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中国历史各阶段特征【精简版】
高中历史各阶段主要特征先秦史(远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史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一、政治:(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它以宗法制为基础,家国一体。
(3)世卿世禄制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经济:(1)土地制度历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青铜冶炼技术显著提高。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秦汉史【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1)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统一强盛的华夏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历史]中国古代先秦和秦汉历史知识点汇总
【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包括自远古至秦统一前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发源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①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奴隶制的形成)、商(奴隶制的发展)、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春秋(奴隶制的解体)四个阶段;②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的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双双走向瓦解。
通过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文化的灿烂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孔子两位思想家、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等。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来;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上:①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物理、医学等;②社会大变革突出而集中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
秦汉时期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1)政治上: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
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和封国制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③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④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⑤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划分标志之一,它实现了主要的战争统一,也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
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表现出显著的特征和方向。
首先,这一时期的最重要特点是统一,秦国在统一之前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将中国各地打散的小国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
嫡系汉朝建立后,中国由农耕政治到书面政治,并把中国的中心位置放到洛阳,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其次,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也与思想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秦始皇获得统一之后,他对思想教育大力发展,提出“书可以更新”的观念,倡导文字文化。
汉朝建立后,北魏桓帝又发挥了自己思想和学识储备,发展思想教育,并把皇帝自己的思想文字记录起来,从而形成了汉代文学著作的繁荣,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秦汉时期也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衰落。
秦朝采用了一些残暴的办法来管理自己的政权,压迫学者,破坏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使其发展缓慢。
汉朝则拥有儒家文化,使其发展出中国文化的基础。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了成熟的政治制度,同时也为文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高中历史各阶段简明特征_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私学兴起,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4、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5、文化:加强文化专制,儒学在汉代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士人群体发展;佛教、道教传播,三教并立;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2、经济: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格局打破时空限制,经济功能增强;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2.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2、经济上: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罢黜百家…,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总特征: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外开放交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兼容并包,刚健豪迈尚武风气;具体史实1.经济:发明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2.文化: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经济重心南移具体史实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经济上:农业: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推广,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3.文化上: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具体史实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中国近代史一、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年~1894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1894年~1911年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特征: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个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和新文化运动1915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1.政治上: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2.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年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国民大革命时期阶段特征: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依旧严重;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工人运动;1924——1927年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政治: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大搞复辟、独裁,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②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美国继续坚持侵略中国的政策,并利用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和袁世凯急于称帝的有利时机,加紧了侵略活动;2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反专制、反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3无产阶级:①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③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2.文化:1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人,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毛泽东思想萌芽,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和农村问题;2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四、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疯狂的屠杀,力图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国共两党处于对峙、内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国民党:白区即国民党统治区1政治: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国民党一党独裁,1928年底东北易帜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2.共产党:苏区即共产党工农苏维埃统治区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2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五、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三区:抗战边区即中共八路军区域,国统区国民党,沦陷区日、伪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1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战,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会战,抗击日军的主力,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3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或19454年初1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和腐朽;2共产党:在斗争中艰难地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中共为渡过根据地严重困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抗日土地政策;3. 反攻阶段1945年8月1日本:日本法西斯最后战败;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命运的斗争趋于激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2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毛泽东思想发展并成熟,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七大党纲;4.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1931年起,比1941年才正式参战的苏美早了整整10年持续时间最长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大主力之一以及抗日的主战场,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废除了列强的治外法权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六、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年6月至1947年6月,是国民党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时期;1军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毛泽东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3经济: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族资本纷纷倒闭;解放区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2. 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国民党防守,人民解放军反攻时期;1军事:①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②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2政治: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筹建新中国做好了准备;结论:新民主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历程1949年至今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81.政治:1建国初,世界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采取了敌视政策,国内还残存着反革命势力;面临着严峻政治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953年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2.经济:注意区别并记忆以下哪些是正确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1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取得两个“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良好;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5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外交:1建国初至50年代:面对“冷战”格局,建国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70年代: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掀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二、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融人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1978年后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后,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开放区一内地”的格局,引进了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有机遇也有挑战。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
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答历史大题必备的资料(历史不同时期的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社会大变革时期1.政治: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2.经济: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小农经济产生3.民族:华夷之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百家争鸣局面;5..阶级(阶层):士阶层的崛起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秦汉思想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5.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确立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社会转型期1.政治:分裂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儒学危机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盛;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三教合流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3.文化: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4.经济: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发展5.阶层:市民阶层兴起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阶层出现变动.士商相混。
3.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中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掌握了农耕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
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经济: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业的繁荣时期。
文化:商朝出现了甲骨文。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政治:分封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现使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引发各国变法运动。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政治: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经济: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牛耕推广,出现了耧车。
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促进了商业(商业可上升为经济)的发展。
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科技: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外交: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581年)——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政治: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文化: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农学农业)。
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经验和知识。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古代中国(从远古到鸦片战争前)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人物:孔子。
时段特征1.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上,处于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及其前身内外服制),中央集权尚未实现,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工商食官。
(3)文化上,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2.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小农经济的产生,个体家庭经营取代集体劳作,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开始出现,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比较繁荣。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重大史实选修秦始皇。
时段特征1.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开始。
2.经济上,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3.思想上,儒家开始取得独尊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重大史实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段特征1.政治上,国家分裂动荡,门阀政治盛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相对削弱。
2.经济上,小农经济受到破坏,田庄经济和土地国有制(均田制)盛行。
3.思想文化上,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士大夫流行清谈(以老庄之学为基础),佛教、道教盛行。
四、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选修唐太宗时段特征1.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经济上,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3.文化上,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选修王安石变法时段特征1.宋代(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中央在与地方的分权矛盾中占据绝对上风,君主专制加强。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1.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是我国大动荡、大变革、社会转型时期总特征: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1)政治: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3)思想:百家争鸣;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2.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总特征: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3)思想:实行思想专制;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魏晋南北朝作为上承秦汉下连隋唐这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
总特征: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
(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大融合;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形成士族制度。
(2)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3)思想:佛教、道教盛行,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4.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总特征: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社会显现繁荣景象。
(1)政治:国家统一;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的建立与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精耕细作日益成熟;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3)思文:“三教并立”;诗歌繁荣;书画艺术繁荣。
5.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1)政治: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坊市制度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3)思文:形成新儒学即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归纳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归纳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一、秦朝(221—206年)
1、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实行严格的统一的
政策;
2、郡县制度:实行郡县制度,把中原各地的六国划分为国、郡、县三
级政区;
3、法令严厉:秦始皇下达了《九音正》《速效五色》《五刑典》《刺
桐备忘》等著名的律令,为日后的现代法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开辟公路:开辟著名的“十六国干线”,布设以洛阳以为枢纽的五道
公路,完善沟通系统;
5、行度量衡:实施行度量衡,将六国金币铸成秦钱,将米、尺两种单
位衡量统一;
6、开辟建设:在秦朝发展鼎盛的时期,完善建设,造纸术及活字印刷
术的初步出现,书法、音乐、戏曲也都有了较高的发展。
二、汉朝(206年—220年)
1、继承创新:汉武帝以秦朝留下的严格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为基础,不
仅照搬秦朝的法令,而且还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政策,比如实施分封制,开设“治世令置”;
2、实行四化改革:实行“一匡天下”的政策,兴修联通全国的24条大道,实施四化改革,改进了经济体制,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3、对外开放:汉朝和缅甸、衡山、印度等此等国家发展起了经济贸易
往来,促进了广袤大地的文化发展;
4、丰富文化:汉朝出现了以汉书及汉文化为宗旨的“统一文字”,名家发展了书法艺术达到鼎盛地步,为中国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5、弘扬思想:汉朝的伟大统治者汉武帝精心发展宣扬儒家学说,支持思想家,使得儒学的发展得到广泛的实践,以至于产生了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张仪的“礼治天下”;
6、建立本位制:汉朝实行“皇粮五分法”建立本位制,使用“银钱”和“铜钱”两种货币,以老百姓口中的黄金、银子换取铸币,为当今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阶段特征之秦汉魏晋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阶段特征之秦汉魏晋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中央机构(1)秦朝①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②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方制度(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2)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治的问题。
(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压抑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加强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
(5)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3.选官制度(1)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两汉:首创察举制。
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察举制、征辟制,以儒传教,选拔官员途径多样化(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监察制度(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5.(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内容①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③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
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