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家书

合集下载

奈保尔《印度三部曲》读后感

奈保尔《印度三部曲》读后感

奈保尔《印度三部曲》读后感1962年、1975年、1988年,奈保尔三次赴印度,写下了有关印度的三本书,这就是:《印度:受伤的文明》《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印度三部曲》在评论界评价极高,与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齐名。

13年一次,总是在13年之后,奈保尔再次踏访印度,这是一种巧合吗?印度,对于这个从小生长在英属特里尼达岛上的印度移民之子,究竟是怎样一种魂牵梦系的感觉?“印度于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

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

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

我的祖先百年前从恒河平原迁出,在世界另一边的特里尼达,他们和其他人建立了印度人的社区,我在那里长大——印度,这个我1962年第一次探访的国度,对我来说是一块十分陌生的土地。

100年的时间足以洗净我许多印度式的宗教态度。

我不具备这样的态度,对印度的悲苦几乎就无法承受——过去如此,现在如此。

”使我着迷的,就是奈保尔的这种叙述语调,这种抒情自省不无迷惘的语调在《印度三部曲》中无处不在。

奈保尔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令人欣喜的。

奈保尔回到家乡面对族人那种欲亲近又逃避的感觉如此真切而富趣味。

个人的观察与趣味要远远超越狭隘的道德。

奈保尔敏锐的观察力是一流的,叙述的技巧也是一流的。

对印度沉郁悲怆的感情与分析中,永远夹杂着冷静的讽刺和准确的批评。

思想的光芒不时在字句中闪烁。

游记《印度三部曲》也像短篇小说的集锦,如同那本著名的短篇集子《米格尔大街》你也可以当作描写特里尼达的散文来读一样。

人物、情节、对话是《印度三部曲》的重要部分,它们穿插在奈保尔的观察与描述之中,既显示现实的凹凸感,又显示文学的经典性。

我发现当我第二次重读《印度三部曲》时,我还是不能把它像一本平面的书那样很容易地消化掉,这就是说,我又一次被奈保尔的文笔迷住,又一次被局部理解、整体不能把握之遗憾而困惑。

这就是你跟一颗伟大而杰出的心灵的距离,永恒的距离。

《诺贝尔》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诺贝尔》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诺贝尔》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诺贝尔》读后感第二篇:诺贝尔读后感《诺贝尔》读后感我阅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懂得了史蒂夫·乔布斯一句话:“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故事中的诺贝尔是一个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的人,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投入于炸药的研究,让开山工人少些砸石的劳累,多些休息的时间。

诺贝尔发明了诺贝尔爆炸油,但同时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炸死了自己的弟弟,炸残了自己的爸爸,还炸掉了自己的实验室,但他百折不挠,还要继续发明一种引爆装置----雷管。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发明了雷管,是用雷酸贡制作的,还发明爆炸力更强的炸药。

他的一生发明过355种东西,其中炸弹就有129种,得了30亿瑞典币,把它们的利息分给5个领域的人。

他不爱钱财,致力投身于科学研究,还把钱投身于研究中,这可以看出他热爱人民,更能体现出他对人民的无私奉献与博爱,再看看我,平常很自私,我以后一定要向诺贝尔学习,改正自己缺点,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诺贝尔一家似乎天生和火结缘,火焰另他们一夜之间身无分文,火焰曾吞噬了他们的亲人,但那喷爆发的火焰也给他们带来了享之不尽的名望与财富。

阿尔弗雷德在圣彼得堡一边给哥哥当助手,出主义,一边忙着搞起了自己的发明研究。

虽然在俄国的生活还算惬意。

不过,阿尔弗雷德在俄国快待不住了,他跃跃欲试,想要自己试试,想要闯荡天下。

就在阿尔弗雷德在科研上突破一个有一个障碍的同时,他的企业家风范也日渐显露出来。

一个庞大的实业王国从瑞典的小船上迈开大步,走向世界大地。

阿尔弗雷德一生致力于实业,终生未婚,鲜为人知的是,他曾与维也纳的一名卖花少女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这段感情持续了整整18年。

和普通人一样阿尔弗雷德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也被爱情折磨、为爱情所苦。

诺贝尔的颁发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盛事,它引起广大民众深切关注,使他们的目光聚集在杰出人事身上,并从这些伟大人物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

诺贝尔这位世界著名人物不仅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还为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保尔柯察金的两件英雄事迹概括6篇

保尔柯察金的两件英雄事迹概括6篇

保尔柯察金的两件英雄事迹概括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材料、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deed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保尔柯察金的两件英雄事迹概括6篇保尔柯察金的两件英雄事迹概括6篇保尔是一位传奇的英雄人物,在抗击法西斯侵略战争中倾尽全力,创建了可歌可泣的草根民兵运动,掀起了一股浩浩荡荡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

外国文学奈保尔PTT

外国文学奈保尔PTT

己写作的缘由和历程,试图对创作与人生感 弱势的曾经消失的历史重现的独特历观。
受作出自我剖析。
《浮生》(2001)和《魔种》(2004)延续奈
保尔长篇小说的一贯风格,描绘印裔移民在
1989年《抵达之谜》 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化背景下为寻找自身
说借助同名画作、意大利超现实主义大师基 价值所进行的不懈探索,是奈保尔晚年对移
二、 创 作 情 况
奈保尔祖籍印度,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18岁考取特立 尼达政府奖学金去牛津大学学习英语文学,并开始文学 创作。 截至目前,奈保尔一共创作了长篇小说12部、中短篇小 说集3部、游记7部、散文随笔集4 部、历史著作1部。

早期创作

主要以出生地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为背景,从不同侧面反映特立尼达的 社会生活和殖民地印度移民的奋斗、困惑和无奈,总体风格以幽默和喜 剧色彩为主。
三、代表作《河湾》
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河湾》是奈 保尔中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奈保 尔冷峻现实主义之风的杰作,也是其描 绘非洲国家后殖民时代的代表性作品。
(一)内容概述
PANTINGS
小说共分四部分;
Click here to
"第二ent次er 反yo叛ur "
content,pleas
1957年《神秘按摩师》,是奈保尔真正进入长篇小说创作的的 标志。 以幽默口吻讲述一个特立尼达的印度移民甘纳西·拉姆修麦尔如 何从一名小学教师变成一名按摩师,最后成为特立尼达议会议 员并获得英帝国勋章的发迹史。 1958年《埃尔维拉的选举》
早期创作 1959年《米格尔街》(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米格尔街为故事背景,通过一个少年之口叙述,揭示在特立尼 达的印裔底层移民天真.愚昧而又无奈的生存状态以及殖民 地文化对人性的扭曲,是殖民地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 1961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被誉为"一部西印度群岛史 诗” 主题: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种房子的追求赋予他人生的目的和方向,是印度移民为追 求独立,自由身份的外在表现。

读奈保尔家书有感——给父母的一封信

读奈保尔家书有感——给父母的一封信

读奈保尔家书有感——给父母的一封信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奈保尔写给他的父母的家书。

在读完之后,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关系和相处之道。

在这封家书中,奈保尔向父母表达了他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感谢了他们一直以来对他的支持和关爱。

他也向他们诉说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最重要的是,他向他们表达了他对他们的爱和尊重。

在读完这封家书后,我意识到我们之间也存在很多值得感激和表扬的事情。

首先,我要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

每当我遇到挫折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们总是在我身边,给我力量和支持。

其次,我要感谢你们给我提供的优质教育和生活条件。

我知道这些都是你们辛苦工作的结果,我很感激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

然而,在我们的相处之道上,我也意识到我们可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有时候我会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而忙碌起来,忽略了你们的关心和爱。

我希望能够更多地与你们交流,分享我的生活和感受。

同时,我们也可以一起制定更好的相处规划,让我们的关系更加和谐和亲密。

最后,我想再次向你们表达我的爱和尊重。

无论将来我走向何方,我都会时刻珍惜我们的家庭和亲情。

希望我们可以一直相互支持和陪伴,牢牢地固守我们的家庭和温暖。

- 1 -。

奈保尔《印度三部曲》读后感

奈保尔《印度三部曲》读后感

奈保尔《印度三部曲》读后感《印度三部曲》是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这本小说以印度民族独立为背景,通过三代家族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印度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以及对自由、正义、人权等价值观的追求和执着。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震撼和启发,下面就我的读后感做了一个详细的记录。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小说以实际存在的人物身上展现了印度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中,书中主要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穆罕默德·阿里、阿米尔·哈辛和阿米尔的孙子时拉姆。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勇敢、正直和充满激情的活动家,他为印度独立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阿米尔·哈辛是一个深思熟虑、理性和有抱负的政治家,他在政治舞台上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时拉姆则是一个敏感、乖巧和聪明的孩子,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这三个人物虽然性格各异,但他们共同追求自由、正义和独立,是那个时期印度人民的代表,通过他们的故事,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一时期印度社会的动荡与辉煌。

除了人物形象之外,小说中的情节也非常引人入胜。

作者以穆罕默德·阿里家族为主线,贯穿了整部小说。

从穆罕默德·阿里参加印度国民军起义的故事,到阿米尔·哈辛的政治生涯,再到时拉姆崭露头角的经历,作者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印度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种族歧视、阶级矛盾、政治腐败、宗教冲突等等。

这些情节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印度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正义、政治改革和民主制度的思考。

此外,奈保尔在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图景描写也令人叹为观止。

他用生动的文字将印度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当作者描写印度街头喧闹的情景时,文字中透露出的嘈杂和热闹让人不禁感叹印度的繁华和多彩。

又如,当写到印度乡村的美丽和宁静时,文字中透露出的恬静和宁谧让人忍不住陶醉其中。

奈保尔的文字给人一种深情厚意和真实感,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张力,更能感受到印度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解读奈保尔小说《自由国度》

解读奈保尔小说《自由国度》
Mu t i n i e s N o w )等 。 1 9 7 1 年 以《 自由国度 》 荣 获 布克 文学 奖 ,
流 浪汉 的 自由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艘从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到埃及 的亚历山大港的汽船上。汽船拥挤不堪 、 人满为患 , 像条难 民船 , 有来 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 希腊籍的伙计、 意大利的乘
学奖 。奈 保尔从 牛津 大 学 毕 业 后就 定 居 英 国 , 与拉 什 迪 和
石黑一雄并称为当今英国文坛移民文学三雄 。 《 自由国度》 由五部分组 成, 一头一尾是 两篇 日记摘 抄, 分别是 : 序 曲( 摘 自日记 ) : 比雷埃 夫斯 的流 浪汉; 尾声 ( 摘自日记) : 卢克索的杂技团。第二篇《 孤独的人》 和第三 篇《 告诉我 , 杀了谁》 都是短篇小说 , 第四篇是 同名 中篇小
从1 9 5 7 年 发表第一部小说 《 神秘的按 摩9 币 》( T h e M y s t i c Ma s s e u r ) 开始, 陆续 出版小 说 、 游记 散 文和 自传 、 半 自传 体
“ 状况” 的意思 , 因此, 这个书名其实有两重含义 : 既可 以指

个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国家 , 也可以指一种个人的无所 约束的心理 强被翻译成“ 国度” , 用于五个故事中最长的那
解 读 奈 保 尔 小 说 《自 由 国 度 》
李 奕

要: 奈保 尔获 得布 克文 学奖的作 品《 自由国度 》 通过几个 看似 互不相 关 的故事探 讨 了一个共 同
的主题 : 自由。在 奈保 尔笔 下 , 自由既是 现代人 不 安定 、 无 家 可 归、 迷 失 方 向和 与 自己熟悉 的 环境 日渐 疏离 的一种 心理状 态 , 也是政 治独 立后 的非洲 国 家无 序 、 混 乱 的社 会状 态 。在 经历 了 自由的 惩罚 性 和 破 坏 性结果 之后 , 也许 只有“ 回到 从前 ” 才是 唯 一的 出路 。

英式幽默会话含意的语用翻译

英式幽默会话含意的语用翻译

Grice 会话含意理论,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为了达
法。
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
一、文献综述
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可以具体化为四个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联
从语用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大家认识翻译提供了 新的视角。Leo Hickey 主编的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第 26 卷第 10 期 2013 年 10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6 No.10 Oct.2013
英式幽默会话含意的语用翻译
虽然对英语幽默翻译的研究为数不少,但是具体到从语
稽。而汉语中的幽默一词也是源于英语单词“Humor”,由林 用学角度研究英语幽默汉译就屈指可数了,相关研究主要集
语堂先生译介,林语堂先生认为 Humor 要采用音译,他用“幽 中在从关联理论角度研究英语幽默翻译,提出翻译方法[4-6]。
默”,因为“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比愈‘幽’隐,而善于鉴赏 当然,也有研究在分析幽默话语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翻译方
好原文话语中词句的字面意义,弄清话语命题内容以及话语 示物;合作原则及其准则;上下文和语境;背景知识等等[8]50。
的修辞结构对话语连贯的影响”[3]60,而对于后者译者除了要 同时,会话含意分为一般性会话含意和特殊会话含意,会话
理解上述内容以外,“还需要根据话语活动所发生的时间、地 含意具有五个特征: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非规

奈保尔其人其书

奈保尔其人其书

形象 ,将他奉为圣雄 、偶像 ,因而忽略了他所代表的社会使命 。在 《 印 度 :受 伤 的文 明》 (9 7 ) 本 书 中 ,奈保 尔 也 明 显 流 露 出 了对 那 里所 1 7年 这
充斥 的狭 隘 偏 执 、狂躁 盲 从 、夜 郎 自大 等 情 绪 的 失望 与 厌 恶 。 17 年 ,奈保尔凭借 自己的第十一部小说 ( 自由的国度里》 勇夺 91 ( 在 英 国小 说 界 最 有价 值 的 文 学 奖— — 布克 奖 ,并 且 成 为 获 得这 个 奖 项 的 首 位 非 英 籍作 家 。
锐 批 评 和 对 人 生 的深 入 思 考 ,其 中有 些 流 露 了 对 现 代 社 会 和 人 类 本 性 的 怀 疑 。 他 对 第 三 世 界 国 家 和 民众 ( 对 印度 、非 洲 和 亚 洲 穆 如 斯 林 ) 不 客 气 的 描 写 引 起 过 争 的
婆罗门的后裔。其祖父作为契约劳工 ,从西印度移居特里尼达 ,其父亲 任特里尼达的 《 卫报》 记者。奈保尔从 1岁开始热爱文学 ,作 为记者 的 1 父 亲 悉 心鼓 励 他 写 作 。但 由 于 自己的 印 度 血统 ,童 年 的 他 始终 被 视 为 一 个外来者 ,而这种心理上的阴影也一直伴随着他 的成长 。 15 年 ,1 岁 的奈 保 尔 获 得 政府 奖 学 金 ,来 到英 国牛 津 大 学 专 攻 文 90 7 学 。 15 获 得 文 学 士 学 位 后 定 居 英 国 。奈 保 尔 早 在 青 年 时 代 就 显 示 9 3年
2 0 年 l 51 日 ,瑞 典 皇 家文 学 院将 20 年 诺 贝 尔 文 学 奖授 予 了英 0 1 O 1 01 国作 家 维 ・ ・ 保 尔。 瑞 典 文 学 院称 “ 著 作 将 极 具 洞 察 力 的 叙 述 与 苏 奈 其 不 为世 俗左 右 的探 索 融 为 一体 ,是 驱 策我 们 从 扭 曲的 历 史 中探 寻 真 实的 动 力 ”— — 以表 彰他 为推 动 世 界 文 学繁 荣与 进 步 所作 出 的贡 献 。 寻 求生 命 的 皈依 地 维迪亚达尔 ・ 苏拉 伊 普 拉 萨德 ・ 保 尔 于 13 年 8 1 奈 92 月 7日出生 于 中美 洲特 里 尼 达 和 多 巴哥 的一 个 印 度 裔 家庭 ,是 7 孩 子 中 的 老 二 ,系 印 度 个

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作者:来源:《中国经贸聚焦》2016年第09期弱者的胜利——《半生为人》散文集《半生为人》,原本是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徐晓“为自己、儿子和个别人而写的”。

但是,当它付梓面世后,书就自然成了大众的公共读物。

作者试图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记录下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借用帕斯捷纳克的话:生活——在我的个别事件中如何转为艺术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如何从命运与经历之中诞生出来。

徐晓的文字谦逊、沧桑而沉痛。

她记忆中那些悲欣交集的断片人生,经她冷静而理性地处理之后,依然洋溢着痛彻心腑的感人力量,而她浩大的悲悯和同情,也不时地挣脱时代的边界扑面而来。

本书首版于2005年;曾获得当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亚洲周刊》十大好书之首。

真正的匠人精神——《诚实的手艺》“物随人长久,人随物安定”,美好的造物,应是如此的“良品”,这个时代特别需要。

本书的作者美帆是一位专业的媒体人。

除了日本手工艺的系列采访,美帆事实上还介入了整个日本的文化现场,涵盖了传统艺术、当代艺术、摄影、建筑、生活方式等主题。

美帆说:拜访手艺人时,匠人工坊里的削木头的香气、烧柴的味道、敲打铁块的声音和木头的触感能唤醒她儿时的记忆,而与此同时,一种有别于自己生来之记忆的情感,在内心与儿时的风景共振的那一瞬间,会教人心动不已。

通过这一本用五年时光雕琢的书,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民艺家族亲身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得以窥探这一代的日本民艺继承人对民艺未来的探索和思考,以及那些最真挚的质感。

真实的历史是不那么“讲政治”的——《姐妹们与陌生人》艾米莉·洪尼格所著的《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以1919—1949年上海纱厂(华商纱厂和外商纱厂)女工为研究对象,把女工放到上海经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探讨纱厂女工的生活状况、工作情形及30年间女工参与劳工运动的发展和转变情况。

本书的意图是在传统的革命史写法之外,提供一个对于女工历史概况的更全面的介绍。

奈保尔家书

奈保尔家书

奈保尔家书《奈保尔家书》赏析作者奈保尔,英国移民作家,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的一个印度家庭。

他是21 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小说成名,这跟他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

奈保尔在西方享有盛誉,他和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移民文学三雄”。

其作品曾获毛姆奖、布克奖等不少重要文学奖、布克奖等不少重要文学奖,2001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表明他“当代经典作家”地位的确立。

重要作品有《米格尔街》、《河湾》、《抵达之迷》等。

作品主要写印度、非洲、加勒比地区人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后殖民时代的世态人心。

奈保尔是继康拉德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编年史作家。

本书以时间顺序写成,既是一部奈保尔的成长史,又是一本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

在这些父子之间的往来书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壮志未了、为家庭所累而心力交瘁的老人;以及立志在广袤的文学沃土上耕耘的年轻人形象。

书信集的核心部分至少涵盖了三年时间。

从1950 年维迪亚获得政府奖学金,第一次离开特立尼达前往牛津求学算起,一直到西帕萨德1958 年病故,维迪亚随即离开大学为止。

通过拾遗补阙的方式,本书亦将其后三年(1954 ——1957) 的书信收录进来,以反映此间作者的创作生涯。

本书的结尾,以作者的早期小说被英国一家出版商接纳告终。

共有十卷,分别有西班牙港--牛津、在牛津的第-- 个学期,1951 年春季学期,复活节假期、1951 年夏季学期和长假、1951--1952 年,米迦勒节期间和圣诞节假期、1952 年春季学期,复活节假期、1952 年夏季学期,暑假、大考之年、家庭悲剧、作家。

书中主要写的是奈保尔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与父亲、姐姐和家人之间的通信,主要是他跟父亲的通信。

他们之间除了浓郁的亲情和爱之外,重要的是他们能像朋友一样交流。

父亲总是不留痕迹地放低自己的姿态,使他们能像两个文学爱好者一样讨论文学,像朋友一样谈论生活琐事和经济问题。

当时的奈保尔只有18 岁,刚刚开始准备走上写作之路。

奈保尔小说创作的影响

奈保尔小说创作的影响
楼 阁只可仰 观不可 触 摸 , 种 文化 中只 有后 者 是 活 三 生生 的人间烟 火 , 印度 群 岛文 化 通 过各 种 方 式 和 西
奇 以西印度 群 岛 为 主题 的小 说 , 如 果 你 给 斯 万 奇 “ 的故 事有一 个 以西 印度 群 岛 为主 题 , 么就 有 机会 那 被 录用 ” 当儿 子 在 写 作 上懊 丧 颓废 时 , 建 议 儿 。 他
对于西 印度 群岛题材 , 奈保 尔 的父亲认 为很有 价值 , 他 在家 书 中不 时 叮 嘱儿 子 “ 写 ‘ 印 ’ 个 主题 写 西 这 吧 。不 仅 要 写 虚 构 的 作 品 , 要 写 纪 实 的 作 也 品 。 ¨ ” 在 另一封 家书 中奈 保尔 的父 亲教导儿 子 给
奈 保 尔 小 说 创 作 的 影 响
郑 志 华
( 昌学 院文学 院 河南 许 昌 许

4 10 ) 6 0 0
要 : 保 尔 独 特 的人 生经 历 使 他 身 上 融 汇 了 多 元 文 化 因 素 。 就 对 西 印 度 群 岛 的认 同 而 言 , 保 尔 的 小 说 创 作 奈 奈
子 以他 的经 历为题 材写小 说 。对 于父 亲多难 的人 生
途径潜 移默化 地濡 染 着奈 保 尔 的身心 , 构筑 了少 年 奈保尔 的人生 经验 和 阅历 , 不知 不 觉 地 在他 身 上 打
下抹不 去的文化 烙 印。
经历 , 奈保 尔认为 很有 写 作价 值 , 他 早 年经 历 的那 “ 么多 痛苦 , 在另外 一个 社 会 有 可能 造 就 他成 为 一 名 作 家 的素 材 , 终 未 能 得 见 天 日” 始 。奈 保 尔 父 亲 笔
到 的伍德 布鲁克 的街 头生活 和市里 的生 活秩序 … …

浅析奈保尔作品的创作风格

浅析奈保尔作品的创作风格

浅析奈保尔作品的创作风格奈保尔是出生于后殖民社会、定居在英国的印度裔作家,边缘人的身份使其只能融入到西方的主流社会之中,也注定使他受到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熏陶影响。

奈保尔创作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多是以亚、非、拉等第三世界社会为题材,向读者叙述着自己的观点。

在小说的写作中,奈保尔是两种作家的合体,一边指向第三世界的广阔疆土,一边返回日不落帝国。

标签:奈保尔、创作风格、多重叙事一、创作背景奈保尔出生于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其祖辈从印度移民到该岛,特立尼达有很多印度移民,因此,奈保尔的童年是生活在有浓厚印度文化的氛围中的。

后奈保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专供文学专业,使其开始融入到西方的主流生活。

奈保尔的成长背景,使其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此同时,奈保尔喜爱游历,他的一生到过很多地方。

从自己的出生地特立尼达到印度,英国,再到亚非拉等第三世界,他很自然的将不同时期的见闻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后殖民的论述。

此外,奈保尔的父亲对他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

其父亲并没有受到过多少正规的教育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特立尼达一家报社的记者,还经常自己写一些短篇小说。

奈保尔曾经谈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时说,童年时期,父亲常让他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片段,如莎士比亚的剧本,狄更斯的小说等,慢慢的奈保尔就喜欢上了父亲喜欢的作品,并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部“我自己的英国文学选集”。

阅读奈保尔在牛津大学与父亲的信件《父与子》,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出父亲对奈保尔的影响之大。

这些经历培养了奈保尔的文学素养,为其成为一名作家奠定了基础。

二、创作主题的多样性奈保尔的文学创作主题是丰富繁杂的,但是大多数学者将他的作品概括为三类。

一种是回忆往昔的作品。

代表作有《米格尔街》、《通灵按摩师》。

这类小说大都是以特立尼达为创作背景,故事大都和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他在复原一个幻想中的家园世界,在幻想中那些地方是万物的起源,《米格尔街》正是这个家园的雏形。

从《抵达之谜》看V.S.奈保尔英国身份[论文]

从《抵达之谜》看V.S.奈保尔英国身份[论文]

从《抵达之谜》看V.S.奈保尔的英国身份摘要:虽然出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个小小的岛国,但v.s.奈保尔从小就对英国文学和英国文化有着深深的崇拜,自十八岁获得奖学金到牛津学习到后来定居英国,他的生活重心就一直在英国,而他之后也一直在以英语进行创作。

在《抵达之谜》这部代表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对英国这片土地的依恋.本文将就v.s.奈保尔的代表作《抵达之谜》来探寻英国文化在其创作中的影响和地位以及作者本人的英国身份。

关键词:v.s.奈保尔抵达之谜后殖民主义英国文化身份认同v.s.奈保尔是近年来最重要的英语作家之一,作为出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的作家,v.s.奈保尔曾获得布克奖、毛姆奖,并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奈保尔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后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宗主国对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控制和破坏,以及异质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

而《抵达之谜》(1987)这部后期作品被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人认为是其扛鼎之作。

一、英国对印度和特立尼达的影响要分析v.s.奈保尔的英国身份就不得不提他的另外两个身份:印度和特立尼达身份,从他祖先的故乡印度到他的出生地特立尼达岛再到他求学并取得成功的地方英国,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这三种身份也一直在其生活和文学创作中交织并互相影响。

在这三种身份所各自代表的文化中,英国文化无疑是强势且处于支配地位的。

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印度人对于英国以及英国文化的感情无疑是微妙的。

追溯历史,英国与印度曾是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关系。

对英国,这意味着昔日的辉煌;对印度,却意味着刻骨铭心的耻辱。

印度人认为,尽管可以说是英国人帮助印度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但这些都是以后者被奴役、被剥削为前提的。

对不少民众来说,要让他们完全忘却英国殖民主义的“精神负遗产”,抹平内心深处的屈辱感,还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1802年据《亚眠条约》特立尼达岛划归英国,直到1962年才独立建国。

我有一个“坏爸爸”

我有一个“坏爸爸”

我有一个“坏爸爸”作者:罗豫来源:《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2008年第09期关于父子关系,古希腊神话里是风水轮流转的杀害和夺权,中国文化里是貌似温良恭谦的“父父子子”;弗洛伊德将其理解为争夺母亲的情敌,英国愤怒青年派作家喊出了“打死父亲”;到了德国著名漫画《父与子》,又变成了老少同乐的生活喜剧。

而在当代流行文化中,父子角力多少有了个定式:上半场叛逆出走,下半场浪子回头。

不管哪个版本,简化成某种典型,终究会和复杂的日常生活有隔靴之感。

并非每个人都有出类拔萃的父亲,父子间的矛盾也不能总归到“代沟”名下,更不是每一次的叛逆离家都会有个下半场。

至为关键的是,一个父亲往往决定了家庭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这给儿子未来的可能性作了圈定。

一切的人生悲剧倘若追根溯源,都可以殊途同归到“出身”问题。

对于那些没有投胎到“富爸爸”、“好爸爸”家中的人,父子关系常常就多了几分火药味。

这本《一个关于我父亲的谎言》讲述了一段没有多少美好可言的父子关系。

主人公约翰的父亲以四处做临时雇工为生,离社会最底层仅一步之遥。

他自以为是,喜欢酗酒、赌博、拿孩子开涮,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从没打过老婆,从没对她不忠。

而他最大的毛病,就是撒谎。

明明是弃儿,吃百家饭长大,却编造了一个不那么寒碜的身世;自己颓废堕落、恶习难改,却老向家人许诺那些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未来。

约翰长大后,无法忍受和父亲同住,毅然离家,四处流浪,时常连续数日沉迷于毒品和酒精的狂欢,然后在一个陌生的日子里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与此同时,“父亲在他那与我平行的世界中,一直在以自己的速度下坠”。

约翰不听劝阻,重蹈“父”辙,并认为这是父亲造成的;而父亲也对他愈加没有好感,甚至对别人说,约翰不是亲生,而是收养的。

父亲一直到死也没能遇上“浪子回头”的一幕。

多年后,约翰业已为人之父,旅途中偶遇一位搭车的青年,二人聊起家常,对方怀着敬仰之情讲述自己那个还挺不错的父亲,而约翰的出身,再次成为难以启齿的隐私,于是他决定说一个关于自己父亲的谎言。

从《父子之间》看早期生活对奈保尔文学创作的影响

从《父子之间》看早期生活对奈保尔文学创作的影响

从《父子之间》看早期生活对奈保尔文学创作的影响
梅晓云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3)002
【摘要】<父子之间:家庭书信集>为我们研究奈保尔提供了最为真实可信的历史材料.通过分析这部家庭书信集,揭示出作家少年时代特立尼达生活的"文化悬挂",青年时代留学英伦经历的"文化祛根",以及父亲在文学上对儿子的影响;所有这些对于奈保尔精神气质和文学理念的初步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家后来的"文化无根"状态,与这一时期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对这部书信集的研究,是全面了解奈保尔的必要起点.
【总页数】6页(P118-123)
【作者】梅晓云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9
【相关文献】
1.多丽丝·莱辛早期经历对其多元化文学创作的影响 [J], 任俊
2.郭沫若的经济生活与他的文学创作——以早期创作(1918-1926年)为例 [J], 李金凤
3.“澄怀静观”与以“禅”造境——佛学对早期废名文学创作的影响及表现 [J], 武斌斌
4.清水芙蓉天自成──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早期乡土文学创作 [J], 李明明;张勇
5.观念·生活·技巧——从发生学看文学创作 [J], 范钦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沿袭与超越——评奈保尔的小说《半生》

沿袭与超越——评奈保尔的小说《半生》

作者: 聂薇
作者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外国文学
页码: 109-114页
主题词: 奈保尔;《半生》;沿袭与超越
摘要:英国当代作家奈保尔在2001年获诺贝尔奖两周后推出的小说《半生》记录了主人公威利·钱德兰漂泊、寻找但没有成就的尴尬半辈子。

作者沿袭了一贯的反映后殖民时期边缘人寻根、焦虑但无所适从的主题,对印度的消极避世文化和非洲殖民统治结束前后的混乱进行了讽刺与批评。

但《半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描写的父子关系由蔑视到认同,象征了作者内心与印度母文化的和解,与之同时,对非洲“混血儿”社会的同情以及对非·洲“复活”力量的颂扬体现了老年奈保尔的宽容。

基于此,《半生》是奈保尔对自己创作和人生的总结,是沿袭,更是超越。

别试图寻找 也许我从不存在 维迪亚达-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

别试图寻找 也许我从不存在 维迪亚达-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

名人之巅国际·港台C ELEBRITY印度诺贝尔奖得主 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Naipaul209毛姆奖章。

除了写作之外,奈保尔迷上了旅行,此时他与英裔阿根廷女子玛格丽特·穆雷玛格开始了情人关系。

玛格丽特以近乎自毁的方式爱着奈保尔,为了这段爱情她离开了丈夫和三个孩子。

奈保尔经济拮据时,玛格丽特为了供养他的生活,迫于生计为一个银行家当情妇。

她希望为深爱的奈保尔生下孩子,渴望着与奈保尔步入婚姻,携手白头。

但愿望终于落空难以如愿。

而帕特,这位奈保尔生命中爱情的守望者,一直默默充当着他的助手、编辑、记录员,为他收集着写作素材。

对于这位成长于加勒比海岛国,在英国写作的印度裔作家来说,物理坐标的变幻,似乎是他人生和写作的关键词。

童年里的每一次林中漫步对于小奈保尔来说,就是一次出走的旅行,而在旅行中阅读着的父亲似乎给予了他极大的烙印,以至于他在灵魂深处不时地重复在心灵上与父亲的相遇。

如今他在写作中旅行,也在旅行中写作,而旅行和写作一样是对陌生之地的探寻。

他曾多次回到父亲的故乡印度,并写下了印度三部曲。

比起祖父,写作为奈保尔带来了荣誉和尊严,奈保尔被英国女王授封为爵士,他先后过获得布克奖,大卫·柯恩文和像征着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

奈保尔与石黑一雄和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奈保尔在作品中很少呈现自己,他在小说中使用了过去,但没使用自我。

在游记中,他表现了理智,但自我仍隐而不彰,然而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他隐在每一个文字后面,时时刻刻准备着凌空飞翔。

奈保尔在写作上取得成就越高获得的赞誉越多,他在生活中的表现就越令人诟病。

玛格丽特渴望为奈保尔生下孩子,但三次怀孕都以堕胎告终,奈保尔甚至医药费都不愿付,又时常将玛格丽特打得鼻青脸肿无法出门。

帕特因癌症去世,玛格丽特原以为多年梦想就要成真,殊不知两个月后,奈保尔却迎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一位巴基斯坦新闻记者纳迪娜,他与她一见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奈保尔家书》赏析作者奈保尔,英国移民作家,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的一个印度家庭。

他是21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小说成名,这跟他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

奈保尔在西方享有盛誉,他和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移民文学三雄”。

其作品曾获毛姆奖、布克奖等不少重要文学奖、布克奖等不少重要文学奖,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表明他“当代经典作家”地位的确立。

重要作品有《米格尔街》、《河湾》、《抵达之迷》等。

作品主要写印度、非洲、加勒比地区人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后殖民时代的世态人心。

奈保尔是继康拉德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编年史作家。

本书以时间顺序写成,既是一部奈保尔的成长史,又是一本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

在这些父子之间的往来书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壮志未了、为家庭所累而心力交瘁的老人;以及立志在广袤的文学沃土上耕耘的年轻人形象。

书信集的核心部分至少涵盖了三年时间。

从1950年维迪亚获得政府奖学金,第一次离开特立尼达前往牛津求学算起,一直到西帕萨德1958年病故,维迪亚随即离开大学为止。

通过拾遗补阙的方式,本书亦将其后三年(1954——1957)的书信收录进来,以反映此间作者的创作生涯。

本书的结尾,以作者的早期小说被英国一家出版商接纳告终。

共有十卷,分别有西班牙港--牛津、在牛津的第--个学期,1951年春季学期,复活节假期、1951年夏季学期和长假、1951--1952年,米迦勒节期间和圣诞节假期、1952年春季学期,复活节假期、1952年夏季学期,暑假、大考之年、家庭悲剧、作家。

书中主要写的是奈保尔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与父亲、姐姐和家人之间的通信,主要是他跟父亲的通信。

他们之间除了浓郁的亲情和爱之外,重要的是他们能像朋友一样交流。

父亲总是不留痕迹地放低自己的姿态,使他们能像两个文学爱好者一样讨论文学,像朋友一样谈论生活琐事和经济问题。

当时的奈保尔只有18岁,刚刚开始准备走上写作之路。

而他的父亲已经是《特里尼达卫报》的编辑,一位在当地有一定名气的作家,而且“英国广播公司”还经常播放他的短篇小说。

什么意思呢?打一个比方——父亲已经是一位省级报纸的编辑,或者是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经常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被朗诵。

要教训奈保尔这个刚入大学的学生,这个资历已经足够了。

但他没有丝毫教训的口气,而是一直在跟儿子交流、对话,并经常鼓励儿子要保持自信心。

是不是自己的名气不够大,不能教训这位名牌大学学生呢?毫无疑问不是这样。

问题不在于父亲的社会地位,而是他的实力。

奈保尔的父亲对文学十分内行,特别是对初学写作者会碰到什么难题更是了然于心。

当他担心儿子懒于动笔的时候就说:“假如一个人只是在自以为说的都是正确的话的时候才动笔,那他就很少动笔。

”怎么写呢?他父亲有很精辟的见解:“只需要注意好好地把你想说的话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不要炫示。

有了绝对的、勇敢的诚实,你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你必须做你自己,必须诚实……只说你不得不说的话,而且要说清楚。

有时候为了说清楚,你不得不疏忽某条语法规则,那就疏忽吧。

如果为了悦耳的缘故,你必须用一个长单词,那就用吧……要写肚子里的,而不是面子上的东西。

”牛津大学并不教这些,而只是让奈保尔不断地写弥尔顿、蒲柏、笛福、菲尔丁、狄更斯的读书报告。

大学一般不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者。

因此,父亲在奈保尔成为作家的途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对于奈保尔而言,精神生活意味着所有的一切:用一双精明、幽默而友善的眼睛观察记录世俗社会的男男女女;而这些正是源自于他那独特的思想和达观的处世态度。

在其长子维迪亚身上,老奈保尔找到了针对这一信念的奇妙共鸣。

之所以说它奇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儿子步其父亲的后尘,或者一个父亲怂恿自己的孩子承袭自己的衣钵,这类举动毫无意义。

真正有意义的是,两个男人居然步调一致,两代人的思想差异既没有令他们感到困窘,也没有把他们分开,而且,父子之间建立通信往来的时候,维迪亚年仅十七岁。

由于西帕萨德的过早离世,维迪亚意识到自己亏欠了父亲太多的情债,于是他抓住每一个机会,以多种方式在其作品中表达出这份感情。

在这本通信集中,读者会发现一个父亲对儿子那种微妙而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体恤之情。

父亲对维迪亚的关怀慷慨无私,对这个深具才华,生性敏感的年轻人勖勉有加。

1950年,维迪亚在牛津度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写道,“我意识到了自己所承载的巨大使命”。

这种巨大的使命体现在:从特立尼达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来到战后的英国(宗主国),来到牛津这个莫里斯汽车制造厂的老家,在英国公立学校接受大学教育,求取功名。

奈保尔是这样描述他的父亲和家庭环境的:他干了大半辈子记者,对于他那一代特立尼达印度人而言,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职业。

我的父亲生于1906年。

那时的特立尼达印度人是一个独立的团体,他们大都居住在乡下,讲印地语,生活依赖于特立尼达中部和南部的糖业园区。

生于1906年的那批特立尼达印度人都出生在印度,成人后作为契约劳工(合同期为五年)被输出到特立尼达。

1929年,我父亲开始不定期地撰写印度人社团事务的文章,并且给《特立尼达卫报》投稿。

到1932年我出生时,他已经成为《卫报》驻查瓜纳斯小镇的通讯员。

查瓜纳斯是制糖工业的核心区,也是特立尼达印度人的聚居区。

我母亲家世代在此地定居,其家族迁移史要比印度合同工久远得多;他们家是大地主。

在我出生后两年左右,我父亲离开了《卫报》。

在过去的若干年时间,他曾到各处打零工;如今,他成了我母亲家的一分子,婚姻的纽带把他拉到我舅舅的保护伞下。

我的舅舅很富有,他是这个岛国最大公共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和合伙人。

当时的眼光看,父亲可真是个不幸的人——他家的亲属仍然属于农业劳工阶层。

因此,在两大家族势力的影响下,我父亲一生都在半独立和半自尊的夹缝中求生存。

1938年,我父亲再次被《卫报》雇用,这次他成为了一名城市记者。

于是我们——我父亲、母亲和他们的五个孩子举家迁往西班牙港,这人丁兴旺的一家人(母亲后来又养育了两个孩子)住进了外祖母留下的一幢房子。

正是在那时,我开始逐渐了解父亲这个人。

在这本书信集中,姐姐卡姆拉的地位十分特殊。

她比维迪亚年长两岁,也是第一个离开家庭外出求学的孩子。

在巴印大求学期间,她的生活并不如意。

待她于1953年返家时,正值爸的心脏病发作,这对她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她不得不肩负起养家餬口的重任。

通过本书中的书信往来,我们看到姐弟俩的关系十分亲近,总是有一人在指责对方没有及时写信。

求学期间,奈保尔异常刻苦,同时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以及焦虑、贫困和抑郁情绪的困扰;即使深受神经焦虑症的影响,他还是充满自信地广交朋友,经历了成长的快乐。

在书中有两条主线至关重要:一个是维迪亚的家庭,尤其是爸和卡姆拉,当然也包括妈和妹妹们;另一个是成长中的弟弟施瓦。

维迪亚离开特立尼达去牛津的时候,施瓦只有五岁大。

兄弟俩再度见面时,已是六年以后。

在《兄弟》这篇随笔中(收录在施瓦的遗作《尚未完成的旅行》中,1986年出版),施瓦回忆了维迪亚写来的家信,以及哥哥回到特立尼达的情景:有时候,邮差会送来蓝色的航空信件,这自然让全家人无比兴奋。

偶尔我也会带着一种茫然的惊奇感一边想象,一边听——我的哥哥——在广播中朗读短篇小说。

我十一岁大的时候,这位神秘的人物突然来到家中。

他为何从天而降,我无从知晓。

总之,对我而言,他的到来是一段令人惊愕的插曲,也是一种强烈的刺激。

我走进他的房间,站在门口,好奇地打量着这个躺在床上喷云吐雾的人,我记得他不停地从一个绿色的盒子里取烟抽。

这个生动的场面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已逐渐淡忘的父亲的形象再次复苏了。

爸也是这个样子,习惯于在温暖静谧的午后,躺在这张床上看书吸烟。

这个意味深长的场景真正抓住了本书的精髓,其戏剧化的感人效果溢于言表;当我们读到这些书信,留心观察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转换,以及情绪上的微妙变化,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好父亲和好儿子之间与生俱来的亲情。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奈保尔成为著名作家的外部条件,当然是除了“天才”这种父母赐予的、与生俱来的成分。

首先他有很好的自信心。

这种自信心主要是在家庭的爱的氛围下培养出来的。

假如没有自信心,即使进入了牛津大学,不发疯也会变傻,更何况成为著名作家。

第二是有一个十分内行的父亲与他平等交流,并不时地点拨他、督促他,使他不断地得到鼓励,而且持之以恒地坚持。

更重要的是,父亲将父子之情悄悄转化为朋友,乃至同行的这种姿态,其中包含了关切、爱、指导、督促。

第三是家境贫困。

贫困是相对的。

奈保尔家的经济状况按我们的标准不算贫困,父亲当编辑,有自己的私车,还能开车到海边过周末,母亲娘家富有,特殊时刻能够给予一些资助。

但在牛津大学,奈保尔无疑是属于贫困户。

这种贫困的状况培育了他的独立精神,不但没有变成花花公子,反而使他更加发愤。

同时,也培养了他与外部世界的紧张关系,使得他的文风非常尖锐,有时还有点刻毒。

我感到,奈保尔是幸运的。

当然,读这本《奈保尔家书》所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我们还能看到一个作家逐步成熟的心灵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