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初步认识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由探索、互动交流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研究体验。
其次,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批判思维等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学生的情感态度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如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最后,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如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质量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合作研究、探究式研究等,创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素质,通过参加教育培训、教研活动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师生之间有价值的交流和对话,我们需要解决学生研究心理上的顾虑和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感、畏惧感。
这可以通过师生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纪律与自主的辩证关系,自主不是放任,避免一切都在教师控制之下的“虚假”自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依据教材知识关联,科学设置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应该具备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发展性,使学生摆脱单纯接受现成知识的局面。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核心素养不仅代表着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品质,更是课程发展的核心导向。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课题,分析当前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文章首先将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课程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后,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分析当前课程发展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如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评价的改革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应对这些挑战的课题,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完善多元评价体系等。
文章将总结并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它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拓展,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引领和预期。
核心素养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它涵盖了知识理解、技能掌握、思维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等多个层面。
在知识理解方面,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在技能掌握方面,它要求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在思维发展方面,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情感态度方面,它倡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价值观形成方面,核心素养则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核心素养的价值在于,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时更具竞争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16期文 | 左璜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内容尽管各国或地区因本土情境脉络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改革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主要沿着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教育质量评价的改革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都要诉诸学生学习的质量,因而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评价其内容与形式也必须根据核心素养目标而进行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素养不仅可教可学,而且具有可测量性,即可以进行评价。
根据国际组织、各国及地区的经验,已有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指标需要根据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做相应的调整,包括测评内容和测评手段的改革。
单一核心素养的测评或某一类核心素养的测评都将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中,认知类的核心素养(如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语言素养等)更容易量化测查,并且国际上也陆续开发出一系列比较成熟的测评工具。
相对而言,对于非认知类的核心素养,例如一些态度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的素养等,其客观化评价与测量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未来在这部分核心素养的测评方式及工具开发方面,还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丰富测评手段,弹性地运用观察、谈话、档案等多种方式,以探索出有效的测量与评价手段。
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创新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本质上就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而它必然也是指导课程改革的方针与根本导向。
目前,国际上将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改革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直接指导型与互补融通型。
所谓直接指导型,就是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直接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框架,指导国家的课程改革。
此外,由于许多国家或地区在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未出来之前,已经启动了新课程改革,颁布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因此,在实现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主要以互补的形式将核心素养指标逐渐渗透进课程标准中,进而使二者达到融通的状态。
这一类型我们把它称之为互补融通型。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朗读、演讲、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内朗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特点,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化、名著选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在共同合作中增强互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化素养以及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选题目的近年来,我国一直以课程改革的方式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政策文件均对课程的建设与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
2012年,修订后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正式颁布。
我国正处于新课改推进的关键阶段,需要集中精力试水课改的“深水区”,推动课程改革进入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阶段,实现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最终目标。
在这一教育政策与实践的背景下,我校通过分析国际国内上核心素养和课程体系的相互关系,克服困难,不断尝试,构建我校丰富而开阔的“睿智”课程体系。
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贯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成为具有身心健康、诚信友善、乐学善学、审美情趣、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有用人才。
(二)选题意义《意见》中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需以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为依托。
因此,我们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要求。
选题意义在于教育目标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
1、完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2、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新课程的开发给学生留下空间,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睿智”课程开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
3、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设计者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指教师在学校层面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解释、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调适等一系列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反思与建议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反思与建议在当今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成为了现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反思与建议,为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提供有益的思考借鉴。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获得并掌握的基本技能、知识和价值观。
这些基本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素养、人际交往与合作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素养。
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他们的重要途径。
二、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核心素养的提高不属于单一教学科目,而是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
其中,课堂教学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重视整体教学理念与多元化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强化课程设计,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除了教授语言规范与技巧外,也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文化之美,讲授文学经典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其次,依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包括运用数字化教育、多媒体教育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项目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开展授课,让学生在活跃课堂氛围中主动探索,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
再次,开展多元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自我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精益求精。
三、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的简单建议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同时需要有好的落脚点来实现教学目标。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教学工作者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的点。
1.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在核心素养下的自主发展并在课程中贯穿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基于学习进阶理念的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基于学习进阶理念的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愈发被重视。
本文将以基于学习进阶理念的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主题,探讨其原理和实践,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借鉴和启发,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一、学习进阶理念的概念学习进阶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观念,其核心是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习进阶理念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素养的培养。
这种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一种改革和突破,它把学生的全面素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进阶理念的核心是把学习当做是一种全面的能力培养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通过这种理念的引导,学生会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这种理念的提出为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它既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包括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多方面的素养。
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1. 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一种认真负责、开放探究的态度。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具有相应的科学精神,如严谨的思维、勇于探索、积极的态度等。
2.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做实验、解决问题等活动中应该具备的一种科学性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培养相应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
4. 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一定的基本知识储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近日我参加了县《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网络远程培训,几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__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过往的教育太单一片面,而导致因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所以"错过了不该错过的",因为"填充了不该填充的",所以"失去了不该失去的"。
"方向先于目标,战略先于战术。
"当今社会,人类和人工智能将重新分工。
基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注,基于对基础教育的反思与检讨,我们提出和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和能力。
个体与他们所处的多样化情境间不断变化的互惠关系的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本质。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二、“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二十一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改变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能够培养和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改变:
1. 教学目标的转变:从注重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将目标由传递知识改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紧密相关。
2. 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导。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评价方式的转变:从单一的笔试评价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中,评价应该突出考察学生的能力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笔试考试来评价学生成绩,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项目评价、口头表达评价、实际操作评价等,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种变革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还要配合相应的政策和教育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全人课程孙颖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全人课程孙颖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述三、全人课程的构建策略四、全人课程的实践与成效五、结论正文:【引言】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指导,推动课程改革。
全人课程,作为素养教育的一种尝试,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围绕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全人课程的主题,探讨全人课程的构建策略、实践与成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
它包括信息素养、创新素养、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团队协作等六大素养。
全人课程,就是以这六大素养为核心,通过课程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人课程的构建策略】为了更好地实施全人课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构建:1.课程目标:明确全人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具有全面素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课程内容:整合各类学科资源,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课程实施:倡导活动式、探究式、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全人课程的实践与成效】全人课程在我国的实践已有多年,各地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种尝试。
比如,学校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出符合当地文化的特色课程;也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源,与企业、社区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实践证明,全人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结论】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全人课程,是新时代教育的一种创新尝试。
通过全人课程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
教师德育专业化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①◎田国英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开始加 .强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开展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实 践一体化变革势在必行。
在工作室实践导师赵璐玫 校长和理论导师李敏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医科大学 附属小学根据对教育教学发展态势的研判,结合自 身发展诉求,确立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 学课程一体化”这一研究命题,展开了学校发展的 创新反思与实践。
一、找准现实发m 的“关m ”叫题,笹体 建构一体化深程框架立足已有的教育实践,学校基于学生发展核 心素养,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目标:即通 过学习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 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 实现个性健康成长。
围绕这一课程目标,学校采取 共性与个性、基础与拓展相融合的策略,建构起基 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相联系,课内课 外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自主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综合 体——“康+课程”体系(见图1)。
课题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问题的行动研 究。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一体化” 研究,必然要基于学校已有的课程建设基础,实现 核心素养与办学理念的融合创新,这是实现创新发 展的关键问题。
由此,才能找到一体化课程建设的 核心目标,绘制出特色校本课程图谱,实现课程的 整体建构。
多年来,北医附小秉持“护生命之花,育灵动 之心”这一办学理念,确立了 “培养身心健康的灵 动少年”的育人目标,灵动即灵气、灵性,意指具 备核心素养的少年,培养的是有灵气的儿童,身体 健康、心态阳光、个性纯真、思维敏捷的儿童,是 会学、会玩、会思考的现代少年。
学校围绕育人目 标,幵展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和公民 教育活动等。
图1北医附小课程体系图“康+课程”体系以“健康、品德、人文、科 学、艺术”五大素养为核心,依据基础课程、拓展 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划分为“体育与健康、公民 与社会、阅读与人文、科技与创新、艺术与审美” 五大领域,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创造能 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
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本领。
如:思维素养、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实践素养、人际交往与合作素养、全球视野与创新素养等。
这些素养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代社会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核心素养教育:一、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全球视野与创新素养随着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全球视野和创新素养。
为了培养这一方面的素养,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习俗,了解不同国家的科技、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意义,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新闻,关注时事热点,从中了解到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
三、综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即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
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中共同努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综合素质。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思维训练、启发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素养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越来越重要。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策略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它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社会交往、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如何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评价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其他重要素养的培养。
设计并实施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策略,旨在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策略,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实现更有效的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及评价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为课程评价提供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的策略设计。
我们也希望通过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评价的方法,探讨不同评价方式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影响,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期待能够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课程评价策略的优化,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3 研究意义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课程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课程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
研究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发展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偏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而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评价策略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各项素养,更加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评价依据。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摘要:在新的教育浪潮中,更加侧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所以,在未来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措施和体系,将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思想进行渗透,不断的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主要对如何更好的构建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有助于提升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构建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简单概述以及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提到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它们分别是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健康成长、正确学习、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属于文化基础的范围之内;而正确学习以及健康成长属于学生自主开展的范围之内;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又是属于社会参与的范围之内。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质量标准方面,当接收了一段时间的教育以后,学生可以较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可以继续接收后续教育教学,接收新的知识;在内容标准方面,需要在科学、语文、数学等重要学科内学生熟练的掌握住相关的知识,具备对应的技能;在具体教学目标方面;要保障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明确突出目标,而且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以便精确的提升学生该项技能。
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教育对于课程内容过于关注,对于整体的知识体系是否科学、完整都有较高的标准。
这种课程标准的基础导向是学科基础知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不够密切,和实际学习脱轨,面临那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而且也不能够合理的应用于实际,最终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长期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科的教学过于侧重“纸上谈兵”,这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不符的,所以在以后的教育中,要处理好学生知识应用方面的问题,将提升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策略探讨近年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与传统的知识传授不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如何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策略。
评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考虑多种评价指标。
传统的考试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评价需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
学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评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设计合适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表现评价、作品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
评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传统的考试评价主要采用笔试和口试的形式,但这些评价方法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素养发展。
评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观察评价、访谈评价、项目评价和作品评价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并评价他们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情况。
评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兼顾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传统的考试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结果,即学生在某个时间点上的表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变化。
评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兼顾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通过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可以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评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多元化的评价结果。
传统的考试评价主要通过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评价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评价结果。
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项目成果或实际表现来评价学生的素养发展情况。
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结果,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评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同时考虑多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并兼顾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结果,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情况。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此后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各学科课程标准都表现着具体的核心素养。
这为我们通过探索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内容我们认为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最基本的载体和突破口。
我校坚持以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标准、管理模式等为抓手,整合、拓展、创新,初步形成了集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三大类(见下图块的学校课程体系(见下表1),有力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12345课程类别人文类科学类审美类健康生活类社会实践类课程设置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影视欣赏数学、技术、物理、化学、生物、科技节艺术、大同器乐社、戏剧社体育、心理、劳技、篮球、羽毛球、投资理财国防教育、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野外生存、徒步城墙课程管理必修+选修必修+选修选修必修+选修必修课程开发整合与优化,实现互通互融,建设的基本路径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层次化。
1.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即课程的二次开发,是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
我校遵循课改纲要基本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将国家层面的课程内容,通过选择、整合、改编、拓展、补充等方式,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实际,更利于学生发展。
2.校本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包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经校本教研后的校本化实施,包括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实施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教师要充分从学校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出发,开发课程。
课程内容应具备时代性、人文性、地域性的特点,课时安排要保证不同学生有相应收获。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兼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向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适合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持续完善。
根据这个要求,发展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战场在课堂。
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大显成效。
为了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者承担了陕西省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当前已经顺利结题。
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全面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通过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索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当前发展的态势与优势,寻找一些急需解决的,存有于现实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继续落实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准确分析学情,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之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及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体会《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等。
2.科学分析学情,善于分类教学,因材施教。
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兴趣需要、思维特征、学习状态、水平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条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要认真研究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摆脱课堂教学“教教材”的局面,从而进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状态。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策略探讨随着学科知识的繁衍和更新,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素养的发展。
因此,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评价策略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作用和实施方式入手,探讨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策略。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和作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基本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道德情感、创新能力等。
这些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其将来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
同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1.评价内容应该与核心素养相关首先,在课程评价中,评价内容应该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
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作品、参与情况、思考质量、反思能力等,这些内容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表现。
同时,在评价时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核心素养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表现。
2.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其次,在评价方式上也应该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方式,还可以采用口头报告、小组讨论、演讲比赛、项目制等多种评价方法,以更加综合地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领导力评价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给学生制定小组项目,评价其在团队协作、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评价应该注重过程另外,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而不仅仅是结果。
如何通过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反思过程和吸收能力来评价其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针对这一点,可以采用开放式的问题、成长经历、学习反思等评价方式,以更好地关注学生在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的实际表现。
4.评价应该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最后,课程评价时应该考虑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表现也会因人而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认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亦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有知识的、高素质的公民能在面对现在和未来的挑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小学教育作为系统性教育的起始阶段,在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中非常重要,虽然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可是目前问题仍旧层出不穷,应试教育下孩子苦不堪言,新闻上经常出现诸如“孩子作业做到深夜”,“中国式教育下的孩子高分低能”等醒目的标题,孩子们正在负重前行,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出现了停滞不前的问题。
不光社会发展对人的培养的需求提出了改革要求,时代在改变,学生也在改变,他们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接触了许多预备性教育,他们的学习起点越来越高,学生需要个性化发展,这不仅需要课程上做出相应的改变,还有教师的教学上也要适应这个变化。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这一措施的提出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李艺等人《谈“核心素养”》中认为,“基础教育界所称“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把握: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科学(广义)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从以往的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关注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而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意义更是重大。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使我们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各界的探索与不断努力。
近年来关于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正在探索之中。
其中由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带领下的1+X课程收获颇丰。
“1”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不是简单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优化下的适当完善、补充;“X”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无限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有限延伸。
清华附小坚持“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学,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关注人的发展与指向人的未来生存与生活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又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争取空间。
以语文课程为例,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就像《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所说的“应该集中我们的精力,一生一世在学校里面,并且借助学校做到:(1)从科学和艺术的研究培植我们的能力;(2)学会语文。
”掌握了语文工具和各种能力,学生就可以独立获取知识,所以他很重视发展人的从研究现实中取得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精神。
他说“我经常给自己的学生培养在观察、谈话、实践和应用中的独立精神。
”这就说明了夸美纽斯认为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的重要性与从科学和艺术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回顾自己小时候,在语文课上感觉老师大多以灌输知识为主,背诵精美段落,完成字词抄写等知识性教育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而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则较少。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更要注重其审美,语言文字能给予人的精神情操上的陶冶。
但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更是要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的,因此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夸美纽斯认为要在学校里做到从艺术培养能力和学会语文。
而今清华附小将语文与艺术整合起来,寻找到了其结合点,也就是跨学科整合的路径:戏剧。
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
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舞台效果设计等则都由学生完成,语文、音乐、体育、舞蹈、美术、书法、数学、科学等多学科教师围绕学生在排演中的需要,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尝试着自己解决遇到的难题,老师则以指导为主,最后学生不仅增长了各学科知识,领悟了真善美,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艺术审美等综合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也就弥补了目前的分科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缺点,因为单一划分的学科知识结构与儿童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矛盾,分科教学专业性过强,整体性、系统性不够,窦校长认为,“儿童的认知依靠的是整体,而过于专业、分化的知识,就像让孩子光吃东西,却咽不下去一样。
”
由于小学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再加上清华附小的成功案例,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课程改革可以往课程整合设计上发展,以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则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讨论的热点。
正如《学记》中所阐述的“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这个问题当代教育也存在,其指出施教者的弊病,多为一味灌输知识,只注重记诵书本上的文字,不顾及学生的能力培养。
这样既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结果造成学生痛恨学习,仇视师长,只感到学习痛苦而不觉学习有趣,即使勉强毕业,也必致全部遗忘。
说明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同时如果不重视能力的培养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学记》中提出教学相长、藏息相辅、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为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提供了指导。
“教学相长”的作用在于促进了师生之间共同成长,一方面教师只有在教的过程中,才有机会向学生“取经”,为自己提供教育机会,教的过程中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改善自己。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才能去主动探究,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成就自己个性化的成长。
教师只有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而藏息相辅的原则在《学记》中是说“故君子之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藏、脩是指掌握已获得的知识和增长要获得的知识而言,息、游要求对知识学习要融合贯通,劳逸结合。
纵观我们现今僵化的课堂,课堂技术化,应试化,学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学习的本性,课外活动几乎为零,生活经验总是三点一线式(家庭、学校、食堂)。
藏息相辅就是强调了课内、课外各种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辩证统一。
把课内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同时强调了劳逸结合,使教育回归到生活。
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感受自然的美好,而不仅仅把学生的学习禁锢在四方教室中。
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要做到放手让学生去做。
《学记》中多次引用“喻”说明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如:“罕譬而喻”、“故君子之喻”、“博喻然后能为师”、“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等。
只有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教师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的教学才能引导的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其动脑动手的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得到发展。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正在进行,也将会不断随之完善,这是关于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重要课题,需要教师、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