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 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 到你的身旁。
7、读完全诗,你认为小伙子追到自己喜爱的 姑娘了吗?为什么?
点拨:这个问题有争议。有人认为这只是小伙 子的一种美好的幻想。“钟鼓乐之”并不代表把姑 娘娶回了家;也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的结果,也就是 “钟鼓乐之”表明他们结婚了,而且用最喜庆的方 式把姑娘娶回来的。理由是:钟鼓是我国古代的大 型乐器,不象现在的年轻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 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阵。撞钟击鼓不是随随便便, 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场的,只有贵族在迎娶新娘时才 有如此隆重的场面。用琴瑟来比喻婚后幸福的生 活。现在,也还用琴瑟之和来表现夫妻和谐。当然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 唱。但景物又有不冋。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 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 已大亮;末早 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冋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 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
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 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乙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 的境地。
在水之湄(结构助词,“的”)
一、关雎
1、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点拨: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 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 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 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 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章和第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 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笔记。
了解民歌的创作 过程。
写作背景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 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 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 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于是就有了 我们今天的不朽之作《诗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内容预览: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关雎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睁眼想闭眼也想。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4 《诗经》两首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关雎》《。

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

2.背诵理解《关雎》、《蒹葭》。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国风,共160篇,多为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多为周代贵族所作,也有小量的民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从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所谓赋是指“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所谓比,就是“以彼物喻此物”,也就是打比方;所谓兴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它事物以引起正题,先言的“他物”有的与正题有关,有的与正题无关。

《诗经》的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六义”。

《国风·周南·关雎》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

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寤寐(wù mèi):醒和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经二首》的基本知识和文章内容。

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四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回忆并背诵已经学过的诗歌《望江南》、《武陵春》、《醉花阴》,引出学生对古人爱情的评价。

二、研读《关雎》感受“四美”1、播放动画,再现三千年前的河畔场景。

引导学生说说看后的感想。

2、解读“XXX”,看看他对文章的发展起到何作用?创设情境,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点明这种手法就叫做“兴”。

男女生分别朗读前两句和后两句。

3、解读“窈窕淑女”,看看古人的审美标准,如善良、文静美好、勤劳。

4、研读“君子求偶”的过程,看看XXX先民的性格特点。

生活不得——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梦中求得——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引出“赋”的表现手法的介绍。

全班齐读后四节。

5、感受“双声叠韵,重章叠句”的诗经“结构美”“音乐美”。

出示诗者,XXX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毛诗序》总结:“双声叠韵,重章叠句”给人所带来的艺术感受。

板书“一唱三叹回环往复”。

三、自学《蒹葭》领会“四美”1、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2、交流问题,评析文章。

出示问题:①诗歌三章内容只有几个字不同,是否重复多余?②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③诗人追求伊人成功了吗?猜猜诗人此刻的心情?④你能看出诗中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板书“含蓄委婉”、“朦胧缥缈”。

3、指导读法,回味文章。

配乐朗读全诗。

四、教师小结,德育渗透板书设计:诗经二首》《关雎》直白蒹葭》委婉含蓄朦胧情感美奔放画面美和谐美好结构美缥缈。

九下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2课时)

九下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2课时)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诗经》两首【课标分析】1.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3.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关雎》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中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是我国古老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

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

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直率,清新动人。

《诗经•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情。

它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深挚缠绵,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在艺术手法上,“兴”的特点更突出,从而体现出《诗经》“含蓄美”的风格特点。

2.教学重点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熟读成诵,准确默写。

反复涵咏,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品味诗歌,感知诗意,感悟诗情。

3.教学难点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写作练笔。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古诗,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有的学生能诵读两首诗,能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对于诗歌的画面描绘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经二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经二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6.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课内探究案】
1.《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11.《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一)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诵诗句
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 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 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 jiū窈窕淑女 yaǒ tiaǒ君子好逑cī左右芼之 mào寤寐求之 wù mèi琴瑟友之 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

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24 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24 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品读,探究艺术手法
1、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关雎》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属于哪一种表现手法?
3、《关雎》写男子追求姑娘时先写“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属于哪一种表现手法?
展示资料助读,学生合作讨论以上几个问题。
《诗经》的形式基本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24 诗经两首》关雎
教学
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 陈述铺叙。
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兴”字的本义是“起”。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其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24《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谁能够来谈一谈?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品情况。

(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文章所选的两篇分别属于“风”中《周南》、《秦风》。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2)“诗六义”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 和“小雅”,共105篇.颂: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 “鲁颂” 和“商颂”,共40篇.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3)简介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彼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三、学习《关雎》 1.《关雎》简介《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关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 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读出节奏和情感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探究诗词、积累古诗名句,来提高学生诵读诗词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赋、比、兴”表达效果。

2、带情感的阅读诗词,品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3、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探究本诗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关雎》,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寻美、赏美、创造美。

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我朗读自创诗歌,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从我读的诗歌中找出其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屏显。

师朗读。

)同学们把刚才的发现连缀成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集,它收录了从春秋到西周之间的诗歌,它的内容有“风”、“雅”、“颂”三部分,它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二、诵读:感受诗歌之美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

再读解意,把握形象,要读得韵味深长。

吟咏诗歌,品赏诗情,要咏得情深意切。

1. 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发现诗中易误读的字音,标出来,一会儿提醒同学。

(生自由朗读,标记,自主完成。

)(2). 老师总结的易误读的词语(屏显)窈窕(yǎo tiǎo)钟鼓乐(yuè)之荇菜(xìng)好逑(hǎoqiú)(3)指导整体朗读:(屏显)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4)全班齐读。

(注意字音和节奏)2.再读解意,把握形象。

老师给大家提供的三个任务,请选一个完成。

(屏显。

)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内容预览: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关雎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

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

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极有层次,语约义丰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

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

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

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

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

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

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

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多媒体显示:《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

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

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七、布置作业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浚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 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

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

其中以一个组为主。

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字简约。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