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斯特诗选《火与冰》
诗歌翻译的评价与赏析——以江枫译弗罗斯特《火与冰》为例
以江枫 译 弗罗斯特《 火与冰》 为例
王 娴
( 天津外 国语大学 研究生 院, 天津 3 0 0 2 0 4 )
摘要 : 诗歌 是一 种 重要 的文 学形 式 , 诗歌 独 有 的形 式决 定 了其 翻 译 的不 易性 。诗 歌 的 可译 与否 至
今 仍 备 受争议 。通 过介 绍诗歌 的特 点及 诗 歌 翻 译 的 相 关理 论 , 分析 在 评 价 与 赏析 诗 歌 的翻 译 作 品 时需要 采 用怎样 的标 准 , 并 以江枫 译 弗 罗嘶 特 的诗歌 《 火与 冰》 为例 来解 释 诗歌 翻 译 的批 评 标
讨, 以《 火与冰》 为例 , 应用了较客观 的评价方式并 得 出 了有理 有据 的结 论 , 这 样 可 以在 同一 诗 歌 的不
同译 作 中很 快找 到较 好 的译 本 。
一
于它们都用声音。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基本 的异点 ,
音乐 只 用声音 , 它 所用 的声 音 只有 节奏 与 和谐 两 个
在译 诗 的评价 与 赏析 中 , 往往 会 有很 大 的主 观 因素 , 所 以必 须保 证 手 段 和 过 程 的尽 量 客观 , 才 能 实 现结果 的有 效 客观 。通 过对 诗 歌及 其 翻译 的探
粗 陋 的东西提 高 到理想 世 界 。此外 , 音 律 的最 大 价
值也 在 于它 的音乐 性 。诗歌 最 早就 是 唱 出来 的 , 这 也是 它 艺术 感 的体 现 。诗 与乐 的基 本 类 似 点 就 在
准。
关键 词 : 诗歌 ; 诗歌 翻译 ; 翻 译批评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 × × × 一 × × × × ( 2 0 1 3 ) 0 3 - 0 0 6 1 03 -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弗罗斯特诗歌解读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弗罗斯特诗歌解读作者:蒋丽琴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弗罗斯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以诗歌语言的简洁、清新、素朴而享誉世界。
他的诗歌内容看似简单,实则饱含着诗人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的哲思。
弗罗斯特的诗歌本质在讲人生以及人的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以海德格尔及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此在与共在的关系、话语表达的意义、以及自由选择三个方面,以《没去走的路》、《雪夜驻马在林边》、《火与冰》三首名诗为例,来解读弗罗斯特的深邃哲思。
关键词:此在共在话语表达自由选择罗伯特·弗罗斯特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四次普利策诗歌奖的伟大诗人。
生长于世纪之交,他的诗歌既具有19世纪诗歌的传统特征,又极具20世纪当代诗歌的创作倾向。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清新、朴实无华、真挚生动,但字里行间却意蕴深邃、充满了生活的哲思。
“弗罗斯特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貌似自然、直接和简单,而实际上根本就不像其表面上看的那么自然、直接和简单。
尽管他的诗通俗易懂,但诗人似乎存心让天真的读者迷恋于他那诱人的金色外衣,就像巨大多数弗罗斯特的崇拜者一样,被他那貌似简单的诗歌艺术所迷惑,以至无法透视诗人所佩戴的微妙假面。
”[1]这里的“微妙假面”实指弗罗斯特诗歌的深邃意蕴。
的确如此,弗罗斯特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并且终其一生坚守这种诗歌创作风格,不仅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也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以《没去走的路》、《雪夜驻马在林边》、《火与冰》三首名诗为例,来解读弗罗斯特诗歌简单语言背后的深邃意蕴。
一.此在与共在:人与自然的相悖相依此在,即人;共在,即共同存在。
此在与共在即人与人及其他事物的共同存在。
此在与其他事物共同存在,形成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世界由形形色色的关系组成,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等。
弗罗斯特的诗歌对这些关系都有涉及,期中最重要最明显的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国外著名诗人现代短诗
国外著名诗人现代短诗
有人说世界将毁于火,
有人说毁于冰。
根据我对于欲望的体验,
我同意毁灭于火的观点。
但如果它必须毁灭两次,
则我想我对于恨有足够的认识。
可以说在破坏一方面,冰。
也同样伟大,
且能够胜任。
这首诗口语化地探讨了世界毁灭的两种方式——火与冰,将欲望比作火,仇恨比作冰,简单直白又引人深思。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非常口语化且幽默的一首短诗,像是一张随手留下的便条内容,把生活中的一个小趣事用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
《火与冰》阅读附答案
《火与冰》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火与冰
罗伯特·弗罗斯特
有人说这世界将在火中消亡,
有人却说将在冰中埋葬
凭仗我对愿望的品味,
我赞成那些持火说的主意
无非如果这世界将毁灭两次,
我想我会在心底恨恨地,
说那冰的损坏暴力,
也决不可低估,
足以将世界收场
9.本诗表明了诗人对人类本身弱点造成可怕后果的态度这类弱点是“”和“”,这类可怕后果是、(用诗中原句作答)
【答案】愿望仇恨世界将在火中消亡将在冰中埋葬
10.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其作风明朗清新,擅长在风土人情中挖掘诗情画意,借助一些阔别现实的现象和科学来反应现实生活,本诗就是借“”与“”的损坏力来批评人类心底的“”与“”的消极因素
【答案】火冰愿望冤仇(或“恨、仇恨”)
11.这首诗写作技能上以见,以恢宏来衬托细巧,读来朗朗上口,思之韵味无限
【答案】大小。
《火与冰》:人世归途
《火与冰》:人世归途作者:郭梦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8期内容摘要:倡导诗歌要“始于愉悦,终于睿智”的弗洛斯特将这一中心思想几乎融入了他所有的作品,九行小诗《火与冰》亦是如此。
在这首诗中,诗人暗示世界终将毁灭于过度的仇恨或者欲望,但也在字里行间隐隐透露了自己的疑惑和担忧。
从解构主义角度来看,诗歌通过语言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不断颠覆消解了诗中存在的最主要的一组二元对立“火与冰”,以短小精悍的语言模糊了人世归途的方向。
关键词:解构主义二元对立火与冰《火与冰》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1874-1963)创作于1923年的一首九行短诗,全诗围绕着世界终将毁灭于何物做出了阐述。
弗洛斯特的诗歌大多是田园生活的题材如《修墙》,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总以其多义性和主题的不确定性使人陷入深思。
他用语朴实、自然,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思,如在《火与冰》中,诗人就以火象征人世间的激情和欲望,以冰暗喻冷酷和仇恨,提出无论是冰还是火都具有毁天灭地的力量。
在传统的结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学界大多将其解读为火和冰如同人性的两级,人类若丧失理性,走向极端,结果只有毁灭,认为诗人借此警示人们不要过度放纵个人的欲望和仇恨,以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1但诗歌蕴含的的哲理之深刻往往不是一种解读所能囊括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如评论家Judith Oster所示,弗洛斯特正是通过一种“评价的不确定性和开放式的结尾以及对文本宽泛的释义,帮助创建了一种现代阅读方法。
”2显然,这种“宽泛的释义”就为这首诗歌的解构主义解读打下了基础,通过几组二元对立:火与冰,欲望与憎恨,阴暗与光明的自我颠覆和消解,诗歌看似明确的意义呈现出一种漫无边际的状态,无法自我支撑,结构主义所支持的中心、权威和上帝之言也就不复存在。
一.解构主义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 Derrida,1930-2004)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足够反映真实,对于结构主义所提倡的文本稳定性、中心的“在场”则抱有批判态度,因此,他于1967年提出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由此兴起。
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作者:肖奇赵春花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弗罗斯特在20世纪的美国诗歌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貌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厚。
本文试图从《收割》、《黄金时光不能留》、《天意》、《柴堆》和《火与冰》这几首诗歌来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从而深刻地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要少私寡欲,重视精神内在。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道家思想中图分类号:I7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067-02罗伯特·弗罗斯特以其诗歌的独特性深受美国人民的拥护爱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美国文化的象征。
他在美国备受推崇,被称为美国的“民族诗人”和“田园诗人”。
弗罗斯特丰富的想象力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象征、隐喻,极具美感。
虽然大多描写的是田园乡村生活,却没有脱离社会现实,反而用朴实的语言传递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们纵观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他把日常生活中瞬间的经历和感受作为题材,直抒胸臆,表达了新英格兰人民最原始的情感。
弗罗斯特选择这些接近自然、返朴归真的题材,自然而然就赋予了他的诗歌以无穷无尽的魅力,引人深思。
与此同时,弗罗斯特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也自然而然地与中国的道家思想融会贯通。
一、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创作思想弗罗斯特善于借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作为自己思想的载体,诗歌中描述的每一件自然事实都是精神事实的象征。
弗罗斯特常常用一件事来说明另一件事。
他的诗歌始于微妙而优雅的隐喻,终于深邃的思想。
弗罗斯特对于诗歌主旨意义的传达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他始终追求一种“诗以情趣开始,以智慧结束”的原则,从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诗的情趣,使人窥见智慧的光芒,体会人生的哲理。
他的诗不仅描绘大自然,有时反映出深层次道德的不确定,有时是对自然、宇宙神秘的探讨,有时是对人世哲理的冥想,而这些正好与中国道家的某些思想有着共鸣。
从解构主义角度解析弗罗斯特的《火与冰》
从解构主义角度解析弗罗斯特的《火与冰》【摘要】本文从措辞及主题角度对弗罗斯特的《火与冰》一诗进行解构分析。
该诗文本在探讨现代社会存在问题时体现了语言的不确定因素,并利用语言这一固有特性对人类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索。
解构了建构该诗主题的一系列二元对立:火与冰,欲望与冷酷,善良与仇恨等;该诗对这些二元观念的含糊不清消减了诗中对现代社会“碎片化”特征的再现,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前途的担忧。
【关键词】解构主义《火与冰》二元对立《火与冰》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于1923年创作的一首九行诗。
他在此诗中试图洞悉人性,结果却发现无论是欲望还是仇恨,它们都足以致人类于灭亡之中。
这首诗表面上很简单,没有任何标志现代作品的创新艺术手法,但却饱含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的深刻关切,这也正是这首诗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
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这首诗以象征手法和音乐性来反映人性,旨在从语言及主题角度对弗罗斯特的《火与冰》一诗进行解构主义分析,进而讨论作者语言的不确定因素对于探索现代社会及人的存在问题的影响,并运用语言这一特性对问题进行表述。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模糊性在成就了该诗的同时,也破坏了这首诗,其主旨架构在意义分析的过程中被逐渐侵蚀。
此外,这首诗的主题构建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被解构。
该诗通过对火与冰、欲望与仇恨的阐述,试图表现现代社会存在的分裂性及人类的毁灭性。
一关于《火与冰》弗罗斯特以擅于描写自然景色而闻名,在简单的描写里凝聚了对现代社会及人类存在的问题让人思考。
《火与冰》也不例外,这首诗是一首九行诗,非常简短,但寓意非常深远,包括提出问题—世界如何终结;有些人回答—在火中;有些人回答—在冰里。
不乏各有各的道理,但作者有自己的看法:仇恨的威力是巨大的。
在作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残酷场景的评述之下,表达了作者深刻的精神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信心的丧失。
这场战争瓦解了人们对仁爱上帝的乐观信仰,破坏了人们善良的心,它代表了现代社会的瓦解,表明作者理解火的力量,也见识过冰川威力,从而实现了这首诗整体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描绘而闻名。
他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生命、死亡、孤独、爱情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弗罗斯特的诗歌常常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元素,给人一种深沉而富有想象力的感觉。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寓意和隐喻,读者需要仔细阅读并思考其中的意义。
《路过林地的暗号》是弗罗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在林地中遇到两条路,他选择了一条不常走的小路,这个选择代表着他与众不同的决心和勇气。
这首诗表达了人生中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决定我们命运的时刻。
弗罗斯特的诗歌还经常探讨人类存在的问题。
在《擅长火焰的冰》中,他描述了一个人对世界的审视,他意识到人类经历了生活中的痛苦和苦难,但仍然有希望和欢乐。
这首诗鼓励读者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坚韧的心态。
此外,弗罗斯特的爱情诗也是他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通过精致而深情的描绘,捕捉了爱情的美丽和复杂性。
他的诗中充满了温暖和
浪漫的情感,例如《风吹过我的耳边,你的声音》和《雪中之恋》。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存
在的思考,也引领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
他的作品仍然被广泛阅读和欣赏,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类情感的探索,弗罗斯特的诗歌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之作。
弗罗斯特诗选
弗罗斯特诗选2009-04-08 16:39:28来自: 墓中无人(pyblw@)弗罗斯特诗选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主要诗集有《孩子的意愿》、《波士顿以北》、《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理智的假面具》、《慈悲的假面具》、《林间中地》等。
弗罗斯特诗选(57首)摘罢苹果补墙白桦树火与冰雪夜林边小立熟悉黑夜指令爱和一个问题迟到的散步繁星风和一棵窗前花给解冻之风春天里的祈祷刘尔威译。
译者简介:刘尔威,男,1992年出生。
湖北武汉人,现居北京。
他于1岁开始画画,参加过国内外举办的少儿书画赛,并现场画画表演。
作品多次获奖。
他1岁开始识字,2-3岁即开始阅读名着。
7岁开始动笔写小说,诗歌……2005年5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一只浣熊》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自配此书的内封设计与插图。
他学习英语,俄语,西班牙语,爱好弹钢琴、吉它,以及多项球类运动。
目录泥泞时候的两个流浪者花丛…………………………………………………………一片陈雪……………………………………………………树脂收集者…………………………………………………越橘…………………………………………………………一只小鸟……………………………………………………鬼屋…………………………………………………………城中小溪……………………………………………………对暖和的风………………………………………………… 泥泞时候的两个流浪者…………………………………… 花船…………………………………………………………在伍德沃的花园在伍德沃的花园…………………………………………… 星星破裂者………………………………………………… 冬天的伊甸………………………………………………… 山…………………………………………………………… 丧失………………………………………………………… 复仇………………………………………………………… 消失着的红色……………………………………………… 一个孤独的罢工者…………………………………………无限的一瞬间无限的一瞬间……………………………………………… 启示………………………………………………………… 传达坏消息的人…………………………………………… 桦树………………………………………………………… 沙丘………………………………………………………… 出生地……………………………………………………… 雪…………………………………………………………… 电话………………………………………………………… 春之池塘……………………………………………………野葡萄野葡萄……………………………………………………… 收割………………………………………………………… 修补墙壁…………………………………………………… 恐惧………………………………………………………… 保罗的妻子………………………………………………… 布朗下山…………………………………………………… 家庭墓地…………………………………………………… 爱和一个问题……………………………………………… 一个老人的冬天夜晚………………………………………库斯的女巫花园里的萤火虫…………………………………………… 投资………………………………………………………… 门口的轮廓………………………………………………… 致一个年轻的坏家伙……………………………………… 柴堆………………………………………………………… 一百个衣领………………………………………………… 库斯的女巫………………………………………………… 一片废弃的墓地…………………………………………… 小山妻子…………………………………………………… 糖槭园中的傍晚…………………………………………… 找水…………………………………………………………雨蛙溪风暴之歌……………………………………………………雨蛙溪………………………………………………………雇工的死亡…………………………………………………向西流动的溪水……………………………………………谈话时间……………………………………………………黄蜂…………………………………………………………人口统计者…………………………………………………女管家………………………………………………………------------------------------------------------------------------------------------------ ●泥泞时候的两个流浪者◎花丛有一次在清晨的露珠中的那个人割完草,我便去翻晒它。
赏析弗洛斯特作品
赏析弗洛斯特作品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他以其深刻的诗歌作品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于世。
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且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悟。
本文将从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中选取几首代表作,进行赏析和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著名的弗罗斯特诗歌《停驻的地方》(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这首诗歌以冬季的雪夜为背景,诗人在穿越乡村时停下来欣赏了一片美丽的树林。
从解构主义角度对诗歌《火与冰》的解析
言不确定性的敏锐意识 。 该诗标题 “ 火 与冰 ”与 自然 神论针对宇宙秩序方面的理 解 方 面 有 异 曲 同工 之 妙 , 哥 白尼 天文 学 和 牛 顿 自然 科 学 对 其 发展起 了重要 的作 用,它主张 “ 上帝作 为造物 者存 在 ” , 普罗米修斯为 了人类文 明的进 步,而盗取奥林匹克斯 山的火 种 ,并 赠 与 人 类 。诗 第 一行 中 的 词语 “ f i r e ”是 让 我 们 感 到 生活 必不 可少 的东西 ,而人们 却是那 么贪 婪 。 “ d e s i r e ” 带有 积极 的文化 内涵 ,一 般用来 描写 积极 争取或 是想 要某 东 西 。然 而 ,在 这 首诗 里 , “ d e s i r e ”用 来 描 写 贪 婪 地 想 要 “ f i r e ”,并与 “ f a v o r ”共 同使用 , 以一种 不寻常的方式 描写 一些人 的形象,生动地 展示 了 “ t h o s e ”的贪 婪欲望 。 因此 ,词语 “ d e s i r e ”原有 的痕迹 ,交织 隐藏在现在 的使用 中,以一种 离奇的手法描写 出火的形象 。词语 “ f i r e ”的使 用 也 体 现 了 人 类 文 明 的 进 步 ,也 让 人 们 感 到 了 “ d e s i r e ” 的好 处 ,但 无 限度 地 “ d e S i r e ” ,会 造 成 人 类 的 灭 亡 。 “ d e s i r e ”这个词 ,在这首诗 的语境下使用 时所 带有的文化 内涵 ,使得对世界 、社会 、人类 的描写产 生不 一致 和冲 突, 甚 至 引起 火 山爆 发 那 样 难 以抑 制 , 后 果不 堪 设 想 。 第六行 中的 “ e n o u g h ” 则 明 显有 反 感 之 意 , 尤 其 对 弗 罗 斯特 尤为强烈 。作为经历一 战的幸存 者,更有 其小时候所遭 遇的家庭变故 ,1 1 岁 ,他 失去了父亲 ,十几年 过后,失去了 母亲 ,后来又有他小妹妹 的离去 。所 有这 些都导致了他这个
Fire and Ice译文评析
Fire and Ice译文评析摘要:《火与冰》是美国现代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以小言大,短小精悍的充满寓意的诗作,本文通过分析其四篇风格不同的译文,展示个译作在表现原作的内容,语言和效果方面的优劣。
关键词: 火与冰;诗歌;欲望;仇恨;毁灭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6-0001-0001一、前言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一1063)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自然诗人,也是最受美国人民欢迎并引以为豪的少数几位美国诗人之一。
他曾四度荣获普利策诗歌奖,多次获得美国许多大学和学院授予的荣誉学衔,晚年,获得美国政府授予他的荣誉勋章,并应肯尼迪总统之邀在其就职仪式上朗诵自己的诗歌。
在各种诗歌流派和诗人层出不穷的诗坛,他的创作标志着美国诗歌从传统诗歌往现代派诗歌的过度。
从二、三十年代至他去世,弗罗斯特实为美国未受封的桂冠诗人。
他的诗歌清新、淳朴、浅显易懂,仿佛十分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很多普通读者视他为伟大的“乡土诗人”或“民族诗人”。
《火与冰》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集《新罕布什尔》中的一首短诗。
诗的主题鲜明突出,形式不拘一格,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佳作。
二、Fire and Ice 原文和译文Fire and IceSome say the world will end in fire, aSome say in ice. bFrom what I’ve tasted of desire,aI hold with those who favored fire.aBut if it had to perish twice, bI think I know enough of hatecTo say that for destruction, ice bIs also great cAnd would be suffice. b火与冰译者:王道余(以下称王文) 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火,有人说是冰。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三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常耀信《美国⽂学简史》(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章⾄第⼗四章【圣才出品】第13章弗罗斯特·桑德堡·卡明斯·哈特·克兰·穆尔Ⅰ.Fill in the blanks.1.In Robert Frost’s______,the speaker tells us how the course of his life was determined when he came upon two roads that diverted in a wood.【答案】The Road not Taken【解析】《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
这⾸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话中⼈们处在⼗字路⼝时难以抉择的⼼情。
2.Robert Frost poetry focused on the landscape and people in_______.【答案】New England【解析】弗罗斯特的抒情诗主要描写了⼤⾃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和北⽅的农民。
3._____combined traditional verse forms with a clear American local speech rhythm,forming his own characteristic.【答案】Robert Frost【解析】弗罗斯特将传统诗歌形式与美国本⼟⼝语体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特点。
4.At one time,Sandburg’s reputation mainly rested on a multi-volume biography of_____including The Prairie Years and The War Years.【答案】Abraham Lincoln【解析】卡尔·桑德堡(Carl Sandburg)美国现代诗⼈及传记作家。
19世纪罗伯特·弗罗斯特作品与象征
Metaphor in Frost’s PoetryRobert Frost w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oets in America during his time and received four Pulitzer Prizes for Poetry.Highly regarded for his realistic depictions of rural life and his command of American colloquial speech, Robert Frost’s work frequently employed various metaphorical objects, such as natural scenery, phenomenon, animals and flowers in nature, other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ife, farm tools, food, women’s beauty, human body, religion and mythology, etc….Take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1923) for example, there are mainly three major metaphorical objects "woods”,"snow” and“sleep”. “Woods” is sometimes a symbol for wildness, madness, the pre-rational, the looming irrational., the mysterious nature, and the “snow” may indicate purity, innocent and beautiful things in the world. In the first stanza ,poet says that he stopped “to watch the woods fill up with snow",we can see that in the poet’s eyes life is superficially beautiful and "lovely" but in a deep sense, it is "dark and deep"(13th lines). "Lovely" and "dark and deep” is a fierce contrast, which implies the contrast between good and evil, simple and complex.“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The deeper meaning of “sleep” is death. In the lovely scene of silence, he is tempted to stay longer and to meditate but acknowledges the pull of obligations and the considerable distance yet to be traveled before he can rest for “the night”.We can see the poet’s love for nature and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lso something gloomy and depressed. This has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Frost’s own life experience. Robert Frost's personal life was full of grief and loss. When Frost was 11, his father died of tuberculosis, leaving the family with justeight dollars. Frost's mother died of cancer in 1900. In 1920, Frost had to send his younger sister Jeanie to a mental hospital, where she died nine years later.There is something more tragic: Mental illness apparently ran in Frost's family, as both he and his mother suffered from depression, and his daughter Irma was also sent to a mental hospital in 1947. Frost's wife, Elinor, also experienced depression. Elinor and Robert Frost had six children: son Elliot died of cholera; daughter Lesley Frost Galantine (1899–1983); son Carol committed suicide; daughter Irma ; daughter Marjorie died as a result of puerperal fever after childbirth; and daughter Elinor Bettina died just three days after her birth in 1907. Only Lesley and Irma outlived their father. Frost's wife, who had heart problems throughout her life, suffered from breast cancer in 1937, and died of heart failure in 1938. Frost’s sorrow life experience made the poet always see the world with an complex feeling, frustration and deep love.In his another poem Mending Wall, we can see his love for people and life.A stone wall separates the speaker's property from his neighbor's. In spring, the two meet to walk the wall and jointly make repairs. The speaker sees no reason for the wall to be kept--there are no cows to be contained, but his neighbor insists on mending it. 墙代表……Frost 的宗教信仰通过暗喻在"Design" 中展示出来。
从解构主义角度对诗歌《火与冰》的解析
从解构主义角度对诗歌《火与冰》的解析作者:梅风李红艳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2期[摘要]从措辞及主题角度对弗罗斯特的《火与冰》一诗进行解构分析。
该诗文本在探讨现代社会存在问题时体现了语言的不确定因素,并利用语言这一固有特性对人类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索。
解构了建构该诗主题的一系列二元对立:火/冰,欲望/冷酷,善良/仇恨等;该诗对这些二元观念的含糊不清消减了诗中对现代社会“碎片化”特征的再现,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前途的担忧。
[关键词]解构主义《火与冰》二元对立[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86-02《火与冰》[1]是罗伯特·弗罗斯特于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创作的一首九行诗。
他在此诗中试图洞悉人性,结果却发现无论是欲望还是仇恨,它们都足以致人类于灭亡之中。
这首诗表面上很简单,没有任何标志现代作品的创新艺术手法,但却包含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的深刻关切,而这正是这首诗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
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这首诗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性能反映人性。
旨在从语言及主题角度对弗罗斯特的《火与冰》一诗进行解构主义分析,进而讨论作者语言的不确定因素对于探索现代社会及人的存在问题的影响,并运用语言这一特性对问题进行表述。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模糊性在成就了该诗的同时,也破坏了这首诗,其主旨架构在意义分析的过程中被逐渐侵蚀。
此外,这首诗的主题构建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故可以被解构。
该诗对于火与冰、欲望与仇恨的阐述试图表现现代社会存在的分裂性及人类的毁灭性。
一、关于《火与冰》弗罗斯特以擅于描写自然景色而闻名,在简单的描写里,凝聚了对现代社会及人类存在问题的关注,让人思考着,《火与冰》也不例外。
这首诗是一首九行诗,非常简短,但寓意非常深远,包括提出问题“世界如何终结”,有些人回答“在火中”,有些人回答“在冰里”。
不乏各有各自的道理,但作者有自己的看法,仇恨的威力是巨大的。
Fire and Ice译文评析7页word
Fire and Ice译文评析一、前言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一1063)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自然诗人,也是最受美国人民欢迎并引以为豪的少数几位美国诗人之一。
他曾四度荣获普利策诗歌奖,多次获得美国许多大学和学院授予的荣誉学衔,晚年,获得美国政府授予他的荣誉勋章,并应肯尼迪总统之邀在其就职仪式上朗诵自己的诗歌。
在各种诗歌流派和诗人层出不穷的诗坛,他的创作标志着美国诗歌从传统诗歌往现代派诗歌的过度。
从二、三十年代至他去世,弗罗斯特实为美国未受封的桂冠诗人。
他的诗歌清新、淳朴、浅显易懂,仿佛十分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很多普通读者视他为伟大的“乡土诗人”或“民族诗人”。
《火与冰》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集《新罕布什尔》中的一首短诗。
诗的主题鲜明突出,形式不拘一格,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佳作。
二、Fire and Ice 原文和译文Fire and IceSome say the world will end in fire, aSome say in ice. bFrom what I’ve tasted of desire,aI hold with those who favored fire.aBut if it had to perish twice, bI think I know enough of hatecTo say that for destruction, ice b Is also great cAnd would be suffice. b火与冰译者:王道余(以下称王文)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火,有人说是冰。
从我尝过的欲望之果,我赞同倾向于火之说。
但若它非得两度沉沦,我想我对仇恨了解也够多可以说要是去毁灭,冰也不错,应该也行。
火?c冰?g者:屠岸(以下称屠文)有人?f世界ъ读一?,有人?f?ъ侗?。
我於欲望?w味得?蚨?,所以我?同?@意?:?ъ痘稹?但如果世界纱纬?S,那麽?υ骱尬叶?得深切,我?f,?破?牧α?,冰也同?涌崃?,足能?偃巍?火与冰译者:曹明伦(以下称曹文)有人说人类将葬身于烈火,有人说世界会毁灭于坚冰。
诗歌翻译的评价与赏析——以江枫译弗罗斯特《火与冰》为例
诗歌翻译的评价与赏析——以江枫译弗罗斯特《火与冰》为
例
王娴
【期刊名称】《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11)3
【摘要】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诗歌独有的形式决定了其翻译的不易性.诗歌的可译与否至今仍备受争议.通过介绍诗歌的特点及诗歌翻译的相关理论,分析在评价与赏析诗歌的翻译作品时需要采用怎样的标准,并以江枫译弗罗斯特的诗歌《火与冰》为例来解释诗歌翻译的批评标准.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王娴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2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译"彩纷呈:《火与冰》三译文得失谈--弗罗斯特诗歌译作论 [J], 高黎平
2.再读江枫"译诗应当形似而后神似"之诗歌翻译理论 [J], 丁力
3.再读江枫\"译诗应当形似而后神似\"之诗歌翻译理论 [J], 丁力
4.王宏印译著《弗罗斯特诗歌精译》赏析 [J], 钱茹雪
5.王宏印译著《弗罗斯特诗歌精译》赏析 [J], 钱茹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