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深层次剖析

合集下载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海南省档案局(馆)李浩内容提要: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支持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我认为中国企业改革要有所突破,最根本地还是要突破理论上的局限。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仅是由“活的劳动”创造的,体现在可变资本的有机构成之中,“不变资本”的“凝固的劳动”不再创造“剩余价值”。

我认为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事实和规律,在马克思时代,由于“活的劳动”在某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作用的比例较大,甚至可以将“凝固的劳动”忽略不计。

但“凝固的劳动”仍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事实是客现存在的。

也许由于当时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不承认它,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凝固的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几乎完全取代了“活的劳动”。

解决了这个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工人主人翁地位、职工股权等基本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就真正明确了。

前言随着加入WTO,中国企业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一些深层次的基本经济理论问题。

简单地回避可以是邓小平时代的一时之策,但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长久之计。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理论品质。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根据时代的要求,在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坚持科学真理,把在具体历史阶段提出来的不符合当今真理标准的个别论断予以重新论证,赋予科学定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同时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代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基本原理概论中,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尖锐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所获得的报酬只能满足其生存和再生产所需,这部分报酬被称为必要劳动价值。

而劳动者实际创造的价值超过必要劳动价值的部分,则被资本家占有并获取利润,这部分剩余价值是源自剥削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原理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原理是劳动力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区别,以及利润的来源。

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仅仅是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而劳动者实际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则被资本家占有。

这种通过剥削劳动者实现增值的过程,产生了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不公平现象,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剥削为基础的,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取利润,使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这种剥削和压迫导致社会贫富不均,阶级矛盾激化,引发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呼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劳动者自由、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例如列宁进一步分析了帝国主义下剥削的特点和形式,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受到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剩余价值理论以劳动为中心,忽视了市场和资本的作用。

我对剩余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我对剩余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我对“剩余价值”等问题的思考所谓剩余价值,有两种理解:1.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收入中扣除员工工资之后的部分;2.企业的纯利润。

无论是第1种,还是第2种,我认为对“剩余价值理论”,应作具体分析,以避免误导。

一、无论是生产加工型企业,还是营销服务型企业,都绝不是工人或职工一方创造了一切。

而是企业的各个方面密切合作,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在各方支持下(包括政府支持、银行的资金支持等),大家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二、所以说,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参与各方都有份,大家应当共同分享,而不是全部归工人所有。

1.请问:企业是否该向国家纳税呢?税金是否侵占了“剩余价值”呢?显然企业必须纳税,这是毫无疑问的;2.请问:企业的管理人员是否应当拿工资呢?如果企业没有管理者,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正常有序顺利的进行吗?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企业不能没有管理;3.请问:投资者包括股东和银行应当得到回报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经地义,依法应得;4.请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了水、电、通讯、交通、物流、传媒、法律支持、政策支持、科技支持、环境支持、人力支持、外包支持、资金支持,等等社会资源,企业是否应当支付费用?(对政府的支持,企业通过纳税回报),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不付钱是买不到糖的,小学生知道没钱是打不到酱油的;5.请问:企业主应当获得利润吗?厂房、设备、工具、原材料、辅料、费用、技术、创意、项目、资金、生产经营销售的组织管理、市场的开发,等等,全部是由企业主搞定的,而且还要承担风险,一旦失败,企业主可能要亏本,甚至可能要赔光!企业主须要对整个企业承担经济的法律的等等一切责任,而工人拿工资却是旱涝保收的,难道企业主不该获得利润吗?三、人的生活要延续、要提高、要改善,就必须持续发展经济,而且还要扩大经济的发展,不仅因为人口会增加,而且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

怎么可以将企业创造的价值全部分光呢?四、企业要提高竞争力需要资金;企业要占领更大的市场需要资金;企业要研发新产品需要资金;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需要资金;企业要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五险一金)需要资金;企业要建职工宿舍、食堂和娱乐健身设施需要资金;企业维持正常运转需要资金;企业支付贷款利息、偿还贷款需要资金;企业要建新厂房、购买新设备、购买原材料和能源需要资金;企业要招聘新的员工需要资金。

浅谈对于“剩余价值”的质疑

浅谈对于“剩余价值”的质疑

自己的状态决定以后 的状态” ,这是非常伟大 的理论 。我们现在 的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模型 ,也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也不过是 收 集它们的片砖碎瓦、一些统计 的事实和有用的方程式。也许我们 对马克思太苛刻 了。
 ̄ Econ 。m i cV i s i o n _ 视野 曩 _ 鞠 麓 _ 嘲
浅谈对于 “ 剩余价值”的质疑
李 欣颖 贵9 、 I t 省 实验 中学
【 摘 要】 最近某文化名通过当下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
所谓 的资本有机构成 ,就是不变资本 ( 物质资本 )和可变资 本( 劳动 ) 的比。 资本家为 了提高生产效率 , 而用机器去替代劳动力 , 但是 随着劳动力的减少,可以剥夺 的剩余价值也少 了。于此 同时 , 由于需要 的劳动力越来也少 ,失业也就越多 ,工人也就越贫困。 这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马克思和新古典 的差别。在新古典框 架,工资是劳动 的边际产出 ,随着资本 的扩大 ,劳动的边际产出 也是 提高的。但是马克思认为 ,随着资本 的提高 ,劳动者是越来 越贫 困的。而不幸的是 ,现代经济事实是支持后者的。 但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仍然是零利润 的。这样的市场怎么可能 有 意义。熊彼特用不完全竞 争和创新解释这个 问题 。他认为企业 是 可以获得利润 的,原因是 它们进行 了创新 ,商品不再是同质的 了,由于创新它们获得了暂时性 的垄断地位 ,并因此获得了垄断 利润 。当然这种创新会 随着其他 的创新而被毁灭掉 ,这时候又必 须进行新 的创新 , 由此资本主义是不断前进 的。 而履行创新职能的, 就是企业家 。另外 ,现代经济学也解释 了,为什么是资本雇佣劳 动, 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 也就是为什么利润一定要由资本家 占有 。 我们知道 ,分配制度是 ,工人拿 固定 的工资 ,剩下的一切收益都 是资本家 的,也就是资本家有剩余索取权 。一个原 因是 ,工人是 风 险厌恶 的,而资本家是风 险偏好 的,最优的配置当然是给工人 个确定性的支付 ,而资本家拿剩余索取权。 从制度经 济学的角度。工人支付 的劳动是 比较容 易辨认 的, 而资本家 的管理才能、创新能力是不容易辨认的 ,也就是 工人 比 较好监督 ,而资本家不好监督 。因此需要给资本家一个激励 ,让 他们 自己好好干 ,这个激励就是 ,你 的报酬和你 的努力是挂钩的 ,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摘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这一理论中存在一些逻辑错误。

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值得探讨,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仍然存在争论。

价值和价格的对应关系问题也值得关注,价值理论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

对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批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逻辑错误、来源问题、价值和价格、社会主义、批评、局限性.1. 引言1.1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概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马克思的整个政治经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现象,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分析的重要基础,也是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深刻的、系统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对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剥削现象,为改变现实提供理论支持。

2. 正文2.1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未能充分考虑市场竞争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取决于劳动力的价值,而生产资料的价值又决定了商品的生产成本。

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的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的影响,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波动。

马克思未能考虑这一点,因此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在描述现实经济中的生产关系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假设。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劳动力的自由发展,剩余价值将会消失。

剩余价值学说的第三次批判

剩余价值学说的第三次批判

剩余价值学说的第三次批判马克思一直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

在“经济学”前面加上“政治”二字,就明确地提示世人;马克思不是研究一般的纯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规律,而是研究经济中的政治问题,即经济现象背后的政治内容,被经济假象所掩盖着的阶级关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

《资本论》的全部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在《资本论》中,首先确认了商品的价值尺度,然后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来源,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全书的内容。

马克思首创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

因此,探索社会主义严重受挫的理论根源,必须继续探寻造成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缺乏科学性的剩余价值学说存在什麽问题。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力下了如下的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个定义,向我们揭示了劳动力的三个特征:(1)劳动力是由体力和智力组成的,是两者的总和,即双因素论;(2)劳动力的功能是生产使用价值。

并且只有当它为了生产某种使用价值被“运用”时,才是现实的劳动力;当它不被运用时,只是潜在的劳动力;当它被运用但不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也不是劳动力。

有人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进行犯罪活动,不但创造不了任何使用价值,反而危害社会。

有人虽然不进行犯罪活动,但是游手好闲,白白浪费掉自己的劳动力,也不是劳动力;(3)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为人所特有的能力。

一些动物的体力比人大,超大规模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比人快,但是他们都没有人特有的智力,所以也不具有劳动能力。

马克思的这个定义虽然揭示了劳动力的三个特征,但却没有揭示出它的本质特征,没有明确它的本质能力是什么。

从两种能力的排列顺序来看,还把体力排在了智力的前面,可见马克思并没有真正把握到劳动力的本质特征。

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会更明显地发现,马克思的这个失误给他创造的剩余价值学说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害。

会计学视域下的剩余价值理论局限性分析-会计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会计学视域下的剩余价值理论局限性分析-会计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会计学视域下的剩余价值理论局限性分析-会计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通常我们都会用剩余价值来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如果可以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理解, 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展。

在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看到剩余价值这一理论的指导意义, 还应该重视对其局限性进行深入分析, 这样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把握剩余价值这一理论学说。

文章主要从会计学视角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会计学视角; 马克思; 剩余价值理论; 局限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以后, 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形成的一种经济学说。

剩余价值理论自形成之日起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剩余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局限, 并不能够完全符合现实经济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 这就需要从剩余价值理论的观点出发, 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概述(一) 剩余价值理论核心观点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进行资本生产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积累的过程[1]。

剩余价值理论学说揭示了资本发展的实质, 其核心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剩余价值的产生。

在进行企业生产的过程中, 资本家为了占据更多的剩余价值, 会使用一些手段来满足自身对资本的追求。

通常资本家都会选择增加工人的工作时长或者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来尽可能多的榨取剩余价值, 获取更多的资本利益, 由此也说明了无产阶级在受到严重剥削的情况下, 必然会集体奋起反抗, 进而摆脱资本家的控制, 促使社会的意识形态有资本主义社会转向社会。

二是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家在占据剩余价值以后, 需要对剩余价值进行分配, 但是在利润转化的过程中, 资本家会对剩余价值进行掩盖, 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资本的增殖, 一部分会进行消费, 另一部分就会进行资本的积累。

剩余价值论的逻辑漏洞

剩余价值论的逻辑漏洞

剩余价值论的逻辑漏洞企业雇佣劳工进行生产经营。

雇主付给劳工一定的工资报酬形成劳动力价格。

但劳工劳动创造的总价值往往远高于雇主付给劳工的报酬总额。

于是:劳动价值减劳动力价格=剩余价值。

这些剩余价值都被雇主无偿拿走了。

这就是企业主(雇主、资本家)剥削劳工的秘密。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至今相信上述剩余价值论提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甚至把它当成科学真理。

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剩余价值论诞生于百年前的西方,从来就没有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思想被禁。

可它一直存在争议,现在更没有多少西方人相信并拿它当回事。

其实,剩余价值理论的诞生主要基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但从严谨和严密的思维逻辑来说,剩余价值理论却是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

这里有几个必须正视和认真思考的疑问。

1.企业从何而来为何生产?企业家投资办企业的目的就是赚取利润,这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动力。

如果把企业利润视为榨取剩余价值的剥削,实际上也就否认了企业利润的合法性。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投资办企业。

剩余价值论者为此倡导公有制,主张企业应由国家出资创立并为满足消费供给而生产不追求利润。

说到这里,计划经济公有制时代的贫穷落后已经让我们苦了几十年,经济规律的惩罚还不够吗?这条路根本行不通!因此,剩余价值理论从一开始就有难以解开的悖论。

2.股东和雇主是不是劳动者?剩余价值理论实际上认为企业价值都是由雇工创造的,企业所有者和雇主层不是劳动者,只是坐等获取剩余价值。

请问没有企业主企业从何而来,劳工们去哪里创造价值,没有组织和管理企业的雇主企业能正常运转,劳工们会像智能机器一样来企业劳动并创造价值么?这显然是荒谬的。

企业价值由劳资双方或主雇双方共同创造,劳工创造的价值并没有被无偿占有,因为雇主和资方也是劳动者。

3.劳动成果该如何分配?剩余价值论说劳工用劳动创造价值,但他们获得的报酬只是自己创造价值的一小部分,大头往往都被资方雇主拿走了。

这至少是价值分配上的不合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解决之道。

本文将重点回顾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要点。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能力,而交换价值是在市场交换中表现出来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为我们理解商品的制度属性和经济交换提供了基础。

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剥削现象的深刻剖析。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的一部分被资本家占有,这部分价值被称为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矛盾,以及这种剥削关系如何导致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斗争。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通过购买和控制劳动力来实现剥削。

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社会不平等和经济危机的问题。

四、资本积累与资本循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马克思将资本积累分为绝对积累和相对积累两个方面。

绝对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资本积累,而相对积累则是指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削减劳动力成本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积累方式。

资本循环是指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流动的过程,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

五、资本主义危机与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包括繁荣、危机、衰退和复苏等阶段。

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错在哪里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错在哪里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错在哪里变经一、怎样确定商品价值有方案的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原那么是按商品休息价值停止社会分配。

企业按消费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平均必要休息时间向社会和市场讨取报酬,企业职工按自己发明的休息价值支付工资和奖金,把企业的运营和职工的休息都推向市场,他们发明的休息价值由市场决议。

那么,商品价值是怎样确定的呢?假设不把这个效果搞清楚,又怎样看法有方案的市场经济是按休息价值停止社会分配呢?我们说商品价值是由消费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平均必要休息时间决议的,商品价值确实定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我们怎样去看法这一客观理想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休息价值。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商品,它不但具有我们所需求的运用价值,而且还具有消费它所支付的休息价值。

交流商品时,也交流了彼此之间的休息,并且彼此间交流的休息价值要基本相等。

商品的休息价值是人的休息力发明的,牲口和机器人以及一切现代化消费设备,即消费资料都不会发明价值,只要人的休息才干发明价值。

也就是说,不论我们的消费手腕多么先进,自动化水平多么高,这些设备都要人来操作,只要人的休息才干发明价值。

比如,一副精巧的绣花枕套,它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

在美国可以交流一辆小轿车。

〔当然在我国暂时还不行,要到我国完成了现代化以后,就可以。

〕为什么这样值钱呢?由于用传统的手工绣一副枕套,一团体要花一个月的休息时间,而在美国,由于消费小轿车的设备十分现代化,经过电脑控制,消费一部小轿车,平均也只花一团体一个月的休息时间。

它们之间的休息价值相等,所以可以停止等价交流。

另外,我们还要知道商品价值是由消费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平均必要休息时间决议的。

这里要在社会、平均、必要这几个定义的运用上去仔细了解。

商品价值确实定是按社会平均必要休息时间决议的,不是按企业和消费运营者消耗的一般必要休息时间决议的。

消费商品的休息方式和手腕很多,有的运用手工,有的运用普通机械,有的那么经过高科技和现代化消费手腕。

如何评价剩余价值理论

如何评价剩余价值理论

如何评价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内在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于这一理论,人们的评价却不尽相同。

要评价剩余价值理论,首先得明白它的基本内涵。

简单来说,剩余价值是指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工人的基本生活,而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攫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剩余价值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之前,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现象,并没有一个系统、深刻的理论解释。

剩余价值理论的出现,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被剥削的本质。

它为无产阶级的觉醒和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它指出了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剥削。

这一理论让我们明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非是自然而然、公平合理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可持续性,因为随着剥削的加剧,社会矛盾必然会不断激化,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然而,也有人对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有人认为,剩余价值理论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剥削,忽视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促进了创新和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某些方面确实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剥削的本质。

而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和环境为代价的。

剩余价值理论并不是要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作用,而是要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

另外,还有人认为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已经过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些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改善,剥削现象已经不再像马克思时代那样严重。

论剩余价值的不足

论剩余价值的不足

论剩余价值的不足论剩余价值的不足摘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发展至今仍存在着许多的争议。

有些理论界认为剩余价值理论已过时,不应该继续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指导理论,然而,又有一些理论界认为剩余价值理论并没有所谓的过时与否,关键是看我们如何看待和沿用。

针对剩余价值理论是否过时的争议,本篇文章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而对剩余价值理论是否过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意在让更多的人对剩余价值理论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剩余价值;劳动价值论;自然资源正文:分析经济学就不能不知道“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1]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理论在世界上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但长时间以来在经济领域有许多质疑: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否过时?关于这个问题至今任存在很多的争论,且在相关的经济理论界也没有一致的看法,我有一些个人的看法。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具有它存在的依据,主要表现是强调了劳动在价值形式当中的主要作用。

因为没有劳动就没有生产活动,生产无法进行就不能产生价值,从而也没有所谓的剩余价值的产生。

因此从劳动是主导力量这一角度看,我们可以它给予肯定。

但是劳动价值论也存在缺陷。

我把它分为以下三点:其一,它否定了资产、资本再加之形式当中的作用,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实际上,劳动和资产是形成使用价值的两个源泉,也是形成价值的两个源泉,一味的只强调劳动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

就比如,农民种地,投入自己的劳动,种子,肥料等等,因为会受到气候情况的影响,产量就不一定有预先估计的一样多,风调雨顺时,粮食产量就比较多,而在出现自然灾害时,粮食产量就会减少,因此在一段时间内,粮食在市场上的价格除了受其他因素影响外,也会受到自然情况的影响,这就不能排除了自然情况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剩余价值范畴再研究——兼评几种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剩余价值范畴再研究——兼评几种错误观点

思想战线2019年第5期 第45卷 №. 5,2019 Vol. 45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剩余价值范畴再研究 ——兼评几种错误观点王 丰 摘 要:由于受西方福利社会建设“表面现象”、资本关系全球扩张和新自由主义经 济学理论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出现了修正剩余价值概念的趋向,并以“剩余产品”“经济剩 余”,或者“剩余利润”等取而代之,导致当前资本主义研究的主要范式中出现了两种错 误倾向,即以国家的作用和以流通领域为中心来阐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由此,从恩格斯 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到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再 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最后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的 历史文本回路中,考据经典文本,为剩余价值正名,是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今资本主义 新变化的关键。

关键词:剩余价值;“经济剩余”;修正;资本主义社会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19)05-0112-08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坦言,“我的著作中最精彩的部分”一定有剩余价值论,“所有对事实的理解都建立在此基础上”。

a一方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受到包括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内的学者重视。

如罗伯特·萨缪尔森(Robert Samuelson)对此回应到,“剩余价值是在道德上没有理由的超过劳动成本之上的加值”,马克思正是通过剩余价值,“(a)揭露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性质,以及(b)说明经济发展和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

b如果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成立的话,“是对资本主义的罪行的一个严重判决”。

c但另一方面,这一学说从创立以来,一直受到很多人包括自诩马克思主义者的歪曲,甚至是百般抵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劳动阶级的物质利益和平等权利在“福利社会建设”中受到资产阶级剩余价值逻辑更加隐蔽地侵蚀,似乎剩余价值的剥削性质已被消除。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他在科学上对人类的两大贡献。

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若干与马克思的观点及其诠释不同的看法,并发表了一些论着。

从近年国内出版的一些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成果的论着和教材来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介绍和讲解没有什么创新,相关专家似乎不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什么疑问,或者虽然注意到某些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给予深入研究。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究竟是否存在疑问?存在哪些疑问?怎样通过这些疑问的研究促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拟提出和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向国内外专家求解。

一、为什么劳动力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没有转移给产品?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以纺纱为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假设生产 20 磅棉纱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 24 先令,劳动力日价值为 3 先令,这一日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 6先令新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资料的 24 先令价值转移给产品,劳动力的 3 先令价值却不转移,而由工人先劳动一段时间把它再生产出来,然后延长劳动时间,生产 3 先令剩余价值:“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 27 先令。

棉纱的价值是 30 先令。

……27 先令转化为 30 先令,带来了 3先令的剩余价值。

”疑问在于,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力的 3先令价值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转移,而要由工人劳动把它再生产出来。

国内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劳动力的价值已经支付给工人,被工人用于维持生活和赡养家属,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上去。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摘要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

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但是,工人在不为资本家劳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怎么会“相同”呢?本文将讨论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并且证明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概念来证明资本利润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课题的意义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仍然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出现了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

例如,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引进利用外资,但是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利润来自剥削。

尽管如此,很多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顽固地坚持原有观点(1,2)。

经过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资本家靠剥削发财”已经在中国劳动阶层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工人理论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论的基本依据(3)。

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科书仍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线,仅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内容。

虽然有人发出了“改写政治经济学”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见行动迹象。

对于在大学中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有人提出仅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评析”(6)。

中国基本经济理论的滞后状态,可能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障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能成为走回头路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法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臵上,批判其中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利用其科学成分。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缺陷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缺陷

劳动价值论的缺陷:第一,它否定了资产、资本在价值形成当中的作用,这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

实际上,劳动和资产是形成使用价值的两个源泉,也是形成价值的两个源泉,光讲劳动的作用是有片面性的。

比如说,农民种两块土地,一块土地肥沃,一块土地比较贫瘠,投入了同样的劳动,以及种子、肥料等等,但是两块地打粮不一样多,好地肯定打粮多,在同样的市场价格下,多打的粮食代表着更多的价值,这同土地当然是有关系的,不能否认土地在价值形成当中的作用。

这是一个例子,但是,带有普遍性。

实际上,我们的各种企业都有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问题,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就相当于农民的土地,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第一个缺陷。

第二个缺陷,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不包含人类的抽象劳动。

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在当代世界,任何资源都不能任由人们随意索取,要取得它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价值,或者生产出它们的替代品,也要耗费一定的劳动和资源。

这些东西都是有价值的。

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第二个缺陷。

第三个缺陷,劳动价值论比较强调的是操作性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而对经营管理劳动,特别是经营劳动这种高度复杂的劳动是有所忽视的。

实际上,经营劳动是比管理劳动更重要的劳动。

比如对资本的投资,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不可缺少,它也是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

而这种高度复杂的劳动是创造更高价值的。

剩余价值论的缺陷:1、任何商品所含的必要社会劳动时间,都是在市场上经过一定时期的交换才得到认证的。

马克思忽视了革新的生产资料的必要社会劳动时间认证的滞后性,未对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进行充分的评估。

为什么搞同一个专业的人,有些学位高的搞不出发明创造,而相对学位较低的人却搞出了发明创造呢?为什么同专业同学位的人,搞同一个研究课题,有的人一年就见成果,有的人搞三、四年也没有搞成功呢?可见,不同的科研项目、不同的科研人员,各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创造途径、不同的灵感爆发点。

这便是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引起劳动价值论困惑的根源摘要劳动决定价格论无法用实践检验,已经失去讨论的意义。

部分经济学家不愿意放弃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原因是,承认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意味着资本和土地的收益是正当的,这违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本身是存在问题的。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等价交换原则”是错误的,因此,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

把工人的劳动划分成“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本身就是错误的。

我们首先是中国人,然后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只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工具之一。

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取舍政治和经济理论,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束缚在某一种思想体系里。

基本经济理论的重点应该从“价值”转移到“使用价值”上来。

中国经济学家应该围绕增进国民财富这个中心,写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国富论”。

最近读到《上海经济研究》发表的王则柯教授等经济学家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文章和观点(1,2),有很多感受,加上自己近期研究的结果,写成此文,参加讨论。

本文文责自负。

一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完全切断了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的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丝毫探测不到“价值”的踪迹。

你说价格和劳动量不成比例,他说这是价格偏离价值波动;你说偏离太大,已经不能称为波动,他说那是垄断价格;你说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他说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

再有力的批判,也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德赛干脆宣称价值是“观察不到、不能直接测量的”(3)。

这就是说,价值就象上帝一样,是肯定存在的,但是你我肉眼凡胎是看不见的。

由于无法进行定量的测算,无法在实践中检验,继续讨论价格是否由劳动决定已经毫无意义。

二供求决定论者认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劳动价值论者也承认价格可以偏离价值、根据供求情况上下波动。

既然双方都承认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化,更何况目前中国95%以上的产品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4),为什么双方不坐到一起,共同研究价格如何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如何通过控制价格来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当然,有一个矛盾仍然无法调和:供求关系能否“产生”价格?例如资本是否有一个基础“价值”、以便价格围绕其“波动”?三科学理论的取舍标准是什么?“用供求决定论取代劳动决定论写出来的政治经济学,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了”(注1),这也可以作为一条标准吗?从来没有一个物理学家哀叹:“如果承认物体质量会随运动速度增加而下降,就不再是牛顿力学了”。

没人教过的经济学原理14——剩余价值的混乱

没人教过的经济学原理14——剩余价值的混乱

剩余价值的混乱剩余价值是谁创造的?有些专家学者经常在争论。

有人认为,物化劳动(实际上就是生产资料)也创造剩余价值,于是马上有很多人来商榷、反驳。

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连篇累牍地辩论。

剩余价值原本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似乎被一些教授们搞“混乱”了。

为什么要在剩余价值上做文章,关键在于价值分配,谁创造,谁就有分配权。

当然,提出物化劳动也创造剩余价值的学者并不是为了自己争利益,而是为了给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找依据。

然而,用一个“混乱”的概念来推理,结果仍将是“混乱”的。

为什么会出现“混乱”,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搞清楚原理,甚至可以说,我们过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根本没有明确地把一些原理罗列出来,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研究、分析和推理。

先回顾一下“使用价值转化原理”和“交换价值原理”。

“使用价值转化原理”告诉我们,劳动过程是使用价值的转化过程,一定量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和一定量的劳动力使用价值(即劳动)通过劳动过程,转化成一定量的商品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原理”是说,在交换中,人们总是以某种依据来判定交换比例。

根据“交换价值原理”和“使用价值转化原理”,通过分析和推理,我们以前已经详细讨论过并得到结论,“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判定商品价值的一种依据(尺度),而且,用其确定的价值,是商品最基本的价值,其他通过任何方式确定的商品价值或价格,无论在市场交换中如何变化,最终都在市场总量上回归于这个价值。

结合上述两点,对于任何一个劳动过程,其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要得到补偿(其实质就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即用相应的货币来交换),从等价上考察,就是该过程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量所对应的价值应该得到对等的补偿。

回到剩余价值的问题。

剩余价值是什么?既然讨论价值,我们已经强调过,必须首先明晰交换对象。

马克思非常明确的解说过,剩余价值是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所对应的价值与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是劳动量与货币的交换,并且是一种不等价交换(而不是劳动力价值与货币的交换,劳动力价值与货币的交换是等价的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深层次剖析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深层次剖析要正确理解劳动价值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1. 同一工厂或同一资本家,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同一生产岗位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2. 在不同工厂或不同资本家,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同一生产岗位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3. 在不同工厂或不同资本家,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4. 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工厂或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5. 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工厂或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剩余价值论仅仅通过讨论其中同一工厂或同一资本家,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而得出的结论,漏调了,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

一个理论如果有漏掉,未考虑在内的因素,该理论显然是有问题的,现在要证明的不单是是剩余价值论是有问题的,而是证明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

劳动创造价值,这是要坚持的,但是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

由于漏掉了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剩余价值论得出的结论是,资本家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如果将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考虑在内的化,资本家并没有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给劳动者的工资就是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的全部体现。

如果再把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工厂或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考虑在内的化。

在同一工厂的劳动者和资本家将是同一利益共同体。

为方便理解现举例说明假定1:一个资本家每天可提供8个面包,要求有人为其生产草帽,每个劳动者每天维持生存,必须要2个面包,并且每天只能生产1顶草帽。

(1)当只有一个工人甲时,资本家再也找不到其他能生产草帽的工人时,此时工人甲会要求资本家,提供所有的8个面包才能为其生产草帽,当然双方达成妥协,即工人甲的报酬=8个面包,资本家的获利=1顶草帽。

(2)过了一天又来了一个工人乙,工人乙发现有工作机会就去找资本家要求工作,资本家将会考虑,每天只能提供8个面包都给了工人甲了,没有多余的面包了怎么办?工人乙将会提出只要4个面包就可以了,于是资本家将会和工人甲商量,要求降低每天面包的数量,工人甲没办法只好妥协,于是,工人甲的报酬=4个面包工人乙的报酬=4个面包,资本家的获利=2顶草帽。

(3)又过了一天来了工人丙和工人丁,也来找资本家要求工作,资本家已经很明白了,于是提出每人的报酬只能是2个面包,甲乙丙丁都妥协了,于是甲乙丙丁每人的报酬=2个面包。

资本家的获利=4顶草帽。

(4)又过了一天来了工人戊,也找资本家要求工作,资本家想让每个人的报酬=8/5个面包,此时甲乙丙丁都不同意了,说资本家太心黑了,这不是要人命吗,于是决定罢工,资本家最终妥协,每人的报酬还是2个面包,并且由于生产的需求,也将工人戊留下了,于是甲乙丙丁戊每人的报酬=2个面包,资本家的获利=5顶草帽,但是资本家比以前多付出了2个面包,即资本家每天付出10个面包了。

(5)随着生产的需求更多的工人,资本家会想,多招一个工人就得多付出2个面包,有没有不多付面包而能提高产能的方法,这是有生产工具供应商出来了,说有一种草帽生产工具,每天能生产4顶草帽,每天的消耗只相当于1个面包,并且只需要2顶草帽就可以换一台草帽生产工具。

资本家动心了,于是采购了1台,当然也损失了2顶草帽。

此时甲乙丙丁戊每人的报酬=2个面包,生产工具的损耗=1个面包,资本家的获利=11顶草帽,去到交换生产工具的2顶草帽,则资本家的最终获利=7顶草帽。

资本家每天将付出11个面包。

(6)资本家想还是生产工具合算于是又采购1台,并招各种理由把工人戊给辞掉了,说是试用期不合适,劳动法也没办法。

于是工人戊只得离开。

此时甲乙丙丁每人的报酬=2个面包。

资本家的获利=15顶草帽,去到交换生产工具的2顶草帽,则资本家的最终获利=13顶草帽。

资本家每天将付出9个面包。

(7)资本家一想生产工具太合适了,于是一次又买了3台生产工具,并又找各种理由把乙丙丁给炒掉了。

此时甲的报酬=2个面包。

资本家的获利=27顶草帽,去到交换生产工具的6顶草帽,则资本家的最终获利=21顶草帽。

资本家每天将付出6个面包。

(8)资本家越想越美正计划,怎样再采购设备,并将甲也辞掉,这时乙丙丁戊在外面也没找到工作,已饿得不行了,其中戊已经饿了2天了,此时甲也觉着大事不妙,被辞掉是早晚的事,于是甲乙丙丁戊通过讨论一直认定就是生产工具的出现导致了大家的失业,于是决定把生产工具毁掉。

革命爆发了,剩余价值论出现了。

资本家很委屈,我已经付给工人工资了,而且都是工人同意的的,并没有剥夺工人剩余劳动价值,并且都决定把工人都辞掉了,怎么去剥夺他们的的劳动剩余价值呢,是他们求着要给我工作的。

剩余价值论者说,我不管,这一切都是我们劳动所得,所以都是我们的,于是甲乙丙丁戊把资本家打跑了,夺取了资本家的全部资产。

(9)当甲乙丙丁戊夺取了资本家的全部资产后,发现要结决的是生存问题,现在需要的的是面包,至少每天能产出10个面包,否则得到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也没用。

那怎么才能得到面包呢?只能拿草帽去换面包。

资本家留下的资产有什么呢有51顶草帽+4台草帽生产工具,市场上1顶草帽可换10个面包,于是甲乙丙丁戊每天拿1顶草帽换10个面包。

但是市场上的面包也不是无限多,是有限,每天只能提供20个面包。

被打跑的资本家很憋屈,于是就又投资5台草帽生产工具,这次一个工人也不要了,资本家的每天损失为5个面包,而草帽产量=20个,于是资本家决定1顶草帽换1个面包,甲乙丙丁戊慌了,也只能1个草帽换1个面包,资本家决定再降价1个面包换2顶草帽,甲乙丙丁戊没办法只得同意,于是双发各得10个面包。

此时甲乙丙丁戊的资产=31顶草帽+4台草帽生产工具。

资本家所得=5个面包。

(10)第二天乙丙丁戊的资产=11顶草帽+4台草帽生产工具。

资本家所得=10个面包。

(11)第三天乙丙丁戊的资产=负1顶草帽。

资本家所得=15个面包。

(12)第三天乙丙丁戊破产失业。

资本家提高草帽价格1顶草帽换1个面包资本家所得=30个面包。

资本家真的无偿占有了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了吗?用经济模型来揭示资本运作的秘密及论证剩余价值论是谬论经济模型在原始定义约定:“生产的商品、交换的条件、生存的必需品”等,现就经济模型的原始定义进行经济模型假定。

假定1 生产的商品甲1天1个苹果,乙1天1个面包,交换条件想相交换就交换,不想交换就不交换。

苹果对甲是必需品,面包对乙是必需品。

甲乙每人每天1个苹果或1个面包可维持正常生活,甲乙在不吃苹果或面包的情况下,可存活7天。

假定2 生产的商品甲1天1个草帽,乙一天2个面包,交换条件甲必需每天得到1个面包,乙可以要甲的草帽也可以不要,面包对甲乙是必需品,草帽不是必需品。

甲乙每人每天1个面包可维持正常生活,甲乙在不吃苹果或面包的情况下,可存活7天。

乙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是会让甲存活的。

就假定1而言,1.当双方不进行产品交换,此时为自给自足经济模型2. 当双方非得按商品劳动价值进行交换,那是计划经济模型3. 当双方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等值交换,也可以不等值交换,那是市场经济模型。

现就商品的不等值交换进行论述问题1,什么情况下甲的1个苹果可以换乙的1个面包?问题2,什么情况下甲的1个苹果可换乙的2个面包,或乙的1个面包可换甲的2个苹果就问题1,很好解答,苹果的劳动价值=面包的劳动价值,双方可进行等值交换,平且都可满足基本生活,交换没问题。

双方只要平等的想交换对方的产品,那么交换就随时可以等值进行交换。

就问题2,就需要一个特别的条件,就是甲或乙特别想要对方的产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想要对方的产品,基于这个特别的需求,将会出现甲的1个苹果可以交换乙的2个面包,或乙的1个面包可以交换甲的2个苹果的情况。

现就乙用1个面包换甲的2个苹果进行举例甲非常想要乙的面包,而乙并不想要甲的苹果,甲于是说,那我用2个苹果来换你的一个面包可以吗?乙一想很好可以多得一个苹果于是交换成功。

但是甲每天只能生产1个苹果,于是甲只能少吃1个苹果,过一天之后,甲用2个苹果来交换乙的1个面包。

在此过程中2个苹果的价格=1个面包的价格2个苹果的劳动价值=1个面包的劳动价值+资本资本=1个苹果的劳动价值乙将拥有1个苹果劳动价值的资本。

用此经济模型可以证明,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劳动剩余价值,资本的大小就是劳动价值的大小,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拥有一种商品的生产者对另外拥有另一种商品的生产者的劳动价值的无偿占有。

所以可以简化为公式资本=商品1的价格-商品2的价格。

即商品2的劳动价值=商品1的劳动价值+资本资本就是被无偿占有的劳动价值,就是人的贪念,以利润形式出现,以货币形式进行量化。

至于1个苹果最多可换几个面包,还有假定2,在此就不进行论述了。

剩余价值论是谬论。

剩余劳动价值是无中生有。

不能用剩余价值来解释当前的市场经济。

剩余价值论在特定情况下是正确的假定3 工人甲每天生产1顶草帽,资本家乙提供生产提供生产场地,面包供给者丙每天生产3个面包。

在第二天工人甲可以每天生产2顶草帽。

工人每天需1个面包,资本家每天需1个面包维持生活。

面包供给者每天一个面包维持生活。

第一天草帽的劳动价值=1人/天面包的劳动价值=1/3人/天在实际交换过程中1个草帽是换不了3个面包最多只能换2个面包即1顶草帽的价格=2个面包的价格即1顶草帽的劳动价值=2/3面包的劳动价值+资本资本=1/3面包的劳动价值。

这部分劳动价值被面包生产者丙消耗掉了。

资本家只会给工人甲一个面包=1/3草帽劳动价值资本家自己得一个面包=1/3草帽劳动价值。

工人甲得劳动价值可分为工人甲自己得1/3 草帽劳动价值资本家得1/3草帽劳动价值面包供给者得1/3草帽劳动价值+1草帽劳动价值第二天草帽的劳动价值=1/2人/天面包的劳动价值=1/3人/天在实际交换中2顶草帽最多只能换2个面包即2顶草帽的价格=2个面包的价格即2顶草帽的劳动价值=2面包的劳动价值+资本一个面包的劳动价值=2/3草帽的劳动价值资本=2/3草帽的劳动价值资本家会给工人1个面包=2/3草帽的劳动价值工人甲得劳动价值可分为工人甲自己得2/3 草帽劳动价值资本家得2/3草帽劳动价值面包供给者得2/3草帽劳动价值+2草帽劳动即便工人甲每天生产的草帽数量不断增加,在面包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工人甲和资本家乙,面包供给者丙之间的利润分配比例是不会变得。

第三天面包供给者丙每天生产6个面包草帽的劳动价值=1/2人/天面包的劳动价值=1/6人/天在实际交换中2顶草帽最多可交换5个面包即2顶草帽的价格=5个面包的价格2顶草帽的劳动价值=5个面包的劳动价值+资本一个草帽的劳动价值=3个面包的劳动价值资本=1/3草帽的劳动价值资本家会给工人1个面包=1/3草帽的劳动价值在整个过程中工人甲=1/3草帽劳动价值资本家得4个面包=4/3草帽劳动价值面包供给者得1/3草帽劳动价值+2草帽劳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