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设计
焦作煤业集团中马村矿1号井90万吨a矿井设计毕业论文
煤业集团中马村矿1号井90万吨/a矿井设计毕业论文目录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1.1 井田概况 (1)1.1.1 交通位置 (1)1.1.2 地形、地貌 (1)1.1.3 地表水系 (1)1.1.4 气象特征 (2)1.1.5 地震情况 (2)1.1.6 自然和生态环境概况 (2)1.2 地质特征 (2)1.2.1 地层 (2)1.2.2 构造 (5)1.2.3 煤层 (8)1.2.4 煤质 (9)1.2.5 水文地质 (10)1.2.6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3)1.2.7 井田勘查程度及开采条件评述 (15)2 井田开拓 (17)2.1 井田境界 (17)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7)2.2.1 矿井地质资源量 (17)2.2.2 矿井工业资源量 (18)2.2.3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19)2.2.4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20)2.2.5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22)2.3 井田开拓方案比较 (23)2.3.1 矿井开拓方式 (23)2.3.2 矿井开拓方案比较 (24)2.4 井筒 (29)2.4.1 主井 (29)2.4.2 副井 (30)2.4.3 风井 (31)2.5 井底车场及大巷 (33)2.5.1 井底车场 (33)2.5.2 设计基本参数 (34)2.5.3 一些基本问题的确定 (34)2.5.4 线路联接计算 (35)2.5.5 轨道线路平面布置 (38)2.5.6 通过能力计算 (38)2.5.7 坡度 (41)2.5.8 确定各井底车场硐室位置 (41)3 大巷运输及设备 (43)3.1 运输方式的选择 (43)3.1.1 井下煤炭运输 (43)3.1.2 井下辅助运输 (44)3.2 矿车 (45)3.3 运输设备选型 (46)3.3.1 大巷煤炭运输设备选型 (46)3.3.2 运输上山胶带输送机的选型 (47)3.3.3 井下辅助运输设备选型 (47)4 采区布置及装备 (53)4.1 采煤方法 (53)4.1.1 采区煤层开采条件 (53)4.1.2 采煤方法选择 (54)4.1.3 采煤工艺 (54)4.2 采区布置 (57)4.2.1 首采区数目和位置选择 (57)4.2.2 首采区特征 (57)4.2.3 采区巷道布置 (58)4.2.4 采区车场和硐室布置 (59)4.3 采掘设备选型 (60)4.3.1 设备选型 (60)4.3.2 劳动组织和循环作业 (61)4.4 采区车场线路设计 (64)4.4.1 采区中部车场线路布置 (64)4.4.2 甩车场设计主要参数的选择 (65)4.4.3 甩车场线路设计 (67)5 通风和安全 (69)5.1 概况 (70)5.1.1 通风设计的基本依据 (70)5.1.2 矿井通风系统要符合下列要求 (70)5.1.3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70)5.2 矿井风量计算 (71)5.2.1 采煤工作面实际需风量 (71)5.2.2 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 (73)5.2.3 峒室实际需风量 (73)5.2.4 风速验算 (74)5.3 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74)5.3.1 计算原则 (75)5.3.2 计算方法 (75)5.3.3 计算矿井的总风阻及总等积孔 (78)5.3.4 扇风机选型 (78)5.3.5 矿井安全技术措施 (82)6 矿井建设工期 (83)6.1 指标选取 (84)6.2 关键线路 (84)6.3 工期计算 (85)致谢 (88)参考文献 (89)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井田概况1.1.1 交通位置中马村矿地处煤田中部,位于省市东北部8公里,行政隶属市马村区待王镇管辖。
霍州三交河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毕业论文
霍州三交河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毕业论文目录前言 (3)摘要 (3)Abstract (4)第一章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5)1.1 矿区概述 (5)1.1.1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5)1.1.2 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 (6)1.1.3 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7)1.1.4 矿区的水文简况 (7)1.1.5 矿区的地形与气象 (7)1.2 井田地质特征 (8)1.2.1井田的位置与地层 (8)1.2.2 井田勘探程度 (11)1.2.3构造 (14)1.2.4 地层的移动角 (15)1.2.5 井田水纹地质概况 (15)1.3 煤层的埋藏特征 (19)1.3.1 煤层赋存特征 (19)1.3.2煤层的性质及品种 (23)第二章井田境界与储量 (27)2.1 井田境界 (27)2.1.1井田边界的描述 (27)2.1 储量的计算 (28)2.2.1工业储量的计算 (28)2.2.2 设计储量的计算 (28)2.2.3 可采储量的计算 (29)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29)3.1 矿井工作制度 (29)3.2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9)3.2.1 矿井生产能力 (29)3.2.2 矿井服务年限 (29)第四章井田开拓 (30)4.1 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30)4.1.1 井筒的位置、形式、数目及矿井通风方式 (31)4.1.2 阶段垂高及开采水平的规划、位置与数目,以及各开采水平的服务年限 (33)4.1.3 运输大巷、主要石门及暗井的位置、形状及数目 (34)4.1.4 采(盘)区划分及开采程序 (34)4.1.5 方案比较 (36)4.2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工作面的配备 (39)4.2.1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39)4.2.2 采煤机 (40)4.2.3 液压支架 (42)4.2.4 工作面输送机 (42)4.2.5 转载机 (43)4.2.6 胶带输送机 (43)4.2 上号煤层回采工作面机械设备汇总 (43)第五章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 (44)5.1 井筒、石门与大巷 (44)5.2 井底车场 (45)5.3 建井工作计划 (45)第六章采煤方法 (48)6.1 采煤方法的选择 (48)6.1.1 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48)6.1.2 回采工作面的个数、产量及装备 (48)6.1.3 回采工作面回采方向与接替 (48)6.1.4 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48)6.2确定盘区巷道布置和要素 (49)6.2.1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一 (49)6.3 回采工艺与劳动组织 (50)6.3.1 回采工艺 (50)6.3.2 劳动组织形式 (51)6.4盘区的准备和工作面接替 (52)第七章井下运输 (53)7.1 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 (53)7.2 输运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54)7.2.1 矿车、材料车和人车 (54)7.2.2 大巷内运输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55)第八章矿井提升 (55)第九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55)9.1 风量的计算 (56)9.2 矿井通风系统和风量分配 (61)9.2.1 矿井通风系统 (61)9.2.2 风量分配 (65)9.3 计算负压及等积孔一、计算原则 (67)9.4 选取扇风机 (70)9.5 矿井通风网络的风量调节 (74)9.6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76)9.6.1瓦斯与煤尘爆炸的防治措施 (76)9.6.2 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 (77)9.6.3 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78)9.6.4 火灾预防措施 (79)9.6.5 预防顶板事故的措施 (80)9.6.6 井下避灾线路 (80)9.6.7 矿山救护大队的设置 (81)第十章经济部分 (86)10.1 矿井设计概算 (86)10.1.1 投资范围及划分 (86)10.1.2 井巷工程概算编制依据 (87)10.2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87)10.2.1 生产作业班次 (87)10.2.2 劳动定员数量与技能素质要求 (88)10.2.3 全员效率 (89)10.3 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0)致谢 (93)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葛泉煤矿年产90万吨新井设计
目录第1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 矿区概述 (1)1.1.1 地理位置 (1)1.1.2 交通条件 (1)1.1.3 自然地理 (2)1.1.4 矿区气象 (2)1.1.5 矿区的地震震级及烈度 (2)1.1.6 矿井中小煤矿开采情况 (2)1.2 井田地质特征 (3)1.2.1 井田地层特征 (3)1.2.2 井田地质构造 (5)1.2.3 岩浆活动情况 (7)1.2.4 岩溶陷落柱 (8)1.2.5 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9)1.3 煤层特征 (14)1.3.1 含煤地层特征 (14)1.3.2 标志层特征 (16)1.3.3 含煤性概述 (17)1.3.4 煤层分述 (17)1.3.5 煤层顶底板 (21)1.3.6 煤质 (21)第2章井田境界和储量 (27)2.1 井田境界 (27)2.2 矿井工业储量 (27)2.2.1 井田勘探 (27)2.2.2 储量计算范围 (28)2.2.3 储量级别的划分 (28)2.2.4 储量计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29)2.2.5 储量计算结果 (30)2.3 矿井可采储量 (30)2.3.1 永久煤柱煤量 (30)2.3.2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31)第3章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2)3.1 矿井工作制度 (32)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2)第4章井田开拓 (33)4.1 概述 (33)4.1.1井田概况 (33)4.1.2开拓方案技术比较 (33)4.1.3 开拓方案经济比较 (35)4.2 井筒位置的确定 (37)4.2.1井筒位置 (37)4.2.2 井筒的用途及规格 (37)4.3 开采水平的设计 (39)4.3.1 水平高度的确定 (39)4.3.2 设计水平巷道布置 (39)4.4 采区划分 (39)4.5 井底车场 (39)4.5.1 概述 (39)4.5.2 井底车场的选择原则 (40)4.5.3 井底车场形式的确定依据 (40)4.5.4 井底车场线路设计 (40)第5章采区巷道布置 (42)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42)5.1.1 采区位置及范围 (42)5.1.2 地质构造 (42)5.1.3 水文地质条件 (42)5.1.4 可采煤层的煤质指标特征 (42)5.1.5 开采煤层的瓦斯及煤尘情况 (42)5.2 采区巷道和生产系统 (43)5.2.1 采区概况 (43)5.2.2 采区布置 (43)5.3 采区车场设计及硐室 (44)5.3.1 采区车场 (44)5.3.2 采区变电所 (46)5.3.3 采区煤仓 (46)第6章采煤方法 (47)6.1 回采工艺方式 (47)6.1.2 回采工艺的确定 (47)6.1.3 采煤机械的选用 (47)6.1.4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47)6.1.5 工作面长度合理性的检验 (48)6.1.6 工作面的支护方式、支架规格和布置方式 (48)6.1.7 各工艺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 (50)6.1.8 循环作业方式及各图表 (56)6.2 采区采掘计划 (58)第7章井下运输 (59)7.1 概述 (59)7.2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59)7.3 主要巷道运输设备的选择 (59)7.3.1 煤炭运输方式 (59)7.3.2 带式输送机的选择 (60)7.3.3 电机车的选型设计 (60)7.3.4 列车组成的验算 (62)7.3.5 电机车台数的确定 (63)第8章矿井提升 (65)8.1 概述 (65)8.2 主井提升 (65)8.2.1 选择提升容器 (65)8.2.2 选择提升钢丝绳 (66)8.2.3 提升机的选择 (67)8.2.4 提升电动机的预选 (68)8.2.5 提升机对井筒的相对位置 (69)8.2.6 立井提升理论及计算 (70)8.2.7核算提升能力 (71)8.3 副井提升 (71)8.3.1 注意事项 (71)8.3.2 副井提升选型 (71)第9章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 (74)9.1 概述 (74)9.2 矿井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的选择 (74)9.2.1 通风系统的选择原则 (74)9.3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的计算 (75)9.3.1 原则 (75)9.3.2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 (76)9.3.3 风速验算 (79)9.4 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79)9.4.1 原则 (79)9.4.2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 (81)9.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83)9.5.1 瓦斯管理 (83)9.5.2 煤尘管理 (84)9.5.3 火灾预防 (84)9.5.4 水灾预防 (85)9.5.5 顶板管理措施 (85)9.5.6 水灾 (85)第10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2)摘要这次毕业设计我们所做的是张庄二矿新井的设计设计。
毕业设计——新庄孜矿90万t新井通风设计说明书[管理资料]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小组成员:曹振兴02070823曹明03071319蔡鹏01070095设计题目新庄孜矿90万t/a新井通风设计班级采矿07-4班指导教师成绩日期 2011年1月目录1矿井设计概况 (1) (1) (1) (2)2矿井通风系统拟定 (4) (4) (4) (6) (7)3采区通风 (9) (9) (9)4掘进通风 (12) (12) (12) (13) (15)5矿井风量计算与分配 (18) (18) (21)6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23) (23) (23) (23)7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31) (31) (33) (35) (35) (36)8矿井通风费用概算 (38) (38) (39) (39) (39) (39)9结论 (40)参考文献 (41)1矿井设计概况1)矿区概述新庄孜矿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东麓,南与谢一矿相接,北与孔李公司为邻。
地处东经116°4938″北纬32°35′41″,行政区划属淮南市八公山区。
井内的气象参数按表1所列的平均值选取。
新庄孜井田东以第Ⅳ勘探线与李一矿井田毗邻,西以第Ⅸ勘探线及人定境界与新庄孜相接,北部Ⅳ-Ⅴ至Ⅵ勘探线间以八公山背斜轴、Ⅵ至Ⅸ勘探线,南至3-1煤层-650m底板等高线地面投影线,~,;倾斜宽:,,。
3)煤层特征,含煤2余层;其中可采煤层3-1煤层,,%。
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矿井东翼在开采3-1煤层时,,,矿井瓦斯等级应定为高瓦斯矿井。
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为三级。
依据《矿井防灭火规范》,矿井自燃危险等级划归为二级自燃矿井。
1)井田境界及储量矿井地质资源量:3-(Mt),(Mt),(Mt),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年。
工业广场的尺寸为315m×400m的长方形,(Mt)。
2)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本矿井年工作日330天,每天净提升时间16小时。
马临煤矿90万吨通风设计课程设计共38页word资料
马临煤矿90万吨通风设计课程设计共38页word资料马临煤矿90万吨通风设计1 矿井设计概况1.1 矿区概述及井⽥地质特征1.1.1矿区概述马临煤矿位于贵州省遵义地区北部的习⽔县东皇镇关坪村。
距习⽔县城3km。
井内的⽓象参数按表1所列的平均值选取。
1.1.2 井⽥地质特征井⽥⾛向长最长6.5km、最短5.5km、平均约为6.0km,倾向宽最⼤2.3km、km。
准采深度上起+1400m,最⼩0.45km,平均约为2.2km,⾯积约为13.22下抵+750m,垂深650m,西采区西翼上部因煤层⾛向变化影响,下部受河流及村庄的限制,准采深度相对较⼩,平均约为400m。
1.1.3 煤层特征本矿井可采煤层有C8煤层,其煤层平均厚度为3m,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2009年重庆煤科院对矿井⽡斯涌出量鉴定结果,全矿井最⼤绝对⽡斯涌出量为13.83m3/min,最⼤相对⽡斯涌出量为7.30m3/t,矿井⽡斯等级应定为低⽡斯矿井。
据煤的⾃燃发⽕倾向测试结果,各煤层均属不⾃燃发⽕煤层(三级)。
1.2 井⽥开拓1.2.1 井⽥境界与储量矿井地质资源量:C8煤65.31(Mt),⼯业储量58.8(Mt),矿井可采储量52.99(Mt),本矿井设计⽣产能⼒为90万t/年。
⼯业⼴场的尺⼨为300m×400m 的长⽅形,结合本矿井实际,其⼯⼴场地处于井⽥中央、平硐⼝附近井⽥境界外缘,⽆需留设⼯⼴保护煤柱。
1.2.2 矿井⼯作制度、设计⽣产能⼒及服务年限本矿井设计⽣产能⼒按年⼯作⽇330天计算,“三·⼋”⼯作制,即两班采煤,⼀班准备,每班净⼯作时间为8h,净提升时间为16⼩时。
本矿井的设计⽣产能⼒为90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为49年。
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1.2.3 井⽥开拓根据井筒位置,⼯业场地的布置:以平硐井⼝为中⼼,向东西两侧各拓展400m。
,宽200m,⼯⼴置于井⽥开采边界外,⽆需留设⼯⼴保护煤柱。
葛泉煤矿年产90万吨新井设计
目录第1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 矿区概述 (1)1.1.1 地理位置 (1)1.1.2 交通条件 (1)1.1.3 自然地理 (2)1.1.4 矿区气象 (2)1.1.5 矿区的地震震级及烈度 (2)1.1.6 矿井中小煤矿开采情况 (2)1.2 井田地质特征 (3)1.2.1 井田地层特征 (3)1.2.2 井田地质构造 (5)1.2.3 岩浆活动情况 (7)1.2.4 岩溶陷落柱 (8)1.2.5 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9)1.3 煤层特征 (14)1.3.1 含煤地层特征 (14)1.3.2 标志层特征 (16)1.3.3 含煤性概述 (17)1.3.4 煤层分述 (17)1.3.5 煤层顶底板 (21)1.3.6 煤质 (21)第2章井田境界和储量 (27)2.1 井田境界 (27)2.2 矿井工业储量 (27)2.2.1 井田勘探 (27)2.2.2 储量计算围 (28)2.2.3 储量级别的划分 (28)2.2.4 储量计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29)2.2.5 储量计算结果 (30)2.3 矿井可采储量 (30)2.3.1 永久煤柱煤量 (30)2.3.2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31)第3章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2)3.1 矿井工作制度 (32)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2)第4章井田开拓 (33)4.1 概述 (33)4.1.1井田概况 (33)4.1.2开拓方案技术比较 (34)4.1.3 开拓方案经济比较 (35)4.2 井筒位置的确定 (37)4.2.1井筒位置 (37)4.2.2 井筒的用途及规格 (37)4.3 开采水平的设计 (39)4.3.1 水平高度的确定 (39)4.3.2 设计水平巷道布置 (39)4.4 采区划分 (40)4.5 井底车场 (40)4.5.1 概述 (40)4.5.2 井底车场的选择原则 (40)4.5.3 井底车场形式的确定依据 (40)4.5.4 井底车场线路设计 (41)第5章采区巷道布置 (42)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42)5.1.1 采区位置及围 (42)5.1.2 地质构造 (42)5.1.3 水文地质条件 (42)5.1.4 可采煤层的煤质指标特征 (43)5.1.5 开采煤层的瓦斯及煤尘情况 (43)5.2 采区巷道和生产系统 (43)5.2.1 采区概况 (43)5.2.2 采区布置 (44)5.3 采区车场设计及硐室 (44)5.3.1 采区车场 (44)5.3.2 采区变电所 (46)5.3.3 采区煤仓 (46)第6章采煤方法 (47)6.1 回采工艺方式 (47)6.1.2 回采工艺的确定 (48)6.1.3 采煤机械的选用 (48)6.1.4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48)6.1.5 工作面长度合理性的检验 (48)6.1.6 工作面的支护方式、支架规格和布置方式 (49)6.1.7 各工艺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 (50)6.1.8 循环作业方式及各图表 (57)6.2 采区采掘计划 (58)第7章井下运输 (59)7.1 概述 (59)7.2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59)7.3 主要巷道运输设备的选择 (60)7.3.1 煤炭运输方式 (60)7.3.2 带式输送机的选择 (60)7.3.3 电机车的选型设计 (60)7.3.4 列车组成的验算 (62)7.3.5 电机车台数的确定 (64)第8章矿井提升 (65)8.1 概述 (65)8.2 主井提升 (65)8.2.1 选择提升容器 (65)8.2.2 选择提升钢丝绳 (66)8.2.3 提升机的选择 (67)8.2.4 提升电动机的预选 (68)8.2.5 提升机对井筒的相对位置 (69)8.2.6 立井提升理论及计算 (70)8.2.7核算提升能力 (71)8.3 副井提升 (72)8.3.1 注意事项 (72)8.3.2 副井提升选型 (72)第9章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 (74)9.1 概述 (74)9.2 矿井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的选择 (74)9.2.1 通风系统的选择原则 (74)9.3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的计算 (76)9.3.1 原则 (76)9.3.2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 (76)9.3.3 风速验算 (80)9.4 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80)9.4.1 原则 (80)9.4.2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 (82)9.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84)9.5.1 瓦斯管理 (84)9.5.2 煤尘管理 (85)9.5.3 火灾预防 (86)9.5.4 水灾预防 (86)9.5.5 顶板管理措施 (86)9.5.6 水灾 (86)第10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3)摘要这次毕业设计我们所做的是庄二矿新井的设计设计。
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
童亭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论文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 交通位置童亭井田位于省北部平原、市濉溪县五沟镇境,北距市约42km,东距市30km。
西北以口断层与临涣矿井毗邻,东以4线与柳井田相连,南部以孟集断层、家断层、煤层露头作为技术边界。
东西走向长8.58km,南北倾斜宽2.07km,井田面积约17.26km2。
童亭井田东距京沪铁路站约30km,井田西部10km有青阜铁路通过符夹线铁路与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干线相接,区青芦支线已建成,矿井专用线在青芦支线的小湖集选煤厂站接轨,经小周家、周小庄进入矿井装车站。
公路可直通、、、、永城,正在施工的淮六公路,穿过本井田;水路方面童亭矿在蒙城设有船运码头,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
图1-1 童亭矿交通位置图1.1.2 地形、地貌井田地势平坦,地表自然标高+25~+28m,相对高差不超过3m。
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之势,均为201.50~291.67m的厚层新生界松散层覆盖。
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井田农用沟渠纵横交错。
1.1.3 河流及水体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雨季可形成涝,积水深度0.50 m。
最高洪水位为+28.34m,最大洪峰流量为865m3/s(1965年7月)。
1.1.4 气象及地震本区属海洋—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和。
年平均降雨量为900mm,最大降雨量为1481.3mm。
年平均气温14.3℃,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3.2℃。
最大积雪深度22cm,最大冻土深度15cm。
最大风速20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矿区位于苏豫皖三省交界处。
东有郯庐大断裂,西有~麻城断裂,北有秦岭纬向构造带,南有宿南断裂(五河~利辛断裂)。
1929年11月19日五河县东北的郯庐断裂附近发生5.5级地震,裂度为Ⅶ度;1931年9月26日在潘集东北部的龙子山断裂附近发生6.25级地震,震中裂度为Ⅷ度;1937年5月13日在灵璧县东北部发生5.5级地震,裂度为Ⅶ度;1937年9月22日在濉溪县青疃与丰涡断裂之间发生4级地震,1965年3月15日在芦岭及固镇~长丰断裂之间发生4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5时9分,市与东明县交界处发生5.9级地震,波及矿区。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目录前言 (8)摘要 (9)Abstract (10)第一章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11)1.1 矿区概述 (11)1.1.1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11)1.1.2 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 (11)1.1.3 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12)1.1.4 矿区的水文简况 (12)1.1.5 矿区的地形与气象 (12)1.2 井田地质特征 (13)1.2.1井田的位置与地层 (13)1.2.2 井田勘探程度 (16)1.2.3构造 (20)1.2.4 地层的移动角 (20)1.2.5 井田水纹地质概况 (21)1.3 煤层的埋藏特征 (25)1.3.1 煤层赋存特征 (25)1.3.2煤层的性质及品种 (28)第二章井田境界与储量 (32)2.1 井田境界 (32)2.1.1井田边界的描述 (32)2.1 储量的计算 (33)2.2.1工业储量的计算 (33)2.2.2 设计储量的计算 (34)2.2.3 可采储量的计算 (34)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35)3.1 矿井工作制度 (35)3.2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5)3.2.1 矿井生产能力 (35)3.2.2 矿井服务年限 (35)第四章井田开拓 (36)4.1 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36)4.1.1 井筒的位置、形式、数目及矿井通风方式 (36)4.1.2 阶段垂高及开采水平的规划、位置与数目,以及各开采水平的服务年限 (39)4.1.3 运输大巷、主要石门及暗井的位置、形状及数目 (39)4.1.4 采(盘)区划分及开采程序 (40)4.1.5 方案比较 (41)4.2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工作面的配备 (44)4.2.1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44)4.2.2 采煤机 (45)4.2.3 液压支架 (47)4.2.4 工作面输送机 (47)4.2.5 转载机 (48)4.2.6 胶带输送机 (48)4.2 上号煤层回采工作面机械设备汇总 (48)第五章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 (49)5.1 井筒、石门与大巷 (49)5.2 井底车场 (50)5.3 建井工作计划 (50)第六章采煤方法 (53)6.1 采煤方法的选择 (53)6.1.1 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53)6.1.2 回采工作面的个数、产量及装备 (53)6.1.3 回采工作面回采方向与接替 (53)6.1.4 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53)6.2确定盘区巷道布置和要素 (54)6.2.1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一 (54)6.3 回采工艺与劳动组织 (55)6.3.1 回采工艺 (55)6.3.2 劳动组织形式 (56)6.4盘区的准备和工作面接替 (57)第七章井下运输 (58)7.1 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 (58)7.2 输运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59)7.2.1 矿车、材料车和人车 (59)7.2.2 大巷内运输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60)第八章矿井提升 (60)第九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60)9.1 风量的计算 (61)9.2 矿井通风系统和风量分配 (66)9.2.1 矿井通风系统 (66)9.2.2 风量分配 (70)9.3 计算负压及等积孔一、计算原则 (72)9.4 选取扇风机 (75)9.5 矿井通风网络的风量调节 (79)9.6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81)9.6.1瓦斯与煤尘爆炸的防治措施 (81)9.6.2 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 (82)9.6.3 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83)9.6.4 火灾预防措施 (84)9.6.5 预防顶板事故的措施 (85)9.6.6 井下避灾线路 (85)9.6.7 矿山救护大队的设置 (86)第十章经济部分 (92)10.1 矿井设计概算 (92)10.1.1 投资范围及划分 (92)10.1.2 井巷工程概算编制依据 (92)10.2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93)10.2.1 生产作业班次 (93)10.2.2 劳动定员数量与技能素质要求 (93)10.2.3 全员效率 (94)10.3 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4)致谢 (98)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牛儿庄矿90万t新井通风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任务书牛儿庄矿90万t/a新井通风设计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二〇一〇年七月一、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为煤矿新井通风设计,是《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本课程设计,初步掌握矿井通风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矿井通风的问题。
二、设计内容及步骤1、矿井的地质概况,开拓方式及开采方法如下设计技术资料所示,矿井开拓平面图与剖面图见附件1和附件2。
井下同时作业的最多人数为700人,综采工作面同时作业最多人数40人,高档普采工作面同时作业最多人数60人。
2、提出该矿井前25年左右的矿井通风系统方案,并进行技术比较与经济比较(粗略),选择最优方案,确定出矿井的通风系统。
3、确定采区的通风方式并作技术比较。
4、确定采煤工作面的通风方式并作技术比较。
5、确定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并作技术比较。
6、计算各用风地点的供风量和矿井总用风量。
7、确定矿井通风困难时期和容易时期的开采位置,分别绘制两个时期的通风系统立体图和网络图(用A3或A4纸画)。
8、分别计算两个时期的矿井最大通风阻力与等积孔,并评价矿井通风难易程度。
9、选择矿井主要通风机并确定两个时期的工况点,选择配套电机,概算通风费用,提出对通风设备的安全技术要求。
10、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协调,经过技术处理加工后,依据附件3说明书模板编制矿井通风系统说明书(包括目录、前言、正文及参考书目),绘制矿井通风系统图(比例尺为1:5000或1:0000,个别小矿井可采用1:2000),作图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具体要求见附件4.三、设计要求1、按设计内容及要求编排章节,并按序编页码2、语言文学(1)论证严密,逻辑性强(2)文理通顺,词达意明,应用专业术语(3)字体工整,书写清洁3、公式与图表(1)所用公式应写出处,并编号(如式4-2)公式中各项意义单位需注明,计算应准确,计算结果可以图表表示。
林南仓设计90万吨采矿设计
林南仓设计90万吨采矿毕业设计目录一般部分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 矿区概述 (1)1.2 井田地质特征 (2)1.2.1井田地质构造 (2)1.2.2 煤系地层划分及其特征 (4)1.2.3 井田水文地质 (9)1.3 煤层特征 (9)1.3.1 可采煤层情况 (9)1.3.2 煤的物理性质 (10)1.3.3 煤的围岩特性 (11)1.3.4 煤的特征 (11)1.3.5 瓦斯和煤尘 (12)2 井田境界及储量 (13)2.1 井田境界 (13)2.1.1 井田划分依据 (13)2.1.2 井田境界确定 (14)2.2 井田工业储量的计算 (14)2.2.1 井田地质储量 (14)2.2.2 工业储量的确定 (14)2.3 井田可采储量 (15)2.3.1 永久煤柱煤量 (15)2.3.2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18)2.3.3 矿井储量汇总表 (18)3 矿井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 (19)3.1 矿井工作制度 (19)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9)4 井田开拓 (22)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2)4.1.1 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配置 (22)4.1.2 确定工业广场及井口位置 (23)4.1.3 确定开采水平和阶段高度 (24)4.1.4 开采水平布置及井底车场的选型 (25)4.1.5 采区划分及其布置 (26)4.2 井田开拓设计方案比较 (27)4.2.1 开拓方案技术比较 (27)4.2.2 经济比较 (31)4.2.3 综合比较 (33)4.3 矿井基本巷道 (33)4.3.1 井筒 (33)4.3.2 井底车场 (36)4.3.3 主要开拓巷道 (38)5 采区巷道布置 (43)5.1 煤层地质特征 (43)5.1.1 可采煤层情况 (43)5.1.2 煤种及煤质变化 (43)5.1.3 各煤层顶底板岩性 (44)5.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44)5.2.1 确定采区走向长度 (44)5.2.2 确定区段斜长和区段数目 (45)5.2.3 煤柱尺寸的确定 (45)5.2.4 采区上下山的布置 (46)5.2.5 区段平巷的布置 (47)5.2.6 联络巷道的布置 (47)5.2.7 采区运输、通风运料等系统的确定 (47)5.3 采区车场设计 (48)5.3.1 采区上部车场形式的选择 (48)5.3.2 采取中部车场形式的选择 (49)5.3.3 采区下部车场的选择及设计 (50)5.3.4 采区主要硐室的布置 (56)5.4 采区采掘计划 (59)5.4.1 采区主要巷道参数确定 (59)5.4.2 确定采区生产能力 (65)5.4.3 计算采区回采率 (65)6 采煤方法 (66)6.1 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 (66)6.1.1 采煤方法的选择 (66)6.1.2 综采工作面回采工艺设计 (67)6.2 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 (82)7 井下运输 (85)7.1 系统基本概述 (85)7.1.1 基本概况 (85)7.1.2 井下运输系统 (85)7.2 采区运输设备 (86)7.2.1 主运输设备 (86)7.2.2 采区辅助运输 (91)7.3 大巷运输设备 (93)7.3.1 矿车选择 (93)7.3.2 矿用电机车的选型 (94)8 矿井提升 (99)8.1 设计依据 (100)8.1.1 主井提升 (100)8.1.2 副井提升 (100)8.2 主副井提升设备的选型 (100)8.2.1 小时提升量 (100)8.2.2 合理的提升速度 (101)8.2.3 一次循环时间 (102)8.2.4 一次合理提升量的确定 (102)8.2.5 计算一次提升循环提升时间Tx和所需的提升速度vm1048.3 提升钢丝绳的计算 (105)8.4 提升机与天轮的选择计算 (107)8.4.1 滚筒(或摩擦轮)直径的确定 (107)8.4.2 天轮的选择 (107)8.4.3 提升机强度校验 (108)8.5 提升电动机的预选 (108)8.5.1 电动机功率的估算 (108)8.5.2 估算电动机转数 (109)8.6 提升机与井筒的相对位置 (109)8.6.1 井架高度 (110)8.6.2 丝绳对摩擦轮的围包角计算 (110)9 矿井通风与安全 (111)9.1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111)9.1.1 选择矿井通风系统的原则 (111)9.1.2 选择矿井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 (113)9.1.3 选择矿井通风方式 (113)9.2 全矿所需风量的计算及其分配 (115)9.2.1 矿井风量计算原则 (115)9.2.2 矿井风量计算方法 (115)9.2.3 风速验算 (121)9.3 全矿通风阻力计算 (123)9.3.1 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原则 (123)9.3.2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123)9.4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 (125)9.4.1 矿井通风设备的要求 (125)9.4.2 选择主要通风机 (125)9.4.3 选择电动机 (129)9.4.4 电费计算 (130)9.5 矿井灾害防治技术 (131)9.5.1 防治瓦斯 (131)9.5.2 防治煤尘 (131)9.5.3 防灭火 (132)9.5.4 防治水 (132)10 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133)参考文献 (136)专题部分1 概述 (138)2 锚注施工工艺 (138)2.1 锚喷施工工艺 (138)2.2 锚注支护原理 (139)2.3 注浆材料 (140)2.4 注浆设备系统 (140)2.5 锚网喷支护 (140)2.6 锚网及锚带网支护 (142)2.7 研究施工方法,提高单进水平 (142)2.7.1 积极使用新设备 (142)2.7.2 积极应用新技术 (142)2.7.3 积极研究应用新的施工工艺 (143)2.7.4小结 (143)3 UDEC模拟确定锚注技术参数 (143)3.1 数值模拟 (143)3.2 根据模拟确定巷道注浆技术参数 (145)4 注浆施工工艺过程 (146)5 注浆后的补强加固技术方案及工程效果 (147)结论 (147)参考文献 (147)致谢 (149)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开滦林南仓矿业分公司位于蓟玉煤田林南仓井田范围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17.37,北纬39.50。
葛泉煤矿年产90万吨新井设计说明
目录第1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 矿区概述 (3)1.1.1 地理位置 (3)1.1.2 交通条件 (3)1.1.3 自然地理 (4)1.1.4 矿区气象 (4)1.1.5 矿区的地震震级及烈度 (4)1.1.6 矿井中小煤矿开采情况 (4)1.2 井田地质特征 (5)1.2.1 井田地层特征 (5)1.2.2 井田地质构造 (7)1.2.3 岩浆活动情况 (9)1.2.4 岩溶陷落柱 (10)1.2.5 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11)1.3 煤层特征 (17)1.3.1 含煤地层特征 (17)1.3.2 标志层特征 (18)1.3.3 含煤性概述 (19)1.3.4 煤层分述 (20)1.3.5 煤层顶底板 (24)1.3.6 煤质 (24)第2章井田境界和储量 (30)2.1 井田境界 (30)2.2 矿井工业储量 (30)2.2.1 井田勘探 (30)2.2.2 储量计算范围 (31)2.2.3 储量级别的划分 (31)2.2.4 储量计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32)2.2.5 储量计算结果 (33)2.3 矿井可采储量 (33)2.3.1 永久煤柱煤量 (33)2.3.2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34)第3章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5)3.1 矿井工作制度 (35)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5)第4章井田开拓 (36)4.1 概述 (36)4.1.1井田概况 (36)4.1.2开拓方案技术比较 (37)4.1.3 开拓方案经济比较 (38)4.2 井筒位置的确定 (40)4.2.1井筒位置 (40)4.2.2 井筒的用途及规格 (40)4.3 开采水平的设计 (42)4.3.1 水平高度的确定 (42)4.3.2 设计水平巷道布置 (42)4.4 采区划分 (43)4.5 井底车场 (43)4.5.1 概述 (43)4.5.2 井底车场的选择原则 (43)4.5.3 井底车场形式的确定依据 (43)4.5.4 井底车场线路设计 (44)第5章采区巷道布置 (45)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45)5.1.1 采区位置及范围 (45)5.1.2 地质构造 (45)5.1.3 水文地质条件 (45)5.1.4 可采煤层的煤质指标特征 (46)5.1.5 开采煤层的瓦斯及煤尘情况 (46)5.2 采区巷道和生产系统 (46)5.2.1 采区概况 (46)5.2.2 采区布置 (47)5.3 采区车场设计及硐室 (47)5.3.1 采区车场 (47)5.3.2 采区变电所 (49)5.3.3 采区煤仓 (49)第6章采煤方法 (50)6.1 回采工艺方式 (50)6.1.2 回采工艺的确定 (51)6.1.3 采煤机械的选用 (51)6.1.4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51)6.1.5 工作面长度合理性的检验 (51)6.1.6 工作面的支护方式、支架规格和布置方式 (52)6.1.7 各工艺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 (53)6.1.8 循环作业方式及各图表 (60)6.2 采区采掘计划 (61)第7章井下运输 (62)7.1 概述 (62)7.2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63)7.3 主要巷道运输设备的选择 (63)7.3.1 煤炭运输方式 (63)7.3.2 带式输送机的选择 (64)7.3.3 电机车的选型设计 (64)7.3.4 列车组成的验算 (66)7.3.5 电机车台数的确定 (67)第8章矿井提升 (68)8.1 概述 (68)8.2 主井提升 (69)8.2.1 选择提升容器 (69)8.2.2 选择提升钢丝绳 (70)8.2.3 提升机的选择 (71)8.2.4 提升电动机的预选 (72)8.2.5 提升机对井筒的相对位置 (73)8.2.6 立井提升理论及计算 (74)8.2.7核算提升能力 (75)8.3 副井提升 (75)8.3.1 注意事项 (75)8.3.2 副井提升选型 (76)第9章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 (78)9.1 概述 (78)9.2 矿井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的选择 (78)9.2.1 通风系统的选择原则 (78)9.3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的计算 (80)9.3.1 原则 (80)9.3.2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 (80)9.3.3 风速验算 (83)9.4 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84)9.4.1 原则 (84)9.4.2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 (87)9.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89)9.5.1 瓦斯管理 (89)9.5.2 煤尘管理 (90)9.5.3 火灾预防 (91)9.5.4 水灾预防 (91)9.5.5 顶板管理措施 (91)9.5.6 水灾 (91)第10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8)摘要这次毕业设计我们所做的是张庄二矿新井的设计设计。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北山煤矿90万吨年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
一般部分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交通位置矿井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北约18km处,行政区划隶属于乌金山镇。
该矿南至榆次火车站约19km,西至鸣李火车站17km,西北距太原市20km,榆罕公路从矿井西北外围经过,矿井内有公路直通榆次区,交通较为便利。
1.1.2.地形地貌井田位于沁水煤田东北边缘,地处中低山地带。
沟谷纵横;地形极其复杂。
最高点位于矿区黑沙沟北部之东梁,海拔标同为1309.32m,最低点位于杜家山村北,海拔标高为980.00m,最大相对高程329.32m。
1.1.3. 矿区气候条件矿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春干旱、多风、少雨(雪),夏秋雨水较多,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年平均降雨量为410.40毫m,年平均蒸发量为1598.42mm。
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31.2℃,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1.6℃。
霜冻期一般为头年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无霜期18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90cm。
风速最大10级,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约26天。
根据《山西省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图》榆次区属Ⅶ度区。
1.1.4.矿区经济概况本区以农业为主,其次为开采业、制造业。
煤炭工业在当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适度发展煤炭工业为繁荣地区经济发挥重要的作用。
矿井建设所需的建材,如砖瓦、水泥、石料、砂子等当地可以满足供应,钢材、木材需由外地调进。
1.1.5.现有水源、电源情况(一)水源条件根据现有资料和矿井生产能力以及矿井用水特点,本设计水源采用井下排水和深井供水相结合。
矿井升级改造后,预计井下正常涌水量为50m3/d,经处理后可作为地面及井下生产和消防水源。
在工业场地有一眼深井,日涌水量600m3,作为矿井生活和消防水源。
因此矿井供水有保障。
(二)电源条件矿井扩建后,在矿井地面新设35kV变电站一座,装机容量为2×3150kV A。
本矿两回35kV电源,一回引自峪口35kV变电站,另一回引自北郊110KV变电站的35kV母线,送电距离分别为6km和14km。
90万吨级矿井组织设计
第一章概述一、交通位置该井田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北约12km处的袁家岭村,行政区划隶属西属巴镇,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4′55″~111°07′59″,北纬37°35′25″~37°36′27″。
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12km,井田内有西(属巴)茂(塔坪)公路通过,经西茂公路向东与太(原)临(县)公路相连。
井田南距离(石)军(渡)高速公路约10 km,南距孝柳铁路约15km,交通较为便利。
二、地形地貌本井田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侵蚀地形,为强烈切割的梁峁状黄土丘陵,冲沟密集而狭窄,形态多呈“V”形,与黄土梁、峁、垣相间分布。
总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后梁圪塔,高程为1263.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属巴沟沟谷,高程为973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290.4m。
三、构造井田内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中阳~离石向斜),向斜轴位于井田西部,轴向由北向南由近南北转为北北西,向斜轴向北倾伏。
两翼地层倾角相差较大,西翼较陡,倾角在10~25°之间,东翼较缓,倾角2~8°。
在井田中部、中阳~离石向斜东翼发育一宽缓的背斜,背斜轴北西西。
在生产中共揭露了5条断层(见表),5条断层在巷道掘进及回采时均有揭露,均为正断层,落差最大10m。
未发现陷落柱及岩浆侵入等地质现象。
综上所述,井田内构造简单,构造类型属Ⅰ类。
主要断层一览表四、井田境界根据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C1400002009111120041626号采矿许可证,该井田由以下7个拐点坐标圈定,拐点坐标见表。
重组后矿界拐点坐标表矿井整合后,东西长4530m,南北宽1913m,面积5.6138km2,批采4~10号煤层,开采深度1280m~680m。
五、资源/储量1、矿井资源/储量①、资源/储量计算方法井田内地层较平缓,煤层倾角大部分小于15°,小于15°部分采用煤层伪厚度和水平投影面积用地质块段法进行估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设计目录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矿区概述 (1)1.1.1 交通位置 (1)1.1.2 地形、地貌 (2)1.1.3 河流及水体 (2)1.1.4 气象及地震 (2)1.1.5 矿区经济概况 (2)1.1.6 水源及电源 (3)1.2井田地质特征 (3)1.2.1 井田地质构造 (3)1.2.2 水文地质 (8)1.2.3 其它有益矿物 (11)1.2.4 地质勘探程度 (11)1.3煤层特征 (13)1.3.1 煤层 (13)1.3.2 煤层顶、底板 (15)1.3.3 煤质 (16)1.3.4 瓦斯 (17)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9)2.1井田境界 (19)2.1.1 井田围 (19)2.1.2 开采界限 (19)2.1.3 井田尺寸 (19)2.2矿井工业储量 (20)2.2.1 储量计算基础 (20)2.2.2 井田地质勘探 (21)2.2.3 工业储量计算 (21)2.3矿井可采储量 (22)2.3.1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22)2.3.2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面积损失 (22)2.3.3 矿井可采储量 (24)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3.1矿井工作制度 (25)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3.2.1 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5)3.2.2 矿井服务年限 (25)4 井田开拓 (27)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7)4.1.1 井筒的确定 (28)4.1.2 井筒位置的确定 (28)4.1.3 开采水平的确定 (30)4.1.4 主要开拓巷道 (30)4.1.5 方案比较 (30)4.2矿井基本巷道 (39)4.2.1 井筒 (39)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 (41)4.2.3 主要开拓巷道 (45)5 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49)5.1煤层地质特征图 (49)5.1.1 采区煤层特征 (49)5.1.2 水文地质 (49)5.1.3 瓦斯 (49)5.1.4 煤尘和煤的自燃 (49)5.1.5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50)5.1.6 地质构造 (50)5.1.7 地表情况 (50)5.1.8 采区位置及围 (50)5.2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51)5.2.1 采区走向长度的确定 (51)5.2.2 确定区段斜长和区段数目 (51)5.2.3 煤柱尺寸的确定 (51)5.2.4 采区上山布置 (52)5.2.5 区段平巷的布置 (52)5.2.6 采区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53)5.2.7 采区通风、运输及其它系统 (53)5.2.8 采区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54)5.2.9 采区生产能力 (54)5.2.10 采区采出率 (54)5.3采区车场选型 (55)5.3.1 采区上部车场选型 (55)5.3.2 采区中部车场的选型 (55)5.3.3 采区下部车场 (56)5.3.4 采区主要硐室 (56)6 采煤方法 (59)6.1采煤工艺方式 (59)6.1.1 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59)6.1.2 采煤工艺的确定 (59)6.1.3 机械化程度 (60)6.1.4 确定回采工作面长度、工作面推进方向和推进度 (60)6.1.5 采煤工艺及设备 (61)6.1.6 回采工作面吨煤成本 (71)6.1.7 工作面劳动组织和作业循环图表 (73)6.2回采巷道布置 (76)6.2.1 采区巷道布置 (76)6.2.2 采区走向长度 (76)6.2.3 采区煤柱尺寸 (76)7 井下运输 (79)7.1概述 (79)7.1.1 运输系统 (79)7.2.1 第一水平概述 (80)7.2.2 采区运煤设备选型 (80)7.2.3 采区辅助运输设备选型 (81)7.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82)8 矿井提升 (85)8.1概述 (85)8.2主副井提升 (85)8.2.1 主井提升设备选型 (85)8.2.2 副井设备选型 (86)9 矿井通风及安全 (89)9.1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89)9.1.1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89)9.1.2 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89)9.1.3 矿井主扇工作方式选择 (90)9.1.4 采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91)9.1.5 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 (92)9.1.6 通风构筑物 (93)9.2矿井风量计算 (93)9.2.1 工作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94)9.2.2 备用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96)9.2.3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 (96)9.2.4 硐室需风量 (97)9.2.5 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98)9.2.6 掘进通风方法 (98)9.2.6 矿井总风量 (98)9.2.7 风量分配 (99)9.3全矿通风阻力的计算 (101)9.3.1 确定矿井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 (101)9.3.2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的方法 (101)9.3.4 矿井总等积孔 (105)9.4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106)9.4.1 选择风机的基本原则及技术资料 (106)9.4.2 矿井自然风压 (107)9.4.3 通风机风压 (107)9.4.4 风机风量及风机选型 (108)9.4.5 电动机的选择 (109)9.4.6 对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要求 (111)9.5矿井灾害防治措施 (111)9.5.1 瓦斯管理措施 (111)9.5.2 煤尘的防治 (112)9.5.3 防火 (112)9.5.4 防水 (112)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115)主要参考文献 (117)致谢 (119)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 交通位置童亭井田位于省北部平原、市濉溪县五沟镇境,北距市约42km,东距市30km。
西北以口断层与临涣矿井毗邻,东以4线与柳井田相连,南部以孟集断层、家断层、煤层露头作为技术边界。
东西走向长8.58km,南北倾斜宽2.07km,井田面积约17.26km2。
童亭井田东距京沪铁路站约30km,井田西部10km有青阜铁路通过符夹线铁路与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干线相接,区青芦支线已建成,矿井专用线在青芦支线的小湖集选煤厂站接轨,经小周家、周小庄进入矿井装车站。
公路可直通、、、、永城,正在施工的淮六公路,穿过本井田;水路方面童亭矿在蒙城设有船运码头,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
图1-1 童亭矿交通位置图1.1.2 地形、地貌井田地势平坦,地表自然标高+25~+28m,相对高差不超过3m。
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之势,均为201.50~291.67m的厚层新生界松散层覆盖。
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井田农用沟渠纵横交错。
1.1.3 河流及水体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雨季可形成涝,积水深度0.50 m。
最高洪水位为+28.34m,最大洪峰流量为865m3/s(1965年7月)。
1.1.4 气象及地震本区属海洋—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和。
年平均降雨量为900mm,最大降雨量为1481.3mm。
年平均气温14.3℃,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3.2℃。
最大积雪深度22cm,最大冻土深度15cm。
最大风速20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矿区位于苏豫皖三省交界处。
东有郯庐大断裂,西有~麻城断裂,北有秦岭纬向构造带,南有宿南断裂(五河~利辛断裂)。
1929年11月19日五河县东北的郯庐断裂附近发生5.5级地震,裂度为Ⅶ度;1931年9月26日在潘集东北部的龙子山断裂附近发生6.25级地震,震中裂度为Ⅷ度;1937年5月13日在灵璧县东北部发生5.5级地震,裂度为Ⅶ度;1937年9月22日在濉溪县青疃与丰涡断裂之间发生4级地震,1965年3月15日在芦岭及固镇~长丰断裂之间发生4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5时9分,市与东明县交界处发生5.9级地震,波及矿区。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震大队1973年9月的鉴定意见,本区地震基本裂度为Ⅶ度。
1.1.5 矿区经济概况本矿地处华东平原,地区经济较发达,工农业基础好,对能源需求大,土地肥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工业主要有煤矿、化肥、以发电、农机、食品加工及手工业等。
开发该井田对加快华东经济区的建设和缓解我国能源紧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1.1.6 水源及电源矿井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水源均取自处理后的浅层地表水;第三系、第四系第二含水层为矿区主要饮用水源。
供电电源,从海孜110KV变电站引双回路35KV专用供电线路,保证了矿井双回主供电电源。
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井田地质构造童矿区处在闸河煤田之南侧,童亭背斜西北端。
大地构造环境是处在华北板块东南缘的徐宿弧形构造带上。
本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宿县地层小区。
区基岩出露面积很小,仅占总面积的3%,而绝大部分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
童亭井田位于临涣矿区童亭背斜,井田西翼为东高西低的单斜构造,东翼为南高北低的单斜构造,整体为一轴向北东的较为对称的宽缓背斜构造。
现分述如下:1、褶曲1)、童亭背斜该背斜是童亭井田主体褶曲构造,贯穿整个井田。
轴向NE83~16°,向南东及南西倾伏,倾伏角11°,相对浅部较陡,深部较缓,背斜两翼基本对称,浅部翼角24°左右,深部为12°左右。
2、断层1)、口断层(Ⅰ):正断层,为口断层较大分支,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区走向延伸长度约5000m,落差0~110m,由西南向东北尖灭。
有三孔控制,地震勘探良好。
属基本可靠断层。
2)、家断层:正断层,处于楼东南部边界断层,走向北东方向,倾向北西,区延伸长度3500m,落差100~300m,由西南向北东方向变小。
该断层有两孔穿过,地震勘探良好、可靠。
3)、孟集断层:正断层,走向南西方向,倾向北西,区延伸长度3500m,落差250~500m,该断层有两孔穿过,地震勘探良好、可靠。
地层:童亭井田属华北型沉积,含煤地层假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
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
其下的泥盆系、志留系,其上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缺失。
含煤地层上部被第三纪和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平均厚度达228m。
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奥陶系中下统老虎山嘴~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组,上统组;二叠系下统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第三纪上新统;第四纪的更新和全新统。
现将井田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简述如下:1、奥陶系(o)中奥陶统老虎山组及马家沟组(O2t、O1m):据临涣井田030孔揭露厚27.00米,岩性为灰~浅灰色中厚~巨厚层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及石灰岩,细晶质结构,方解石自形程度较高。
2、石炭系(C)1)中石炭统组(C2):据临涣井田039孔,临水孔资料,地层厚3.8米,岩性为银质泥岩,灰白色,紫红色,致密性脆,含少量菱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