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人文主题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

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本单元编排这四篇文章,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课文编排《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

语文要素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阅读要素中的“想开去”大体是指想象和联想,主要指联想。

联想,是因为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单元。

学生如果能主动、积极地产生联想,就会深化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本单元习作要求为: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这是让学生在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创编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在习作时要把重点内容写详细。

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遇到的困难其他1.通过充分的朗读和想象画面,背诵古诗词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能想象课文描述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联想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结合所读文章,能读出自己的理解,联想作者的感受和思考,能理解得更深刻,从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

3.通过观察大自然等活动,能发挥想象,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选择“变形”的内容,运用思维导图,写清“变形”后的经历,根据心情变化图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任务群类型任务群目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1.会写26个生字,会写37个词语。

六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

六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

六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一、单元导读本单元主题是“大自然”,包含《丁香结》、《花之歌》等精读课文和《泡桐树》、《阳光的两种用法》等略读课文。

这些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和思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旨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联想、想象的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课文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丁香结》、《花之歌》、《泡桐树》和《阳光的两种用法》。

这些课文都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适合学生反复阅读和品味。

1. 《丁香结》:作者以丁香为线索,写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通过对丁香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2. 《花之歌》:通过生动描绘花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3. 《泡桐树》:这篇课文通过对泡桐树的生长过程和特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文章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能够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4. 《阳光的两种用法》:这篇课文通过对阳光的两种用法的描述,展现了作者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令人印象深刻。

三、口语交际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是“大自然探秘”。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了解身边的大自然,并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四、习作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心愿”。

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关于心愿的记叙文。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心愿的重要性和美好。

通过这次写作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第一单元亲近大自然大自然是神奇的,当你感到迷茫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阵凉爽的清风,吹散你心中的尘埃,洗净你的心灵;当你感到孤独时,大自然会送你一位忠诚的朋友,守候在你的身边,倾听你的烦恼;当你感到自卑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道美丽的彩虹,点燃你心中五彩缤纷的希望,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看山水,听鸟语,闻花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到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到迷蒙的细雨中去欣赏妩媚芬芳的丁香,到古诗词中去感受融于奇山异水中的返璞归真,到花之歌中去领悟花的崇高理想。

大自然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感觉到它的律动。

本单元教材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

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想象的天马行空、奇特瑰丽。

以此为触发点,我们也将轻轻扭开想象的开关,学会将奇特的想象诉诸笔端,去构造一个奇妙的世界。

分类具体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要点课文草原2课时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丁香结2课时学习从多方面描写事物的方法;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并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1草原文本分析《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部编本语文六年级上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六年级上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教学解析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

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第二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文章。

2.本单元重点:(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七律·长征》。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

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点面结合,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全册梳理: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

全册梳理: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

全册梳理: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
第一单元:人与自然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通过课文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类
的影响,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单元:人与人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研究课文,学
生能够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人际
交往能力。

第三单元:人与社会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研究课文,学生能够
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人的影响,培养对社会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第四单元:人与历史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人与历史的关系。

通过研究课文,学生能够
了解到历史的重要性和历史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和理解能力。

第五单元:人与文化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人与文化的关系。

通过研究课文,学生能够
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互交融,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和尊重。

第六单元:人与动物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

通过研究课文,学生能够
了解到人类对动物的保护和尊重,培养对动物的爱护意识和责任感。

第七单元:人与梦想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人与梦想的关系。

通过研究课文,学生能够
了解到梦想对人的重要性和梦想的实现需要努力奋斗,培养积极向
上的人生态度。

以上是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全册梳理,通过这些单元的
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动物以及人与梦想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和思维能力。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包括《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三篇精读课文和《花之歌》一篇略读课文。

这些课文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作者在描绘景色时均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草原》描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引发的联想。

《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

《花之歌》则从花的口吻讲述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这一要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时不仅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能由课文展开联想,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与三四年级的“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要求相比,对能力要求进行了提升。

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教学的着落点应放在作者是如何借助事物展开联想,以“景语”表现“情语”的。

《草原》一课是“即景生情”,要求调动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借以理解作者的深厚情感。

《丁香结》一课是“融情于景”,即由看到的花的“结”想到心的“结”,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引发人生的思考,理解作者的感悟。

《古诗词三首》则要求能从创作的背景、描绘的画面等想开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文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这要求在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创编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与三年级的尝试编童话或续编故事、四年级侧重于“故事新编”、五年级根据情境编故事相比,此次习作训练要求以别的事物的角度看世界、体验生活,体现“变形”后的生活世界和经历,需要运用“想开去”的策略,把奇妙的经历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第二单元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包括《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读课文和《灯光》一篇略读课文。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分析(全册)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分析(全册)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分析(全册)第一单元:人与自然主题说明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1. 课文《草原》2. 课文《秋天的雨》3. 课文《大自然的声音》4. 写作练习:以自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第二单元:成长的故事主题说明本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通过阅读和写作,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成长的快乐和烦恼,懂得珍惜和感恩。

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1. 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2. 课文《灯光》3. 课文《壶口瀑布》4. 写作练习:以成长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长的喜悦和烦恼。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3. 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感恩,懂得在成长过程中关爱他人。

第三单元:民间故事主题说明本单元以“民间故事”为主题,通过阅读和写作,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1. 课文《牛郎织女》2. 课文《孟姜女哭长城》3. 课文《白蛇传》4. 写作练习:以民间故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民间故事的传承和特点。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3. 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四单元:科幻世界主题说明本单元以“科幻世界”为主题,通过阅读和写作,让学生感受科幻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1. 课文《宇宙生命之谜》2. 课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3. 课文《太阳》4. 写作练习:以科幻世界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幻作品的魅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六年级的语文教师。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说教材的流程大体分为四部分。

一、概述本单元教材主要特点和框架结构二、分析单元特点和确立依据三、说单元重点难点四、说预设方案一、概述教材主要特点和框架结构本单元教材2篇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

在这组课文前编有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中要注意的问题,使师生在学习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在每篇精读课文后面编写了思考.练习,在每篇略读课文的前面安排阅读提示,在本组课文后编排一个词语盘点和口语交际,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素养,培养独立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

另外,在本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回顾拓展。

二、分析确立依据和单元特点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内容丰富,有描绘祖国山川壮美的《索溪峪的野》,有描写自然景象的《山雨》、有歌颂自然、歌颂生命和自由的《草虫的村落》,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中访友》。

总的来说,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我认为本单元内容的安排,是以大纲的注重语言是感悟,积累和运用为依据而编写的,编写的主要意图也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和训练,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为学生的写作打基础。

三、单元重难点1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既是本单元的训练重、难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就知晓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在知识上得以提高,思想上得到升华,学生也就入情入境,有了全身心的收获。

而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其方法则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表达自己。

如果用教学生唱歌为例来说明的话,这不仅是在教学生唱一首歌,更是在教学生怎样去唱歌。

学会方法,学生将受益终身。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整体单元教学设计一、任务一:读美文思画面(一)活动1:字词闯关赏美景【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指出第三学段的要求: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

在第三学段既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要重视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因此在识字教学这一情境任务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以他们的生活为背景发布单元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把生字的识与写作为预习的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背起行装去游玩”的活动安排,采用预习分享和自制路牌方式,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把重难点字词用路牌的形式展示,在全班交流,最终层层闯关,欣赏文中描绘的美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

“通读课文想画面”的活动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也是为掌握“阅读时从所读内容想开去”打下基础。

通过画一画思维导图,了解课文围绕主题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获取赏景通行证本单元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要会写22个生字,并积累38个词语。

在教学本单元时,让学生进行预习,设计学习任务单,结合单元的基本任务,完成以下几项内容:一是课文的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是自主识字,做到文中带拼音的字能读,学会文中的22个生字;根据字典的注释,知道“蒙”“糊”“薄”的几种读音及用法。

三是正确、端正、整洁书写文后22个字,38个词语,注意间架结构。

通过“获取赏景通行证”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检测。

分以下三个步骤完成:(1)同桌互查预习情况,获得通行证。

①识字小技巧:同桌互查本单元生字,对于难识记的生字,交流自己的识字的方法。

重点指导多音字。

(蒙、糊、薄)②积累新鲜词:课文中有38个词语需要积累,根据自己的预习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怎样理解的这些新鲜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解析第一单元一、单元说明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即《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和《花之歌》,这些课文都描绘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XXX联欢图,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美丽风光的赞美之情及对XXX两族人民深情厚谊的歌颂。

《丁香结》一文中,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的形状、颜色和气味,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同时,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态度。

《古诗词三首》中,《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

这首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记叙,在选材和表现上颇有特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通过黑云、雨珠、大风、湖水等景象,把大自然景色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作者善于抓住夏夜乡村的特点,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花之歌》一诗,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尽显“XXX 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

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

研究本单元课文,我们要抓住文中优美的字词句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阅读中领略课文的意境美,从而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要点注意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要不断强化“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惯和能力。

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既要立足课文,又要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可通过举例或结合课后题,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开去,如由《草原》一课描写“主客分别”部分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情形;还可以根据阅读经验想开去,如由《花之歌》联想到自己所阅读的其他关于花的文章、诗歌:也可以联系阅读的内容想到更多,如由《丁香结》联想到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

全册探索: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

全册探索: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

全册探索: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介绍本文档将对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各个单元进行探索和分析。

我们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些单元内容。

第一单元:我爱阅读- 教材内容: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通过课文、文章、阅读活动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生将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同时学会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来解决问题。

-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结合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同时利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第二单元:大自然的声音- 教材内容:本单元通过描述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通过课文、听力练和实地观察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声音。

-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生将能够提高对大自然声音的感知能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并学会通过文字和语言描述自然声音。

-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实地观察和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声音,并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描述能力。

第三单元:盼望新世纪- 教材内容:本单元通过探讨新世纪的美好愿景,引导学生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通过课文、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生将能够理解新世纪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对未来的憧憬,并学会通过文字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力,并通过写作和演讲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继续描述其他单元的内容、目标和策略)总结通过对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单元都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大自然是神奇的,当你感到迷茫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阵凉爽的清风,吹散你心中的尘埃,洗净你的心灵;当你感到孤独时,大自然会送你一位忠诚的朋友,守候在你的身边,倾听你的烦恼;当你感到自卑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道美丽的彩虹,点燃你心中五彩缤纷的希望,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看山水,听鸟语,闻花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到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到迷蒙的细雨中去欣赏妩媚芬芳的丁香,到古诗词中去感受融于奇山异水中的返璞归真,到花之歌中去领悟花的崇高理想。

大自然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感觉到它的律动。

本单元教材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

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想象的天马行空、奇特瑰丽。

以此为触发点,我们也将轻轻扭开想象的开关,学会将奇特的想象诉诸笔端,去构造一个奇妙的世界。

1草原《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详细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详细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详细解读一、第一单元: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学生们回顾自己过去的和生活经历,展望未来的理想和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和参与活动,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二、第二单元:我会写字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学生们如何正确地书写汉字。

通过笔画和结构,学生们可以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方法。

同时,通过练写字,他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和字形规范性。

三、第三单元:诗和远方本单元主要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通过欣赏、背诵和这些诗歌,学生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他们也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

四、第四单元:阅读好帮手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们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通过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找出关键信息以及进行推理和判断,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五、第五单元:爱与关怀本单元主要通过一些感人的故事,教导学生们爱与关怀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学生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善良品质,同时也激发他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六、第六单元:动物的世界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动物和它们的特点。

通过这些动物的生活性和生态环境,学生们可以增加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动物的分类和特点,他们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七、第七单元:历史的记忆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

通过这些故事和文化,学生们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同时,通过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他们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八、第八单元:探索者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和探索者的故事。

通过这些知识和故事,学生们可以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贡献,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探索者的故事,他们也可以激发自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触摸自然一、教材和丛书分析1.教材分析本单元按照人文主题“触摸自然”进行编排,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草原》一文,作者在开头描写了草原的独特景色,接着,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远迎、相见、联欢、话别等几个场景,赞美了草原美景和民族团结。

《丁香结》一文,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状和气味,并且写了不同地方丁香花的形态,充分展现了作者眼中丁香花的婀娜多姿。

作者由看到的想开去,表达了对丁香结的喜爱之情和面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情怀。

《古诗词三首》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时间段,展现了三个不同的画面,宛如三幅山水画,表现了自然的美景。

《宿建德江》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当时作者看到的独特景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望湖楼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是月、鹊、蝉、蛙、星、雨、店、桥等常见的景物,然而诗人把这些普通的意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花之歌》运用第一人称,描写了花的形象和作用,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时候,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而不要平均用力,面面俱到。

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范文,找出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是略写,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再动笔,这样习作质量会更高一些。

“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是本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也是本单元的习作评价标准之一2.丛书分析与本单元教材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六上1《触摸自然》。

本册书编排科学合理,独具匠心,包括“经典诵读”“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三部分,其中“专题阅读”又分为“范文阅读”“组文阅读”“自由阅读”。

word版部编教材六年级教学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word版部编教材六年级教学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因素解读一.单元概括。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背着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意思是去感觉大自然的美好。

两个语文因素分别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阅读中,如何才能感觉大自然的美好?得从写大自然的优美文字中去“想开去”。

“习作时发挥想象,把要点部分写得详尽一些。

”“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阅读训练因素,“习作时发挥想象把要点内容写详尽”是写作训练因素。

二.对“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阅读训练因素的解说及其详细解读。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个语文因素中的“想”,词典中解说为“动脑筋,考虑。

”阅读时依据所读的内容要动脑筋考虑什么呢?《语文园地》中的“沟通平台”给我们这样的学习提示:“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比方,阅读《丁香结》,读懂这篇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样子随和味,就能够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余植物,如桂花、梅花、栀子花,是什么颜色,有什么气味。

”“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比方,阅读老舍的《草原》,能够想到老舍的其余作品或其余作家写草原的作品;读懂了课文中主客聚会的高兴场景,能够想一想假如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会如何;理解了写景时融入感觉的方法,能够想到在此后的习作中运用。

”可见,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能够想到好多。

想,是一种思想。

张立军在《阅读思想在语文教课中的运用》这篇文章中说到:“文字是思想的桥梁,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是在阅读教课中发挥着支撑作用。

思想在小学阶段阅读中的运用大概能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想象,第二种是联想,第三种是推想。

有联想、想象和推想相伴而行的阅读,才有可能走向较高质量的阅读。

”(《中国教师》 2017/02上半月刊)本单元编排的四篇课文,《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是精读课文,《花之歌》是略读课文,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想开去”,就是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进入作者联想、想象的巧妙世界,领会作者是如何睁开联想、想象的,领会作者想象出来的情况有多么奇异,而后依据学到的方法在习作时发挥想象,把要点部分写得详尽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一、单元说明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即《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和《花之歌》,这些课文都描绘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美丽风光的赞美之情及对蒙汉两族人民深情厚谊的歌颂。

《丁香结》一文中,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的形状、颜色和气味,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同时,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态度。

《古诗词三首》中,《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

这首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记叙,在选材和表现上颇有特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通过黑云、雨珠、大风、湖水等景象,把大自然景色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作者善于抓住夏夜乡村的特点,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花之歌》一诗,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

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

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要抓住文中优美的字词句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阅读中领略课文的意境美,从而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要点注意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要不断强化“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既要立足课文,又要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可通过举例或结合课后题,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开去,如由《草原》一课描写“主客分别”部分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情形;还可以根据阅读经验想开去,如由《花之歌》联想到自己所阅读的其他关于花的文章、诗歌:也可以联系阅读的内容想到更多,如由《丁香结》联想到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

注意要防止学生脱离文本和实际,“为了想开去而想开去”。

2.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作者在描绘景色时均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中的课后题均提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景色;(花之歌》中的学习提示也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及“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

教学时,要关注这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三、各课讲解1.草原《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细膩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生动再现了草原由静寂变得热闹的情形;第三部分为第4、5自然段,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接待客人、主客联欢和话别的情形。

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

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课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娓道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

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

如,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骏马大牛也“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丰富的想象使景物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第2自然段的文字,描绘的是辽阔的草原上,一群内蒙古同胞骑马前来迎接客人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丁香结本文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

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

文章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课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3自然段,着力描摹丁香其中,第1自然段写城里的开得繁茂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简洁地从花色、花香写城外香花的美丽芬芳,第3自然段细写斗室外与作者生活紧密联系的三棵白丁香。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着力感悟“丁香结”。

从古人“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中的丁香花,写到自己在偶然的观察中明白“丁香结”说法的来由,最后从丁香结寄予的愁思想开去,对丁香结有了新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意蕴丰富的散文。

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文章在介绍丁香花的形象时,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突出了它的颜色、样子、气味。

对香花有写意式的色彩描写:月下的丁香是“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斗室外的白丁香洁耀目,被作者直接呼作“檐前积雪”,还有“一片莹白”“参差的绿”与“两扇红窗”交相辉映,自是好看。

除了写意式的色彩描写,也有对花形的工笔白描:“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开满一树…”从局部写到整体,条理分明,文字富有节奏感。

从对丁香花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景物的体察精微,描写生动,神形俱得。

写丁香结的部分,巧妙融入联想,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丁香结的内涵。

第4自然段段首分别引李商隐和李璟的诗句,从多愁的诗句联想到自己曾目睹的摇曳在多愁细雨中的丁香,发出“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感叹。

第5自然段段首写作者对古人“丁香结”这个说法的疑惑,联想到一次春雨中近距离观察到的一束丁香花发出了“果然是丁香结”的感叹。

最后,由“丁香结”这个意象联想到人生的经历,对“丁香结”有了新的领悟。

借物抒情,意蕴深刻。

“阅读链接”中安排了四句跟丁香结有关的诗句,诗句中皆以“丁香结”比喻解不开的愁怨。

丁香有结,芭蕉难解,古代文人惯常用以喻愁绪之郁结难解,并逐渐成为比较固定的文学意象。

诗文对照,有助于理解本文内容,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增加语言积累。

3.古诗词三首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東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常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树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六月二+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写下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的大意是: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潮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

作者从视觉、听觉和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明月升上树,惊飞了枝头鲁鹊,请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硫的雨点。

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选取的虽然都是乡间常见的景物,但通过精巧的组合,便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静自然、优美如画,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本课每首诗词都配有插图。

插图画面与古诗词内容紧密结合,能烘托学习氛围,并使诗歌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花之歌《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

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选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

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本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这部分以一系“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

第1自然段写“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意即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象征花开花落,“又说一遍”喻示来年花又开。

第2自然段写“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菌中”,以“星”喻花,突出了花的高洁夺目。

第3自然段写“我是诸元素之女"”,“诸元素”指春夏秋冬四季,写出了花芬芳而短暂的一生。

第4自然段写“我”是亲友交往的礼品、婚礼上的冠冕、对死者的祭献,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第~7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这部分主要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

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本文语言清新,哲理隽永。

全文无ー“花”字,却句句在写花。

作者以第一人自述的方式,运用奇特的想象,为花描绘出一个个积极向上的形象,如“大自然的语”“从苍穹坠落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交往的礼品”“婚礼上的冠冕”“对死者祭献”“与晨风群鸟一起迎送光明”“与万物各谱共处”,营造出丰富雅致的诗文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