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研究心得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ababc0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9.png)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摘要: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实际表现和结果持有过高的信心和评价。
这种现象在个体决策、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综述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探讨了过度自信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后果,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过度自信、自信、决策、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引言: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和表现过高估计的一种心理现象。
过度自信的存在和表现常常导致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对自己的漏判和误判、与他人沟通的障碍以及对失败的不适应。
过度自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系统综述现有的过度自信理论和研究文献,深入探讨过度自信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潜在的后果,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过度自信的概念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实际表现和结果持有过高的信心和评价。
相比于正常的自信,过度自信具有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自己能力的夸大估计。
过度自信包括两个方面的偏差,即评价偏高和判断失误。
评价偏高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有过高的估计,往往低估自己的失败风险。
判断失误则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个体由于对自己能力的过高估计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二、过度自信的形成机制过度自信的形成涉及多种认知、情绪和社会因素。
首先,过度自信与个体的自我认知有关。
研究表明,个体往往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内部-外部归因偏差有助于个体形成过度自信的信念。
其次,过度自信也受个体的情绪状况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估计,进而增加过度自信的可能性。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过度自信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方式都会影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三、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个体的过度自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自我认同对过度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个体的自我认同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现象。
过度自信理论2
![过度自信理论2](https://img.taocdn.com/s3/m/c175043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7.png)
过度自信理论2第一篇:过度自信理论2过度自信摘要: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本文对过度自信及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通过博弈模型说明了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博弈均衡对于过度自信理论,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Gervaris、Heaton和Odean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行为金融放松了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人在决策时常受各种心理信念的影响,从而影响金融市场。
过度自信理论,投资者过度自信会对金融市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们在他们有一定知识的领域中特别过于自信。
然而,提高自信水平与成功投资并无相关。
基金经理人、股评家以及投资者总认为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现有研究表明,许多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假定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能够解释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异常现象。
譬如,在某种程度上,过度自信模型能够解释交易量之谜、波动性之谜、长期反转效应和短期动量效应等等。
同时,以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经验研究和实验研究也表明,证券市场上确实存在投资者过度自信现象。
因此,De Bondt和Thaler(1995)甚至认为过度自信是判断心理学(Judgment psychology)中最有力的发现。
近年来,随着过度自信在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投资者过度自信已经成为金融学家的研究热点和标准假定之一。
目前有许多关于过度自信的模型和理论,如DHS模型。
DHS模型是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等1998年提出的,简称DHS是对于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问题提出的一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过度自信与疏忽导致的错误判断
![过度自信与疏忽导致的错误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1786005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a.png)
过度自信与疏忽导致的错误判断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决策和判断有关的情况。
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过度自信和疏忽所带来的影响呢?过度自信和疏忽是导致错误判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过度自信和疏忽在我们判断中的作用,并提供一些建议来避免这些错误。
1. 过度自信:自我评价过高过度自信是指在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决策时过于自信,产生一种不合理的乐观态度。
这种过度自信会导致我们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从而在做出判断时出现错误。
例如,考虑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他在治疗疾病时过于自信,没有充分考虑到新的医疗进展和研究成果。
由于他过于依赖自己的经验,可能会忽略了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导致错误的诊断和治疗。
2. 疏忽:忽略重要信息疏忽是指在判断过程中忽略或忽视了重要的信息或因素。
这种疏忽可能是由于对细节的过度信任或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的。
比如,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可能在做出决策时疏忽了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或市场趋势。
他们可能太过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投资决策,而没有对外部环境做出充分的评估。
结果,他们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损失。
3. 如何避免过度自信和疏忽导致的错误判断?3.1 对自己的能力保持客观评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局限,并对自己的能力保持客观评估。
避免过度自信,要更加谦虚并接受反馈。
在做出决策时,不要依赖过去的成功或经验,而要考虑当前的情况。
3.2 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是避免疏忽的关键。
通过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并避免个人的主观判断。
与其他人合作和讨论,可以减少盲区和错误。
3.3 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注意力和专注力是避免疏忽的重要因素。
培养良好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发现细节,并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和练习来提高这些技能。
4. 结论过度自信和疏忽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客观评估自我,并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过度自信理论概述-经济心理学
![过度自信理论概述-经济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278259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b.png)
过度自信理论概述 - 经济心理学引言过度自信理论是一种在经济心理学领域中常被研究的理论,它描述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有过高估计的倾向。
这种过度自信现象在金融市场、投资决策和创业领域中非常普遍,不仅对个体决策产生影响,而且也对整个市场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过度自信理论进行概述,介绍其主要特征、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如何管理和减轻过度自信现象。
过度自信理论的主要特征1.高度自我评价:过度自信的人往往高度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技能比实际要好,过于乐观地看待可能的结果。
2.低估风险:过度自信的人倾向于低估风险和可能的失败。
他们对失败的可能性感到不敏感,并往往对当前市场情况或投资项目的潜在风险视而不见。
3.遗忘和忽视信息:过度自信的人通常会遗忘或忽视与他们的观点或决策相矛盾的信息。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和记住与他们已有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并对其他信息不予理会。
4.过分自信:过度自信的人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忽视客观的证据和分析。
过度自信的原因过度自信现象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认知偏差、社会因素和个性特征等。
1.认知偏差:人类决策过程中存在多种认知偏差,如过度乐观偏差和确认偏差。
过度乐观偏差使人们过高估计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而确认偏差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支持已有观点的信息。
2.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和环境对过度自信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对自信的推崇和奖励促使人们变得过度自信,并忽视潜在的风险和负面结果。
3.个性特征:个人特征也可以影响过度自信的发展。
一些人天生更加自信和乐观,更容易陷入过度自信的状态。
过度自信的影响过度自信的影响在个体和市场层面上都非常显著。
1.个体层面:过度自信使个体更倾向于冒险,追求高回报的机会,但也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
这可能导致投资损失、创业失败和估计错误。
2.市场层面:在金融市场中,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泡沫的形成和崩溃。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会投资于过高估值的资产,从而推高市场价格。
过度自信调研报告
![过度自信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e2e4269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5.png)
过度自信调研报告过度自信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调研过度自信现象的存在情况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过度自信的问题,以收集参与者的意见和观点。
2. 采访:与一些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和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过度自信现象的看法。
3.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和研究报道,了解过度自信现象的研究成果。
三、调研结果1.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都承认有过度自信的经历,62%的受访者表示在某些情况下会过度自信。
2. 过度自信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过高评价、对风险的低估、不听或不接受他人的建议、缺乏对自身潜在风险的认识等。
3. 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冒险行为增加、成功和失败判断的不准确性、个人关系的破裂、自尊心受损等。
4. 调查结果还显示,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是影响过度自信的关键因素。
受访者中,相对受过更高教育的人和年纪较大的人过度自信的比例较低。
四、专家观点1. 专家们普遍认为,过度自信属于一种心理偏差现象,表明了对现实的扭曲认知。
2. 过度自信可能受到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3. 专家们提出,适度的自信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但过度自信则可能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
五、解决方案1. 教育引导: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自信的正确教育,引导学生和孩子掌握适度的自信度量。
2.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人们培养对自己评价和决策的客观性,避免被自身过度自信的盲目驱使。
3. 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倾听和接受他人建议的意识和能力,避免因过度自信而拒绝他人的建议和帮助。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了过度自信现象的存在情况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冒险行为增加、个人关系破裂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过度自信,教育引导、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听他人意见等措施是必要的。
只有适度的自信才能对人们的发展和成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https://img.taocdn.com/s3/m/1beb3510cc1755270722082c.png)
研究人员分别问丈夫和妻子做了百分之多少的家务,调价结果统计,丈夫 和妻子平均认为自己做的家务百分比之和为130%。
68%的民事诉讼律师都认为自己代理的一方会赢得诉讼。
斯文森(Svenson)在1981年的一个研究里发现,如果要就自己的驾驶 技术做一个评价,90%的人都说自己的驾驶技术要在平均水平以上,很少有 人说自己比平均水平要差。
是如何得来的,500万就是500万,不会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意外之财会使人产生不同往常甚至不可思议的行为呢?
【案例2】 做煤炭生意的张老板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家产过千万,他的孩子学习跟不
上班。找到我给他介绍一个好家教,我告诉他家教要15元/小时的报酬,他
觉得太贵了。那晚他为了跟我见面,以便好谈找家教之事,他叫了几个朋友, 在北湖市场对面的帝都大酒店豪华订了晚餐。喝了三瓶五粮液,一桌海鲜, 一顿晚餐下来花费将近3000元。饭后,他的几个朋友和他围在一起搓起了麻
转向网上委托之前,他们的投资都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且偏好市场风险高的小
盘成长股。这些投资者在转向网上交易之后,买卖就较为频繁,交易更富投机 性,而所获的投资收益率则较低。当然,其中的理性投资者不会如此,只有过 度自信投资者才会出现过度交易的倾向。他们认为,过度自信投资者在网上交 易时,容易产生几种认知偏差,从而导致他们的过度自信: 一是这些投资者将此前的良好投资收益(网上委托前的交易)归功于自已 的投资能力(而不是运气),因而会过度自信; 二是这些投资者在网上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投资数据,这些数据会引致他们 的知识幻觉,从而增强了过度自信; 三是这些投资者在网上通常可以自己掌握股票的投资组合情况,且可利用
时候曾经说过:“在心理学领域有关个人判断的研究成果中,最强的结论就是 人们是过度自信的。”
基于过度自信的相关研究及应用综述
![基于过度自信的相关研究及应用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9368f725acfa1c7aa00cc83.png)
收稿日期:2006-07-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672016);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资助项目(104260);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03019)基于过度自信的相关研究及应用综述黄健柏, 杨涛, 朱学红(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 要:自2002年诺贝尔奖授予行为经济学代表人物卡尼曼(D aniel K ahne m an)和史密斯(V e rnon l Sm ith)教授后,行为经济学理论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关注,传统经济学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行为经济学的灵感主要源自心理学,而在心理学领域有关个人判断的研究成果中,最强的结论就是人们是过度自信的。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过度自信理论基础及证据,并深入剖析了过度自信的特点,然后结合过度自信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基于过度自信的行为经济理论进一步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过度自信;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中图分类号:B849B 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7)03-0001-07R eviews on Correspond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tudyon the Basis of O verconfidenceHUANG Jian -ba,i YANG Tao ,Z HU Xue -hong(Busi ness Schoo 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 y,Changsha 410083,Ch i na )Abstrac t :N obel Econo m ic P rize is awa rded to behav i ora l econom i sts Dan i e l K ahne m an and V ernonl S m it h i n 2002.M o re and mo re Econo m ists pay great attention t o behav i o ra l econom i c t heories and trad iti ona l econo m ic theor i es face chall eng e .Insp ira tions o f behav i ora l econo m ic ste m from P sycho logy .The robust conclus i on about i nd i v i dua l j udgm ent i n psycho l ogy i s tha t people are usuall y overcon fidence .Fo re i gn and do m esti c up to date pape rs are synthesized i n th i s pa -per .F irstly ,overconfi dence theo ries and ev i dences a re discussed .Secondly ,t he character i stics of overconfi dence i s an -a lyzed .Lastl y the furt her d irections o f behav ioral econo m ic theories based on overcon fidence are ind i cated i nteg rated w it h the app licati on of overcon fidence in econom i c .K ey word s :overconfidence ;psy chology ;behav i ora l econom i c1 引言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AE A )将该学会的最高奖克拉克奖(C lark M eda l)首次颁给了行为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马修#拉宾(M a-t the w Rab i n )。
32思维模型:过度自信一行为金融学四大研究成果之一
![32思维模型:过度自信一行为金融学四大研究成果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9aa7907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b.png)
32思维模型:过度自信一行为金融学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很多年以前,一个六旬老头带着他的5岁孙子去赶集,经过一座独木桥的时候,老头想吓唬一下他的小孙子,于是抱起他,还说要把他扔进河里。
小孙子被吓坏了,使劲挣扎,结果真的挣脱出了爷爷的手掌,掉进河里,湍急的水流把孙子冲走了。
老头原本就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抱住孙子,想当年,他可以把10岁的儿子举好高的,老头就是过度相信自己的掌控能力,高估了自己,才把他的小孙子给害了。
有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游泳爱好者,从水面上40多米处的大桥上跳下,结果被淹死。
为什么这么会游泳的人,还会被水淹死呢?就是过度自信,忽视了风险存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再根据冲量定理,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冲量越大。
当一个人跳下大桥至到达水面,这个过程一般会持续数秒甚至数十秒(一般大桥都比较高),速度会很大,由此产生的冲量很大。
水是不可压缩流体,在这个情况下,就相当于跳桥者撞上了一堵墙。
所以,一般情况下,跳桥者都是被拍死的,不是被淹死的,因为如果跳水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让肚子或者背部着地,巨大的冲击力就会导致内脏破裂而死亡。
都是过度自信惹得祸。
几年前,《卫报》的一名记者采访了卡尼曼。
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更高效?”“如果我有一根魔法棒,我最希望消除掉的是什么呢?”卡尼曼斟酌着自己的话,“过度自信。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遭受着过度自信的影响。
我们自认为比实际上懂得多,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聪明、比一般人漂亮、比一般人技艺高超。
在工作中,我们总觉得自己比旁人工作效率高;总觉得自己能力高,创业者总觉得自己的项目是最好的,自己的公司成功概率最高。
投资者总觉得自己选择的股票具备上涨潜力。
这个在认知心理学上叫做过度自信。
1过度自信概念过度自信理论是二十世纪末提出的行为金融学四大研究成果(前景理论、后悔理论、过度反应理论、过度自信理论)之一。
“过度自信”一词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浅析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问题研究
![浅析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72597aa0242a8956bece459.png)
浅析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问题研究作者:梁文鹏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05期摘要:通过再谈中航油事件,从行为学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主观因素出发,分析促成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条件以及其对中航油事件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中航油事件;过度自信;内部监督中图分类号:F272;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5-0194-03引言随着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与英国BP石油公司和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对中航油新加坡注资1.3亿美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16年3月在新加坡恢复上市,标志着中航油事件告一段落。
中航油事件距今已有十余年之久,然而整个事件的惨痛教训却始终驱使着每一个相关人员及学者去不断反思,以免再现这样的悲剧。
中航油事件爆发后,学者们对其成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大多数观点都集中于国内金融市场不成熟、公司监管监督力度不够、制度执行不到位等方面,而且相关观点均是基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设,而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相对主观因素重点分析较少,多数均为一笔带过。
但现实状况是管理者往往是有限理性的,从完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得出的结论容易与实际产生偏差。
本文试图从管理者主观上非理性的过度自信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其对中航油事件的影响,重点介绍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促成条件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及其影响过度自信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往往高估自身成功的可能性,而低估失败出现的概率。
大量的历史研究成果表明,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状况,而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与会计理论上谨慎性、可靠性原则相违背的位置。
就管理者而言,其存在过度自信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成员。
如果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往往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抑或一定程度上积极的影响。
管理者过度自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企业投资、应对风险等方面主要体现在,过度自信往往使得企业管理者认为本企业运营状态要优于本行业,从而容易促使企业过度投资的出现;过度自信使得企业管理者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有较高的预期,从而一些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的破产。
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实证研究
![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c492472b160b4e767fcfa0.png)
,
* ! "+, , % &! % + ’!
.
这 样, 我 们 可 以 计 算 出 每 一 个 账 户 的 对于全部样本账户, 在不考虑交易成本时, 如果
", * % &!
’
四、 实证分析
本文分别计算了全部样本和每组子样本每一次 交易滞后 !’ 天、 *( 天、 .* 天、 !(- 天的平均收益差 值, 并用 $"$$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 如表 ! 和 表 ( 所示。 表 ! 中, 从显著性区间和 / 值看出, 可以拒绝原 假设接受备择假设, 说明证券市场上个体投资者普 遍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表 ( 性 别 组 中 男 性 四 期 的 "#$%& 分 别 为 0 ’1 ’’2 ! 、 0 ’1 ’’3 3 、 0 ’1 ’!! ( 、 0 ’1 ’’3 ) , 女性的分 别为 0 ’1 ’’, ! 、 0 ’1 ’’. , 、 0 ’1 ’’3 ’ 、 0 ’1 ’’, * , 男 性的 "#$%& 绝对值全部大于女性, 说明男性在证券 投资决策上较女性更倾向过度自信, 这与巴伯和奥 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第 " 个账户第 + 次卖出股票滞后 ! 天平
均收益。 对于第 " 个账户样本期间的全部交易, 可以计 算出所有 , 次买进股票滞后 ! 天的平均收益, 及所 有 - 次卖出股票滞后 ! 天的平均收益, 分别为:
过度自信导致的失误的反思与检讨
![过度自信导致的失误的反思与检讨](https://img.taocdn.com/s3/m/3b27609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1.png)
过度自信导致的失误的反思与检讨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使得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产生过高的估计,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失误和错误。
尽管自信是成功的关键之一,但过度自信却可能成为我们的绊脚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过度自信导致的失误,并反思和检讨这一现象。
首先,过度自信使我们忽视了自身的局限性。
当我们自信满满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这种高估使得我们忽略了自己的盲点和不足之处,导致在决策和行动中出现失误。
比如,在工作中,过度自信的人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不愿意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从而错过了改进和提升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指导和批评,以避免因为过度自信而犯下错误。
其次,过度自信使我们陷入了认知偏差的陷阱。
过度自信往往伴随着自我确认偏差,即我们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视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种偏差导致我们对问题的判断和决策存在偏差,从而产生错误的结果。
例如,一个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可能只看到市场上的利好消息,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导致投资失败。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对不同观点的开放和审慎,避免因为过度自信而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过度自信还使我们容易陷入过度乐观的心态。
当我们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时,往往会高估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风险。
这种过度乐观的心态使得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缺乏应对的准备,从而导致失败和失误。
以创业为例,一个过度自信的创业者可能会过于乐观地估计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忽视了风险的存在,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以避免因为过度自信而陷入盲目乐观的陷阱。
最后,过度自信还可能导致我们在决策和行动中缺乏谨慎和审慎。
当我们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时,往往会过于自信地进行决策和行动,而忽视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种缺乏谨慎和审慎的态度使得我们容易犯下错误和失误。
比如,在人际关系中,一个过度自信的人可能会过于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导致关系的破裂。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080336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9.png)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引言:过度自信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知识或决策的自信程度超过实际情况。
这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并对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过度自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
本文将对过度自信理论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过度自信的特点过度自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自己能力的高估:过度自信者倾向于高估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对自己的表现持有过高的评价。
2. 对风险的低估:过度自信者往往低估任何决策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不确定性的处理能力不足。
3. 忽视反馈信息:过度自信者通常忽视来自他人或外界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错误或失败经验视而不见。
4. 决策倾向:过度自信者更容易进行冒险性行为,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决策。
5. 缺乏自觉性:过度自信者缺乏对自身表现的客观评估能力,对自身表现的弱点和不足缺乏认知。
二、过度自信的成因过度自信的形成涉及多个因素,包括社会文化、个人经历、个体心理等。
1. 社会文化影响:一些社会文化背景鼓励人们保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过度自信的倾向。
2. 个人经历:过度自信可能与个人被过度称赞或奖励的经历有关。
长期以来,个体接收到过多正面反馈,导致他们形成高度自信的态度。
3. 个体心理:个体的性格特征、心理需求等也可能与过度自信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有些人天性上更倾向于过度自信,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交需要和渴望获得他人认同的欲望。
三、过度自信对个体的影响过度自信会对个体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 损害决策质量:由于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低估,过度自信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导致决策质量下降。
2. 产生争议和冲突:过度自信者倾向于忽视他人的意见和反馈,容易与他人发生纷争和冲突,从而影响个体的社交关系。
3. 妨碍学习和发展:过度自信者常常不愿承认自己的短板和不足,缺乏自省和改进的动力。
如何克服你的过度自信
![如何克服你的过度自信](https://img.taocdn.com/s3/m/71272f0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b.png)
如何克服你的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人类群体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叫自以为是。
在气质和性格上,有些人天生具备较强的自信,这对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但是,过度自信也会引起很多问题,如:冲动、轻敌、自我放纵等等,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自己的过度自信呢?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克服过度自信的第一步。
我们应该摒弃自己心理上的优越感和自私想法,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真实情况作比较。
在面对某些新的事物和问题时,应该理性地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不要被主观臆断和带有情绪的态度所左右。
2. 避免以貌取人有些人非常自信,经常会用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去评价别人、攻击别人,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就是唯一的正确的,这种观点会导致你对别人的片面了解,并导致你的态度变得偏执和狭隘。
所以,我们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别人,在交往过程中要真诚坦荡,做一个善良的人。
3. 深入探究自己的内心克服过度自信,还需要深入探究自己的内心,了解并接纳自己和自己的不足,克服需要改变的部分。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尝试去过度夸张自己而产生自信,这种过度自信其实是源于一种内心上的不安和缺陷。
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关注自己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
4. 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犯错和失误,我们更应该保持一个心平气和的态度,接纳自己的忧虑、担忧和不安,并尝试去解决心理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过度自信往往会给心理上带来压力和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也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情感状况,并尝试去寻找一种能够弥合自己内心的方法。
总的来说,克服过度自信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我们从观念、心态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入手,去自我探讨和反思。
只有保持一个清醒的心态,认真地思考问题,才能够真正走出过度自信的阴影。
期末总结盲目自信
![期末总结盲目自信](https://img.taocdn.com/s3/m/24f7fd5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f.png)
期末总结盲目自信一、引言盲目自信,是指个体或集体无视自身的不足和局限,过度自信,从而导致错误判断和决策。
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盲目自信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个月前,我参加了这门课程,开始时也曾陷入过度自信的陷阱中,在此期末总结中,希望能够对过去三个月的经历进行反思,把握盲目自信的危害,以期更好地发现并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过度自信的危害盲目自信,虽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但实际上却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危害。
1.容易忽略自身的不足盲目自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容易忽略自身的不足。
个体或集体一味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却忽视了自身在某些方面的欠缺。
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往往容易导致思维狭窄,忽视新的观点和方法,从而影响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2.无法正视问题和错误盲目自信的人容易以为自己是万能的,凡事都能做得很好。
这样的心态会使人无法正视自身的问题和错误,一味地怪罪他人或环境,而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
从长远来看,这种态度会阻碍个体的成长,影响人际关系,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3.承受能力较差盲目自信意味着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论是挫折还是失败都会对个体或集体造成巨大的打击。
一旦遇到困难或落后,盲目自信的人会感到无法接受,往往难以忍受挫折,从而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4.容易造成严重的损失盲目自信的决策不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论证,容易犯错。
在工作和学习中,这种错误决策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时间浪费和资源浪费。
而在人际关系中,盲目自信可能导致冲突不断,破坏人际关系的稳定,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
三、我的盲目自信经历在学习过程中,我的盲目自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对自身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过高的估计,认为我可以轻松应对课程的要求。
然而事实证明,课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原来的预期,我发现自己无法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2.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在学习过程中,我往往自以为是,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探究和综述
![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探究和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0dec9f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0.png)
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探究和综述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探究和综述【摘要】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动摇了传统公司财务学的重要基石——理性人假设,基于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基础上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财务理论的内容,而且使得研究更贴近于事实。
本文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行为,深入地探讨过度自信的心理学产生基础、表现及影响因素,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尤其是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的进行总结,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对财务决策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过度自信心理基础过度自信指标衡量大量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决策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直觉和情绪的影响。
Kahneman,Daniel和Amos Tversky(1979)等心理学家通过实证观察发现,人们在形成自己的判断时,经常对自己的判断过度自信,会因为高估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而产生偏差,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
一、过度自信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家们对人的个性、情绪和理性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关于个性,是受环境和自身经验的影响而形成的各种特质的组合,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关于情绪,其受个性或某些特质及环境的影响,不同特质的人在不同环境刺激中会产生不同种类和程度的情绪,个性或者特质对情绪具有调节作用,《简明牛津英语词典》中将情绪定义为“一种不同于认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这种精神上的情感可以是稳定的长期性存在的,也可以是短暂的感官刺激形成的感受;关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理想情况下,经济人具有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会选择那些能更好地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同时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了恰当行为是情绪和认知的合理搭配,情绪是机械的不受控制的,但认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情绪,情绪可以与理性和谐共处,共同完成某些行为。
综上可以了解自信是外在认知、情绪和外在意识协调一致的产物,是一种长期的个性特征或者是短期的情绪体现(与特定环境相关的临时性特征),是对未来不确定事物的信念,适度的自信有助于人们建立应对变化的策略,而过强的情绪化则会阻碍短期记忆,使逻辑或者推理思维过程紊乱,阻碍关于利益和成本的理性思考。
心理学中的过度自信与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现象
![心理学中的过度自信与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e086db6727d3240c8447eff3.png)
心理学中的过度自信与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现象摘要: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兴起并不断发展,其研究的最重要的心理偏差即是过度自信。
本文介绍过度自信现象的心理学解释以及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实证研究例证,并对过度自信现象的研究做出了一些评价。
正文:过度自信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的心理偏差(Wolosin,et al,1973;Langer,1975)。
Kahneman,Daniel和Amos Tversky(1979)等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在形成自己的判断时经常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我们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一、产生过度自信的原因:1、证实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
比如,我们讨厌某个国家,那么,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关注这个国家的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国家确实不招人喜欢,而且越来越讨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赞同某个方案(特别是那些自己提出的方案),也会举出众多理由,数据的、图片的、事实的、分析的,来不断支持该方案,使其越来越正确。
2、难度效应(hard-easy effect)许多研究表明, 人们判断或决策的信心水平受任务难度及领域的影响(Gigerenzer et al, 1991;Kvidera, 2008)。
通常对较难任务做信心水平评估时, 才会引起过分自信和较差的校准。
而任务难度过于简单, 过分自信的现象就会消失;相反,会出现系统的信心不足(Juslin, Winman & Olsson,2000)。
Lichtensten 将这种现象称为信心的难易效应 (Craig et al, 2008)。
人们在面对更难解决的问题时更易产生过度自信。
过分自信: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度剖析
![过分自信: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度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a750c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9.png)
过分自信: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度剖析Title: Overconfidence: A Deep Dive into Self-PerceptionIn the realm of human psychology, overconfidence is a paradoxical phenomenon that often masks itself as a virtue, yet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missteps and setbacks. It is the unwarranted belief in one's abilities, judgment, or success, which can be both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 and a destructive force. This exploration delves into the intricacies of self-perception, the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overconfidence.Firstly, let us define overconfidence. It is not merely a high level of self-assurance; it transcends into an excessive conviction in one's predictions, decisions, or actions. It can stem from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past successes, a strong sense of identity, or a lack of awareness about potential risks. People who are overconfident tend to underestimate probabilities of failure and overestimate their control over outcomes.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overconfidence arises from the way our brains process information. Our brain's heuristics, or mental shortcuts, often favor confirmation bias – the tendency to seekout information that confirms our existing beliefs while ignoring disconfirming evidence. This bias can lead to an overly optimistic outlook, making us believe we are better than the average at a task or more likely to achieve a desired outcome.However, the consequences of overconfidence can be far-reaching. In decision-making, it can result in poor risk assessment, impulsive choices, and an unwillingness to seek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In business, overconfident leaders may invest heavily in unproven ventures or ignore warning signs, potentially leading to financial cris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overconfidence can manifest as a lack of empathy or an inability to listen, damaging connections and trust.On the other hand, moderate self-confidence is essential for growth and resilience. It allows individuals to take calculated risks, push boundaries, and learn from their mistakes. However, when this balance tips towards overconfidence, it becomes counterproductive, as it can blind us to our limitations and vulnerabilities.A deeper analysis of overconfidence reveals that it can be adouble-edged sword. On one hand, it can drive ambitious individuals to achieve extraordinary feats, as they are less deterred by fear of fail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lead to complacency and under-preparation, creating a false sense of invincibility.To mitig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overconfidence,self-awareness and humility play crucial roles. Developing a growth mindset, acknowledging our fallibility, and actively seeking feedback can help us maintain a realistic view of our capabilities. Moreover, embracing diverse opinions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 can broaden our perspective and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being trapped in our own echo chamber.In conclusion, overconfidence is a complex psychological construct that shapes our interactions with the world. While it can propel us forward, unchecked overconfidence can lead to costly mistakes. By understanding its origins, recognizing its potential pitfalls, and foster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self-perception, we can harness the power of confidence without succumbing to its dark side.中文翻译:标题:过度自信:一次对自我认知的深入剖析在人类心理学领域,过度自信是一个看似美德实则潜在风险的现象。
过度自信阅读感想
![过度自信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17b20ec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4.png)
过度自信阅读感想
过度自信就是我们原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以为自己知道。
心理学家使用一种“知识标尺范式”的实验设计,完成了对知识自信度概率判断的研究。
研究者让被试对一些多项选择题或判断题进行作答,每道题目都注明了被试对答题正确的主观概率。
只有主观概率与正确率一一对应时,才能说他具备了知识理性,拥有了优秀的知识标尺;如果两个相差甚远,说明他的知识标尺失准,个体的选择会困难重重。
在大量的知识标尺实验中,人们的主观概率估计始终都高于实际的答题正确率。
如当被试认为自己有100%的把握时,实际只有88%;当被试有90%的把握时,实际只有75%;当被试有80%的把握时,实际只有50%。
这就是知识标尺的过度自信效应。
原因是被试会将先跳出来的答案作为焦点,并将注意力放在这个焦点上,忽略了非焦点答案。
人们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过度自信。
如计划谬误,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人们的自我评估偏差,文人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厉害;控制错觉,个体相信通过个人能力,可以控制随机事件的结果。
过度自信效应本质上属于我方立场偏差,对于我们自己,我们很难客观、理性的分析。
不要过度自信 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限制 避免冒险行为
![不要过度自信 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限制 避免冒险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1bf4ddc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b.png)
不要过度自信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限制避免冒险行为不要过度自信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限制避免冒险行为不管是在个人生活还是职业领域,过度自信往往容易陷入困境和错误的决策。
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冒险行为,更好地规划未来并取得成功。
本文将探讨过度自信的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避免冒险行为。
一、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限制在现代社会,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可以帮助我们面对挑战并取得成功。
然而,当自信变成过度自信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过度自信可以使人们忽视自身的局限性和能力不足,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进而陷入错误的决策和失败的境地。
因此,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可以通过向他人寻求反馈,进行能力测试或者参与自我反思来实现这一目标。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并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
二、避免过度自信的冒险行为过度自信的人往往会冒险行为,他们可能会忽略风险,轻率地做出决策。
这种行为容易导致失败和挫折,损害个人形象和职业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冒险行为。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审时度势。
在做出重要决策之前,我们应该全面了解当前状况,评估风险和机会,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这样可以降低决策的风险,避免轻率行动。
其次,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客观。
过度自信往往会使人冲动和盲目,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因此,在做出重要决策之前,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客观,避免情绪的干扰。
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寻求建议或者进行头脑风暴的方式来获得全面的信息和意见。
最后,我们需要持续学习和成长。
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通过学习新知识、提升技能和接触新事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避免陷入过度自信的陷阱。
总结:过度自信可能会带来许多问题,如错误的决策和失败的结果。
过于自信检讨书
![过于自信检讨书](https://img.taocdn.com/s3/m/1491050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b.png)
过于自信检讨书尊敬的领导/老师/亲人/朋友:我写这封检讨书是为了反思和检讨自己过于自信的问题,真诚地向您道歉并承诺改正。
我深刻认识到,过度自信给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给他人带来了困扰和不便。
因此,我郑重反思并决心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首先,我意识到我在与他人沟通中表现出的过度自信。
过去,我经常会在与他人交流时过于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立场。
这样的行为不仅让我显得傲慢自大,也会给他人带来一种被忽视或无视的感觉。
我深感愧疚,我应该更加谦虚和包容,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倾听他人的声音,以建立更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其次,我还在工作中展现出了过度自信的态度。
过去,我经常过于自信地对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过度自信,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和帮助。
这导致了我在工作中犯下了一些错误,耽误了一些重要的时间和机会。
我意识到,团队合作是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过团队合作,我可以充分利用每个人的优势,互补短板,共同努力实现目标。
从现在开始,我将更加注重团队精神,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努力提升团队的整体能力和协作效率。
此外,我还要检讨自己在个人生活中的过度自信。
过去,我常常追求完美,对自己过于自信,不顾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种态度让我显得自私和自我中心,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现在明白,与他人共享快乐和成就感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将更加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选择,给予他人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生活环境。
最后,我保证会付诸行动,通过不断学习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改正过度自信的问题。
我会时刻保持谦逊和包容的心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也会更加注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成为一个更加友善、体贴和乐于助人的人。
感谢您给予我反思和改正的机会,我会牢记您的教诲,并努力成为一个值得信赖和尊敬的人。
我衷心地向您道歉,并恳请您给予我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Gervaris、Heaton和Odean(200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关于主观概率测度的研究也发现确实存在过度估计自身知识准确性的情况。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一些职业领域往往与过度自信相联系,如外科医生和护士、心理学家、投资银行家、工程师、律师、投资者和经理在判断和决策中会存在过度自信特征。
Frank(1935)发现人们过度估计了其完成任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过度估计随着个人在任务中的重要,性而增强,人们对未来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
Kunda(1987)发现人们期望好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高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概率,甚至对于纯粹的随机事件有不切实际的的乐观义。
人们会有不切实际的积极的自我评价,往往认为自己的能力、前途等会比其他人更好。
过度自信的人往往有事后聪明的特点,夸大自己预测的准确性,尤其在他们期望一种结果,而这种结果确实发生时,往往会过度估计自己在产生这种合意结果中的作用。
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1998)认为成功者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知识的准确性和个人能力,这种自我归因偏差会
使成功者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的人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估计突出而能引人注意的信息,尤其会过度估计与其已经存在的信念一致的信息,并倾向于搜集那些支持其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支持其信念的信息。
当某些观点得到活灵活现的信息、重要的案例和明显的场景支持的时候,人们会更自信,并对这些信息反应过度。
而当某些观点得到相关性强的、简洁的、统计性的和基本概率信息支持的时候,人们通常会低估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反应不足。
人类倾向于从无序中看出规律,尤其是从一大堆随机的经济数据中,推出所谓的规律。
Amos Tversky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许多事件的发生完全是由于运气和偶然因素的结果,而人类有一种表征直觉推理(representative heuristic)特点,即从一些数据的表面特征,直觉推断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产生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biases of cognition and judgment)。
投资者的归因偏好也加重了这种认知偏差,即将偶然的成功归因于自己操作的技巧,将失败的投资操作归于外界无法控制因素,从而产生了所谓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的心理现象。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于自信。
投资者趋向于认为别人的投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而自己的决定是理性的,是在根据优势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操作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Daniel Kadmeman认为:过度自信来源于投资者对概率事件的错误估计,人们对于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过高的估计,认为其总是可能发生的,这也是各种博彩行为的心理依据;而对于中
等偏高程度的概率性事件,易产生过低的估计;但对于90%以上的概率性事件,则认为肯定会发生。
这是过度自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参加投资活动会让投资者产生一种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1),控制错觉也是产生过度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们在他们有一定知识的领域中特别过于自信。
然而,提高自信水平与成功投资并无相关。
基金经理人、股评家以及投资者总认为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Brad Barber和Terrance Odean在此领域做了大量研究。
男性在许多领域(体育技能、领导能力、与别人相处能力)中总是过高估计自己。
他们在1991年至1997年中,研究了38000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将年交易量作为过度自信的指标,发现男性投资者的年交易量比女性投资者的年交易量总体高出20%以上,而投资收益却略低于女性投资者。
数据显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市场中会频繁交易,总体表现为年交易量的放大。
但由于过度自信而频繁地进行交易并不能让投资者获得更高的收益。
在另一个研究中,他们取样1991年至1996年中的78 000名投资者,发现年交易量越高的投资者的实际投资收益越低。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他们还发现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更喜欢冒风险,同时也容易忽略交易成本。
这也是其投资收益低于正常水平的两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