论语》整本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学会勤于复习、学思结合、勤于思考、恳切发问等的学习方法,以学为乐,珍惜时间,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如何学习《论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默读、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总结出《〈论语〉十二章》中的主要观点,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所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宽厚仁义、坚定志向、安贫乐道的人。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初中语文(统编版)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论语》十二章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
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论语》言简义丰,诸家解说往往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不妨提供更丰富的资料,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加深理解。
介绍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帮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进入蛟头中学一个月的小蛟同学发现学校的角落放置了一些有字的石头,查阅资料才知道很多内容都来自《论语》,这些内容,或教导我们如何求学,或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小蛟同学决定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于是他和班级同学一起,以《论语》十二章为依托,探究其精神内涵,制作成精美的书签,送给下一届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
为此他们制定了以下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归纳整理通文意】师:《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思想灵活多样,涵盖面广,我们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将课本内十二章内容归纳整理,可以分为学习之道、修身养性两大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进行分类。
(3分钟左右)师:有同学认为有些句子既能体现学习之道也能体现修身养性,所以分类的时候出现同一个句子表达多层思想的情况。
同学们归纳整理的结果如下:【学习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设计说明】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取诸子百家经典作品,以期加深学对中华文化之根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学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颜渊》选取章句。
因《论语》的语录体特点,这些章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弱,因而教师在教学时普遍觉得很难对其进行整合。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虽对《论语》有碎片化的阅读经验,但对其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儒家理想人格背后的深层次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
同时,学生对语录体文本的阅读方法也常常处于含混状态,不能联系现实与生活去理解儒家思想的人格内涵,对儒家文化内核的理解多是扁平的、狭隘的。
基于《〈论语〉十二章》的文本特点和现实学情,笔者选取了儒家学说的两个核心概念——“仁”和“礼”及其关系——作为整合章句的切入点来设计学习活动。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系统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儒家学说中的基本关系。
”围绕“仁”与“礼”及其关系,从字形分析入手,通过诵读、讨论逻辑导图、评析学者观点,设置情境以引导学生体验——认识——发现,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自主探究、理解看似散乱的章句背后的文化意蕴。
【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十二章》中“仁”与“礼”的内涵。
2.学习《论语》章句的基本阅读方法,梳理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习《论语》章句的基本阅读方法,梳理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预习作业】1.提供“仁”和“礼”的小篆字形,让学生根据字形推断其意涵。
2.让学生整理《〈论语〉十二章》涉及的儒家思想核心概念,并用思维导图方式画出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这一单元将学习诸子学说,回归到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儒家经典——《论语》。
学习活动一:分析字形,推断意涵课堂讨论:你同意同学作业里哪一种对“仁”的解释,并说说原因。
“仁”的字形及其内涵,学生答案示例:①文火煮肉,寓意润泽万物,细水长流。
②充满刺的地方仍要向人鞠躬,寓意时刻保持谦卑。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欣赏“仁、义、礼、信、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认识道德培养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三、核心素养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简短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对文言文学习的步骤与方法也有一定了解,《<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其中有不少章节已是熟读成诵,但《论语》十二章语录体的文言形式较为特别,需要掌握的文言字词较之前有所增加,十二章内容也需要学生进一步归纳整理方能理解掌握。
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积累,对文言诵读指导也要点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实际学习场景进行关联,适度拓展。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本课是中华经典文化,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从“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营养,树立人生标杆,还要注意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品析语录体散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基础过关见教学PPT课件。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PPT播放视频)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音和节奏。
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023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2023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目标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
参阅注释理解文意。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0《论语》十二章》word教案 (2)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的一般原则,让学生初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3.中招考点中招考试中文言文的考查是每年必出题,有着固定的分值,主要考查字词句的理解,以及对文章的领悟。
4.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所以不宜深入讲解,尽量引导学生加强对字词句积累理解。
多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培养语感,并增强理解能力,培养兴趣。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识记后六章语录,结合课下注释能说出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句,能背诵、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能说出后六章语录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主张。
3、通过跳读课文,制作“孔子语录”卡片能说出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警句。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识记后六章语录,结合课下注释能说出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句,能背诵、默写课文。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读课文,能说出前六则语录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主张。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跳读课文,制作“孔子语录”卡片能说出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警句。
四、教学过程五、限时训练1、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1)、通假字:说:同悦,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3)、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2、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学习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学习态度________ __________品德修养______________-。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文阅读》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论语》中的十二章经典语句,分别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些章节体现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为人处世的智慧,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古文,感悟人生哲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的内涵,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导图。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孔子的学习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与魅力。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其内涵丰富,言简意赅。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仅仅讲解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应该在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感悟古人的智慧。例如,在讲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我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复习、巩固的重要性。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余映潮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余映潮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由___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___及其弟子的言行。
该书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许多成语,如尽善尽美、三思而行、舍己为人、学而不厌、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言传身教、不耻下问、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在本节课中,将分为略读和细读两个步骤。
略读将重点解析“部编本”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激励志向。
细读则将研究《论语》中的十二章,通过逐字逐句的讲解,领悟___的思想智慧。
其中,《论语》第十二章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名句,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启示。
通过研究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还可以积累语言,提高语文水平。
在细读中,老师将逐字逐句地讲解《论语》中的名句,例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___,回也!”这句话中,回指的是___最得意的弟子___,他极富学问,而贤则表示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意思。
箪则是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则表示能够忍受,忧则指忧愁,这里指“我看而忧愁”。
通过细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智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___赞美___说:“哎呀,___真是贤德啊!他只有一碗粗粮,一瓢冷水,住在陋巷破屋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困,但___却依然快乐。
真是贤德啊!”这段话采用了倒装和反复描述,形成了极美的结构和深挚的情感。
同学们可以在分析结构和用词造句上反复进行训练。
另一段话中,___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那不合道义而得来的富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这一章生动地表达了___的志趣,强调了道德和精神的重要性,反对不义之财。
学生们可以逐字逐句地讲解和大声朗读,加深对___思想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余
映潮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一、背景资料,明确学习重点
(屏幕显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屏幕显示)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屏幕显示??学生批注“语录体”)
《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屏幕显示)
《论语》,名句的集锦、格言的荟萃、成语的宝库。
许多成语,如尽善尽美、三思而行、舍己为人、学而不厌、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言传身教、不耻下问、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分为略读和细读两个步骤。
略读,了解一下;细读,深入地品析。
二、略读文本
(屏幕显示)
略读
师:学习本课可以有四种收获,请做笔记。
(屏幕显示)
激励志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屏幕显示)
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屏幕显示)
启迪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屏幕显示)
积累语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逐一讲解每一句的意思。
学生不齐读,不齐背,各自开始读背起来。
)
三、细读文本
(屏幕显示)
细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忧:忧愁,这里指“我看而忧愁”。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朗读。
)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只有)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穷巷陋室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颜回却依然快乐。
真是贤德啊,颜回!”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此章是这样充满情感地赞美颜回的……
(学生思考,做旁批???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倒装感叹反复描述对比
(屏幕显示)
极美的结构
深挚的情感
师: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挚的感情,因此,这一章有着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
同学们如果要用这一章来训练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分析结构上、在分析用词造句上都是可以反复进行的。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那不合道义而得来的富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大声读)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这一章是这样生动地表达孔子的志趣的……
(屏幕显示)
描述抒情
议论抒情
(学生做笔记)
(屏幕显示)
对比赏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话题:这两章都……
师:这两章都写了什么,都有什么,你尽情地去对比、提炼、发现吧。
开始思考,做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我观察你们的笔,要动起来。
(学生静思默想?做旁批?同桌之间交流?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这两章都写了贫困。
颜回极贫,处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爱。
这两章都写了志趣。
颜回贫贱,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却安贫乐道。
这两章都写了心境。
颜回贫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贫,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
这两章都写了追求。
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赞叹,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这两章都描写生动,情趣盎然,表现了高尚的节操,高洁的品性。
这两章都写了“乐”。
坦然的心境,表现了开阔的心胸,表现了内心的强大。
四、结课
在大声读背中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