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23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基础梳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取得的成就: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___________。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______________。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_________,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___________。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原因:(总体小康水平的不足)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___________的、_________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康。
(2)内容: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_______更加______、_______更加________、_________更加________、_________更加________、_______更加_________、_______更加_______、_______更加________、__________更加__________。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具体目标:(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____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明显提高。
(2)基本实现____________,建成完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________________。
【教案1 《经济生活》】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内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2.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评价经济现象。
3.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具体含义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问题,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通过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内容、能分析实际经济现象。
3.通过评价事例,明白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本”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的口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评价事例,强化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2、通过了解建设成就和政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建设目标有进一步的了解,强化民族自豪感。
3,通过评价事例,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课标要求】1.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2.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
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和谐”概念,阐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四.【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讲授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经过多年的努力,到上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总体上达到小康。
但这个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加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在国家层面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呢?教学活动的逻辑思路:成就----不平衡----需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内容----措施。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1课时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及不足;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价值观: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二、课前基础知识梳理1、总体小康的表现:(1)(2)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的表现:经济上:(宏观),社会民生:(微观),生态文明上:,政治上:文化上:制度上:,对外关系上:,**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
(2)人民生活水平。
(3)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特点:是一种的发展过程。
三、课堂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情景一:1978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51.93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全国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24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7917元,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用行水平明显提高。
情景二: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约达3.1倍。
情景三:2012年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打到1万多美元,表明上海市已经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
人均GDP最低的贵州只有945美元,与世界排名133的尼加拉瓜相接近。
(1)情景一中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2)结合情景二、三,讨论我国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性。
(3)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总体小康全面小康标准全面程度发展程度小资料: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不全面,就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考点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特点和要求
(1)特点: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要求: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有条件的 地方继续走在前列,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 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高考警示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高考中的冷考点。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 的经济建设
知识小结
共同回忆一下吧?
第十课
一个概念 两个阶段 三项新要求 四条措施
科学发展观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 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 乡发展一体化 ;全面促进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 发展能力
4、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比较:
标准
总体小康
低标准的小康,人均GDP 只有800多美元(低水平 )
全面小康
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GDP超 过3000美元(更加殷实宽裕 )
区 别
全面 程度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 的小康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全面发展的小康
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 发展比较均衡,缩小地区、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
均水平还比较低。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
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 质量还有待提高。
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考点一、全面小康的目标
3、全面小康的目标
(1)总体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 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经济生活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
(3)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①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 要求: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 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 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 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 ②必须把以人为本 作为核心立场 。
• 要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 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 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 【时政热点】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 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 护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 (2)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 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发展 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 动。 • (3)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 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中央政 府紧急启动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确定了扩大内需、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2009年3月6日,十 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发改委主 任张平介绍了4万亿投资的整体安排:农村的民生 工程大体上是3700亿;民生工程,主要是保障性住 房是4000亿左右;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 场、水利等是15000亿左右;教育、卫生、文化、 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是1500亿;节能减排、 生态工程是2100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是3700亿 左右;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恢复重建10000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我 国政府的上述投资安排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缺一 不可。 (2)协调:指的是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3)可持续: 要实现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三者的统一。
政治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结构战略 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性调整 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 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
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政治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结束
①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推动城乡 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③ 发展一体 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 化 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 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面促进 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必须着 资源节约 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
政治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结束
2.措施
实施创新 ①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驱动发展 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 战略 发展新动力 ①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经济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②坚持走中国特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结束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生活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要性
课本原文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 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 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 思想。
修改补充说明
(1)将“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修改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 (2)必须补充“科学发展 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 导思想。”
②总体小康的表现: 第一,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 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 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 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第二,宏观表现: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 增强。
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 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 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 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 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 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 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 的时期。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首先,明确科技创新的地位。
其次,了解具体措施。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首先,要明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容 其次,明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经济意义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或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通过例举某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事例,启示我们该如何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例:某地区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事例…… 该地区是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党的十八大对未来经济建设的五项具体要求
全面深化 经济体制 改革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必修一)(共74张PPT)
的问题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
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首次提出小康概念。
(2)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三步 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第一步,是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
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人均达到500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要性
(2)具体要求 第一 要义 核心 立场 基本 要求 根本 方法 通过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 战略,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 展 和体制机制 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
②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
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一奋斗目标,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 标,②④正确;①③材料未体现,不选。故选D项。
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对能否顺利实现目标具有 决定性意义。
思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十三五”规划应落实哪些方 面的要求? 提示:可从生产发展(人均GDP)、收入增加(城乡人均纯收入增加)、生 态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CO2降低)等角度思考。
核心考点二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GDP的作用:由于统计标准不同,它与GNP(国民生产总值)都用来说
发展战略-第十课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精品
复习本考点,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及经 济目标,正确分析和评价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比较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考点一、全面小康的目标
“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
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考点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①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②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 有基本生活保障。 ③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 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 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随堂练习
(2008高考海南卷)二十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小康, 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我国要 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②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 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第三步目 标的重要步骤,②④正确;③与题干的叙述颠倒了,所有 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①表述不正确, 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措施。
【思维拓展】 正确认识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绿 色GDP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地区)经济在核 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 量,它是世界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水 平的基本指标。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45))要利加用强好知全识球产科权技保资护源,。加 提大 高保 引护 进知 消识 化产 吸权 收的 再执 创法 新力 能度 力。。坚持对外开放
材料一: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000年
2006年
投资
21.7%
40.7%
消费 材料二:
63.8%
38.9%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 11%
相关链接: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
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 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世纪的60年 代,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为循环经 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 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 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到了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 世界各国的共识后,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才逐步成为西方发 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
二.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为什么同样约30年的经济起飞,日本工资赶 上了美国,中国工资却只有美国3%?为什么掌 握了70%财富的 0.02%(最新统计)的人口拼命 向国外转移财产和亲属?为什么在经济高速增 长过程中,人民会重新陷入“三座大山”压迫?
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调查也显示,美国消费 者因购买中国廉价产品而节省下来的金钱高达 1000亿美元。日本人因为买中国筷子比洗筷子 还便宜所以用过就扔。同样因为太便宜,早已 不烧煤的日本却每年从中国进口2000多万吨煤 炭用来填海,变成人造煤矿储备能源。
《经济生活》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 ④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 要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 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 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统筹各方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 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 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重要性: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 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措施: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 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 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 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措施:(怎么办)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 持续发展能力。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措施:(怎么办)
•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①重要性: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 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 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②措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 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 C.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 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 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①重要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 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措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 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 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 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树
一系列社会问题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立 科 学 发 展 观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What)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 • • •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第一要义 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巩固练习
• 1.2010年4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 1.2010年 21日 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经济工作。 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要统揽全局,坚持“两手抓” 要统揽全局,坚持“两手抓”,一手要毫不动摇的抓 抗震救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抗震救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科 学调度,强化责任,严明纪律,做好各项抗震救灾工 学调度,强化责任,严明纪律, 一手要坚定不移的抓经济发展, 作;一手要坚定不移的抓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 善宏观调控,着力控制物价上涨, 善宏观调控,着力控制物价上涨,着力保持经济平稳 上述要求是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较快发展 上述要求是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①坚定不移的抓经济发展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 义是发展 毫不放松地抓抗震救灾,坚持以人为本, ②毫不放松地抓抗震救灾,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 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调度, ③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调度,做好各项抗震救灾 工作,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 工作,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 本要求。 本要求。 要统揽全局,坚持“两手抓” ④要统揽全局,坚持“两手抓”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高考真题演练
1.(2012高考福建卷28)在福建平漳综合实验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障并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下建设符合上述要求的有
①重点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兴产业
②实验区建设以开发为主,注重经济效益
③充分利用其丰富的风力资源,发展风电产业
④把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作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 (2014·海南卷)经济学常用“倒U形”曲线(如下图所示)来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
据此作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A→B表示工业化后期阶段②B→C表示工业化后期阶段
③美丽中国应该在B点出现④美丽中国应该在C点出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3. (2014·安徽卷)安徽省“积极探索四化同步、产城一体的新路径,确立了以强化产业支撑保障就业、以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居、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
这说明政府()
①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理念②扩大城市规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③加大统筹力度,协调城乡发展④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2012高考大纲版全国卷39)白驹过隙越千年,往事如烟话沧桑,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拥有超过6000万人口的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年工业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美元的“世界工厂”。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区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的“三来一补”贸易,逐步在家电、电子信息、玩具、服装等产业领域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占据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创立了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近年来,对珠三角上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逐步增多,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联系当前实际对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10分)
5.(2012高考重庆卷39)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5世纪末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通过开拓世界市场先后崛起。
18世纪后半期以来,英国将蒸汽机应用于工业生产,并拓展全球市场,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19世纪
60年代起,以电力技术与内燃机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德迅速崛起。
20世纪40年代期,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逐渐兴起,工业生产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起,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使美国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谈谈西方强国的崛起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0分)
6.(2013·福建卷·39题)(4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材料一高二(1)班同学以“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
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
(12分)
7.[2014·江苏卷] 材料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粮食生产
和粮食价格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①发达国家因为参加世贸组织谈判削减了农业补贴;②日本、巴西、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率提高;③以生物质能源替代石油、煤
炭等传统能源;④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农业劳动力加速流失。
在这种情况下,
粮食供给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材料二目前,我国居民对粮食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饲料
粮和油料作物需求量增加,使得粮食供应出现了偏紧的状态。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还会导致工业化成本上升,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
因此,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粮食安全”放到首要地位。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在国际粮食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8.[2014·广东卷]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粤港澳经济合作中,广东具有劳动力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及制造业发达等有
利条件,而港澳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资金、国际市场等方面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粤港澳合作从前店后厂式的产业分工,到CEPA(内地与
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系列协议的签署和贯彻执行,再到广州南沙、
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新区的破茧而出,一步步从渐进协作走向多边融合。
近期,三
地创新合作机制,推动申报设立“粤港澳自贸区”。
材料三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
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
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1)根据材料一,概括粤港澳三地开展经济合作的理由。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中科学发展观和对外经济的相关知识,阐述推进粤港澳合作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