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窦
冠状动脉窦该怎么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冠状动脉窦该怎么治疗
导语:冠状动脉窦的出现是导致冠心病的出现的前奏,出现了这种情况之后就是说明心脏出现了一些列的变化,冠心病是心脏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出现了
冠状动脉窦的出现是导致冠心病的出现的前奏,出现了这种情况之后就是说明心脏出现了一些列的变化,冠心病是心脏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出现了这种情况之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的控制,控制的不好的话是比较容易诱发心脏病的出现的,冠心病的出现是给了不少的患者一个心理上的打击的,所以保证一个好的心情才是重要的,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具体的步骤。
这是冠心病的表现,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坏死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发作时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缓解。
指导意见:药物治疗主要是用一些扩张冠状动脉的药如硝酸甘油、硝苯比啶以及一些抗凝剂与一些中成药进行治疗,需要坚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才能控制发作,防止出现心梗以及其他并发症。
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应该及时作支架手术治疗。
早期介入策略:
1、阿司匹林(Class IA);阿司匹林禁忌时选择氯吡格雷(Class IA)
2、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Class IA);与普通肝素比较,优先使用依诺肝素作为UA/NSTEMI患者的抗凝药物,除非准备在24小时内接受CABG手术(Class IIaA)
3、如准备早期介入干预应近早使用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Class IA)
4、如准备早期介入干预,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应与阿司匹林、肝素及氯吡格雷联用(Class IIaB)。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异常,通常会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脏功能障碍。
本文将介绍两例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病例,以及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病例一:患者为一名60岁男性,因胸痛和气短就诊。
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
体格检查发现心率90次/分钟,血压140/90 mmHg。
心电图显示ST段改变,心肌酶升高。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
经过诊断和评估后,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并术后恢复良好。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异常,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可能与胚胎期发育异常有关。
临床上,患者可表现为胸痛、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症状,也有一些患者是无症状的。
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左冠状动脉是否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并评估其对心脏的影响。
治疗方面,对于有严重症状和明显心肌缺血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存预后。
药物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可以帮助控制症状、减轻心肌缺血、改善心脏功能。
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包括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戒烟、适度运动等。
随访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冠状动脉异常,容易引起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障碍。
临床上应及时诊断和治疗,采取合理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引导其合理用药、定期复查、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作者:贾圣英谢莲娜魏显敬栾波涛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年第02期[关键词];冠状动脉异常;潜在危险性;心源性猝死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16X(2019)02-0190-02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9.02.028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类型之一。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只有不到1/3的患者为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而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更为少见。
本文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的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即左右冠状动脉共开口)病例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79岁,胸部不适1周为主要表现,非典型缺血性胸痛表现。
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最高血压200/100mmHg,规律降压治疗中,血压控制良好。
脑梗死病史4年,目前無肢体活动障碍。
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提示肌钙蛋白、心肌酶系及D-二聚体等化验结果均无异常。
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无异常,运动负荷心电图无ST-T改变。
心脏超声提示主动脉瓣钙化。
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左主干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无狭窄及阻塞性病变,证实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左右冠状动脉共开口),附图1。
例2:患者男,58岁,劳力性胸闷3个月为主要表现。
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
入院查体无异常发现。
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脑钠肽前体无升高。
心电图大致正常。
动态心电图无ST-T动态改变。
胸部CT无肺气肿、心脏扩大等表现。
心脏超声提示左心房增大(40mm)。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左主干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回旋支(发育小)中段90%狭窄,右冠状动脉远段60%狭窄,后降支近中段60%~90%弥漫性狭窄。
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未行冠状动脉干预治疗,附图2。
2;讨论冠状动脉变异是一类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主要分为3大类,第一类是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包括单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异常开口于肺动脉、开口位置过高或过低、冠状动脉起源于其它冠状动脉窦;第二类为走形异常:心肌桥及副冠状动脉;第三类终止异常:冠状动脉瘘、拱状冠状动脉、心脏外终结。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异常,其发生率约为0.02%-0.16%。
在正常情况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
但在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情况下,左冠状动脉的起源位置位于右冠状动脉窦内。
这种异常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发育障碍所致。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窦。
但在某些个体中,该过程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冠状动脉起源位置异常。
对于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诊断可以通过心导管检查或心血管影像学来确定。
心导管检查是一种介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在患者的血管内插入导管,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冠状动脉的起源位置。
心血管影像学包括X线造影、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分布情况。
这种异常的临床表现可以多样化,症状轻重程度与异常的冠状动脉供应范围有关。
一些患者可能完全没有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表现为心绞痛、胸闷、乏力、心律失常等。
在重症患者中,由于心肌缺血,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治疗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给予患者血管扩张剂、抗凝血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等,以改善心肌血供和预防心绞痛发作。
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操作的方法,可以在冠状动脉起始部位植入支架或进行冠状动脉成形术,以改善血流供应。
病例1:该患者为一名55岁男性,因胸痛、心悸等症状入院就诊。
经过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等检查后,确诊为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
患者接受了导管介入治疗,在冠状动脉起始部位植入了支架,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的心血管异常。
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进行心导管检查或心血管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症状。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冠状动脉是人体心血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功能是为心肌提供血液供应。
正常情况下,左右冠状动脉是分别独立地从主动脉中分支出来的。
然而,在极少数情况下,左冠状动脉的开口会位于右冠状动脉窦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
这种异常情况一般不会对患者的心脏功能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冠状动脉本身的分布和支配范围并未发生改变。
然而,如果在手术和其他治疗过程中没有正确地诊断和判断这种异常情况,就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操作和治疗错误。
病例1:一名44岁的男性患者被告知需要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以确定是否需要行心脏搭桥手术。
CAG的结果显示,左冠状动脉的开口位于右冠状动脉窦中,而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则显示患者的冠状动脉没有任何狭窄或阻塞。
在手术前,医生考虑到病人的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情况,采用了心导管检测和注意观察。
结果表明,患者的心脏功能正常,不需要进行心脏手术。
后续检查也没有发现任何心脏异常。
一名65岁的女性患者因心绞痛症状来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系列检查后结果显示,该患者的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即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中。
医生结合患者的情况,确定了对症治疗方案并对症下药。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并且没有发生任何不必要的手术和治疗。
在这两个病例中,冠状动脉开口异常被正确地诊断和判断,并且相应的治疗方案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如果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没有被正确地诊断和判断,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操作和治疗错误。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冠状动脉开口异常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有冠状动脉相关疾病的患者。
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病史,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诊断,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的疾病。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不一定明显。
本文将介绍两例患者的病例,以及相关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
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病例1:患者,男性,45岁,因急性胸痛被送往急诊科。
患者自述胸痛发生在剧烈运动时,伴有呼吸困难和出汗。
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T波倒置。
怀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立即进行冠脉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左冠状动脉的开口处位于右冠状动脉窦内,形成了异常的冠状动脉环。
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血流受阻,需要立即进行介入治疗。
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手术,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的冠脉异常。
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胚胎期冠状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同时也可能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引起。
临床上,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表现。
由于冠状动脉环的形成,可能导致血流受阻,引起心肌缺血和心绞痛。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肌梗死的表现,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患者,应该及早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如胸痛、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需要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
对于患者,还需要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因为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依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希望通过本文所述的病例和相关的临床特点,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同时也希望未来能够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冠状动脉异常畸形,即两大冠状动脉都来自右冠状动脉窦,而左冠状动脉从右冠状动脉窦开口,或者两大冠状动脉都在右冠状动脉窦内开口。
这类异常畸形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本文将介绍两例患者的病例并探讨相关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病例一:病例一是一名男性患者,43岁,因反复胸痛数月入院就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平时生活中注意休息,但仍然会出现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左胸部,伴有闷胀感和气促。
体格检查:血压140/90mmHg,心率80次/分。
心电图示ST段改变,心肌酶谱轻度升高。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目前随访稳定。
目前对于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
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症状,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而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尤其是伴有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考虑介入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
对于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考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手术治疗方案。
除了治疗策略外,对于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患者,长期的随访和监测也非常重要。
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以及随访询问症状变化等情况。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保持患者心血管健康。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的心血管异常畸形,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对于这类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于这类异常畸形的认识,提高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通常会导致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和心血管并发症。
本文首先将介绍该病的病因、症状和诊断方法,然后会以两例病例为例进行详细解析,为读者提供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发生于20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约占1%,而在成年人中更为罕见。
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的分支是由主动脉窦内的固有的瓣膜组织来限制的,不同的冠状动脉会进入到相应的通道。
当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时,这种限制就丧失了,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循环问题。
病因方面,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有研究表明这种畸形可能与胚胎期间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染色体异常或其他遗传疾病相关。
孕妇在怀孕期间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增加婴儿出现这种先天性心脏畸形的风险。
在临床症状方面,患者可能表现为心绞痛、胸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猝死。
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异常位置和循环障碍引起的。
通常情况下,病人的表现和症状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加重,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诊断方面,临床医生通常会采用心脏超声、心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心血管造影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检查方法,能够直接显示出冠状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血管走行情况,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除了检查,医生还需要了解病史和家族史,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保患者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下面将通过两例病例,为大家介绍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病例1:患者,男,45岁,因反复发作心绞痛、气促、乏力等症状就诊。
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
入院后,进行了心脏超声、心电图、心血管造影等检查。
造影结果显示患者的左冠状动脉起始于右冠状动脉窦,且心内造影显示患者的左心室、左心房和右心室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左右冠状动脉右冠状窦共同开口介入治疗一例
左右冠状动脉右冠状窦共同开口介入治疗一例王月刚;曹世平;成官迅;周忠江;修建成;黄铮;侯玉清【摘要】患者,男性,49岁.患者于10天前因旅途劳累突发胸闷2小时入旅游地医院,入院时心电图(ECG)和心肌酶等结果不详,诊为“下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予以溶栓(具体药物不详)等治疗后症状缓解,治疗3天后出院并回至当地患者诉于回当地后活动时出现气促,偶伴胸闷,休息可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入南方医院.既往于2010年12月体检时发现糖尿病,未予规律治疗.无吸烟饮酒史.入院查体:血压95/70 mm Hg,心率105次/分,余未见特殊.辅助检查:心肌钙蛋白(cTnI)2 57 ng,/L,肌酸肌酶(CK-MB)正常.【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2(020)001【总页数】2页(P53-54)【作者】王月刚;曹世平;成官迅;周忠江;修建成;黄铮;侯玉清【作者单位】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医学影像中心;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患者,男性,49岁。
患者于10天前因旅途劳累突发胸闷2小时入旅游地医院,入院时心电图(ECG)和心肌酶等结果不详,诊为“下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予以溶栓(具体药物不详)等治疗后症状缓解,治疗3天后出院并回至当地。
患者诉于回当地后活动时出现气促,偶伴胸闷,休息可缓解。
为进一步诊治入南方医院。
既往于2010年12月体检时发现糖尿病,未予规律治疗。
无吸烟饮酒史。
入院查体:血压95/70 mm Hg,心率105次/分,余未见特殊。
辅助检查:心肌钙蛋白(cTnI)2.57 ng/L,肌酸肌酶(CK-MB)正常。
冠状窦名词解释
冠状窦名词解释
冠状窦是指位于人体心脏的一对腔隙结构,分别位于左、右心房之间,它们是心脏内部最大的腔隙,呈倒三角形状。
冠状窦是血液回流的通道,它们承载着含氧血液从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然后通过左心室流向主动脉,向全身组织器官供氧。
冠状窦也是心脏解毒的通道,将含氧血液带入心脏,同时将无氧血液带走。
冠状窦主要分为左冠状窦和右冠状窦。
左冠状窦位于左心房和主动脉之间,是一个宽大的腔隙。
它从左心房接收静脉血液,将含氧血液注入主动脉,供应给全身。
左冠状窦有两个主要支枝,称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分别沿着冠状动脉分布在心肌中。
左前降支向前下方分布,供应心脏前壁和前间隔;左回旋支向左侧分布,供应心脏左侧壁。
右冠状窦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较小,形状较不规则。
它从右心房接收静脉血液,然后将含氧血液注入肺动脉。
右冠状窦有两个主要支枝,称为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分别分布在心肌中。
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向前下方分布,供应心脏下壁和后间隔;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向右侧分布,供应心脏右侧壁。
冠状窦在心脏的正常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将含氧血液输送到心脏和全身的器官,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
冠状窦还参与了心脏的自主收缩和舒张过程,并对心脏供血和排血起到调节作用。
当冠状窦受到损伤或阻塞时,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为了保持冠状窦的健康,人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定期体检,合理用药,如果有心脏疾病的家族史,还应积极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摘要】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的心血管异常,本文通过介绍两例病例来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和相关医学知识。
病例一是一位中年男性,出现胸痛和气短,经冠脉造影确诊;病例二是一名年轻女性,无明显症状但心电图异常,也通过冠脉造影确定诊断。
临床表现分析显示该异常可导致心肌供血不足,需注意其诊断和治疗。
影响因素讨论指出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关医学知识介绍了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解剖和发病机制。
结论部分强调了对这一异常的临床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总结指出了对该异常的重视和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病例、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医学知识、临床意义、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1.1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LM originating from the right coronary sinus, LM-RCS)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异常,通常会引起冠状动脉的异常走行和供血异常。
目前关于该异常情况的报道较少,临床上认识不足。
近年来,我们诊断并治疗了两例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患者。
通过对这两例病例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我们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种异常情况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为今后类似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病例一为一名50岁的男性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和气促,经冠脉造影检查发现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伴有中重度狭窄。
病例二为一名45岁的女性患者,主要症状为心绞痛,同样经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伴有轻度狭窄。
通过对这两例病例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我们发现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可能与心脏供血不足、心脏节律紊乱等临床表现相关。
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我们探讨了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医学知识的介绍和讨论。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的心脏解剖变异,它可能会对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两例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病例,并对这种异常解剖结构的诊断和处理进行讨论。
病例一:一名55岁男性患者因心绞痛和呼吸困难前来就诊。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病史,平时没有规律的运动习惯,饮食不健康。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有轻度的心脏杂音和下肢水肿。
心电图显示ST段下移和T波倒置,心脏彩超检查发现患者的左冠状动脉并非从主动脉窦内开口,而是从右冠状动脉窦内开口,并越过了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向左侧分布。
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解剖变异,并显示左冠状动脉在内分支部位有严重的狭窄。
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症状明显改善。
这两个病例展示了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可能对心脏功能和患者健康产生的影响。
由于这种异常解剖结构在临床上相对罕见,医生在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时需要高度警惕。
对于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心脏彩超和冠状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在心脏彩超检查中,医生可以观察到左冠状动脉的开口位置和血流走向。
而冠状动脉造影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异常解剖结构并评估狭窄程度。
一旦确诊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较轻的病例,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和心脏康复运动等综合措施。
而对于症状较重、病变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
在手术治疗方面,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的心脏解剖变异,它可能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对这一异常解剖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对该病病患的治疗水平和治疗质量。
希望本文可以为相关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冠状窦的名词解释
冠状窦是心脏内结构最复杂的部分,位于左心房后角处,是左心房和
右心室之间的连接点。
它也叫做心房-室间隔,是由两个主要结构,左
冠状窦和右冠状窦组成,也称作黄窦。
冠状窦的整个体积占心脏大约4%左右,血流量可达20%左右,是心脏的重要结构之一。
它分循环系统前窦和循环系统后窦,位于左心房和
右心室之间,其中前窦是心室输出的总量的一半,并充当血液的少量
排出路径;后窦是血液的主要排出路径。
冠状窦中共有五个开口,分别是冠状动脉开口、冠状静脉开口、大动
脉开口、小动脉开口和嗝开口。
其中,冠状动脉开口连接左心房和左
心室;冠状静脉开口连接右心房和右心室;大动脉开口连接全身的大
动脉;小动脉开口连接全身的小动脉;嗝开口连接左心房和右心室。
冠状窦是主要负责血液循环的器官,当它受到破坏时,会引起心功能
障碍以及周身血液循环不良等情况。
因此,需要注意它的检查和保护,以保证十分健康。
冠状窦是心脏中非常重要的结构,负责血液循环。
它起到着心房室之
间血液收发的作用,是心脏血液循环的关键。
科学观察血液循环,保
护冠状窦的健康,对维护心脏的正常功能极为重要。
动脉窦的名词解释
动脉窦的名词解释动脉窦,是指位于主动脉根部的三个扩张部分,分别是升主动脉窦、左冠状动脉窦和右冠状动脉窦。
它们起着重要的生理和临床作用。
一、升主动脉窦:升主动脉窦是动脉窦中最大的一个,位于主动脉根的最上方,与右冠状动脉窦和左冠状动脉窦相邻。
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冠状动脉的舒张和收缩,以确保心肌组织的血液供应。
此外,升主动脉窦还包含在充血时通过主动脉瓣的开放来监测体内的血液压力,从而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左冠状动脉窦:左冠状动脉窦位于主动脉根的左侧,是左冠状动脉的起始点。
左冠状动脉是心脏内最重要的血管之一,供应心肌左心室和左心房。
左冠状动脉窦内还有一个小的软骨样突起,称为Thebesian瓣。
Thebesian瓣位于左冠状动脉窦与左心室之间,起着防止逆流的作用。
三、右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窦位于主动脉根的右侧,是右冠状动脉的起始点。
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心肌右心室和右心房。
在右冠状动脉窦的入口处,有一个名为Thebesian瓣的结构,起到防止逆流的作用。
动脉窦不仅仅是主动脉壁的扩张部分,它们还与心脏的正常功能密切相关。
在一些心血管疾病中,动脉窦可能受到异常的扩张或收缩,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动脉窦的异常扩张可能导致主动脉瘤的形成。
主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局部的扩张,会增加主动脉壁的脆弱性,并增加主动脉破裂的风险。
动脉窦的异常收缩则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病变是冠状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和动脉硬化等病理变化,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
为了保持动脉窦的正常功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有些心血管疾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性治疗,如手术修复主动脉瘤或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来改善血液供应。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包括戒烟、饮食均衡、适度锻炼等。
总结起来,动脉窦是位于主动脉根部的三个扩张部分,分别是升主动脉窦、左冠状动脉窦和右冠状动脉窦。
它们在心脏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调节冠状动脉的血流和心脏泵血功能。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冠状动脉异常,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本文将通过介绍两例患者的病例,探讨该异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相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例一:患者,男性,52岁,因心绞痛和呼吸困难入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其他明显疾病史。
体格检查发现心率为78次/分,血压为140/90mmHg,心音有增强、第二心音分裂延迟。
心电图显示ST段下移,T波倒置。
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左室舒张末直径为56mm,收缩末期容量为80ml,射血分数为50%。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伴有中度狭窄。
诊断为冠状动脉疾病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以上两例病例均为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绞痛和呼吸困难,体格检查和心电图均提示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明确了冠状动脉异常的类型和程度。
针对不同病情,两例患者接受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分别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异常,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这种异常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发育有关,是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冠状动脉异常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对于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心电图、心脏彩超和心脏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一旦确诊,患者应及时接受相应的治疗,以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并预防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能够帮助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动,减轻心绞痛等症状。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动,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狭窄的患者。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解剖一、冠状动脉的起源1、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起源于左右主动脉窦,或称氏窦(Valsalva窦)。
三个窦分别称为左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窦及无冠状动脉窦(后主动脉窦),三个瓣分别称为左冠瓣,右冠瓣和无冠瓣。
2、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5厘米(0.5+0.1cm),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厘米(0.4+0.1cm)3、冠状动脉口的异常(1)冠状动脉口位置上移, 沿主动脉壁呈小于45度左右的锐角伸出,激烈运动后,产生主动脉扩张和心排出量增加,可进一步导致冠脉开口闭塞,影响心脏血液供应。
通常导致猝死。
(2)梅毒性升主动脉炎时,则易出现冠状动脉口狭窄(3)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右乏氏窦约0.5%。
(4)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肺动脉,罕见(5)副冠状动脉:45%(43.5—56.5%),副冠状动脉的开口位于右乏氏内,多数为1个,亦有2—3个,园锥动脉(漏斗支)多发源于副冠状动脉。
(6)单一右冠状动脉及单一左冠状动脉。
(7)前降支及左旋支分别起源于左乏氏窦内,0.6%。
(8)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9)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10)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左乏氏窦内。
4、冠状动静脉瘘(Fistulas of the Coronary Circulation or Cor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冠状动脉不经正常循环而直接流入右房(25%),右室(40%),左房,左室,肺动脉(15%)或冠状静脉窦(7%),92%流入右侧心脏。
5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0%见于左冠状动脉,10%见于畸形冠状动脉。
5、冠状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先天的,外伤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川畸(Kavasaki)病,风湿或梅毒等。
6、冠脉闭锁或发育不全,极少见上述例子虽然少见,但是在冠脉造影时不警惕,可能会使一支造影失败或不显影,部分冠脉起源异常及开口小的患者,往往在剧烈运动后可引起室颤及猝死。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附2例病例)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异常畸形,这种异常畸形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脏疾病。
下面我们将通过两例病例来探讨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病例1:患者,男性,65岁。
患者在体检中发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经进一步检查发现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
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气短、心悸。
体格检查发现心脏杂音。
心电图显示T波改变和ST段压低。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认了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诊断。
患者接受了支架植入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病例2:患者,女性,50岁。
患者因胸痛、头晕到医院就诊。
患者平时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
经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A等检查,确认患者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并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整生活方式,限制摄入高脂食物,加强体育锻炼。
同时服用扩血管药物和抗凝药物控制病情。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以上两例病例向我们展示了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可能会表现为胸痛、气促、心悸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心肌梗塞、心绞痛等严重的心脏疾病。
在发现冠状动脉异常畸形的患者时,需要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
在诊断方面,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确诊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最常用方法。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血管走向和异常畸形情况,帮助医生确定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对于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患者,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水平等,从而减轻心脏负担、缓解症状。
介入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在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等介入器械,帮助扩张血管,保持血管通畅,改善心脏供血。
冠状动脉窦
手续
护理
□ □
记录24小时出入量 □ 术后康复指导 □
记录24小时出入量 □ 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康复宣教
工作
利于恢复
□ 术后康复指导
病情 □无 □有,原因: □无 □有,原因:
□无 □有,原因:
变异 1.
1.
1.
记录 2.
2.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扎术(ICD-9-CM-3:36.990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
院日 11-15 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住院第2-3天(手术 日)
□ 病史询问,体格检 □ 汇总检查结果
□ 气管插管,建立深
查
□ 完成术前准备与术前 静脉通路
□ 完成入院病历书写 评估
量
□ 定期记录重要监
测指标
病情 □无 □有,原因: □无 □有,原因: □无 □有,原因:
变异 1.
1.
1.
记录 2.
2.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日期
住院第3-4日 (术后第1天)
住院第4-10日 (术后第2-6天)
住院第11-15日 (术后第7-11天)
主
□ 医师查房
□ 医师查房
□ 检查切口愈合情况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 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 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使用体外循环辅助。 3.手术植入物:胸骨固定钢丝等。 4.术中用药:麻醉和体外循环常规用药。 5.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8-11天。 1.术后转监护病房,持续监测治疗。 2.病情平稳后转回普通病房。 3.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电解质、 肝肾功能、心肌酶、血肌钙蛋白,胸片、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4.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 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 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完成复查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瘘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冠状动脉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冠状动脉瘘
(ICD-10:I25.805/I25.811/I25.802/I25.806)
行冠状动脉瘘修补术(ICD-9-CM-3:36.99004)和冠状动脉结扎术(ICD-9-CM-3:36.99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气短、乏力、心绞痛。
可有心前区连续性机械样杂音。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心血管造影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冠状动脉瘘修补术(ICD-9-CM-3:36.99004)和冠状动脉结扎术(ICD-9-CM-3:36.99001)。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I25.805/I25.811/I25.802/I25.806冠状动脉瘘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不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2)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血肌钙蛋白、冠状动脉CT或造影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使用体外循环辅助。
3.手术植入物:胸骨固定钢丝等。
4.术中用药:麻醉和体外循环常规用药。
5.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8-11天。
1.术后转监护病房,持续监测治疗。
2.病情平稳后转回普通病房。
3.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血肌钙蛋白,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4.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完成复查项目。
2.切口愈合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需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5-6天,手术时间相应顺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术前心功能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需调整。
3.围手术期并发症: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残余
瘘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4.手术耗材的选择:由于病情不同,使用不同的内植物和耗材,导致住院费用存在差异。
5.医师认可的变异原因分析。
6.其他患者方面的原因等。
二、冠状动脉瘘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冠状动脉瘘(ICD-10:I25.805/I25.811/I25.802/I25.806);
行冠状动脉瘘修补术(ICD-9-CM-3:36.99004)和冠状动脉结扎术(ICD-9-CM-3:36.99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