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自文库第二章颈部
1.椎前筋膜:即颈筋膜深层,位于椎深肌群前面,上起自颅底,下续前纵韧带及胸筋膜,向外下方形成腋鞘。
2.Virchow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沿颈横血管排列,其中靠近左静脉角处的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它是食管下段及胃癌转移时最先累及的淋巴结,肿大时在左锁骨下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界处可触及。
6.神经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为颈丛皮支浅出的集中点,是临床颈部皮神经麻醉的部位。
7.锁骨上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及下腹和锁骨中1/3上缘围成,有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和臂丛等。在体表,此三角处明显凹陷,称锁骨上大窝。
8.颈动脉鞘:由颈深筋膜构成,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鞘有颈总动脉、颈动脉、颈静脉和迷走神经。颈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动、静脉的后方。
第一章头部
1.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击打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脑膜中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2.危险三角: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静脉瓣。当面部因细菌感染致疖、痈时,感染可经面静脉、眼静脉扩散至海绵窦,导致颅感染。故临床上将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2.乳房悬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分别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称乳房悬韧带。乳腺癌时,纤维组织增生,乳房悬韧带变短,皮肤形成许多小凹陷。另外,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皮肤淋巴水肿。因此,局部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
3.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的筋膜称锁胸筋膜。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分布于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入腋腔,分别注入腋静脉和腋淋巴结。手术切开胸锁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外侧神经,以免引起胸大、小肌瘫痪。
4.肺韧带:肺胸膜和纵膈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的双层胸膜构成肺韧带。肺韧带连与肺与纵膈之间,呈额状位,有固定肺的作用。
5.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形成半环状的肋膈隐窝,该隐窝在平静呼吸的深度约为5cm,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6.支气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肺段呈圆锥形,底位于肺表面,尖朝向肺门。肺段之间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段间静脉,是肺段切除的标志。右肺有10个肺段。由于左肺尖段支气管与后段支气管、侧底段支气管与前底段支气管常出现共干,相应出现尖后段和侧前底段,故左肺可有8个肺段。
5.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咬肌的血管、神经经下颌切迹进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方有下颌第三磨牙,后方有腮腺。
6.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与翼肌之间,与咬肌间隙以下颌支相隔,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通。前临颊肌,后为腮腺。此间隙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
7.舌下间隙:位于下颌体的侧,上界为口底粘膜,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前外侧界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体侧面,后界至舌根。间隙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的深部及腺管、下颌下神经节、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下血管等。
7.纵膈:是左右纵膈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膈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为纵膈胸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纵膈可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可分为前纵膈、中纵膈和后纵膈。
8.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等。动脉导管三角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8.“腮腺床”:由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动脉、颈静脉以及第Ⅸ~ⅩⅡ对脑神经共同形成。
9.头皮: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构成。头皮裂伤如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时,由于枕额肌的收缩,则伤口裂开较大。缝合头皮时,应将帽状腱膜仔细缝合,以利于止血和创口愈合。
10.蝶鞍区:指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其周围的区域,该区主要结构有垂体、垂体窝和两侧的海绵窦等。
3.腮腺咬肌区:指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区域和下颌后窝,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后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腮腺咬肌区主要结构有腮腺、咬肌以及有关的血管和神经等。
4.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口腔及咽的外侧,属颞下窝的围面侧深区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后壁为腮腺深部,外侧壁为下颌支,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此区有翼、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和神经。
11.心丛:由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构成。心浅丛位于主动脉弓前下方,心深丛位于主动脉弓与气管杈之间。心丛分支分布于心肌、传导系和冠状动脉。
12.食管后间隙: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膈,食管与胸筋膜之间,有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胸导管等。食管后间隙向上与咽后间隙相通,向下可通过膈的潜在性裂隙与腹膜后隙相通。
9.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和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心和大血管手术时,可在心包横窦处钳夹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
10.食管后隐窝:右侧纵膈胸膜在肺根以下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由于左、右胸膜腔在此处相隔很近,故经左胸作食管下段手术时可能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3.下颌下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有下颌下缘、面动脉、舌神经、舌下神经、下颌下神经节和下颌下淋巴结等。
4.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左头臂静脉及头臂干、气管前淋巴结。小儿有胸腺上部。
5.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与后方的中斜角肌及下方的第一肋围成,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前斜角肌痉挛或肥大时可压迫神经和动脉,引起前斜角肌综合征。
9.胸腹上膜:又称Sibson筋膜,为从第7颈椎横突、第1肋颈和第1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对胸膜顶有悬吊作用。
10.囊鞘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形成的甲状腺鞘和甲状腺表面的纤维囊之间,有甲状旁腺、血管、神经和疏松结缔组织。
第三章胸部
1.胸骨角:由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而成,微凸向前,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胸骨角平主动脉弓起始处、气管杈、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和第4胸椎体下缘。
1.椎前筋膜:即颈筋膜深层,位于椎深肌群前面,上起自颅底,下续前纵韧带及胸筋膜,向外下方形成腋鞘。
2.Virchow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沿颈横血管排列,其中靠近左静脉角处的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它是食管下段及胃癌转移时最先累及的淋巴结,肿大时在左锁骨下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界处可触及。
6.神经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为颈丛皮支浅出的集中点,是临床颈部皮神经麻醉的部位。
7.锁骨上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及下腹和锁骨中1/3上缘围成,有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和臂丛等。在体表,此三角处明显凹陷,称锁骨上大窝。
8.颈动脉鞘:由颈深筋膜构成,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鞘有颈总动脉、颈动脉、颈静脉和迷走神经。颈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动、静脉的后方。
第一章头部
1.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击打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脑膜中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2.危险三角: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静脉瓣。当面部因细菌感染致疖、痈时,感染可经面静脉、眼静脉扩散至海绵窦,导致颅感染。故临床上将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2.乳房悬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分别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称乳房悬韧带。乳腺癌时,纤维组织增生,乳房悬韧带变短,皮肤形成许多小凹陷。另外,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皮肤淋巴水肿。因此,局部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
3.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的筋膜称锁胸筋膜。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分布于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入腋腔,分别注入腋静脉和腋淋巴结。手术切开胸锁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外侧神经,以免引起胸大、小肌瘫痪。
4.肺韧带:肺胸膜和纵膈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的双层胸膜构成肺韧带。肺韧带连与肺与纵膈之间,呈额状位,有固定肺的作用。
5.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形成半环状的肋膈隐窝,该隐窝在平静呼吸的深度约为5cm,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6.支气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肺段呈圆锥形,底位于肺表面,尖朝向肺门。肺段之间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段间静脉,是肺段切除的标志。右肺有10个肺段。由于左肺尖段支气管与后段支气管、侧底段支气管与前底段支气管常出现共干,相应出现尖后段和侧前底段,故左肺可有8个肺段。
5.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咬肌的血管、神经经下颌切迹进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方有下颌第三磨牙,后方有腮腺。
6.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与翼肌之间,与咬肌间隙以下颌支相隔,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通。前临颊肌,后为腮腺。此间隙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
7.舌下间隙:位于下颌体的侧,上界为口底粘膜,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前外侧界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体侧面,后界至舌根。间隙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的深部及腺管、下颌下神经节、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下血管等。
7.纵膈:是左右纵膈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膈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为纵膈胸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纵膈可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可分为前纵膈、中纵膈和后纵膈。
8.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等。动脉导管三角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8.“腮腺床”:由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动脉、颈静脉以及第Ⅸ~ⅩⅡ对脑神经共同形成。
9.头皮: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构成。头皮裂伤如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时,由于枕额肌的收缩,则伤口裂开较大。缝合头皮时,应将帽状腱膜仔细缝合,以利于止血和创口愈合。
10.蝶鞍区:指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其周围的区域,该区主要结构有垂体、垂体窝和两侧的海绵窦等。
3.腮腺咬肌区:指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区域和下颌后窝,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后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腮腺咬肌区主要结构有腮腺、咬肌以及有关的血管和神经等。
4.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口腔及咽的外侧,属颞下窝的围面侧深区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后壁为腮腺深部,外侧壁为下颌支,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此区有翼、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和神经。
11.心丛:由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构成。心浅丛位于主动脉弓前下方,心深丛位于主动脉弓与气管杈之间。心丛分支分布于心肌、传导系和冠状动脉。
12.食管后间隙: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膈,食管与胸筋膜之间,有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胸导管等。食管后间隙向上与咽后间隙相通,向下可通过膈的潜在性裂隙与腹膜后隙相通。
9.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和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心和大血管手术时,可在心包横窦处钳夹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
10.食管后隐窝:右侧纵膈胸膜在肺根以下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由于左、右胸膜腔在此处相隔很近,故经左胸作食管下段手术时可能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3.下颌下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有下颌下缘、面动脉、舌神经、舌下神经、下颌下神经节和下颌下淋巴结等。
4.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左头臂静脉及头臂干、气管前淋巴结。小儿有胸腺上部。
5.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与后方的中斜角肌及下方的第一肋围成,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前斜角肌痉挛或肥大时可压迫神经和动脉,引起前斜角肌综合征。
9.胸腹上膜:又称Sibson筋膜,为从第7颈椎横突、第1肋颈和第1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对胸膜顶有悬吊作用。
10.囊鞘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形成的甲状腺鞘和甲状腺表面的纤维囊之间,有甲状旁腺、血管、神经和疏松结缔组织。
第三章胸部
1.胸骨角:由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而成,微凸向前,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胸骨角平主动脉弓起始处、气管杈、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和第4胸椎体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