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维权状况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消费维权状况调查报告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过1700万,位居世界第一。
作为时尚品、电子、影像、培训和文化体育等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消费群体,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消费潜力,在他们中间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因而大学生消费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科学使用可支配收入,进行合理消费,同时也能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
更重要的是,未来他们将是具有稳定且较高的经济收入者,将是文化水平较高而事业有成者,将是公司企业的生产经营者,还可能是生产或消费政策的制定者。
因而,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性,他们的消费观念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关注大学生成长和大学生消费维权,就是关注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发展。
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的消费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在XX年3•15期间,中国质量万里促进会在部分高校对中国大学生消费维权状况进行了调查。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整体上还是现实的、合理的,消费结构倾向多元化,消费趋附性强,消费集中度较高,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
(一)消费收入来源
有72%的同学靠父母,12%的同学靠贷款,8%的同学获得了奖学金,7%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只有1%的同学还需减免学费。
由此可见,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的舞台上。
(二)消费观念先锋性
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
大学生站在先进文化的最前端,容易接触、也容易接受时尚,消费观念也比较超前,消费观念也变化比较快,比如对网上购物、对“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等消费方式容易接受。
在他们的钱包里,除了就餐卡外,78%大学生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储蓄卡、上网卡、运动健身卡等等,充分享受着“嘻唰唰”的便利。
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
(三)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时尚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消费观念。
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
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大学生不同,主要是纯消费者。
大学生消费观念具体表现在理性消费和感性消费相互影响上。
感性消费具体表现为:1、消费的盲目性。
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大多数第一次离开父母,首次自己
拥有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利,开始独立生活。
因此,往往表现为不会理财(相关:证券财经)。
2、消费上赶潮流。
思想和观念开放,个性的张扬使得他们紧跟时尚,甚至盲目追求吃喝玩乐。
(四)消费结构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学生们的消费主要是满足生活的费用,娱乐、享受是不敢多想的。
调查表明,生活、学习费用仍然是当前大学生第一支出对象。
其次就是交际消费、娱乐消费、恋爱消费、手机电话消费、健身消费、旅游消费、美容化妆消费等。
反映出如今的大学生和过去的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不同追求。
“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已与大学生渐行渐远。
如今除了书籍外,手机、电脑、PDA、MP3、音像制品、培训、娱乐、健身、艺术等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
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五)情感消费突出
由于恋爱、追星等需求,餐饮、租房、旅游、音像、娱乐等服务业日渐成为当代大学生新的消费热点。
由此导致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要高于其他消费者,而时尚产品对外在包装和外观形象的要求也比较高,对产品品牌、内涵及象征意义很重视,比如象征爱情的高档巧克力就很受大学生欢迎。
(六)时尚和名牌是永不褪色的追求
1、追求时尚、开放而有活力、追新求异,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
追求时尚,喜欢新奇、浪漫和个性的张扬是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突出倾向。
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消费的趋附性强,大学生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相互间信息交流频繁,互相模仿很快;第二,具有情绪性,产生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是影响大学生消费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看到其他人都有了手机,自己也会产生购买一部的强烈愿望。
此外,情绪性还表现在消费上的连续性,如果一次消费某品牌后感觉很满意,很可能会继续消费此品牌或此品牌的其它产品,并且还会把他推荐给自己的伙伴;第三,受广告、娱乐文化影响较大。
调查发现,电子词典、MP3、手机和电脑是他们最钟情的新潮商品,成为他们消费中较大的一项开支,另外就是服饰、化妆品、发型、生活用品等方面。
据调查,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60%以上,约35%的大学生拥有MP3, %的大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
在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这项问卷题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会买。
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对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追求。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对商品的品牌以及商品包含的情感内涵和事物的外在形象比较看重,容易受宣传媒体引导的特点,受厂家广告等
外来影响比较大。
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生了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表现了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七)消费具有阶段性
刚经过高考洗礼的大一学生消费支出主要侧重于娱乐、休闲、旅游、体育、文艺活动等。
大二学生消费逐渐转向学习支出,参加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等考试,资料费、培训费,数目不小。
大三学生的消费支出主要集中于就业或考研。
大四学生消费支出主要是就业找工作,包装自己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同时,时尚物品变化较快,使得大学生消费更新也很快,去年流行玩的是单放机,今年可能就变成了MP3。
(一)非理性消费明显
大学生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同时由于所处年龄段的特殊性,大学生往往自尊心、好胜心强,经验不足,消费目的不明确,不能理性地衡量消费价值与成本。
强烈的消费欲望和前卫的消费观念同脆弱的承受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倾向。
攀比消费、浪费消费、随机消费、冲动消费便是其中的表现。
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马太效应”的结果。
据调查,手机在大学生中已司空见惯了,台式电脑甚至笔记本电脑在大学生中也相当普遍。
但是80%以上大学生的电脑是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一些同学在恋爱中,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
这都反映了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
由于大学生消费的非理性,使得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作为大学生,其消费理应以满足基本生活及学习为主。
但是据统计,在大学生中满足生活安全需求所投入的费用并不是太高。
(三)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消费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
在大学生中不乏这样的“新新人类”:他们身上穿着阿迪达斯的T恤,脚蹬耐克运动鞋,胸前挂着新款手机或MP3,出入高级的娱乐场所,一个月消费几千元是常事;有些大学播音专业学生女生四分之一整容,有的整容费用竟达数万元。
当然高校里也不乏这样的贫困生: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到100元,消费仅仅停留在生存这一最低层次。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线上坚持学业。
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
(四)知假买假值得关注
在调查的对象中,有不少的大学生购买过假冒伪劣产品。
29%的大学生认为价格便宜是购买假冒伪劣的主要动因,主要是音像制品、文化用品、软件、服装类产品。
一方面,大学生是盗版产品的主要受害者;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客观上刺激了盗版产品市场的滋生蔓延。
因此,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消费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主动维权意识和版权意识,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一)被侵权的领域
可分为产品、中介和求职三个方面。
1、产品
大学生被侵权最多的是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据调查统计占80%以上,主要表现在质量低劣、虚假宣传、售后不服务等,涵括眼镜、电脑、MP3、手机、服装、鞋帽、洗涤用品、化妆品等等。
2、中介服务
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房屋中介、职业介绍,占中介侵权50%以上。
网上查到的租房信息,十个电话八个是中介;有的租房中介表面上看协议严格,公司证照也齐全,但却在协议外面设套让大学生往里钻;有的中介提供虚假房源信息,以超低价位勾引大学生交纳信息费,而介绍的房子不是价格很高,就是地理位置很远。
“我高兴搬过行李准备入住时,却发现钥匙开不了门(前几天还可以的)!打中介手机没开机,只好打了合同上他留下的座机,却被告知是空号。
等我报案,公安机关查出身份证是假的……所以我认为比较保险的做法是:1、看身份证(交款前去派出所核实),2看房产证和户口簿(说实话,我还真
不知道这两样怎么验证)。
”一个受骗的大学生向我们工作人员倾诉时说。
其间有大学生反省的机智更有无助与无奈。
3、求职
拖延、克扣甚至拒付新酬、循环陷阱招人、让大学生充当志愿者、单方撕毁合同这些侵害大学生伎俩屡见不鲜。
有的大学生工作特别辛苦,300元底薪,其余的靠拉业务才有。
但要一个月以后才结帐,并要求早去晚归。
基本上没有能坚持一个月的,进去的人干了不到两个星期就不得不走;有的企业“鸡蛋里挑骨头”,以试用期为名招收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为其做事,一般不到半个月就找个理由把人给解雇掉,然后再招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女生与一家有名气的IT公司签了合同,为此她放弃了到“万科”和“欧莱雅”的面试机会,也没有去参加公务员考试,然而一般不到半个月却被这家企业单方撕毁合同。
(二)被侵权的形式
大学生在购买电子产品和网络购物时往往容易被侵权。
商家骗术手段多种多样。
1、虚报价格,有一个同学买了一个MP3,结果回来上网查了一下报价只有元,比她买的整整少了元;2、以旧充新的。
3、旧笔记本改装的。
4、“旧配件+全新外壳”;5、品牌、型号、配件猫腻多。
6、网上销售的二手笔记本大多数并非行货。
7、还有一部分二手笔记本是日文版的(日文键盘)。
8、利用电子大厦大学生实习多而专
门杀熟。
9、结算上,预付货款,异地交易。
10、有的是学生忘了索取发票。
但更多是不给发票。
11、巧设机关,“此款不退,成功补发票”等等五花八门。
(三)大学生维权现状
1、投诉与否
大学生对显性欺诈,反映强烈投诉多;而对隐性欺诈,如电子词典词汇量不足、MP3没有售后服务等表现出茫然或麻木。
2、投诉渠道
被侵权时,48%的同学“认倒霉算了”,4%找商家,24%到BBS发布,5%找媒体、维权组织,1%到法院诉讼,18%的求助于家长、老师和同学等。
这些大学生被侵权后会把此事深深记在心里,从而决定永不购买,这样的心理不仅仅感染自己,还感染到自己的同学,突出表现在各高校的相关BBS 上。
3、维权效果
实际投诉的大学生仅有34%对投诉处理结果满意,表明维权效果差,这说明大学生维权还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生权利概念模糊,自身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日益提高,但在认知权利及其内容上非常模糊,欠缺对法律知识的储备和理解。
加之时间、精力、财力和经验等等,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弱势群体,从而丧
失各种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机会,或导致非理性的维权行为。
(二)缺乏健全的学生维权机构和畅通的通道。
维权机构是学生行使权利的代表,应包括宣传正确的法律知识、维护正当的法定权利、使用合理合法的维权方式、提供简捷低廉成本的维权服务。
目前各高校维权力量普遍薄弱,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维权组织的合力关注与支持。
(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如依据我国现在的法律规范,在校学生不属于《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部门在大学生打工维权方面仍然是"有心无力"。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有着自己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不足,使得大学生消费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特点,大学生消费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也会影响着方方面面。
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定型阶段,极易受家长、教师、同学及社会其它成员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维权观念,引导他们理性的消费、理智维权,畅通大学生投诉维权通道,创造一个和谐的消费环境,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课题。