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论文
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

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偏头痛是一种罕见但极具困扰性的神经性疾病,表现为周期性的头痛发作。
近年来,偏头痛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偏头痛的疾病特点,本文开展了一项临床观察研究。
研究方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选择了100名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60名为女性,40名为男性。
年龄分布范围在20岁至60岁之间。
根据国际头痛协会(IHS)的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偏头痛诊断。
研究结果:1. 偏头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观察研究发现,偏头痛发作频率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研究对象中,有36%的人每月发作1-2次,有25%的人每月发作3-4次,有16%的人每月发作5-6次,剩余的23%的人每月发作7次以上。
至于头痛持续时间,绝大多数患者(85%)的头痛持续时间在4-72小时之间。
2. 偏头痛的症状:观察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偏头痛患者在头痛发作期间的症状。
大部分患者(70%)在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和呕吐,约有40%的患者伴随光过敏和声音过敏。
此外,头痛期间有22%的患者出现视觉暗点或闪光。
3. 偏头痛的影响:观察研究还关注了偏头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结果显示,偏头痛对个人社交活动、家庭和工作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约有60%的患者在发病时需要请假或减少工作时间。
此外,约有30%的患者因为头痛无法完成日常家务和社交活动。
4. 偏头痛的治疗情况:观察研究还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近半数的患者(48%)使用了非处方镇痛药物来缓解头痛。
约有30%的患者使用处方药物治疗偏头痛,而剩余的22%的患者使用替代疗法,如按摩和针灸。
结论:通过本次观察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状况。
偏头痛发作频率和症状的差异性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此外,头痛对患者生活的严重影响提示了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这一人群的需求。
综合治疗方法可能是改善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尽管本次观察研究对偏头痛的理解提供了一些线索,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探索这一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偏头痛眩晕的临床疗效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偏头痛眩晕的临床疗效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病因素多与药物、激素、天气、运动及家族遗传等相关,该疾病所带来的痛苦、经济压力以及环境压力等因素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本文主要通过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西医治疗组和中医辨证组,各30例,西医治疗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6-64岁之间,平均年龄岁,病程7个月至11年,平均(±)年,本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中医辨证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17-67岁之间,平均年龄(±)岁,病程5个月至12年,平均(±)年。
本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可进行对比。
治疗方法西医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法本组患者给予口服西比灵胶囊,1粒/d,治疗时间为一个月。
中医辨证组患者治疗方法(1)风寒外束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舌红苔白,脉相浮紧以及枕后疼痛,畏寒。
采用散寒疏风,通络止痛的方法治疗。
具体配方为:白芷、藁本、荆芥、防风剂量均为10克,羌活、蔓荆子剂量均为12克,白芍、川芍剂量均为15克,甘草剂量为5克,细辛剂量为6克,蜈蚣2条,少许清茶。
(2)肝肾亏虚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失眠耳鸣,且乏力神疲,头痛目眩。
采用滋补肝肾、益精活络的方法治疗。
具体配方为:僵蚕、巴戟天、当归、杜仲、茱英构祀子剂量均为10克,熟地、龟版、人参叶、川芍剂量均为15克,鳖甲剂量为9克、细辛剂量为克、蜈蚣2条。
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体会论文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通过中医内科方法治疗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分析临床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00例偏头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医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50例患者,其中中医组给予的是中医治疗,采用内科的辨证分型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是采用西医的对症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对所有患者经过2个疗程至3个疗程的治疗,中医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是疾病得到控制有23例患者,占到56.0%,有11例患者显效,占到22.0%,有8例患者为有效,占到16.0%,还有3例无效,占到6.0%,最终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4.0%。
对照组患者控制有26例患者,占到52.0%,有10例患者显效,占到20.0%,有10例患者为有效,占到20.0%,还有4例无效,占到8.0%,最终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2.0%。
结论关于偏头痛的治疗,通过对照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见效果令人满意,总之中医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在临床上,偏头痛作为一种头痛的病症,具有发作周期性的特点,这种疾病的其发病机理是:因为患者的神经系统或者是患者的血管功能发生了障碍,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的程度头痛,且具有阵发性特点。
发生偏头痛的患者具有的临床症状一般的表现主要包括感觉头痛反复发作,且在偏侧或者是双侧有疼痛感,在现代医学治疗中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可以彻底将偏头疼治愈的方法,主要的解决方法是是进行控制或者是减轻症状。
本文主要是研究利用现代的中医理论探讨偏头疼的治疗方法,在中医理论中根据辨证分型将偏头痛按照发病的机制进行总结,可以分为肝阳上亢型和、浊邪型、清窍失养型和清阳不升等类型[1]。
通过对症进行标本兼治,在临床上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00例偏头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医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50例患者,其中中医组有男性患者29例,有女性患者21例;患者的年龄在18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5±2.5)岁;患者的病程为2周至18年不等,平均病程为(3.8±1.1)年;对中医组患者按照辨证分型分型,针对性标本兼治,主要类型有19例为瘀阻脑络患者,有15例为肝郁气滞患者,有9例为风刚上扰患者,还有7例为肝、肾阳虚。
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标题: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摘要: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实验,探讨中药对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为中药在临床治疗偏头痛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将进行有关中药治疗偏头痛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结论。
第一部分:研究问题及背景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机制和临床应用情况仍不明确。
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中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的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第二部分:研究方案方法1.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患有偏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中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2.研究对象: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具有偏头痛症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头痛患者。
3.治疗方案:观察组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4.数据收集: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观疗效评价和客观指标变化等数据,包括头痛的频次、持续时间、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第三部分: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如平均数、标准差、频数等,进行组间比较和相关性分析。
通过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头痛发作的时间。
第四部分:结论与讨论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评估观察组中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对比两组治疗的差异,分析中药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和可能的作用途径,并讨论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结论:本研究旨在从临床实践中评估中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中药治疗偏头痛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能够对中药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和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促进中药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
同时,本研究的结论和讨论还能够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治疗偏头痛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偏头痛论文:偏头痛经络辨证循经取穴

偏头痛论文:偏头痛经络辨证循经取穴【中文摘要】观察运用经络辨证理论,采用循经取穴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与常规针刺疗法的疗效比较。
方法:将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头痛指数评分及经络辨证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40例)按经络辨证理论,采用循经远端取穴进行治疗。
对照组(40例)按病因辨证理论,采用常规针刺疗法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后的即刻疗效、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组的即刻疗效、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分别为58.91%,70.95%和91.08%,对照组的即刻疗效、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分别为48.84%,57.09%和81.51%。
可见,两种方法治疗偏头痛均有效,但各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络辨证结合循经取穴针刺疗法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病因辨证的常规针刺疗法,为广大偏头痛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段。
【英文摘要】:The observation of treating migraine’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using the selecting the acupuncture point according to the channels with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dialectical theory,and compares with the conven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Methods:Divides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stochastically 80examples migraine patient.Two group of patient’s sexes, the age, the course, headache index grading and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dialectical do not have the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P>0.05), has the commeasurability. The treatment group (40 examples) according to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dialectical theory, use the far-end acupoint selection to carry on the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40 examples) according to the cause of disease dialectical theory, use the conven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to carry on the treatment. After two groups treatment, observes the instantly curative effect,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and forward curative effect, records and carries on statistics analysis.Results:The treatment group’s instantly curative effect,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forward curative effect will respectively be 58.91%, 70.95% and 91.08%.The control group’s instantly curative effect,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forward curative effect will respectively be 48.84%,57.09% and 81.51%. Obviously, two methods treat migraine to be effective, but each group of curative effects have the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P<0.01), the treatment group curative effect surpasses the control group obviously.Conclusion: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using the selecting the acupuncturepoint according to the channels with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dialectical theory surpasses the cause of disease dialectical conven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bviously, and provides a new curative effect remarkable treatment method for the general migraine patients.【关键词】偏头痛经络辨证循经取穴【英文关键词】Migraine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dialectical theory Selecting the acupuncture point according to the channels【目录】循经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摘要4-5ABSTRACT5前言7-9文献综述9-49一、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9-33(一) 头痛的源流与命名9-12(二) 病因病机12-18(三) 诊断依据18-19(四) 辨证分型19-23(五) 中医治疗方法23-33二、西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33-49(一) 西医学关于头痛的概述及分类33-35(二) 西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35-49 1. 病因病理35-38 2. 临床特征38-41 3.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41-44 4. 西医学治疗44-49临床研究49-58一、临床资料49-511、研究对象及分组492、诊断标准493、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49-504、偏头痛程度评价标准50-51二、治疗方法51-52三、疗效评定标准52-53四、统计学分析53-58讨论58-63一、立题依据58二、本研究理论依据58-62三、本研究临床疗效观察62四、评述与展望62-63结论63-64致谢64-65参考文献65-67【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偏头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偏头痛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导读:急性发作的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治疗的目标是:立即控制偏头痛发作。
中医辨证施治是我国独特的治疗偏头痛方法。
治疗,偏头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偏头痛,治疗偏头痛是临床上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好发于女性。
其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疼痛[1]。
典型的偏头痛出现前兆,60%~90%表现为各种视野异常变化、盲点及视物模糊等,少数表现为偏轻瘫、晕厥、以及情绪、语言和记忆的改变,先兆出现后10~30min开始偏头痛发作[2]。
论文格式,治疗。
对于偏头痛的治疗,由于其发作无规律,随机性强,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尽管其治疗非常棘手,可随着人们对偏头痛病因机理认识的逐步深入,新的疗法不断出现,防治偏头痛的药物研究也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热点之一,因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偏头痛治疗进展简要做一综述:一、药物治疗1 急性发作的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治疗的目标是:立即控制偏头痛发作,尽量减少复发;使患者恢复正常工作能力;少用“顶药”,避免滥用药;指导患者自我保健、自我调整;要考虑费用/ 疗效比;最小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
1.1 非甾体抗炎药及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是传统的控制头痛急性发作的一线用药。
近年来,由于选择性5-HT 受体激动剂的出现,其应用不如原来广泛,但因副作用较小,故仍用于某些轻、中度发作的偏头痛。
Lange等[3]进行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显示,阿司匹林泡腾片1000mg,服用2小时后,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明显,且绝大多数已缓解的患者24小时内不会复发。
1.2 麦角胺制剂麦角胺是5-HT1 非选择性激动剂,一种较强的血管收缩药,是治疗急性偏头痛的基本药物之一。
其副作用较多,使用较受限,故临床多采用麦角胺咖啡因片。
麦角胺能抑制无菌性外周血管炎,还能抑制CGRP的释放[4],使过度扩张的颅外血管恢复正常减少其搏动,故可使头痛减轻。
咖啡因与之协同并对抗其副作用。
还有研究发现,麦角胺直肠给药的头痛缓解率为大于舒马曲坦的缓解率(73% :63%),其口服吸收不稳定,且有持续收缩血管的作用[5]。
偏头痛范文四篇

偏头痛范文四篇偏头痛4篇治疗偏头痛的偏方头疼的原因非常多,感冒发热、五官有毛病、血压异常、头部有障碍、贫血、便秘、煤气中毒、酒精中毒、神经疲劳等都会引起头疼。
头疼可能是脑膜受到了刺激,血管收缩使张力增加引起的,也可能是脑部提醒我们氧气不足,需要更多氧气的信号。
只要含着许多氧气的血液流入到疼痛的地方,头疼就会立刻消失。
不过必须找到头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才能解决头疼的问题。
物理因素:能引起颅内外炎症、损伤的各种原因;因肿物压迫等原因导致血管牵引、伸展、移位、扩张;脑膜受刺激;肌肉收缩;直接刺激支配头面部的感觉神经等,都能引起头痛。
神经精神因素:当身心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时,往往会产生忧虑、焦虑等情绪,从而导致偏头痛的发作。
据调查,有84%的忧郁症患者都会伴有偏头痛症状。
同时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种种不愉快或是生气、焦急、激动等剧烈的情绪刺激后会感到全身不适,偏头痛。
饮食因素:食用过量咖啡,会使血管扩张而刺激神经引发偏头痛;而当吃下过凉的冰淇淋时也会感到头疼;饮酒过多后酒精中的乙醇作用于血管,同样会造成头疼,这些都是由饮食不当而引发的头疼。
专家统计出容易诱发头痛的食物排行分别是:巧克力,酒精饮料、生乳制品、柠檬汁、奶酪、红酒。
睡眠因素:这是比较常见的偏头疼病因。
由于睡眠严重不足而引发了头痛,另外紧张的工作也会引起相似症状。
疾病因素:眼、耳、鼻及鼻窦、牙齿、颈部等病变可刺激神经,反射性或扩散性的影响头面部,都会引起反射性或牵涉性偏头痛。
缓解偏头疼的方法冰袋冷敷:将冰块放在冰袋里或用毛巾包好,敷在头疼部位。
等冷却的头部血管收缩后,症状自然会减轻。
躺下来休息一会儿: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偏头疼发作时,不妨在光线较暗、四周安静的房间里休息一会儿,一般来说,只要睡上半个小时,偏头痛就会有所减缓。
按摩头部:对头部进行力度适中的按摩,是缓解偏头疼的有效方法。
太阳穴是偏头痛按摩的重要穴道,你可以用食指来按压,可以用拳头在太阳穴到发际处轻轻来回转动按摩。
头痛病例分析范文

头痛病例分析范文头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由于引发头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对头痛的分类也各有侧重。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病例,对头痛的原因、分类及处理进行分析。
病例描述:一位40岁女性患者近期出现了频繁的头痛症状。
她描述头痛的特点为双侧发作,呈搏动性痛,持续2-3小时,伴有恶心、呕吐和光过敏。
疼痛通常出现在上午或下午,且与月经周期无关。
首先,根据头痛的特点和伴随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将该病例归为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头痛,疼痛通常位于头部的一侧,呈搏动性痛,持续时间较长。
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光过敏等。
其次,饮食因素也可能是引发头痛的原因之一、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如酪氨酸、亚硝酸盐等,可能引发头痛。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患者记录日常饮食,并避免摄入可能引发头痛的食物。
此外,适当的饮食调节,如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也有助于缓解头痛。
另外,该患者头痛的发作时间与月经周期无关,因此排除了月经性偏头痛的可能性。
但是,激素变化也可能与头痛有关。
例如,一些女性患者在怀孕期间或绝经前后出现了头痛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的内分泌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卵巢功能异常等。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
如颈椎病、眼部问题、口腔颌面疾病等,都可能导致头痛症状。
因此,建议患者进行详细的全面体检,包括眼科和口腔科检查,以确定其他潜在原因。
在头痛的处理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首先,针对头痛的发作,可以考虑对疼痛进行缓解,如使用非处方镇痛药物。
然而,使用药物需要注意避免滥用,避免药物过度依赖。
其次,心理干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采用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此外,饮食调节、规律生活习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预防头痛的发作。
总结起来,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特点和伴随症状,以确定头痛的原因和分类。
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善等。
医学中的偏头痛研究

医学中的偏头痛研究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头部强烈的疼痛和其他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光和声敏感。
偏头痛患者常常会感受到剧烈的疼痛,这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偏头痛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在医学领域中的偏头痛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医学专家认为偏头痛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血管收缩和扩张。
由于许多偏头痛患者认为自己的病发于与压力和环境有关,这也衍生出了一些与心理相关的疗法。
一项研究表明,偏头痛的发生与神经元网络密切相关。
据信,一些因素,例如感光和声光刺激,可以改变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从而导致头痛。
研究者发现,当偏头痛发作时,位于大脑皮层某些区域的神经元会开始过度兴奋,从而引发疼痛和其他症状。
研究者表示,这一发现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帮助。
针灸疗法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疗法。
近年来,许多针灸实践也证明了其确实可以减轻偏头痛疼痛的程度和频率。
一份对偏头痛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有效地减轻疼痛和其他症状,甚至有些患者在疗程中出现了明显的症状缓解。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
目前,医生通常会给患者开出一种名为三叉神经痛合剂的药物。
此药可以减轻疼痛和其他症状,不过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依赖。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
总之,医学领域中的偏头痛研究尚未结束,但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结果表明,偏头痛可能与神经元网络和血管收缩扩张等因素有关,且针灸和药物都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手段。
未来,科学家们还将继续关注偏头痛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帮助。
中西药结合治疗偏头痛效果分析观察论文

中西药结合治疗偏头痛效果分析观察【关键词】偏头痛;疏血通注射液;疗效偏头痛属中医学“头痛、头风、偏头痛、偏头风”等范畴[1]。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不易根治,常反复性发作,其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
是以头痛暴作、疼痛剧烈、反复发作为特征的阵发性、搏动性疼痛。
发作前常有先兆,如眼前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可伴恶心、呕吐,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
常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工作。
本文选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吉林省白城中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偏头痛患者,采用中西医配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80例病历资料,男32例,女48例,年龄26-65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倦怠、易发脾气、面色苍白、食欲差、口干口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
经头颅ct或mri检查,所有患者神经系统无异常体征。
随机将入选的患者平均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个人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入选的所有患者口服氟桂嗪胶囊5-10mg/gn,连用3个月,头痛发作时伍以阿司匹林0.3gpo,缓解后停用,失眠者加用镇静药,血压高者应用降压药等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上述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6-10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糖尿病患者改用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对照组患者按上述西药治疗。
14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在此期间两组患者均不服用其它药物治疗,随访半年以上。
1.3 疗效判定显效:患者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停药无复发;有效:患者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停药后随诊半年后复发;无效:患者头痛及伴随症状无改善,或有改善但无完全消失,或消失3个月后复发,或进一步加重者[2]。
2 结果经过半年随访,治疗组40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2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52.5%。
23例儿童偏头痛临床分析论文

23例儿童偏头痛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偏头痛临床特点、症状表现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23例偏头痛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研究。
结果:通过临床观察、veeg检测及ct检查发现,23例偏头痛患儿中有15例脑电图存在异常现象,占65.2%;头颅ct检查无任何异常现象;通过对偏头痛患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后,20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占87%,3例偏头痛发作有所减少,占13%。
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和检查发现,偏头痛患儿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因此需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儿童;偏头痛;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21-01本文就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23例偏头痛患儿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23例偏头痛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在4至13岁,平均年龄为7.8岁,病程在3个月至7年。
其中家族有偏头痛史8例,头部外伤有5例,热性惊厥有4例,病毒性脑炎有6例。
1.2 方法偏头痛诊断标准:患儿出现反复性的头痛症状,间歇性的偏头痛现象均正常,将由于其与器质疾病导致的头痛症状排除,并具有以下三条症状者,均可确诊为偏头痛患者。
其一,出现头痛,常伴有腹痛、恶心及呕吐等症状;其二,头痛症状偏向左侧或者偏向右侧;其三,出现跳动性质或者搏动性质的头痛现象;其四,患者在短时间休息或者睡眠之后,头痛症状可得到缓解;其五,存在运行性或者视觉性的头痛预兆;其六,患者均存在偏头痛家族史。
对所有患者脑电图进行24小时的监测,同时通过ct对患者头颅进行检查,对患者脑电图、头颅影响及临床症状等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1]。
祛风止痛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祛风止痛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祛风止痛胶囊是一种中药制剂,由多种药材组成,具有祛风止痛、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近年来,祛风止痛胶囊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祛风止痛胶囊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00例,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为36岁。
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得同时服用其他药物。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祛风止痛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阿片类止痛剂)。
治疗期为4周,每周随访一次。
1.3 疗效评估以头痛频率、头痛时间、头痛强度为主要评估指标,头痛频率和头痛时间以每周次数和小时为单位统计,头痛强度以VAS评分表进行评估。
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研究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
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祛风止痛胶囊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
2.2 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都较轻微,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6%和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祛风止痛胶囊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可能与其具有祛风活血、舒筋活络的功效有关。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祛风止痛胶囊治疗偏头痛需一定的疗程,不宜缺乏恒心。
四、结论祛风止痛胶囊是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剂,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作为常规治疗的选择之一。
偏头痛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探讨

偏头痛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探讨摘要】目的讨论偏头痛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治疗目的是终止头痛发作、缓解并发症状和预防复发。
对有偏头痛的人来说,着重呼吸训练、调息的运动,可帮助患者稳定自主神经系统,减缓焦虑、肌肉紧绷等症状。
【关键词】偏头痛治疗康复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多为一侧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
据统计,成年人偏头痛的患病率为7.7%~17.7%,其中男性为1%~19%,女性为29%~37%。
根据偏头痛的血管源性假说,临床上偏头痛的疼痛性质是搏动性和跳动性的,疼痛位置与颈外动脉在面部和头部的分支相吻合。
一病因和病理目前偏头痛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数人认为偏头痛是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
约50%~80%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情绪因素(如紧张、抑郁、焦虑)、内分泌因素(如女性月经前)、饮食因素(如经常食用巧克力、刺激性食物等)和环境因素(风、寒、湿、热等气候及剧烈的天气变化)等都是偏头痛的诱因。
偏头痛的血管源性假说认为,头痛发作前颅内动脉收缩,产生皮层缺血,出现视觉障碍等先兆症状,接着颈外动脉系统扩张而产生头痛,组织内血管周围的血管活性多肽和刺激性的无菌性炎症使头痛加剧。
二临床表现1.普遍型偏头痛即无先兆的偏头痛,最为常见,约占80%,常有家族史。
发作性中度到重度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或畏光;体力活动使头痛加剧。
发作开始时仅为轻度到中度的钝痛或不适感,几分钟到几小时后发展至严重的搏动性痛或跳痛。
头痛持续4~72h,睡眠后常见缓解。
约2/3患者为一侧性头痛,也可为双侧头痛,有时疼痛放射至上颈部及肩部。
2.典型偏头痛约占l0%,多有家族史。
最大特点是头痛发作前有先兆症状。
以视觉先兆最为常见,多为暗点、闪光和黑矇,部分为短暂的单眼肓或双眼同侧视野偏盲;少数患者可出现偏身麻木、轻度偏瘫或言语障碍。
先兆大多持续5~20min,在头痛即将出现之前发展至高峰,消失后随即出现搏动性头痛。
偏头痛-论文

长期从事电脑工作对偏头痛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长期从事电脑工作对偏头痛的影响,从而明确病因,为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初诊的126例从事电脑工作的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各种类型的头痛,进行病因分类。
结果:长期从事电脑工作者同其他病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发现由于长期从事电脑工作引起的偏头痛占绝大多数,结合本研究的开展情况,对于已明确病因的偏头痛患者应劝告他们注意劳逸结合,配合药物治疗,以期达到较好的效果。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发作性头痛病,其诊断根据头痛的特点和相关症状做出。
其中,从事电脑工作的人群偏头痛发病率尤其高,患者常常伴有失眠,恶心与呕吐,导致工作效率差,严重者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其病因较为复杂,约50%病人有家族史。
女性病员偏头痛倾向在月经来潮前发作,怀孕后发作减少提示发病可能和内分泌或水潴留有关。
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气候骤变、强光刺激、烈日照射低血糖、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利血平、食用高酪胺食物酒精类饮料均可诱发偏头痛发作。
而明确病因可以在从事电脑工作者的偏头痛预防和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1]。
为此,我们选取了2002年7月至2008年2月在我科门诊就诊及治疗的126例从事电脑工作的偏头痛患者进行了病因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全组共有218例,其中男87例,女131例。
全部病例均经脑血管多普勒超声、CT或MRI检查头颅未发现明显异常。
根据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i Headache Society 2004)分类,全部病例均为无先兆的偏头痛即普遍偏头痛,并符合该协会诊断标准。
1.2 排除对象1.2.1 感染引起的头痛,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
1.2.2 血管病变引起的头痛,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血栓闭塞性血管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头痛的诊断治疗及护理进展浅析
【摘要】本文综合论述了对于偏头痛患者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药物治疗、预防治疗以及康复治疗、中医治疗对于控制病情的重要意义。
此外,药物护理、改善医疗环境、关注心理健康对于治愈疾病、减轻痛苦、降低治愈费用有正面意义。
【关键词】偏头痛;诊断;治疗;护理;研究进展
1引言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神经血管性疾病,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1]。
其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头痛,发作时间持续为4-72小时,疼痛性质常为单侧、搏动性,疼痛程度为中、重度,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临床症状,发作前常有视觉、感觉和运动觉等方面的先兆。
本病常有明显的家族史,首次发病常在青春期之后,发病高峰期为40-50岁[2]。
女性更为多见,男女患病比例为1:2-1:3。
本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资料统计,全球范围内,本病的患病率约为10%[3]。
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偏头痛的发作突然且反复无常,持续时间长,疼痛剧烈且没有迅速有效地缓解或治疗手段,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学习、生活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发布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将偏头痛定性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4]。
同时偏头痛也是冠心病、脑卒中、抑郁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近几年,对偏头痛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将对这些成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综述报告结果如下。
2偏头痛的诊断
2.1偏头痛的分类
国际头痛学会(HIS)于2005年5月发表的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Ⅱ R1中,将偏头痛分为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 aura)、儿童周期性综合征、视网膜性偏头痛、偏头痛的并发症以及可能性偏头痛[5]。
其中,无先兆偏头痛和先兆偏头痛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偏头痛的先兆持续时间约为10-20分钟,分为视觉、感觉和运动觉先兆,其中视觉先兆最常见,如:暗点、闪光、黑矇和短暂的眼盲等[6]。
其他常见征兆还有嗜睡、烦躁、患侧身体的感觉和运动觉障碍等。
先兆消失后头部疼痛随之而来。
2.2偏头痛的诊断流程
目前,偏头痛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家族史,并通过头颅CT平扫、MRI
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神经疾患。
因此,偏头痛的诊断准确率并不是十分乐观,据流行病学统计约为65%[7]。
依照严格的诊断流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011年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发表的《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中给出的诊断流程如下[8]: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有无预警信号→结合辅助检查判断有无引起头痛的疾病→是否为该头痛的病因→分析头痛的临床特征→诊断偏头痛。
2.3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ICHD-Ⅱ R1中给出的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如下[9]:(1)符合下面第2~4项,发作次数大于5次。
(2)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为4~72小时。
(3)头痛至少具有2项以下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中、重度疼痛;④常规体力活动如跑步、游泳等会加重头痛。
(4)发作过程中至少有1项以下表现:①恶心或者呕吐;②畏光或者畏声。
2.4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典型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0]:(1)至少发作两次。
(2)至少具备以下4项中的3项:①至少有1个或1个以上的先兆症状;②至少有1个以上的先兆症状持续时间大于4分钟;③先兆症状持续时间小于60 分钟;④25%以上的概率,偏头疼患者先兆症状和出现头痛之间时间小于60 分钟。
(3)不是由其他疾病所导致。
3偏头痛的治疗
3.1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药物治疗
偏头痛患者的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减少头痛发作的时间长度、发作频率,降低头痛的程度,提高学习、生活质量[11]。
轻度偏头痛的病人可以选用地西泮(diazepam)、阿司匹林(asprin)、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等进行治疗,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不重的头痛[12]。
此外,对于轻度偏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服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mg-25mg口服,此药具有缓解其他伴随症状,尤其是恶心、呕吐症状的功能。
重度偏头痛的患者严重头痛发作时,应立即给予麦角碱类药物如复方制剂麦角胺咖啡因片、曲谱坦类药物如舒马普坦(sumatriptan)25-60mg口服以及阿司匹林、苯噻叮(pizotifen)等。
药物选择应考虑患者的发作类型,发作强度,身体状态,年龄和用药史。
必要时,应考虑联合以上几种药物,联合用药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用药[13]。
3.2偏头痛预防性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为了减少其头痛发作的次数,降低发作频率,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尤其是在偏头痛的好发季节和好发年龄。
优先推荐使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断
剂如普萘洛尔(propranolol)20-200mg/d,抗惊厥药如丙戊酸盐(valproate)250-1400mg/d 以及钙通道阻断药等。
3.3偏头痛的非药物治疗
偏头痛的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康复治疗、中医治疗等几个方面。
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为消除诱因、教育指导和心理治疗。
研究表明对偏头疼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对患者头痛再次发作起到了一定的预防控制效果[14]。
中医治疗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穴位、经络理论,对患者进行长期、周期性的治疗,包括中药、针灸和推拿,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可作为偏头痛药物治疗的替代和补充。
现代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人体气血、经络和脑髓等病症,肝阳上亢、浊邪上犯、清阳不升、清窍失养等所致。
头痛可以辨为七型风寒型、痰浊型、阳亢型、肝火型、气虚型、血虚型、肾虚型,分别用川芎茶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丹栀逍遥散、补中益气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八珍汤为基本方加减运用[15]。
针灸治疗方法为取双侧太阳穴、风池穴。
太阳穴以30号1寸毫针,与皮肤呈35度角水平向后斜刺O.5寸,施小幅度捻转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度,施术1分钟。
风池穴以30号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1。
2寸,施捻转手法,以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为度,施术1分钟。
每次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8天为1疗程,休息3天,行下一疗程,共3疗程[16]。
4偏头痛的护理
4.1基础护理
对偏头痛患者的基础护理措施主要从环境、饮食和避免诱因等几个方面入手。
在给予患者一个整洁、安静、避免打扰的医院环境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患者病情和既往史调整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合理热量的饮食为宜,多喝水并注意避免饮酒、吸烟、刺激性食物[17]。
住院期间,因督促患者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从根本上抵御疾病。
不同的偏头疼患者的疾病诱发因素具有特异性,应注意避免诱因,减少发病率。
4.2家庭护理
在家庭护理方面,患者家属要共同参与,使家属了解疾病诱因、病因、特点和预后,给患者以理解,同情和心理支持,积极引导患者正确的治疗疾病,具有良好的心理支持,维护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争取家属配合和社会支持[18]。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诱因,让偏头痛患者保持安静,告诉患者放松心理,减轻压力,慎用容易诱发的药物(口服避孕药,血管扩张剂药物等)和可能诱发的食物(巧克力,红酒等),避免强光刺激,纠正睡眠过多或过少
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19]。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偏头痛服用药物时,严格遵守医嘱进行服药,服药期间多喝水,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一定要避免止痛药滥用的现象发生。
4.3心理护理
偏头痛患者饱受疾病疼痛的折磨,常常伴有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倾向。
偏头痛病人不仅遭受着剧烈的躯体痛苦,同时病人具有焦虑、抑郁的个性特,对偏头痛患者, 除给予镇静、抗抑郁的药物外,医护人员应当耐心、详细的为患者讲清楚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疾病自然转归等[20]。
并可以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解释偏头痛发生的原因、机制以及发作持续的时间、缓解的药物等,在传统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以及规范的心理治疗及护理可以起到提高疗效、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的作用,消除病人紧张心理,使其精神放松,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
5小结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神经血管性疾病,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
偏头痛的发作突然且反复无常,持续时间长,疼痛剧烈且没有迅速有效地缓解或治疗手段,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学习、生活质量。
对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药物治疗、非发病期的预防治疗以及康复治疗、中医治疗有助于缓解病情,减少复发率[21]。
同时,除了为偏头痛患者基本的药物治疗外,应当注意改善医疗环境,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这些措施对减轻偏头疼患者痛苦、治愈疾病、降低治愈费用等方面有正面意义。
偏头痛的有效治疗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当头痛发作时缓解症状,另一个是通过药物和避免诱发因素而预防头痛的发作。
偏头痛不仅治疗过程长,而且易复发且有家族史,为了有效预防偏头痛的发作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患者对与治疗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建立病人的信心是有帮助的。
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治疗,及时与患者有效沟通,,使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病因和结局,减少以及消除心理负担,把心理健康纳入治疗偏头痛的良好循环,不仅仅依赖对症药物。
而这对增加疗效、减少复发、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