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花鼓戏

合集下载

信阳文化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

信阳文化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

信阳文化调查报告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

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重要史悠久,人杰地灵。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信阳地区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来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豫南小苏州”之美誉。

有信阳特有的文化。

一、茶文化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风味无与伦比。

但这种以传统手工炒制为主的制茶工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生产工艺随意性较强,产品质量不稳定,并且随制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不同而炒制茶叶的质量有很大差异,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

近几年,信阳毛尖经过技术人员不断研究、改进、完善,机械加工技术渐趋成熟,生产出的产品完全符合传统信阳毛尖茶的品质要求,外形更加完整紧直,碎茶率低,色泽更加翠绿香气更加浓郁,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全市有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生产线近70条,可生产干茶200万公斤。

(一)信阳毛尖茶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二)信阳茶文化节从1992年以来,信阳凭借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茶的品牌优势,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在每年五月前后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其中包含招商引资,融资洽谈等多项活动,旨在发展当地经济,促进信阳茶叶优势的长足发展,是信阳本地最大的文化经济活动之一。

谈豫南花鼓戏的兴衰与流变

谈豫南花鼓戏的兴衰与流变
关键词 :豫南花鼓戏 ;兴 衰;流 变
豫南 花鼓戏 ,主要 孕成 于今信 阳光 山 县, 又称光 山花鼓戏。 光 山位于河南省南部 , 是春秋时期的古 弦国, 是 中原文化和楚文化 的结合部。这里 的风土人情 、民俗 民习、语 言发 音 与地 处 中原 腹地 的河南 主体差 异较 大 ,但也异于湖北 、安徽相邻诸县 。光 山素 称歌舞之乡 ,民歌 民舞极为丰富。玩灯唱戏 看花会 , 是 当地传统的民间娱乐 习俗 。 那么 , 光 山花鼓戏作 为一种地方戏 曲, 它是经历 了 哪些兴衰流变 。 就是本文所要解决 的溯流寻
导演 , 从社会青年 中招收部分有音乐水平 的 青年 ,充实剧团乐 队的弦乐力量。在新老文 艺工作者 的共同努力下 , 经两年 的探索与研 究。 在原打击乐的基础上 , 增添 了管弦乐 , 并谱写 出全部乐 曲, 移植上演了 《 阎家滩 》 、 《 风雪配 》等二十多个优秀剧 目, 豫南花鼓 戏 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盛况 。

成花鼓剧团 。 1 9 6 3 年, 为便于领导 , 将大众剧团与豫
加汇演 , 继之 ,与两广 、两湖 、江西的演出 团体合组成中南代表团 ,去北京汇报演出 , 朱德 等 中央领 导 同志在怀仁 堂观看 了他 们 上演的 《 夫妻观灯 》 给予 了很高的评价。北 京汇报演出结束返 回后 , 县委书记程国栋在 全县大会上宣布 , 豫南花鼓戏为光山的正式 民营剧 团。经济上 自 负盈亏 ,由财政予以辅

常青
( 信 阳师范学院 。河南 信 阳 4 6 4 0 0 0 )
摘要 :本文以豫 南花鼓的演 出团体作为研究时象 , 梳理 论证豫 南花鼓戏的剧种渊源及 兴衰演 变历程 ,搜集整理豫 南地 区花鼓戏的剧团资料 ,分类探 究豫 南花鼓 戏的剧 团发展模式.归蚋 总结豫 南花鼓戏传统剧 目的演 出体制 ,以期为 当下豫南花鼓戏的传承与保 护提供 参考价值 。

豫南花鼓戏声腔源流考

豫南花鼓戏声腔源流考

□陈新宇豫南花鼓戏声腔源流考摘 要:豫南花鼓戏的主调中,“起-平-落式、慢板、双句式、七声宫调(上四度)”结构的[东柳子]和“起-平-落式、慢板、双句式、五声徵调(下四度)”结构的[西柳子]分别源于湖北省的东路花鼓戏和西路花鼓戏,应该由湖北麻城传入豫南,至今应有两百年历史。

两地花鼓戏的“双句式、宫调式”结构源于锡剧所代表的后期滩簧,而“单句式、羽调式”的甬剧为代表的初期滩簧应该是湖北东、西路花鼓戏及豫南花鼓戏“哦呵腔”时期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东柳子;西柳子;东路子;西路子;花鼓滩簧豫南花鼓戏是以豫南光山、新县为传播中心,并辐射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地区的地方性剧种,因唱腔优美、语言俚俗、表演质朴、剧目丰富,深受观众喜爱,2014年豫南花鼓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学界对于豫南花鼓戏的起源和流传年代的认识,仍是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1.源于清乾隆年间,与弋阳腔有关。

据清乾隆年间《光山县志》卷十三《风俗》:“外神之祀,则丛神社鬼,好醵金钱刑牲、演剧,交相赛祷……”;卷十七《劝民诗》曰:“何为处市井,此风日相竞?或借迎赛名,或乘剧余兴;高烛夜呼庐,一唱百十应。

”①早期调查综合豫南花鼓戏老艺人的意见,认为清乾隆年间光山无别的剧种,“演剧”必演花鼓戏。

②另有学者从“一唱百十应”联想到弋阳腔“一唱众和”的演唱方式,认为豫南花鼓戏“早于河南梆子腔而与‘弋阳腔’有些渊源纠葛”。

③2.源于150年前本土传承的声腔。

据早期调查显示,20世纪80年代,能够回忆起来的有三代艺人,而据老艺人翁行凡说,过去豫南花鼓戏传艺有个规矩,即师承沿袭三代方能带徒传艺,据此判断,豫南花鼓戏至少应该有一百五十历史,其形成过程分作五个阶段,即花会玩灯阶段、打五件阶段、二三对阶段、地灯班阶段和花鼓戏形成阶段。

④3.与湖北省东路花鼓、西路花鼓有血缘联系。

据20世纪80年代初“戏曲音乐志”研究调查显示,湖北省麻城县(今湖北省麻城市)东路花鼓剧团丁时吉和大悟县楚剧团曹光瑜谈到,过去光山县廖来毛戏班经常到麻城一带演出,而大悟的西调花鼓的有些剧目为光山、罗山戏班所传,豫南花鼓戏与湖北东路、西路花鼓戏应该有些联系。

社会记忆视域下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研究

社会记忆视域下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研究

社会记忆视域下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研究一、引言豫南地区是中国传统花鼓戏的发源地之一,而豫南花鼓戏更是豫南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表现。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崛起,豫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旨在从社会记忆视域出发,探讨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二、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1.地域文化特色豫南花鼓戏在豫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表演形式多样,剧目丰富多彩,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工作、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是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之一。

演出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融入当地特色元素,深受豫南地区人民的喜爱。

2.乡土情感的表达豫南花鼓戏的演出内容多以当地民间故事为题材,对乡土情感的表达非常丰富。

表演者通过唱、念、击鼓、舞蹈等手段,表达对乡土的热爱、对家乡的美好向往,将观众带入一个熟悉而亲切的情感世界。

这种乡土情感的表达是豫南花鼓戏的独特之处,也是其乡土性的体现。

3.乡土审美的表现豫南花鼓戏对乡土审美情感的表现非常突出,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绘非常传神。

表演者通过声、色、调、乐的相互作用,将当地的乡土风情生动地展现出来,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乡土审美情感的渴望,使豫南花鼓戏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载体。

三、豫南花鼓戏传承面临的困境1.观众群体的变化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豫南花鼓戏的传统表演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导致年轻人对豫南花鼓戏的兴趣逐渐减少。

传统的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这对豫南花鼓戏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表演团队的减少豫南花鼓戏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由于现代生活的变迁,愿意从事花鼓戏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导致豫南花鼓戏的表演团队逐渐减少,这直接影响了豫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

3.政策保护不足尽管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豫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

豫南花鼓戏

豫南花鼓戏

豫南花鼓戏篇一:豫南花鼓戏来到信阳,闲暇之余,去听听豫南花鼓也非常不错。

豫南花鼓戏是在信阳光山县那边,所以这豫南花鼓戏还被叫做光山花鼓戏。

在以前就没有豫南花鼓戏这一说的,以前都是一些豫南的民间小调、山歌和一些歌舞之类的,这些豫南当地的特色,然后再融入一些楚戏和黄梅戏的腔调,其中还有一些汉剧和曲剧的特点。

这就像是一锅大杂烩一样,慢慢的演变成了一个剧种。

这种豫南花鼓戏演出的人员不需要太多的,一般的演员都是比较多能的。

这豫南花鼓戏的道白有三种,一种是韵白,有一种是口白,也就是用土话,就是他们河南信阳这边的乡音,还有一种是数板道白,这些一般都是由丑角用的,而且听起来还是比较风趣幽默的。

在新刚成立之后的一年曾今豫南花鼓戏曾今参加过中南大区的汇演,而其还得到了好评。

后来被请到了中南海的怀仁堂演出了一次,也都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认可。

我到信阳的时候差不多快6月中旬了,我听一个信阳的朋友说,他们这里这几天有那个光山花鼓戏的演出,听说政府为了促进民间艺术的交流,特意在信阳的中心广场那里举办一个大型的光山花鼓戏表演,邀请到了光山县等地区十几个花鼓戏班子来表演的。

因为我是一个民间艺术迷,所以这会来得真赶巧了,趁着现在离活动开始还有两天,先去信阳一些比较有名的地方玩玩吧。

篇二:豫南花鼓戏豫南花鼓戏主要孕成于河南信阳市光山县,因而又称光山花鼓戏。

它是由豫南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汉族戏曲剧种。

豫南花鼓戏演出的人员不多,一般的演员都是比较多能的。

这豫南花鼓戏的道白有3种,一种是韵白,有一种是口白,也就是用土话,就是河南信阳这边的乡音,还有一种是数板道白,这些一般都是由丑角用的,而且听起来还是比较风趣幽默的。

在新刚成立之后的一年曾今豫南花鼓戏曾今参加过中南大区的汇演,而其还得到了好评。

后来被请到了中南海的怀仁堂演出了一次,也都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认可。

为了促进民间艺术的交流,政府特意在信阳的中心广场举办一个大型的光山花鼓戏表演,邀请到了光山县等地区十几个花鼓戏班子来表演的。

社会记忆视域下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研究

社会记忆视域下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研究

社会记忆视域下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研究一、前言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花鼓戏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性和文化特色的戏曲剧种。

而在豫南地区,花鼓戏更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社会记忆。

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传承的理论视角,结合采访调研和实地观察,探讨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以期为该地区花鼓戏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1. 地域特色鲜明豫南地区是豫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花鼓戏作为豫剧的一种变种,自然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豫南花鼓戏在表演形式、剧本题材、服饰音乐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2. 乡土气息浓厚豫南花鼓戏的剧目多以当地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演员们的语言、动作、表情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观众在观赏花鼓戏时会感受到自己身处在家乡,对戏曲剧种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3. 社会角色反映豫南花鼓戏中的角色多是当地的农民、手工艺人、官府官员等,这些角色的塑造和表演也都是基于对当地社会生活和人文风情的深刻理解,给人以亲切感和亲近感。

三、豫南花鼓戏的传承策略1. 引入现代元素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豫南花鼓戏在传承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现代元素,例如加入新的题材和故事情节,融入现代舞美和音效,使得花鼓戏更加丰富多彩,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2. 开展校园普及活动在学校开展花鼓戏的普及活动,可以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和了解花鼓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兴趣,提高对豫南花鼓戏的认同感,有利于其传承和发展。

3. 参与地方文化活动豫南花鼓戏团体可以积极参与当地的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庆典,如年度文化艺术节、乡村文化嘉年华等,通过演出和宣传,增强花鼓戏在当地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吸引优质人才豫南花鼓戏传承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演员队伍,因此需要吸引更多的有才华和热爱豫南花鼓戏的年轻人加入,提高整个表演团队的艺术实力和专业水平。

论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

论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
俗 。豫 南 花 鼓 戏 唱 词 的 乡 土 性 主 要 表 现 在 它 对 民风 民俗 的反 映 和 方 Leabharlann 豫 南花鼓戏生成的乡土性
豫南花鼓 戏诞生于 乡野 之 中,豫 南光山一带 ,每 至秋冬时 节、 春 节前后 ,由于盛行 的花 灯会和 民歌 演唱通常没有 固定演 出场 地和 舞 台,对其伴奏 造成 了困难 ,于是一 些演唱者就用船 型木架担在 身 上 ,木架上 固定着 锣 、钹 、小锣 、板 、小堂鼓等五件 乐器 ,由演 唱 者 一人操纵 ,边打边唱 ,又 由于木架 上通常绘有龙凤 呈祥 的图案 , 所 以这种形 式又被人们称为 “ 打龙船 ” 、“ 打五件 ” 。 花鼓戏 的生成离不开 乡土的孕育 ,它 一直处于浓 厚的 民间音 乐 文化 的氛 围之 中,它形成 的每一个环节 都是劳动人 民从生活 中得 到 的感悟进而融于花鼓戏 的表演 形式 当中。
之街谈巷议 ,事则取其直 说明言。 ” 若 “ 字 字具费经营 ,字字 皆欠 明 爽 。此等 妙语 ,止可 作文字观 ,不可作传奇观 。 ” 民间小戏 的唱词 正是采用这种街谈巷 议、“ 直说 明言 ”的方式 ,成为 民众喜闻乐见 的
间小戏是指 由劳动人 民集体创作 并演出的 ,载歌 载舞 、说 白相间 ,
的歌谣 。 ” 民歌 的 乡 土 性 自不 待 言 ,而 豫 南 花 鼓 戏 的 唱 腔 正 是 来 自
于豫南 民歌 小调 ,虽然其 唱腔也有慢板 、行板 、快 板和散板 ,但都
与豫南 民歌有着 千丝万缕 的联系甚至 直接采用 民歌 音调 ,如 花鼓戏 《 夫妻观灯 》中的一段对 唱行板 ,即采 用光 山县 民歌 《 夫妻观 灯》 之 音调和唱词 “ 哟喂 ,小 女子 妈呀哟 喂/ 哟喂 ,奴咋呀喂/ 你在家 中 干 些啥/ 奴在家 中 引娃娃 …… ”再如 花鼓戏 《 打六望 》, 讲述 的是王 香 ( 旦 )寻母 的故事 ,当她与张笑 ( 丑 )相遇后 ,所唱 的慢 板 “ 六 望” , 均来 自豫 南新县 、光 山民歌 《 打六望 》 。 由于剧 目、唱词等 的乡土性 ,决定 了花鼓戏 的唱腔 均为樵夫 村

花鼓戏之乡在哪范文

花鼓戏之乡在哪范文

花鼓戏之乡在哪范文1、文殊乡是信阳市第一个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的乡镇,也可以被称为“花鼓戏之乡”。

这一命名始于对广汕古画戏曲独特地方艺术的继承。

2、广汕古画戏是信阳的一种流行剧种,原本是说唱艺术。

弹五首。

特制的木架上挂着五件乐器。

一个歌手边弹边唱,然后发展成两个人唱不同的角色,主要是健康、丹、丑三个角色。

清光绪年间,光山县已有杨堤花鼓戏班。

3、广汕古画戏是豫南民间曲调、民歌、歌舞、戏曲与楚剧、黄梅戏唱腔相结合,吸收汉剧、曲剧艺术特色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剧种。

延伸阅读花鼓戏来历1.湖南古画戏起源于民歌,曾一度很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古画戏的主要形式。

2.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浏阳县志》出版的《论元宵节打龙灯的情形》中说:“再一次,扮成丑旦的少年戏,金鼓戏,始于前十日,终于夜”。

3.说明一下,曾经有一种难听的唱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形成于清朝嘉庆年间。

花鼓戏起源于哪里1.古画戏起源于湖南民歌,一旦唱腔难听,就逐渐发展成为古画戏的主要形式。

2.古画戏是中国地方戏的一种,是中国同名地方戏最多的剧种之一,尤其是湖南古画戏。

湖北、安徽、江西、河南、陕西等省也有同名地方戏。

在众多被称为“古画戏”的地方剧种中,湖南古画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3._____成立后,湖南古画歌剧有了很大的发展。

湖南古画歌剧院编创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花鼓戏表达的是什么1.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花鼓戏最初起源于劳动生产,所以人们用它来反映他们对美丽风景的真诚赞美,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2.反映社会生活。

还有《贫富上寿》这样的作品,清晰地传达了对太穷爱富贪虚荣的小人物的仇恨,也高度赞扬了富有民族气节的张光达夫妇和管民的政府。

3.在广阔的劳动背景下,人们有着简单纯粹的恋爱感情。

此类作品的数量及其艺术成就不容小觑。

比如有《补被褡》,《菜园会》,《扯笋》等等,各种美好的爱情应运而生。

豫南花鼓灯的艺术分析

豫南花鼓灯的艺术分析

豫南花鼓灯的艺术分析【摘要】豫南花鼓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表演形式以花鼓为主要道具,结合舞蹈、音乐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音乐特点韵律明快,舞蹈特色舒展优美,服饰道具丰富多彩。

豫南花鼓灯的艺术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体现了当地民俗风情。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需要加大对其的推广和发展力度,以确保其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豫南花鼓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魄力令人信服,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保留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豫南花鼓灯、艺术分析、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舞蹈特色、服饰道具、艺术价值、传承和发展、未来展望1. 引言1.1 豫南花鼓灯的艺术分析豫南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豫南花鼓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在演出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本文将对豫南花鼓灯进行全面的艺术分析,探讨其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舞蹈特色以及服饰道具等方面,从而深入了解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对豫南花鼓灯的艺术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意蕴,同时也可以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支持。

豫南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和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推动豫南花鼓灯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为其未来展望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历史渊源豫南花鼓灯是一种源自河南省豫南地区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

据传,豫南地区的农民在农闲之余,利用花灯和锣鼓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种形式逐渐演化为花鼓灯表演,成为当地乡间民间艺术的特色之一。

花鼓灯起初是民间村落的表演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为集集体舞蹈、演唱、击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表演者们手持绣球、红灯笼,围绕着锣鼓演奏的队伍旋转舞蹈,形成独特的舞台效果。

试论豫南花鼓戏的起源与生成

试论豫南花鼓戏的起源与生成
一 一
民间 习俗 一直 在光 山民间延续 ,至今 不 衰。 玩灯 闹会 的广泛发展 , 在艺术上给后来 的 “ 打五件 “ 创造 了条件 , 经孕育演绎 ,使 它逐步脱颖而出。 二、打五件阶段 。 打五件是花鼓戏的启 蒙 时期 ,是 形成豫南 花鼓戏 的重要 基础 阶 段 。闹会玩灯盛行时 。随着农业耕作技术的 发展 ,民众物质生活 日益 提高,具有季节性 的闹会文艺活动,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 文 化生活的需要 , 一 种新 的文艺演唱形式— — 打五件 , 在农村应运而生。打五件在光山民 间又称 为 “ 打龙 船” 。演唱者担着彩绘丹 风 或云龙的船形木架 , 架上巧妙地安放着锣 、 钹、 小锣、 鼓、 板五件乐器, 一人手脚并用 , 自奏 自 唱 。唱的是光 山的民歌小调 , 内容多 是祝福类的颂词。唱时分定意而唱和即兴而
勾勒 出豫南花鼓戏起 源生成的大致时间。 关键词 :豫 南花鼓戏 ;起源 ;生成
豫南花鼓戏 , 又称光山花鼓戏 ,因其主 要孕育于今信 阳光 山县而得名。 2 0 0 4 年, 豫 南花鼓 戏被列 为河南 省 民间文化 遗产重 点 抢救项 目, 2 0 0 7 年, 又被河南省人 民政府公 布 为第一批 河南省 省级非 物质文 化遗产 名 录。 本文以豫南花鼓 的起源与生成为研究对 象,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爬梳 清理 ,阐述
唱。 定 意而唱是师傅传授的固定 内容 ;即兴
而唱是见景生情 , 凭 自己的一时灵感机智现 编现 唱。 这种别开生面的演唱形 式 , 很受 民 间广大群众 的欢迎。
三 、二 三 对 阶 段 。二 三对 又 叫打 三 件 ,
别 山一带的山歌小调融汇而成 。笔者认为 , 第一种说法比较 可信 。 豫南花鼓戏是孕成于 光 山土生土长的剧种 , 而且其萌芽可追溯到 宋代 。

光山花鼓戏的生存现状调查

光山花鼓戏的生存现状调查

11光山花鼓戏的生存现状调查赵金莉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摘要:光山花鼓戏,又称豫南花鼓戏,孕育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一带,活跃在河南省的南部、湖北省的北部和安徽省的西部。

2007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在光山花鼓戏发源地深入考察,力求对当下光山花鼓戏的生存现状做出全景式的描述与概括,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深入探讨在当前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光山花鼓戏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关键词:光山花鼓戏;生存现状;传承一、光山花鼓戏概述光山县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民俗民习、风土人情、语言发音、生活习性等,与中原腹地的河南主体相比差异较大。

光山花鼓戏是豫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是土色土香的地方剧种,它直接来源于豫南地区本土文化,集萃着豫、鄂、皖边区的民间小调、山歌、花会、舞蹈的精华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光山花鼓戏家喻户晓,深受当地人喜爱。

春节前后,盛行唱戏,玩灯,迎接新春,增添喜气。

据考证,花鼓戏由说唱转为戏曲至迟在清光绪年间已经完成,成为流行于大别山一带的戏曲剧种[1]。

光山花鼓戏的历史演进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花会玩灯阶段、打五件阶段、二三对阶段、地灯班阶段、花鼓戏形成阶段。

作为河南戏曲乃至中国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光山花鼓戏散发着独特的价值。

光山花鼓戏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德育价值。

在戏剧中体现出的“仁、义、礼、智、信”等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以及忠孝、谦恭、善良、骁勇等优秀品质,正是中华民族倡导的美德。

通过观赏戏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德育功能,使人们辨别美丑、惩恶扬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是艺术价值。

光山花鼓戏的剧本、戏曲音乐、乡音土语、道具服装无一不具有艺术价值,体现着一方民情和艺术特色。

最后是娱乐和实用价值。

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匮乏的年代,地方传统戏剧是人们消除疲劳、丰富生活的重要精神食粮,即使是在物质生活的今天,花鼓戏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小,但在喜庆、节庆等方面仍表现出强大的实用功能。

略论豫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略论豫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略论豫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邹世东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 一、豫南花鼓戏简介rn豫南花鼓戏(俗称"麻邑哈")是流行于豫南和鄂北接壤的大别山广大地区的一种地方剧种,主要生成于今光山县,因而又称光山花
鼓戏.它是由豫南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一格的戏曲剧种.
【总页数】2页(P97-98)
【作者】邹世东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浅析花鼓戏艺术特色--以湖南花鼓戏《阿妹出嫁》为例 [J], 陈慧
2.国家在场的豫南花鼓戏音乐表演及功效研究 [J], 霍豆豆;
3.社会记忆视域下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研究 [J], 孙消
4.乡村振兴背景下豫南花鼓戏的表演、价值与传承路径研究 [J], 唐启奎;黄毅
5.乡村振兴背景下豫南花鼓戏的表演、价值与传承路径研究 [J], 唐启奎;黄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大事记”视角看光豫南花鼓戏的历史变迁

从“大事记”视角看光豫南花鼓戏的历史变迁


班 ( 社) 。 ( 二 )民 国
等奖。
( 1 2)2 0 0 7 年
民国初期 ( 1 9 1 1 一一 1 9 1 5 年) ,相继 出现 的花鼓 戏班有 : 郑希 慈戏班 、李童梓 戏班 、李香池戏班 、杏 山窑戏班、廖来毛 戏班 、陈华 山戏班、 黄 东奎戏班、 周来福戏班、陈厚安戏班等。
( 三 ) 中 国人 民共 和 国
( 1 )1 9 5 2年
2月6日,根据 河南省人 民政府豫 政 [ 2 0 0 7 】 I l 号文件 ,光 山花鼓戏被公布为第一批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 1 3 )2 0 0 8 年
光 山县 文化 馆 将 民 间几 个 花鼓 戏班 组 织 成 一 个剧 团 ,名 为
文 体艺术
课程教 育研 究
从 “ 大事记”视 角看光豫 南花鼓戏 的历史变迁
全 义琨 ( 周 口师 范学院音 乐舞蹈 学院 河南 周 口 4 6 6 0 0 0 )
【 摘要 】 大事记作为一种公 务文 书, 它以简洁的文字客观地记载着一个地 区、 一个部 门的重要工作 活动和重大事件 。豫南 ( 光 山)花鼓戏是 具有 土 色土香 的地 方剧种 ,集萃着豫 、鄂、皖边区的民间小调、l 山歌 、花会 、舞蹈 的精华 于一体 。2 o 1 4 年 ,光 山 花鼓戏被 国务 院公布为 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 遗产名 录,是 光山花鼓戏发展 史上的里程碑,也为大事记添上浓墨重彩 的一笔 。本文 力争将文字评述 的大事记 以较 为贴切 的图表展 示 出来,使得 阅读 者能以快速的时间 了解、知 晓豫 南花鼓 戏的发展溯 源,有助于 深入 理解 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拓展 中华传统文化传 承的路径和方式。 【 关键词 】 大事记 豫 南花鼓戏 历史变迁 【 中图分类号 】 G 6 2 3 . 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7 ) 3 4 - 0 2 1 7 . 0 2

花鼓戏简介 (2)

花鼓戏简介 (2)

花鼓戏简介简介:花鼓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

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

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

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

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

如《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种类: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剧目就有400余出,湖北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的说法,大多是反映人民劳动、男女爱情和家庭矛盾的,例如《打鸟》、《盘花》、《雪梅教子》、《鞭打芦花》、《绣荷包》、《赶子上路》、《刘海砍樵》、《补锅》、《告经承》、《荞麦记》、《天仙配》、《酒醉花魁》等。

还有一些以喻老四、张德和为主角的戏,都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因此花鼓戏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再加上语言不同,师承起源不同,流派不同,每个地区的花鼓戏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所以花鼓戏的种类也就五花八门了。

湖南有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湖北有东路花鼓、黄孝花鼓、天沔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阳新花鼓、郧阳花鼓、随县花鼓、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此外亦有安徽的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河南的豫南花鼓戏,浙江花鼓戏等等同名的地方剧种。

社会记忆视域下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研究

社会记忆视域下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研究

社会记忆视域下豫南花鼓戏的乡土性特征和传承策略研究●孙消[摘要]豫南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了豫南地区山歌、小调、民间小戏等地方剧种的表现手法,不管是在其形成发展过程、剧目、唱词还是在表演唱腔上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性特征。

喜闻乐见更能贴近百姓生活,家长里短更能引起百姓共鸣,迎合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豫南花鼓戏的生存环境面临后继无人、表演形式缺乏新颖性等诸多问题,随着政府对花鼓戏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传承的重视,加上民间花鼓戏保护组织以及豫南花鼓戏传承人的共同努力,豫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难题终将破解。

[关键词]豫南花鼓戏;乡土性;传承策略. All Rights Reserved.作者简介:孙消,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2AD005)阶段性研究成果,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OBE理念下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机制研究”(2019-JKGHYB-0181)阶段性研究成果。

43(二)乡土性特征体现在豫南花鼓戏的剧目上豫南花鼓戏的剧目大多贴近生活,讲述人们身边发生的家长里短、民间故事,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

有些表现百姓生活场景,比如《夫妻观灯》讲述一对年轻的夫妻在元宵节共同观灯赏景的故事,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喜悦之情;《秧麦》则描述了人们劳作的场面,通过一对农家夫妻在种麦子时的欢快场面来体现劳动人民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还有一些讲述民间故事的曲目,比如《东楼会》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的一个场景,此外还有《天仙配》《打金枝》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性曲目。

除了满足百姓娱乐性需求的曲目外,豫南花鼓戏还有劝人从善、注重家庭和睦等有规劝目的的曲目,比如《顶椅》就描述了男主人公在外赌博,将辛苦得来的卖线的钱输光,回家后妻子惩罚其顶椅子的故事,用以规劝世人切莫赌博,迷途知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豫南花鼓戏
篇一:豫南花鼓戏来到信阳,闲暇之余,去听听豫南花鼓也非常不错。

豫南花鼓戏是在信阳光山县那边,所以这豫南花鼓戏还被叫做光山花鼓戏。

在以前就没有豫南花鼓戏这一说的,以前都是一些豫南的民间小调、山歌和一些歌舞之类的,这些豫南当地的特色,然后再融入一些楚戏和黄梅戏的腔调,其中还有一些汉剧和曲剧的特点。

这就像是一锅大杂烩一样,慢慢的演变成了一个剧种。

这种豫南花鼓戏演出的人员不需要太多的,一般的演员都是比较多能的。

这豫南花鼓戏的道白有三种,一种是韵白,有一种是口白,也就是用土话,就是他们河南信阳这边的乡音,还有一种是数板道白,这些一般都是由丑角用的,而且听起来还是比较风趣幽默的。

在新刚成立之后的一年曾今豫南花鼓戏曾今参加过中南大区的汇演,而其还得到了好评。

后来被请到了中南海的怀仁堂演出了一次,也都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认可。

我到信阳的时候差不多快6月中旬了,我听一个信阳的朋友说,他们这里这几天有那个光山花鼓戏的演出,听说政府为了促进民间艺术的交流,特意在信阳的中心广场那里举办一个大型的光山花鼓戏表演,邀请到了光山县等地区十
几个花鼓戏班子来表演的。

因为我是一个民间艺术迷,所以这会来得真赶巧了,趁着现在离活动开始还有两天,先去信阳一些比较有名的地方玩玩吧。

篇二:豫南花鼓戏豫南花鼓戏主要孕成于河南信阳市光山县,因而又称光山花鼓戏。

它是由豫南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汉族戏曲剧种。

豫南花鼓戏演出的人员不多,一般的演员都是比较多能的。

这豫南花鼓戏的道白有3种,一种是韵白,有一种是口白,也就是用土话,就是河南信阳这边的乡音,还有一种是数板道白,这些一般都是由丑角用的,而且听起来还是比较风趣幽默的。

在新刚成立之后的一年曾今豫南花鼓戏曾今参加过中南大区的汇演,而其还得到了好评。

后来被请到了中南海的怀仁堂演出了一次,也都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认可。

为了促进民间艺术的交流,政府特意在信阳的中心广场举办一个大型的光山花鼓戏表演,邀请到了光山县等地区十几个花鼓戏班子来表演的。

特色:豫南花鼓戏演出,人员省而精,演员一专多能。

道白分3种:一是韵白;二是口白,采用土语乡音,类似家常用语;再一种是数板道白,多由丑角采用,语言幽默风趣。

发展:1953年,光
山花鼓戏《夫妻观灯》参加中南大区汇演并被评为优
秀剧目。

随后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

受到当时在场观看的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表扬。

1989年省文化厅曾在光山县举办了大型研讨会,有省内外60多名专家参与研讨,由于豫南花鼓戏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目前,仍有业余文艺团体活跃在当地。

豫南花鼓戏之一(照)
豫南花鼓戏之二(照)
光山花鼓戏之一(照)
光山花鼓戏之二(照)
光山花鼓戏之三(照)
花鼓戏代表作《刘海砍樵》(照)
光山花鼓戏《夫妻观灯》(照)
篇三:豫南花鼓戏
豫南花鼓戏主要孕成于今光山县,因而又称光山花鼓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由豫南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剧种。

1953年,光山花鼓戏《夫妻观灯》参加中南大区汇演并被评为优秀剧目。

随后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

受到当时在场观看的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表扬。

豫南花鼓戏演出,人员省而精,演员一专多能。

道白分3种:一是韵白;二是口白,采用土语乡音,类似家常用语;再一种是数板道白,多由丑角采用,语言幽默风趣。

豫南花鼓戏有传统剧目200多出,多是反映民间生活,宣传传统道德,具有趣味性的剧目。

一个花鼓戏班社一般只有七八人,服装道具简单,适用于上山下乡演出。

目前,光山花鼓戏已经没有专业表演团体,名老艺人相继去世,剧目不断减少,亟待扶植和保护。

篇四:豫南花鼓戏
豫南花鼓戏主要孕成于今光山县,因而又称光山花鼓戏,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光山花鼓戏艺术特色
光山花鼓戏是由豫南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剧种。

豫南花鼓戏演出,人员省而精,演员一专多能。

道白分3种:一是韵白;二是口白,采用土语乡音,类似家常用语;再一种是数板道白,多由丑角采用,语言幽默风趣。

1953年,光山花鼓戏《夫妻观灯》参加中南大区汇演并被评为优秀剧目。

随后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

受到当时在场观看的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表扬。

1989年省文化厅曾在光山县举办了大型研讨会,有省内外60多名专家参与研讨,
由于豫南花鼓戏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目前,仍有业余文艺团体活跃在当地。

花鼓戏之乡
文殊乡是信阳市第一个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的乡镇。

这一命名是从传承独具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戏艺术着手的。

光山花鼓戏是具有土色土香的地方剧种,集萃着豫、鄂、皖边区的民间小调、山歌、花会、舞蹈的精华于一体。

2004年,花鼓戏被列入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2006年,又被列入省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品录。

为支持这一剧种的传承创新,光山县和文殊乡有关部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鼓励老艺人招收学徒。

每年提供8000元资金补贴戏班购置服装、道具,逢年过节,组织各戏班到指定地点演出。

富裕起来的文化户开始增大对花鼓戏班的投资,各戏班之间也出现了频繁的联袂演出。

目前,花鼓戏已成为当地民间艺术龙头,带动了地灯戏、皮影戏、狮舞、龙舞、旱船、竹马、花挑和大鼓书等地方戏的蓬勃发展。

止目前,该乡已有职业花鼓戏班8个,皮影戏班4个,光州大鼓班12个,民间花会表演队36个,农民职业演员210人,业余演员600人,每年各类演出累计达1800余场(次),观众达56万人(次)。

光山花鼓戏现状
“光山花鼓戏”是光山县特有的民间艺术,从1967年以来多次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由于种种原因,与
其他民间艺术珍品一样,“花鼓戏”也面临着后继乏人、无法传承的窘境。

为复兴这项民间艺术,政府超常规投入,先后募集资金300多万元,拯救“花鼓戏”。

如今,“光山花鼓戏”已有了5个培训基地,200余名专兼职演员,来自农民、医生、教师等各行各业。

“光山花鼓戏”已成为一张金名片,在全国各地都有演出活动,年初新版“花鼓戏”《夫妻观灯》、《顶椅》等走进省人民会堂,并获全省地方剧目展演金奖。

篇五:豫南花鼓戏
初冬农闲,新县千斤乡豫南花鼓戏又唱起来了。

豫南鼓灯戏主要孕成于我省信阳大别山区,它由豫南民间小调、山歌、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剧种,很具地方特色。

近些年,这里当地文化部门对这一传统的剧种在唱腔、词曲、化妆、道具等方面进行不断挖掘和提高。

创作出了许多宣传国家政策,歌颂良好社会风尚的作品,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报记者王天定摄影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