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概述.ppt
海洋底栖生物概述
△印度以捕捞对虾著称。
△欧洲、美洲大西洋的龙虾、螯虾渔获十分可观。
(3)人类养殖海产经济动植物有悠久的历史
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可供养殖的对象最多。有传统的和新
种类人工养殖生产的。 △当前人工养殖业与海洋捕捞渔业,并驾齐驱,已成为并行 的两大产业。 △我国南北沿海养殖对虾,开拓了沿海居民致富之道,为我 国出口贸易创汇的一大产业。 △鳗鱼与对虾已成为我国从事国际水产贸易的两大产品。
物。如:贻贝、藤壶等等。
△有些钻孔穴居的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也困扰着人们。
如:双壳类的船蛆、端足类的食木跳虫、等足类的团水虫等 等,专门侵蚀钻凿海事活动的木质船只和设施,钻凿热带、 亚热带河口内湾的“海岸卫士”红树林,危害很大。 △一些专门钻凿侵蚀石灰岩或花岗石的,如:石蛏、某些 海笋等,严重时海岸崩塌。 因此,如何消除不利因素防除敌害,也是摆在我们面前 的理论和课题。
5、环境污染监测指标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污染已成为公害,海洋底栖生 物首当其冲,研究其种群、群落结构的变化,测定生物重
金属积累,可提供作环境污染监测依据。
6、应用于仿生学
某些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器官结构与生理功能被应 用于仿生学。如:根据鱼的复眼中的许多单眼之间存在的 相互制约的技能,人们设计了鲎眼的电子模型,仿造出电 子计算机及仿造雷达系统的聚焦装置,提高雷达的效率等。
三、海洋底栖生物的研究
作为海洋生物学的组成部分,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的 研究历史无疑地也融汇于海洋生物学研究进程中。
△底栖生物作为海洋生物一大生态类群的调查研究在我
国起步较晚,主要工作始于解放之后。海洋底栖无脊椎动 物研究课题很多,任务繁重,形态、分类研究仍是基础。
△继续开展资源调查,尤其深海、远洋资源探索开发。
底栖动物—软体动物门(水生生物课件)
蜘蛛螺属Lambis
外唇极度扩张并生出
棘状突起。如水字螺L. chiragra外唇生出6条均
称的长棘状突起,略呈水 字形。蜘蛛螺则伸出7条 长棘状突起。
玉螺科Naticidae
贝壳呈球形,螺层少,壳面光滑。壳口完全, 外唇简单,内唇多少向脐孔翻曲。厣石灰质或 角质。足极发达,前足翻转在头部之上。本科 为肉食性种类,是瓣鳃类的敌害。用吻分泌酸 性物质将贝壳穿透而食之,是贝壳类养殖的一 大敌害。广泛分布。
软体动物门
鲍鱼:鱼类,贝类? “螺丝”:=螺蛳? 毛蚶(甲型肝炎病毒,1988,上海30多万人感
染 )和泥蚶如何区分? 海红? 柔鱼、鱿鱼、乌贼、墨鱼、章鱼如何区分?
概述
一.熟知的河蚌、田螺、蜗牛、乌贼、章鱼和各种吸虫的中间寄主
二.大多数具有贝壳,代表性特征→通称贝类
三.动物界第二大门类,现生8万;化石3万多,种类数仅次于节肢动 物
4. 大多数海产种类间接发育经 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淡水蚌 类,发育经过一个具双壳的钩介 幼虫期。少数软体动物(头足类 和部分腹足类)直接发育。
分类
任务一无板纲Aplacophora
1. 体呈蠕虫形,左右对称,无介壳。 2. 头部不明显,无眼和触角,具齿
舌。 3. 足退化,身体腹面有一条纵走的
4. 贝壳的测量
壳高:从壳口底部到壳顶的距离 壳宽:壳口的左右两侧最大距离 螺旋部高度:壳口上方至壳顶距离 壳口高度:壳口底部至上部的距离
5.有的贝壳表面光滑,有的具生长线。有的种类具 有突起、肋、棘和各种花纹。
厣:腹足类的后端能分泌出一个角质或石灰质的保 护物,称厣。
大部分种类能盖位壳口,有的不能,如芋螺、肮螺 亚纲的种类没有厣。
的中药材,称石决明。
底栖动物概述ppt课件
(三)水草
• 在生物环境中,水草是影响底栖动物的重 要因素。通常螺类的现存量随水草的增加 而增加。
(Filipalpia)], 毛翅目[ 沼石蛾科 (Limnephilidae)、鳞 石蛾科
阶
(Ephydridae)]
(Lepidostomatidae)],
元
双翅目[大蚊科
(Tipulidae)、摇蚊科]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收集者
FPOM-UPOM,<1mm
过滤收集者
直接收集者
主要食物 悬浮藻类和有机碎屑
(Ceratopogonidae)]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泛刮食者
刮食者
<1mm
有机刮食者
主要食物
主 要 分 类 阶 元
生物和非生物基质上附着 的藻类等
蜉蝣目(五节蜉科、四节蜉科、 小蜉科),毛翅目 [Glossosomatidae、钩翅石蛾 科(Helicopsychidae)、细翅石 蛾科(Molannidae)、齿角石蛾 科(Odontoceridae)、瘤石蛾科 (Goeridae)],鳞翅目,鞘翅目[ 长角泥甲科(Elmidae)、扁泥甲 科(Psephenidae)],双翅目[摇 蚊科、虻科(Tabanidae)]
• 2.流速:流速对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和种类组成有较大的影 响。通常静水水体中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大于流水水体 ,但要求较清水的种类有时在江河中反而较常见。
• 3.水深:底栖动物数量明显地随水深增加而不断递减 。据 报道:大致水深每增加1m,底栖动物便将减少330ind每 平米。
(二)营养元素
• 1.总氮:底栖动物密度(D, ind/m2)、生物量(B, g/m2)对总氮(TN, mg/l)的关系可用直线回归方程表示为:D=1863TN-1207; B=13.441TN-9.091。这就意味着,在东湖的条件下,当总氮含量的
底栖动物—昆虫纲(水生生物课件)
一、概 述
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类,约100万种。多为陆生,少 数种类和一部分幼虫为水生(4%)。水生的共包括11 个目,其中常见为7个目。
有些昆虫对水产养殖有害,如蜻蜓的稚虫、半翅目和 鞘翅目中一些种类的成虫和幼虫,它们常袭击幼鱼, 尤其是对夏花鱼苗有较大的危害; 但也有些昆虫,如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双翅目的幼 虫可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
蜻蜓(差翅)亚目Anisoptera
(2)蜻科Libellulidae
稚虫体短粗,下唇侧叶远端有发达锯齿。腹 部扁而宽,有小背刺,末端无气管鳃而有肛 门锥,用直肠鳃进行呼吸。稚虫常栖于小型 淡水水域的水草中。对鱼苗危害甚大,养殖 渔民称之为“鱼老虎”。如赤卒Sympetrum。
(3)蜒科Aeschnidae
(2)蝎蝽科Nepidae
体形多变,有细长如螳螂者,称水螳螂或螳蝽(Ranatra) ○ 有体阔呈长卵形,称水蝎(红娘华)或蝎蝽(Nepa)
体暗灰褐色。头小,陷入前胸中。触角短小,3节。缺单眼。喙3节,短。 前胸长,呈颈状。足伸向前胸前方,前足适于捕捉。中足与后足细长,跗节 1节,有爪,后足基节球状,能旋转。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两根呼吸管。
石蛾科Phryganeidae
幼虫大型,体长达 40mm,巢筒由规则的 碎块排成直管,长达 50mm。常见有石蚕
Phryganea
7.双翅目Diptera
(1) 蚊科Culicidae 蚊科幼虫总称孑孓。全部发育都在水中进行,几乎任何一点水都可生存,
所以灭蚊时要翻缸倒罐,填沟堵洞以破坏其孳生地。它们因常在水中扭 动,故有“跟斗虫”一俗名。蚊科种类很多,常见有按蚊(疟蚊) Anopheles、伊蚊(黑斑蚊)Aedes、库蚊(家蚊) Culex、幽蚊 Chaoborus等
底栖动物在生物监测上的应用.pptx
4.1.2底栖动物功能群: (Funtional group)
①浮游生物食者phanktophagous group, Pl。 依靠各种过滤器官滤取水体中的微小的浮游生物,如许多双壳类, 甲壳类等; ②植食者phanktophagous group ,Ph 主要以维管束植物和海藻为饵料,如某些腹足纲、双壳纲和 蟹类等; ③肉食者carnivorius group, Ca 捕食小型动物和动物幼体,如某些环节动物、十足类等; ④杂食者omnivorous group, Om 依靠皮肤或鳃的表皮,直接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也可取食 植物腐叶和小型双壳类、甲壳类,如某些腹足纲、双壳纲和 蟹类等; ⑤碎屑食者detritivorous group, De 摄食底表的有机碎屑,吞食沉积物,在消化道内摄取其中的有机 物质,如某些线虫、双壳类等。
指管瓶
记录本 广口瓶100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解剖针
分样筛40目 放大镜
塑料带
甲醛
解剖盘
酒精
小镊子
吸管
绳索
毛笔
滤纸
33
6.1.2试剂
甲醛பைடு நூலகம்液(7%淡水) 甘油
乙醇(75%) 加拿大树胶
霍氏液 Hoyer‘s medium: (Puri胶)
淡 配方: 水 阿拉伯树胶
水合氯醛(水合三氯乙醛)
27
半定量和定性采集工具
1)踢网或称手网(Kicknet, handle sceren or handle kick net),
踢网是将网的两侧边固定在 细木棍上,大小为lm x lm;
28
2)抄网(Sweep net)
是一个带有长柄的采集网,根据网的形状不同,可分为 D形抄网(D- frame net, 350mmx230mmx400mm)
第25章 底栖动物
第25章底栖动物25.1 引言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泥-水界面的水生动物,包括沉积物表层的表层动物(epifauna)、沉积物内的内生动物(infauna)、植被上的附生动物(epiphytic fauna)以及生活在河流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换区域内的潜流动物(hyporheic fauna)。
其中潜流动物是从湖泊沉积物表层动物群到与许多急流系统毗邻的滩地性动物(floodplain fauna)中的一个组成部分(8.3节)。
在所有底栖动物中,研究最多的是表层动物和内生动物。
底栖动物个体大小差异很大,从体型很小、难以辨认的原生动物至体型较大的蛤类与虾类。
研究人员通常使用较大孔径的筛网(孔径范围400-1000μm,多为400-500μm)从松软的沉积底质中分离大型底栖动物(macrobenthos)。
包括大多数的水生昆虫,溪流底栖动物采集所用的筛网尺寸大致相同。
使用大孔径筛网的好处是便于采样和定量分析,但却大大低估了中型底栖动物(meiobenthos, 100-400μm)的数量,并完全遗漏了小型底栖动物(microbenthos, < 100μm)。
中型底栖动物主要包括轮虫、搖蚊幼体、小型寡毛类以及线虫。
小型底栖动物则由原生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幼体等组成。
利用大孔径筛网采样所造成的疏漏,在探讨鱼类与水禽所摄食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时可能问题不大,但在分析底栖动物的密度与种类组成时就会出现很大偏差(图25-1)。
Strayer(1985)对镜湖(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底栖动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仅调查大、中型底栖动物(筛网孔径 > 250μm),则在每平方米的一百多万个底栖动物个体中,98%以上的遗漏会使得2/3的小型关键种类丢失。
沉积物表层1厘米深度内生活有近50%的底栖动物种类。
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的,这不利于对底栖动物进行综合分析1。
另外,筛网不适于采集超大型底栖动物(megbenthos, > 1000μm),如虾类、大型双壳类动物等,它们需要不同的采样技术。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PPT
筛网
31
3.2 采样操作
3.2.1 采泥
a) 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需采集 4-5个样品;0.1m2的采泥器,每站 需采 24 个样品。
b) 泥样淘洗 采用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时,将泥样分批倒入筒体,并将分流龙头开关 调节至较大颗粒沉积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
c) 所有生物样品,包括生物残渣,均应收集并计入定量分析。
(2)底内生活型
a)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类。如沙 蚕。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 物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 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 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2 调查要素
包括调查种类数量、组成类别、优势种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
3. 样品采集
3.1 采样仪器设备 3.1.1 定量采泥仪器设备
a) 抓斗式采泥器 b) 弹簧采泥器 c) 箱式取样器
采泥
抓斗式采泥器
21
Van Veen 采泥器
22
箱式采泥器
23
Lenz 采泥器
柱式采泥器 24
3.1.2 定性拖网仪器 设备
调查,一般采用网口宽度为2.5m3.0m
三角拖网:网口大小及网衣结构同阿氏拖网。适合于沿岸水域 和底质较复杂的海区采样
桁拖网:一般适用于水深100m以内的海区,特别是底质松软的 海区
双刃拖网:适于底质为岩礁、碎石或砂砾的海区
26
阿氏拖网
三角拖网 双刃拖网 27
调查船航速在2kn左右,航向稳定后投网。拖 网绳长一般为水深的三倍,近岸浅水区应为水深 三倍以上,拖网时间为15min;水深1000m以上的 深海,拖网绳长为水深的1.5倍2.0倍,拖网时间 30 min1h。
底栖动物—认识棘皮动物(水生生物学课件)
口面
筛板:位于口面或反口面的一圆形的多孔板,为水流出入口。 皮鳃:体表的膜质结构,为体壁突起,其内腔与体腔相连,有呼吸和 排泄功能。 体表还分布有刺、棘、叉棘等(功能:清除身体污垢、捕捉食物、防御敌害)
具
明
显
的
腕
海星
腕 愈 合 消 失
海胆
海蛇尾
海百合
海参
二、消化系统
呼吸树:海参消化道后端特化形成,向体腔伸出一对树状分支,具呼
吸和排泄作用。
呼吸树
三、体腔和水管系统
1、体腔
体腔发达,包括: A、 围脏腔:围绕内脏器官的腔。 B、围血系统:围绕血液系统的管腔。 C、水管系统:棘皮动物特有,主要功能是运动。
2、水管系统
构成:筛板→石管→环水管(帖氏体、波里氏囊)→辐水管→侧水管→坛囊→ 管足→吸盘。
蛇尾纲 体腕分明 细长
无 无 有棘刺
口面
反口面
无
海胆纲 球形 在反口愈合
海参纲 长筒形 无
无 有 棘刺长
无 有触手 无棘刺
反口面
体尾后端
反口面
后端
(一)海百合纲
(二)海星纲
(三)海胆纲
(四)海蛇尾纲
(五)海参纲
三、棘皮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方面 • 食用和入药 • 发育生物学的良好实验材料 • 冷水性底层鱼的天然饵料 有害方面 • 危害藻类养殖 • 危害贝类养殖 • 危害人类
**从胚胎发育及骨骼由中胚层产生来看,棘 皮动物与其他的无脊椎动物完全不同,而 与脊椎动物同属于后口动物,所以棘皮动 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幽门胃:分支出5对幽门盲囊伸入各腕,能分泌酶注入胃中,也能储存营养物质
《底栖动物》PPT课件
h
2
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
• 按起源划分: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从祖先物种 出现以来一直生活在水环境中,包括常见的水生环节 动物、底栖甲壳类、双壳类等;
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由陆地生 活的祖先在系统发育过程中,重新适应水中生活的动 物,主要包括各类水生昆虫,以及软体动物中的肺螺 类(Pulmata),如椎实螺(Lymnea)等。
第七章 底栖动物
一、基本概念
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 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h
1
底栖动物的习见类群包括: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 门、扁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 门、节肢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中的很多物种。是水生态 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生物指数(Biotic index)方法,是根据耐污能力给不同 的种类打分,然后通过一定方式计算出污染指数,常见的 如Trent生物指数(Trent biotic index)和Chandler生物记 分法(Chandler biotic score)。
• 生物多样性指数。
h
36
h
35
2、在环境生物监测上的运用
底栖动物寿命较长,迁移能力有限,且包括敏感种 和耐污种,故能够长期监测有机污染物慢性排放。
• Wright(1955)认为,颤蚓科物种的密度<100 ind m-2时 为无污染;在100-999 ind m-2时,为轻微污染;1000-5000 ind m-2时,为中度污染;而在>5000 ind m-2时,为严重污 染。
1 g干重≈0.5 gC
底栖生物采集与测定ppt
蚌斗式采泥器
式样多种,携带较方便。采集面积为1/16m2 或1/20m2。如图所示,1为一对蚌斗式铁勺, 上部较重,以绳挂于活钩2上,然后将采集器 迅速沉入水底,当铁勺与水底接触后,放松拉 绳,活钩即形脱落,当向上提拉屎,绳子即将 铁勺拉紧,铁勺自然夹拢,将底泥样夹在其中, 多余的水,自每半铁勺的方孔4中流出,提高 水面后倾入盒中,即采的泥样。用来采集昆虫 幼虫和寡毛类及小型软体动物。
带网夹泥器
采集面积为1/16m2,这是一种大型底 栖动物夹网,用来采集大型软体动物的 定量标本。
二、采样点的选择
采样的代表性要强,因此应选择那些水域特性的地区和地 带,如水库、江河流域内的库湾部分,水库的近坝区,消 落区,沉入水下的旧河床地段等。采样点要反映整个水体 的基本状况,因此在选点之前,要根据水体的详细地形图, 对其形态及环境进行了解,从而根据不同环境特点(如水 深、底质、水生植物等等)设置断面和采样点。断面上设 置的点是直线的,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采样点。断面上采样 点的多寡使环境而酌情增减,通常设断面必须考虑几个因 素:如底质、水深、水生高等植物的组成、如水口、出水 口、湖湾,以及受污染地区等。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多少, 是具体情况而定。每一段面积断面上的每一采样点的位置 都需标在地图上,采集时可按图上编号顺序进行。
记录本
试剂瓶1000ml 毛巾
广口瓶25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抄网
解剖针
分样筛40目 放大镜
酸度计
塑料带
甲醛
解剖盘
酒精
小镊子
吸管
绳索
毛笔
盘称
滤纸
采集工具
盒式采泥器及蚌斗式采泥器(即改良彼 得生采泥器)。其原理是利用采集工具 本身具有的重量,沉入水底,取出一定 面积的底泥,从而推算某一水体中底栖 生物的数量。此外还简介带网夹泥器。
底栖动物—瓣鳃纲(水生生物课件)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壳极坚厚,膨胀。壳面具18 -21条放射肋,肋上具显著的 颗粒状结节。生活在浅海泥滩 中,是主要的养殖种类,已进 行人工育苗。一般8-10月份为 产卵期,2年达性成熟。
毛蚶 Scapharca subcrenata
壳表被有带毛的褐色绒毛状壳皮,放射肋多而密,3335条,不呈结节状。生活环境同泥蚶,不如泥蚶味美。
还有钩介幼虫期。
C O M PA N Y HISTORYT构突造出,最早形成的部分。一般略向前倾斜,位置常靠
近前端,也有靠近后端的。 两侧不等贝壳-壳顶不在中央 两侧相等贝壳-壳顶位于中央
2、小月面 壳顶前方的小凹陷,椭圆形或心形。 楯面 壳顶后方与小月面相对的面。
古异齿亚纲Palaeoheterodonta
两壳相等。具壳皮,壳表平 滑或具放射肋。壳内珍珠层发达。 壳顶靠近壳的前方。外韧带位于 壳顶的后方。铰合齿位于壳顶的 下方。前后闭壳肌发达。
蚌目Unionoida
壳表平滑或具壳被,壳内面具 强的珍珠光泽。铰合部常具拟 主齿或铰合齿退化,侧齿细长。 主要产于淡水,幼虫要经过钩 介幼虫期。常见的有蚌科的帆 蚌属Hyriopsis和冠蚌属 Cristaria等。
贝壳内肌痕
外套痕:外套膜环肌肌痕。 外套窦:水管肌痕,是外套末
端向内弯入的部分。 闭壳肌痕:1个或前后2个。 缩足肌痕和伸足肌痕:靠近闭
壳肌痕。
七.贝壳的测量: 壳高:由壳顶到腹缘的距离。
●壳长:前后两端之间 的距离。 ●壳宽: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
8、方位辨别:
(1)壳顶到两端的距离,长者为后端。 (2)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 (3)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4)有1个闭壳肌痕的,则所在端为后端。 (5)有2个闭壳肌痕的,则较大一个所大端
底栖动物
贝壳呈圆盘状,一般右旋,螺旋部在一 个平面上旋转,只有少数种螺旋部略升 高。触角细长。一般齿舌上的中央齿有 两个齿尖,侧齿有3个齿尖,缘齿有更 多的小齿尖。 本科种类皆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生。
1.旋螺属 2.扁螺属
第二节、水生昆虫
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水生昆虫包括两类: 成虫和幼虫均在水中 幼虫在水中
(五)椎实螺科Lymnaeidae
贝壳较薄,稍透明,一般右旋,螺旋部 一般低矮。 壳口大,无厣。 触角扁平,略呈三角形,眼位于触角基 部内侧。下外套叶不存在。 齿舌上的中央齿狭小,末端具小齿。 本科有些种类分布广,很习见。
1.椎实螺属 2.萝卜螺属 3.土蜗属
椎实螺科
(八)扁卷螺科Planorbidae
1.无齿蚌属
贝壳呈卵圆形、椭圆形。 壳较薄,壳表面平滑。 铰合部无任何铰合齿。
无齿蚌
2.帆蚌属
壳大或巨大型, 壳顶偏前,后背缘常扩张成翼状。
帆蚌
3.冠蚌属
壳大形或巨大型。较薄。 壳顶偏前方,有时发展成翼状。
冠蚌
4.矛蚌属
贝壳外形窄长,壳长为壳高的3—5倍。 前端圆钝,后端细尖。
2. 沼螺属
为本科中中等大小的种类。 壳卵锥形,壳质厚而坚,螺塔高锥形, 螺层略凸,具螺旋纹及螺棱。 具脐缝,壳口为卵圆形,口缘厚,厣石 灰质。如纹沼螺、中华沼螺。
3. 豆螺属
为本科中中等大小的 种类。壳为长卵形或 宽圆锥形,贝壳光滑, 壳口光滑呈椭圆形或 近方形,口缘不甚厚。 无脐或脐缝。厣石灰 质,如赤豆螺月
红娘华 水斧虫 田鳖 负子虫 松藻虫 划蝽 小划蝽 水黾
龙虱与幼虫 蜻蜓幼虫 豆娘幼虫 蜉蝣 摇蚊幼虫
蜻蜓幼虫
水黾
红娘华
龙虱与幼虫
《底栖动物概述》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18
底栖动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 组分,在了解其结构和功能上有理论 意义。在应用上,底栖动物是鱼类等 经济水生生物的天然食料,一些底栖 动物本身(如河蟹等)就具有很高的经 济价值。此外,底栖动物还常作为环 境监测的生物指标,因此,研究底栖 动物在渔业和环境科学上均有裨益。
主
蜉蝣目[二尾蜉科
蜉蝣目[细蜉科
要
(Siphlonuridae)],毛翅目[
(Caenidae)、蜉蝣科 (Ephemeridae)、小裳蜉
分
等翅石蛾科
科(Leptophlebiidae)、四
类
(Philopotamidae)、管石蛾 节蜉科(Baetidae)、小蜉
阶
科(Psychomyiidae)、短石
底栖动物概述
Summary of Benthos
精选课件ppt
1
Summary of Benthos
精选课件ppt
2
底栖动物
(benthic animal或zoobenthos)是指 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聚居于水体 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Summary of Benthos
精选课件ppt
3
按其起源进行基本划分
豉甲科(Gyrinidae)],双翅 (Rhagionidae)]
目(摇蚊科) 精选课件ppt
12
底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在不同水体和区域间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现按从物理因素、营养元 素、水草个方面对影响其分布和多度的因素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泛刮食者
刮食者
<1mm
有机刮食者
主要食物
主 要 分 类 阶 元
生物和非生物基质上附着 的藻类等
蜉蝣目(五节蜉科、四节蜉科、 小蜉科),毛翅目 [Glossosomatidae、钩翅石蛾科 (Helicopsychidae)、细翅石蛾 科(Molannidae)、齿角石蛾科 (Odontoceridae)、瘤石蛾科 (Goeridae)],鳞翅目,鞘翅目[ 长角泥甲科(Elmidae)、扁泥甲 科(Psephenidae)],双翅目[摇 蚊科、虻科(Tabanidae)]
底栖动物的生活类型
固着动物(sessile benthos) 穴居动物(burrowing benthos) 攀爬动物(climbing benthos) 钻蚀动物(boring benthos
功能摄食类群 ( ) 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
• 根据摄食对象和方法的差异对水生动物进 行的一项生态分类 ,包括撕食者、收集者 、刮食者和其它捕食者 (吞食者 、刺吸 者 )。
豉甲科(Gyrinidae)],双 (Rhagionidae)]
翅目(摇蚊科)
底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在不同水体和区域间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现按从物理因素、营养元 素、水草个方面对影响其分布和多度的因素进行
一些分析。
(一)物理因素
• 1.底质:水体的底质,根据颗粒的大小以及有机质的多寡 大体可分为岩石、砾石、粗砂、细砂、粘土和淤泥。
• 2.流速:流速对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和种类组成有较大的影 响。通常静水水体中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大于流水水体 ,但要求较清水的种类有时在江河中反而较常见。
• 3.水深:底栖动物数量明显地随水深增加而不断递减 。 据报道:大致水深每增加1m,底栖动物便将减少330ind每 平米。
(二)营养元素
• 1.总氮:底栖动物密度(D, ind/m2)、生物量(B, g/m2)对总氮(TN, mg/l)的关系可用直线回归方程表示为:D=1863TN-1207; B=13.441TN-9.091。这就意味着,在东湖的条件下,当总氮含量的年
阶
科(Psychomyiidae)、短石
科(Ephemerellidae)、五 节蜉科(Heptageniidae)]
元
蛾科(Brachycentridae)], ,半翅目[水黾科
鳞翅目,双翅目[ 科 (Simuliidae)、摇蚊科、蚊 科(Culicidae)]
(Gerridae)], 鞘翅目[水龟 甲科(Hydrophilidae)],双 翅目[摇蚊科、蠓科
分
目(Magaloptera),毛翅目 、蝎蝽科
类
[原石蛾科
(Nepidae)、仰泳
阶
(Rhyacophilidae)、多距 蝽科
元
石蛾科(Polycentropidae) (Notonectidae)、
、纹石蛾科
潜水蝽科
(Hydropsychidae)],鞘翅 (Naucoridae)],
目[龙虱科(Dytiscidae)、 双翅目[鹬虻科
底栖动物概述
Summary of Benthos
Summary of Benthos
底栖动物 (benthic animal或zoobenthos)是指生 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聚居于水体底 部的水生动物群。
Summary of Benthos
按其起源进行基本划分
•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蠕 虫、底栖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等
附着于生物基质上 的藻类等
蜉蝣目(细蜉科、 小裳蜉科、五节蜉 科、四节蜉科), 半翅目,毛翅目[ 长角石蛾科 (Leptoceridae)] ,双翅目(摇蚊科)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吞食者
捕食者 >1mm
刺吸者
主要食物 动物全部或部分
动物细胞和组织液
主
[
半翅目[负子蝽科
要
亚目(Setipalpia)],广翅 (Belostomatidae)
收集者
FPOM-UPOM,<1mm
过滤收集者
直接收集者
主要食物 悬浮藻类和有机碎屑
沉积有机碎屑
主
蜉蝣目[二尾蜉科
蜉蝣目[细蜉科
要
(Siphlonuridae)],毛翅目[
(Caenidae)、蜉蝣科 (Ephemeridae)、小phlebiidae)、四
类
(Philopotamidae)、管石蛾 节蜉科(Baetidae)、小蜉
• 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 : 各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中的肺螺类
(Pulmata)如椎实螺(Lymnea)
按其大小进行基本划分
• 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 :不能通过 500mm孔径筛网
•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能通过500mm 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mm孔径筛网
• 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能通过42mm 孔径筛网
底栖动物的习见类群
海绵动物门(Spongia)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 属于收集者的种类 超过半数,说明底栖动 物对湖底有机碎屑的转化起很大作用
功能群
撕食者
食物颗粒
CPOM,>1mm
功能亚群
咀嚼者和钻食者
主要食物 新鲜维管束植物
死亡维管束植物
主
毛翅目[石蛾科(Phryganeidae)长
[丝翅亚目
要
角石蛾科(Leptoceridae)]
(Filipalpia)], 毛翅目[
分 类
鳞翅目(Lepidoptera) 鞘翅目[叶甲科(Chrysomelidae) 双翅目[摇蚊科、水蝇科
沼石蛾科 (Limnephilidae)、鳞 石蛾科
阶
(Ephydridae)]
(Lepidostomatidae)],
元
双翅目[大蚊科
(Tipulidae)、摇蚊科]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平均值增加1mg/l时,底栖动物的密度有可能增加约1900ind/m2,生 物量将相应增加13g/m2左右。
• 2.总磷:总磷(TP, mg/l)对底栖动物的影响与总氮不同,其含量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