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独龙江驻村蹲点调研民情日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三叶是我在木加甲村的联系户之一。

虽然已经当了爷爷,但他身板结实、开朗直爽,会做点农特产品小生意,而且基本能用汉话与我们沟通。

他家有7口人,负担不轻,去年到他家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中的篱笆房破旧拥挤不堪。

那天在民情恳谈会上,开三叶兴冲冲地过来告诉我新房盖好了,两头猪也长大了,要我一定去看看。

去开三叶他们那个村寨得爬一段山路,汗流浃背地来到他家门口,一所崭新楼房果然抢眼得很,柱子、栏杆上的红油漆很鲜亮,墙板取代了篱笆并刷上了蓝黄相间的油漆,楼上两间卧室收拾得整整齐齐,原来那所吃住都挤在一块的旧房,现在只当厨房用了。

刚坐下,开三叶便一笔一笔地给我们算今年与去年的对比账,还没讲完,又急匆匆地拉我去看他家的草果地。

今年当地偏旱,草果普遍减收,有不少草果苗还干死,可开三叶家4亩多草果树长得郁郁葱葱,结满了一团团鲜红的果实,今年的收成肯定不错。

红柱子、红果子,红火日子步步走近这户普通傈僳族农家。

“你来了,就要让你看到一点变化,不然不好意思。

”他很自信地说:“一年会比一年好!”
叶纳家的三个儿子
傍晚,走进我特别惦记的重点联系户叶纳家。

与去年冷冷清清的状况不同,他家充溢着一派生气,因为三个儿子齐刷刷地集合在家中。

老大义纳夜,刚刚从县城高中毕业,可惜没有考上大学,他立志参军,认为这个选择更适合他,这样能更好地报效国家和大家,我当然赞同。

老二义邓夜,下学期就要上高二,平时成绩不错,总是有说有笑的,很有主见的样子,对报考大学信心满满。

平时这两兄弟在外面读书,我并没有见过他们。

老三燕无夜我最熟,已经是个初中生了,比之去年个子长高了,也胖了不少,老二风趣地说:“这都是学校的营养餐吃出来的。


老大沉稳,老二机灵,老三懂事,三个儿子朝气蓬勃,就像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新松,难怪平时孤单寂寞的叶纳老汉,满脸都是舒心的笑容。

坐在他们中间,设想着三个孩子未来的前景,我心里乐滋滋的。

叶纳年近六旬,患有高血压,除了送上孩子们的学费,我还特意交给老汉一些钱,嘱咐孩子们带父亲到乡医院认真检查一下身体,督促老人按时服用降压药。

在叶纳家吃了一个煮洋芋,摸黑回到村委会,这一晚睡得特别踏实。

退休老教师笑了
见到年逾八旬的退休老教师杨福寿,一眼便看出他的精气神比去年要好许多。

这主要是缘于他郁结已久的心病得以解除。

那次到他家,我们了解到他作为支边教师,来到马吉扎根一辈子,儿子参军不幸献身南疆,务农的女儿外嫁他方,落得老夫老妻无人照料,杨老师为此心存芥蒂,经常言辞激愤。

我们极力促成解决这个难题,县乡领导非常重视,经过反复研究协商,最后县里决定给杨老师的女儿及两个孩子城镇低保补助,让女儿来陪伴照料老人,这下杨老师终于踏实了。

围坐在他家小院里,与杨老师相谈甚欢,从晚年生活到读书看报,老人侃侃而谈,滔滔不绝。

杨老师自订云南日报多年,视这份报纸为离不开的伙伴:“少吃两顿肉可以,一天不看报不行。

坚持看报,眼界开阔,心胸开朗,也就不去多想那些让人难过的事了。

”他告诉我们,年纪大了眼力减退,为了能把报纸长期看下去,他每天坚持点眼药水,边说边起身到卧室拿出两盒滴眼液来给我看,让我们深为感动。

杨老师的老伴很慈祥,不会讲汉话,还是那样静静地坐在一旁,笑眯眯地听我们聊天。

临别,我送上慰问金,希望杨老师继续订报看报,并祝二老健康长寿。

踏上布达嘎的新吊桥
又是一年涨潮时。

来到布达嘎村民小组,就在去年我们飞渡溜索的地方,一座崭新的人马吊桥跃然眼前我兴冲冲地跑到新桥上,忍不住多走了几个来回。

回想一年前在此横渡溜索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分。

怎么也抹不去悠悠岁月中当地民族同胞不得不靠溜索渡江的艰辛印迹,怎么也忘不了村支书给我讲述的曾经一块空心砖过江运费远远高于砖价的无奈与苦涩。

去年我们来时,桥基刚刚开始动工,给人带来多么迫切的期待和无限的憧憬,可今天真真切切站在这座新桥上时,竟然还有些虚虚幻幻的感觉。

也难怪,怒江是云南全省至今唯一一个无铁路、无高速公路、无航运、无水运的民族自治州,基础设施最差,经济总量最小,人均收入最低,就交通运输而言,倒是多了一种特殊形态,那就是溜索。

正因为如此,一条条溜索的消逝与一座座新桥的诞生,对于怒江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味。

一样的江流,不一样的回声。

怒江真的在嬗变,而且变得很深刻,当然,怒江的跨越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站在布达嘎的新桥上,凝望滔滔洪流,心情实在难以平静。

此情此景、此时此地,特别容易让人强烈地意识到什么是必须担当的使命,什么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

连通独龙江的彩虹
偏远、封闭、神秘,独龙江在我们的视线中,几乎是一个模糊的幻影。

多少年来,能够走进独龙江的人委实不多,只因为这里山高水远,行路之艰超乎想象,真是可望而不可及。

进独龙江,是我多年的一个心愿。

有一次已经从贡山县城上路,不料途中正在修建的公路被雨水冲垮,结果无功而返。

借这回到马吉乡蹲点的机会,我们顺道前往独龙江,结果不虚此行。

这真是一条艰辛备至而意义非凡的长路。

绵延险峻的高黎贡山一望无涯,这一带每年大雪封山长达半年之久。

上世纪90年代末,一条乡村公路终于修通,可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下,这样一条路终究难以承载独龙族群众的期待之重。

而今,党和政府投入10亿元之巨的“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程,让独龙族同胞大步奔向美好未来的梦想越来越近、越来越真。

眼下正在紧张施工的长达6.68公里的高山隧道贯通之后,明年春暖花开之时,一条全新的柏油路将从县城彻底连通独龙江乡,一年四季畅通无阻。

这将是一条风光绝美而前景广阔的坦途。

沿着蜿蜒崎岖的道路走进大山峡谷深处的独龙江,简直是坠入一片美不胜收的天地。

这里是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三江并流核心保护区,气候变幻无常,时晴时雨。

雄奇的山峰云遮雾罩,密集的原始森林千姿百态,深邃的峡谷令人目炫,里面还栖息生存着羚牛等珍稀动物。

大道畅通,彩虹飞架,人们便可轻而易举一偿心愿探秘独龙江,更加让人欣慰的是,独龙江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指日可待。

经过5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如期抵达目的地。

碧波绿浪交叠激荡的独龙江扑入眼帘。

与浑黄豪壮的怒江相比,独龙江多了一份清秀内蕴,江畔是一幢幢崭新的学校、卫生院、安居房,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恬适而又生机盎然。

入夜,住在普卡旺村。

这是独龙族村民移居的一个示范村落。

新房屋顶是茅草,隔墙、围栏用的是水泥,正房主人居住,侧房用于游客接待,既不失民族特色又美观舒适。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村边哗哗奔流的江水,鸣奏着古老而激越的乐曲。

走近“老县长”高德荣
这次前往独龙江,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一步采访我们曾经重点报道过的“老县长”高德荣。

他,正是我们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值得好好学习和推介的一位先进典型。

矮小的个子,和善的面容,衬衫领口已经破旧,朴实得与当地普通山民无异,可他是一位传奇人物。

今年59岁的高德荣,其实早已从贡山县长、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他现在的身份是全国人大代表、独龙江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
组长,长年累月在独龙江蹲点,连家都搬到了独龙江。

由于深获干部群众敬重拥戴,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县长”。

与高德荣交谈,听不到一句空话套话,却时时被他生动风趣、至情至理的话语所感染。

他一门心思全在独龙江的脱贫发展上,什么事都了如指掌、亲力亲为。

为了早日修通独龙江公路,他跑北京、跑省城争取支持,更多的是三天两头翻山越岭跑工地协调督促,谁也说不清这条路上他到底跑了多少趟。

为了发展草果、重楼等特色产业,他多方接洽,从老远的地方引来种苗,手把手教农户种植管理,完全像一个乡村干部和农科员。

为了提高独龙族群众素质,他坚持不懈抓教育培训,到县城读书的孩子们不安心,集体逃学,他心急火燎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去做工作,并亲自把这些娃娃送回学校……
“老县长”一心为民的事迹说不完道不尽。

走近高德荣,你会在亲近中找回自己的平凡与真实,也会在心灵的充实中生出一份隐隐的愧痛……
“心比高黎贡山高,情如独龙江水长。

造福同胞此乃大德,献身民族实为殊荣。

”——这是我临别时送给高德荣这位独龙骄子的留言,饱含敬意,发自肺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