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乡土文学发展问题分析
乡土文学研究现状
![乡土文学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e6ac193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a.png)
乡土文学研究现状乡土文学啊,这可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呢。
现在乡土文学的研究啊,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各种小玩意儿的百宝袋。
你看啊,有好多人在研究乡土文学里的那些老故事。
就像村里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讲古一样,学者们也在挖掘那些乡土故事背后的文化。
比如说,有的小说写了乡村里的婚丧嫁娶习俗,这可不仅仅是写个热闹,这里面有着传统家族观念、地域文化的影子呢。
研究者们就像侦探一样,从这些故事里找出那些隐藏的文化密码。
再说说乡土文学里的人物。
那些土里土气的农民形象,其实可鲜活了。
他们不是简单的种地的人,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自己小脾气和梦想的人。
现在研究乡土文学的人啊,就在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他们在时代浪潮里的挣扎和改变。
就好比那个阿Q,他身上的那种又可笑又可怜的性格,反映的就是当时乡村人的一种精神状态。
不过呢,乡土文学研究也有一些小问题。
现在很多年轻人啊,对乡土文学的兴趣好像没有对那些流行小说那么大。
这就像在一个热闹的派对上,乡土文学被挤到了角落里。
可是呢,乡土文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啊。
它就像家里那坛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还有啊,研究乡土文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变。
以前可能就是单纯地从文字上去分析,现在可不一样啦。
大家开始从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好多方面来研究。
这就像是给乡土文学研究打开了好几扇新的窗户,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总之呢,乡土文学研究现在就像是一场热热闹闹的大戏,有精彩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不管怎么样,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像咱们老家的那片土地,永远都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与潮流变化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与潮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49e20e42f60ddccdb38a093.png)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与潮流变化摘要:乡土文学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表现农民生活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作品。
据考证,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在当时相处文学的定义尚不明确,但从鲁迅先生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乡土文学产生于城乡发展巨大的差异中,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与壮大,推动了乡土文学的产生。
关键词:乡土文学;当代文学早期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为鲁迅。
其短篇小说《故乡》是我国乡土文学的开山之作。
小说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线索展开情节,通过对农村人物举止及心理的刻画,反应了清代末期农村经济崩溃、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打压,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改造旧社会的愿望。
茅盾与沈从文是鲁迅乡土文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其文艺创作的中心思想上次与鲁迅有了一定的发展。
茅盾乡土文学代表作为《农村三部曲》,每一部相互独立,又在时间上前后衔接,时代背景与《林家铺子》大致相同,以其惯有的宏大笔调反映了广大农民随着痛苦的逐渐加深而觉醒反抗,体现了中国农村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沈从文的《边城》通过对湘西地区自然风光与社会民俗的描绘,反映了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通过对农家女孩翠翠的刻画,表现了人性本身的美好与对纯洁、善良等品质的呼唤。
与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相比,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整体呈现出一种回归自然生活的愿望以及对纯朴自然生活方式的追求。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山西太行山区作为我国较早的解放区,其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已经开始带有政治性。
乡土文学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逐渐产生了两种流派。
《小二黑结婚》是我国乡土作家赵树理的代表作,此后的30年间,山药蛋派作家的作品几乎都具有受赵树理影响的痕迹。
论中国乡土小说的二重叙述困境
![论中国乡土小说的二重叙述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421cca768e9951e79b89276a.png)
论中国乡土小说的二重叙述困境3贺仲明提要: 中国乡土小说的叙述存在着二重困境:一是叙述姿态上,作家们常陷入城与乡、外与内的深层困惑中;二是在叙述特征的追求上,作家们对地域性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误区。
这二重困境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乡土小说的成就和发展。
关键词: 困境 叙述 乡土小说作者贺仲明,男,1966年生,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南京 210097)中国乡土小说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那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艰难开端,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求西方资源,进行文化启蒙和政治变革的紧要当口。
在这种背景下,乡土小说自被命名之日起就成为了知识分子表达文化启蒙的重要阵地,也被作为演绎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的重要场所,获得了特别的发展。
然而,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在给乡土小说带来繁荣的同时,也赋予了它许多难以摆脱的困厄。
这在乡土小说的叙述上就有非常显著的表现。
叙述姿态:“游子”的迷茫 中国乡土小说叙述者的身份很有特点,他们极少有乡村中人,而是普遍具有“乡村游子”的背景。
他们一方面与乡村具有着不可割舍的密切关系,或者曾经是乡村中之一员(如军人、知识分子),或者在乡村生活过(如下乡干部、知青),但另一方面,他们在叙述时又都脱离了乡村人的身份,明确地在文化和心理居于乡村之上。
他们以与乡村若即若离、蕴涵着内在悖反精神的游子姿态,叙述着乡村和乡村人的故事。
延伸开去,可以发现,这种“游子”特征也体现在乡土小说叙述的多个方面。
如在叙述人称上,中国乡土小说多以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也往往在其中融注了很强的感情色彩,但作家们又多以批判作为基本的创作理念。
于是,这些乡土小说大多都是抒情和批评的复杂交织,充满着自我的张力。
再如乡土小说的叙述方法,虽然作家们都纷纷表示对乡村的感情和关注态度,但他们的叙述语言都是知识3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5CZW014),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4ZWB008)的阶段性成果。
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55d9f6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7.png)
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导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失,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并撰写了本报告。
本报告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乡村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1. 调查背景乡村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下,乡村传统文化逐渐式微,亟待保护和传承。
为了解乡村传统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一项深入调查。
2. 乡村传统文化现状评估2.1 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当前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严峻。
许多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亟需加强保护力度。
2.2 传统节日传承乡村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出现了改变,陷入了形式主义和商业化的怪圈。
2.3 乡土文学传承乡土文学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承载着丰富的乡土情感和价值观念。
然而,我们的调查显示,乡土文学正面临着边缘化和忽视的困境。
3. 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方向与建议3.1 教育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老一辈的人传给后一辈,更要加强教育传承。
建议在学校教育课程中加入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教育,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责任心。
3.2 活化利用乡村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议政府和相关组织加大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力度,积极推动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3.3 创新与融合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形式上,应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与融合。
建议在传统节日庆祝中注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与参与。
【总结】乡村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面临严峻的保护和传承挑战。
在保护乡土文化遗产的我们应该加强教育传承,活化利用传统文化,并推动创新与融合。
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3d3f84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b.png)
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发展是近年来中国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以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为主题,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人们对于故乡的记忆和情感变得越来越珍贵。
乡土文学的出现,正是对于这种情感的回应和抒发。
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描绘出故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发现故乡的价值和魅力。
同时,乡土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分享和传播文学作品,而电子书、有声书等新媒体的出现,也为乡土文学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可能。
然而,乡土文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些乡土文学作品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存在着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
同时,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些乡土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乡土文学的发展需要在保持其独特性的同时,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文学形式的交流和融合,拓展其受众群体和影响力。
陈忠实乡土文学的发展与现代价值解读
![陈忠实乡土文学的发展与现代价值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3bd04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a.png)
陈忠实乡土文学的发展与现代价值解读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乡土文学风格而广为人知。
他的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人情,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陈忠实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陈忠实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这部小说以一个小村庄为背景,通过讲述几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白鹿原》以其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对于农村题材的固有刻板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后,陈忠实的乡土文学创作逐渐丰富多样。
他的作品涵盖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方式,勾勒出了农村人民的悲欢离合,让读者感同身受。
陈忠实的乡土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独特风貌,更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
陈忠实乡土文学的现代价值在于其对于乡村振兴的启示。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阶段,乡村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陈忠实的作品以其对农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细腻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他的作品中展现的农村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都是我们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此外,陈忠实的作品还让我们反思城乡关系的问题。
他的作品中揭示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和不公平现象,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陈忠实的作品提醒我们,城乡关系的调和和平衡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陈忠实乡土文学的发展与现代价值解读,不仅是对于陈忠实作品的一种解读,更是对于中国农村和城乡关系的思考。
陈忠实的作品以其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貌和人情,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
同时,他的作品也为我们乡村振兴和城乡关系的调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文学主流溃散后的乡土叙事——近年来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变局
![文学主流溃散后的乡土叙事——近年来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变局](https://img.taocdn.com/s3/m/733b0225915f804d2a16c102.png)
— —
近年来 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变局
孟繁华 』
乡土文学 或农村 题材 ,是百年 中 国文学 讲述 的
主要对象 。因此 , 百年来 中国文学 的主流就是 与乡土 有关 的文 学 。 这与 中国乡土社会 的性 质是 同构 关系 。
将近 十 年 的“ 底 层 写作 ” , 几 乎用 写 实 的方法 记 述 了
失去 丈夫 的妻 子 、 失去 女友 的单 身汉 、 失去 行动 能力 的父亲 和悲苦 的母亲 , 这些元 素是小 说 的外部 条件 , 它确实 构成 了苦海 般的 画面。 但是, 毕亮着 意表达不 是这些 。面对生不 如死 的杨沫 , 马迟送给杨 沫的是具 体 的春 风拂 面般 的暖意 ,那是 马迟 对杨 沫失 明的孩 子张特 发 自内心 的爱 。 这里不是 英雄救美 , 也不是 王 子 与灰 姑娘 。这里 当然有 马迟 对 杨沫 的男人 和女 人 的想 象关 系 , 但 马迟 的行 为超越 了这个关 系 , 马迟 是
一
慷 慨 地 用 了较 大 篇 幅 讲 述 马迟 与张 特 的见 面 和 交
溃的过程, 那里透露的各种信息 , 几乎都是乡村中国
地壳裂 变 的声 音 。还不 止这些 , 在非 虚构 文学 、 怀乡
个 男人对 父亲 的孝顺 和对 女儿 的爱 ,也 写尽 了一
个男人 心理与身体 的寂寞 。 外 乡人女人离 异 , 他打 - _ E 也需 带着无 人照料 的父亲 ,中风 的父 亲没有 自理 能
农 民工或其他 打工 阶层 的生存状 况和精 神 际遇 。如 果说“ 底层 写作 ” 的初 始阶 段 , 作 家还 重在 讲述 底 层 苦难 故事 的话 ,那 么近年来 这一 写作 现象 发生 了重
中国乡土文学的精神发展空间
![中国乡土文学的精神发展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93a3cdd749649b6648d74728.png)
中国乡土文学的精神发展空间贺仲明从鲁迅1920年发表《风波》到今天,乡土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作家奉献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杰作,也有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对之作了大量的理论建设,使乡土文学在新文学历史中拥有着特别的地位,也产生了突出的社会影响力。
乡土文学的发展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有密切影响,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步入到工业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面貌发生了迅猛的变化,这对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显然,检视其创作历史,思考其发展得失,展望其前景和未来,是很有必要的。
思想的批判与批判的思想中国乡土文学存在着两个最基本的思想方向。
一个是思想的批判,也就是以现代性的启蒙思想来批判乡村社会。
它的思想前提是:现代思想的视野充分映照出乡村社会的落后和蒙昧,因此,乡村迫切需要现代文明来启蒙和批判。
体现在乡土文学中,是对乡村的愚昧和黑暗作集中的展示,对其表达同情的悲哀和批判的愤怒。
鲁迅的《阿Q正传》是思想批判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也是这一传统的直接开启者。
“五四”时代的乡土文学群体深印着鲁迅的影响。
“五四”之后,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师陀的《果园城记》、路翎的《罗大斗的一生》等都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
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这一思想依然有深刻的影响力,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韩少功的《爸爸爸》、郑义的《老井》、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谭文峰的《走过乡村》等。
另一个是批判的思想,就是将乡村作为一种文明方式,以之来反思和批判现代文明。
在这一视野里,乡村文明呈现的是比现代城市文明与人类更为和谐的精神面貌,作家们也借对乡村文明的讴歌式书写表达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批判。
废名的作品在上世纪20年代即表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但是真正具有自觉意识的,还是30年代的沈从文,他以物质和文化都颇落后的湘西世界作为自然人性的承载者,表示其赞美或叹惋的态度,蕴涵的是对乡村文化精神的肯定。
90年代后,随着中国乡村社会商业化的加剧,也随着西方生态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作家和理论家对现实的批判自觉意识更强。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24541316fc700abb68fc35.png)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15汉语言本一李欣荣摘要:随意现代文学的萌芽,到清朝晚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变化,并在中西文化冲突碰撞中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促使现当代文坛上涌现了大批接地气的年轻作家,在他们中以鲁迅、沈从文、莫言为代表的乡土文人以平易畅达、平流质朴的笔锋对自己家乡及家乡人民精神世界传递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影响着乡土文学,同时乡土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变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鲁迅、沈从文、莫言、乡土文学一、乡土文学起源与发展的诸多条件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近代化是紧密相关的。
从世界文学发展历史看,乡土文学的兴起是与社会转型相切合的。
首先,在本国农耕经济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民男耕女织进行生产劳作,久而久之,心中便多了几分乡土情思,他们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爱而“不远游”于别地。
其次,随着清王朝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社会过渡成两半社会,无数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
身在他乡,心却扎根于故乡,他们不免会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感怀。
在此方面,近代文人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春愁”愁的是什么?愁的是故土难离而不得不离,词中足以流露出诗人忧思故土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
再次,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村庄不断萎缩,平川的人向城市流动,不少山村正在逐步消失。
过年过后,他们深感心中的缺失,多年未回故土,他们只好写点文章作品来追忆农土生活,缅怀过去。
现代都市文明和进步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在小说《故乡》中,“我回到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情节安排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农民生活现实及人性的变化。
在《中国新文学·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对乡土文学作出了简略阐述,虽未明确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但也隐露了以描写农村生活来抒发淡淡的乡愁的写作目的。
新时代的乡土文学发展探究——评《多维视角下的当代乡土文学》
![新时代的乡土文学发展探究——评《多维视角下的当代乡土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fbec526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8.png)
随着大量农民涌进城市,整个社 会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都 为当代乡土文学提供了新的乡土 经验和内容,但也不可避免地使 乡土文学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该书针对这一时代背景和客观现 实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如 新世纪打工小说中的农民工心态 表述,农民工小说中的城市想象 等,展现出农民工与城市的“相爱 相杀”,也呈现出农民和乡村在这 一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和迷 惘,表现出作者对这一现象文化 思索的同时,也试图唤起社会各 方对这一问题的正视。
书名:多维视角下的当代乡土文学 作者:孔小彬 出版单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 年 ISBN:9787519244774 定价:46 元
播中的得与失。这四个维度相互 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融汇 了当代乡土文学研究的诸多问 题,发人深省。
综 上 所 述 ,《多 维 视 角 下 的 当 代 乡 土 文 学》一 书 构 思 精 彩 , 运 用 社 会 观 察 、文 化 传 播 等 理 论,并结合文本细读、比较研究、 案例分析等多种论述方法,对当 代乡土文学作了深入的、系统性 的考察和梳理。作者力图挖掘 出新时代语境下,乡土文学在文 本 内 容 、叙 事 方 式 等 方 面 的 嬗 变,并对其传播和未来发展作出 积极的探索和反思,具有较强的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书独辟蹊径地围绕当前的 研究热点,采用了“多维视角”研 究思路。第一,作者通过传统与 现代这一文化维度切入乡土叙 事 ,并 对 乡 土 文 学 文 体 进 行 解 读。第二,作者通过历史与现实 这一时间维度详细论述乡土叙 事,勾勒出乡土文学中对在城市 化挤压下日渐远去的乡土传统文 化和人类精神家园的惋惜和反 思。第三,作者以农民与土地关 系的变动为主要切入角度,对新 世纪打工小说、农民工小说进行 剖析,记录了乡村图景的破碎、乡 村道德的失守、文化传统的流散、 乡土社会诗意的崩溃以及人们传 统精神家园和心灵栖息地的逝去 等当代乡土文学主题。第四,作 者通过文学与影视这一应用维 度,分析乡土文学在现实社会传
当代乡土文学往何处去
![当代乡土文学往何处去](https://img.taocdn.com/s3/m/1f6e0b1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6.png)
当代乡土文学往何处去作者:刘文祥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05期关键词:乡土社会;乡土文学;困境;衰落;民族志摘要:就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发展而言,似乎越来越陷入了书写困境,越来越难以获得评论界和读者的认可。
很多人认为乡土的衰落必然导致乡土写作的困境,这样的理解,因果关系太弱,说服力不强。
乡土社会的衰退感其实一直未曾被表达和被承认,并没有被整合进我们的文化体系中,这是造成乡土写作困境的重要原因。
当下越来越多的乡土作品开始表现出了一种从文化而非现实角度切入乡土的写作意愿,带有了浓厚的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志或准民族志写作意味。
这种写作对于摆脱乡土写作困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乡土的“再经验化”,能够帮助乡土作家弥补日渐稀缺的经验,摆脱传统社会学视野下的乡土审视,重新理解乡土衰落。
同时也能够完成对日常生活的“深描”,重拾塑造乡土生活的事件感、现场感。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0)05-0036-08How Will Contemporary Local Literature Develop—Based on the Predicamen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ocal WritingLIU Wen-xiang(School of Liberal A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0,China)Key words:local society; local literature; predicament; decline; ethnographyAbstract:As far 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ocal literature is concerned, it seems that it is more and more trapped in the writing dilemma, and it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recognition of critics and readers. Many people think that the decline of local writing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plight of local writing. Such understanding of causality is too weak and persuasive. In fact, the sense of decline of local society has not been expressed and recognized,and has not been integrated into our cultural system,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plight of local writing.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local works begin to show a willingness to wr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rather than reality, with a strong anthropological vision of ethnography or quasi ethnography writing. This kind of writ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m to get rid of the predicament of local writing. Through a new experience of the countryside, it can help local writers to save the increasingly scarce experience, get rid of the local examin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sociological vision, and re- understand the decline of local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complete the “deep description” of daily life and regain the sense of event and scene that shape local life.一、鄉土衰落时代的写作:一种难以被承认的努力持续关注当代乡土文学发展的学者会注意到,多年来有关当下乡土文学的讨论一直不温不火,人们对于当下乡土文学的关注热情似乎并不多,或者说它并没有满足人们那热切的期待。
浅析云南乡土文学的优势与困境
![浅析云南乡土文学的优势与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0c4214d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b.png)
浅析云南乡土文学的优势与困境农为平【摘要】作为一个边疆省份,云南拥有丰富独特的乡土资源,为乡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优势和边地文化资源。
众多的云南本土作家和“客卿”作家立足于云南形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创作出众多具有鲜明乡土气息的作品。
但是,相比于其他一些省份,云南乡土文学发展的步伐还不够快,取得的成绩还不够突出,尚需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思考如何突破瓶颈,达到更高的水准。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border of China, Yunnan has rich and unique local re- sources, which provides fertile soi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literature. The advantage mainly in- cludes both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se resources, lots of local and guest writers created plenty of works full of local flavor.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ments of Yunnan local literature need to b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some provinces in Chi- na.【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7)011【总页数】5页(P21-24,58)【关键词】云南;乡土文学;优势;困境【作者】农为平【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作为世界现代文学的一种样式和源流,乡土文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20、30年代,关于这一流派较为权威的定义是:“它着重描绘某一地区的特色,介绍其方言土语、社会风尚、民间传说,以及该地区的独特景色。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思考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7f3892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a.png)
·评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思考 文/罗布志玛在文学领域中,乡土文学是十分关键的一大类别,同时也属于我国当代文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
该类文学有许多代表人物,而其中最早也最知名的便是鲁迅。
通过乡土文学作品,人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现象,并从生活中看到社会文明的影子。
本文简要分析乡土文化的起源,探讨其具体的发展历程、表象及深层意义,阐释了乡土文学的城乡悖论,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所谓乡土文学,指的就是乡土小说,具体可以将鲁迅作品的诞生作为起源,在此之后的许多作家均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鲁迅作品的影响,创作出了各类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
此类文学作品基本是从人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创作,从人生的层面来反映社会现状,探讨人性中的优缺点。
经历了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思想一步步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当中,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
对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进行思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乡土文化的起源分析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明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经历了上下五千年。
而乡土文化基本可以从近代开始追溯,以鲁迅作为起点。
虽然鲁迅并未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透过鲁迅的作品能够看出,他对当时的社会风貌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描写。
在鲁迅的作品中,呈现了各种类型的人在社会中不同的生活情况。
例如《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刻画了阿Q这一人物,主要展示了当时社会畸形的面貌,也反映了一些国人的病态心理。
该人物属于较为典型的近现代雇农形象,他在这一作品当中甚至没有一个真实的姓名,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是给别人打短工,无法获得他人真正的认同。
但于他自己而言,他人的认同能够给他带来极大的动力,即便别人仅仅是简单的说一声“阿Q真能干”,他也会觉得充满了干劲。
他从不由于自己是农民身份而感觉地位低于他人,他认为自己是凭付出劳动而获得工钱,并且此前进城的时候,他甚至带有一点自负的心理。
而遭到别人嘲笑后,他感到很生气,此后又逐渐放开了。
国内乡土文学发展问题分析
![国内乡土文学发展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d13b59e518964bcf847c42.png)
国内乡土文学发展问题分析摘要:《日头》是关仁山“农村三部曲”小说创作中最后一部,是收束之作,也是拳头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关仁山依旧表现出对当前风云变幻的乡村生活以及农民的生存现状和农村文化的发展脉络的关注。
借助对文武纠葛、传统与现代碰撞、道德与物化交锋等的矛盾将一曲农村文化的坎坷悲歌演奏的声嘶力竭而感天动地。
《日头》所表现出来的对农村发展现状、,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乡村文明和文化的现代性命运与地位都都有着十分强烈的讽刺和预言的意味,同样,这些书写的意味也是当前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现状的一种缩影和展示。
关键词:《日头》;乡土文学;城市化发展;传统与现代《日头》,是被誉为乡土文学作家中的“百变金刚”的关仁山的最新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基本延续了《麦河》的乡土小说体裁,但是在具体的文化意味和写作情感上却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折:如果《麦河》对农村改革的发展和趋势还有一种正向的期望和预期的话,那么在《日头》中,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农民以及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命运成为关仁山所担心和忧虑的。
乡土文明正在以一种野蛮、血腥甚至是愚蠢的方式走向灭亡。
当然,不死的乡土文学是关仁山这类有着史诗清洁和博大情怀的乡土作家的基本概念和坚持,因此,《日头》仍然用一种隐晦的比喻来暗示了乡土文学重生、发展的一丝希望和机会。
从《日头》看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创作,需要从作家的基本创作特征和历程、作品的文本细读以及作品所体现出的乡土文学精魂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概述和分析。
一、关仁山及其创作概况(一)关仁山创造概述关仁山的创作历程十分多样,大体上经历了从通俗文学到纯文学的转变和发展。
关仁山最初是以写通俗小说出名的,比如《魔幻处女海》、《胭脂稻传奇》等,大约有数十万字。
1989 年经管桦和浩然的推荐,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走上纯文学的创造道路。
此后,他一直以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三驾马车”之一著称于文学界,而文学界也大都把眼光集中在新现实主义这一层面。
新世纪乡土小说面临的危机
![新世纪乡土小说面临的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9edd5839647d27284b735162.png)
愿意去读一些零碎 、易接受 的信息 ,审美现代性在相应 的大众媒介 中萌 发和生长 。而 乡土小说 因其 乡土文化所具有 的沉稳 、朴 索的特质 ,与当 下 的浮躁 阅读 习惯并不相 称。贾 平 凹的 《 秦腔》 写作便极具耐 心 ,“ 这 部小说用 了两年 时间完成 ,我写得很慢很从容 ,虽然你看 一段文字有 一
是 乡 村 文 化 的 日益 衰 败 、消 逝 。 二 、创 作 主 体 的 困境
在 “ 三农 ” 问题倍受关注 的社会环境下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这 对于乡土文学的复兴无疑是最为有利的条件。而近些年人们对 工业文明 摧毁农耕文明的合理性逐渐产生质疑 ,对清新单纯的乡间生活 重生 向往 之情 ,人与 自然的关系被重新思考 。这一切使得传统文化 的回归势如破
乡土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且是重重一笔的—个文学流 派。回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 已成为其中极为厚实极为璀璨 的篇章 , 倘若抽去了乡土文学 , 一部文学史定会单薄许多黯淡许多。 ” 新世纪伊始 的十年 ,中国的社会环境延续 了上世纪九 十年代市场经 济快速发展的形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 ,中国 的城市化进 程如火如 荼 。城市文明更加强势地冲击着农业文明 ,农业文 明被迅 速边缘化 。另 方面 ,窘迫 的农村生活也迫使农 民进城寻求生机 。社会环境 有 了更大
在 同 时期 的 乡 土 小 说 中 ,我 们 也 能 明 显 发 现 这 一 特 点 。 赵 本 夫 的
《 即将 消失 的村庄 》 中房 屋倒 塌 的声 音象 征 着 乡村 生 活 的 日益 破 败 : “ 溪 口村 的败落是从 房屋 开始的。在经 历了无数 岁月之后 ,房屋一 年年 陈旧 、破损 、漏风漏雨 ,最后一座座倒塌。轰隆一声 ,冒一股 尘烟 ,就 意味着这一家从溪 口村彻底消失 了。 ”并且 “ 在溪 E l 村 ,三十多 岁的人 很少了” ,这正是当前很多村庄的现状 ,年轻 劳动力离开 家乡寻 找城市 生活 。只剩下老人和弱者守在破败的乡村。而人是文化得 以传 承的一个 重要载体 ,青壮年的离开不仅使农村 日益荒芜 ,造成的更严峻 的后果便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2c6970c02020740be1e9bf7.png)
浅析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乡村文化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广大农民的智慧结晶与生活积淀。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文化在城市化浪潮中不断衰落。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发展势头不可阻挡。
但这并不代表城市化对于社会的发展没有消极的影响,不可否认城市化对我国乡村文化的衰落与停滞产生了较大影响。
本文从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弊端入手,着重展现城市化进程下我国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如何在保护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乡村文化;城乡二元化;保护与创新从广义上来说,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对我国现代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导致城市与乡村彼此分裂,这就注定我国城市化发展势必造成乡村发展的断裂与衰退。
而从意识形态的层面来说,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亦不容乐观:乡村文化古籍的毁坏,文化设施的缺乏以及农民文化归属感的匮乏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在此基础上,政府和乡村自身该如何保护传统乡村文化,同时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古老的乡村文化该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衍生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文化。
一、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即按照地域划分实行城市与农村户籍双行管理,以便于当时政府对社会统一管理,但无疑也为后期的城市化发展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城乡二元化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城市与乡村的内在联系,导致了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不平衡。
在乡村发展停滞的前提下,农村人口开始向快速发展的城市迁移,而这种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适应了大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劳动力需要,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但同时城乡差距也随之加大。
乡土文学的危机与契机
![乡土文学的危机与契机](https://img.taocdn.com/s3/m/ad7e5bf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2.png)
4百家评论|2020年第3期|总第46期乡土文学的危机与契机史建国内容提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空间日益萎缩,中国乡土文学开始面临巨大危机,不少文学从业者都对此表现出忧虑。
但是中国的“乡土文学”并非一开始就有“农村性”的指向,如杲从词源学意义来看,“乡土文学危机”之说其实并不成立。
而尽管乡土向城市的转型确实导致乡土空间渐趋狭小,不过一来统计数字并不能与城市化的现实图景直接划等号,二来民众从思想意识上真正完成“市民化”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对此也不必过于担忧。
另外,城市化导致乡土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的现实,反而为乡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社会转型城市化乡土空间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生以来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一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如果抽去了乡土文学,那么也就基本瘫痪了。
当然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某些特定的历史阶段,比如1949年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写农村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但文学史却一般不以“乡土文学”视之,而是称之为“农村题材创作”,主要原因就是文学史家们认为这类作品往往只是从为政治服务的立场出发,成了单一地反映农村中阶级斗争或“两条路线斗争”的工具,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相比其“乡土性”变得模糊不清。
而随着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重新启动并且步入快车道,城市空间不断拓展而乡土空间日益萎缩,作为现实生活反映的乡土文学也开始面临巨大的危机,甚至“乡土文学的衰亡不可避免”这样的论断也时有耳闻。
如果说1950-1960年代是因对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过分强调,而使乡土文学的内涵被抽空、发展遭到停滞的话,那么这种停滞还只算是乡土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一点“曲折”。
而当乡土社会开始向城市社会转型,乡土文学面临的危机就似乎切切实实前所未有的深重了。
乡土文学的未来到底怎样?会消亡吗?要讨论这一问题,我以为首先还是应当对“乡土文学”的内涵进行重新厘定。
如果对中国的“乡土文学”概念进行知识考古,一般会追溯到鲁迅和茅盾。
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与你同行工作调研报告
![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与你同行工作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3371f1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0.png)
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与你同行工作调研报告一、引言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山乡巨变是当下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文学作为记录和表达人类生活的艺术形式,对于山乡巨变的反映和呈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工作调研旨在探讨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力,以及与读者的互动方式。
二、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的发展状况1. 农村题材文学的兴起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题材文学逐渐崭露头角。
作家们以真实的农村生活为素材,刻画了农民的艰辛与奋斗,展现了农村乡土文化的魅力。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也让城市读者更好地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
2. 农村题材文学的多样性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层的作家们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和视角,展现了各自独特的山乡巨变故事。
有的作品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的作品表达了农民的内心世界,有的作品探索了农村文化传承的问题。
这些多样性的呈现丰富了农村题材文学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的影响力1. 唤起对农村的关注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以其真实的刻画和感人的故事,唤起了社会对农村的关注。
这些作品让人们更加关注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发展需求,推动了社会各界对农村问题的思考和行动。
2. 传递正能量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不仅展示了农民的辛勤付出和奋斗精神,也传递了正能量。
这些作品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形象和故事情节,激励读者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3. 促进城乡交流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城市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的发展和生活,增进对农村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为农村人士提供了了解城市的窗口。
四、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与读者的互动方式1. 举办文学讲座和读书会为了加强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与读者的互动,可以举办文学讲座和读书会。
作家可以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和灵感,读者也可以提问和互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乡土文学在市场化中国的变迁的开题报告
![乡土文学在市场化中国的变迁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c5458b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3.png)
乡土文学在市场化中国的变迁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社会和文化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文学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坛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它源自于人民生活的起居经验和生活情感,承载了广泛的群众情感和价值观念。
然而,面对着市场的巨大压力,乡土文学也在逐渐发生着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面貌,而且在文学的角色和地位上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因此,探究乡土文学在市场化中国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既有助于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变化,也有助于提升乡土文学的质量和地位,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内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究乡土文学在市场化中国的变迁:1. 市场化对乡土文学的影响:探究市场化对乡土文学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市场机制的影响、读者需求的影响、商业利益的影响等方面。
2. 乡土文学的市场化表现:分析乡土文学在市场化浪潮下的表现形式和趋势,包括题材的选择、形式的运用、艺术手法的转变等方面。
3. 市场化与乡土文学的和谐发展:探讨乡土文学在市场化社会中如何实现和谐发展,以及如何保持本土性和特色性,避免被市场化趋势所同化。
研究目标:本文旨在:1. 揭示乡土文学在市场化浪潮中的变革和演变,以期更好地理解当代乡土文学的创作和发展趋势;2. 探索市场化对乡土文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在保护和挖掘乡土文学的同时符合市场的需求;3. 提出如何实现市场化和乡土性的和谐共存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促进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方法: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趋势、市场化的影响、市场化表现形式等方面加以研究探讨。
研究步骤:1. 文献调研:了解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梳理文献,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
2. 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并整理当代乡土文学的市场现状,并分析市场化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乡土文学发展问题分析摘要:《日头》是关仁山“农村三部曲”小说创作中最后一部,是收束之作,也是拳头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关仁山依旧表现出对当前风云变幻的乡村生活以及农民的生存现状和农村文化的发展脉络的关注。
借助对文武纠葛、传统与现代碰撞、道德与物化交锋等的矛盾将一曲农村文化的坎坷悲歌演奏的声嘶力竭而感天动地。
《日头》所表现出来的对农村发展现状、,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乡村文明和文化的现代性命运与地位都都有着十分强烈的讽刺和预言的意味,同样,这些书写的意味也是当前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现状的一种缩影和展示。
关键词:《日头》;乡土文学;城市化发展;传统与现代《日头》,是被誉为乡土文学作家中的“百变金刚”的关仁山的最新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基本延续了《麦河》的乡土小说体裁,但是在具体的文化意味和写作情感上却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折:如果《麦河》对农村改革的发展和趋势还有一种正向的期望和预期的话,那么在《日头》中,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农民以及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命运成为关仁山所担心和忧虑的。
乡土文明正在以一种野蛮、血腥甚至是愚蠢的方式走向灭亡。
当然,不死的乡土文学是关仁山这类有着史诗清洁和博大情怀的乡土作家的基本概念和坚持,因此,《日头》仍然用一种隐晦的比喻来暗示了乡土文学重生、发展的一丝希望和机会。
从《日头》看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创作,需要从作家的基本创作特征和历程、作品的文本细读以及作品所体现出的乡土文学精魂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概述和分析。
一、关仁山及其创作概况(一)关仁山创造概述关仁山的创作历程十分多样,大体上经历了从通俗文学到纯文学的转变和发展。
关仁山最初是以写通俗小说出名的,比如《魔幻处女海》、《胭脂稻传奇》等,大约有数十万字。
1989 年经管桦和浩然的推荐,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走上纯文学的创造道路。
此后,他一直以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三驾马车”之一著称于文学界,而文学界也大都把眼光集中在新现实主义这一层面。
然而,细细品读其作品会发现,关仁山也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地域的风情,塑造一种地域的文化人格。
1992年到1994年,关仁山发表了“雪莲湾风情录”小说——《苦雪》、《蓝脉》、《红旱船》、《醉鼓》、《风潮如诉》、《落魂天》等,展现在读者和学者们一幅幅奇异的风情画卷和新鲜的地域传奇,堪称是渔村民俗风情的文化备忘录。
这些小说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此外,关仁山非常重视地域自然环境对于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影响。
如《秋殇》中的海骡子闯滩时表现出的剽悍、坦荡与骁勇;《风潮如诉》中的福林敢于同大海争斗,敢于用生命去堵豁口,显示出顶天立地、强悍无比的男子气概,成为了雪莲湾的英雄。
此后,从《太极地》开始, 关仁山把笔触伸向了广袤的冀东平原,开始了平原系列小说的创作——《太极地》、《大雪无乡》、《九月还乡》、《天壤》、《裸岸》等。
虽然这些作品中现实主义的氛围比较浓厚,但是其作品也不乏对民情风俗的描绘。
例如《太极地》中虽然以争夺太极地为核心,但是也写到其独有的矿物质泥是美容养颜的原料;《大雪无乡》中在表现褔镇女镇长陈凤珍在艰难情况下仍坚持推行股份制试点的执著精神的同时,也写了三姑的香火不仅胜过医院和药店,其权威甚至胜过村委会,还写了“霜前冷,雪后寒”盛产红兔子的褔镇街的独有面貌。
而随后创作的《白纸门》其地域特色比以上作品更加的明显,它将被压抑的民间文化呈现在我们面前,重返了对神秘事物的敬畏和顾忌。
小说以麦家祖孙三代人展开故事情节,这个家族的本身就与雪莲湾的民俗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它塑造了雪莲湾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它像“箴言”或“咒语”, 它不能改变现实却预言了现实,成为了雪莲湾人们独特的民间信仰。
七奶奶的剪纸手艺、门神理论以及旱船会等,都是民间文化和民俗民风的呈现和描绘。
(二)关仁山乡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纵观关仁山的小说创作,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反映了该地区特异的风物、民俗与人情,构成了一幅幅意向浓艳的乡情图。
据关仁山本人介绍,他从尼采等人那里领略了精神超越的要义,从托翁笔下领略了气势、环境、氛围营造的文学况味,从福克纳作品中体会到对社会民俗的透彻把握,这些都对其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追溯这些影响的源头,基本可以归纳此后关仁山文学创作的几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史诗性特征。
关仁山的乡土文学创作在叙事和布局上都坚持了一种宏观的思维,将中国农村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远距离的审视和思辨性的描写,最终让整部作品的史诗品格得以形成并不断走向深蕴。
其次是浓郁的乡土文学特征。
关仁山在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代表著作主要有短篇小说《苦雪》、《醉鼓》等,中短篇小说《大雪无乡》、《九月还乡》、《落魂天》《红旱船》等,长篇小说《天高地厚》、《白纸门》、《风暴潮》等,无一不是作为乡土文学发展的重要收获。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尤其是因为乡土文学作家,关仁山充分发挥了作家作为时代鼓手的历史作用。
关仁山长年来始终密切关注变革中的乡村现实,他以生活含量极为丰厚的双手有力地传达着中国乡村现代转型的历史脉动,他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着农民在变革阵痛中犹豫彷徨、奋力进取的心路历程。
最后是永恒的悲悯情怀和向“弱”的道德意识。
在《天高地厚》、《白纸门》、《麦河》、《日头》里,关仁山坚持了自己一贯的独立思考和乡土文学知识分子在面对农村、土地、农民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和痛苦的蜕变时的那种悲悯情感,以及对弱者的天生的同情。
关仁山不是因循守旧的作家,但是对传统文化、传统文脉的保存与发展却有一种强烈的固执,并且他将这种固执赋予一种道德的神采,使之格外的动人,进而对读者产生更大冲击力。
二、简析《日头》的文学内涵(一)曲折的乡村发展历史从关仁山“农村三部曲”的整体写作思路来看,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农村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现代性内容的丰富是其关注和写作的重点。
在《日头》中,关仁山对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所象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延续是深怀忧虑的。
它在《日头》中,用天启大钟、魁星阁以及老槐树作为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三个象征,并将这三样事物在《日头》村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形态、遭遇和命运作为《日头》这一步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用巨大的时间夸大:从文革到当下社会,两代人的时间里几乎经历了现代中国农村发展历史的最关键的部分。
《日头》的时间跨度有 50 多年,风雨纵横,事件密集,以家族的命运与“文脉”的断续、城市化浪潮中乡村的“空心化”与中国农民寻求精神出路的努力为贯穿,在历史与现实的连结中寻找精神脉络。
对《日头》村来说,古钟、魁星阁、千年老槐是三件宝物,是《日头》村的精神符码,象征着天公地道、良心正义。
然而,“文革”来了,魁星阁被烧,古钟被弃,老槐滴血,血燕惊飞。
这一切固然与时代和造反司令权桑麻的幕后指使有关,但为何权桑麻非要除去《日头》村的三件宝物,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此外,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的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出现,以及这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之间的巨大冲突。
由于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影响,尽管说传统意义上依托于土地的农业生产依然在延续,但发展重心由此而转移至商品经济却是确凿无疑的事情。
“说到乡村的商品经济,最典型不过的一种表现方式,就是所谓乡镇企业在‘文革’后的风起云涌,把长期‘面朝黄土背朝天’,习惯于农田耕作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他们作为行为主体创办工厂,积极投身于乡村工业化的浪潮之中,正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化影响乡村所导致的一种直接结果。
”1而《日头》正是用一种审视的目光去重新思考和大量这一新的发展的过程,当然,关仁山对这一过程的态度是批判和怀疑的。
(二)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作为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日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笔力过人,没有繁多的人物画廊,用的是焦点透视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
用权桑麻、金沐灶作为核心人物形象,借用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深邃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思考和深刻反思表现出来,同时每个人物都赋予其核心性格要素,权桑麻的野蛮、愚昧,金沐灶的理想、大义,不仅让这些人物形象瞬间从众多小说人物中脱颖而出,同时也让这两个核心人物形象成为与传统乡村文化发展中的矛盾纠葛相契合和联系的重要节点和对照。
权桑麻是个耐人寻味的人物,他是村里的不倒翁,善于把复杂与简单、诡1雷达. 乡土小说的变奏[J]. 长城,1991,(5) .秘与坦诚、凶残与善良搅拌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
他的文化倾向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良性因素相对立的,骨子里是愚昧、贪婪、野蛮、占有和掠夺。
他之所以厌弃天启大钟和魁星阁这些物件,是出于惧怕和排斥这些文化象征物背后的精神秩序。
权桑麻构建了资本、权力、“土豪”三位一体的农民帝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农民问题不是单一的,它是深深植根于传统之中的。
小说中另一个主要人物金沐灶,是一个与权桑麻、权国金们展开政治文化较量的复杂多维的形象。
金沐灶是农民中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式的骑士,因其执拗和迂阔,在与权氏父子的斗争中弄得满身伤痕。
他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省里的状元,毕业后回乡当了乡长。
他为招商引资操劳,为追回乡亲们的补偿款险些殒命;他深挖农村贫困和苦难的根源,对官商勾结的恶意资本勇于批判,对人类劣根性进行反思;他牢记父亲临死前的嘱托要续文脉,重建魁星阁;他深知如果不在人心中建起魁星阁,即使农民真正富有了,骨子深处的虚无和卑贱还不会改变。
金沐灶与以往文学中的农村新人物不同,这集中表现在他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资源的大力汲取和探究上。
他身上有佛家的宽大,有道家的崇尚自然,有父辈的儒家精神坚守,还有些许基督徒思想,复杂交织于一身。
直到最后,他仍陷在精神的困境中难以自拔,但这是超越前的困境。
(三)逼真的乡土情景刻画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关仁山在《日头》中对农民的生活场景、生活习俗乃至于对农民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的描摹和刻画是逼真而且惟妙惟肖的。
由于关仁山在描写《日头》村的现代化变革的同时是对乡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着深深的忧虑的,所以在进行一些细节性的乡土情景的刻画时,会有一丝批判的意味流露和出现。
因此,在描写《日头》村受到城市化发展的负面作用影响时,这种情景的刻画尤其细致而惊人:“钢铁厂和铁矿把《日头》村包围了”,“到处飘着黑烟、粉尘和树叶”,“我种的菜上面有一层黑黑的尘土,到了集市没人要,只好三瓜两枣处理了。
”“年轻人都进了企业,或是去外地打工,不管土地的事,只有年老的在地里干着,庄稼长成拉拉秧,只能混口饭吃。
”“工业把土地弄脏了,河水泡浑了,长出的东西都是脏的”。
在描写农民在金钱利诱面前的罪恶的心理以及愚昧、扭曲的观念时,关仁山总是能够借助三言两语的对话将一种带着野蛮气息的画满传递给读者。
比如权桑麻曾说:“老二,你哥不在,爹跟你说几句私密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