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2015.10(使用)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文章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意义;2. 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具体经过和意义;2. 文章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与示范: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6. 总结与拓展: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和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和译文;2. 与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历史资料;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课件和视频。

六、教学资源补充1. 烛之武退秦师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2.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地理背景;3. 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论文,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研究材料。

七、教学活动设计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的体验感;2. 小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 写作练习:以烛之武退秦师为题材,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 准确默写文中的文言名句2.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基本用法,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链接】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战国策》。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

如《战国策》。

⑤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

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反映历史。

如《通鉴纪事本末》一、自主学习(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是.寡人之过也是这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4、朝济.而夕设版焉济过河,渡河5、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封疆界6、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侵损,削减图考虑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8、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凭借9、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二)、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1、贰于楚也(句中义: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2、以为东道主(句中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3、行李之往来(句中义:外交使节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对人的尊称,“您”今义:儿子)5、以烦执事(句中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事的人)6、亦去之(句中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三)、指出下面句中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退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动,驻扎,驻军3、夜缒而出名状,在夜间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做边邑;远,形名,远方之地,此指郑国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名状,在东边;封,使动,使……成为疆界6、共其乏困形名,缺乏的物资7、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动,变雄厚,变薄弱二、合作探究(一)、解释句中的文言实词1、鄙(1)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疆,边远的地方(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

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受了惊吓 B.亟请于武公亟:急切C.缮甲兵,具卒乘具:准备 D.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语:告诉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B.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C.公入而赋太山崩于前而不见D.其是之谓乎其孰能讥之乎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C.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D.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8.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过其母姜氏,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企图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_ 编号:_____【基础梳理】【复习目标】1.梳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纲解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疲劳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男子的配偶三、一词多义越国以鄙远()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鄙先帝不以臣卑鄙()齐孝公伐我北鄙()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朝济而夕设版焉()3.济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无济于事()赈济灾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4.之子犯请击之()辍耕之垄上()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焉朝济而夕设版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 与郑人盟()2.名词作状语(1) 既东封郑()(2) 夜缒而出()(3) 朝济而夕设版焉()(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 烛之武退秦师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 若不阙秦()(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 共其乏困()(2) 越国以鄙远()2.形容词作动词(1) 邻之厚,君之薄也()(2) 因人之力而敝之()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烛之武的智勇双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的言行,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智谋;2. 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回顾导入:简要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句式结构,分析烛之武的智勇双全;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分析烛之武如何运用智谋退秦师;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技巧;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选取其他历史典故,分析其中人物的智谋,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能力;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合作探讨的能力;4. 学生对历史典故的分析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文言文的环境;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进课堂互动;4. 案例教学:以历史典故为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5. 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句式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2.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3. 讨论法: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探讨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典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5.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任务】1、回顾文本,准确断句;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思,并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2、重点积累实词“鄙”的常见义项,并能准确推断其不同语境义;3、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复习检测】一、给第④自然段断句;解释文中划线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二、知识点梳理1、完成《专题规范特训》305页;(内容各班可灵活处理)2、积累“鄙”的常见义项(读《考点知识必背清单》16页)【高考链接】尝试为下面的句子准确断句,并翻译。

③(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县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人、先生、大人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文言文教材复习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文言文教材复习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文言文教材复习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复习目标】1、积累“贰、军、鄙、肆、阙、与”等实词“其”等虚词。

2、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3、积累写作素材,开拓思维空间。

【教学流程】一、解释加点的词。

(5分钟)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3、夜.缒而出()4、朝.济而夕.设版焉()5、既东.封郑()6、越国以鄙.远()7、退.秦师()8、阙.秦以利.晋()9、肆.其西封()10、因.人之力而敝.之()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12、失其所与.()1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翻译下列句子。

(10分钟)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学鉴赏书籍、网络资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发展,概括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人物形象: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位人物的形象特点,总结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4. 写作手法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如描写、对话、叙述等,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5. 难点词语解析: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文化背景:介绍古代战争、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某个方面,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文章的难点和重点。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帮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梳理主要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烛之武、秦师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 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如忠诚、智勇、团结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深入理解课文所反映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进行分析解读。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梳理主要观点和思想。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分析与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思考与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言辞技巧,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3 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三、文本解读1、字音字形汜(fàn)南佚(yì)之狐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2、实词积累(1)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2)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3)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4)越国以鄙远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5)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6)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7)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9)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3、虚词积累(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②敢以烦执事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3)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到4、句式积累(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省略句①(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复习过程1. 作者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 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 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 ,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 ,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

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

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 “经臣史祖” ,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

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3.相关知识《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

《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2.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特别是烛之武的形象。

3. 解读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4.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运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请学生提前复习课文,准备相关的复习资料。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出复习的主题。

3. 课文回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特别是烛之武的形象。

5. 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6. 主题思想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7.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复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的掌握。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请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复习笔记,包括人物分析、重要句子解读和主题思想探讨等。

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如《左传》中的其他故事等,探讨其异同之处。

2. 文化背景了解: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教学互动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问题解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具体事件;2.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影响;3.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和思考能力。

二、学习内容1. 烛之武与秦师烛之武,字公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将领。

公元前631年,在宋国被鲁桓公任命为代州的州官,领兵抵御来犯的秦师。

当时,鲁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本已经在与齐国的战争中节节败退,此时又来了一支强大的秦师,威胁到了鲁国的安全。

2. 烛之武的战略面对强敌,烛之武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最终成功击退了秦师。

他首先切断秦师的粮草补给,使得秦军面临着饥饿和士气低落的困境;然后在传闻秦国国君死亡的情况下,声称鲁国有一位老将军去世,嘉奖秦将回归慰问,从而麻痹了秦将的警惕心理。

最后,在烛之武的军事指挥下,潜伏在秦师前线的鲁军突袭秦营,秦军大乱,烛之武趁机发起了总攻,最终使秦师溃不成军。

3. 烛之武的意义烛之武的成功击退秦师,不仅为鲁国扭转了颓势,也为中国古代军事史增添了一笔壮举。

他采取的粮草断绝、虚张声势、火攻夜袭等战术,对于日后的战争也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成为了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

烛之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

三、探究问题1.烛之武的战略和战术如何取得了成功?2.烛之武的战略和战术对今天的军事有何启示?3.烛之武的成功给鲁国和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四、拓展阅读推荐一些拓展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1. 烛之武的生平事迹《烛之武传》《左传》2. 春秋战争的历史背景《春秋左传》《国语》3. 古代军事学的知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4. 古代战争史的知识《战国策》《资治通鉴》五、学习评价1.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调研等方式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并完成相关的学习笔记和分析报告;2.要求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收集资料等方式进一步扩展知识面,搜集有关烛之武和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资料;3.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文化内涵与今天的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于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复习课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1. 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2. 运用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阅读理解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2.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讨论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的应用:让学生讨论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4. 阅读理解练习:给学生发放阅读理解练习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价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烛之武智谋和策略的分析能力。

3. 通过阅读理解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技巧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文本。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阅读理解练习题。

4. 小组讨论指导表。

八、教学时间1. 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40分钟2.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40分钟3. 讨论烛之武智谋和策略的应用:30分钟4. 阅读理解练习:30分钟5. 总结和反思:20分钟九、教学反馈1. 在课堂结束后,收集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准确背诵并默写全文。

2.熟练掌握“鄙、许、微、焉、之”等词的词义,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积累作文方法与素材。

一、检查背诵默写。

(3分钟快速读记遗忘句段,然后抽查默写。

)二、挖空训练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主谓之间)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表转折,却)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烦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秦穆公)。

越国以鄙(边邑,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远,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表转折,却)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宾语前置)?既东(名词做状语,向东)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来)利晋,唯(表示希望。

祈请)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结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才)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以乱易(取代)整,不武。

吾其(还是)还也。

”亦去之。

三、积累与翻译(依据课本,结合资料书,10分钟时间独立完成下面练习。

)(一)完成课本梳理P26一词多义 1、3、4、5、7题(二)尝试独立翻译下面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复习过程
一、阅读全文,解释划线的词语和句子。
(提示:请先复习课文,然后合上课本,自我检测。最后对照课本,标出错误及疑难之处。)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句式),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句式),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字音:)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翻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 )邻?(翻译:)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翻译:)。且君尝为( )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句式:)?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翻译:)?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A.之与而B.者与其C.之所其D.者所而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限5处):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五、写作空间。
从这篇文章可以提炼出哪些话题?
5、焉
(1)子亦有不利焉(2)焉用亡郑以陪?(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朝济而夕设版焉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6)盘盘焉,囷囷焉
6、以7、之
(1)敢以烦执事。(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焉用亡郑以陪邻?(2)何厌之有?
(3)越国以鄙远。(3)唯君图之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焉用亡邻以倍郑
(3)每逢佳节倍思亲
3、微
(1)恨晨光之熹微(2)人微言轻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微指左公处(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4、敝
(1)使史更敝衣,草屦(2)敝人
(3)曹操之众,远来疲敝(4)因人之力而敝之
青州一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年级:高三主备人:姜审核人:宫审批人:编号:2015年10月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课型
复习课




目标
1.熟练掌文中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重点
熟练掌文中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提高句子翻译能力。
个性空间
一、背景资料
(一)《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因为、和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三、名句填写
1、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亦去之。
四、检测
《三事忠告》二则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翻译:)。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实词及虚词的一词多义。
1、鄙
(1)蜀之鄙有二僧(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我皆有礼,夫犹鄙我。(4)越国以鄙远
(5)鄙臣不敢以死为戏(6)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