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四俪六_锦心绣口_南北朝骈文赏读

合集下载

宋四六的文体特征与发展轨迹

宋四六的文体特征与发展轨迹

宋四六的文体特征与发展轨迹宋四六是宋代骈文的别称。

骈文是一种字句两两对仗的文体,是与句式长短不齐、没有韵律束缚与对偶要求的散文相对而言的。

这种文体滥觞于先秦,形成于魏晋,繁荣于六朝,变革于唐宋,可谓源远流长。

唐代以前,文章原无骈、散之分,唐代始以“今体”(后又称“时文”)指称骈体文,以与句式自由的“古文”相区别①。

但“骈文”一词却出现较晚,唐宋时期无此名目,明代王志坚编《四六法海》,何伟然编《四六霞肆》,马朴编《四六雕虫》,王明嶅、黄金玺合编《四六丛珠汇选》及游日章编《骈语雕龙》(类书)均不称骈文,两部著名的文体学著作《文章辨体序说》及《文体明辨序说》中亦无“骈文”一目,清人李兆洛编《骈体文钞》,陈均编《唐骈体文钞》,彭元瑞、曹振庸合编《宋四六选》,孙星衍编《八家四六》及曾燠编《骈体正宗》,均只称“骈体”、“四六”,直到近代姚燮编《骈文类苑》及王先谦编《骈文类纂》,“骈文”一词才为人们接受。

骈文以四字、六字相间的定句形式而被称为四六文。

“四六”一词,一般认为源于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之句,然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即有“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之句,说明南朝时骈文句式就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

最早以四六名集的是晚唐李商隐,他在《樊南甲集序》《樊南乙集序》中自称其骈文为《樊南四六》《四六乙》,后来《宋史·艺文志》亦载其《四六甲乙集》40卷。

宋人以“四六”指称骈文则更为普遍而自觉,其别集有李刘《四六标准》、李廷忠《橘山四六》、王子俊《格斋四六》、方大琮《壶山四六》,选本则有黄虞稷编《千顷堂书目》卷三一所载《群公四六》60卷及《四六丛珠》40卷、旧题杨万里编《四六膏馥》7卷,论著则有王铚《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杨囚道《云庄四六余话》,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六说:“骈俪之文,宋人或谓之四六。

”清代彭元瑞《宋四六选序》指出宋四六“增冰积水,有嬗变之风流;明月满墀,得常新之光景”。

与朱元思书教师用书 文意理解

与朱元思书教师用书 文意理解

12与朱元思书文意理解一、整体把握这篇文章出自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类书《艺文类聚》。

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

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但这段由清词句构成的写景文字,却成为一篇独立的小品文,传诵至今。

吴均的书札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有古气”,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诗歌亦清新流丽,时人称为“吴均体”。

吴均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梁武帝所恶,罢了他的官,焚烧了他的书稿。

仕途遇阻,吴均不免心灰意冷,加之六朝时佛道思想盛行,受其影确,产生归隐之情。

这在文章中也有所流露。

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

共分三段,第1段为总起,后两段分写水。

第1段,总说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文章一开头,先勾画整体风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没有一丝风,烟气也消散殆尽,晴空万里,天与山同色。

天与山自然不是一个颜色,这里写的是空气明净所造成的一种清澈透明、浑然一体的感觉。

此时乘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又是多么舒畅、惬意的事情啊!环境美好,怡情悦目;人的心情也是轻松闲适的。

开头四句,寥寥几笔,就点出环境氛围、人物心情、观景位置(舟行水上)等要点。

最后,以作者对这一百多里山水的总体印象收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写“异水”,即富春江水之美。

由于是行舟观景,作者便先从近处的水写起。

在他的笔下,不仅空气是明净的,江水也是明净的:“水皆缥碧”,而且“千丈见底”。

缥碧,即青白色,是一种发亮的青色,水面泛着亮光,说明水是清澈透明的——浑浊自然无光。

水质清澈透明,所以千丈之深,仍能见底。

不仅如此,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连倏忽往来的游鱼、细小的石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进一步明江水的清澈。

以上是俯视,接下来当是平视,写水的动态。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水超过离弦之箭,汹涌的浪又如飞驰的骏马,就把江水急速奔涌的状态表现了出来。

论柳宗元散文对《庄子》的继承和发展

论柳宗元散文对《庄子》的继承和发展

论柳宗元散文对《庄子》的继承和发展作者:赵馨怡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12期内容摘要:柳宗元散文深受《庄子》的影响,在思想上继承了《庄子》顺应自然、追求真朴的的自然观和反对机心、鄙视贪婪的人生观;在创作上也继承了《庄子》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形象塑造方法。

并且柳宗元在与寓言写作上相比《庄子》体裁更多样,故事更完整,思想上也更贴近现实,将中国古代寓言文学推上了成熟。

关键词:柳宗元庄子散文寓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哲学方面,庄子阐释的“道”“齐物”“逍遥”“物化”等思想使人们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刻的反省;文学方面,庄子的文章想象天马行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柳宗元自幼研读古书,在文学创作上博通古今,能够突破儒家局限,汲取百家之长,的散文创作深受《庄子》的影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方面对《庄子》都有所继承,并且在寓言写作方面相比《庄子》有着长足的发展。

一.柳宗元对《庄子》自然观和人生观的继承柳宗元虽然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他广泛学习古代典籍,对各家思想都有研究,能够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局限。

柳宗元在被贬谪永州的失意困顿中,认识到了儒家对士人思维和心灵的束缚,转而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中寻求慰藉。

这些思想体验都表现在柳宗元的散文中,他在寄情山水时感受到庄子式的的逍遥与超然,在仕途不顺时学习庄子所秉持的处人与自处之道,也同样对《庄子》描写的权利斗争、民生疾苦的阴暗面有所共鸣。

1.顺应自然,摒弃人为的思想庄子崇尚自然,在《养生主》篇中提出养神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

其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应“顺其固然”“依乎天理”才能生活的游刃有余。

柳宗元顺应自然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这一人物对待形、名秉持自然的态度。

郭橐驼由于生病变成橐驼的样子,但是他没有为外形而感到自卑,对待别人给他起的外号,他也随和接受。

《聊斋志异之连城》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之连城》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之连城》原文及译文《聊斋志异之连城》原文及译文引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连城》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乔生,晋宁人[1]。

少负才名。

年二十余,犹淹蹇[2]。

为人有肝胆[3]。

与顾生善;顾卒,时恤其妻子。

邑宰以文相契重[4];宰终于任,家口淹滞不能归[5],生破产扶柩,往返二千余里。

以故士林益重之[6],而家由此益替[7]。

史孝廉有女,字连城,工刺绣,知书。

父娇保之[8]。

出所刺“倦绣图”,征少年题咏[9],意在择婿。

生献诗云:“慵鬟高髻绿婆娑[10],早向兰窗绣碧荷;刺到鸳鸯魂欲断,暗停针线蹙双蛾。

”又赞挑绣之工云[11]:“绣线挑来似写生[12],幅中花鸟自天成[13];当年织锦非长技,幸把回文感圣明[14]。

”女得诗喜,对父称赏。

父贫之。

女逢人辄称道;又遣媪矫父命[15],赠金以助灯火[16]。

生叹曰:“连城我知己也!”倾怀结想,如饥思。

无何,女许字于鹾贾之子王化成[17],生始绝望;然梦魂中犹佩戴之[18]。

未几,女病瘵[19],沉痼不起[20]。

有西域头陀[21],自谓能疗;但须男子膺肉一钱,捣合药屑。

史使人诣王家告婿。

婿笑曰:“痴老翁,欲我剜心头肉也[22]!”使返。

史乃言于人曰:“有能割肉者妻之。

”生闻而住,自出白刃,膺授僧[23]。

血濡袍裤,僧敷药始止。

合药三丸。

三日服尽,疾若失。

史将践其言[24],先告王。

王怒,欲讼官。

史乃设筵招生,以千金列几上,曰:“重负大德,请以相报。

”因具白背盟之由。

生怫然曰[25]:“仆所以不爱膺肉者,聊以报知己耳,岂货肉哉!”拂袖而归。

女闻之,意良不忍,托媪慰谕之。

且云:“以彼才华,当不久落[26]。

天下何患无佳人?我梦不祥,三年必死,不必与人争此泉下物也[27]。

”生告媪曰:“‘士为知己者死’[28],不以色也。

诚恐连城未必真知我:不谐何害[29]?”媪代女郎矢诚自剖[30]。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的文学思想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的文学思想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的文学思想柳宗元文者以明道的文学思想柳宗元文者以明道的文学思想是什么呢?在哪里提出来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出“文者以明道”的文学思想,以反对六朝以来“务采色、夸声音”的浮靡文风。

与此同时,柳宗元要求文学作品要有美感,要有文采,不要拘泥于“道”,文章形式与内容要统一起来。

此外,柳宗元提出了“文以行为本”的创作人格说,进一步丰富了他的文学思想。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倡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他们写下了几百篇古文,熔叙事、说理、抒情为一炉,树立了不平则鸣、言之有物、文从字顺、充实流畅的散文新风,将古代散文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韩柳两人不仅在创作上身体力行,卓有成就,还提出了较为接近的文学思想,韩愈讲“因文见道”,柳宗元说“文者以明道”,总之,“道”,是他们文学思想的核心与灵魂。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词为工。

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

”柳宗元以从小到大的写作体会,来说明自己少时作文只注重辞藻和形式,长大了方知文学创作是为了“明道”。

柳宗元对著文“明道”的提及不止这一处,他提倡文学作品“辞令褒贬”、“导扬讽谕”的社会作用,又强调文学作品“有乎内”而“饰乎外”的道、文统一,其“文者以明道”的文学思想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明确“文者以明道”的创作思想贬谪永州以后,伴随着丰富的文学实践,柳宗元形成了明确的文学思想,提出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明道”。

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一文中,他指出:“圣人之言,期以明道。

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

辞之传于世者,必由于书。

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

”圣人通过文辞“明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好好继承。

为了达到“明道”目的,柳宗元反对那种空洞无聊、“务采色、夸声音”的文风。

他接着说:“今世因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遒密以为能,不亦外乎。

”柳宗元对专门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骈文风气给予了坚决的否定,认为它与创作的目的背道而驰,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写作表现。

辞赋写作第六讲

辞赋写作第六讲

辞赋写作第六讲辞赋写作第六讲辞赋写作第六讲依据《赋谱》的整理,这些句型可分为五种:“壮”、“紧”、“长”、“隔”、“漫”。

除了“漫”以外,其余四种都是“属对成联”的型式。

此外,应识情况于句⼦前、后加上适当的“发”(发语词、连接词)与“送”(句尾语助词),使⽂句顺畅。

骈⽂就是依以上骈句的组合写成篇的⽂章。

本周我们将骈⽂做个总结,并给⼤家举例及请⼤家开始练习学习写作。

骈⽂简介(⼀)骈⽂的定义骈⽂是⼀种美⽂的形式,带有唯美主义⾊彩的⽂学。

(1)骈者,并马也。

俪者,双⼈。

有成双之意。

指对偶的整齐句法。

(2)春秋时代骈散合辙,两汉正式分开发展,⾄两汉初年骈⽂正式诞⽣。

(3)李斯是骈⽂之初祖,汉赋的先声(4)陆机〈⽂赋〉为第⼀篇成熟之骈⽂作品。

(⼆)骈⽂的特点:1.语⾔对偶:骈⽂多⽤对偶形式,句中字词相对,只⽤⼩部分散句以贯串⽂章。

2.四六句式:骈⽂句⼦多为四⾔或六⾔,故⼜称“四六⽂”。

3.⾳韵谐协:从齐、梁时代开始,骈⽂讲究平仄,⼀句之中,平仄交替。

4.多⽤典故:骈⽂常⽤典故,以表现作者学识渊博、追求典雅委婉的风格。

5.词藻华美:骈⽂注意词语藻饰,在练字、选词和造句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有内容空泛之弊。

(三)骈⽂形成的原因1.赋的影响:汉赋注重铺排,雕琢刻镂,堆砌章句,形成⽂学上艳丽纤巧的风⽓,定骈⽂发展的基础。

2.君主的提倡: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如梁武帝和陈后主皆爱好⽂学,在他们的提倡下,⽂⼈重视⽂学,爱好华采的风⽓,使骈⽂得以发展。

3.声调的提出:南朝的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病”之说,声韵学⽇趋完善,促成骈⽂的发展。

4.理论的形成:魏晋评论诗⽂者⽇多,对⽂学理论有进⼀步研究。

《⽂⼼雕龙》谓:今之常⾔有⽂有笔,以为⽆韵者笔也,有韵者⽂也。

”(四)历代骈⽂的流变-----先秦----骈散合辙。

两汉----骈散分途。

两晋成熟。

1.蕴酿于两汉---(1)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多整其骈⽂句法。

中国古文四_六句_范文有那些

中国古文四_六句_范文有那些

什么是中文四六句?“四六”代指骈文。

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又称“四六”。

另:客家话“四六”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很不正经,也有无赖、傻瓜的意思。

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

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

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骈偶亦称对仗。

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

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

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

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又称四六文。

四六文常用于表章奏记的撰写。

西晋作家陆机《演连珠五十首》,每首都是四六骈句成章的短小韵文,为今存可见的较早的四六骈文短章的滥觞。

其后,四六骈句大量运用于南朝骈文。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若夫句笔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

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

”已以四六骈句为骈文基本句式,但六朝尚无四六文之名。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之辩。

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其以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

“四六句”是什么文体?还是文风?什么是四六句?(1)“四六”代指骈文。

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又称“四六”。

含义四六即骈句,骈文的通行别称。

(2)四六即骈句,骈文的通行别称。

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

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

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骈偶亦称对仗。

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乞巧文》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乞巧文》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乞巧文》柳子夜归自外庭。

有设祠者,饘饵馨香,蔬果交罗,插竹垂绥,剖瓜大牙,且拜且祈,怪而问焉。

女隶进曰:“今兹秋孟七夕,天女之孙将嫔于河鼓。

邀而祠者,幸而与之巧,驱去蹇拙,手目开利,组纴缝制,将无滞于心焉。

为是祷也。

”柳子曰:“苟然欤?吾亦有所大拙,倘可因是以求去之。

”乃缨弁束衽,促武缩气,旁趋曲折,伛偻将事。

再拜稽首,称臣而进曰:“下土之臣,窃闻天孙,专巧于天,轇轕璇玑。

经纬星辰,能成文章,黼黻帝躬,以临下民,钦圣灵仰光耀之日久矣!今闻天孙不乐其独,得贞卜于玄龟,将蹈石梁,款天津,俪于神夫,于汉之滨。

两旗开张,中星耀芒,灵气翕欻,兹辰之良。

幸而弭节,薄游民间,临臣之庭,曲听臣言。

臣有大拙,智所不化,医所不攻,威不能迁,宽不能容。

乾坤之量,包含海岳,臣身甚微,无所投足。

蚁适于垤,蜗休于壳,龟鼋螺蜯,皆有所伏。

臣物之灵,进退唯辱。

仿佯为狂,局束为谄,吁吁为诈,坦坦为忝。

他人有身,动必得宜,周旋获笑,颠倒逢嘻。

己所尊目尼,人或怒之,变情徇势,射利抵巇.中心甚憎,为彼所奇,忍仇佯喜,悦誉迁随。

胡执臣心,常使不移?反人是己,曾不惧疑,贬名绝命,不负所知。

忭嘲似傲,贵者启齿,臣旁震惊,彼且不耻。

叩稽匍匐,言语谲诡,令臣缩恧,彼则大喜。

臣若效之,瞋怒丛已。

彼诚大巧,臣拙无比。

王侯之门,狂吠狴犴。

臣到百步,喉喘颠汗,睢盱逆走,魄遁神叛。

欣欣巧夫,徐入纵诞,毛群掉尾,百怒一散。

世途昏险,拟步如漆,左低右昂,斗冒冲突。

鬼神恐悸,圣智危栗,泯焉直透,所至如一。

是独何工,纵横不恤。

非天所假,彼智焉出?独啬于臣,恒使玷黜。

沓沓骞骞,恣口所言,迎知喜恶,默测憎怜。

摇唇一发,径中心原,胶加钳夹,誓死无迁。

探心扼胆,踊跃拘牵,彼虽佯退,胡可得旃?独结臣舌,喑抑衔冤,擘皆流血,一辞莫宣。

胡为赋授,有此奇偏?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唵哢飞走。

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观者舞悦,夸谈雷吼。

王铚《四六话》的用事说

王铚《四六话》的用事说

王铚《四六话》的用事说作者:涂春芬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8期摘要:关于骈文的特征,研究者一般都概括为对仗、用典、声律、藻饰等几个方面。

本文撷取王铚《四六话》中涉及四六文隶事(用典)创作技巧的论述进行归纳汇总,概论该书关于四六文用事的理论原则。

关键词:王铚《四六话》用事文学批评王铚,生卒年不详,字性之,汝阴(今安徽阜阳)人,自称汝阴老民,人称雪溪先生。

铚生于世代书香之家,乃“酸枣先生五世孙”[1],即宋初周易博士王昭素之后[2]。

铚父王莘[3](有说王萃),字乐道,曾举进士,“少居汝阴乡里,而游学四方,学文于欧阳文忠公,而授经于王荆公、王深父、常夷父。

既仕,从滕元发、郑毅夫论作赋与四六,其学皆极先民之渊蕴”。

[4]可见其家学可溯及欧阳修、王安石、王回、常秩等。

王铚《四六话》为最早的四六文话。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集部诗文评类说:“古无专论四六之书,有之自铚始。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又说:“其书皆评论宋人表启之文。

六代及唐,词虽骈偶而格取浑成;唐末五代,渐趋工巧……宋代沿流,弥竞精切。

故铚之所论,亦但较胜负于一联一字之间,至周必大等承其余波,转加细密。

终宋之世,唯以隶事切合为工,组织繁碎而文格日卑,皆铚等之论导之也。

然就其一时之法论之,则亦有推阐入微者,如诗家之有句图,未可废也。

”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以“文话”形式专论四六的开山之作,王铚的《四六话》在古代骈文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学术意义不可轻忽。

一、《四六话》释名先释“四六”。

“四六”是骈文发展到唐宋时期的名称。

骈文形成四六体式,早在南北朝梁、陈之际就已经由徐陵、瘐信等人定格,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

”是对四六句式的最早论述。

到初唐四杰为文时,四六体式更趋于精严,但当时还没有四六文之名。

就目前所知,最早提出四六之名的是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其《乞巧文》中有“骈四俪六,锦心绣口”[5]语,应该是“四六”得名的渊源之一,而到了晚唐时期,李商隐自编《樊南四六》甲、乙集,直接以“四六”名书,应该是四六文之名确立的最早记录。

论敦煌变文骈句的个性与功能

论敦煌变文骈句的个性与功能

论敦煌变文骈句的个性与功能许松+程兴丽内容摘要:敦煌变文中频繁地使用了骈句,与传统骈文相比较,它的特点体现在驰骋才气的长句对仗;匠心密运的错综对;语言平易流畅,基本不用典故,文字浅显易懂;对仗不精切;对仗触犯了禁忌。

变文骈句在文中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摹状人物,渲染场景;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提升变文的文学韵味;有助于记诵。

变文没有排斥骈文的必要,相反,还可以吸收骈文的长处为我所用。

关键词:敦煌;变文;骈文G256.1 :A :1000-4106(2017)01-0111-09杨雄先生在《敦煌文学中的骈体文》一文中说:“骈体文在敦煌文学中并非偶发、个别的现象,而是敦煌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

”[1]敦煌遗书中,许多文体都使用过骈句,有的是零散地出现,有的则是大段的骈文,如《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中的骈句篇幅超过了散文,散文俨然是骈句的点缀而已。

敦煌骈文集中出现于以下文献中:碑铭文、书仪、邈真赞、愿文、变文、各类文范等。

作为敦煌文学大宗的变文,涉及骈文之处甚为繁多,不特《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为骈文奇观,即使如《伍子胥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五)》亦有精彩奕奕的骈文,读之仿佛于彩舟云淡之际忽见星河鹭起,振人神智。

因此,有必要对它的骈文使用情况做出一番探索。

传统骈文的特点不外乎:辞藻华美、对仗精工、用典富雅、句式灵动、音韵协调,变文骈句里完全可以按照五个方面逐一寻找材料以证成其符合标准骈文的规范,但清代袁枚所说“意义俱被说过,作者往往有叠床架屋之病,最难出色”[2],为了避免叠床架屋之弊,今拈出敦煌变文骈句中具有独特个性、不同于传统骈文之处,以彰显变文骈句之文学价值。

一变文骈句的个性(一)驰骋才气的长句对仗柳宗元《乞巧文》说骈文的特征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四言句、六言句成了骈句里面最常用的句式,当然,与四六言一起常用的还有五言句、七言句。

骈文作家笔下络绎奔赴的奇采俪句往往不会超过七言,但是,在变文中,我们看到变文作者对七言以上长句的积极尝试。

长生殿·惊变(译文)

长生殿·惊变(译文)

长生殿·惊变(译文)长生殿·惊变①(丑上)“玉楼天半起笙歌②,风送宫嫔笑语和③;月殿影开闻夜漏④,水晶帘卷近秋河⑤。

”咱家高力士,奉万岁爷之命,着咱在御花园中,安排小宴,要与贵妃娘娘同来游赏,只得在此伺候!(生、旦乘辇⑥,老旦、贴随后,二内侍引上)[北中吕·粉蝶儿⑦]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

御园中秋色斓斑⑧,柳添黄,萍减绿,红莲脱瓣。

一抹雕栏⑨,喷清香桂花初绽。

(到介)(丑)请万岁爷、娘娘下辇。

(生、旦下辇介)(丑同内侍暗下)(生)妃子,朕与你散步一回者。

(旦)陛下请。

(生携旦手介)(旦)[南泣颜回]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

凉生亭下,风荷映水翩翻⑩;爱桐阴静悄,碧沉沉并绕回廊看。

恋香巢秋燕依人,睡银塘鸳鸯蘸眼(11)。

(生)高力士,将酒过来(12),朕与娘娘小饮数杯。

(丑)宴已排在亭上,请万岁爷、娘娘上宴。

(旦作把盏,生止住介)妃子坐了。

[北石榴花]不劳你玉纤纤高捧礼仪烦(13),子待借小饮对眉山(14)。

俺与你浅斟低唱互更番,三杯两盏,遣兴消闲。

妃子,今日虽是小宴,倒也清雅。

回避了御厨中、回避了御厨中烹龙炰凤堆盘案(15),咿咿哑哑乐声催趱(16);只几味脆生生,只几味脆生生蔬和果清肴馔,雅称你仙肌玉骨美人餐(17)。

妃子,朕与你清游小饮,那些梨园旧曲(18),都不耐烦听他。

记得那年在沉香亭上赏牡丹(19),召翰林李白草《清平调》三章(20),命李龟年度成新谱(21),其词甚佳。

不知妃子还记得么?(旦)妾还记得。

(生)妃子可为朕歌之,朕当亲倚玉笛以和(22)。

(旦)领旨。

(老旦进玉笛,生吹介)(旦按板介)[南泣颜回]花繁,秾艳想容颜。

云想衣裳光璨(23)。

新妆谁似,可怜飞燕娇懒(24)。

名花国色,笑微微常得君王看。

向春风解释春愁,沉香亭同倚阑干(25)。

(生)妙哉!李白锦心,妃子绣口(26),真双绝矣!宫娥,取巨觞来(27),朕与妃子对饮。

(老旦、贴送酒介)(生)[北斗鹌鹑]畅好是喜孜孜驻拍停歌(28),喜孜孜驻拍停歌,笑吟吟传杯送盏。

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骈四俪六,锦心绣口作者:孙国玉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6年第05期骈文的历史源远流长,曾流行于中国文坛一千八百余年。

它产生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唐宋,中兴于清朝,五四以后才渐渐销声匿迹了。

骈文异常华丽精致,曾有“丽辞”之称。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步入这座华美的文学圣殿,体会艳丽的文字之美。

(编者)【文体概说】骈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是两匹马并驾一车的意思,“俪”是夫妻成双成对的意思,“骈俪”引伸过来就是对偶的意思。

骈文是种特别注意形式美的文体,它的文体特点正如它的名字,基本上是用对偶句组成文章,在句式上,追求形式整齐的四六句式。

即:四字句对四字句(即“四四”),如:“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庾信《哀江南赋序》)六字句对六字句(即“六六”),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即“四四四四”),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吴均《与朱元思书》)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即“四六四六”),如:“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庾信《哀江南赋序》)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即“六四六四”),如:“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庾信《哀江南赋序》)骈文在词句上,讲究对偶,要求词语结构的对称、严谨,如:“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吴均《与朱元思书》)。

在音韵上,运用平仄,韵律和谐。

在修辞上,注重使用华丽的词藻和大量的典故。

骈文用的最多的词语是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

六朝有的骈文仅颜色一类词就占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构成了色彩极浓、富丽典雅的风格。

骈文用典的目的是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 是正确的。

其实文章用典, 除了起论据的作用, 增强说服力外, 还有启人联想、想象,发人幽思,抒发抱负、感情, 以及丰富内容和使文章委婉含蓄、语言简洁、风格典雅等作用。

国文知识:骈文

国文知识:骈文

〈过秦论〉贾谊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 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 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贾谊
【语译】
然后据守华山为城郭,以黄河为护城河,据守 着高耸的城墙,下临不可测的深水,作为固守 的凭借。再加上优秀的将帅、强劲的弓弩,防 守险要的地方;忠诚可靠的臣子、精锐的士卒 ,布设优势武器来防卫,谁敢拿他怎么样呢? 天下平定之后,在始皇的心里,自以为凭着关 中巩固的形势,彷彿坚固的城池绵延千里,是 子孙称帝称王,万世可以传承不朽的基业。
1.西汉文章已有运用对偶句的倾向。 2.东汉以后这种风气渐盛,东汉末骈散兼
用之体渐渐流行。
◎代表作家:
贾谊〈过秦论〉、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枚乘〈上书谏吴王〉、蔡邕〈郭有道碑〉
等。
骈文的发展:魏晋南北朝
◎ 特色:
1.对偶句于魏晋之间大行其道,至南北朝已 达成熟。
2.南朝齐、梁间“声律说”兴起,不仅求字 句对仗、辞藻华丽,更求音韵之美。
【语译】 陈涉的地位,远不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 、 中山九国君主的尊贵;锄柄木杖做成的武器,比不上钩戟长 矛锋利;那些被贬谪流放的戍卒,更比不上九国联合的军队 ;而谋划之深思虑之远,行军布阵用兵作战的方法,远不及 从前那些谋士名将。可是成与败的结果却大不相同,所成就 的功业也恰好相反。……不料一个小小的陈涉兴起发难,竟 就倾覆了历代祖先的宗庙,秦王子婴死于项羽之手,为天下 人所讥笑,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是因为为政不愿施行仁义 ,忽略了攻与守的形势已经改变的事实(攻天下与守天下应 有不同的作为。
骈文的发展:先秦
◎特色: 1.骈散不分,自然互用。

韩愈《进学解》赏析

韩愈《进学解》赏析

韩愈《进学解》赏析《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

下面是韩愈《进学解》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进学解(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说“四六”(上)

说“四六”(上)

说“四六”(上)作者:孙昌武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02期先来看一篇文章。

文学史上骈文(或称“骈俪文”)写得好,一般公认的有南北朝的“徐(陵)、庾(信)”。

下面是庾信(513—581)一篇被视为典范的短篇骈文——《谢滕王赉马启》。

庾信本来出仕南朝的梁,梁末丧乱,奔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后来梁元帝萧绎即位(552),派遣他出使西魏,遂留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北周篡魏,继续被羁留。

北周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都好文学,他特蒙恩礼,实际是系囚身份。

他本来以文风绮艳著称,经过世事变迁,人生坎坷,格调陡变。

杜甫诗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戏为六绝句》之一),写出了《小园赋》《枯树赋》等感时伤事、悲歌慷慨的名作。

这篇《谢滕王赉马启》是他晚年在北周作的应酬文字。

滕王指宇文逌(?—580),是北周实际奠基者宇文泰(追尊为“周文帝”)第十三子、周明帝的弟弟。

这个人好经史,善属文,也是诗人;初封腾国公,后来进爵为王,算是庾信的朋友。

庾信在北周多靠他的荫庇。

庾信原有集二十卷(久佚,今传《庾开府集》是明、清人相继辑录的),序言就是他作的。

当时庾信生活困顿,衣食所需多得到他的资助。

每得到接济,庾信总是写信表示千恩万谢。

这是庾信收到他送一匹马写的答谢书启。

文章很短,只有五十八个字。

下面是全文,随文括注加以解释:某启(原来应当有自己的官职、名字,编文集时省略了):奉教,垂赉乌骝马一匹(开头的套话,点题。

“教”是文体名,诸王给下属的文字称“教”。

“赉”,赏赐;以上赏下,故曰“垂赉”)。

柳谷未开(《捜神记》卷七:“张掖[今甘肃张掖市]之柳谷有开石焉,始见于建安[196—220],形成于黄初[220—226],文备于太和[227—233]。

周围七寻,中高一仞。

苍质素章,龙马、麟鹿、凤皇、仙人之象,粲然咸著。

此一事者,魏、晋代兴之符也。

”),翻逢紫燕(《西京杂记》卷二:“(汉)文帝自代[古郡名,今山西阳高县至河北蔚县一带]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紫燕骝……”用前一个典故,有祝贺王朝兴盛的意思;用后一个典故,把滕王抬到汉文帝的地位);陵源犹远,忽见桃花(这里上句是用陶潜《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云云。

四字成语形容男人内涵

四字成语形容男人内涵

四字成语形容男人内涵满腹经纶[mǎnfùjīnglún]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原文:清·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商调集贤宾·题春园·浪里一束Pocahontas》:“论英雄何必老林泉?满腹经纶须大展;休负了苍生之愿意。

”学富五车[xuéfùwǔchē]五车:指五车书。

形容读书多,学识多样。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经纶满腹[jīnglúnmǎnfù]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原文:宋·洪炎《西渡诗集·闻师川光禄至漳州并作建除字诗十二韵迓之》:“满腹容经纶;笔间含露雨。

”博闻强记[bówénqiángjì]言:见闻。

形容科学知识多样,记忆力弱。

出处: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

”博学多才[bóxuéduōcái]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原文:《晋书·郤诜录》:“诜博学多才;体势刚直;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当。

”博古通今[bógǔtōngjīn]通在:通晓;博:广博,晓得得多。

对古代的事晓得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科学知识多样。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通今。

”锦心绣口[jǐnxīnxiùkǒu]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

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原文:唐·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奋;笙簧棘刺。

”才高八斗[cáigāobādǒu]才:才华。

比喻人极存有才华。

出处:宋·佚名《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 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
君 南 浦 ④ , 伤 如 之 何 ! 至 乃 秋 露 如 珠 , 秋 月 如 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⑤。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 徘徊。
【注释】①下:下土、下界。芍药之诗:语出《诗
的《拟咏怀》诗是相为表里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传能在水中含沙射人的动物,形似鳖。一名短狐。
鲍照的《芜城赋》,是他凭吊广陵(今江苏扬州)的 (j¥n):獐。似鹿而体形较小。鼯(w%),鼯鼠。长尾,
作品。广陵在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孝武帝大明三年, 前后肢间有薄膜,能飞,昼伏夜出。③木魅:木石所幻
曾经两次遭受战祸,后一次灾祸是竟陵王刘诞割据叛 化的精怪。厉:磨。吻:嘴。鸱(ch ̄):鹞鹰。吓:怒
阅读青草地
经典也流行
骈文的历史源远流长,曾流行于中国文坛一千八 百余年。它产生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唐 宋,中兴于清朝,五四以后才渐渐销声匿迹了。骈文异 常华丽精致,曾有“丽辞”之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 步入这座华美的文学圣殿,体会艳丽的文字之美。
(编 者)
骈四俪六, 锦心绣口
——南北朝骈文赏读
后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⑤ :一种洁白晶莹的圆 形美玉。
【译文】下界有男女咏“芍药”情诗,唱“佳人” 恋歌。卫国桑中多情的少女,陈国上宫美貌的春娥。春 草染成青翠的颜色,春水泛起碧绿的微波,送郎君送 到南浦,令人如此哀愁情多!至于深秋的霜露像珍珠, 秋夜的明月似玉 ,皎洁的月光珍珠般的霜露,时光 逝去又复来,与您分别,使我相思徘徊。
迈苍凉之气,惊心动魄之辞”。
《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北山移文(节选)
南朝·齐 孔稚 珪 【原文】世有周子①,隽 俗 之 士 , 既文既 博,亦玄亦史。然而学遁东鲁②,习隐南郭, 偶吹③草堂,滥巾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 壑④ 。 虽 假 容 于 江 皋 ⑤ , 乃 缨 情 于 好 爵 。 【注释】①周子:周颙(yóng)。隽(j&n)俗:卓 立世俗。亦玄亦史:《南齐书·周颙传》称周 涉百家、 长于佛理、兼善老易。玄,玄学,庄老之道。②东鲁: 指颜阖(hé)。 《庄子·让王》:“鲁君闻颜阖得道人也, 使人以 先焉。颜阖守陋闾,使者至曰:‘此颜阖之家 与?’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使者致 。颜阖对曰: ‘恐听者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反审之,复
乱所引起的。鲍照在赋里借用了西汉时代曾在广陵建 叫声,恐吓声。④ :猛兽。乳血:饮血。飧肤:食肉。
都的吴王刘濞叛乱失败的故事,讽刺竟陵王叛乱所带 ⑤馗(ku!):同“逵”,大路。⑥ :严寒的样子。蔌
来的灾祸。
(s&)蔌:风声劲疾貌。⑦振:拔;飞。⑧灌莽:草木
齐朝孔稚 (448-501)的《北山移文》,用檄移的 丛生之地。杳(y2o):幽远。丛薄:草木杂处。⑨通池:
混在草堂里滥竽充数,住在北山中冒充隐士。哄诱我 的鱼。沈,同“沉”。④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即指
们山中的松桂,欺骗我们的云崖,虽然在长江边假装 隐居,心里却牵挂着高官厚禄。
【简析】本文是一篇游戏文章,辛辣的讽刺贯穿全 文,旨在揭露和讽刺像“周子”那样的伪装隐居以求
人间。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⑤康乐:谢灵 运。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⑥与:参与 其间。这里指欣赏。
【译文】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
利禄的文人。
别赋(节选)
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 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
南朝·梁 江 淹
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原文】下有芍药之诗①, 佳人之歌②。桑中 卫女,上宫陈娥③。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
【简析】本文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 江南自然山水之美。笔致清新隽永,宛如清丽的山水 画屏。
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以芍药。”
经典也流行
飞扬。聚神凝听而寂无所有,令人心中悲伤之极。 ②佳人之歌:指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
【简析】这篇赋描写了刘濞称雄的气焰和悲惨的 立。”③桑中:卫国地名。上宫:陈国地名。卫女、陈
结局,对比了广陵昔盛今衰的面貌。这段是赋中描绘 娥:均指恋爱中的少女。《诗经·鄘风·桑中》:“云谁
战后荒凉景象,尤为动人。这的确是如姚鼐所说的“驳 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④南浦:
复有能与⑥其奇者。
【译文】当今之世有一位姓周的人,是一个不同流
【注释】①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
俗的俊才,他既能为文,学问也渊博,既通玄学,亦 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
长于史学。可是他偏学颜阖的遁世,仿效南郭的隐居, 胪,故称“谢中书”。②颓:坠落。③沈鳞:潜游水中
“黯然销魂”的离别,取材构思又与乐府的代言体相
似。这两篇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经典撷英】
芜城赋(节选)
南朝·宋 鲍 照
【原文】泽葵依井,荒葛 涂。①坛罗虺蜮,
阶斗 鼯。② 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
昏见晨趋。饥鹰厉吻,寒鸱吓雏。③ 伏 藏虎,
乳血飧肤。④崩榛塞路,峥嵘古馗⑤。白杨早落,
阅读青草地
文 世
众人吹奏乐器。用《韩非子·内储说“》滥竽充数”事。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界·
巾:隐士所戴头巾。滥巾,即冒充隐士。北岳:北山。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②,沈
初 中
④壑(hè):山谷。⑤江皋:江岸。这里指隐士所居 鳞③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④,自康乐⑤以来,未

的长江之滨钟山。缨情:系情,忘不了。
四字句对四字句(即“四四”),如“: 下亭漂泊,高 桥羁旅。”(庾信《哀江南赋序》)
六字句对六字句(即“六六”),如“: 蝉则千转不 穷,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即“四四四四”),如: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 《与朱元思书》)
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即“四六四六”),如: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
和题材都很新颖别致的骈赋。它们既非专事体物图貌,
也不完全是写志抒情,而是把诗歌中咏史和代言的传
统引入辞赋之中《。恨赋》写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将相、
英雄烈士“饮恨吞声”的死亡,取材和汉魏以来咏史
诗非常接近,在构思上和他的《杂体诗》也有接近之
处《。别赋》写从军边塞的壮士、感恩报主的剑客、服
丹求仙的道士、桑中陌上的情人等不同身份的人们
阅读青草地
经典也流行
【推荐文本】
塞草前衰。 霜气,蔌蔌风威。⑥孤蓬自振⑦,
南北朝时期,是骈文的全盛时期,留存下大量独 惊 沙 坐 飞 。 灌 莽 杳 而 无 际 , 丛 薄 纷 其 相 依 。⑧
具风格的骈赋和骈文。名篇有庾信的《哀江南赋》、鲍 通 池 既 已 夷 , 峻 隅 又 已 颓 。⑨ 直 视 千 里 外 , 唯
◆文 / 孙国玉 图 / 安玉民
6



界·

血。”(庾信《哀江南赋序》) 骈文在词句上,讲究对偶,要求词语结构的对称、
中 版
【文体概说】
严谨,如:“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
书》)。在音韵上,运用平仄,韵律和谐。在修辞上,注
骈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又称骈俪 文。“骈”是两匹马并驾一车的意思,“俪”是夫妻成 双成对的意思“,骈俪”引伸过来就是对偶的意思。骈 文是种特别注意形式美的文体,它的文体特点正如它 的名字,基本上是用对偶句组成文章,在句式上,追 求形式整齐的四六句式。即:
照的《芜城赋》、孔稚 的《北山移文》等等。
见起黄埃。凝思寂听,心伤已摧。
庾信是南北朝骈赋、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哀江
【注释】①泽葵:莓苔一类植物。葛:蔓草,善缠
南赋》是代表他的骈文最高成就的名作。这篇赋是他 绕在其他植物上。(ju3n):挂绕。涂:即“途”。②坛:
晚年在北周怀念故国、自悲身世的作品。其内容与他 堂中。罗:罗列,布满。虺(hu@):毒蛇。蜮(y&):
虽然骈文因为过于注重形式技巧而往往束缚了 内容的表达,但南北朝骈文中仍不乏内容深刻的。如, 庾信的《哀江南赋》、鲍照的《芜城赋》、孔稚 的《北 山移文》等通过对比广陵昔盛今衰的兴亡变化,揭露 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 的 感 慨;辛 辣 地 嘲 讽 了 身 在 江 湖 、心 在 魏 阙 的 假 隐 士;描 写 了 自 己 的 身 世 之 悲 ,谴 责 了 梁 朝 君 臣 的 昏 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文体,假借“钟山之英,草堂之灵”的口吻,对一个 城濠,护城河。夷:填平。峻隅:城上的角楼。
“缨情好爵”的虚伪隐士周颙加以口诛笔伐。文中写周
【译文】莓苔环井边而生,蔓蔓野葛长满道路。堂
颙奉诏出山,给钟山带来了莫大的耻辱,引起了“南 中毒蛇、短狐遍布,阶前野獐、鼯鼠相斗。木石精灵、
岳献嘲,北陇腾笑”。所以当周颙秩满入京,再经钟山 山中鬼怪,野鼠城狐,在风雨之中呼啸,出没于晨昏
馆。”(庾信《哀江南赋序》) 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即“六四六四”),如: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
重使用华丽的词藻和大量的典故。骈文用的最多的词 语是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六朝有 的骈文仅颜色一类词就占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构成了色彩极浓、富丽典雅的风格。骈文用典的目的 是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 是正确的。其实文章用典, 除了起论据的作用, 增强 说服力外, 还有启人联想、想象,发人幽思,抒发抱 负、感情, 以及丰富内容和使文章委婉含蓄、语言简 洁、风格典雅等作用。因为骈文的形式美,柳宗元就 评价骈文为——“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