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装饰色彩-五方正色
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
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意蕴12-08-05 作者:刘妹编辑:校方人员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人的花铺盖。
它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也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体现姑娘“价值”的重要标记。
而西兰卡普的纹样,也逐渐成为土家人相互认同的符号形式,承载着民俗文化意蕴。
影响西兰卡普纹样符号生成的因素西兰卡普是土家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其纹样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土家人的宗教信仰、审美心理、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土家族信奉的神灵复杂多样,如八部天王、向官老人等。
到宋代,出现了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信仰。
一些宗教符号被土家妇女接纳并应用,如佛教中的“绗”字纹,在西兰卡普纹样中就有大量引用。
宗教信仰使西兰卡普纹样变得丰富而有深度,展现出土家族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与追求。
西兰卡普与纯美术不同,具有明显的民俗功利目的,是土家族在观念和精神上民俗心态的物质反映,其纹样在土家族婚娶生育、节日庆典、故亡丧葬等民俗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纹样是以土家民俗为源泉的加工和再创造,其形成发展和价值取向都离不开民俗民风,同时,西兰卡普纹样的发展和创造又必然受到民族民俗的影响和制约。
西兰卡普的产生以实用为前提,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其纹样离不开人们的欣赏习惯。
土家先民不仅创造出具象和抽象的纹样造型,而且在其中融入了喻意的表现方法,使造型内涵得到升华,同时纹样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如阳雀花、四十八勾纹等等,都寄托了土家族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境界升华的典型例证,蕴含着朴素的审美意识。
这种审美意识与纹样符号的创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西兰卡普纹样符号的表现形式土家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对大自然有深厚的情感,西兰卡普纹样取材大多来自自然,如禾蔸花纹样。
禾蔸是稻田收割稻谷后的植物根部,本是废物,然而土家族却把禾蔸演变成“花”,搬上西兰卡普,表达了他们朴实厚道、知足知饱不忘根的情怀。
蜀锦风格特征及形成
蜀锦的风格特征及其形成蜀锦是蜀地的丝织提花织锦,既具有宋锦云锦等织锦相同的共性,又具有蜀锦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特征,而蜀锦的风格特征,受于蜀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域环境等元素的基因影响在几千年的孕育、生长、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
这些风格特征体现了蜀地及民族的最朴实及追求真、善、美的理念,从而形成了蜀锦民族的及地区的人文景观融合为一体的载体,蜀锦成为蜀地的历史文化的代表,象征着蜀民族及蜀地的风貌。
一、蜀锦风格特征孕育、生长、形成的历程“一个事物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而蜀锦的形成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呢?主要是:1、原料:桑蚕丝2、工具3、生产技艺4、织锦匠人等要素通过织锦技艺来实施,而这些要素蜀地具备状况。
(一)原料(桑蚕丝)成都是处于四川盆地的西部,沃野千里,气候湿润,宜桑养蚕。
据历史考古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丛,蜀亦蚕也”,并有“蚕丛古国”之称,今已成为我国丝绸生产出口三大基地之一,这为蜀锦的形成原料要素具备。
(二)蜀地的织锦历史悠久从史料记载,在原始社会蜀地已有水平踞织机的工具,距今四千多年前夏禹已织丝、绢、帛。
商周已有“花绮”。
蜀锦肇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汉,盛于唐,宋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历经元明清,独占鳌头,已成为蜀地的主要经济支柱。
(三)蜀锦生产的基本内容蜀锦从起源形成至晚清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蜀锦是一只多色彩丝织成的提花锦缎。
它的制作形成既需要提花织锦的一般条件,又需要自身的特需条件综合起来。
蜀锦制织的基本内容:蜀锦制织必备条件:1、织锦原料:蚕丝。
2、生产工具:从缫丝、调丝、纺、捻、并、炼丝、染色、牵、纺纬、织锦3、艺人:花本,经纬制织及上机拉花,投梭织锦。
4、蜀锦技艺(包括独特的工艺及制作要诀)。
(四)生产工艺程序:1、经线:从蚕丝原料加工直到上机织锦。
2、纬线3、花本制作:(挑花结本)从设计图案到反花上花。
挑花结本是有纹样设计上机作业的先行。
把纸纹样变成丝线上机提花作业纹样。
云肩——行走的文化
云肩——行走的文化前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国传统服饰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所介绍的“云肩”,是我国传统的女性服饰之一,同时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云肩的起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作为单纯的服饰而言,它满足丰富了人们的穿着需求,但从文化、艺术等方面来看,云肩更多的是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它展现着制作者的技艺美,体现着人们对穿着服饰的审美,饱含了深邃的传统文化与民俗寓意。
关于中国文化历史,我们选择主题有很多。
本来是想往中国饮食历史方向。
但是这一主题太过宏大,我们恐怕不能胜任。
所以就选择了服饰方面。
中国服饰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就选择了其中一个比较小的方面来研究。
云肩刚好符合我们这一主题。
我们也对它特别感兴趣。
因此我们就选择研究云肩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一、云肩的功能和地位云肩,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故称之谓“云肩”,也可称之为“披肩”。
最初的功能是用以保护领口和肩部的清洁,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服饰装饰物。
从最初简单的披肩形式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各色云肩,形成了中国女性服饰装饰上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汉民族各阶层女性服装的重要标志性符号,是古代衣冠等级制度中重要的一环,有着极高的地位和研究价值。
二、云肩的起源和发展云肩,古代装饰于肩部,这种形式的服饰主要突出了穿戴者的面部特征,并且对颈部也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
最早的图像资料较早见于敦煌千佛洞隋代观音身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帔子1和披肩为后世的云肩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隋唐时期,中原汉服与胡服一并流行开来,然后出现了更多更加丰富多彩的服饰品。
此时的云肩只是乐妓舞女们特有的装饰品。
材质变得硬朗,两段上翘,似中式屋檐。
因五色绚烂如云,故叫“五云裘”衣。
其发展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异族统治者结合了北方民族的风格进行一定的推广。
中国古代服装色彩与等级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服装色彩与等级制度篇一:历史论文-中国古代服装色彩与等级制度的关系探讨中国古代服装色彩文化与等级制度的关系。
分析不同朝代中不同阶级的服装色彩特征。
关键词:服装;色彩;等级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中国服装色彩运用渊源已久,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服饰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能御寒暑,满足人类本能的装饰欲望,而且是作为等级的标志而出现。
每一时代都会有过去的遗迹,也会有未来风格的萌芽,但总会有一种风格成为该时代的主流。
因此服装上所能看到的色彩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服装色彩常常成为时代的象征,作为时间和空间艺术的服装,它的美是运动的、发展的、前进的,它需要创造,需要推陈出新,这正是时代特征所具有的面貌,也是时代特征所需要的。
服装色彩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秦代崇尚的黑色,就与当时盛行的“五色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色源于五行,由金、木、水、火、土而为五方正色—青、黄、赤、白、黑。
《檀弓》有云:“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赤。
”《史记殷本纪》也记述商汤:“易服色,上白。
”然以考古发现言,所谓“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说法未必确实。
山西陶寺遗址墓葬所见的贵族服饰,有上衣为白色,下裳为灰色,足衣橙黄色。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织物,有红色者。
可见,夏人尚黑之说,只是就其大概而言。
在出土的部分殷代墓葬中,一般贵族墓葬出土的麻织物,有白黄色相间,上以黑色线制。
末流贵族或上层贫民墓葬出土织物,以红底黑线绘制,填以白黄色。
而黑色或素色麻织物,主要见诸中下层贫民墓葬。
所谓“旌之以衣服,衣服所以表贵贱,施章乃服明上下,在夏商时期当已形成。
《礼记王藻》云“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
”孔《疏》:”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绿、红、碧、紫、駠黄是也。
”列采指有采色而不贰之正服。
由此可知,古时以正色为尊贵,以间色为卑贱,并十分看重衣之纯,贵一色而贱贰采。
论云肩的审美形态
论云肩的审美形态作者:袁慧慧夏帆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9期摘要:云肩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民族服饰,集外在美和内在美于一身,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文章介绍了云肩的起源与发展,及其色彩、图案、造型、种类,并结合美学原理,从形体美、功能美、艺术美等方面分析云肩的审美形态。
关键词:云肩;审美形态;形体美;功能美;艺术美一云肩概述云肩,又称披肩,即披在肩上的服饰配件,是我国古代尤其是明代以后妇女的重要服饰品和装饰品。
云肩的出现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在其演变过程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图案与色彩,并将平面与立体设计巧妙结合,最终升华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服饰品甚至是艺术品。
(1)云肩的起源与发展云肩只是众多披饰中的一种,与其相关的概念还有“披肩”、“披帛”、“帔帛”、“帔子”、“霞帔”等,均为披搭在领肩部位的服饰品。
它因时代的不同而在命名与形制上各有差异。
1)云肩的起源帔子和披肩即是后世云肩的前身,在秦汉、魏晋时期史料中已有记载。
帔子最早出现在秦代,如《事林广记》:“三代无帔。
秦时有披帛,以缣帛为之,汉即以罗。
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
开元中令王妃以下通服之。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帔,多为妇女所用;到了隋唐时期,尽管女性服饰繁纷绚丽,中原服饰与胡服并举,但披肩在日常生活中并未形成装饰习俗,而是作为乐伎舞女的专用服饰品;五代以后,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异族统治者先后在中原建立了政权,将北方少数民族的着披肩的习俗作为推广,这个时期的披肩还常常被裁制成如意头式,前后左右各饰一个硕大的云头,因形得名,俗称“云肩”。
2)云肩的发展云肩的发展是在五代十国时期,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观音服饰形象中云肩的四合如意形,到五代十国时期已经深入民间。
宋代沿袭了唐代的披帛和帔子,尤其是服用场合。
在《事物原始》有记载:“唐制,士庶女子室搭披帛,出嫁披帔子,以别出处之义”。
元代为百姓所用,《元史·舆服志》戴载“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明清时期,云肩成为流行的日常服饰,《清稗类钞·服饰》:“云肩,妇女蔽诸肩际以为饰者”《百美图》中描绘的即是明代妇女披云肩的形态,形制与现在收集的传世品比较接近。
中华传统色彩的文化与礼仪-精品文档
中华传统色彩的文化与礼仪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色彩信仰和审美习惯,但是作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观念,仍然是影响各民族色彩审美的最主要因素,以“五行说”为核心的色彩体系影响深远而又广泛,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建筑装饰上也不断出现。
一、以“五色”为中心的色彩体系“五色”发源于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老哲学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涵盖了时辰、气候、方位、神灵、人文社会等物质与精神的各个方面。
“五行说”将天地宇宙、万物万象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对应起来,进而解释万物万象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关系。
五色则对应五方,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即所谓东方者太昊,其色属青,故称青帝,以掌春时;南方者炎帝,属火,赤色,故称赤帝,以司夏日;居天下之中者黄帝,其色属黄,支配四方;西方者少昊,其色属白,故称白帝,掌管金秋;北方者颛顼,其色属黑,故称黑帝,以治冬日。
从而给五色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
《中国服饰文化》一书中写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有着从一到二再到四,再到五的历史性色彩图腾崇拜式的演进。
简单的说,一是红色;二是黑白二色;四是青红黑白;五是青红白黑黄。
”及“洪荒期尚红;夏商期二元对立,尚黑尚白;西周期四方模式,青赤黑白;春秋始五行横式,四色并坐,黄在居中”。
从一色到二色直至五色,揭示了中华民族对色彩从发现到感悟的审美历程。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以“五色”为主体,创造了以不同主色调为中心的配色形式。
而五彩并用在我国礼仪、婚嫁的装饰、服装刺绣装饰、戏剧脸谱装饰及宗教绘画中运用最多,体现了一种对昌盛、辉煌世界的向往。
楚汉时期漆器装饰上所创造的“杂五色”是在正五色的基础上配以其他间色,其装饰效果更加绚丽多彩。
二、“二色”与色彩阴阳观著名学者靳之林先生在其专著中提出了在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中,称之为“阴阳观”的色彩观。
色彩阴阳观发源于太极阴阳,即“二气相交,产生万物”。
中国民间习俗,男女婚嫁和生命繁衍时多用红色,而丧葬礼仪时则多挂白色,二者并称为红白喜事。
最美中国风——传统十二色描绘的东方禅意
最美中国风——传统十二色描绘的东方禅意回溯历史,中国的文化传承里,传统的代表色就是中国红,但是细细一想,另外也还有很多出挑的色彩都是可以独挑大梁的,比如青花瓷的蓝、琉璃瓦的黄、山水画的墨黑……脑中的匣子一打开,扑面而来的缤纷色彩,快要将人淹没掉了。
所以今天就来总结一下最美中国风,看看今人如何将这些色彩融入古典禅意的家居环境中来。
【三青】:石青的一种,性能与用法大致与石绿相同,石青也分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应多染几次才好。
三青的亮度很高,是纯度和亮度都非常高的一个色彩,多数时候作为室内的点睛之笔来使用。
纯净、明亮、清冷,像清高的文人,站在历史的船头上,昂起他清高的透露,遗世而独立。
【钛白】:钛白是惰性颜料,是传统白粉的替代物。
传统白粉可分成铅粉、蛤粉、白垩等数种,蛤粉从海中的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日久易“返铅”而变黑,至於白垩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画中常用,亦历久不变色。
一说起白色,我脑中想起的就是那句“唯见江心秋月白” 以及李白床前那皎洁明亮的白月光,如霜雪一般。
白在我国古典文化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红白喜事,黑白阴阳,白屋黑瓦,阳春白雪,还有吟诗作画里的“留白”,这一系列的白,将中国人的性情、文化、习惯……描摹得入木三分。
当然,在古典家居环境中,白色的运用也是非常普遍的,大量的留白可以更加烘托室内主体的意境和味道。
【硃砂】:即朱砂,又称丹砂、辰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
朱砂做为颜料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应用广泛,“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这种做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这就是深深刻画在我们脑海中的“中国红”了,中国人崇尚红色,因为它可以是喜庆、庄严、热烈、温暖、希望、生机……她是我们的“瑞色”,这一片红色里,代表了古代人们无数的希冀和祝福,期盼和喜乐。
所以古典中式里,红色的运用也是很常见的,比如朱门,红墙,她是中式风格里不可或缺的一个色彩。
中国传统服饰综述论文
中国传统服饰综述论文中国传统服饰综述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传统服饰综述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
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
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
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
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汉初丝织品色彩应用特征分析
汉初丝织品色彩应用特征分析作者:袁利李欣华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5期色彩审美观作为一个时代的反映,其应用必然受当时思想文化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的色彩应用,试图了解汉初的色彩审美观及其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因素,给予服装的色彩设计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丝织品的色彩应用概况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以一号、三号墓为最多,保存完好的丝织品及服饰一百余件;三号汉墓丝织物出土数量甚多,但保存状况甚差,多己朽烂成残片,色彩也十分晦暗。
一号汉墓出土丝织刺绣品保存完好,色彩鲜艳,呈现出五彩并施,热烈斑斓的色彩特征。
出土的丝织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纱、绢、罗、绮、锦、绦等。
纱是一种外观有明显方孔的平纹组织丝织物,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襌衣,轻薄而透明,素纱丝缕极细,重仅49克,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还有一件印花敷彩纱绵袍是印花与绘彩相结合的杰作,用色十分丰富,以朱红色绘出花穗,重墨点出花穗的子房,绘浅银灰色的叶、蓓蕾和纹点,暖灰色的叶和蓓蕾苞片等,所印花纹,线条流畅,层次分明。
绢是一种质地比较细薄的平纹丝织物。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衣物中有68件用绢,一般用作衣物的里、缘、面。
另外还有22卷单幅绢,其中绛红绢地绣残片,是在黄色绢地上用浅棕红、橄榄绿、紫灰、深绿等色丝线,以锁绣针法绣穗状变体云纹和花枝纹。
黄绢地长寿绣残片主要用红棕、紫灰、橄榄绿、深绿等色丝线绣成。
绣法主要是锁绣。
深黄绢地信期绣夹袱是在深黄色绢地上用朱红、浅棕色、深绿、深蓝、黄色丝线绣出穗状流云纹和花草文。
绮是平纹地起斜纹或浮长花的单色提花丝织品。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绮较多,依织纹不同可分为菱纹绮和对鸟菱纹绮。
其中出土的黄绮地乘云绣残片以朱红、黑、紫红、灰色丝线绣乘云纹。
色彩对比强烈,清新明朗。
这种乘云纹布局匀称,流转生韵,华丽精美,是汉代典型的图案。
浅黄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残片,底色为大面积的浅黄色,绣以小面积的朱红、浅棕红、橄榄绿、藏青等色变体云纹,色彩搭配清新、雅静,每组图案单元中有似眼状的如意云形纹,神秘浪漫。
论中国古代装饰色彩艺术发展[论文]
论中国古代装饰色彩艺术的发展摘要:人类的文明史伴随着一部色彩装饰设计艺术的历史。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当人类解决了最低生活需求之后,色彩作为装饰美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最先出现了。
文章通过对色彩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的解读,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到当今社会,色彩装饰艺术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色彩装饰设色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一部色彩装饰艺术的历史逐渐形成。
长期生活在色彩环境中的人类,通过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在生长和进化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了对色彩具有感知能力的视觉感知系统。
人类通过色彩传递和交流视觉信息,并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对色彩产生兴趣。
虽然人类的史前生活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从已经发现的原始人生活的遗迹和原始人发明创造的石器、陶器和洞窟绘画中,我们可以窥见原始色彩从单一感知到审美意识的飞跃。
根据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对于色彩的感知和认识仅仅停留在辨别自然界的物种、形态、时间、空间等视觉信息所带来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刺激的层面上。
而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社会文化逐渐兴起。
彩陶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当时的色彩装饰设计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也标志着我国古代色彩艺术进入了一个文明的新纪元。
商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我国早期奴隶制度逐渐确立,私有制日渐形成的时期。
奴隶社会的建立对原始色彩审美意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和色彩装饰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据《考工记》[1]记载:“设色之工,画、缋、钟、筐、幌。
”“画缋之事,杂五色......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染色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所染色彩有红、绿、紫、绀、绯、缁、缇等,色彩甚为丰富。
西周时奴隶等级制度和宗教观念非常严格,色彩的装饰设计被用作重要的标志,规定青、赤、白、黑、黄谓“五方正色”,分别表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同时象征尊贵。
这一时期的色彩装饰虽然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和政治色彩,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色彩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色彩审美意识的进步。
五正色——精选推荐
五正⾊先秦“五正⾊”考⾊彩⽂化源远流长博⼤精深⾃成体系当代国内艺术、设计、⾊彩等领域深受强调⾊彩科学认知的西⽅⾊彩学说、⽅法等的影响对于注重于⾊彩精神作⽤的中华⾊彩⽂化的观念、成果等知之甚少有影响的成果鲜见中国⾊彩事业若想在世界⾊彩领域占有⼀席之地,不断地研究、推介、传承和运⽤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彩⽂化就成为中国⾊彩⾛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内有影响⼒的⾊彩学术研究机构BIFTcolor将⼀如既往地对此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应⽤成果、专业活动等予以及时的报道推动国内的传统⾊彩⽂化的发展先秦⽂献"五正⾊"即:青、⾚、黄、⽩、⿊究竟是什么样的⾊彩本⽂通过,⽂献考据、实验测试、数据标准等对此予以逐⼀解读是了解先秦,乃⾄中国传统⾊彩“五正⾊”发展与特点的重要成果⼀、先秦“正⾊”在先秦时期虽然⾊彩的尊卑、等级特性已经被关注并加以区分但是“正⾊”的称谓专指织物的⾊彩在先秦时期虽然⾊彩的尊卑、等级特性已经被关注并加以区分但是“正“正⾊”之谓最早见于《礼记·⽟藻》:⼠不⾐织⽆君者不贰采⾐正⾊,裳间⾊冕服,⽞上纁下冕服为天⼦、诸侯等贵族重要礼仪活动所穿戴正⾊、间⾊是对于织物颜⾊的区分恶紫夺朱正⾊是正式场合的服饰织物⾊彩是正统、⾼雅的⾊彩先秦⽂献:“正⾊”主要针对服饰染织的⾊彩是不是,“正⾊”“间⾊”除表⽰,织物的染⾊也表⽰,其他的颜⾊先秦⽂献记载阙如:在商周甲⾻⽂也记载⾊彩的尊卑等级观念但并未出现正⾊的说法古⼈以纯⾊、杂⾊区别⾊彩:纯⾊是,⾼等级的颜⾊杂⾊是,低等级的颜⾊殷商的祭祀活动祭祀的牺牲、⽟⽯的⾊彩即就体现出礼制等级特点⽤⾊须与祭祀者的⾝份相配学者汪涛通过考察勿⾊(杂⾊)动物祭祀中的象征意义得出结论:殷商时期很⾼重视也许因为他们有吉祥的象征意义;周代祭祀当中也⽤勿⾊动物但是重要性却急剧下降取⽽代之的是纯⾊动物纯⾊象征:神灵的本然贵族的道德纯⾊、杂⾊表⽰⾊彩的尊卑等级先秦传世⽂献当中仍然多见:《春秋公⽺传》:周公⽤⽩牡鲁公⽤騂剛群公⽤不⽑⽩牡是,纯⽩⾊的雄性牺牲騂剛是,⾚脊马匹不⽑是,不纯⾊的牺牲祭祀者等级不同使⽤⾊彩的等级体现在纯⾊、杂⾊之上《周礼·考⼯记·⽟⼈》:“尨”是⽟料颜⾊混杂不⼀天⼦使⽤,纯⾊⽟王公使⽤,颜⾊混杂不⼀的⽟料先秦⽂献:⽟器、建筑、祭祀动物等等也有体现尊卑等级进⾏⾊彩区分的⽂化特征但是始终没有使⽤“正⾊”“间⾊”⼀词秦汉之后“正⾊”的外延扩展:不仅限定于染织服饰也包括建筑、绘画等⼆、五正⾊五正⾊,⼀般认为是:青、⾚、黄、⽩、⿊此五种即为,⼴义的说法先秦“正⾊”,专指织物⾊彩先秦“五正⾊”具体指哪五种:《荀⼦·正论》:⾐被则服五采杂间⾊重⽂绣加饰之以珠⽟王先慎:服五采,被五⾊显然此处的,“五采”所指的即是,五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五⾊所指已达成共识五⾊所指的即就系是:青、⾚、黄、⽩、⿊春秋后期的相当普遍的“尚五”现象味有“五味”⾳有“五⾳”⾊有“五⾊”⾕有“五⾕”等等与社会⽣活的⽅⽅⾯⾯都与数字“五”相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五⾏与五⾊:青⾚黄⽩⿊相配已形成真正对“五⾏五⾊”进⾏全⾯理论创造的即是战国时期的邹衍将商代以来的⽅位观念进⼀步数术化将使“五⾊”终于成为了⼀套纳⼊“五⾏说” 的完整理论模式邹衍的著作《吕⽒春秋》、《礼记·⽉令》这些战国⽂献五⾊在先秦⽂献⽐较常见:《⽼⼦》:五⾊令⼈⽬盲《周礼·考⼯记》:东⽅谓之青南⽅谓之⾚西⽅谓之⽩北⽅谓之⿊天谓之⽞地谓之黄五⾊:青⾚黄⽩⿊是⼴义概念先秦时期的⼈以五⾊概括了所有可见⾊彩⼴义的青:既可以指,“绿⽵青青”⼜可以指,“青青⼦衿”还可以指,炉⽕青⼴义的五⾊,显然⽆法体现:语⾔表达具体⾊彩信息的功能重视礼教的先秦社会⼈们对居住、穿戴、车马的⾊彩有着严格的规定性⼴义的五⾊显然⽆法规定具体的⾊彩它不仅将⾊彩从社会意义上伦理化且具体化了抽象的五⾊具体指向某种特⾊谱段的固定的⾊彩秦汉之后往往将五⾊青⾚黄⽩⿊也指代五正⾊青⾚黄⽩⿊既指,⼴义的五⾊也指,五正⾊这种记载最早见于南朝梁皇侃孔颖达疏解《礼记·⽟藻》:⽞是天⾊所以为正纁是地⾊⾚黄之杂故为间⾊皇⽒云:青⾚黄⽩⿊,五⽅之⾊不正谓,五⽅间⾊绿红碧紫骝黄青是东⽅正,绿是东⽅间;成绿⾊,青黄也朱是南⽅正,红是南⽅间,南为⽕,⽕⾚刻⾦,⾦⽩,故红⾊⾚⽩;⽩是西⽅正,碧是西⽅间,西为⾦,⾦⽩,刻⽊,故碧⾊青⽩;⿊是北⽅正,紫是北⽅间,北⽅⽔,⽔⾊⿊,⽔刻⽕,⽕⾚,故紫⾊⾚⿊也;黄是中央正,流黄是中央间中央为⼟,⼟刻⽔,⽔⿊,故流黄之⾊⿊黄这⾥孔颖达,引⽤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说法认为正⾊是纯正的颜⾊包括了青⾚黄⽩⿊五⾊与五⽅相对应不正的五⽅间⾊即是指:绿、红、碧、紫、骝黄显然,五正⾊的⾊域在⼴义五⾊的范围内但是先秦时期并⽆⽂献记载具体五正⾊先秦五正⾊的准确表述本⽂研究认为:其⼀,朱为⾚之正⾊研究“朱”的字源更能证明“朱”是正⾊⾚的准确表达朱的本字是“絑”表⽰纯⾚的丝帛“朱”在殷商时期的甲⾻⽂或⾦⽂中没有出现“朱”的本义:⾚⼼⽊,松柏属从⽊,⼀在其中据闻⼀多考证:这个“朱”即柘⼼材呈⾦⿈⾊萃取其⾊素染在丝绸上即为柘⿈桑科柘的树⼼染出的颜⾊是黄⾊⽽同⾚⾊相去甚远这种说法⽐较牵强很难得到多数认同商承祚以朱的早期⽂字字形作为依据认为“朱”即“珠”的初字是象形字,⾮会意字本⽂认为这种说法⽐较合理本字应是“絑”絑的本义是:与丝帛有关的颜⾊《说⽂·⽷部》:絑,纯⾚《虞书》:丹朱如此《说⽂·⽷部》:朱皆当做絑朱其假借字出⼟⽂字中絑也不从⽷《番⽣簋》:朱巿蔥黄,絑作后来“朱”⾏“絑”废表⽰正⾊,之时多数情况,⽤“朱”先秦⽂献出现较多:《论语·阳货》:恶紫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这⾥的,“朱”就是指,正⾊《诗·豳风·七⽉》:我朱孔阳,为君⼦裳⽑传:深纁也孔颖达认为此是:君⼦祭祀所穿礼服朱熹集传:朱,⾚⾊⾊彩鲜明当为正⾊《礼记·明堂位》:朱⼲⽟戚郑⽞注:朱⼲,⾚⼤盾这⾥的“朱⼲”即指:朱砂调漆髹饰的盾在礼仪的场合使⽤即为正⾊先秦考古当中屡有“朱⼲”发现1986年湖北荆门包⼭2号墓出⼟的长⽅形⼤漆盾(现藏湖北省博物館)涂有褐红⾊朱砂同⼀墓葬还出⼟彩绘龙凤纹漆盾(现藏湖北省博物館)⿊漆为底朱⾊花纹先秦时期正⾊⾚有时直接⽤“⾚”表⽰“⾚”是⼀般性表⽰⾚⾊的颜⾊词《吕⽒春秋·孟夏纪》:乘朱辂,驾⾚骝载⾚旂,⾐⾚⾐天⼦在不同⽉令举⾏的礼仪活动穿着的正⾊服饰“⾐⾚⾐”《礼记·⽉令》和《吕⽒春秋》⼤致地接近,都有共同的来源按学者杨宽的研究《⽉令》出⾃晋太史之学经春秋战国陆续补订⽽成《吕⽒春秋·⼗⼆纪》之⾸章《明堂阴阳》之《⽉令》皆出⾃抄袭《礼记·⽉令》抄⾃《明堂阴阳》《吕⽒春秋》所⽤⽂字更接近古⽼《⽉令》,因此可以这样说“⾚”与“朱”都可以表⽰正⾊⾚但是“⾚”表⽰的⾊域范围更⼴因此,“朱”是更准确的表达其⼆,⽞为⿊之正⾊“⽞”是先秦最有争议的颜⾊词之⼀早在甲⾻⽂,(字形“ ”)它就⽤来指,祭祀⽜的颜⾊⼄巳,贞: ⽲于三⽞⽜对其本义,历代说法不⼀许慎:幽远也⽞:⿊⽽有⾚⾊象幽⽽⼊覆马叙伦:周⾕城从形⾳义三⽅⾯考证⽞即悬:果悬树的悬义李孝定不同意周⾕城⽞的颜⾊之义是由“悬”的引申⽽来“⽞”作为颜⾊词表达视觉上幽远⽽神秘不可捉摸的幽远之处的类⿊⾊历代⽂献和⾦⽂中⽞主要指:⽟⾊、天⾊、⽔⾊、服⾊以下逐⼀进⾏梳理:⽟⾊⽞,见于《周礼》:以⽟作六器以礼天地四⽅:以苍璧礼天以⿈琮礼地以青圭礼东⽅以⾚璋礼南⽅以⽩琥礼西⽅以⽞璜礼北⽅璜是半圆形的瑞⽟⽞璜⽤于祭祀北⽅⽞璜指的是:⿊⾊的⽟璜⿊⾊的⽟⾃然界中⽐较常见⽂字字义上⽞⽟更为准确:描述,⽟的半通透、神秘⽽⾮,死⿊⼀团的视觉效果天⾊“⽞”实际是说“天⾊⿊”在表⽰天的颜⾊时是称⽞天⽽⾮⿊天因有⽇光才是⽩天古⼈认为:天的本⾊是⿊对⽞与⿊颜⾊接近古时的⼈习惯上将神秘、幽远的对象也称为⽞不说⿊天⽽说⽞天《周易》:⽞黄:天地之杂天⽞地黄孔颖达疏:天⾊⽞,地⾊黄故⾎有天地之⾊春秋战国时期将五⾊与天地与东南西北六个元素⿊既要对应,北⽅(⽔)也要对应,天⿊北⽅⽽⾔⽞与⿊,都可与之对应北⽅七宿即称⽞武⿊与⽞的区别在于:⽞⾊是⽞远、神秘的⿊⾊适合表达天⿊的特点五⾊对应关系:天⽞⽽北⽅⿊东⽅谓之青南⽅谓之⾚西⽅谓之⽩北⽅谓之⿊天谓之⽞地谓之黄贾公彦:天⽞与北⽅⿊⼆者⼤同⼩异⽞⿊虽是其⼀⾔天只得谓⽞天不得⾔⿊天若据北⽅⽽⾔⽞⿊具得称之《礼记·礼运》:⽞酒在室孔颖达:⽞酒,谓⽔以其⾊⿊,谓之⽞太古⽆酒此⽔当酒所⽤所以谓之⽞酒古代⽤于祭祀的⽞酒实际上是⽔但不同于普通⽔⽞,神秘不可捉摸五⾏的⽔与⿊相配为与“⿊”⽔相区分⽽将⽤于祭祀的⽔称为“⽞”对服饰的⽞⾊历来争议最⼤历代训诂:⼀说⿊⾊⼀说⿊中带⾚哪种⽐较合理或者另有说法作为服饰的⽞⾊是⼀种专有的礼服颜⾊是五⾊“⿊”之正⾊⽞⾊,既有⽤于,婚礼的⽞端《仪礼》:使者⽞端坐从者毕⽞端也有⽤于重要礼仪⽞⾐纁裳于东国门之外祭祀服⽞⾐⽽戴冕《礼记·⽟藻》:⽞端⽽朝⽇于东门之外郑⽞注:端当为冕字之误也冕服之朝⽇春分之礼也孔颖达:愚谓⽞冕者五冕之服皆⽞解释冕服:历代经师总是⽞⾐纁裳并举《周礼·天官·司服》:祭群⼩祀则⽞冕郑⽞:凡冕服皆⽞⾐纁裳贾公彥:知⽞⾐纁裳《易·系辞》:⿈帝、尧、舜垂⾐裳盖取诸乾坤乾为天,其⾊⽞坤为地,其⾊⿈但⼟⽆正位,托於南⽅,⽕⾚⾊,⾚与⿈即是纁⾊,故以纁为名也⽞和纁,分别带有,⼀种象征意义⽞即⿊,是正⾊,即天⾊⾐正⾊,裳间⾊⾮列采不⼊公门郑⽞:即谓冕服⽞上纁下孔颖达:采⾊之中⽞最贵者⽞是天⾊故为正纁是地⾊⾚黄之杂故为间⾊礼服的⾊彩:⽞是代表天的颜⾊彩⾊最⾼贵的颜⾊陈汉平全⾯考察西周⾦⽂当中记载命服⾊彩得出结论:⽞⾐等级最⾼其次即是戠⾐(⾊如埴⼟即黄⾊之⾐)再次是戠⽞⾐(黄、⽞两⾊之⾐)出⼟⾦⽂的结论传世⽂献的记载基本⼀致:⽞⾐是⾼等级的服饰先秦所染⽞⾊的应该是⼀种:带有⾚⾊的⿊⾊⽽⾮完全的⿊⾊理由可从染⾊⼯艺历代训诂⽅⾯陈述⾸先染⾊⼯艺:⽞⾊通过多次染⾊《周礼·考⼯记·钟⽒》:三⼊为纁五⼊为緅七⼊为缁郑⽞:染纁者,三⼊⽽成⼜再染以⿊则为緅⼜再染以⿊乃成缁《礼仪·⼠冠礼》:凡染⿊五⼊为緅七⼊为缁⽞则六⼊古⽂记载历代注释古时染⿊多次染⾊⼀次⽐⼀次颜⾊深:五染,成青紫⾊,⽈緅,⾚多⿊少;六染,成紫⿊⾊,⽈“⽞”,⿊⾊带有⾚⾊,⿊多⾚少;染⾊次数与⾊彩之间并⾮完全的递进关系染⾊过程加⼊,不同媒的染剂形成,不同⿊⾊效果按⿊⾊不同分为:緅、⽞、缁吴淑⽣、⽥⾃秉《中国染织史》据以上记载⽤图表的⽅式重现了这个染⾊过程,下⾯图表为原表:《周礼·考⼯记·钟⽒》染⾊图古代⼯艺多法染⿊皂⽃染⿊⾊:简单⼏次就可染成染⽞实际是对于⾚⾊织物的⿊⾊套染实现古代染⾊⼯艺⽞⾊是緅与⿊相混成的⾊彩緅,是由朱和绀和⿊,混⾊⽽成绀,是由纁和⿊,混合⽽成这样经过多次染成的⽞⾊是带有⾚⾊的⿊染次不同费功不同染⾊的多重性体现了更进⼀层的敬意多次染红出⿊⾊直接染成的⿊⾊是不同的多次染红的⿊⾊略微的⾚⾊这种⿊⾊厚重⽽富有神秘感历代训诂:服饰⽞⾊被训释成⿊中带⾚《尚书·禹贡》:荊州,厥篚⽞纁郑⽞笺:纁者,三⼊⽽成⼜再染以⿊则为緅⼜再染则为缁⽞⾊在緅缁之间《诗·豳风·七⽉》:载⽞载⿈郑⽞注:⽞,⿊⽽有⾚孔颖达疏:⽞,⿊⽽有⾚⾊,有⾚⿊杂《论语·乡党》:羔裘⽞冠不以吊邢昺疏:⾐与冠同⾊是朝⾐⾊⽞⽞即缁⾊之⼩别因此先秦的颜⾊词“⽞”表⽰服饰的专有颜⾊时⿊中有⾚⿊中带⾚羔裘⽞冠不以吊:“羔裘⽞冠”不能穿著吊丧补充:⽞⾊是⿊中带⾚的服饰专⽤⾊彩最为⾼贵的⾊彩⽞冠作为重要的礼服的组成部分当然不能参与凶事凶事应当穿着素服综合来说:⽞表⽰天⾊和⽔⾊,颜⾊类似⿊但是并不同于纯⿊,⽽表⽰⼀种:幽远、神秘、捉摸不透的⿊⾊⽞在在表⽰服饰⾊彩时,也有着:幽远、神秘颜⾊之意还原语境:⽞所指的是⿊中带⾚的专⽤服饰⾊是⿊之正⾊青、⾚、黄、⽩、⿊既表⽰,⼴义的五⾊也表⽰,五正⾊但准确意义上先秦五正⾊的正确表达应是:青、朱(⾚)、黄、⽩、⽞(⿊)。
浅析秦汉时期帝王冕服形制的承袭与发展
浅析秦汉时期帝王冕服形制的承袭与发展作者:王钠来源:《美与时代·上》2022年第05期摘要:冕服与装饰其上的十二章纹作为礼制和身份的象征,服务于宗教神学统治,能够体现天子受命于天、不可僭越的正统地位。
古时“以冠为纲”,冕冠能够起到统服的作用,而十二章纹也是封建舆服制度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从周代冕冠形制、冕服衣裳形制和其中关于十二章纹的问题入手,分析秦汉时期帝王冕服对于周代冕服形制的承袭与发展。
关键词:秦汉时期:冕服;冕冠;十二章纹;承袭与发展基金项目:本文系“创建‘三度一体’横向平台与艺术学科‘大视野’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5832012220)研究成果。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凸显自己的权威或力量,会在身上装饰禽类的羽毛或者在身上涂满彩绘,以此展示美的特殊含义,表明对上天的虔诚崇拜。
这种彩绘装饰可以说是服饰纹样发展的萌芽,为冕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周代开始,统治阶级的服装、旗帜以及使用器物上绘制被称为“十二章纹”的各种图案。
周礼严密,帝王所穿的吉服皆有明确的规格,其中,十二章纹不仅起到图案的装饰作用,也能作为君臣不同的身份与等级象征,并作为固定模式贯穿使用于整个封建王朝。
出于政权统治需要,将现有的纹样样式标识在衣服上,既符合审美需求,又彰显统治者身份地位的冕服就此产生。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
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1]冕服制度为宗教神权统治服务,包含一种神学色彩,体现了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子受命于天,通过等级秩序统治四方,其服饰有别于其他隶属阶级,属于不可僭越的规章。
另外,天子在不同场合也会穿着与之相配的冕服。
一、服饰传承——周代帝王冕服形制在周代,冕服的使用仅限于特别隆重的场合,如祭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先公,祀四望山川,祭社稷等。
汉代服制“以冠为纲”“以冠统服”,可见“冠”在冕服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宋锦”艺术特色及在中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中式服装市场的发展,市场需求增大,消费者审美水平提升,迫切需要以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个性化、情感化且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式服装。
宋锦风格独特,具备艺术性、地域性、时代性特征,同时又极富自然与人文内涵。
本文研究宋锦的纹样布局、织物色泽以及独特的结构工艺,思考如何将宋锦的艺术特色融入现代中式风格服装中,也为宋锦产品开发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宋锦;艺术特色;中式服装锦是丝织物中的高级品种,生产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的西周时期,明清最为繁荣。
宋代的锦取代了秦汉时期的经锦、隋唐时期的纬锦,后人称之为宋锦;明清时期的锦以经面斜纹作地、纬面斜纹显花,称之为宋式锦或仿宋锦,现统称为宋锦[1]。
继宋以后,苏州的织锦品质最为上乘,苏州地区是宋锦的主要生产地,顾又称苏州宋锦。
苏州宋锦技巧高超,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有精致、幽静的花纹,强烈的层次感,深藏着东方的含蓄美。
时过境迁,宋锦曾一度淡出公众的视野。
2014年11月10日,参加APEC会议的亚太地区领导人及其配偶身着以宋锦材料为主的中式服装集体亮相,为传统宋锦迈进国际市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本文结合明、清织造的宋锦,就如何发挥传统文化魅力,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创新现代服装设计,作粗浅思考。
一、宋锦的艺术特色宋朝时期锦的发展源于两种需求,一是作为制作达官贵人宫廷服饰的材料。
《宋史·舆服志》有记载,宋代的制度有每年按品级分送“臣僚袄子锦”,当时赏赐的锦袍花色有翠毛、宜男、云雁细锦,以及狮子、练鹊、宝照中锦等7种[2]。
二是为满足当时的史学、文学、书画装裱需求而创作的名目繁多的宋锦。
据近代丝绸研究专家民国时期朱启钤的《丝绣笔记》引褚人获的《坚瓠集》记载,吴中机纺购得的宋裱《淳化阁帖》,揭取其上22种宋裱织锦开始生产,开创了清时期宋锦的繁盛时期[3]。
(一)纷繁多样的图案布局宋锦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室内陈设用的独幅装饰用宋锦,如挂轴、卷轴、围幔,纹样写实,多为佛像、经变故事及花鸟画等,故宫收藏的乾隆时期的“极乐世界”挂轴为举世稀有[4]。
概述中国传统五色
概述中国传统五色作者:刘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中国古代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的五种元素。
在“自身其明”而“首先黑白”之说的基础上,色彩与天道自然规律的五行法则就建立起了关系,而形成了五色学说。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
关键词:中国传统色;正色;间色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92-0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任依先人观物取象的传统“以冬十月为年首”,色尚黑,所以衣服色和旗色为黑。
随后中国古代色彩象征显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向色彩装饰功能转变,中国古代也随之走向了一条多彩之路。
西汉末年的“阴阳五行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五行”,即水、火、金、木、土,中国古代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的五种元素。
在“自身其明”而“首先黑白”之说的基础上,色彩与天道自然规律的五行法则就建立起了关系,而形成了五色学说。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这五色为正五色又称“上五色”,他们混合的颜色为间色又称“下五色”。
春秋战国五色与五方的关系对应确立,五方色的排位为左青右白,前赤后黑,黄在中央。
一、正色正五色各有各的名分,青是五色之始,赤是五色之荣,黄是五色之主,黑是五色之终。
青色对应东方,东方别名青方;赤色对应南方,南方是太阳照耀的主要方向,南方别名赤方、朱方、赤位;黄色对应中央,表示中正的义理;白色对应西方,西方别名金方;黑色对应北方。
1.青。
青在五行中是一种生命起源的象征。
它是中国特有的的颜色,在中国古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在艺术作品中典型代表便是青花瓷的用色。
由于古人很难找到天蓝色的矿物染料常常用带有绿色的蓝草为原料制作青色。
《苟子·劝学》中就记载“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在自然界里常对应晴朗天空色颜色。
青还用来形容黑色,中国人的头发有时被称为青丝或青发。
古代建筑(故宫)色彩的应用讲究
古代建筑(故宫)色彩的应用讲究故宫的重要标志是红墙黄瓦,朱门金钉。
从故宫的色彩来看,主要有黄、黑、绿三种颜色,另外还有各种颜色的组合。
故宫的重要宫殿都是在其屋顶上铺设黄色琉璃瓦的。
由天安门、午门进入宫城,是北京特有的碧蓝色的天,蓝天之下是成片的闪闪发亮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屋顶下是青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门窗,整座宫殿座落在白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
这蓝天与黄瓦,青绿色的彩画和红柱门窗。
白台基和深地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极鲜明的色彩感染,所以,故宫的总体色彩效果就是鲜明和强烈。
《易经》说:“天玄而地黄” 。
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色配五行和五方位。
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正色。
《易经》又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 所以黄色自古以来就当作居中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
黄色袍服是皇帝的专用服装,皇帝行进的道路在诸条并行道路的中央,称为御道,也称黄道。
黄色同皇帝联系在一起了。
根据封建社会的礼制,宫殿建筑的屋顶上铺设黄色琉璃瓦;以金碧辉煌的耀目色彩,形成气势恢宏而肃穆庄严的特色。
经皇帝恩准勅建的坛庙或祠堂建筑的屋顶上,也可以铺设黄色琉璃瓦。
其它建筑,及至官衙、王府等,均不得在其建筑屋顶上铺设黄色琉璃瓦。
因此可以说,黄色是皇帝或皇家的专用颜色,为统治者独占。
黑色的琉璃瓦象征什么?按古代阳阳五行说,金木水火土,青黄赤黑白,匹配。
黑色属于水,水能克火。
因此,紫禁城内库房的屋顶多不采用黄色琉璃瓦,而是采用黑色琉璃瓦,最明显的例子是文渊阁。
文渊阁是皇家的藏书楼,文渊阁的屋顶为歇山式,覆以黑色琉璃瓦,再用绿色琉璃瓦剪边,阁顶正脊用绿色底衬,用紫色琉璃龙起伏其间,再镶以白色线条的花琉璃,这几种琉璃瓦配置在一起,绿水白浪,紫色游龙,自然给人们一种以寒袭火的感觉,寓意防火。
文渊阁前后通廊东西两头都有券门,门上带有绿色琉璃垂花门。
简析五色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简析五色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地域性与民族性的差异日益缩小,每个国家之间不同的民族文化汇聚、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接触来越发频繁,中国文化也受到了世界诸多国家的认可与喜爱。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标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口号引发了设计师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位与思考,传统色彩的靓丽也逐渐受到设计师的青睐,进而回归到现代人的生活当中。
中国传统五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哲理,反应了古人的思考逻辑及审美,其应用到室内装饰设计中来,能让现代人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与乐趣。
1.五色观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古人把蓝、红、黄,白,黑(即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作為五种基本的原色,认为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
刘熙在《释名》中提到:“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五色还与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相结合,无行无色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水生木……如我国清朝宫殿门窗漆上正红色,屋顶却是黄色,则是因为五行学说中“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所以红色生黄色,正是因此而这样编排。
五色观透露出国人对于风水的微妙情感,在我国古代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色彩对室内装饰的重要性室内装饰设计是一个涉及到社会文化学、心理学、美学、物理学等多重学科在内的的、动态的、各种因素相互制衡、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
其由造型、布局、色彩等多方面构成,每一个部分相互映衬,形成室内的总体风格。
色彩是室内装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空间结构限制较少,占据的实际空间不多,对人眼的刺激性较大,是风格、格调形成的基础环节,让人在进入空间之后的较短时间里获得对室内的初步印象。
色彩的直观性、醒目性使的现代室内设计师们不得不将心思划出一大半给颜色。
浅谈黑色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运用及意义
浅谈黑色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运用及意义作者:张燕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8期摘要:在悠久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中,黑色作为五方正色之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可以从流传至今的许多文化艺术作品中探寻并感受到黑色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及艺术内涵。
本文就将从传统服饰、绘画艺术、建筑、器皿等方面,对其中黑色的艺术形态作出分析,探寻黑色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作用及意义,并以此来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黑色运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黑色;中国传统艺术;意义1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黑色的运用在人类使用色彩的历史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都会对某些色彩有所偏爱,对某些颜色有所避讳。
比如有的国家喜欢黄色、有的地方崇尚黑色,这段时期和下段时期喜欢的颜色又会有不同。
中国亦是如此,在悠久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中,有许多颜色都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和特殊意义,本文就会从黑色着手,来分析下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其实黑色是早期人类对于世界最初的色彩感知,最初是对黑色原始本能的感知,比如在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古人就把黑色涂在身上,从事一些巫术活动,他们认为这样能够驱邪祈福,接着发展为古代人尚黑的色彩心理,最终上升为一种艺术审美,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情趣。
1.1 日用器皿诞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陶,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优秀陶种,经打磨后,胎质细腻,表面漆黑光亮,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誉,也表现出古人惊人的制作技巧,享誉中外。
同时,黑陶在当时的盛行,也确立了我国传统文化“以黑为美”的审美观。
此外,北宋时期的磁州窑,也是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
经典的黑白搭配,一点都不比青花瓷、唐三彩等艳丽的色彩逊色。
还有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利用天然的黑色染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巧,使釉面产生变化多端、清新雅致的效果,堪称民间一绝。
黑釉瓷纹样装饰颇多,造型种类齐全,也是当时常用的器皿。
清代制作的黑釉,多是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五色与五行
五色与五行黄国松摘要:“五色”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对色彩科学史上的重大贡献;“五色”与“五行”的配属表明中国古典色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五色;五行分类号:J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999(2000)02-0024-05FIVE COLOURS AND FIVE ELEMENTSHUANG Guo-song(College of Art of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021)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five colours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utribution for the science of colour.Correlative of five colours and five elements declare that the Chinese ancient colours possess rich intension.Key words:five colours;five elements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色彩科学方面,早在2500年前就建立了五色体系,该体系不仅表明古人对色彩科学的认识,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和整理这一部分珍贵的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色彩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色彩科学史上的最早发现约在2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就有关于“五色”的文献记载:《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五色之变以章,谓之巧”。
《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书经.益稷篇》:“纟希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
《荀子.劝学》:“目好五色”。
《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左传》:“天有六气,发有五色,征有五声,淫生之疾。
中国传统节日色彩传播中的国家形象
中国传统节日色彩传播中的国家形象[摘要]节日色彩既是文化传统的象征,也是社会情感的表达,其关联与传播在塑造文化认同、弘扬传统价值、促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节日常常与特定的色彩相联,如春节的红色代表热烈、喜庆,圣诞节的绿红相间象征着欢乐与祝福。
本文从传统节日的色彩传播角度切入,选取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分析反映节日深层次意蕴的色彩关联与传播,并依此色彩关联与传播进一步探讨特定色彩塑造的抽象国家形象。
研究认为,节日色彩传播呈现出的国家形象主要集中于传统宗法立国的根本、新旧并存与心理焦虑的多元状态、和谐与包容、追求简约质朴的国家形象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节日色彩;色彩传播;传统五色;国家形象一、节日色彩关联与传播节日最初是先民在其农耕经验中对于天气时令做出的一种农业行为反应,之后逐渐演变为一种仪式、庆典与游艺活动。
中国长而久的历史衍化出众多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等等。
这些节日内容以人的行为活动、器物装饰、环境装饰等形式展现,我们就以康德“美在形式”的认识论,来进行我们自己“看的方式”探讨。
以春节为例,红色作为主色调传达喜庆与吉祥,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坚守。
清明节则以青、绿、白等色彩表达与自然和祭祀相关的意义,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传统祭祀方式的影响。
端午节通过黄色系色彩强调和谐包容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力量。
而中秋节则以黄色为主色,象征丰收与团圆,反映了对家国、传统文明的捍卫与保护。
这种色彩与节日的结合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方式,也是国家形象建设中的重要元素。
二、节日色彩传播塑造的国家形象我国传统的“五色”,指的是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
“五色”一说,最早见于《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
”五间色则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五种由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中的古典色构
青:平和
黄:悲戚
赤:热情
白:冷静
黑:威严
• 五德之色循环始终
• 至今已3轮循环 夏(木)…..商(金) …..周(火) …..秦(水) …..汉(水. 火.土) 魏(土)…..晋(金) …..隋(水) …..唐(木) …..宋(火) 元(土)…..明(金) …..清(水) ….. 民国(木) …..今代(火)
中国传统色彩色谱
三.中国传统色彩分类:
中国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红.粉红.水红等)\琉璃黄(驼色.藤黄.杏黄等)\国槐绿(嫩绿.芽绿.艾绿等) 青花蓝(浅蓝.天蓝.靛青等)\水墨黑(墨色.黛色.玄青等)\雪花银(银白.银鼠等).
中国红
琉璃黄
国槐绿
青花蓝
黑白
嫩 绿
国青 槐花 绿蓝
浅蓝:
纯度较高的蓝 蓝而无杂色.亮蓝色
秦.水黑
汉.火红.土黄
宫廷:儒家.礼.思想浓厚.“五彩彰施”.维护色彩的象征性与秩序性。
出于对《周礼》的维护.儒家把红、黄、青、白、黑定为“正色”.“上色”。
八旗制度 以黄、白、红、蓝为主色
• 京剧脸谱的色彩含义
• 红色:忠勇侠义,如关羽、常遇春。 • 黑色:公正无私,刚烈直爽,如包拯、张飞。 • 白色:阴险奸诈 • 蓝色:粗犷骁勇,桀骜不驯,如单雄信、窦尔敦。 • 绿色:鲁莽强横,如程咬金。
四灵:朱雀\玄武 青龙\白虎
白
黑 黄 赤
青
夏尚青,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黄……
从黄帝开始历尽禹、汤、周、秦等, 帝王们以五行(水、金、土、火、木) 对应五 色( 黑、白、黄、赤、青 ) , 并以五行相克的天道循环理论来选择自己的崇尚的 色彩,并且赋予色彩贵贱、等级的区。 夏尚青, 其德属木, 依次相代者为殷之金德; 殷尚白, 其德属金, 依次为周之火德相代; 周德属火, 故尚赤;周德已衰, 自当另有一个水德的王朝出现, 以代周室统治天下。
第三章
传统图案设计
装饰色彩
一.色彩构成理论
西方科学分析法
• 色相(H) • 纯度(S) • 明度(B)
苏绣: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
吴县一带.清代是苏绣的全盛 时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 \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 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 的特点。
颜色特性:华贵.雍容.典雅 主要用于:点翠\头面
服饰\瓷器.等
五大名绣:苏\湘\蜀\粤\汴
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 在儒道互补的观念中,中国人形成了农耕生活吉 祥讨彩的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江南民居中的色彩构成
五彩彰施:“五方正色”为礼天敬神之色。
色彩在古代中国属于观念层面的概念,形象建筑、服饰、工艺造物。
• 黑属水,位北,属寒冬,咸 • 白属金,位西,属秋,辛 • 黄属土,位中,属长夏,甘 • 赤属火,位南,属春,苦 • 青属木,位东,属夏,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