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白描
浅探鲁迅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浅探鲁迅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发表时间:2011-01-19T09:47:36.59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小荣[导读] 动作白描,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语言凝练,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主旨的理解。
王小荣湖南省祁阳县浯溪镇一中426100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
文学作品中的白描就是运用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是对人物或事物的概括描绘和刻画,抓住人物或事物特征作叙述式的描绘和勾勒。
文学大师鲁迅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的这句话阐明了白描手法的主要本质特征,也就是运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出符合生活的真实的人物或事物的风貌。
鲁迅将白描技法成功地运用到语言艺术之中,使他笔下的物象呈现出形神逼肖的立体之美、深层之美,他的文章神理极妙、引人入胜。
一、景物白描使景物描写内涵更丰富环境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可把人与环境相互融合。
如散文《风筝》:“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这里的景物白描让我们仿佛看到“我”的“惊异”表情:春二月,春光明媚,是故乡的风筝时节,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二、人物白描使人物描写更富神韵外貌白描,内涵却极其丰富,能洞穿人物骨髓,由外貌触及本质、灵魂,可以收到“画眼睛,勾灵魂”的良好效果。
如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就这么朴朴实实的几句肖像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就勾神摄魄地把孔乙己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性格一针见血地展现了出来,揭示了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生活穷愁潦倒的孔乙己不肯脱掉长衫,仍要维持那读书人的架子,以显示他在精神上还是比短衣帮略高一筹,足见他的迂腐和虚荣心;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浅谈《孔乙己》中白描手法及其艺术价值
浅谈《孔乙己》中白描手法及其艺术价值作者:张沛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4期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是他极其成功的作品之一,笔墨高度浓缩,不加任何修饰,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以及心理活动,白描的手法被作者灵活巧妙地用到了极限,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白描手法孔乙己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14-01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描写了一个旧知识分子的形象,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仕途不得志,穷困潦倒,遭人鄙视的孔乙己的形象。
主题鲜明并具有多元的意义,至今仍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刻画人物形象时,寥寥数笔,看似简单朴素,却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典型特征。
无论是行为举止,还是语言表情,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直被作为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之一而保留。
1 白描手法再现生活场景鲁迅先生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简洁,概括精炼,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具有可信性,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出神入化。
在描述时能够及时捕捉到人物的神态变化及其特征,把叙述转化为描绘和刻画。
例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特别,让读者先入为主,不能释怀:首先是行为举止与众不同,站着喝酒又穿着长时间没洗的破旧的长衫;其次是外貌与常人有别,身材高大却不修边幅,而且脸上总是伤痕累累。
从他的外表形象就让读者感觉到孔乙己是一个生活贫困,地位低下,又好吃懒惰的穷酸书生。
虽然笔墨不多,但给人的印象深刻。
在孔乙己最后出场时,作者又运用白描的手法再现了他的形象:首先是面部表情,既黑又瘦,不成人样子;其次是行为举止,没有了长衫,替代的是短袄,已经成为了一个残疾人。
鲜明地生活场景对比,看出他已经步入绝境。
可见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再现了孔乙己的生活场景,一个迂腐、没落的旧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2 白描突出人物的表现手法在《孔乙己》中,作者成功地用白描突出了表现手法。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白描艺术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白描艺术“白描”本是绘画术语,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及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加以渲染。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人难,画白描更难”(见《南腔北调集》)。
而作为一代文学大师的鲁迅,恰恰是画白描的圣手,他用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实现了画人、写景、叙事。
一、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他在《祝福》中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的主人公祥林嫂的第一幅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这里作者用墨极俭省,却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征:青春守寡、贫苦善良而又安分耐劳。
在抓人物特征时作者又特别留意人物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见《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卷四395页)。
正因为如此,作者不惜将极省俭的笔墨用在描画人物的眼睛上。
当祥林嫂二进鲁镇时,作者除了画她如先前一样的“顺着眼”,又集中地描绘那“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虽则用墨寥寥,却画出了主人公再嫁后又亡夫丧子,内心无限悲苦的形象。
随着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日渐加剧,她的形象也变得愈来愈悲惨。
述说爱子阿毛惨死时,眼睛变得“没有神采”了;遭村人奚落唾弃时,她“直着眼睛看她们”;听了柳妈一番诡秘的述说,第二天,“两眼便都圈上大黑圈”。
待捐过门槛回来后,动手收拾祭器仍遭主人呵斥,一夜之间,她的“眼睛窈陷下去”。
待到被鲁四逐出家门,河边与我相遇时,那“五年前花白的头发,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那眼睛也只有“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至此,一个受尽封建礼教摧残戕害,即将被吞噬的形象,木然地站在了读者前面。
白描手法
白 描
工 笔
精细老练的白描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 鲁迅喜欢运用精细而又老
练的白描手法, 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画
眼睛”的手法,不作面面俱到的铺叙,只捡那
最传神的细节,细致地刻划出来,寥寥几笔,
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如《祝福》中 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就是突出的例子。
不可把“画眼法”,仅仅理解为就是描写人物 的眼睛,而应看作是简练传神的白描手法。
吴微《投向科举制度的匕首》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
范进“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 紧,不省人事”。灌了几口水,“爬将起来,又 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随后,往门外 飞跑,掉在泥塘里,“挣起来”继续“拍着笑着” 跑着。他发疯了。最后,他“在一个庙门口站着, 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 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反复写他拍手、 大笑,笔锋深刻而曲婉,活活勾画出了他神魂颠 倒、亦痴亦狂的丑态。这里,作者以白描的手法,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把一个醉心科举的腐 儒描画出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简墨白描画细节。用白描的手法描摹细节,是 最基本最常见的细节描写方法。其关键是抓住
事物的特征,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事物的动态和风 貌,使其不仅逼真、传神,有意蕴。
《故乡》中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尽力向一匹猹(chá)刺去。”简单几 笔就勾勒出一位勇敢、富有活力的少年英雄形象。
《范进中举》中“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回。”等句,全是冷静的客 观的细节描写。小说完全摒弃了古代说书体小说骈
丽化的俗套,创造了细节描写的白描化的范例。
鲁迅散文《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 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对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的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 起,形成一坐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 除下帽,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 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先生的写实
鲁迅先生的写实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而著称。
鲁迅先生以深入现实社会,直面人性弱点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从鲁迅先生的写实主义创作理念、作品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鲁迅先生的写实主义创作理念鲁迅先生的写实主义创作理念可概括为“直面现实,揭示真相”。
他坚信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应该具有批判性和启迪性的作用。
因此,鲁迅先生的作品着重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人性的丑恶和个体的困境,表达对社会现状和人性弱点的深刻批判。
二、鲁迅先生作品的特点1.生动的现实题材鲁迅先生的作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生存状态。
无论是《狂人日记》中的病态现象,还是《阿Q正传》中的讽刺形象,都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思。
2.白描的艺术手法鲁迅先生采用了白描的艺术手法,即直接、生动地描述和刻画人物和环境,以使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生活。
他不借助夸张的修辞或华丽的词藻来美化描述,而是力求客观地展现真实的社会风貌,给读者以更直接的冲击。
3.犀利的讽刺和批判鲁迅先生的作品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了犀利的讽刺和批判。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提醒人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和社会的局限,激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改变的意识。
三、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鲁迅先生的写实主义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重要意义:1.启发了后来的作家鲁迅先生独特的写实主义创作风格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篇章,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范例和启示。
他的作品激励了许多年轻作家勇敢地直面社会现实,用文字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2.唤起了社会的关注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对社会现象的尖锐批判而广为人知,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他的作品唤起了普通民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3.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鲁迅先生的写实主义作品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开创了以真实揭示社会问题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半夜查看历史,看见“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狂人日记通篇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五、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和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他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但斐然的“风骨”之外,似乎缺少些“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和情感的质量都应该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先来赏析鲁迅作品中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狂人日记.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篇小说是成功的.小说的立意是在表现思想,而思想又非常艺术的在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来.在这篇小说中,通常极为重要的情节已被淡化,人物外形等诸要素也显得可有可无,作者自如的白描手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在现实面前孱弱的心灵透视,尤其是借用分裂人格的狂人语惊四座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声音,睿智和真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一切规定了作品的成功.这实际上是思想上的成功,又很难不说是艺术上的成功.在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相交点上的狂人形象,虽符合艺术规律,但是个特例,鲁迅当然不能仅用狂人这个无从争辩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这篇鲁迅思想艺术矛盾结合体的小说,是他走向一个成熟思想家的象征,由此也决定了他艺术上重理性而轻感性的缺憾,其中涉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形成,这里不便详述,但有个事实可以证明:鲁迅创作的中后期,借助小说这种曲笔表达,根本无从宣泄内心充涌的思想波涛,出现了大批“短兵击时弊”的杂文,他几乎终止了文艺性较强的创作,杂文占据了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他甚至花大气力去搞那些刀刀见痕的木刻.理性的表达虽是鲁迅的坚强伟大之处,但作为作家的鲁迅,我们不知该不该为他惋惜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感性是其理智的负荷,虽然必须但不愿太重太投入,往往凭理智的取舍,极为吝啬地触及艺术中本来极为重要的情感世界,所以他的艺术创作不是在思想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是一直覆盖在他的思想光芒之下,他的艺术升华不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却决定着他的艺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是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作品.好的人物形象能在情节的合理演化中渐渐丰满,而当人们逐渐忘却情节后,仍能真切的感受人物的生动.我们很难像感受狂人这个神经质性格的人物一样,去感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阿Q,记住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情节和笑话,如“公堂划圆”“儿子打老子”之类,也许这是鲁迅有意藏匿这个人物的清晰形象,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这在艺术审美中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艺术需要清晰可辨富有想象力的感性形象,而不需要掺入艰难的哲学思考.鲁迅作品在人文环境的描写中,不是以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而是以一种忧愤深广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是款款的诱导,引发,而是嘲弄的讥讽和恨极的展示,并非常冷峻地做着“撕破”与“毁灭”的示范.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怪怪的不正常的人文环境中:世事无常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冷漠;连作为东方文化的伪善面纱也没有,剩下的只有手术刀式的剖析.阿Q没有以爱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受到伤害时没有委屈,只有愤然;而周围的人也均以利害并带有戏谑愚弄的态度对待他;都生活在空洞的无正常情感的世界里.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这种“寓热于冷”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和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是希望,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是未来的生活,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伟大而沉重的思想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和奉献.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方式,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
鲁迅先生白描艺术微探
鲁迅先生白描艺术微探作者:张敏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18年第12期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相似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征是用简练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以形象简洁的特征表现,源于古代的“白画”。
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文学大师鲁迅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先生将白描技法成功地运用到语言艺术之中,使他笔下的物象呈现出形神毕肖的立体之美,神理妙极,寓意无穷。
其中,他的散文代表作《藤野先生》中,就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人物外貌的白描,即通过抓住人物的体貌特征,以素颜亮相,略貌取神,往往一个点,一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鲁迅对自己最感激的恩师藤野先生的外貌刻画,用笔却极其吝啬。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寥寥几笔人物外貌的素描,就将藤野先生“黑瘦”的身形体貌、“八字须,戴着眼镜”的面部特征精准传神地勾勒出来。
更有人物动作的白描:“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
”仅一个“挟”字,就逼真再现了一位正走上讲台的师者形象,更有一个“一将书放”娴熟而连贯的顺势动作,一名“老司机”的教师风采已跃然纸上。
尽管是几句简笔素描,但已让读者“见识”了一位朴实严谨的中年男教师形象。
然而,作为大文豪的鲁迅却并不满意,他想要读者进一步明确,他笔下的这一位老师是一个日本的先生,于是来了一句“神补刀”——人物语言的白描——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当读者试着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念出这一句“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谁不知道,这就是日本人说话的腔调!于是,一位穿着简朴、治学严谨,甚至有些迂腐可笑的日本中年男教师,瞬间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拿腔拿调地自我介绍!不写背景,只突主体;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赏读《故乡》对比及白描手法有感
赏读《故乡》对比及白描手法有感摘要:鲁迅小说《故乡》成功的运用对比、白描手法,通过赏读进一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对比;白描;赏读《故乡》作为鲁迅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发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鲁迅先生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其善于成功地运用对比、白描手法有直接关系。
《故乡》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在于此。
一、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一)人物肖像的对比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一个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少年展示在读者面前。
而中年闰土:“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说明闰土已失去了健康,这是由苦难生活造成的。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说明闰土整日劳作。
“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说明闰土受尽生活的折磨,命运悲惨。
(二)语言动作的对比少年闰土教“我”雪天捕鸟,告诉“我”夏天捡贝壳、潮汛看跳鱼,邀“我”月夜管瓜地,刺猹……他活泼刚健,有智有勇,无忧无虑,懂得许多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简直是一个神奇的小英雄;二十年后,一声“老爷”,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取代。
(三)生活态度的对比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他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而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则反映出闰土的麻木和迟钝,他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于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
闰土的这些变化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农民欺压造成的。
二、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对比二十年前,杨二嫂开了一个豆腐店,她“终日坐着”,显示出她的文静、安分守己;二十年后美丽的杨二嫂变成“圆规”,是她生活境况日益窘迫的写照。
浅谈鲁迅小说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浅谈鲁迅小说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摘要: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呈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线条分明,朴实无华。
文学创作中,白描就是运用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朴素简练的文字,干净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态,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文学大师鲁迅把白描手法概括为十二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关键字:白描鲁迅绘景状物写人正文:一景物白描使景物描写内涵更丰富坏境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可把人与坏境相融合。
在《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先生运用白描手法来描绘阿Q所生活的未庄,描绘出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
小说对于酒楼、尼姑庵、菜园等景物的描写,没有选择把它们集中展现于眼前,而是伴随着情节的发展一一勾勒出来。
此处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封闭落后的面貌得到更深刻地展现,从而更好地为塑造阿Q这一典型人物服务。
在短篇小说《药》中,坏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如小说结尾夏四奶奶和华大妈祭坟的描写,“华大妈忙着看她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丝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深究。
”前面写着夏四奶奶的儿子的坟上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而华大妈儿子与其他人的坟上开着的却是零星青白小花,红白相间的花环此时象征着先驱者不屈不饶的斗志,可却只盛开于夏四奶奶儿子的坟顶,显示出周围凄凉、晦暗情景中的一束亮色。
特别是最后一句的描写:“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头,只见那乌鸦张开双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简笔勾勒出一只“箭也似的”飞向“远处天空”的乌鸦,表明作者相信胜利的时刻会到来,即使有牺牲,革命烈士也不畏惧,大胆抗争、无谓牺牲的画面感强烈。
二人物白描使人物描写更富神韵外貌白描,内涵及其丰富,能洞穿人物骨髓,由外貌触及本质、灵魂可以达到“画眼睛,勾灵魂”的良好效果。
巧用白描手法再现人物形象
巧用白描手法再现人物形象同学们,现在我给大家讲讲怎样用白描的手法写人。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片段吧: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他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藤野严九郎的……”……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他问.“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鲁迅先生采用白描的手法,几笔勾勒就入木三分地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在叙述添改讲义一事时,鲁迅先生以简洁的语言,描写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那么,什么是白描,我们怎样用白描的手法来写人呢?白描,原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
而白描的写作手法是指在写作中借用白描的画法,通过简洁的语言、洗练的笔法,传神地描写出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再现出人物的形象。
用白描的手法写人切忌浓墨重彩、过分渲染以及用铺张的辞藻来描写。
它没有琐碎的外貌描写,没有精心的心理刻画,没有太浓的褒贬色彩,也没有故意作文章的痕迹,一切都显示在人物的行动和朴素的语言中。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篇同学的佳作以加深理解吧。
小淘气米米下午,我去舅妈家玩,正巧舅妈要外出,让我帮她照看4岁的米米,我满口答应了。
舅妈走后,我看到米米正在床上玩堆积木,便打开电脑,玩起QQ飞车来。
白描与细节描写例子丰富实用性强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01
02
译文
前三句借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不断转换,以及细节描写,写出了寻梅的执著和艰难。诗中“冬前”“冬后”是时间的间隔,“溪南”“溪北”“树头”“树底”是空间的变换,“两履霜”是细节描写。
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解析
答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02
01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验。然而,赵师秀这首小诗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诗的前两句是写景,既交代了时令,又描写了约会的环境。第三句是点题,同时引出下文对诗人动作的描写。第四句是意蕴丰富的句子,历来为人所称道。
解析
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
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白描本是中国绘画的一种传统技法,它讲究以简洁明快的笔墨粗线条勾勒物象,以形传神。
这种技法后来被借用来作为文学描写的一种手法,常用于小说塑造人物,但有时也被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用于杂文及其他文体,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采用复述、引用或简明勾勒的方式,来展现事物的神韵或人物的心灵世界。
文学大师鲁迅多方吸取了绘画艺术的经验,将这种传统的白描技法成功地动用到语言艺术之中,使他笔下的物象呈现出形神逼肖的立体美,使文章达到神理极妙、引人入胜的效果。
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质朴自然,平中有奇质朴,是语言的一种艺术也是美的必要条件“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
”(宋代李涂《文章精义》)真正质朴自然的语言,应该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语言,有助于表达真情实感。
鲁迅先生笔下的白描文字,语言风格质朴无华。
从外表看,它朴实素淡,天然无饰,然而“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经得起反复咀嚼品位,发人深思。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段:“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这是一段在行文上动用复述方式勾勒柔石被害情景的白描文字,也是作者痛定思痛之时的回忆:一床被褥,一只饭碗,看似平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却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战友安危、冷暖挂念的深厚和细微;看似近乎慈母唠叨孩子般的家常闲话,恰恰却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自语独白。
两个问句的连用,一层紧似一层地渲染了作者对战友命运忧虑不安的心情,将作者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惟妙惟肖。
就在这种“毫无确信”消息的情况下,文字突然一个转折:“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接着一笔一笔历数柔石等人被杀害的情况:“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大文豪鲁迅笔下白描的豆腐西施有多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文豪鲁迅笔下白描的豆腐西施有多酷?导语:茅盾先生《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
” 《故乡》是鲁迅先生在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茅盾先生《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
”《故乡》是鲁迅先生在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性的扭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故乡》运用白描手法,再现了“我”回故乡,同亲友邻居各类人物相处的生活场面,揭示了生活变故和人事变故。
《故乡》一文是如何描写“豆腐西施”的呢?【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哦,我记得了。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生活常识分享。
论白描手法在鲁迅小说中的运用
论白描手法在鲁迅小说中的运用作者:李引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白描是一种画技法名,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上的表现方法。
鲁迅小说中出现很多白描手法的运用,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刻画,《祝福》中对于祥林嫂形象的描绘。
白描手法不单单只是用于刻画人物,还用于环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等等。
不管是哪一种描写,白描都是用单纯的线条勾勒出事物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叙述。
关键词:白描手法;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纯以笔勾勒线条而不设色或渲染水墨来描绘景物或形象的一种画法。
除此之外,白描也是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方法,即使用简单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生动鲜明的形象。
可运用于小说、散文、诗歌等的创作中,小说中尤为常见。
王义军在《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中提到:“绘画中的白描技法后来借用到文学方面来,专指那种不用比喻、不尚修饰,以简洁的叙述为主的描写方法。
它用简洁质朴的字,寥寥几笔就能清晰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所以白描实质就是简描。
”在王义军的这一本书中,他将白描手法放在“写意小说的修辞形态”这一章之下的。
中国古典小说中就有白描手法的运用。
在《莺莺传》中,崔莺莺初见张生时便用了白描。
张生看崔莺莺是“常服啐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这里便是白描。
此外,《红楼梦》中也常见白描。
鲁迅评《红楼梦》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他认为《红楼梦》的成功在于能够突破前人,白描手法的运用便是其中之一。
鲁迅的小说中也频繁出现白描手法。
后人研究鲁迅的小说指出:“鲁迅的小说风格艺术上的特点:简练、朴素和幽默感。
”而简练的语言则主要体现在他惯用白描手法。
鲁迅曾将白描手法定义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在鲁迅看来,白描就是要简练自然,无需刻意雕琢,用极为简练的笔法来描写。
孙郁在给《呐喊》作的序中说:“呐喊的作品有两种风格值得注意,一是写心态的,如《狂人日记》、《白光》,一是白描化的,像《孔乙己》、《阿Q正传》、《一件小事》;而《药》、《故乡》、《社戏》、《明天》则是介于二者之间,先生将此两类笔法揉在一起,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白描的写作手法举例
白描的写作手法举例白描,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以质朴、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对象的形态、特征和神韵,不加修饰,却能生动传神。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深入理解白描的魅力。
在古典文学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常常运用白描手法。
《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形象的描写便是经典之笔:“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段描写没有华丽的词汇,只是简单地陈述孔乙己的穿着、外貌,但一个穷酸、落魄又自视清高的读书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再看《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先生通过平实的语言,将闰土的外貌变化清晰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对闰土造成的巨大影响。
古代诗词中也不乏白描的佳作。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春天山谷夜晚的宁静,“人闲”“夜静”“月出”“鸟惊”,没有刻意的渲染,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清幽与静谧。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数语,罗列了九种事物,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漂泊游子的孤独与愁苦呼之欲出。
在现代文学中,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也善用白描。
《大淖记事》里写巧云:“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
眉黑眼亮,胸脯丰满,线脚伶俐。
”简单几句,一个美丽、活泼的少女形象就清晰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白描手法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于它能够直抵事物的本质,以最真实、最朴素的方式呈现对象。
白描手法作用例谈
白描手法作用例谈作者:杨洪永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5284 更新时间:2004-11-14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中学杨洪永根据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在写作中往往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最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为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其中,描写是叙述类文章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从描写的繁简而言,可分为细描和白描。
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相近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
它们的特征是用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
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鲁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白描手法运用的典范。
同样,通过白描手法的品味,可以使读者更进一步感悟到文章的深层之美。
一、运用白描手法,可使景物描写的内涵更丰富,更能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融合到环境中,使语言更有嚼头。
鲁迅在小说《故乡》的开头中这样写:\\\"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寥寥数语,我们就仿佛看到,在深冬阴晦天气笼罩下的原野上,中年迅哥儿,带着深沉悲凉的情绪,一步一步,面色凝重地往家走的情景。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回忆鲁迅先生中白描的句子
回忆鲁迅先生中白描的句子1、写作技巧方面:运用象征性、拟人性手法以“万年青”来象征鲁迅的精神是鲜活的、生动的。
文章不长,却隐含着很深的含义,有着沉重的思想与情感分量,整篇文章着笔随性、娓娓动人、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绵长的心事,感染力很强。
2.主体部分:本文主要写了作者与鲁迅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是鲁迅点点滴滴的记忆,就是鲁迅睿智,幽默,直率,可亲,关怀别人的思念,把鲁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结构特点:本文以《回忆鲁迅同志》为中心,通过对现代着名女作家萧红与鲁迅之间的交往经历的叙述,从她身上穿的四件“衣裳”入手,描述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环境,并通过对鲁迅寓所的描绘,揭示出冯雪峰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4、鲁迅先生刚睡着了,太阳会升起的,本文进而写出邻家花园中夹竹桃,暗喻鲁迅先生就是太阳,用他们的光与热,温暖着广大青年。
5.青年人写信给鲁迅先生过于草率他把自己的信全部投寄给青年们。
这封信表达了他对青年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于青年的同情与理解;还有对青年生活的关心与爱护。
这些都十分感人。
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非常可贵。
极其难得。
弥足珍贵!难能可贵!弥足珍贵!青年人与鲁迅先生在寒冷年代里互相通信,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热源。
总体上表明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普通人的态度,能对人们的衣着品头论足;能与年轻人开起童心未泯之玩笑;能像普通人那样吃吃喝喝;能同享亲情和天伦之乐他的诗歌也是这样写的:“无情并不一定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展示了鲁迅非凡的睿智、博大的胸怀、令人敬佩的个性品质。
6.鲁迅“喜食硬饭,炒食硬饭,即食亦喜硬饭",显示出鲁迅:"从来不在乎使用任何精美的物品",朴素而随性的人生还隐约流露出鲁迅坚毅而固执的性格。
7、《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对鲁迅先生性格的描写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8.鲁迅先生不大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衣裳上显示鲁迅:这反映出鲁迅是如何人情练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写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睛,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生动活画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5、“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鲁迅《藤野先生》)
这里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志士仁人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挪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节选了鲁迅先生的大量作品,其中《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等作品,就用了多处白描的手法。试举例分析如下:
1、“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鲁迅《风筝》)
这一描写生动而准确地运用动词“抓断”“掷”“踏”写出了作者对弟弟的风筝破坏的残忍之极,可谓入木三分。
1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鲁迅《故乡》)
这个细节同样生动,一个动词“塞”用得准确而形象,把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
用这种手法勾勒事物时,要求作者用简练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
参考资料: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2、中文专业选修课教材《鲁迅研究》
“亲白脸色”则是食不果腹的表征;皱纹间的伤痕是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是岁月的记录,更是潦倒的象征;又脏又破的长衫是贫穷的标记,也是不劳动的证明。从作者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的形象。这里作者没有借助于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段,只是用白描手法,却活画出了人物的肖像,文字是那样的简练朴素,而形象又是那样的生动逼真。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在一角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这个描写,很生动地写出了阿长生活上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性格特征。
3、“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了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藤夜先生》)
10、“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层,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对杨二嫂的形象的描绘,可谓力透纸背,将一个五十上下的女人遭受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萧条后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她尖锐、刻薄、自私、爱占小便宜。一个从当年人称“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变成了现今的摸样,正是令人悲哀。
白描手法例析
——以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为例
(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中心学校卢兴治浙江 315166)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而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作过这样的概括:“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诀》)鲁迅小说能在简洁的笔墨中,把人物形象描绘得那么地栩栩如生,神采飞扬,其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这种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的缘故。
这个描写,写出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7、“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仅仅十七个字,便点出孔乙己的尴尬处境。孔乙己即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与他们有一定的距离,“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没两样,但他偏又不肯脱下标志知识分子身份的那件“长衫”,说明特死要面子,硬摆“读书人”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短短的十七个字就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生动活画出来。
白描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而是用最传神之笔加以点化。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它不尚华丽,只求朴实。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鲁迅是运用白描传神手法的高手,他不仅善于抓住人物特征,在几笔之中获得追魂摄影之妙,并还以“并写两面,使之相形“之法,在更为“省俭”的笔墨中,收到神形俱佳的艺术效果。这方面的例子,在鲁迅小说中随处可见。如《离婚》中写到爱姑在客厅中看见七大人的秃脑壳和红润的脸色“油光光地发亮”,“很觉得稀奇,但也立刻自己解释明白了:那一定是擦着猪油”。
9、“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鲁迅《孔乙己》)
作者抓住他“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毒害所造成的悲惨遭遇。
8、“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一个“罩”字活灵活现,身材高大的孔乙己自然有一双大手,把五指伸开放在碟子上,确乎像个罩子,一个“罩”字,将孔乙己着慌的样子形象化了。而他弯下腰去对孩子们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他几乎是在恳求孩子们不要跟他争这为数不多的几粒豆,实在是迂腐之极,可笑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