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卫生学概论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Hg---- Hg Methyl SO2---- H2SO4
12
环境卫生学绪论
• 环境化学污染物研究热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上百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 Stockholm Convention:21种,多数POPs具有内分 泌干扰作用。
( Surroundings, esp. thos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health )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
30
环境卫生学绪论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 传统环境危害、现代环境危害、二者的双
重危害 • 剂量反应关系、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 2.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生物监测新技术、快 速灵敏的化学分析技术
31
环境卫生学绪论
3.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 4.农村环境卫生 • 饮用水卫生: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
环境卫生学绪论
一、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 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 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 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 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第2页
环境卫生学监测目标: 监测消毒效果是否到达标准要求,追寻
消毒方法是否正确。 规范采集标本意义: 采集标本准确,无污染,培养结果准确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第3页
采样前准备:
环境准备:(略) 物品准备: 检验科准备:培养皿,无菌试管、无菌棉拭
子等 科室准备:无菌镊子、无菌剪刀、无菌棉签
第17页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第18页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第19页
小型物体表面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第20页
三、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方法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第21页
监测方法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第22页
洁净手术室静态(空态)时空气采样方法(沉降法)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第23页
未采取洁净技术净化空气房间采取平板暴露法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第24页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φ90mm)放置各 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 m;
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 要求时间(Ⅱ类环境暴露15min,Ⅲ、 Ⅳ类环境暴露5min)后盖上平皿及时送 检。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第25页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第26页
采样方法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第27页
结果判定:
洁净手术部和其它洁净场所,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符合G B50333要求。
Ⅱ类区域:细菌总数≤4cfu/15min·平皿 Ⅲ、Ⅳ类区域:细菌总数≤4cfu/5min·平皿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概论
、无菌手套、酒精灯、打火机、胶布、笔等

公共基础知识环境卫生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环境卫生学基础知识概述

《环境卫生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环境卫生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涉及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旨在预防和控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本文将对环境卫生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 环境因素分类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如噪声、辐射、温度等;化学因素包括各种化学污染物,如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生物因素主要指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

3. 环境卫生标准环境卫生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规定的限量要求。

包括空气质量标准、水质标准、土壤质量标准等。

这些标准是评价环境质量和制定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

三、核心理论1. 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是环境卫生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描述了环境因素的暴露剂量与人群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随着环境因素暴露剂量的增加,健康效应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但不同的环境因素和健康效应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可能不同。

2. 多因素联合作用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加、协同、拮抗等不同的联合作用方式。

因此,在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时,需要考虑多因素联合作用的影响。

3. 人群易感性差异不同人群对环境因素的易感性存在差异。

一些人群由于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原因,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较高,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了解人群易感性差异对于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和健康促进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环境卫生学概论

建筑环境卫生学概论

建筑环境卫生学概论建筑环境卫生学是研究建筑内外环境对人体健康和舒适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和改善建筑环境的学科。

建筑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建筑物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室内空气质量、室内噪声、室内照明、室内温度、室内湿度等。

建筑物的设计是建筑环境卫生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外观和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室内外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建筑物的设计需要考虑通风、采光和隔热等因素,以确保室内环境舒适。

此外,结构强度和防火性能也是建筑物设计的重要因素,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建筑材料的选择对室内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质的材料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增加室内空气的质量。

材料的选择还要考虑它们是否符合环保标准,是否能够循环使用等因素。

室内空气质量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减轻疲劳感和改善睡眠质量等。

建筑环境卫生学研究如何通过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等方式控制室内空气质量。

室内噪声是建筑环境卫生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噪声会对人体神经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对睡眠产生干扰。

因此,建筑环境卫生学研究如何通过声音隔离、降噪措施等方式减少室内噪声。

室内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人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可以使人体舒适,也可以减少室内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

建筑环境卫生学研究如何通过空调和加湿设备等方式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

总之,建筑环境卫生学研究建筑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和改善室内环境。

合理的建筑设计、优质的建筑材料、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低噪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综合作用可以使人体获得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环境卫生学概述培训课件

环境卫生学概述培训课件

环境卫生学概述
7
(二)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 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 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 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environment-organism interaction)。
环境卫生学概述
8
环境
对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 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 的庞大系统。
环境卫生学概述
15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依赖于环境介质中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 质的转运),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直接 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即环境介质中各种 被转运体或各种有机、无机组成成分。
环境卫生学概述
16
2、环境分类
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土
壤岩石圈、生物圈 环境 生活环境:城市、村镇、机场、
环境卫生学概述
20 20
3.环境因素
环境介质中蕴藏的环境因素直接 或间接对人体构成影响。
环境卫生学概述
21
物理因素 环境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卫生学概述
22
环境卫生学研究内容变化
1. 由生物因素研究转移到对化学和物理因素 的研究;
2. 由单纯环境监测调查扩展到与人体健康相 结合研究;
3. 由单纯流行病学调查转向人群调查与实验 室研究相结合,既宏观与微观结合;
环境卫生学概述
江南水乡
三清圣景
环境卫生学概述
2
环境卫生学概述
3
环境卫生学概述
4
环境?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学概述
5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2019/11/7
绪论
13
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间 接、潜在的危害
WHO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10亿多人受介 水传染病的威胁,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与 水传播疾病。
截至2003年8月7日,流行于全世界32个国 家和地区的SARS8422人,其中我国内地 5327人,死亡919人,死亡率近11%。
已发现的人类致畸物约30种; 神经毒物多达1000多种;
2019/11/7
绪论
15
环境中化学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 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由于物理化学或 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 原来的污染物物理化学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
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2019/11/7
绪论
21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 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 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绪论
25
几次重大的公害事件
名称
原因
后果
伦敦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 雾事件 水俣病事件
痛痛病事件
博帕尔事件 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事件
2019/11/7
燃煤烟尘及SO2污染 汽车废气在日光下形成 光化学烟雾 含汞废水污染,甲基汞 慢性中毒 含镉废水污染水源及水 稻 工厂泄漏异氰酸甲酯污 染大气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第七版第一章绪论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内容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本章节的重点: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等基本概念。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重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建筑环境卫生学概论

建筑环境卫生学概论

建筑环境卫生学概论建筑环境卫生学(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一门研究建筑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的学科。

它涉及建筑物内部和周围环境的污染物、保温、通风、照明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卫生控制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筑环境卫生学进行论述。

首先,建筑物内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建筑环境卫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筑物内部环境的污染物可以分为化学物质污染、生物性污染和物理因素污染三类。

化学物质污染主要包括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如甲醛、苯等有害物质,以及建材中释放的有害物质。

生物性污染主要指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等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物理因素污染主要包括噪声、辐射等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建筑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降低和控制这些污染物的释放和扩散,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其次,建筑的保温性能对人体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物的保温性能直接决定室内温度的舒适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室内湿度的调节和空气的流通。

建筑物的保温设计应当根据当地气候和使用功能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和隔热结构。

合理的保温设计可以减少室内外温差,提高室内外环境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从而保护人体健康。

此外,建筑物的通风系统对人体健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室内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的基础。

建筑环境卫生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合理设计建筑物的通风系统,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通风系统的设计应当考虑到室内外环境的动态变化,采用合理的送风和排风方式,以减少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积累,保障室内空气质量的健康标准。

最后,建筑物的照明设计也是建筑环境卫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光线是人眼感知环境的重要因素,照明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室内的活动和心理健康。

合理的照明设计应当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保证室内光线的均匀性和适宜性。

同时,也应当避免光线强度过大或过小带来的不适感和视觉疲劳,保护人们的视力健康。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 绪论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空气


土壤、生物体
各种环境介质与人群健康的联系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环 自然环境
大气圈
水圈 土壤岩石圈 生物圈

生活环境
居住环境 娱乐环境 工作环境 生活环境因素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至今有100余所高校设置公共卫生学院(系)并开办预防医学专业,
有环境卫生学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已培养出大批环境卫生专业 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节 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2. 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国家级卫生城市(镇、区)命名、饮水 安全、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卫生状况和卫生设施得到改善 、室内空气 污染大大减轻、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灭。 环境与健康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全国居民全死因回顾性调查;云南 宣威肺癌病因研究;碘缺乏病防治达到消除目标;饮水型氟、砷中毒 显著减少;煤烟污染型氟中毒和砷中毒通过改良炉灶等措施显著减少。
第二节 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中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 自1879年建设首座自来水厂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70年间全国仅72个 大城市建有自来水厂,日供水量240万吨,管网总长6589km,只供给外 国租界、统治阶层及大的工商业区约962万人饮用,而一般民众饮用水 状况异常恶劣,以致烈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流行猖獗严重威胁人民的健 康和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6所医学院校率先设立公共卫生专业,环境卫生 学成为独立学科。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ppt课件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ppt课件
• 生活环境: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 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 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14
• environmental factors :
• 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转运的各种有机、 无机成分。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化学 因素和生物因素。
• 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 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 作用。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34
三、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任务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年)
总目标——控制环境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 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社 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35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年)
1.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28
• 环境流行病学(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 特点,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宏观关系。
•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
• 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 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人体损伤及其作用 机理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1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 和研究内容
•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生活环境 (living environment)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 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 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 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 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绪论杨克敌

环境卫生学绪论杨克敌

土壤污染与健康
土壤污染来源
重金属、农药残留、油污等。
健康影响
土壤污染可能通过食物链和地下水等方式影响人 体健康,增加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控制措施
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实施土地修复工程、加 强土壤质量监测和评估。
放射性污染与健康
放射性污染来源
核设施泄露、核试验、自然放射源等。
健康影响
放射性污染可能导致急性辐射病、长期健康问题如癌症等。
环境卫生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
在古代,人类已经意识到环境 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水源污 染和空气污染可以引起传染病

19世纪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环境污 染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社会 的关注。
20世纪
环境卫生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重点研究环境污 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防治 措施。
21世纪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 大,涉及到全球气候变化、生 态破坏、城市化等多个方面。
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
风险评估
对环境中已知或可疑的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确定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程度。
预测
利用数学定 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04
环境卫生学的重要议题
空气污染与健康
01
空气污染来源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 等。
健康影响
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绿色化学
通过发展绿色化学技术,减少化学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 染。
清洁能源
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降低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
生态修复
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 生态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卫生学绪论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环境卫生学第1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 研究内容
㈠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生活环境 (living environment)与人群健康关系,揭示环境 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考虑 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 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整体人群健 康水平的科学。
化学因素
环境介质的固有物质 人为施加的污染物质 ☻有机氯化合物 ☻ 二噁英 ☻毒杀酚 ☻重金属 ☻内分泌干扰化学(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
一次污染物 primary pollutant
二次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 进入环境后在物理、 化学或生物学作用 下,或与其他物质 发生反应而形成与 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性质和毒性完全不 同的新的污染物。
什么是环境基因组计划?
(environmentalgenome project,EGP)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环境基因组计划研究的 环境相关疾病和缺陷
生物标志
1、概念
生物标志--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 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 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2、关系: 暴露 分子流行病学 暴露 内剂量 暴露标志 生物效 应剂量 传统流行病学 疾病
早期生 物效应
结构功 能改变
效应标志
疾病
二、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环境卫生工作 的主要成就

环境卫生学绪论ppt课件

环境卫生学绪论ppt课件
民卫生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现代环境卫生学》蔡宏道主编,1995 年 9 月 人民
卫生出版社。
编辑课件
4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三、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编辑课件
5
பைடு நூலகம்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 健康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 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 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对策,预 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的科学。
编辑课件
11
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1.我国的城乡卫生面貌显著改善
2.制订和颁布一系列环境卫生标准
3.开展了大量的环境监测工作
4.开展了大量的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调查
研究
编辑课件
12
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一)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1. 进一步改善饮水卫生条件
最近,在环境科学中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其含义是
指在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发
展的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能永续发展,
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同时提出“从末端治
理转向于源头预防”和推行“清洁生产”
(cleaner production)技术。
三、我国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就和方针
20 分钟 四、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的今后任务
编辑课件
3
第一章 绪论首页
小结 (20 分钟) 思考题
基本教材 和参考书

环境卫生学概论试题库

环境卫生学概论试题库

环境卫生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的污染物引起效应的严重程度不同。

2.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人群中暴露剂量与某种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3.二次污染物:凡直接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

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作用,使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毒性一般比原来大的新的污染物称之。

4.气温逆增:当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形成上层气温高于下层气温,此现象称之。

气温递减: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5.IP: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颗粒径≤10um的大气颗粒物,因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故称之。

6.TSP:又称总悬浮颗粒物,是指粒径0、1-100um的大气颗粒物。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的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称之。

8.BOD520:是指以20度培养5日后,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

9.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含有大量需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在强力通气的条件下使污水净化的方法称之。

10.什么是有效氯?凡含氯化合物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具有杀菌作用。

11.介水传染病?水体受生物性致病因子污染后,居民常通过饮用、接触等途径引起的传染病。

12.土壤污染?是指人们向土壤中排放过多的废弃物或有毒物质,影响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人群健康的现象。

1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由于地壳中的元素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的特有的地区性疾病,又称地方病。

14.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一种与氟斑牙氟骨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二、填空题1、饮用水卫生标准里的细菌学指标?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ml总大肠菌群:每升不超过3个。

每100毫升饮用水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

游离性余氯:接触30分钟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mg/L2、取水点半径为100米。

环境卫生学全套课件-第章-住宅卫生 (一)

环境卫生学全套课件-第章-住宅卫生 (一)

环境卫生学全套课件-第章-住宅卫生 (一)
环境卫生学全套课件是学习环境卫生的必备工具,这套课件由多个章
节组成,每个章节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重点介绍第一章——住宅
卫生。

住宅卫生是指对于人类日常生活所需的住宅环境,建立一整套的清洁、卫生标准和管理系统,以减少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住宅卫生的实施可
以直接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并且提高人类在住房内的生
活舒适度。

而如果住宅卫生不合格,就可能对人体产生极大的伤害,
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因此,住宅卫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住宅卫生的一种具体表现,室内空气质量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
重要因素。

而导致室内空气质量污染的物质包括有害气体和微粒,它
们大多来自于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家具等。

因此,为了保障室内空
气质量,我们应该从源头上加强建设、装修和使用的环保意识,还要
尽量选择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家具等。

另外,家用电器也是住宅卫生中的重要方面。

使用低功率、低能耗的
家用电器,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污染排放,还能节约能源,同时也可以
减少家庭电费开支。

在住宅卫生的管理方面,应该注重情况及时的监测和管理。

如,检查
家电是否存在故障,定期对室内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此外,对家
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及定期检查,预防并及时治疗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

总而言之,住宅卫生是人类生活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人类身体
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源头上加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措施,从而保障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环境卫生学课件-绪论

环境卫生学课件-绪论

酷嗎?
三、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1、 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s)
● 微小氣候(氣溫、氣濕、氣流、熱輻射) ● 雜訊 ● 電磁輻射(紫外線、紅外線、微波) ● 電離輻射(放射性物質)
2、 化學因素(chemical factors)
各種有機 和無機物
● 空調綜合症 (air-condition syndrome) ● 搬遷新居綜合症(new building syndrome) ● 化妝美容病 (disease induced by cosmetics) ● 電熱毯性流產
(abortion induced by galvanothermy blanket )
2、環境與健康關係的調查研究
● 大氣污染對居民健康影響的研究 ● 室內空氣污染與健康的研究 ● 雲南省宣威縣室內空氣污染與肺癌的病因研究 ● 松花江甲基汞污染與人群健康關係的研究 ● 貴州省煤煙型地方性氟中毒的研究
3、環境毒理學研究 4、城鄉衛生狀況大為改觀
● 城市普遍採用集中式供水 ,能供給安全衛生飲用水。 農村到1996年底集中式給水普及率已達45%
其理化性狀保持不變。
● 二次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 ----- 一次污染物進入環境後,由於物理、化學和生
物學作用,或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產生與原 來污染物理化性狀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
SO2 + H2O
H2SO3
汞 水中微生物 甲基汞
NOX+ VOCS 紫外線 光化學煙霧
四、環境衛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1. 環境與健康的基礎研究
5、環境衛生監督
● 建設專案的環境影響評價
● 公共場所衛生監督 ● 化妝品衛生監督 ● 城市集中式給水衛生監督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总结一、环境卫生学概述环境卫生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因素的学科。

它涉及了环境卫生监测、环境污染防治、职业病防治、环境与健康评价等多个方面。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的评估、环境污染的监测、环境卫生风险评估、环境卫生规划与管理等。

二、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1. 环境卫生: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卫生状况,包括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环境因素: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如空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辐射等。

3. 环境评价:通过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估,了解环境的卫生状况,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环境污染: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一定浓度或强度,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

5. 环境卫生规划与管理:通过制定环境卫生规划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维护人类健康。

三、环境卫生学的重要内容1. 空气卫生: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害气体、臭氧等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2. 水卫生:研究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水中的细菌、病毒、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危害。

3. 土壤卫生:研究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对食物安全和地下水污染的影响。

4. 噪声卫生:研究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噪声对听觉系统、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危害。

5. 辐射卫生: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

主要关注核辐射和电磁辐射对细胞遗传物质和生殖系统的危害。

6. 职业病防治:研究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职业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治疗。

7. 环境与健康评价:通过对环境和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环境卫生学概论建筑卫生学,系从医学和卫生学的观点出发,将有关医学、卫生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从而使最终完成的建筑环境能达到符合相应的医学、卫生学要求,以保障人们有健康卫生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避免造成“病态建筑”(sickBuilding)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建筑卫生学内涵深刻,涉及广泛。

从基本建筑程序来看,它覆盖了从工程可行性研究到施工图设计、竣工使用的全过程。

建设项目场地的选择多涉及当地气象、气候、地形、地物、水文、地质、土壤、水源诸要素的影响,其中的卫生学问题虽属预防医学领域,又与人类工效学和建筑心理学以及环境科学有关,内容丰富。

具体到各种建筑类型,又存各自的突出的建筑卫生学问题。

如工业建筑卫生总平面布置,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更与职工身体健康的大事密切相关。

工业建筑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防护主要内容为防暑、防寒、防潮、防尘、防毒、防噪声振动,以及防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公共建筑的卫生学问题,以防止细菌、病毒流行、交叉感染为重。

住宅是人一生3/4时间停留的场所,如何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标准,使空气清新、日照充足、微小气候适宜、内外环境安静、整洁,生活舒适方便,也有相应的建筑卫生学要求。

一、建筑选址卫生建筑选址即在规划范畴内选择建设基地。

必须考虑卫生学要求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科学论证达到符合综合性和区域性卫生要求,保障人群健康,造福子孙后代的目的。

工业厂址选择首先应符合城市(镇)规划和功能分区的原则,综合考虑生产和卫生要求。

城镇工业区应选择土质坚硬、给排水方便、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段,应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改善城市卫生面貌和增进人民健康。

对排放大量烟尘、有害气体、废水、固体废弃物和物理危害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的工业企业,应选在城镇居住区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和当地生活饮水水源的下游。

这类工业企业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有爆炸性和可能泄漏剧毒危险物质的工业企业更应远离居住区,以保证生活居住区有安全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卫生条件。

一旦发生不测事件,必须给居民以足够的疏散时间。

总之,厂址选择应避免短期行为,必须在对人民利益负责的前提下考虑远期效应。

民用建筑选址,其实质是为人群选择生活居住用地。

应避开自然疫源地,远离污染源,如大气污染源、噪声、电磁辐射等。

其中的公共建筑更直接涉及人民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质量。

原则上讲,不论城市还是村镇,居民区应当充分地利用各地区的自然因素(气象、水文、地形、土壤、水体、天然绿地等),选定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地区为其规划地,尽量寻求合理方案,消除或减弱当地的不利自然条件,综合权衡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诸行各业)、居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保健、娱乐场所)、居民生活(住宅、生活辅助设施)等各项复杂成分,合理选址,为广大人民创造适宜的、卫生的、健康向上的劳动、生活和居住条件。

二、工业建筑卫生1.基本建筑卫生学要求工业建筑的场址一旦确定后,在总平面布置方面的卫生问题不容忽视。

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是指生产区、生活区和生产辅助区三部分建筑的分布位置、间距、通道以及竖向布置。

除满足生产需求外,还应符合卫生要求,这关系到工厂的发展和职工身体健康。

工业企业是由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生产车间或工中所组成的,从卫生学角度要求,在排列各车间时,首先考虑尽量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如使各车间纵轴与当地最热季的主导风向呈垂直,则能取得经济、良好的卫生效果,当难以依此布置时,其夹角不小于45度是低限要求。

在不同性质车间的分隔上,因生产流程和生产性质、类型各异,应依产生有害因素的性质和强度布置。

原则上应把各车间隔开,针对有害因素的清、浊、强、弱、寒、热等对应关系,尽量划分为独立的单元。

此外,产生工业有害因素严重的车间,应布置在生活区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并应与生活区保持一定距离。

至于工业建筑各车间之间的卫生间距,依照卫生部颁布发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规定:“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得小于相对两个建筑物中较高建筑物的高度(由地面到屋檐)”,亦即建筑物之间的间距至少应等于相对两个建筑中较高建筑物的高度,其高度与间距之比为1:1。

即使如此,相对两建筑物中的较矮者,在一年中仍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不能得到自然光照。

工业建筑设计中,车间分型(单跨、多跨、单层、多层)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性质不同,按工艺流程特点而定的。

按建筑卫生要求,车间的分型主要是考虑有利于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尽量控制或减轻职业有害因素的相互影响与合并作用。

2.卫生防护措施工业建筑的卫生防护涉及防尘、防毒、防暑、防湿、防噪声振动、防非电离辐射和生物危害因素等项。

建筑要求应符合我国有关法令、法规、条例、标准和相应设计规范的要求。

产生尘、毒有害物质的车间,应按有害物质的危害程度设计建筑物的分隔;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设备,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空气。

一切产生尘、毒等有害物质和有害物理因素、生物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容许浓度和强度,应符合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中的规定。

为了达到防暑的目的,工艺流程在建筑设计上宜使操作工人远离热源。

同时根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降温措施。

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中对车间内热源的布置、腰窗、天窗、外部及内部围挡结构的建筑设计均有明确规定。

此外,在上述标准中,为保护操作工人身体健康,依照车间散热量,规定了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的规定,应按现行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1年版)执行。

依照防寒的卫生要求,应视作业的轻、中、重程度,设计采暖系统,使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冬季空气温度维持不同水平。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的规定,亦应按现行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采暖部分)执行。

在工业建筑中,对于生产用水较多或产生大量湿气的车间,设计时应采取必要的排水防湿设施,防止顶棚滴水和地面积水;车间的围护结构(不包括门窗)应防止雨水渗入。

采暖车间围护结构的内表面,应防止凝结水气。

产生噪声的车间,其内墙、屋顶应根据声源强度及频谱装置吸声板、块,门窗、地板可采用隔声处理。

为消除机械噪声与振动,需在振动体的基础与地板及墙壁连接处采用隔振、减振装置。

为控制空气动力性噪声;通常在传声管道上设置不同类型的消声器。

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中规定,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小时,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不得超过85dB(A)。

接触噪声少于8小时者,可按实际接触时间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115dB(A)。

工业建筑中,防非电离辐射的有效措施是采用铜、铝、铁质材料包围场源,吸收和反射场能,即场源屏蔽。

工业企业的微波辐射防护,则采取吸收、防漏、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

对难以采取技术措施控制高频电磁场与微波辐射危害的场合,可设足够宽的防护距离,尽量隔绝操作人员与场源、微波辐射源的接触。

三、公共建筑卫生1.基本建筑卫生学要求公共建筑涉及面甚广,如影剧院、宾馆、酒店、商场、超市、医院、浴室、理发、美容美发、游乐厅、体育场馆、车站,码头、机场等,鉴于该类建筑与移动人群接触,且人群来源可能跨国界,国内跨省、市、自治区(县)更属多见,上述人群在各类公共建筑中居留、逗留的时空差异甚大,因此,与其有关的建筑卫生问题具有特殊性。

我国的公共建筑卫生已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国务院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对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场所),要求实行设计卫生审查制度。

其目的是避免在这类建筑中传播疾病,向广大人群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公共建筑(场所)。

公共建筑与场所,大多人数汇集,空气易受尘埃、细菌和病毒污染。

通风换气,创造适宜的微小气候是这类建筑的首要问题。

影剧院、商厦、游乐厅等建筑,应合理设计空调系统,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使用自然通风。

今年“非典”时期春夏之交启动空调又导致了一场有理无理不分青红皂白关闭集中空调系统的混乱,最后由我国暖通空调界的工程院院士和空调专家教授出面在媒体上给大众讲空调基本知识和有关应急措施。

其实,只要保证是全新风方式或室内自循环风机盘管方式,中央空调系统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公共建筑的地面坡度、采光系数、盥洗室、存衣室等设计和设置应根据其用途而异。

医院设计要求对于医院污水、固体废弃物,应遵照我国有关卫生标准进行专门处置。

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方能排往市政管网;固体废弃物应及时投入专用的焚烧炉焚化。

宾馆建筑卫生的重点是客房。

餐厅不得兼作放映室和舞厅用,还应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针对餐厅、作业间、炊事人员淋浴、卫生间、更衣室、休息室等辅助用室等有关建筑卫生要求的规定。

浴室包容的各独立功能房间,尤应注意消毒并杜绝二次污染洗浴者身体;浴室出入口与更衣室之间必须设置缓冲间,并宜采用地龙弹簧门,以防风寒侵入。

女浴室不得设池浴。

以防涤虫病传播。

美容美发店建筑卫生的重要环节亦为消毒,应有符合卫生要求的消毒室。

其他如车站、码头、机场、游泳池、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建筑,均应根据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在选址、总平面布置、主体建筑、辅助建筑及公共用房诸方面,结合人群集散频繁、流量大、社会结构组成复杂,以及带病、带菌者的数量、走向、滞留时间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在建筑卫生工程上设定较大的安全系数。

2.大楼综合征和军团病大楼综合征在宏观意义上与“病态建筑(SickBuilding)相近。

这一建筑卫生学领域的问题,在我国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大楼综合征中,常年空调房间,由于气流组织不合理,导致气溶胶类污染物(微粒、细菌、病毒)在局部死角滞留、积累、引起工作人员胸闷、呼吸困难与嗜睡等症状已屡有发现。

其间,在大楼空调设计中单纯追求低能耗,盲目强调“智能化”,不按卫生标准和设计规范配置新风量,缺乏综合效益分析,也是诱发工作人员在“舒适”大楼的人工小气候环境中患病的主要原因,据估计,美国有1/3~1/5的大楼被认为是有毛病的,有20%的雇员在这样的楼里工作,感到很不舒服,一但离开大楼,这种不舒服感就会消失。

军团病,不属大楼综合征,但它与建筑大楼关系密切。

自从1976年美国发现军团病,并在其后分离到该病的病原体以来,迄今世界多数国家已发现有该病存在。

1984年我国学者从建筑大楼空调系统冷却水塔中分离到嗜肺军团菌,嗣后,天津、沈阳、北京的流行病与微生物专家也相继从建筑物空调系统水中分离出军团菌。

这些菌株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有致病性。

军团病的症状类似肺炎,患者表现为发冷、不适、肌痛、头晕、头痛、伴有烦燥、呼吸困难、胸痛,90%以上的病例体温迅速上升,高达39~41℃,咳嗽并有少量粘痰,有的痰中带血,重症病人可发生肝功能变化及肾功能衰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