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初步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认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亦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有知识的、高素质的公民能在面对现在和未来的挑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小学教育作为系统性教育的起始阶段,在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中非常重要,虽然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可是目前问题仍旧层出不穷,应试教育下孩子苦不堪言,新闻上经常出现诸如“孩子作业做到深夜”,“中国式教育下的孩子高分低能”等醒目的标题,孩子们正在负重前行,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出现了停滞不前的问题。
不光社会发展对人的培养的需求提出了改革要求,时代在改变,学生也在改变,他们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接触了许多预备性教育,他们的学习起点越来越高,学生需要个性化发展,这不仅需要课程上做出相应的改变,还有教师的教学上也要适应这个变化。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这一措施的提出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李艺等人《谈“核心素养”》中认为,“基础教育界所称“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把握: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科学(广义)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从以往的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关注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而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意义更是重大。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使我们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各界的探索与不断努力。
近年来关于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正在探索之中。其中由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带领下的1+X课程收获颇丰。“1”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不是简单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优化下的适当完善、补充;“X”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无限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有限延伸。清华附小坚持“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学,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关注人的发展与指向人的未来生存与生活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又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争取空间。
以语文课程为例,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就像《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所说的“应该集中我们的精力,一生一世在学校里面,并且借助学校做到:(1)从科学和艺术的研究培植我们的能力;(2)学会语文。”掌握了语文工具和各种能力,学生就可以独立获取知识,所以他很重视发展人的从研究现实中取得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精神。他说“我经常给自己的学生培养在观察、谈话、实践和应用中的独立精神。”这就说明了夸美纽斯认为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的重要性与从科学和艺术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回顾自己小时候,在语文课上感觉老师大多以灌输知识为主,背诵精美段落,完成字词抄写等知识性教育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而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则较少。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更要注重其审美,语言文字能给予人的精神情操上的陶冶。但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更是要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的,因此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夸美纽斯认为要在学校里做到从艺术培养能力和学会语文。而今清华附小将语文与艺术整合起来,寻找到了其结合点,也就是跨学科整合的路径:戏剧。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舞台效果设计等则都由学生完成,语文、音乐、体育、舞蹈、美术、书法、数学、科学等多学科教师围绕学生在排演中的需要,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尝试着自己解决遇到的难题,老师则以指导为主,最后学生不仅增长了各学科知识,领悟了真善美,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艺术审美等综合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也就弥补了目前的分科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缺点,因为单一划分的学科知识结构与儿童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矛盾,分科教学专业性过强,整体性、系统性不够,窦校长认为,“儿童的认知依靠的是整体,而过于专业、分化的知识,就像让孩子光吃东西,却咽不下去一样。”
由于小学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再加上清华附小的成功案例,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课程改革可以往课程整合设计上发展,以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则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讨论的热点。正如《学记》中所阐述的“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这个问题当代教育也存在,其指出施教者的弊病,多为一味灌输知识,只注重记诵书本上的文字,不顾及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既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结果造成学生痛恨学习,仇视师长,只感到学习痛苦而不觉学习有趣,即使勉强毕业,也必致全部遗忘。说明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同时如果不重视能力的培养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学记》中提出教学相长、藏息相辅、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为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提供了指导。
“教学相长”的作用在于促进了师生之间共同成长,一方面教师只有在教的过程中,才有机会向学生“取经”,为自己提供教育机会,教的过程中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改善自己。另一方面,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才能去主动探究,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成就自己个性化的成长。教师只有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而藏息相辅的原则在《学记》中是说“故君子之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藏、脩是指掌握已获得的知识和增长要获得的知识而言,息、游要求对知识学习要融合贯通,劳逸结合。纵观我们现今僵化的课堂,课堂技术化,应试化,学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学习的本性,课外活动几乎为零,生活经验总是三点一线式(家庭、学校、食堂)。藏息相辅就是强调了课内、课外各种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辩证统一。把课内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同时强调了劳逸结合,使教育回归到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感受自然的美好,而不仅仅把学生的学习禁锢在四方教室中。
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要做到放手让学生去做。《学记》中多次引用“喻”说明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如:“罕譬而喻”、“故君子之喻”、“博喻然后能为师”、“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等。只有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教师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的教学才能引导的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其动脑动手的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得到发展。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正在进行,也将会不断随之完善,这是关于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重要课题,需要教师、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