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电子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随意下载,教学用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随意下载,教学用](https://img.taocdn.com/s3/m/8204593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1.png)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随意,教学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三第二章《电磁感应》,具体内容为第4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原理、应用及其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原理,掌握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规律。
2. 学会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电磁感应定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特别是涉及变化率的问题。
教学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感应实验装置,演示用电流表、电压表,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演示电磁感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电磁感应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原理,推导公式,阐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六、板书设计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公式、原理及其应用。
2.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关系。
3. 典型例题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推导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公式。
(2)一个长直导线以速度v在垂直于导线的磁场中运动,求导线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3)一个半径为R的圆环,其电阻为R,在环内存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求圆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
2. 答案:(1)略。
(2)E = BvL,其中L为导线长度。
(3)I = πB²R²/R = πB²R。
高中物理三(2)电子教案
![高中物理三(2)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5002f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2.png)
高中物理三(2)电子教案
主题:电子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掌握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和能级结构。
3. 掌握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4. 了解电子在导体和半导体中的行为。
二、教学内容:
1. 电子的基本概念;
2. 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和能级结构;
3. 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4. 电子在导体和半导体中的行为。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入电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和能级结构,引出电子云和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3. 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电子在导体和半导体中的行为,并总结规律。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进行有关电子在真空管、半导体等领域的拓展讲解。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小结。
四、教学手段:
1. 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
2. 实验器材;
3. 课堂互动;
4. 练习题等。
五、教学评估:
1. 完成课后作业;
2. 参与课堂互动;
3. 实验报告等。
六、教学时长:2课时
七、教学反馈:根据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相关知识。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精选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a531192a700abb68a882fb0f.png)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精选高中物理教案1【课题】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课时】1学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活动一:思考与猜想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7篇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f9bc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7.png)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7篇我们通过详细的教案,可以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教案的编写过程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设计课堂活动和互动环节,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篇1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预习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
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
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补充质疑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高中物理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教案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60b56a3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e.png)
高中物理教案全套【篇一: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第一章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材分析本课选择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本章章名“运动的描述”点明本章研究的内容是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要理解这些物理量首先必须理解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质点是高中物理中介绍的第一个物理模型,正确理解质点的概念是研究后面运动学知识的重要前提,而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将该物体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看成质点进行研究,对更好的进行物体运动描述提供了方便。
其次由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在对物理的运动情况进行描述前首先必须要建立参考系,而所研究的运动形式以直线运动居多,所以用坐标系分析物体位置的变化会更加直观形象,所以本节课在讲授质点和参考系知识的同时,也添加了坐标系这一新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质点的定义和条件,知道质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初步意识到物理模型正在探索中。
自然法则的作用,并初步掌握在哪些情况下物理学作为粒子。
2.知道什么是参考系,了解参考系选择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参数。
考系。
3、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同时也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这一理想化模型,初步掌抓住科学的抽象来抓住一个物体的本质,建立物理的理想化模型。
2.通过参考系的研究,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例子中体会运动。
描述的相对性。
3、体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质点模型的建立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科学抽象渗透研究问题时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研究和体会“参考系的选取不同对运动的描述可以不同”。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和比研究移动物体的习惯,提高你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2024年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随意下载,教学用
![2024年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随意下载,教学用](https://img.taocdn.com/s3/m/9907da6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b.png)
2024年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随意,教学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三第二章《电磁感应》,具体内容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及其应用,着重探讨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能够运用这些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磁感应实验装置、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磁铁、演示用板书。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摆动,引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介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阐述其原理。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3)引入楞次定律,解释其含义,并进行例题讲解。
3. 实践操作:(1)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楞次定律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E = dΦ/dt解释: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方向相反。
2. 楞次定律:内容: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磁通量的变化趋势减弱。
3. 例题解析:题目:一根长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求感应电动势。
解答: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进行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一根长直导线在磁场中绕圆周运动,求感应电动势。
一个闭合线圈在磁场中旋转,求感应电动势。
2. 答案: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高中物理教师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教师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74f09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12.png)
高中物理教师讲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元素;2. 掌握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及其特点;3. 能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电路问题。
教学重点:1.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2. 电路中的基本元素和符号;3. 解决电路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关系;2. 对电路的组成元素进行正确的命名和连接。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及投影仪;2. 电池、电线、灯泡等实验设备;3. 电路图纸和连接线。
教学过程:一、引入:1.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路,引出电路的概念和重要性;2. 激发学生对电路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讲解:1. 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元素,包括电源、导线、负载等;2. 分别讲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及其特点;3. 介绍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电路中各个元素之间的作用和影响。
三、示范实验:1. 搭建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并观察灯泡的亮度和电流的变化;2. 让学生参与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 给学生提供一些电路问题,让他们通过计算和分析找出解决方法;2.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电路问题的解决思路。
五、总结:1.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发现电路的应用和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原理,加深了对电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电路知识。
高中电学物理教案
![高中电学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f3035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15.png)
高中电学物理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电磁感应的概念,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简单解释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公式:感应电动势E=-dΦ/dt。
2.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电动势的方向确定规则(楞次定律)。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要求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观察感应电动势的产生过程。
2. 让学生测量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并通过改变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来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四、练习(15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2. 在课堂上做一些练习题,以检测学生对电磁感应的理解程度。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想法。
2.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
留下一些思考题和应用题,让学生体会电磁感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缺补漏,并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措施。
高中物理电子白板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电子白板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4bd76a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6.png)
高中物理电子白板教案模板
课题:电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理解电子在电路中的作用和运动规律;
3. 掌握电子在电场中的受力和运动规律;
4.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电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电子在电场中的受力和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1. 电子在复杂电路中的运动规律;
2. 运用电子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实验现象或提出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电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电子在电路中的运动规律。
三、实验探究(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电子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知识延伸(15分钟)
1. 电子在电场中的受力分析;
2. 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五、案例分析(10分钟)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澄清学习重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学生对电子的概念和运动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练习。
下节课我将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相关知识。
高中物理教案电子版(精选8篇)
![高中物理教案电子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26d6d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0.png)
高中物理教案电子版(精选8篇)高中物理教案电子版篇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
(答:2×104厘米)500微米=______米。
(答:0.0005米)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
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1.新课的引入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一、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随意下载,教学用(1)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随意下载,教学用(1)](https://img.taocdn.com/s3/m/46f075e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d.png)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随意,教学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三的第六章《动量与冲量》,具体内容包括:动量的定义及其计算,冲量的定义及其计算,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及应用,以及碰撞问题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动量和冲量的概念,能熟练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 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分析碰撞过程中物体的运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碰撞问题的分析。
重点: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砝码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演示小车碰撞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动量守恒的现象。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动量和冲量的概念,讲解相关公式。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6. 互动环节(10分钟):分组讨论,分析碰撞问题,分享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1. 动量的定义及公式2. 冲量的定义及公式3. 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4. 碰撞问题的分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一物体质量为m,速度为v,求其动量。
(2)应用题:两物体发生正碰,已知质量和初速度,求碰撞后的速度。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掌握程度,以及碰撞问题的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非弹性碰撞和弹性碰撞的区别,了解动量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 碰撞问题的分析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一、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 明确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在无外力作用或外力相互抵消的情况下,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高中鼎尖教案电子版物理
![高中鼎尖教案电子版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3d574d4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c.png)
高中鼎尖教案电子版物理教学内容:鼎尖物理
教学目标:
1. 理解鼎尖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性原理;
2. 掌握鼎尖物理的常见应用和实验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辅资料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鼎尖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引出鼎尖物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介绍鼎尖物理的相关原理和公式;
3. 演示鼎尖物理实验,讲解实验原理及结果。
第二课:鼎尖物理的应用及实验方法
1. 讲解鼎尖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演示鼎尖物理实验,学生参与实验操作;
3. 总结实验结果及原理,探索实验中的问题。
第三课:鼎尖物理的拓展知识
1. 探讨鼎尖物理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
2. 分析鼎尖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应用;
3. 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评价:
1. 分组讨论鼎尖物理相关问题,检验学生理解程度;
2. 班级讲解成果展示,激励学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3. 考核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鼓励创新思维。
教学反思:
1. 反思学生对鼎尖物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2. 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此教案为范本,实际教学需根据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高中物理必修三优质教案,随意下载,教学用
![高中物理必修三优质教案,随意下载,教学用](https://img.taocdn.com/s3/m/dc92538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6.png)
高中物理必修三优质教案,随意,教学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三第二章《电磁感应》,具体内容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本章共分为三节,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第一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磁感应演示仪、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磁铁、学生电源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电磁感应演示仪,引导学生观察电磁感应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2)详细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的公式和原理。
(3)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 楞次定律3.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②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导体受到的磁场力增大。
(2)一长直导线通以电流,其周围存在磁场。
现将一闭合线圈放置在导线附近,当导线中的电流增大时,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变化?2. 答案:(1)①正确;②错误。
(2)当导线中的电流增大时,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必修三高中物理所有教案(全)
![必修三高中物理所有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b268a60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3.png)
必修三高中物理所有教案(全)一、电磁学1. 电场与电势- 教案一:电荷与静电力- 教案二:电场强度- 教案三:电场力- 教案四:电势与电势差- 教案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教案六:电荷在电场中的能量2. 电流与电阻- 教案一:电流的基本规律- 教案二:欧姆定律- 教案三:串、并联电阻与分压、强弱电流- 教案四:热效应与电功率3. 电磁感应- 教案一:磁通量与安培环路定理- 教案二:电磁感应定律- 教案三:感应电动势、磁感应强度与电磁感应电流- 教案四:自感、互感与动生电动势- 教案五:发电机与电磁铁4.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教案一:电磁振荡概述- 教案二:单摆振荡与简谐振动- 教案三:简谐振子的能量- 教案四: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二、光学1. 几何光学- 教案一:光的传播路径与光的反射- 教案二:光的折射与光的全反射- 教案三:薄透镜成像规律- 教案四:光的干涉与衍射2. 光的波动性- 教案一:光的偏振与波动模型- 教案二: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教案三:杨氏双缝干涉与普朗克光电效应3. 光的电磁波性质- 教案一: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教案二:光的偏振与波动模型- 教案三:杨氏双缝干涉与普朗克光电效应三、现代物理1.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教案一: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教案二:原子的结构与周期表- 教案三:分子与离子键的成因- 教案四:物态变化与能量转化- 教案五:材料的特征与分类2. 光的粒子性质- 教案一:光的微粒性质- 教案二:波粒二象性与德布罗意假设- 教案三:波粒二象性与干涉实验3. 原子核与放射性- 教案一:原子核结构与放射性- 教案二:物质的变质与半衰期- 教案三:放射性同位素应用4. 核能的利用与核辐射的防护- 教案一:核能利用与核反应- 教案二:核电站与人工放射源- 教案三:核辐射的防护与测量以上是《必修三高中物理所有教案(全)》的目录,其中包含了电磁学、光学和现代物理三个部分,共计800多字的内容。
高中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acb23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0.png)
高中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课题:力的研究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3. 能够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力的概念和分类;
2. 力的计算方法;
3. 力的应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力的认识;
2. 引入力的概念,讨论力对物体的作用;
二、讲解(20分钟)
1. 介绍力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3. 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举例说明;
三、实践(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受力情况;
2. 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力的计算方法;
四、总结(10分钟)
1. 总结力的概念和分类;
2. 强化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复习本课内容,准备下节课知识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的研究是物理学中基础而重要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物理教案(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87f2a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e.png)
高中物理教案(15篇)高中物理教案1一、设计思想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进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
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行能存在的“思辩嬉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行能喜爱物理课程的。
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会思维的力气和美。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意物理规律的发觉和进展,对科学家的制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另外,试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
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学问,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速度的缘由。
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进展历史,并着重叙述了伽俐略的抱负试验及其重要的试验思想。
然后引入了牛顿第肯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速度的缘由。
二、教材分析牛顿第肯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由于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转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其次定律得出。
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
另外,伽利略的讨论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牛顿第肯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抱负试验”的试验根底和推理过程,展现了伽利略斜面抱负试验的猜测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根本概念的理解。
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根底,因其抽象难懂而成犯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根本要求:1。
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
熟悉伽利略讨论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抱负试验的作用。
3。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
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肯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
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5a44a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6.png)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2、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教学重点: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五、教学难点: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六、教学工具: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与内容(一)、本章课程的引入: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二)主要教学内容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教案(精彩6篇)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教案(精彩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73bde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8.png)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教案(精彩6篇)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教案篇一电磁学是高二物理的重点内容,从高考角度看是高考的重考内容;在生活中运用很多,对不能升学的同学,学好了,今后改变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学起来,难度很大。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教?我有一些点滴体会,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和分享。
(我们采用的是人教版高二物理)一、做好两个实验——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近几年由于多媒体进入校园,对教学多段改变很多。
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无法用多媒体代替。
课件是由人制作的,很有规律,易于控制和验证规律,好处很多。
实验带有很大的误差,实验更具有真实性,有时还不一定成功。
我每次在上电磁学时,只要能做的实验尽量让同学们亲自做。
让他们体会实验的乐趣。
如我在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时,就采用了实验教学。
我准备了多种电源:学生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小灯泡(2.5v,0.3w)先用实验让学同们直观认识电源有电动势,然后讲解,在认识电源内阻时,我用学生电源稳压6v和干电池6v对同一小灯泡供电,给果不一样,用学生电源的不发光,电池的发光;又用它们对6v的收录机进行供电,都可用。
时这也同学们的想法不一样了,学初中的知识不能解释了,分析原因是电源的内阻在作怪。
后又用实验测得学生电源的内阻为100欧,电池的内阻为0.08欧。
这样让同学们确实承认电源也有内阻。
又如在上电容器的电容一节时:我也才用了实验教学,电容器的充电、放电、储能用电解电容(1000μf)即可完成,效果明显,同学们看到了电容器确实有这些特点,在做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困难了。
看不到现象,正当同学们开始有些怀凝时,我抓住这个机会,对同学生进行了物理学历的教育,这个实验我们今天做起来困难,在2某某年前,当物理学家们研究时,不知经过多少次失败,才有结果。
所以我们今天不仅要学习人类智慧的结晶,更要学习前人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激发同学们探索物理的兴趣。
如何提高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也做了一些偿试。
高中物理电路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电路分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2f804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e.png)
高中物理电路分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掌握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方法。
3. 能够解决简单的串、并联电路问题。
【教学重点】1. 欧姆定律的应用。
2. 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3. 串、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方法。
2. 理解串并联电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电路问题,引起学生对电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介绍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其关系。
2. 讲解欧姆定律,即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
三、欧姆定律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展示欧姆定律的应用,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四、基尔霍夫定律讲解(15分钟)1. 讲解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2.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用基尔霍夫定律分析复杂电路。
五、练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然后开展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串并联电路分析(15分钟)1. 讲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2.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解决串、并联电路问题。
七、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电路分析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馈】布置作业,让学生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问题,并在下节课分享解决过程。
【板书设计】1. 电路分析2. 欧姆定律:I=V/R3. 基尔霍夫定律:ΣI=0,ΣV=04. 串联电路5. 并联电路【教学资源准备】1. 实验材料:电路板、电源、电阻、导线等。
2. 练习题目3. PPT课件【教学心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一册教案(Word版全汇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一册教案(Word版全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783124bb7360b4c2e3f64ce.png)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 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 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教学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
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气势磅礴的瀑布。
画家也用美丽的画笔描绘出动感十足的情景。
那么作为我们未来的科学家,我们怎样描绘物体的机械运动呢二、新课教学1. 物体和质点研究物体的运动,第一步是要确定物体的位置。
物体都具有大小和形状,在运动中物体的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说来是不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例如:(1)投掷手榴弹时怎么样测量投掷距离?(2)把教室的课桌向后推出0.5m,怎么样测量距离?(3)你从校门口向校园内走100m,你现在哪儿?在学生议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不考虑物体各部分的差异,把物体简化成为没有大小、形状的点,或者说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一、振动和波公式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 始终反向}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5.机械波、横波、纵波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1二、冲量与动量公式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2.冲量:I=Ft {I:冲量(N 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3.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4.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5.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6.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7.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8.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v1′=(m1-m2)v1/(m1+m2) v2′=2m1v1/(m1+m2)9.由8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10.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E损=mvo2/2-(M+m)vt2/2=fs相对{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1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 (F1>F2)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1四、运动和力公式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5.超重:FN>G,失重:FN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1五、匀速圆周运动公式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5.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1六、平抛运动公式1.水平方向速度:Vx=Vo2.竖直方向速度:Vy=gt3.水平方向位移:x=Vot4.竖直方向位移:y=gt2/2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7.合位移:s=(x2+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1七、竖直上抛运动公式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1八、自由落体运动公式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1九、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1十、原子和原子核公式1.α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α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α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级跃迁}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5.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α衰变与β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
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7.核能的计算ΔE=Δmc2{当Δm的单位用kg时,ΔE的单位为J;当Δ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ΔE单位为uc2;1uc2=931.5MeV}。
1十一、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公式1.LC振荡电路T=2π(LC)1/2;f=1/T {f:频率(Hz),T:周期(s),L:电感量(H),C:电容量(F)}2.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c=3.00×108m/s,λ=c/f {λ:电磁波的波长(m),f:电磁波频率}1十二、交变电流公式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1十三、电磁感应公式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 {L:有效长度(m)}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 {ω:角速度(rad/s),V:速度(m/s)}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1十四、磁场公式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2.安培力F=BIL;(注: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见第二册P155〕{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 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1十五、恒定电流公式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三此W=Q=UIt=I2Rt=U2t/R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 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电流关系I总=I1=I2=I3 I并=I1+I2+I3+电压关系U总=U1+U2+U3+ U总=U1=U2=U3功率分配P总=P1+P2+P3+ P总=P1+P2+P3+10.欧姆表测电阻(1)电路组成(2)测量原理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Ig=E/(r+Rg+Ro)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Ix=E/(r+Rg+Ro+Rx)=E/(R中+Rx)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