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

栏目索引
5.班超经营西域
背景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
概况 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后来长期留守西域 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在他死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通奠定了基础,故选A。
答案 A
栏目索引
知识点二 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路线、交流的内容及意义 (1)条件:①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②匈奴威胁的解 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③汉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的繁荣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④秦汉文化对外有吸引力。 (2)路线
栏目索引
1.西域是指现在的新疆地区。(✕) 提示:西汉时,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 等地区统称为西域,这是狭义的。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 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因此毫 无意义。(✕) 提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 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的 愿望。
——摘自人民日报 (3)阅读材料三,写出什么是“一带一路”。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 期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的人是谁。
栏目索引
解析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张骞。
栏目索引
1.(2017山东青岛中考)“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bì)路蓝缕,穿越草 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 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 起点是 ( )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北京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 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故选B。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重点课。

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对西域的管理。

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

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而初一学生的地理知识比较贫乏,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张骞两通西域的目的、背景、作用及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及意义;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以及丝绸之路的意义,掌握分析史料并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的抱负、执着、冒险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

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

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二、新授:师:本节课我们将从丝路由来、丝路物语、重走丝路三个方面来学习。

[推荐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

[推荐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讲述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故事,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增强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2.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的过程,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和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作用。

3.识记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重点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自主学习】1.张骞通西域(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______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经过: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________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

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丝绸之路是古代________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_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__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____________,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__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的海上交通道路。

3.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的设立:________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________及____________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2)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________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

教 学 内 容
课 堂 探 究
(3)列表归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结果和意义。 (4)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 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5)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答案:(1)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大月氏被匈奴驱赶,匈奴不断向中原发 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3) 第一次出使出域 任务 出发时 间 结果 意义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 138 年 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 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 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出使西域 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 119 年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 化交流开始了 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依照丝绸之路线路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并指出丝绸之路主要经 过哪些地区? (3)假如你是汉朝的商人,你想在丝绸之路上做买卖,中原沿丝绸之路输出的物品都有哪些?沿 丝绸之路输入中原的物品都有哪些? (4)丝绸之路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结合课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绘制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并思考海上丝绸之路 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1)从陆上道路运到地中海的西方世界的所有物品中,丝绸是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 商品。 (2)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长安(往西)→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主要地 区: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区。 (3)输出: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输入: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 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多种乐器和歌舞等。 (4)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 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当时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5)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 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过渡语: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为了更好地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西汉设置 西域都护进行管理,东汉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板块三 对西域的管理 (1)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政府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是什么?它的职责有哪些?意义如何? (2)东汉明帝时,派谁出使西域?你能说出与他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吗? 答案:(1)公元前 60 年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伐粮草,对西域 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 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结束语: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是大一统的汉朝政治、经济史的延续,丝绸之路和对西域 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选择题1.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维《渭城曲》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汉朝时把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大秦 B.西域C.安息D.新疆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次外交活动,张骞此次出行的最大收获是( )A.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 B.把佛教从西域传到了内地C.联络大月氏打败了匈奴 D.西域各国开始归属汉朝的管辖3.古书记载:“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是( )①促进了西域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②促进了中国与西域、欧洲的友好往来③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④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结合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引进果树品种B.推动经济交流C.加强友好交往D.寻求军事联盟5.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共同点是 ( )A.都与匈奴有关B.都是为了联络大月氏C.都是为了加强与西域的友好交往D.都从此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6.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指出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东汉的洛阳B.西汉的长安C.汉代的成都D.元朝的大都7.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8.“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9.“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

[推荐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

[推荐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选择题1.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维《渭城曲》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汉朝时把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大秦 B.西域C.安息D.新疆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次外交活动,张骞此次出行的最大收获是( )A.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 B.把佛教从西域传到了内地C.联络大月氏打败了匈奴 D.西域各国开始归属汉朝的管辖3.古书记载:“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是( )①促进了西域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②促进了中国与西域、欧洲的友好往来③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④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结合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引进果树品种B.推动经济交流C.加强友好交往D.寻求军事联盟5.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共同点是 ( )A.都与匈奴有关B.都是为了联络大月氏C.都是为了加强与西域的友好交往D.都从此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6.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指出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东汉的洛阳B.西汉的长安C.汉代的成都D.元朝的大都7.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8.“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9.“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目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班超出使、经营西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海上丝绸之路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张骞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能够正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闻名交流中的作用,理解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代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

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上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中国的丝绸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二)、讲授新课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西汉时期,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目的: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大月氏原来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不断从西域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

2.教师导入: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听到悠悠的驼铃声,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风光,赏一赏那如醉的歌舞,请问有谁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吗?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西域是指什么地方?2.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是什么?3.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是怎样的?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2.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

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3.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

4.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

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

5.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6.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

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挫折:(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
阅读指导法、对比法
中在北方和西方。


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
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
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经营西域

个和汉朝有往来。

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
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
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动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情境,思考并表达各自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 过 马 六 甲 海 峡
马六甲海峡
合作探究二: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 史上的地位。
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 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 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 交流,促成了汉朝的兴盛。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
合作探究一
“张骞通西域”有何影响?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 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 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 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 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成果之一:
张骞通西域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 后来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 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 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 形成贯穿东西的交通要线。 成果之二:
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联合乌孙夹击匈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奴;加强与西域 目的 各国的交流 使汉朝了解到西 意义 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朝与西域 之间的相互了解 与往来。
西

大 秦
安 息
天山南
葱 岭
玉门关 北
昆仑山北
阳关

敦 煌
河 西 走 廊
长 安
欧洲 西亚
今新疆地区
这是一条连接欧亚的长路,见证了两千年历史的沧桑之变
多种文化在此交汇,无数活剧在这里上演
这条路走过多少商贩客,驿马戍卒
这条路又走过多少弘法僧侣,求道信徒
这是这个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道路,独一无二的道路
第13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 之路”
学习目标导航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条件、 结果、意义
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 和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作用
(二)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丝织品 想一想: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黄瓜 毛织物
葡 萄
凿 井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玻璃谷纹璧 杂 技 胡萝卜 大 蒜 冶 铁
佛 教 丝 绸
通往孟加拉湾沿岸
孟 加 拉 湾 马来 半岛
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
海上丝绸之路
绕过马来半岛
在马来西亚发掘汉代陶片 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 尼西亚出现了汉代钱币和 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 了什么问题?
西域都护
西汉
西汉 秦朝 公元前60年,今 新疆地区正式归 属中央政权
战国
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73年
为了恢复中原 和西域的交往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 的束缚和奴役,西域 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 切。
原因--
结果--
投笔从戎
1
2
3
丝路由来——汉通西域——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 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阳关
玉门关
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大月氏被匈奴驱赶,匈奴单于还把大月氏国王的头盖骨制 成“饮器”。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 长安。在汉朝初年,因国力的不足,强 大的匈奴一直是大汉的心头之患。大汉 对匈奴长期委屈求和。直到他上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