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惯性教案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惯性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惯性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及其性质2. 惯性的测量方法3.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惯性的概念、测量方法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教学难点:惯性的测量方法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惯性的本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性质。
3.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引发学生对惯性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惯性的概念,解释惯性的性质,让学生理解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3. 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惯性实验,如硬币放在卡片上快速抽出卡片,硬币因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性质。
4. 测量:教授惯性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惯性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如测量物体的质量与惯性大小的关系。
5. 应用: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汽车刹车时乘客的前倾,让学生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6.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惯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惯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防碰撞装置。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和总结惯性的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惯性测量方法的掌握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实验操作、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惯性概念,熟练掌握惯性测量方法,能够运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惯性的概念、性质和实验过程。
初中 惯性教案
初中惯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2. 能够用惯性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
2. 惯性的应用和危害。
教学难点:1. 惯性的理解。
2. 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物理》。
2. 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木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引出惯性的概念。
2. 提问:什么是惯性?为什么物体会有惯性?二、讲解惯性(15分钟)1. 讲解惯性的定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 讲解惯性的原因:物体内部的分子运动。
3. 讲解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惯性球实验:展示惯性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惯性现象。
2. 惯性小车实验:展示惯性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惯性现象。
3. 让学生亲身体验惯性现象,如坐车时的前倾和后仰。
四、应用与危害(15分钟)1. 讲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驾驶员系安全带、汽车减速等。
2. 讲解惯性的危害:如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
3. 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答。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惯性的理解。
2. 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和避免惯性现象。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评价:学生对惯性的概念、原因、大小等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演示的评价: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3. 练习与讨论的评价: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惯性的概念、原因、大小,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惯性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惯性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惯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惯性概念的理解。
2. 惯性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木块、尺子、沙子。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具有惯性现象的图片,如:汽车刹车时乘客前倾、运动员投掷铅球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二、探究惯性概念(15分钟)1. 讲解惯性的定义: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进行实验1:小车滑行实验。
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其具有一定的速度。
2) 突然刹车,观察小车停止运动的过程。
3) 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3. 进行实验2:沙子惯性实验。
实验步骤:1) 将沙子倒入一个开口的容器中,使其具有一定的高度。
2) 突然摇动容器,观察沙子下落的过程。
3) 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三、应用惯性知识(15分钟)1. 讲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安全带、运动员训练等。
2. 进行实例分析:汽车刹车时乘客前倾的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惯性的概念及其性质。
2. 强调惯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惯性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跳远时的助跑、自行车行驶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惯性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运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的特点。
难点: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普遍存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惯性小车实验装置3. 小车轨道4. 乒乓球5. 小纸片6. 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乘坐公交车时,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我们会有什么感觉?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惯性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惯性。
二、新课讲授1. 惯性概念: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保持其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2. 惯性特点: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 惯性现象: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普遍存在。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惯性小车实验(1)实验目的:观察惯性小车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
(2)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轨道上,用力推动小车,观察小车运动状态。
(3)实验现象:小车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速度会逐渐减小,当外力消失后,小车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实验二:乒乓球实验(1)实验目的:观察乒乓球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运动情况。
(2)实验步骤:将乒乓球放在桌面上,用力将乒乓球击出,观察乒乓球运动情况。
(3)实验现象:乒乓球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速度会逐渐减小,当外力消失后,乒乓球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回顾实验现象,加深对惯性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惯性现象?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023最新-《惯性》教案(优秀5篇)
《惯性》教案(优秀5篇)惯性、惯性现象篇一科目物理班级初二。
2班授课时间课题第九章力和运动第2节惯性惯性现象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惯性。
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惯性概念。
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惯性的理解。
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启发研讨课堂类型讲授教具小车、木块、直尺、纸条、冲击摆、投影仪板书设计:本节课分析: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对惯性的理解,因为学生对“惯性”感到非常的抽象,不象有的物理量,看得着,摸得到。
要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要多做几个演示和多举几个生活中的有关“惯性”的实例。
再有,学生对生活中的运动和力有着实践的经验,单凭这些建立物理概念往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这节课的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
否则学生易把惯性和力的概念相混淆,造成力的无中生有。
通过行驶的汽车或火车不能立即停下来的事例及公路、交通道上对机动车辆的限速,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总结出来的?(p105)2.前面学到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p105)3.在现实生活中能否验证牛顿第一定律?(p105)·引标(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后,概括出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物理定律。
要注意的是: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得出来的。
·达标(讲授新课):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物体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属性。
即:不愿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惰性”。
不给它施加力,它就静止或不改变运动速度。
我们这堂课就研究物体的这个非常重要的属性──惯性。
一、什么叫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注意惯性的定义与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是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在运动中应该遵循的规律。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惯性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惯性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实验验证惯性。
2.教学难点:理解惯性的科学原理。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一辆玩具小车、一个斜面、一个木块、一张白纸、一支笔。
2.教学课件:惯性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辆玩具小车,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谁可以告诉老师,这个小车是怎么运动的?”(二)探究惯性现象1.老师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让幼儿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提问:“小车在没有推力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继续运动呢?”(三)验证惯性现象1.老师出示一个木块,让幼儿用笔在木块上画出一条直线。
2.提问:“如果我们在木块上放一个小球,然后迅速抽出木块,你们猜会发生什么?”3.孩子们回答后,老师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木块抽出后的运动状态。
(四)拓展活动1.老师出示一张白纸,让幼儿在白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提问:“如果我们在白纸上放一个小球,然后迅速抽出白纸,你们猜会发生什么?”3.孩子们回答后,老师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白纸抽出后的运动状态。
2.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惯性现象?可以和身边的小朋友分享一下。
”五、课后延伸1.让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更多关于惯性的现象,并尝试用实验验证。
2.家长协助孩子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对惯性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和实验,他们理解了惯性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孩子们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孩子们在分享和交流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但在活动组织方面,仍需注意时间的分配和调控,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记住惯性是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物体的惯性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了解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惯性的概念及其特性;(2)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
2. 教学难点:(1)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如何利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惯性的概念和特性。
2.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和大小。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球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如“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的惯性”。
2. 讲解与探究1)惯性的概念:教师讲解惯性的定义,即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惯性的特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惯性的特性,如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等。
3)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讲解,让学生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4)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如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带使用、运动员跳远前的助跑等。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与惯性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利用了惯性的哪些特性,并解释原因。
如车辆行驶过程中突然刹车,乘客身体向前倾斜的现象。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惯性的概念、特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惯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惯性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可以进行课外实验,如制作一个简单的惯性小车,观察不同质量物体的刹车距离,进一步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物体的惯性 教案
物体的惯性教案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教学背景物体的惯性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以及物体的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2.理解物体的惯性与质量的关系;3.能够通过实例解释物体的惯性。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惯性概念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如果力的合成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如果力的合成不为零,则物体将产生加速度。
这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即物体对力的作用有抗拒性。
2. 物体的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惯性与其质量有直接关系。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惯性越大;质量越小的物体,其惯性越小。
这是因为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3. 实例解释物体的惯性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例来解释物体的惯性。
比如,将一个大石头和一个小石头放在同样的倾斜面上,用力推动它们,会发现大石头的运动速度要慢于小石头。
这是由于大石头的质量大,具有更大的惯性,所以需要更大的力才能改变它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导入与激发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理论讲解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物体的惯性概念和物体的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同时,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写出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实例演示来解释物体的惯性。
可以选择简单易理解的实验或现象,如用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进行推力实验,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并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物体的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并思考惯性的应用场景。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和应用物体的惯性原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
惯性 科学幼儿园教案
惯性科学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们将能够:1.了解物体的惯性及其基本概念。
2.探究轻重物体的惯性差异。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4.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物体的惯性及其基本概念–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分为静态惯性和动态惯性。
–静态惯性是指物体在静止状态下,有抵抗移动的性质。
–动态惯性是指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时,有抵抗改变方向或减速的性质。
2.轻重物体的惯性差异–轻物体的惯性较小,容易受到外力影响而发生运动。
–重物体的惯性较大,不容易被外力影响而发生运动。
3.实验探究–实验1:比较轻重物体惯性差异。
–实验2:探究惯性对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话题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等形式,引导幼儿们认识惯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第二步:知识讲解1.讲解惯性的基本概念,以及静态惯性和动态惯性的区别。
2.引导幼儿们思考,轻重物体的惯性会不会有差异,为什么?第三步:实验探究实验11.教师给每组幼儿提供一件轻物品和一件重物品。
2.按照教师的指示,让幼儿先观察物品,了解它们的重量和形状。
3.然后,将轻重物品放在同一高度的桌子上,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
4.幼儿们记录下实验过程和结果,经过讨论,得出轻重物品惯性差异的结论。
实验21.教师将一个重物品和一个轻物品分别放在小车上。
2.将小车推出一段距离后,快速急刹车,观察物品的运动情况。
3.幼儿们记录下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讨论惯性对运动的影响。
第四步:教学总结1.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结论。
2.引导幼儿思考惯性的应用,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探究惯性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评估1.实验记录表,记载幼儿的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和结论。
2.讨论记录,记录幼儿在小组讨论时的表现和思考程度。
3.教师观察,评价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幼儿是探究和学习的天才,他们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
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一、教学目标1.了解惯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惯性现象的例子和解释;3.能够运用惯性原理解释常见物理现象;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惯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不同惯性现象的例子;3.运用惯性原理解释常见物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1.教学PPT;2.小实验物品:小球、碗、水杯、玻璃棒等;3.工具: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碰到过物体为什么会动或停的情况?你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吗?”学生们纷纷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步:引入(10分钟)在学生的思考中,老师给出惯性的定义:“惯性是物体继续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然后示范小实验:将一只放在碗里的小球迅速拉出,不让小球掉出碗外。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小球会保持在碗里而不掉出来?”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解释。
第三步:讲解(15分钟)通过以上的实验,老师引出“惯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说明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接着,老师列举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如飞车过弯时的人体倾斜、踢球时后退等,带领学生详细解释每个现象背后的惯性原理。
第四步:小组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小实验任务:使用玻璃棒在桌子上快速滚动,观察玻璃棒的现象并解释。
每个小组在观察后,讨论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及解释。
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解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第五步:总结归纳(10分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惯性现象的共同点和规律,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这一重要概念。
第六步:拓展延伸(10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其他与惯性相关的现象或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惯性的思考和探究,如为什么在坐车时身体会往前倾、运动员短跑时起跑姿势等。
《惯性》教案(精选7篇)
《惯性》教案(精选7篇)《惯性》篇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惯性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三、惯性现象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1.惯性小球实验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演示)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学生操作)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四、学生练习1.章后习题1(教师讲评从略)2.章后习题4(教师讲评从略)3.习题3(教师讲评从略)4.习题2(学生答)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5.节后练习4(学生答)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学生阅读五分钟)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学生回答)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六、作业复习课文.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惯性》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惯性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三、惯性现象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1.惯性小球实验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演示)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学生操作)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四、学生练习1.章后习题1(教师讲评从略)2.章后习题4(教师讲评从略)3.习题3(教师讲评从略)4.习题2(学生答)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5.节后练习4(学生答)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学生阅读五分钟)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学生回答)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六、作业复习课文.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惯性》教案篇3(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惯性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三、惯性现象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1.惯性小球实验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演示)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学生操作)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四、学生练习1.章后习题1(教师讲评从略)2.章后习题4(教师讲评从略)3.习题3(教师讲评从略)4.习题2(学生答)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5.节后练习4(学生答)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学生阅读五分钟)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学生回答)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六、作业复习课文.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惯性》教案篇4课题:惯性现象.课时:1课时.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惯性.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前节知识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二、进行新课1.惯性(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2.惯性现象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2)演示课本图9-3甲.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3.惯性的应用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摩托车飞跃断桥.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三、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惯性》教案篇5课题:惯性现象.课时:1课时.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惯性.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前节知识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二、进行新课1.惯性(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2.惯性现象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2)演示课本图9-3甲.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3.惯性的应用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摩托车飞跃断桥.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三、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惯性》教案篇6课题:惯性现象.课时:1课时.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惯性.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前节知识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二、进行新课1.惯性(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2.惯性现象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2)演示课本图9-3甲.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3.惯性的应用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摩托车飞跃断桥.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三、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惯性》教案篇7【设计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及反思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及其性质2. 惯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3. 惯性的应用和防范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提问:什么是惯性?惯性有哪些性质和特点?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惯性的概念,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 介绍惯性的性质和特点,如物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等因素无关。
3. 通过实例,如运动员跳远前的助跑、车辆行驶中的急刹车等,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应用。
三、课堂实验(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硬币放在卡片上快速抽出卡片,硬币因惯性而保持原位。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理解惯性的作用。
3. 讨论如何利用和防范惯性现象,如驾驶员要系安全带、车辆要限速等。
四、练习与思考(10分钟)1. 布置一些与惯性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思考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范,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安全措施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惯性的性质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和防范惯性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惯性现象的应用和防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在课堂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有偏差。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惯性的衡量方法,即质量是衡量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2. 惯性的衡量方法3. 惯性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惯性的概念、惯性的衡量方法、惯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惯性的理解,如何运用惯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采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惯性的衡量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衣服上的灰尘,让学生感受惯性的存在。
2. 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讲解惯性的衡量方法:介绍质量是衡量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如汽车刹车距离与质量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惯性的衡量方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惯性的概念、衡量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惯性的实践作业,如调查生活中惯性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教学活动1. 惯性现象观察: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后仰。
2. 惯性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惯性实验,如硬币放在卡片上快速抽出卡片,硬币因惯性而保持原位。
3. 惯性应用讨论:讨论惯性在体育竞技、交通出行等方面的应用,如赛车比赛中如何利用惯性。
七、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课后习题,巩固对惯性的理解和应用。
2. 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惯性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地震工程等。
八、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惯性现象和实验结果,讨论惯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现象的产生。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惯性现象,学会利用惯性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
2. 惯性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难点:1. 惯性现象的判断和解释。
2. 利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木块、尺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汽车刹车时乘客前倾、运动员投掷物体等,引导学生关注惯性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惯性?为什么会有惯性现象?二、探究惯性现象(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看或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如小车推动木块实验,观察并解释木块的惯性现象。
3. 引导学生总结惯性现象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三、深入学习惯性(15分钟)1. 讲解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
2. 讲解惯性定律,让学生了解惯性现象的普遍性。
3. 举例说明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如交通安全、运动器材使用等。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跳远时的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尘等。
2. 开展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惯性现象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惯性现象的特点和应用。
2. 提问: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惯性现象?3.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惯性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认识惯性现象的产生和应用。
惯性中班科学教案
惯性中班科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1. 了解并能够解释什么是惯性;2.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惯性特征;3. 通过实验探究惯性的原理;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实验器材:各种物体(圆珠笔、小球等),平滑的斜面,几张纸张,一杯水;3. 实验记录表格;4.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有趣的故事或者照片引起学生对惯性的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搭乘过山车的故事,或者展示一个人迅速转弯时身体倾斜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2. 概念介绍(10分钟)使用PPT演示文稿,简单介绍一下惯性的概念。
解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并强调惯性是物体运动状态的特征之一。
3. 观察惯性现象(20分钟)让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这些物体的惯性特征。
例如,铅笔掉地上之后不会自动弹起,小球滚下斜坡时不会停止等。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4. 实验探究(3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索不同物体的惯性特征。
提供一些物体,如圆珠笔、小球等,让学生在光滑的斜面上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滚动和停止情况。
并记录实验结果,以便后续讨论。
5. 数据分析与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回顾观察到的现象,解释为什么物体会有不同的惯性特征。
提问学生问题,鼓励他们尝试提出自己的解释。
6. 知识运用(10分钟)通过让学生解答一些应用题来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例如,“你能解释为什么在转弯时,人们会倾斜身体?”7. 总结(5分钟)总结惯性的概念和特征。
强调惯性是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特征,并且和物体的质量有关。
8. 展示与小结(10分钟)展示一些与惯性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巩固学生对惯性的认识。
四. 教学延伸1. 实验扩展: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实验探索物体的惯性特征,例如在旋转的游乐设施上观察物体的行为等。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和描述更多物体的惯性特征,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惯性教学教案
实验演示法
定义:通过实 验操作和观察 来展示物理现 象和规律的教
学方法。
目的:帮助学生 理解抽象的物理 概念和范围:适 用于物理、化 学、生物等学
科的教学。
实施步骤:设计 实验方案、准备 实验器材、进行 实验操作、观察 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数据并
得出结论。
案例分析法
案例选择: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 的实际案例
案例呈现:通过多媒体或其他方 式展示案例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总结归纳:总结案例分析的要点, 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通过 分组讨论,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培养 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 析具体案例,帮助学 生理解抽象概念,提 高解决问题能力。
讲解新课
讲解应用: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惯 性的应用和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讲解概念:清晰明了地解释惯性及 相关概念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 深理解
巩固练习
练习题目:提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目,供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练习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如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练习难度:难度适中,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练习反馈:及时给出练习反馈,指出学生在练习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归纳小结
回顾了本节课所学 的知识点
总结了教学方法和 技巧
强调了重点和难点
布置了课后作业和 要求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 生的表现和反应, 评估教学质量
作业和测验:通过 布置作业和测验来 检验学生的学习成 果
初中物理惯性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惯性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能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现象,感受惯性的存在。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惯性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注意交通安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2. 惯性现象的观察与分析3.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4. 防止惯性危害的措施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惯性的存在。
例如,让一个学生手持一个乒乓球,然后突然松手,乒乓球会因为惯性而继续运动。
2. 讲解与讨论(1)介绍惯性的概念,解释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如车辆行驶中的刹车距离、运动员跑步时的摔倒等。
(3)讨论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如汽车安全气囊、头盔等。
3.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惯性原理的现象,如甩干机、跳远时的助跑等。
同时,分析这些现象中惯性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4.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惯性现象的影响。
例如,研究质量、速度等因素对物体惯性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反思惯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珍惜生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与练习: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惯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活动: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创新等方面。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惯性这一物理概念,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生活安全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物体惯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体惯性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惯性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
2. 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惯性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惯性的理解。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木块、石块、硬纸片、玻璃杯、水、鸡蛋。
2. 实验场地:教室或实验室。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这样。
2. 提问:什么是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吗?二、实验一:小车和木块(15分钟)1. 讲解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小车和木块的惯性现象。
2. 演示实验:将木块放在小车上,用手推小车使其撞击石块。
观察小车停止运动,木块向前倾倒的现象。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现象:为什么小车停止运动,木块会向前倾倒?这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三、实验二:硬纸片和鸡蛋(15分钟)1. 讲解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硬纸片和鸡蛋的惯性现象。
2. 演示实验:将硬纸片抛出,观察硬纸片会继续向前运动的现象。
然后将鸡蛋放在桌面上,抖动纸张,观察鸡蛋是否会滚动。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现象:为什么硬纸片会继续向前运动?为什么鸡蛋会滚动?这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四、实验三: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5分钟)1. 讲解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演示实验:将纸揉成团,手对纸用了力,观察纸的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
然后将纸抛出,手对纸用了力,观察纸由静止变为运动的现象。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现象:为什么纸的形状会改变?为什么纸会由静止变为运动?这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回顾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关于惯性的大班科学教案
关于惯性的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惯性的概念及相关知识;2.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惯性现象;3. 通过实验探究惯性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及材料:小车、球、绳子等;2. 实验器材:斜面、滑轮组、各种形状的物体;3. 幻灯片或图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回顾物体运动的特点,如自行停止、相互碰撞时的运动变化等。
教师可与学生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惯性的概念。
2. 知识讲授(15分钟)通过简单的口头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惯性的概念和含义。
解释物体在运动或静止状态下保持原有状态的特点,并引导学生理解“外力”和“惯性力”的概念。
3. 实验观察(20分钟)将一小球放在光滑平整的水平桌面上,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球停下来之前需要施加外力吗?为什么?”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一些物体的运动现象或场景,并进行实验观察。
例如,用一根细绳吊着小车,先静止不动,然后突然拉动绳子,观察小车的运动特点;或者将小球放在斜面上,观察小球下滚的过程。
学生观察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并总结惯性的表现形式。
4. 实验设计(25分钟)分小组进行实验设计。
每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设计出一个与惯性有关的实验,并列出实验步骤和材料清单。
例如,可以尝试以下实验题目:a. 惯性在滑轮组中的应用: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滑轮组上的滑动情况;b. 手指示例:让一名学生伸直手臂,另一名学生用力推动该学生的手臂,观察手臂的运动情况。
学生设计完成后,互相交换设计方案,并进行评审和修正。
5. 实验展示(30分钟)每个小组依次进行实验展示。
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并解释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可以适时进行讲解和引导,引发学生对惯性的进一步思考,并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四、概念拓展(10分钟)通过讨论和提问,帮助学生将惯性的概念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交通工具运动的惯性、人体的运动惯性等。
初中物体惯性实验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体惯性实验教案人教版课程标准:1. 体验惯性现象。
2. 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2. 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1. 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木块、尺子、铅笔。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车辆急刹车时乘客的惯性动作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惯性?为什么会出现惯性现象?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实验一:小车和木块(1)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小车上。
(2)用手推小车,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
(3)讨论:为什么木块会向前运动?2. 实验二:尺子和铅笔(1)将尺子放在水平桌面上,铅笔放在尺子上。
(2)用手拔尺子,观察铅笔的运动情况。
(3)讨论:为什么铅笔会向前倒?三、总结与解释(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 解释惯性的原因:物体内部的分子运动产生的摩擦力。
3. 强调惯性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四、应用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 讨论:如何利用惯性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2.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学会运用惯性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惯性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在应用与拓展环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思考如何利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改进措施:1. 在实验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惯性。
2. 在应用与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何利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物体的惯性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惯性的概念(3)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4、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教学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1、提出问题(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1.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
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
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
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
都有其理由。
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怎样进行实验呢?(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3)学生分组实验(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
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二、惯性1、演示:让学生照课文第36页图11.5-4所示,把4 个棋子摞起来。
先猜猜:如果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6页有关内容: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
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
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1)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2)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3)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锤子向凳子撞击时,锤头和锤柄一起向下运动,锤柄撞到凳子受到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而停止运动,锤头继续向下运动使锤柄套紧。
)(4)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减速、拐弯或刹车时,骑车的人由于惯性身体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容易产生事故。
)(5)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7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
三、二力平衡1、二力平衡(1)提出问题: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2)探究: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
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讨论: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
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
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3)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它们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2)探究:①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
(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有关)②学生根据桌上所准备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还有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
③实验方法:在两边盘子中放质量相等的砝码,使木块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
木块处于平衡(静止)状态。
改变木块的受力情况:a、改变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的质量,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
b、将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移到另一边使木块受到的力方向相同。
c、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d、垂直于木块受力方向移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同。
④各实验小组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
⑤学生进行实验。
⑥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例:吊在空中重5N,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达标自查1、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分别在光滑程度不同的水平面运动,小车最后都会慢慢停下来,这是因为,得到的结论是: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由此可推理出:如果小车不受力,小车将。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静止时有惯性,运动时没有惯性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才有惯性C、物体受力作用时才有惯性D、物体的惯性与运动状态或是否受力无关3、我国公安部门规定:在高速公路上,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都要系上安全带,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对人身的伤害( )A、汽车加速B、汽车速度过快C、紧急刹车D、汽车突然启动4、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哪一对力是书受到的平衡力( )A、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B、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5、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 )A、某些地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B、车辆快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C、车辆靠右侧行驶D、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6、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A、没有受到重力作用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7、画出在平直公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力的示意图。
8、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之处在于:描写物体运动规律,描写物体本身的性质;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而是任何物体都具有。
能力提高9、举例写出你观察到的在生产、生活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发生的惯性现象的两个例子,并结合所举事例分别说明如何防止或利用惯性。
10、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物体就会静止。
这个结论是亚里士多德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总结出来的。
人们确实看到,用力推一个木箱它就运动,停止用力,木箱就静止。
因为这种现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两千多年里被人们普遍接受,直到后来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观点。
你认为亚里士多德错在了什么地方?怎样解释上述“推木箱”的现象?1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并比较二力平衡的条件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条件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12、阅读材料汽车刹车之后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因为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动器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
从操纵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
以上两段距离之和即为汽车的停车总距离。
下面是一个机警的司机开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刹车后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