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偶像变迁
新媒体时代中的“偶像化”现象
声屏世界2023/5管理平台终端接触新媒体时代中的“偶像化”现象阴卢嘉奕刘知鑫刘景福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偶像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并涉及到各个领域。
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当代“偶像化”现象的发展变,对于中国偶像的变迁进行历史回顾,并探索“偶像化”现象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今社会环境以及新媒体趋势提出相应的展望和改进策略,期望能够“偶像化”现象在未来的新媒体环境中往更加向上、优质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偶像化偶像节目什么是偶像化关于偶像化的论述。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便认为万物有灵,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出现新的传播媒介,偶像的发展渠道也随之大大增加。
偶像化是对人物正面特质挖掘从而达到的被人崇拜的趋向。
偶像,指为人所模仿的对象,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自然物,如太阳、月亮;一类是人造物,如明星;另外一类是思想物,如神仙。
当人们崇拜偶像时自身便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依赖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搜寻偶像相关信息,寻找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寄托,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偶像化出现的原因。
无论什么时代,偶像的发展都离不开新兴的传播渠道,偶像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其自身的发展会受到文化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当下,更需要寻求精神上的满足。
15世纪以来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使社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分工,形成了阶级关系,导致社会成为了席勒所说的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遭到分裂与对立。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承载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也需要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去缓解,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去寻求一个榜样,偶像也就在此需求中形成,“偶像化”现象也随之形成。
当今“偶像化”现象在新媒体时代越发突出,新媒体的发展可以让大众自己打造出喜爱的偶像,再通过舆论的推波助澜成功“出圈”。
新兴媒介给偶像化传播带来更加便利与开放的平台,使得偶像出道门槛越来越低,偶像人数逐年增加,“偶像化”现象逐渐渗透各个领域,这背后的根本原因都不能脱离经济和社会形势这两个大背景。
偶像变迁与时代文化
偶像的变迁伴随着时代文化的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偶像。
偶像是一个时代所造就出来的,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在不同时代的青春话语里,偶像的含义也是各不相同的。
偶像伴随着一代代的人成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雷锋、陈景润、邓丽君;八十年代的张海迪、老山英雄、北岛、三毛等等。
这些名字已经成为不同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
回顾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以来偶像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的巨大变化。
六十年代的标志偶像:雷锋、保尔•柯察金、王进喜。
七十年代的标志偶像:陈景润、邓丽君、李小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除了继承六十年代已有的偶像之外,并没有增加多少新人物。
但70年代的末期却是一个孕育着变化的时期,一些新的气象悄悄出现,整个社会萌生了对科学的崇敬。
刚经过“文革”浩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处于百业凋敝的可悲境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陈景润就成为国人民族振兴愿望的一个投射对象。
一篇《歌德巴赫猜想》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对于科学的无比热情。
在改革开放的前后,中国的重心由政治斗争转为经济建设,人们的偶像也开始改变,变成了当时的那些台湾,香港,西方的富人、歌手、影星。
邓丽君,是一位台湾歌手,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偶像,她人美,歌声更美!无与伦比!!音容笑貌,一举手一投足是那么的到位,另人难以忘怀。
更让人欣赏和敬佩是她的歌总是能触及人们心灵深入最柔软的部分,仿佛在娓娓诉着你的心事,使人产生共鸣,旋律优美,无论自己的唱的好不好,任何场合总是不由自主地跟着低声吟唱!她的歌充满温暖感,如春风吹拂,是一种有情不在声高的浅唱低吟,使人联想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
李小龙是一位香港的影星,是大家熟悉的、喜欢的。
有民族气节李小龙的功夫,洗脱了60年代世界各国对中国“东亚病夫”的形象。
李小龙的功夫并非暴力,而是“我武维扬”的精神。
李小龙超越了民族也超越了这个时代,你可以看到即便是被李小龙在电影中不断嘲弄的日本人也心服口服,将其奉为“武之圣者”。
“养成系”:偶像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与困境
“养成系”:偶像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与困境养成系是指以养成类游戏或动漫为主题的娱乐产品,其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已成为一种现象。
在这一宏大的产业链中,包括了游戏、动漫、影视、音乐等领域,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偶像文化。
养成系偶像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魅力,在中国迅速崛起,成为年轻人们热捧的文化现象。
与此养成系偶像文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包括产业不成熟、市场混乱、盗版泛滥等问题。
本文将对养成系偶像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和困境进行探讨。
养成系偶像文化起源于日本,是一种以培养和成长为主题的文化现象。
其主要形式包括游戏、动漫、影视、音乐等娱乐产品,其中以游戏和动漫最为著名。
养成类游戏一般是一种模拟经营类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一个养成对象(例如偶像、宠物等),通过各种活动和培养,提升其能力和魅力,并最终实现成功。
而在动漫领域,养成系动漫则是以培养和成长为主题,通过展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爱情故事,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养成系偶像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源于中国年轻人对于日本文化的热爱和追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开放,日本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受到了年轻人们的欢迎。
在这样的背景下,养成系偶像文化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和发展,并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养成系偶像文化进一步扩大了其受众群体,成为了中国年轻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养成系偶像文化的兴起不仅带动了游戏、动漫、影视、音乐等产业的发展,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收益。
以游戏为例,养成类游戏在中国市场上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游戏收入也居高不下。
而在动漫领域,养成系动漫不仅在内地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口碑,还在海外市场上大受欢迎。
养成系偶像文化的兴起,不仅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享受的机会。
养成系偶像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对产业发展造成了阻碍,也对整个文化产业链产生了影响。
60年代后的偶像变迁
代,对于成功、财富的向往使一大批知识英雄、企业家成为青年的新
偶像。
当代 瞬息万变的“明星”偶像
21世纪,随着全球化、网络信息通讯的高度发展, 偶像更加丰富多彩、瞬息万变。
更加多样化但偏向娱乐明星 从历史到当代的积淀,从欧美到日韩的积聚,从
科技财经到体育娱乐的容纳,更贴近生活的同时, 过分的偏于娱乐给我们以思考 更具时效性但缺乏实效性
陈景润 邓丽君 潘多 三毛
70年代的末期是整个社会萌生了对科学的崇敬。刚经过
“文革”浩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处于百业凋敝 的可悲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的陈景润就成为国人民族振兴愿望的一个投射对象。另一个 新鲜的面孔就是来自台湾的邓丽君。她的歌曾在很长一段时 间里被斥为“ 靡靡之音”,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年轻人对她 的喜爱。 另外,还有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女同志潘多;文学界才华横 溢的三毛也成为当时人们的偶像。
罗大佑 周星驰 王菲 比尔 ·盖茨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多元化。这一时期每个偶像持
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往往是“各领风骚两三年”,变换非常迅速。
早期,在思想解放浪潮下,社会文化的叛逆者成为年轻人崇拜的
对象。罗大佑和崔健是早期的叛逆者,他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
以 “愤怒青年”的形象对现实社会发出了批判的声音,表达对时代的
与六七十年代相比,80年代的“偶像”概念更加宽泛:它越出 了传统学习型偶像的范围,增加了爱慕型的偶像。还有一种说法 是,过去的英雄人物是生产型偶像,而现在出现了消费型的偶 像——娱乐明星。另外一个特征是,偶像的作用不再像昔日那样 一呼百应,全民崇拜。从这一时期开始,偶像已经走向多元化。
90年代 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
新中国时代偶像变迁
新中国时代偶像的变迁历史
周可可2015232133
2021/4/11
1
五六十年代: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
❖ 20世纪50,60年代正是共和国早期的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艰苦朴素、舍己为人、自力更 生、献身国家是这一时期偶像的共同特征, 突出反映了共和国早期建设者的共同优秀品 质。
2021/4/11
6
钱学森
❖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冲破反华势力,回
到祖国。
2021/4/11
7
80年代:从单一走向多元
❖ 80年代是一个春回大地的年代,仿佛一夜之 间,万物复苏,蓬勃生长。青年偶像也一样。 这个时期的偶像如雨后春笋,从社会的各行 各业冒出来,令人应接不暇。
2021/4/11
15
结束
2021/4/11
16
问题解答?
志铭”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
明”……
2021/4/11
10
港台娱乐明星
❖ 《射雕英雄传》 翁美玲 ❖ 《上海滩》周润发 ❖ BEYOND、张雨生、费翔 等 ❖ 邓丽君《窗外》、《聚散两依依》、《梦的
衣裳》、《在水一方》…… 情意缠绵、柔情 万缕的歌声格外动人
2021/4/11
2021/4/11
4
全民性的影响
❖ 雷锋、保尔.柯察金、“铁人”王进喜、焦裕 禄、邱少云是这一时期偶像的代表。
❖ 全国人民都在“雷锋精神”、“铁人精神” 的感召下投身国家建设的洪流
❖ 《雷锋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21/4/11
5
70年代:精神解放后的选择
社会调查报告——不同年代大学生偶像的变化及原因
社会调查报告——不同年代大学生偶像的变化及原因一、调研名称:不同年代大学生偶像的变化及原因二、成员:三、调查目的:偶像,是过去的毛主席、周总理,是雷锋,是王进喜,也是现在的姚明和周杰伦。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大学生,关于偶像的选择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差异有哪些方面的表现?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哪些?为解决上述疑问,我们作此调查。
四、成果摘要:我们的调查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发放调查问卷,二是访谈。
经过问卷调查环节,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不同代际的大学生的对于偶像的选择,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从政治名人、社会杰出人物向娱乐、体育明星转变。
由此在访谈环节,我们选择了各代际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访谈,挖掘变化的深层原因,得到的结论是:此种变化受主客观两方面影响,客观上,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改变;主观上,首先,不同代际的大学生对于偶像的定义不同,其次,偶像的来源不同。
探究出的主观上的原因,是此次调查最重要的成果。
五、方案设计:(一)调查问卷:1、调查对象:部分在校学生、教师,部分同学家长,一些现代院工作人员.2、问卷数量:总计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88份,有效问卷180份。
其中,00年代大学生90份,90年代大学生50份,80年代30份,70年代10份。
3、问题设计:问题主要围绕两个要点设计,一是“偶像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政治名人、社会杰出人物、富商巨贾、娱乐体育明星、身边人物、虚拟人物",二是“偶像的作用有哪些——精神指引、人生目标、放松生活、缓解压力”。
4、数据统计:在70年代的10份问卷中,以政治名人和社会杰出人物(以下简称杰出人物)为偶像的为7份,所占比例为70%,以明星为偶像的0份,比例为0%。
在80年代的30份问卷中,以杰出人物为偶像的为19份,比例为63.3%,以明星为偶像的为7份,比例为23。
3%。
在90年代的50份问卷中, 以杰出人物为偶像的为23份,比例占46%,以明星为偶像的为19份,比例为38%。
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五论百年来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
3、偶像崇拜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样本选取了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群 体,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问卷调查主要了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和 原因,而访谈则着重深入探讨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3、偶像崇拜的影响
研究发现,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确实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逐渐从明星、流行文化转向更具权威和知识象征的人物。 这种转变可能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知识和权威的需求和认同有关。此外,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也会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产生影响。
文献综述
3、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对其成长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影响包括提供精神寄托、激发个人潜能、促进自我认同等;消极的影响包 括过度追星导致学业受影响、盲目模仿导致价值观扭曲等。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与青 少年偶像崇拜年龄差异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和已有研究成果。其次,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偶像崇拜的特点 和影响因素。最后,运用访谈法,邀请青少年及其家长、教师等深入探讨青少年 偶像崇拜的年龄差异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年龄差异,现有文献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发生机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有学者认为它与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对自我认知、价值观和未来规划 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容易对地位或品质卓越的人物产生崇拜心理。
文献综述
2、类型和特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娱乐明星、体育明星、 网络红人等。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初中 生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距离较近的明星或网红作为偶像,而高中生则更注重偶像 的才华和品质。
关于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理性认识
关于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理性认识关于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理性认识引言:如今,青少年偶像崇拜已经成为社会现象,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然而,我们不能盲目的追随偶像,我们应该对偶像崇拜保持理性认识。
本文将分析偶像崇拜的原因、现象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出对待偶像崇拜的正确态度。
第一部分:偶像崇拜的原因1. 社会变革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对于年轻人的个人认同和价值观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偶像的出现填补了他们在个人认同方面的需求,成为他们寻求认同感的重要依托。
2. 媒体的影响媒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偶像崇拜现象的蔓延。
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各种媒体渠道广泛传播着青少年偶像的形象和事迹,为偶像崇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部分媒体也通过炒作、包装和造星来创造出偶像崇拜的需求。
3. 年轻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在成长过程中,年轻人往往感到焦虑、迷茫和不安,寻求一种精神依托。
崇拜偶像可以满足他们对于榜样的需求,通过跟随偶像,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慰藉,也能在受到鼓舞的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第二部分:偶像崇拜的现象1. 盲目跟从的趋势部分青少年盲目追随偶像,将偶像视为完美的榜样,仿效偶像的言行举止,甚至盲目模仿其着装和形象。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个性的模糊和自我扶植的缺失。
2. 知识储备的贫乏一些青少年将追星作为唯一的兴趣爱好,他们对于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关注较少。
这种情况下,偶像崇拜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一种阻碍。
3. 忽视现实价值观在大量崇拜偶像的过程中,个别青少年对于现实的价值观产生了偏差。
他们陷入虚幻的偶像世界中,忽视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价值观,这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三部分: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1. 价值观的塑造青少年通过崇拜偶像来塑造自己的价值观,汲取正能量。
偶像的正面形象和言行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中国偶像产业趋势
中国偶像产业趋势中国偶像产业在近年来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偶像产业是指通过选秀、练习生等方式培养和打造明星偶像,并以此为核心进行娱乐产品的制作和推广的一种产业形态。
随着国内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青年文化的兴起,偶像产业在中国迅速崛起。
这篇文章将从偶像的定义、现状、市场背景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偶像的定义与特征偶像起源于西方,最初是指被崇拜的神像或代表神灵的形象。
在当代,偶像一词多用于指代被粉丝所崇拜和追捧的明星。
在中国,偶像不仅仅是单纯的艺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偶像的出现离不开媒介和传媒发展的支持,一方面是由于新媒体的普及,粉丝们更容易获取到偶像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给偶像追星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偶像拥有众多的粉丝,这些粉丝有着很高的认同感和崇拜感。
他们买偶像的专辑、参加偶像的演唱会、收集偶像的周边产品等等,甚至有人为了偶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偶像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大众,也是为了满足这些粉丝的需求。
二、中国偶像产业的现状中国的偶像产业经历了从娱乐圈向大众化转型的过程。
最早期的中国偶像是出现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演员,如曾志伟、梅艳芳、邓小平等。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电视选秀节目的兴起,中国偶像产业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偶像产业的重大突破发生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选秀节目。
该节目通过电视投票的方式,选出了李宇春、周笔畅、那英等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歌手,并开启了中国偶像产业的新篇章。
此后,中国陆续涌现出了很多其他的选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等。
这些节目通过展现选手的才艺和个人魅力,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粉丝。
同时,中国还出现了一大批练习生公司,如STAR48、优酷世纪等,他们通过培训并推出一批批练习生,以满足粉丝对偶像的需求。
一些练习生最终成为了知名偶像团体,如SNH48、火箭少女等。
这种偶像养成模式使得中国偶像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中国偶像产业发展的市场背景中国偶像产业的迅速发展与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密切的关联。
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变迁
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变迁作者:李凡卓来源:《中国德育》2020年第13期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变迁,不仅反映出其思想行为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文化观念的巨大流变。
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大事件之一的偶像崇拜,会受不同时代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与价值取向。
偶像文化是青少年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类型,代表了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态度、价值观、思考及行为模式。
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变迁,不仅反映出其思想行为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文化观念的巨大流变。
本文尝试从社会与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动态关系角度入手,对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青少年偶像文化变迁进行回溯与考察,从而为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青少年文化提供帮助。
一、20世纪50-60年代:主流价值观下的英雄劳模与道德楷模在新中国成立的初始阶段,国家与政府机构承担起了塑造偶像的历史使命,当时主要采用的媒介手段是以报刊书籍为主的纸媒与广播媒介。
出于国家稳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道德楷模先后被塑造成最受欢迎和尊敬的偶像人物,成为那个时代道德和政治的载体与人们的精神导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休养生息、生产创业,但是国家同时还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政权的严峻形势。
在这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需要塑造偶像并利用偶像来唤起民众保卫新中国的最大热情,所以20世纪50年代的偶像主要来源于军队。
为新中国舍弃了个人利益,甚至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们被塑造为时代偶像,如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飞身堵枪眼的黄继光、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等等。
军队和政党力量的介入建构,赋予了英雄偶像官方色彩与合法性,媒体及多种力量的合力塑造,使全国自上而下掀起了学习、纪念英雄的热潮。
当战斗英雄被宣传推广后,激起了全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群众对新政权的信心,坚定了群众捍卫和平生活的信念。
在取得了肃清敌对分子残余势力斗争的胜利后,中央人民政府已初步稳固了政权,接下来最大的任务就是带领人民在百废待兴中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国家初步的工业化、现代化。
社义文化
1、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硬实力
国家实力
软实力(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兴邦,可以误国)
文化不仅仅是软实力,它也可以成为 硬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 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一 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 士比亚。 • 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 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 了英国的人文精神。 • 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 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 •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 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 新的经济秩序。 • 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 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案例:偶像变迁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 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 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 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 共产党”;“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是 中国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在 新的历史时期首创的群众性活动。“五 讲四美”具有丰富的内容,有很强的思 想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 重要工作。“五讲四美三热爱”为20世 纪80年代最数字化的经典口号。
70年代
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 标志偶像:陈景润 邓丽君 …… 陈景润成为七八十年代年轻人最崇 敬的人物之一,陈景润身上所表现 出的对于科学的投入、执着、严谨 以及爱国主义的激情,使经历了 “文革”动荡的国人深受感染,更 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中国体育偶像现状堪忧.doc
中国体育偶像现状堪忧作者:陈亮来源:《体坛报·体育大周末》2010年第29期王者老去偶像坍塌“刚刚在场下,我和刘翔聊天的时候说,当你已经能作为开奖嘉宾开最佳新人奖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足够老了。
这里要说一声,刘翔大哥,你真的已经很老了。
”这是2010年初,央视年度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姚明作为嘉宾上台开奖时调侃刘翔说的话。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仅仅过了半年,便传出了姚明退役的传言,“老人”刘翔也一次次拖着他的伤腿远离赛场。
除此之外,郭晶晶、张怡宁等一干名将也失去了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她们已经拥有一切,如何才能继续?于是,他们离“中国体育偶像”这个头衔越来越远了。
只是在姚明、刘翔、郭晶晶和张怡宁之后,中国体育界又有谁能接过偶像大旗成为新一代的体育巨星?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没有找到。
这是中国体育的悲哀,也是中国体育人的悲哀。
王者的午后即便姚明和刘翔再也无法回到颠峰时期,但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也仍会引起追捧和轰动。
只是你不得不承认,体育偶像的人气与成绩挂钩,重伤侵袭后的姚刘虽然远未走到自己偶像路的黄昏,但也很难再现当初的如日中天。
身处养伤期,姚明依然是中国体坛无可争议的“广告一哥”,在美国及全世界仍拥有强大的号召力。
尽管如此,随着职业生涯渐渐变短,姚明的“广告寿命”也在慢慢缩短。
从登陆NBA以来,姚明凭借良好的赛场表现和特殊魅力迅速打通了中美两国的广告界。
但去年夏天经历了重大手术后,姚明损失了不少新代言广告。
此外,我们也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姚明从进入NBA、到进入全明星、进入季后赛、数据达到一流内线的20+10、成为球队核心、季后赛突破首轮等,相对简单的任务已经一一完成。
想要让自己的偶像指数持续增长,就需要取得更大的竞技成就。
而伤病加上年龄增大,姚明的竞技状态显然在下滑。
想要在季后赛走得更远甚至觊觎总冠军,就得寻求强强联合,只是那时候姚明还会是绝对核心吗?失去了绝对核心的位置,姚明在广告商、在球迷心中还能像以前那样“神化”吗?在最近几年的中国体育明星收入排行榜上,刘翔一直排在姚明之后,稳居第二名。
偶像与英雄作文
2020高考作文预测:偶像与英雄【聚焦•英雄观】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将会成为未来反复回味的历史片段,任何一个作家和戏剧家的作品都很难超越这历史本身。
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更能让中国年轻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
在关乎选择、担当和道义的时刻,他们看到不少闪光的个人和群体,宛若星辰一般散射着光辉。
他们拾起的几个名字,成为非常时期的“全民偶像”。
如钟南山,曾号召“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院士,今年以84岁高龄再次挂帅出征;如陈薇,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女院士,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冲锋向前。
日新月异的时代,深刻变革的中国,年轻一代是最直接的感知者。
有的人曾认为不少90后、00后沦于英雄虚无主义,而事实证明,他们擅长在当今社会发掘闪光的偶像,并赋予崇拜行为全新的涵义。
人类群星闪耀古今,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
【疫情作文】高考作文预测:偶像与英雄1.“我们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态,而是用他们的精神引导日常生活”谁是你的偶像?岁月流转,掠过漫天星斗。
从董存瑞、雷锋,到钱学森、陈景润,再到“四大天王”和周杰伦……到了思想观念多元的00后一代,已再难有统一的答案。
偶像的更迭,映射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写着“偶像”的内核外延。
有学者在研究中写道,当前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已从“仰望”向“共生”改变。
青年媒体人黄帅说:“不少90后青年也会为白芳礼、丛飞等‘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洒下热泪,在面对这些偶像人物时,我们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态,而是用他们的精神引导日常生活。
”不久前,“硬核医生”张文宏成了“网红”。
这位在疫情中讲真话、金句频出的医生具备镇定人心的才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90后学生文文在朋友圈接连转发了3条张文宏的公开演讲视频,称自己已是张医生的“迷妹”:“简直字字珠玑,字字钻进我心里!”“张文宏是我想成为的那种医生。
他专业素养高,不讲虚话空话,为患病者和更多的人作实际贡献,这是医生职业精神最动人的地方。
数字经济下的中国偶像工业与粉丝文化
研究与交流中国偶像工业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超年的《超级女声》表演才能的草根素人明星,偶像与偶像作品的打造呈现出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的特点。
通过节目的竞技赛制与大众投票机制又将粉丝大量卷入到文化商业产品产制的各个环节中,由此派生出的粉丝经济与粉丝文化成为了左右偶像工业的民间力量与动力源泉。
一、传统偶像工业中的粉丝经济与大众文化(一)选秀节目与粉丝经济的形成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旨在以全民参与票选的形式选拔受大众喜爱的女性歌手,引起广泛关注。
该节目借鉴了美国音乐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的创意形式,欢迎任何草根音乐爱好者的参与,并将电视观众融入到节目进程中,以全民投票的形式决定每位选手的去留。
在《超级女声》节目形式的框架下,继而衍生出了《快乐男声》《快乐女声》《加油!好男儿》等等一系列通过选拔草根男女歌手的形式包装素人偶像明星的电视选秀。
(二)传统偶像工业中偶像的界定中国在选秀时期虽然并未直接沿用“偶像”的说法,但已经在节目中将选手依照演唱水平与人气指数划分为“实力派”与“偶像派”。
节目为制造冲突与噱头而采用的二元划分恰恰使得偶像等同于有人气没实力的印象植根于大众印象中。
另外,由于一些选秀明星在通过选秀出道之后并未选择继续专注于音乐创作,而是投入到偶像剧的拍摄当中,其作为演员的存在感远超过作为歌手的存在感,因此偶像也被讽刺为是一类依靠靓丽的外表赚快钱的人,与专注于分内工作的歌手、演员相比低人一等。
传统娱乐公司推出歌手的流程大抵如下:发现新人、培训包装、宣布出道、进行各种渠道的宣传、出专辑,这种模式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发生改变,仅仅只是在传统媒介的宣传上增加诸如微信、微博、直播等新媒介载体。
如今,随着海外偶像文化在国内的流通、普及以及本土专门从事偶像培养、经营的娱乐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偶像作为一个整体逐渐可以脱离电视产业的桎梏,成为一个独立细分的产业。
二、数字经济下的偶像培养模式(一)偶像养成模式2009年,时代峰峻公司在北京成立,招募了一批喜欢唱歌跳舞的未成年男生。
偶像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偶像文化的历史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偶像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
偶像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偶像文化的起源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一、起源:偶像文化的初步形成偶像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崇拜。
早期社会的人们对自然力量、神明以及英雄人物持有崇拜的态度,这种崇拜形式为后来的偶像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的祭祀仪式和神庙中,人们制作出形象逼真的神像,供奉以示敬意和崇拜。
这种崇拜神明的方式逐渐演变成人们追崇和崇拜具有特殊才能和魅力的人物。
二、发展:偶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1. 偶像文化在现代文化娱乐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偶像文化开始在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领域中得到运用。
一些天赋出众的年轻艺人通过参加选秀节目或经纪公司的培养,成为受欢迎的偶像明星。
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在舞台上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粉丝的追捧。
偶像文化的兴起,投射出了年轻人对于追求梦想和成功的渴望。
2. 偶像文化的商业化运作随着偶像文化的走红,相关的商业化运作也逐渐兴起。
许多偶像团体被推出,这些团体通过参加演唱会、代言活动、商品销售等方式赚取利润。
此外,粉丝经济也成为了偶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粉丝们追逐着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购买其周边产品,参加演唱会和见面会等活动,为偶像的事业助力。
三、争议:偶像文化的负面影响虽然偶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但却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偶像文化过度强调外貌和形象,给年轻人带来了心理压力和焦虑。
有些粉丝过度追逐偶像,割舍自我,甚至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另一方面,一些艺人由于粉丝的疯狂追捧而失去了隐私和个人自由,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心健康问题。
四、前景:偶像文化的发展趋势偶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人们需求的变迁。
未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样化,偶像文化可能会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从“50后”到“00后”看看他们的偶像都有谁
从“50后”到“00后”看看他们的偶像都有谁无论什么年龄层,偶像都是一个人青春年少时心中美好的精神追求,这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的偶像有多么重要。
" 50 后"王学进俄罗斯文豪普希金"我的青春偶像是俄罗斯文豪,普希金、托尔斯泰等,那时候崇拜得不得了。
刚念师范那时候接触了俄国文学,喜欢文学的我迷得不得了,身边的同学也是,有一些还是手抄本,大家传着看。
"如今有了满屋子的书,想看什么随时可以买到,但回忆起青春年少时找书看的岁月,王先生觉得特别美好,普希金的诗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那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王先生的文学修养,正是那时候奠定的。
对不少" 50 后"来说,解放军和革命先烈也是他们年少时最崇拜的偶像。
"我们小时候,大人们跟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董存瑞、刘胡兰等革命先烈,那是刻在儿时的最深记忆。
那个时候也不叫偶像,应该叫榜样。
"" 50 后"的刘凤鸣说。
" 60 后"沈海英记忆最深的是张海迪"我的童年偶像啊,那是张海迪呀,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印象最深的。
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明星,生活也很苦,想得最多的是有什么吃的,但张海迪的形象确实影响了一批人。
"" 60 后"沈海英回忆。
" 60 后"依然是崇拜革命英雄的一代,邱少云、黄继光、雷锋等都在" 60 后"的心目中留下了青春印记。
雷锋" 70 后"王景偶像就一个,是雷锋出生于1970 年的王先生,不带任何思考地说自己的偶像只有一个,那就是雷锋。
"小学时我是班长,每年 3 月 5 日,老师都会讲雷锋的故事,并带全班同学做好事。
我看过雷锋的电影,雷锋的连环画,学校的笔记本上有雷锋的头像,翻开来第二页就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我还收藏过一枚带雷锋头像的胸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偶像,作为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伴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崇拜的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中国人的偶像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活生生的社会变化图,以及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更迭。
每个时代总有每个时代的标志性偶像,五六十年代的标志偶像是雷锋、保尔柯察金、王进喜等,七十年代的标志偶像是陈景润、邓丽君等;八十年代标志性偶像是张海迪、中国女排、港台明星等;九十年代的标志性偶像是罗大佑、崔健、王朔、周星驰、王菲等。
偶像的变迁能大致发映出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那个时代的背景。
回顾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以来偶像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的巨大变化。
经过大量的资料查找,现分年代概述下他们所代表的文化背景。
五六十年代:
20世纪60年代正是共和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年轻的新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决定了这将是一个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号召的偶像年代。
艰苦朴素、舍己为人、自力更生、献身国家是这一时期偶像的共同特征,突出反映了共和国早期建设者的共同优秀品质毛泽东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从此,雷锋成为整整几代人的学习榜样。
虽然在后来的雷锋教育中,雷锋精神已经被简化为一种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代表性符号,学习雷锋也就是意味着帮助他人,“做好事”。
但是在当时雷锋所代表的含义并不止这些,,他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是一位把国家利益视为最高利益的人。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公而忘私、艰苦朴素,这都是在当时最受称赞的道德品质,所以雷锋同志才能在那个年代获的如此多的崇拜。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
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在当时保尔坚强的意志成为当时青年人渴求的时尚。
60年代正是共和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年轻的新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决定了这将是一个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号召的偶像年代。
艰苦朴素、舍己为人、自力更生、献身国家是这一时期偶像的共同特征,突出反映了共和国早期建设者的共同优秀品质
七十年代
在刚经过“文革”浩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处于百业凋敝的可悲境地。
陈景润的事迹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对科学的无比热情。
在陈景润的感召下,许多年轻人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领域。
当时的孩子们被问到长大做什么时,大多会坚定地回答“长大当科学家”。
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陈景润都是年轻人们的精神偶像。
另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邓丽君,他的歌曲在当时是一种具有颠覆效果的符号。
长期以来,整个社会的歌曲都是以表达集体主义、革命主义情感为要义的,人们从邓丽君那里得知原来歌曲还可以倾诉个人情感。
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歌曲迎合了当时人们对于集体主义的厌倦,以及对个体生活的向往,从而迅速在年轻人当中广泛流传。
八十年代
一个响亮的名字也在一夜之间传遍了神州大地,激起了无数青年人的崇拜与向往,那就是张海迪。
张海迪虽然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知觉,却依靠顽强毅力自学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学习外语,学习中医治病救人,写小说、画画……她那种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坚韧顽强的
奋斗精神深深打动了投身于改革开放洪流中的年轻人,鼓舞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张海迪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升学、就业、理想、前途等困难和矛盾,正是许许多多青年人所真实面临着的。
因此张海迪作为偶像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她鼓舞了整整几代中国青年去努力、去奋斗,去战胜困境。
与张海迪同时代激励青年人顽强拼搏的另一偶像中国女排的姑娘们,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
女排的辉煌成就为中国人争得了世界级的荣誉,也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女排姑娘们的顽强拼搏精神鼓舞了无数青年人的奋斗激情,女排姑娘们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和偶像。
港台娱乐明星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大陆,使国人形成了早期的明星崇拜,周润发,beyond,张雨生、费翔等等。
与六七十年代相比,八十年代的“偶像”概念更加宽泛:它越出了传统学习型偶像的范围,增加了爱慕型的偶像。
另外一个特征是,偶像的作用不再像昔日那样一呼百应,全民崇拜。
从这一时期开始,偶像已经走向多元化。
九十年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满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一些文化也开始影响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在思想解放浪潮下,社会文化的叛逆者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
罗大佑和崔健是早期的叛逆者,他们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以“愤怒青年”的形象对现实社会发出了批判的声音,表达对时代的清醒思考,因此很快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
同时他们也是整整一代青年人在充满向往与迷惘的成长岁月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九十年代中后期,最能体现青少年精神面貌和价值观的偶像是周星驰,周星驰因为一系列搞笑无厘头电影深受青少年欢迎,《大话西游》成为流行于大学生中的经典。
周星驰的
电影,在玩世不恭和调侃中,宣泄化解了年轻人的逆反情绪和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竞争压力。
周星驰被被追星族们称为“星爷”。
实际意义上周星驰或许不能称为偶像,因为他一直是一个“搞笑”的小人物角色,与传统的偶像形象相差太远。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走向纵深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精英式价值观日益式微,全社会缺乏主流价值观引导,在全球消费主义文化的入侵下,青少年们的偶像也被娱乐工业商业化生产着,年轻人的文化生活里除了反叛和娱乐,找不出更显著的符号。
21世纪
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文化娱乐方式,也改变了娱乐明星的生产方式,这一时期,除了传统包装方式生产的明星外,互联网造就的一批网络红人吸引青少年追逐模仿,互联网促成了草根明星的崛起,也使偶像进入“秀”时代,只要你敢于惊世骇俗、标新立异“秀”自己,你就能成为明星或偶像,因此许多明星也利用互联网不惜各种手法炒作自己,提高知名度,互联网的炒作便捷性使各类娱乐偶像“走红”期缩短,也加剧了青少年追求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态。
与网络红人成名的“秀”自己路径相似,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利用与网络互动,通过“真人秀”来谋求一夜成名,“超级女声”是其中代表。
超级女声打造的偶像李宇春们引发无数少男少女们疯狂的追星热潮!
除了娱乐明星,互联网也造就了一批IT财富精英,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通过IT业迅速暴富,如张朝阳、王志东、丁磊、李彦宏、马云……IT财富精英的致富传奇故事和他们时尚的生活消费方式成了媒体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除了IT精英,王石、潘石屹等房地产富豪和其他行业的企业家如柳传志、牛根生、任正非等也成为媒体热衷追逐的对象,他们的创业故事和个人魅力几乎被神化,他们俨然成为了时代的代言人。
这些财富精英的故事刺激
着无数年轻人追求财富成功获得社会认同的梦想,有钱就是成功,有钱就是精英!这些财富精英们也成为年轻人们的楷模和偶像!
在新千年,姚明和刘翔两大体育明星也因为他们骄人的成绩和阳光健康的外形成为无数青年人崇拜的英雄和偶像。
虽然新世纪的青年偶像表现出多元化特征,但是不论是超女还是网络红人、也不论是财富精英还是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这些偶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有钱或能够容易赚到钱。
少男少女们热衷于在网络上或电视台真人秀节目里“秀”自己出名,最根本原因是有名就能有利——成为明星后就能拍广告、出唱片、出书、出演影视节目赚大钱,据媒体透露,李宇春年收入达千万元,姚明年收入达2600万美元,北京奥运会前,刘翔年广告收入已过亿元。
至于那些财富精英或企业家或富豪们,钱更是衡量他们身价的标杆。
金钱崇拜在新世纪的中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当财富成为全社会成功的标准时,我们的社会会陷入追求名利的整体浮躁和急功近利中。
各个时代有不同的偶像,偶像也是一种精神激励,和精神追求,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树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的精神旗帜,铸就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激发引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