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提升自身素质、获取更好职业发展机会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中,也存在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他们面临着经济条件困难、学习资源匮乏等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应运而生,旨在通过资助方式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资助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经济资助。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贫困生解决一部分经济问题,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有些学生可能并不是只需要经济资助,他们可能还缺乏学习方法、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现有的资助方式缺乏灵活性,无法针对个体需求进行差异化帮助,这对于贫困生的全面成长并不利。
2. 缺乏长期跟踪帮扶机制在当前模式下,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多半只是一次性的,一旦给予了经济资助,就算是完成了帮助贫困生的任务。
但实际情况是,有些贫困生可能因为家庭环境、学习能力、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并不适应高等教育的环境,他们需要更长期的跟踪帮扶机制,以便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适应学习,并最终完成学业。
3. 缺乏综合培养模式当前的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主要围绕经济资助展开,缺乏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方面,贫困生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但现有的模式未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培养和指导,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议1. 多元化资助方式高校应当在资助育人模式中引入多元化的帮助方式,除了经济资助,还可以通过提供学习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帮助来全面关注贫困生的需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高校应当建立起长期跟踪帮扶机制,对贫困生进行持续的关注和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学业指导小组、心理辅导帮扶团队等方式,为贫困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成为了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许多高校实施了各种形式的资助政策和育人措施。
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制约了这一模式的有效运行和发挥。
下面就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 资金不足和分配不合理虽然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但是由于资金有限,导致很多资助政策只能停留在形式上,真正惠及到贫困生的还很有限。
而且在一些高校中,贫困生资助的资金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有些学生得到的资助远远低于其实际所需。
2. 缺乏综合育人方案在高校中,很多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可能会面临心理、生活、学业方面的问题。
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资助育人模式主要还是以经济资助为主,缺乏综合的育人方案,导致贫困生在学校的成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3. 缺乏长期跟踪和帮扶有些高校的资助政策只关注了入学时的资助,而对于贫困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和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跟踪帮扶,导致一些贫困生在学业和生活上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二、改进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的资助体系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投入,保障每位贫困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资助。
高校也应当建立健全的资助体系,不仅要加大对生活费和学费上的资助力度,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成长和发展的资助。
2. 制定多元化的育人方案高校应当根据不同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多元化的育人方案,为贫困生提供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技能培训等全方位的帮扶,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3. 加强长期跟踪和帮扶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贫困生帮扶体系,对每一位贫困生进行全程跟踪和帮扶,及时了解其在校期间的学业、生活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4. 提高社会参与度高校应当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贫困生的资助和帮扶中来,建立起一个多方参与、多方支持的资助体系,共同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一、问题分析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助模式单一目前大部分高校贫困生资助主要以奖学金形式进行,而奖学金的发放主要考核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忽略了贫困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需求。
2. 缺乏长期监督贫困生资助往往只限于资金上的帮助,缺乏长期的精神和学术指导,导致一些贫困生不能真正融入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3. 孤立化管理部分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管理过于死板,缺乏个性化的服务和关怀,而且贫困生之间的联系和帮助也较少,造成孤立化管理。
4. 资助效果评估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贫困生资助的效果评估过于简单,主要以成绩和获得奖学金的数量为标准,忽略了对贫困生全面成长的评估。
以上问题导致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制约了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对该模式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二、改进建议1. 多元化资助形式应该根据不同贫困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资助方式,包括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同时引入家庭赞助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和学校校友积极参与资助贫困生。
2. 个性化的育人服务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学术指导,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关怀和生活指导,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完成学业。
3. 多方联动,建立支持系统在学校内部建立起贫困生支持系统,包括学习辅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机构,以及导师、社团组织和学生同学的协助,形成全方位的帮扶体系,提高贫困生的生活质量。
4. 完善资助效果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资助效果评估机制,将贫困生的学业成绩、心理状况、社会活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定期对贫困生成长轨迹进行跟踪,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资助方式。
5. 强化学生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参与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互助意识,促进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
6. 联合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生活支持,使贫困生不仅获得经济资助,还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您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您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一、引言资助育人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资助,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作为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资助育人工作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于资助育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加强对学生的经济资助在当前高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难以承担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用。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经济资助是十分必要的。
1. 建立完善的奖助体系应该建立完善的奖助体系,既可以激发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缓解经济压力。
比如设立各类奖项和补贴制度,如优秀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特殊困难补贴等等。
2. 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资助力度,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和获得感。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来实现。
3. 建立健全的借贷机制应该建立健全的借贷机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度过经济难关。
这样既可以缓解学生家庭经济压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资助除了经济方面的支持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还需要得到心理方面的支持。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资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1.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情感困扰,增强自信心和抗挫能力。
2. 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注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应该特别关注那些特殊群体学生(如留守儿童、农村孤儿等),为他们提供更多关爱和支持。
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设立专项奖励等方式来实现。
3.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学生从小就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增强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这样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四、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资助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资助。
关于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日益发展。
为了支持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及其家庭,高校和政府对学生资助工作开展了积极的努力。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入思考,从提高资助的质量和效率、优化资助结构、提高资助的公平性等方面提出了有关建议,以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
【提高资助的质量和效率】第一,高校需要完善学生资助的管理体系,增强管理功能和效率,采取规范政策,减少资助流动中的资金浪费。
在其他方面,高校可考虑引入第三方机构,提升资助管理的水平。
第二,高校应制定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来评估学生资助效果,以保证学生资助质量。
同时,高校应实施及时且有效的督查机制,加强有关部门或单位的廉洁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学生资助行为。
【优化资助结构】第一,高校应及时调整资助结构,以提高资助效果。
首先,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以实现资助的精准落实。
其次,把资助落实细化,由一般性资助走向多元化的资助,促进资助效果的持续改善。
第二,高校应积极开展公益救助,以期将资助资源投入到有需求的群体中。
公益救助有利于更广泛的家庭群体获得学生资助的支持,减缓社会贫困,充分发挥资助的社会约束作用。
【提高资助的公平性】第一,高校应完善反腐败机制,以杜绝腐败现象在学生资助领域中的出现。
高校应落实财务分离原则,责任主体分明,设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资助资源的公正合理分配。
第二,高校应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针对学生资助中的拒绝或滥发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资助的窗口误差,实现资助的公平性分配。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通过提高资助质量和效率、优化资助结构、提高资助的公平性等方面,有效实施学生资助工作,支持受资助学生及其家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
加强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思考与探索
责任意识
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使他们意 识到自己在享受资助的同时,也承 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为社会 做出贡献。
能力为重,提升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
通过资助创新项目、支持学生参 加科技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他们
浙江大学“求是强鹰计划”
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愿的优秀学生,给予 资金支持和导师指导,助力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 想。
国外高校资助育人经验借鉴与启示
美国哈佛大学“全面资助模型”
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全方位资助,减轻经济压力,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制度”
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提供学术指导、职业规划等帮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组织受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志愿服务等,使他们在实践中
锻炼自己,提升实践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团队项目、集体活 动等,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 作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
全面发展,促进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 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勤工助学
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鼓励 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解决 部分生活费用。
奖学金
包括国家奖学金、校级奖学金 等,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
贷款
包括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 用助学贷款等,帮助学生解决 学费、住宿费问题。
困难补助
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 ,学校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
资助工作现状及成效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成为了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是通过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金和服务支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进而解决贫困生面临的生活困难和学习障碍,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培养优秀人才,增进社会和谐。
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今后在实践中加以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对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1. 资金来源单一、筹集不足目前,高校资助贫困生的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和学校财政预算。
政府的财政拨款有限,社会捐助也难以持续,学校的财政预算也有限。
资金来源单一、筹集不足成为了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的主要问题。
由于资金不足,学校只能对部分贫困生提供资助,而有些贫困生可能因此而放弃学业,甚至辍学。
2. 资助标准不够明确、存在差异在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中,针对不同的贫困生制定了不同的资助标准,这导致了资助标准缺乏统一,存在差异。
有些贫困生可能因为学校的资助标准不够明确而无法获得应有的资助,这进一步加大了贫困生的就学压力。
3. 资助方式单一、服务不够全面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主要以发放资金援助为主,其他形式的资助方式相对较少,服务不够全面。
资金援助固然对贫困生有所帮助,但在解决学业困难和生活问题方面并不能全面满足贫困生的需要。
缺乏全面的服务和资助方式,难以真正帮助贫困生解决困难,提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二、建议1. 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资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资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可以通过加大政府拨款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开展校内公益活动等方式筹集资金,从而提高资助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2. 统一资助标准,确保公平公正为了解决资助标准不够明确、存在差异的问题,学校需要制定统一的贫困生资助标准,确保公平公正。
高校困难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困难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实现梦想和追求个人发展的唯一途径。
然而,在高校生活中,有一些学生出现困难,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负担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用,令他们陷入了财务困境。
为了帮助这些困难生,高校设立了许多资助政策和措施,提供经济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接下来,我将就高校困难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一、加强宣传很多高校现在已经设立了许多资助政策和措施,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等,但是一些困难生仍然不了解这些政策和措施。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困难生可以了解并参与到这些资助政策中来。
高校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如在校园内设置展板、宣传栏,张贴相关海报和宣传单,或通过校内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方式等。
还可以通过辅导员、教师、学生会等人员来主动向困难生提供咨询和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并充分利用这些资助政策和措施。
二、加强识别和评选高校应该加强对困难生的识别和评选工作。
识别包括对学生的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学习成绩以及社会扶贫政策等方面的评估。
评选则是指根据识别基础来确定资助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资助,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帮助。
为了加强识别和评选工作,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困难生管理与服务部门或工作组,负责对学生的经济状况和背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高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诉求自主创新评选机制和方法,开展一定的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升自身素质和社会意识。
三、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为了更好地帮助困难生,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几点:1. 协调机制:学校各部门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确保资助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
2. 资金保障:学校应该加强经费保障,按照符合条件的困难生的实际需求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确保困难生圆满完成学业。
关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大学资助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于支持有贫困状况的学生和调节社会教育不平等,对于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做好
大学资助工作,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措施:
一、全面完善资助政策。
针对不同经济实力的学生,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资助政策,
从而更好的满足他们的申请需求,减轻其负担。
二、提升资助和补助服务水平。
加大不同形式的资助投入,增强学校的资助力度,更
好的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反馈和指导等内容,让学生能有效的使用资助
金额。
三、建立警示机制和审核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警示机制,严格执行相关资
助规定,对超标申请和挂证申请等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正当事业。
四、充分发挥校企协同作用。
大学应当和企业携手合作,运用企业资源和专业服务帮
助学生解答各类困难和探索发展道路,共同推动学校资助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五、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对贫困学生和低收入学生的支持,学
校可以和其他部门、行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加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度,有效拓宽
大学资助扶贫的领域。
六、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
为了大幅提升资助事业的效率,学校应当完善申请程序和
审批流程,设立具备外部责任和内部协调两个方面的效果,结合企业和业务的实际需求,
同时强化审核环节的管理机制。
总之,进行大学资助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到申请标准,审核和服务质量等问题,增强
学校资助能力,并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保障资助资金得到正确使用,有效帮助贫困和低收
入学生。
关于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思考
关于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思考近年来,高校贫困生工作成为了各大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面对高额的学费以及各类生活费用,部分家庭的孩子便成为了高校贫困生。
如何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了高校管理的难点之一。
本文就就高校贫困生工作展开思考。
一、贫困生救助制度建设贫困生是高校中最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经济来源十分有限,无法承担学费、住宿费等高额支出。
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贫困生救助制度,向其提供更多的奖助学金和资助政策。
同时,不同的学科专业对学生的财务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高校需要制订不同的贫困生救助标准,确保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帮助。
二、实行“帮扶贫困生”计划“帮扶贫困生”计划是针对高校贫困生特设的一种计划。
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发掘学校内的资源,为每一名贫困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在计划的推行中,可以将贫困生与教师一对一匹配,帮助其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开设特色教育培训课程,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三、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校应该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通过提供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和科研机构,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前来就读高校,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实力。
只有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社会知名度提升到一定程度,贫困生才能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体验,未来的就业压力才可以减轻。
四、建立全新的教育方式高校应该探索全新的教育方式,为贫困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
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贫困生的需求,高校需要通过引入网络学习、现场实习等教育方式,为贫困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相信在全新的教育方式下,贫困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知识体验,让一些生活所需变得更加便捷。
总之,关于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思考,我们可以通过每一个方面来加以改进,帮助贫困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贫困生是我们社会中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之一,有稳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是他们的基本需求,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设立的项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学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资助金额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校在资助贫困生时,通常只提供少量的资金来帮助他们度过困难。
这些资金往往远远不足以满足贫困生全面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我们建议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更为合理的资助金额,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现有的贫困生资助模式还存在着缺乏长期规划和跟踪的问题。
对于一些学校而言,他们通常只提供临时性的资助,而忽视了长期对贫困生的关心和帮助。
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可能只解决了一时,而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我们建议高校应制定长期规划,为贫困生提供持续的资助和帮助,并定期跟踪他们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资助计划。
现行的贫困生资助模式还存在着缺乏差异化的问题。
目前的资助模式往往对所有贫困生一视同仁,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资助。
每个贫困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而有些人可能在长期贫困中挣扎。
我们建议高校应制定差异化的资助政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资助,以确保帮助真正需要的学生。
贫困生资助模式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一些学生可能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和项目,错失了申请资助的机会。
而有些学校也缺乏相关的宣传和信息发布,导致很多需要帮助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支持。
我们建议高校应加强宣传和信息发布,确保贫困生能够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和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贫困生资助模式还存在着缺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的问题。
目前,在资助贫困生时,高校往往只关注他们的经济困难,并未充分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意识。
这些学生在未来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
我们建议高校应在资助贫困生的注重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高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就能够更好地帮助贫困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摘要】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主要包括政策执行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均衡、帮扶措施单一、缺乏长期跟踪服务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健全管理制度与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多元化帮扶措施、建立健全的跟踪服务机制。
这些建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对贫困生的帮助效果,提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问题、建议、政策执行、管理制度、资源分配、帮扶措施、跟踪服务。
1. 引言1.1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是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提升其综合素质而设立的一种帮扶机制。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发现了一些问题。
政策执行不到位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有些地方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在具体执行中存在着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导致贫困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资助和关注。
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在一些高校中,对贫困生的资助管理并不够规范,导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和浪费的情况出现。
资源分配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得到了过多的资助,而另一些学生却因为种种限制得不到应有的帮助。
帮扶措施单一也是一个问题。
大部分高校仅停留在提供经济援助的层面,而忽略了对贫困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关怀与帮助。
而且,缺乏长期跟踪服务也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提供资助后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失去了追踪。
为了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健全管理制度与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多元化帮扶措施,并建立健全的跟踪服务机制。
只有全方位地关注贫困生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的目标和意义。
2. 正文2.1 问题一:政策执行不到位在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中,政策执行不到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帮助贫困生的政策文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对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资助”与“育人”的思考
对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资助”与“育人”的思考【摘要】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资助”与“育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资助和育人密不可分,资助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而育人则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校学生资助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等,而育人的方法则需要通过学生工作、心理辅导等手段来实现。
资助可以促进学生成长,让他们更加专注学业,而育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发展。
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注重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资助与育人的并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提升整体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资助、育人、关系、形式、方法、影响、成长、学生、成才、密不可分、有机结合、促进、关键词1. 引言1.1 高校学生工作的背景高校学生工作是指高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的工作,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学生的工作任务也日益繁重,涉及面也更加广泛。
高校学生工作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需求的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高校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3.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
高校学生工作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高校学生工作的背景是多方面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者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内容到此结束。
1.2 资助与育人的重要性资助与育人是高校学生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资助旨在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而育人则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全面素养,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对于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资助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主要依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两种方式,缺乏多元化的资助方式。
这样做容易导致部分贫困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得到资助,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负担。
建议高校在资助模式上进行创新,可以探索引入勤工助学、临时工作以及社会创业支持等形式,为贫困生提供更多选择,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信息传递不畅。
在资助政策的传递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导致部分贫困生不知道自己有权获得资助。
这可能是由于学校宣传不到位、信息平台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
建议高校加强对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的信息平台,及时向贫困生传递相关政策信息,确保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资助。
缺乏个性化服务。
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主要关注经济资助,忽视了个别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需求。
某些贫困生需要心理咨询或学业辅导的支持,但这方面的服务亟待改进。
建议高校在资助模式中充分考虑个性化需求,为贫困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支持服务,确保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贫困生融入困难。
贫困生往往面临着与非贫困生差异化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
在校园中,他们可能感受到排斥和歧视,导致他们在社交、学习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存在困难。
建议高校在资助模式中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注和引导,促进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个多元、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减少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贫困生,但仍然存在问题。
建议高校加强资助方式的创新,加强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和信息传递,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以及加强贫困生的融入。
只有这样,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帮助更多贫困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育人模式也成为了热点话题。
目前该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
本文将从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现阶段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助金额不足。
目前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形式,然而这些资助金额往往不足以支持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
许多贫困生在课余时间还需要去打工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导致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严重受到限制。
2. 资助标准不合理。
目前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标准往往是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来确定的,然而这种标准忽视了个别家庭特殊情况。
某些贫困生家庭虽然收入较低,但家庭成员在外地工作,导致实际家庭支出相对较高,此种情况下,按照标准来办理资助可能会造成不公平。
3. 资助项目单一。
目前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主要集中于金钱方面,缺乏对贫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这样一来,贫困生可能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针对上述问题,有以下几个改进建议:1. 提高资助金额。
高校应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学习和生活。
可以通过增加奖学金、提高助学金的标准以及开设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来实现,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2. 考虑个别情况调整资助标准。
在确定贫困生资助标准时,应该综合考虑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如家庭成员在外地工作等。
以便更准确地判断他们的经济状况,确保资助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 多元化资助项目。
除了提供金钱方面的资助,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如提供教育培训、实习实践机会等,以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助金额不足、资助标准不合理和资助项目单一。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提高资助金额,考虑个别情况调整资助标准,并丰富资助项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贫困生的全面育人和培养,帮助他们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但与此同时,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面临的现实难题之一。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问题1.资助方式单一目前,高校对贫困生资助的方式主要是奖学金、贷款、勤工助学等等,但这些方式都是单一化的资助模式。
没有针对不同的贫困生状态做出不同的资助模式选择或优化,因此可能会导致某些贫困生因为资助方式的缘故而无法获得有效的资助,或有些贫困生还有别的需求或困难得不到满足。
2.社会参与度较低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的目标是为贫困生提供帮助并鼓励他们自主发展,但目前大部分资助和义务活动都是由学校或部分学生自主开展,社会参与度较低。
这种方式难以真正地调动全社会的爱心和力量参与,给需要资助的贫困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3.跟进服务不够对于贫困生群体,一旦他们获得了相关的资助,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跟进相关的服务。
目前,一些学校在资助贫困生以后,缺乏跟进服务,不能有效地帮助贫困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无法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这会损害资助的效益,降低贫困生的积极性与动力。
二、建议为了针对不同的贫困生状态和需求设定不同的资助方式,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资助模式。
比如,对于部分贫困生家庭条件较为窘迫的学生,可以提供资助物质或现金,对于那些有创新创业理念但资金短缺的学生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资金支持等等。
这样的一种多元化的资助模式,符合不同贫困生需求,也可以提高资助的精确度与效益。
为了促进更多的社会爱心和力量参与资助贫困生,建议加强多方沟通和合作,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资助模式。
比如,与在校教职工或者赞助企业紧密合作,协调社会资源,实行社会支持与学校资助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有机会获得更多有益的资源和支持。
3.加强后续服务高校贫困生除了资助以外,还需要更多的后续服务来帮助他们处理相关问题。
比如,提供职业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陷入困境的法律难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通过教育提升自身和下一代的生活水平。
然而,贫困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影响着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高校贫困生资助是保障贫困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方面。
然而,在实践中,高校贫困生资助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和改进。
问题一:目的模糊,缺乏针对性高校贫困生资助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但是在实际中,有的高校缺乏针对性,仅仅提供了一些奖助学金和贷款资助,缺乏长期性的跟进和支持。
此外,一些高校的资助政策也存在不够细化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应有的帮助。
建议:高校应该制定精准而针对性的资助政策,为贫困生提供更加细致、持久的帮助,例如开展就业培训、组织实习、提供导师制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和发展。
问题二:缺乏专业的支持和指导贫困生在学业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比其他学生更多,需要得到更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然而,在实际中,一些高校缺乏专业的支持和指导体制,无法满足贫困生的需要。
此外,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相应的指导机制,但是指导机制常常无法与学生的实际问题相匹配,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建议: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支持和指导机制,并配备专业的辅导人员,帮助贫困生更好地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同时,学校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制定一些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问题三:存在不公和腐败问题贫困生资助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中,一些学校存在不公和腐败问题,一些富裕生源家庭通过贿赂、关系等手段获取学校的课程、奖助学金等资源,从而获取更多的优势。
这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无法得到应有的支持,失去了继续学业的机会。
建议:高校应该加强资助管理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问责机制,对资助过程中的不公和腐败行为进行惩处和整改。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
高校贫困生资助不仅是一项经济上的救助,更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育人的重要举措。
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改进。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着“一助到底”的问题。
这种模式主要是向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救助后,依然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社会交往困难等问题,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应该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经济资助,也包括教育资源的供给以及社会支持的提供。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着“被动接受”的问题。
当前的贫困生资助主要是由高校或政府主动提供,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对自身成长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发展贫困生的个人能力和潜力,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等方面入手,让贫困生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自我发展的意识。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着“一刀切”的问题。
当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较为简单,往往只看到经济上的困难,而忽视了贫困生个性化差异的存在。
贫困生不仅面临经济上的困难,还可能存在学习能力不足、心理问题等多方面的困扰,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
在制定贫困生资助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贫困生的个性化差异,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还存在着整体效果不佳的问题。
虽然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对于部分贫困生而言,他们在高校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善。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过于片面,只注重经济资助,而忽视了对贫困生全面育人的要求。
应该深化高校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真正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要从经济资助向全面育人转变。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该以帮助贫困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和支持。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学生无法承担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他们需要得到高校贫困生资助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在实践中,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一些问题,资助对象不够精准、资助形式单一等。
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我们需要对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完善。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资助对象不够精准。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生可能并非真正的贫困生,但却获得了资助。
一些真正的贫困生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资助。
这导致了资源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 资助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上,而忽略了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的辅导与支持。
这种单一的资助形式难以满足贫困生全面的需求,也难以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3. 资助模式缺乏长效机制。
现有的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大多仅仅停留在资助的层面上,并缺乏长期的规划和支持。
一旦学生毕业离校,他们所受到的资助和关怀也会中断,而缺乏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1. 加强精准资助。
高校需要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机制,确保资助对象的精准性。
通过认真审核、深入调查,不仅要关注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人的特殊情况,以确保资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2. 多元化资助形式。
除了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之外,高校还应该开展更多元化的资助形式,比如提供兼职工作机会、提供实习机会、提供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等,以满足贫困生全面的需求。
3. 建立长效机制。
高校应该将贫困生资助纳入到长效机制之中,通过建立校友资助基金、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帮扶等方式,对贫困生进行长期的跟踪帮扶,使得他们在校期间和毕业后都能得到支持和帮助。
4. 提高师生关系。
加强对贫困生的关爱与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支持,培养正能量,增加贫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大家庭当中。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贫困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助的方式不够灵活、资助对象不够全面、资助机制不够完善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一、问题分析1. 资助方式不够灵活当前,大多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方式主要是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这种方式对于某些贫困生来说会显得有些笨重。
例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生活费方面也有很大的困难,但是由于助学贷款主要用于学费和住宿费的缴纳,对于生活费的支持并不够。
现有的资助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求。
2. 资助对象不够全面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而对于一些家庭虽然不是特别困难,但也无法负担高额的高等教育费用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资助。
这些家庭的学生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
3. 资助机制不够完善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一些学生申请资助的程序和条件设置并不合理,导致一些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学生也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资助,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二、建议针对资助方式不够灵活的问题,高校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资助方式,比如可以设立特殊困难补助金,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设立生活补助金,专门用于资助生活费不足的学生。
通过多元化的资助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为了解决资助对象不够全面的问题,高校可以建立更加全面的资助对象数据库,对所有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学生进行定期摸底调查,确保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帮助。
高校也可以设立相关的帮扶措施,比如开设兼职工作岗位,为一些较为困难的家庭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
为了解决资助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高校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资助申请程序,规范资助条件的设置,确保每一个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建议[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日益受到国家、社会以及高校自身的重视,相应的资助体系也在不对完善。
本文在分析现阶段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资助-互助-自助-育人为一体的贫困生资助新体系,以求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体系自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考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递增,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高校收费体制的改革,高校贫困生比例不断增大。
贫困生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
统计表明,普通高校中贫困生比例占在校生总人数的15%-30%,其中特困生5%-10%。
贫困生绝大多数来自偏远的农村,少数来自县城和城市,这主要是由于城乡贫富差距较大。
农村资源短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部分农村家庭以种、养为主要经济来源,收入较低;县城或城市的失业下岗职工家庭,因无固定家庭收入,导致难以支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我国政府和社会非常重视贫困生上学问题: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并逐步趋于完善。
该助学体系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实践中发现该体系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何完善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从而使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是现阶段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新的视角构建一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新模式。
一、现阶段我国贫困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一)单纯经济资助导致学生精神支柱匮乏我国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各高校本身都非常重视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为入校贫困学生设置“绿色通道”以及构建“奖、助、贷、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同时部分高校在校园内设置“教室保洁、图书馆助理”等助学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问题,免去了学生因担忧经济问题而影响学习的不良后果。
但这些传统的资助措施更多是从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角度来考虑的,缺乏对贫困生思想、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关注;更多的是利用国家、社会、学校的已有资源对其资助,缺乏对贫困生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奋斗来解决贫困问题的教育和引导,这就容易导致贫困生陷入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的误区。
高校中部分贫困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思想上、心理上、能力上与非贫困生均有一定的差异。
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焦躁的心态,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久而久之易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个别的贫困生甚至会对身边的环境产生极端的看法,从而在为人处事方面出现偏激的行为。
而这些非经济层面上的困难对贫困生来说可能比经济上的困难影响更深刻、更难以解决,也易成为贫困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1]。
(二)无偿经济资助滋生贫困生的“等、靠、要”的思想我国政府针对大学生的“补、助、减”政策与国家助学贷款以及校内勤工助学相比,属于无偿性资助,且在整个贫困生生资助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这类资助在金额上逐渐增高,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无偿性的资助容易给学生造成不劳而获的思想,造就了高校一批“伸手派”的特殊群体,这类群体只关注国家和学校的金钱资助,不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取奖励,耻于并拒绝勤工助学。
个别学生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私底下与贫困生认定小组的成员“拉关系,套近乎”;在助学金评定时,个别学生将助学金看做是他应该得到的,而不是国家、社会高校给予他的恩惠,如果得到了,皆大欢喜,如果得不到资助,则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评审结果不公平:这与国家、社会以及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预期是不一致的,也是资助政策体系功能作用下降的一个原因,其结果是制造新的不公平现象及大学生价值观念倾斜和道德滑坡[2]。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也不利于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
(三)直接经济资助导致学生奉献、感恩意识缺失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道德。
贫困大学生接受的各种形式的资助,实际上是国家、社会对贫困生的一种教育投资,体现了资助者对贫困生个人的关爱。
资助者希望通过资助帮助广大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成长。
贫困大学生接受资助,理当懂得感恩,它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回报,这是健全人格的具体表现之一。
但是现阶段直接的经济资助却引发了一些不良现象:部分贫困生在获得资助以后,并没有将其作为自己的经济保障,进而努力学习汇报社会,而是利用这部分资助进行高消费,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而出现贫困生只关心是否得到资助而不重视自我综合素质提高的不良现象。
部分贫苦生在获得资助后,当身边的人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时却视而不见,并没有将爱心传递下去,最终导致人人应该为我的心理状态。
(四)现阶段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空白点现阶段高校“绿色通道”以及“奖、助、贷、补、减”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大都属于一次性资助,而不是系统性的动态资助。
一次性资助对于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其意义在于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保障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文明生活,健康学习,营造高校和谐的校园氛围。
但是对于个别因突发事件而导致的临时性困难的学生而言,学校并无相应的资助政策。
这类学生因为这种突发性的经济困难不得不抽出学习时间利用社会兼职或者打工赚取生活费;此外,不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在向学生宣传科技创新知识,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但是当前高昂的教育成本让那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贫困生望而却步,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需要报名费,发表论文需要版面费,发明专利需要专利申请费,这些费用对于来自贫困家庭学生来讲也很难负担,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则出现了资助脱节现象,影响了贫困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从而限制的这部分同学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二、构建资助-互助-自助-育人为一体的高效贫困生资助体系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经济资助占主导地位,且多数资助是以无偿的形式发放的,且一次性资助导致资助体系出现脱节现象,正是因为如此,才造成现今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问题层次不穷。
所以,我们应该着眼于贫困生的长远发展,从单纯的经济资助逐渐延伸至资助-互助-自助-育人相结合新型资助体系。
(一)吸纳贫困生代表参与资助评定,更加深入的了解资助工作内涵当前高校的贫困生比重大,学生贫困程度有一定的差异,贫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甚至涉及学生的隐私,所以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为了保护学生隐私,很大程度上只是公布评定结果,但是部分的贫困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只看事物表面现象,想当然的以为自己就是最贫困的那一个,所以导致这部分贫困生出现偏激的思想,认为评审工程不公平,对贫困生认定工作造成误解,所以在贫困生认定工作小组成立之时,推选出一定比例的被学生信任的贫困生代表参与贫困生工作,进而向周围的贫困生传达评审工作的主旨,最终得出满意的评审结果。
(二)建立学生资助互助委员会,培养学生奉献、感恩意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等学校行为准则》等有关的规定和精神,为解决高校贫苦生资助体系一次性资助所造成的资助脱节问题,同时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推动温馨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学生主要筹备力量,采取完全自愿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发动班级同学将日常用于请客或者娱乐的资金捐献出来,成立班级互助基金,用于帮助临时性困难或创新成本困难的学生,实现学生自我互助,培养学生奉献、感恩精神。
(三)成立贫困生专项基金,以奖代补,激发学生斗志当前各大高校针对全体学生设立了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但是贫困生由于经济和思想上的压力,加之家庭贫困,学习资源少,基础薄弱,致使贫困生在这类奖学金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因此针对贫困生成立专项奖学金,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增加对贫困生的奖励:其一对有能力获得普通奖学金的贫困生,给予同等额度的补助性奖励,加大奖励力度;其二针对贫困生设立专门的“自强大学生奖学金”,奖励学习进步明显的、在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优秀的贫困生。
这种以奖代补的形式可以提高贫困生的获奖面和获奖额度,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以争取这种补助性的奖学金。
同时将其与普通奖学金区分开,避免其他同学的质疑[3]。
(四)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避免学生滋长依赖心理,高校应该把发放的困难补助金、社会资助等无偿资金同劳动结合起来,可为贫困学生设置工作岗位,把补助金以工资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
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还是应该以学校内部挖潜为主,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根据本学校专业特长和设置情况,本着专业性、实践性、效益性的原则和思路,兴办勤工助学的学校基地和实体,设立长期、稳定的、适合大学生参加的勤工助学岗位。
(五)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精神资助物质的匮乏是暂时的,精神的贫困才是可怕的,贫困生受家庭经济困难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错误的价值观,产生“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和“只求给予,不懂回报”的功利思想。
因此,贫困学生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理念上的支持,学校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要设计丰富载体和多种表现形式,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防止他们成为“精神上的贫困者”。
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其自立自强。
易大力宣传那些通过刻苦努力、辛勤劳动从而改变命运的贫困大学生的典型事件,以及在本校内树立贫困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典范,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他们,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确地认识到经济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精神、缺乏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贫”而不“困”。
其次,要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如勤工助学等缓解或克服经济困难;引导贫困大学生克服不劳而获得思想,摒弃“等、靠、要”的懒惰思想,自觉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报酬,并在劳动中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增长才干。
再者,要加强诚信教育:运用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进行信用知识宣传,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信用理念,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诚信教育实践,从基本行为抓起,要求在日常同学交往、学习和考试中言行一致,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行为。
最后,要加强感恩教育:高校作为一种育人机构,应该教育和引导每位受资助者领悟到各种形式的资助实际上是资助者对贫困生的一种教育投资,体现了资助者对贫困生个人的关爱,通过感恩教育使他们意识到自身有义务做出积极的心理回应。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感恩日或感恩节,使学生常怀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通过举办感恩书信、故事演讲赛,唤起学生的感恩之情;通过开展爱心接力活动,引导贫困生热爱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1]。
[参考文献][1]于建霞,构建与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2]韩成英,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缺失及对策研究,《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需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3]余梦、周婷,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网络财富.教育前沿》,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